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导游词>导游词精选>

青州导游词2篇

导游词精选 阅读(5.22K)
本文目录青州导游词青州云门山导游词

各位团友:

青州导游词2篇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小刘,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青州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区—驼山。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五公里,与云门山东西相望,因山形似驼,故称“驼山”。主峰海拔 408米,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驼岭千寻"。属于沂蒙山支脉。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他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中国东部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群,天下一绝的青州巨佛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拜佛台,在这里你将会看到一座奇妙而神秘的巨佛。拜佛台史观佛的最佳角度。您往东南方向看,就会看到这座有九个山头组成,全长2600米的巨佛头像。这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间,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借助山势雕凿而成。佛像直鼻薄唇、神采飘逸、惟妙惟肖,令人称奇道绝。这座山体巨佛,是上世纪90年代偶然发现的。当时青州市书画家丁夫力和妻子、儿女到山上玩的时候无意中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冲洗出来之后又无意中发现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自此之后巨佛才能公诸于世,当时这张照片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在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巨佛进行专题论证,比较一致认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过修整而成的珍贵遗存。他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驼山”这两个大,是明朝正德年间乔宇题写的。乔羽,山西乐平人。

您或许会问了,这座山为什么叫“驼山”呢?在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中说,“因它山形似驼,故名驼山。”它绵延数里,叠翠千寻,山顶上双峰对峙,犹如一匹俯卧的骆驼,又称“驼岭千寻”。近来又有人考证,驼山多佛教石窟,为“佛陀”之山。“陀”音通“驼”,因此,驼山就是“佛山”的意思,这是驼山名称源由的另一说。

前面的六角凉亭是观云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们过去休息一下。观云亭的“云”语意双关,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远望云门山,云门山的亭台楼阁掩映在云雾之中,由此可品味“云门仙境”的奇妙。另一点是我们朝山谷中望去,阴晴四时,各有情趣。明代谢肇之游玩至此,写下了“不厌驼山路,千峰到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的诗句赞美驼山。

从这里再往前去就是东天门,在这条路上,不仅只有千年的古树在向您诉说驼山的古老历史,山上的鱼类化石会把您带进另外一个年代,沧海桑田,在驼山上的这些鱼类化石上得到了印证,百米高山,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沧海。

走到驼山的东天门了,这里平坦开阔,四周古柏掩映。驼山是佛道两家共处一山,集佛、道两家于一身,既有佛教的精华,又有道教之遗风。。上面是道教遗址,侧路是佛教遗址。从这里向北是净海池,净海池池水澄清见底,四季充盈,大旱之年从不枯竭。池水平明如镜,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却四季盈溢,怎么汲用也不见少,这就是志书上多有记载的龙湫了。我们先到佛教遗址看一看。 驼山正所谓:“石窟万载华夏之光,驼岭千寻古州胜景”。驼山以她古老的传说与美丽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驼山主峰东南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映入眼前的是两条百米多长的巨龙云游山间,龙头相对,二龙戏珠,龙下红墙,形成一道山顶屏障,护住有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这是中国东部最大的造像群。

石窟是古代一种在岩石上开凿进一段距离之后而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驼山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带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造像,其隽美的女性形象和奇异的服饰,常使前往考察的专家和观光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驼山造像群开凿于北周至中唐我国佛教兴盛时期,特别是隋朝时期的佛雕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其他佛教造像群中少有的精品。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我们由东向西,先看第一窟,这是驼山石窟中最具审美趣味的作品。

(一)、他经过了两次开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坏。原来的两罪护法天,头部完全破毁。北壁菩萨的头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毁程度也就更为严重。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佛事的兴盛,青州密教在原来石窟的基础上,又把进深向内推进了160厘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肋侍菩萨。他的衣料薄似烟罗,袈裟紧贴身体,衣纹清晰流畅。

