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工作方案>培训方案>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精选7篇)

培训方案 阅读(7.12K)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1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xx]5号),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xx年秋季全面展开,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精选7篇)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xx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国小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具体任务分配为:全国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xx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国小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2

遵照《长沙市新一轮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长沙市中国小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和区教育局指示精神,区教科中心关于《芙蓉区中国小教师20xx年暑假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讲求实效,全面落实教师培训工作。

二、目标与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背景、理念与目标,重点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目标。

2、掌握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究并实践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三、培训内容

新课程培训,包括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重点对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具体内容:

1、我对新教材的感悟;

2、新课程教学中,我尝试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3、班主任工作反思和优秀经验交流;

4、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

5、自选新课程的某一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认真学习,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进行自主研修;

6、进行教育叙事,讲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感受最深的事情;

7、围绕课题、课例进行研讨,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好的建议;

8、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专业