造像者还为佛像戴上了精美的项圈。项圈分为内外四层。最外一层由大片的莲瓣状的金箔组成。裸露的右臂上,还带有一只金质臂钏。

武则天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有一个法明和尚向他进献了一部《大云经》,其中说,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凡,应主皇权。武则天见了之后非常高兴,下令全国都建大云寺,都读大云经。此时,青州云门寺,也改为大云寺。第二年,也就是690年,武则天称帝,还把年号改为天授,意思是,他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

此后不久,这里就雕刻出了武则天的形象。

(二)、武则天形象的主佛像身后,一左一右侍立着释伽牟尼的两位弟子,伽叶(she)与阿难。

伽叶位于主佛左侧,他头戴僧帽,穿腋下开襟的紧身袈裟,两手屈于胸前,右手拎着一串佛珠。

伽叶面部肌肉瘦削,颈部的喉管与筋络,清晰可见。胸前的三条肋骨,在衣领的开口处,明显的暴露着,触目惊心的瘦。由此表现了伽叶的迟暮高龄和饱经风霜。

(三)这一窟的菩萨像亭亭玉立,不再是庄严神圣,而是娇媚俏丽,是武则天时期风行一时的美女形象,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缨络项圈,手臂佩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一袜肚,肩上的佩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贴肢体,勾勒出女性所独有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这一窟的造像题材十分丰富,您看,有共同托举宝塔的飞天、护法天中的另一类造像—怪兽(在驼山造像中,只有这一窟中有)、供养人像等,在这里,有一处题记,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长安二年的题记,(702)年,也就是武则天正式称帝的第XX年。为我们提供了造像的准确时间。

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造像保存得极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菩萨像,雕刻别致。菩萨头戴高冠,冠上雕刻极为复杂的花纹和化佛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有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配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缨络,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为直线线条,刀法流畅,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这两尊菩萨当初装饰得极为华丽,千年的日晒风吹,当时彩绘的颜色仍保留清晰。

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象征。尤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扎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的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这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我们来到了第三窟,这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开凿于隋代,有一佛二菩萨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455厘米,基座高140厘米。是中国隋代第一大佛。

正面主佛像,以莲花坐坐于金刚座,双膝几乎与窟门同宽。我们如由窟门外向内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环绕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珑剔透,主佛像硕大无朋。视觉上的强烈对比,衬托得主佛像,分外雄伟、庄严、气魄宏大。更具魅力的是,两尊肋侍菩萨,还不是隐藏于左右石壁之后,而是分别露出身体的一侧。这种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吸引人们走进主佛像,急于看清菩萨的全貌。当人们走进时,就站到了主佛像的双腿之下,这时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气势磅礴。这属于当时的一种造像手法。

弯弯的双眉,纤细修长。月牙似的双目,似睁若合。鼻梁修长,鼻翼丰满。双唇微张,下颌突圆。圆大的耳轮,垂于腮颊两侧。威严庄重的神态中,流露着智慧与善良的笑意,让人感到和悦可亲。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征佛的内在智慧与公德。您看,他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的手印,这种手印叫“施无畏印”。表示佛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安心,无所畏惧。左手是手心向上置于左膝,成禅定印。

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风,头戴化佛高冠,冠径小于头径,面目略微清瘦,颈部没有横线,项链呈箭头状,宽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摆整齐,很少有变化,并且上身过长,肩宽,比例严重失调。最为特别的是,观世音菩萨垂下的右臂,长度过于超常。臂弯还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触及脚背了。这位“长臂观音”,其实是密教千手观音的过渡。因此也就弥足珍贵。

驼山第四窟内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势,坐于与佛窟同宽的金刚座上。双脚踩地。这一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看到两侧菩萨像中细致的缨络联接在其胸前一个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别垂到腿部。我们从胸前兽头形的环饰来看,这一窟造像是隋朝时开凿。

在主佛像右上方这一小龛中,有一对夫妻的供养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于左肋侍菩萨的左下方,双手合十。妻子跪于右肋侍菩萨的右下方,双手托有供养品。(供养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种类。他刻画的是,对建寺或开窟提供净财、善财的人。)

驼山上有一处摩崖造像,是由隋代至唐代初年,分组雕成的,共有七组、15尊像。整体方位,正对巨佛。

最南面一窟,凿于北齐,是与巨佛同时开凿的。

在驼山与云门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没有面对巨佛。头像后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椭圆形光背。这尊佛像光背的中间位置,围绕佛像头部,刻有一周莲花瓣。莲花是佛家的法物。莲花的运用,带有赞美和供养的意思。在光背中刻制出莲花,还有一层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现。驼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莲花的,唯有这一处。

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时,窟内容不下许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与巨佛同时完工。

驼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处摩崖,我们都已经看过了,这些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既表现出佛教哲理内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谓是雕塑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驼山石窟,经过了1400余年的沧桑,至今仍保存完整。咱们中国的石窟造像,残损的原因除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争。驼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坏外,文革期间并没有损坏。居住在山下的王家庄村民,文革时,自动持枪上山日夜巡逻,保护造像,才使驼山石窟造像在文革中安然无恙。他们都是保护国宝的功臣。

我们在这里可看到一处题记,君吐凌云气 子射飞霞光 德平岳戌年九月句中的“德”用的是异体。对联正对巨佛,是描绘巨佛的。句中的“君”和“子”,是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巨佛。巨佛头像仰面朝天,双唇或开或合,极有“君吐凌云气”之感。上午阳光斜照巨佛时,由于山脊对光线的折射,常使巨佛面部出现光波,这就是“子射飞霞光”的原意。这落款中的德平岳是元代的一位道人。这是他看到巨佛后,以道家的思想评价巨佛。这是一位德行很高的道士。他认同密教的教规,没有写明它是为巨佛题的词。这一年是元仁宗延佑五年,也就是1318 年。

好了,我们再去山顶看看道教盛行时的遗址---昊天宫。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段路,非常陡峭,有点攀登泰山十八盘的感觉。所以,古时候称这里为云梯。驼山的山顶是整座山上最凉快的地方。沿山顶林荫路便到“南天门”。在此观展仰佛,情景大不相同,边走边看,仰佛的嘴巴由开而合,甚为奇观。一路走来,透过旁边的松林向山谷中望去,只见雾气弥漫涌动,而我们仿佛是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叶小岛上,一眼望去,没有边际。耳边风声松涛就像是海浪拍击海岸的声音。我们已经来到了道教仙境。穿越石门,前面就有天河 。天河之水天上来,冬春雪水盈满,夏秋雨水流淌,玲珑秀美的天桥横架在天河之上。天桥栏杆上有“云汉斜倾三宝地,虹桥几近九重天”。道出天桥之高欲接云天。

前面就是昊天宫了,“昊天宫”三个苍劲有力的大挂于门楣正中。昊天宫以它的众多碑刻而知名。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尚有120余方,被称为青州驼山碑林。这些碑刻,多数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献,但也有历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记,记录了昊天宫的历史变迁和昔日辉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名人胡宗宪所立《重修昊天宫记》、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记》等碑。驼山碑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驼山的重要文化景观。我们待会就一一地去看这些碑。

“昊天宫”门外有碑亭两座,碑柱上书:“灵威赫福有报”、 “善恶必报天心自古无私”。教人嫉恶如仇,行善乐施;“拔苔扶石遥遥人带晓风来”。说的是山高路险人们一手拽住青草,一手攀援山石而登山时的辛苦和来到山顶清风送爽的惬意心情。

碑亭东边有一巨大石池,相传远古时代有天上五龙下界在此戏水,为作纪念,后人称此池为“五龙池”,并将“五龙池”三刻在池沿下。

昊天宫,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西约一百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分为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计殿、堂、楼、房等五十多间。 “昊天宫”宫门宏伟高大,门上之楼如同城楼,登临北望,宫外松柏茂密,东西群山逶迤。放眼南望,松涛起伏中南天门金顶碧瓦,极目远眺,远山近峰逶迤重叠,云雾缭绕,二龙山遥遥相望,玲珑山近在咫尺,巍蔚壮观。现正殿为慈航殿,供有慈航道人。

昊天宫在历史上多次修葺,后多数建筑毁于战火。1986年政府出资对大门等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使昊天宫旧貌又现。如今,这里成了善男信女进香拜佛的最佳去处。

院内南侧,有两眼深池,名日天泉。池边耸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镂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写的天泉两个大。这是当时青州知府杜思游驼山来到这里,视之清澈透明,饮之甘甜如饴,遂立碑纪念。

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曾任青州知府十余年,在任期间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政绩斐然。

东面的聚仙楼,传说是神仙相聚的场所。

玉皇殿为宫内主体建筑,木石结构,雕梁画柱,殿内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元重建昊天宫碑

这方碑刻与降御香碑均为元代所立,相距65年。这是孟道和等人于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又一次重修昊天宫时立碑。碑文共。

再往后就是“七宝阁”,建于元代,系石质双拱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数间楼阁全部无梁,结构奇特,建筑艺术别具一格,是全国罕见的全石无梁建筑。顺治丙甲孟夏时十九日立的石匾“七宝阁”镶嵌在底层的门上方。二层为三清观,观内供有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塑像。“七宝阁”是驼山的制高点,顺石阶攀登而上北望青州城一览无遗,南阳湖如一片明镜在阳光下闪闪放光。再观驼岭数峰,绵延起伏,偶有白云从山中穿过,更有神驼奔行在云雾之中的壮观! “七宝阁”下的老虎洞游人罕到,尽管烈日炎炎,洞内却凉爽宜人。

青州云门山导游词青州导游词(2) | 返回目录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青州著名风景名胜区——云门山景区。我是大家的导游刘x,大家可以叫我小刘。很高兴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同时也希望大家配合我的工作,谢谢大家!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 2.5公里处,主峰海拔421米,属于泰沂山脉。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众多,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说云门山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现在就请您随我走进云门山走进这美丽的历史画卷。

前面四柱三门的牌坊便是云门山的山门了,仿古建筑,金黄色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三个大为原书法协会主席舒同的题写。

云门山有近千级的石阶直达山顶,整个石阶为999级。这些石阶修的很科学,每上二三级台阶,就有一小段平路,让您的腿有个缓冲休息的时间,这样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

观寿亭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此处为观寿的最佳角度,故名“观寿亭”,毁于47年解放战争于84年按照隋朝模式重修。在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产青刚石制成,上面分别刻有貂禅、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细腻,线条流畅。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观寿亭建在登山的必经之路,登山的游客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看看山顶的寿,登山的劲头就更大了。而当地的很多老年人经常来云门山,在这亭子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谈谈云门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气,天晚了下山,也算是游了云门山了。

离观寿亭不远处的小型石制建筑为云门山的山神庙,您可不要因为它小而小瞧它,这里住的可是云门山的主人---云门山山神,客人们来到这里,先拜一拜主人,也是应该的。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这庙也不在大,有神则灵。

一路往山上走,路边好多松树杈上都放满了石头,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系,用我们青州话来讲叫“压松枝”,“松枝”谐音“送子”或“孙子”,老太太门抱孙心切,希望家里早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时就捎一块石头放在树杈上,这样就寓意着送子,来年就可以抱孙子,心想事成了,还有人会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后或头发上,说是“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孙子”。这算是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吧!

云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山顶有巨大的洞穴,南北贯通,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每逢夏秋之季云雾常穿门洞而过,景色非常壮观,人们称此景为“云门”或“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据山顶碑文记载隋朝此山被称为云门山。

云门山上有一段奇特的路称为龟背石或龟背路,因路面表层上的图案与形状特别像龟的贝壳,因此而得以美名。我们来到了“渐入佳境”。这四个刻在这块小石壁上,有点信手涂鸦的感觉,这是明朝著名书法家雪蓑在云门山上的第一处题记。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山来到这里,他看到山下大雾弥漫,山上却是春光明媚,一个个山头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岛,他以为自己看到了人间仙境,便写下了“渐入佳境”四个,虽似信手拈来,其中却隐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说云门山的景致从这儿越来越好了。

从“渐入佳境”再上几个台阶,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空地上是一个红墙的院落“望寿阁”。望寿阁属于佛道两家的共同遗址。隋唐为鼎盛时期,这里供有灵光菩萨的塑像,是和尚们的天下。唐以后,道教开始兴盛,佛道之争日显。到了元朝,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为国教,道士们就把灵光菩萨撤掉,改为道观,取名“灵官庙”。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青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事业,于84年重修,因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山顶的寿,于是命名为“望寿阁”.正门遍额上“望寿阁”三个大是我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的题记。望寿阁的正殿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

东边厢房里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实际上我们民间所称的“泰山老母”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

西边厢房供奉的是关公和文武财神。《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位红脸的美髯公关羽更成为正义的化身,关公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诋后,佛道两家争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门充当护法,他既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伽蓝神,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关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我们此处供的文财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最后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完,就命人把比干的心给挖了出来。比干被刨心后,走出宫阙,虽然他没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公正无私、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为财神,当然人人信服而无异议。

武财神赵公明为道教神明。您来到此处道教圣地,可以诚心的拜一拜,保佑自己与家人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在这里将会使您的心愿达成圆满。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最北端,左右及后面三面悬崖,属云门山的一处风水宝地。一路行来,无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在此处也可以感到凉风习习的,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四周美丽的景致。

站在望寿阁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驼山尽收眼底。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属于沂山山脉。站在此处,远望群山山峰如千匹卧着的骆驼的驼峰。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驼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户单位。位于驼山东南面峭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驼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山上众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驼山上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大的山体巨佛。位于驼山东南面,云门山的阳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体巨佛。佛像从发髻到喉结全长2600米。这尊巨佛形象逼真,造像者借助山势,根据登山不同的方位,修凿出巨佛口型一张一合的变化。在青州当地,有一拜佛、二拜寿之说,其中拜佛,则是到驼山拜谒佛祖,因此驼山还有一个名为佛山。

北望——青州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大禹治水后,全国置九州,即按照当时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为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也就是说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大片的青山绿水都为古青州的所在地,按照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记载: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并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眼下被松树林覆盖的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此山名为凤凰山。凤凰为传说中的一种很有灵气神鸟。相传它要到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它便不远万里飞翔寻找,当它飞到青州时,被云门山的景致和灵气深深吸引了,于是定居下来传为美谈。

东望——天气晴朗时,您会发现东方有一条洁白的玉带在轻轻飘浮着,那就是青州母亲河——弥河。

“海岱雄风”为原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武中奇的题记。武中奇,19XX年出生,山东长清人。海:指渤海。岱:泰山。即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片的绿地为古青州的所在地,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的,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虽建制频仍,但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 ,长达16XX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在明洪武九年,青州由省级治地降为地级治地。旁边的竹林图为我省著名画家于希宁的作品。

路边的这块平坦的大石头,刚好容纳一个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写着“蓑老卧豆岩”,您一定会非常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处题记是明朝书法家雪蓑的又一处题记。相传,又一次雪蓑酒后登临云门山,走到此处后躺在这块岩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顺着岩石流淌下来,淋湿了雪蓑的半边身子,他一时兴起,写下了“蓑老卧豆岩”的题记,后来,雪蓑和友人来到此处,他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友人恍然大悟:“头”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就剩下“豆”了。这是雪蓑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处谜。(这处题记为郭沫若所释义)。

“敬神如神在”刻在路边的石壁上,非常醒目。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后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为“如果你心里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见孔子是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当我们踏着999级美好的祝愿来到寿跟前,眼前豁然开朗。在山阴石壁上镌刻着我国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这个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为7.5米,宽3.7米,仅寸子就2.30米的高度。所以青州当地便有了“人无寸高”的戏语。“寿比南山”这个人们过寿时最美好的祝愿即出于此,这在辞海里有名确记载。这个寿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寓意着“寿比南山”的含义。(即公元1560年所刻,历经现在已有447年的历史)。

关于这个寿在我们青州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说法。那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谁献的礼最多最厚,就可以座寿筵的首席首座。一时间,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们为了讨好衡王,拼命的争富比贵,献上自己认为最重的礼物。可是到了寿筵的这一天,将近中午,仍没有人敢做寿宴的首席首座,因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献的礼物是否最厚。这时,从门外走来一个穿着破旧的老道士,名为雪蓑。传说雪蓑为半仙半道之体,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见他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径直到首座上座了下来,大家都惊叹嫉妒不已,纷纷上前质问雪蓑:“你究竟献的什么寿礼,敢做这个位子!?瞧你穿的这副穷酸样,能献什麽好东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请随我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里,抬手往南边一指,只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可高兴坏了,可又仔细一瞧,寿下面的寸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雪蓑是怎麽一回事,雪蓑说:“你只会以貌取人,不辨贤能,这一点就随他去吧!”衡王又是再三请求,雪蓑才让衡王拿来绸团,名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后拿起绸团,王磨盘中一蘸,随手向南扔去,绸团向南飞了五华里,正好补上了这一点。随着这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的众人眼睛都挣不开了。据说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滨,于是老百姓都说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这神奇的现象让大家惊叹不已,雪蓑也在寿宴上出尽了风头,让文武百官羡慕极了。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山上,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个寿。可是到了寿跟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这个寿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上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觉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便找来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刻在了山崖上,寿是留住了,金光却永远的消失了。

在寿西侧,一个不被有人注意的僻静处,有一处价值极高的浅浮雕像非常罕见,那就是金代道士马丹阳浮雕像。马丹阳浮雕像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凸面高约半厘米,为头部侧面像。雕刻十分细腻,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适当,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静,正在凝神东望。其仙风道骨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神在”两个大,是雪蓑在云门山的又一处题记。这处题记为云门山的第二大,径约一米,与大寿相邻。该在摩崖上镌刻而成,笔墨饱满,架构矫健,古拙浑朴,雄浑生姿,挥洒自如,矫若惊龙,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可谓神来之笔。游人往往于不经意间抬首便见二,悠然之情畅然于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云龙之门”则为军中书法家李铎的题记。近年来,在修复云门山古迹的同时,先后征集我国当代书画家武中奇、舒同、李铎、高启云、于希宁、史进前等名人画,精心镌刻于崖壁之间,为了和山上的古迹相互区别开来,我们特意把新增题记涂抹成蓝色,给古老的云门山增添了新的生气。

这个南北贯通的天然大洞为云门洞,高阔过丈,天然形成。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近看如拱璧月门,由此云门山有了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云门拱璧”。关于云门洞的来历,我们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衡王招亲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个女儿,才貌出众,人称“咏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王孙公子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愿轻易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个品学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于是她让父王发出告示:谁能在南山上挂一面能在王府的绣楼就能看清的镜子,她就嫁给谁,凡年龄在16—25之间的青年都可应试,那些王孙公子、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家产。铜镜铸造得如此之大,数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悬挂山上,但终因相距太远,因为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王孙公子、富人子弟纷纷败下阵来。这时,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带了锤钎、凿子工具来到云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早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个南北贯通、高阔过丈的大洞,衬着山前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这个洞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明镜。小石匠聪明勤劳,坚定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也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婚资过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使村中的一段佳话,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云门拱璧”就此诞生。

云门洞北侧的两个池子名曰“二龙池”,听老年人们将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池子里水清甘冽,清澈见底,是山顶的两颗明珠。近年来,水位下降,池子里多半积攒的雨水,但即使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义的。

云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上三种文化鼎力,分别为佛家、道家、儒家。穿过云门洞我们来到了佛教圣地—云门山石窟造像群。在云门山阳坡石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五座,石佛造像二百七十二尊,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并且在石窟旁边的崖壁上历代名人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上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云门洞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形象地体现出云门仙境名的意境。此出题记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官居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乐平人乔宇的题记。“鬼斧神功、“超尘离梦”、“玄之又玄”分别是雪蓑的题记。 “鬼斧神功”四个为虞云门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超尘离梦”位于云门洞上。“吐纳风云”为清朝的题刻。 “云门山大云寺”这个题记为唐朝所保留下来,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发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时弥勒佛下凡,应该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现在这个大云寺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这六个大。

云门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风格相同,都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边的窟中供的是释迦牟尼像,两边有身着甲,手执叉,脚踏魔鬼的天王像,与龙门、莫高窟等石窟群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间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释迦牟尼像,左右两边分别有二僧、二菩萨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脚的唐代力士像,头上的冠虽然看不清楚,但双鸟尾却清晰可见,这些力士像不仅是当时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征。最东边的石窟内有唐开元十九年益都县令唐照明的“云门山功德录”刻,由此可知这一窟的开凿年代,这三窟的造像题材布置和作风相同,从而也就知道了前两窟开凿的时间也在开元前后。这一窟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县令唐照明和夫人韦氏的像,称为“供养人像”。即有钱人出钱作功德,把自己或亲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来,所刻的就是供养人像。

继续往西走,石壁上有一个进深两米多,没有佛像的石窟,称之为葬窟,与遍布山崖的方形小龛相互关联,这些小龛称为“骨灰龛”。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主持和尚圆寂时在葬窟中坐化,弟子便把他们从葬窟里抬到空地上焚烧,之后把他们的骨灰放入骨灰龛中,外面凿一块与骨灰龛同样大小的石碑把它盖住,并把他们的姓氏和籍贯刻在上面。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墙壁是公墓,但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这里,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解释,不妨这样认为:有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因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来,骨灰也随风而去,只留下这遍布山崖的石龛向过往的客人讲诉着这过往的史实。

这一山石自然裂缝,口如井状,深不可测,称为“云窟”。每逢夏秋之际,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穿云门洞而过,将山头包于云雾当中,所以云门山的名由来云窟功不可没。相传在隋朝时,青州有一位财主叫李清,他这年正值六十大寿,却对朋友们说,什麽金银财宝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绳便可。李清把这些草绳连起来,一端绑上一个筐,他手里拿着一面锣,坐入筐中,让家人把他放入窟中,并约好,当家人听到敲锣声后再把他拉上来。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后也没有听到敲锣声,于是把筐拉上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上面却听不到,李清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正好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他便站在一边看棋,却没发现身边的树是一会儿发芽,一会儿长叶,一会儿又枯黄了,俗话说;“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告诫他,北边墙上的这扇窗户不能随便打开。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这扇窗户打开了,发现窗外就是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让老人把他送出云窟,可等到回家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几代都过去,后人早已不认识他了,李清很伤心,又回到窟底,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看来李清是得道升天了。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的。

云窟旁边的两窟为北齐和隋朝开凿的石窟,主要为西方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在这一窟中又隋开皇九年(589年)至仁寿二年(6XX年)的十余处题记,主体造像开凿于隋朝初年,最后完成于公元589年之前。东边一窟为中型窟,开凿于北齐,这一佛龛,在云门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萨雕刻得最为工细精美。这一龛选择了石壁前尤为开阔的最佳位置,这是为了接纳更多的修行着,来此做法事。这些特点,表明了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这一龛东侧菩萨的飘带上,可有一男一女裸体《双身法身图》,双身修法不是“合欢”。密教认为,男是禅定,女是智慧,只有禅定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这表明,这一龛是最为规范、规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以说,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义。

站在此处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缝清晰可见。旁边微凸起的山峰,可以形象的看到如一方宝印,而此山就是前面所提到过得宝印山。古时,人们对于五行极为推崇,认为青州即是东方之州,是最早见到太阳时的地方,此处又云雾缭绕,充满灵气,并配有“乌纱帽”和“宝印”,于是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必将会出现非凡之人。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便多方考证,最后定都青州,建立南燕国。这也是山东境内唯一一处建国都的地区。关于这道劈缝,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二郎神跟众神仙打赌,说他能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众神们不相信,于是他一头挑起劈山,一头挑着云门山追赶太阳。当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时,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无法再挑了,于是就放在了这里,二郎神怕无法和众神仙们交待,就从扁担上拿下一个寨子,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做记号,于是在青州云门山南面有了一个十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当二郎神把扁担抽出来时,云门山上便出现了云门洞,这是关于云门洞的有一个传说。二郎神继续往东追赶,忽然觉得鞋子里有一块小石头硌脚,就脱下鞋子来一磕,这块小石头滚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虽说是从鞋子里磕出来,也不能称为臭山吧?干脆,取名香山得了,这就是郑母镇香山的来历了。

云门山的顶峰称为“大云顶”,当我们登天梯来到大云顶“云门仙境”尽收眼底,此处碑文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据史志记载,明朝末期,山顶上原有的碧霞祠、关帝庙、东西阆风亭等建筑,在解放前夕被毁。

三皇殿建在云门山顶峰中部,供奉着人类的三个祖先—伏羲、神农、轩辕,即天皇、地皇、人皇。

迎旭门——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梁拱形建筑,这个建筑很有代表性。

天仙玉女祠,是为纪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始建于元朝。原来此处建筑为蒙古包式,体现出统治者的皇族建筑(忽必烈为蒙古族)。后来,忽必烈崇尚道教,于是下令将此建筑改为道士帽形状,以示对道教的崇敬。

玉皇殿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于84年重修。近年来景区又对塑像进行重塑。

《重修云门山碑记》,该碑位于山顶,采用云门山青石制作,高265厘米,宽108厘米,厚8厘米,包括碑首两,全文,径3厘米 ,正楷书写,它做工精细,虽久历沧桑,至今保存完好。

更为奇特的是在离碑文不远处,平坦的地面上镌刻着苍劲有力的“天池”两个大,这处题记刻于嘉靖四十三年。

站在山顶上,远望西南群山,您会深切的体会到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含义。东西阆风亭分别位于望海峰之上与西边山崖处,如仙境中隐现的两道仙门,而此处它却另有含义。在古代,大家闺秀的绣楼都有东阆门、西阆门,没有出嫁以前,绝对不能走出这两个门,只有出嫁那一天,才能走出这两个门,嫁到夫家去。在云门山两端的东西阆风亭,与山顶的天仙玉女祠、玉皇殿遥相对应,而劈山、驼山雄峙云门山东西,纱帽、宝印围绕左右,此乃真天庭也,真仙境也!

陈抟石雕像位于云门山山阴东侧的万春洞内,该洞高1.6米,宽1.2米,深5米。洞内南侧有石床,上有陈抟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书长眠,常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传说陈抟辞官归隐后,高枕无忧,一觉睡了八百年。所以当地老百姓有谚语:“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至今,石像已被人们摸的周身发亮了。该洞是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周全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所以当地人称为陈抟洞。

陈抟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题刻:

夜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此诗径9厘米,篆刻细腻,诗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写照。

陈抟洞口还有明代姜云谷的诗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

醒者徒纷纷,未许同把臂。

北宋年间的青州知府卢士宗曾说:周环众山,云门为冠,然此山实不闻天下,乃不得与龙山、虎丘决雄唯可惜也。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州的众山中,云门山是最美的,可惜云门山在天下却没有名气,因此不能与洛阳的龙山和苏州的虎丘来一比高下,真是太可惜了。而今天的云门山在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展示着它的雄姿。我们常说来美丽的青州做客,不登云门山,不算青州客,登临云门,平步青云。相信景色秀丽的云门山会带给您最美好的记忆,并送给您最真诚的祝愿,祝愿天下人大寿、高寿、寿比南山!

好了各位,云门山游览到此结束,欢迎您的下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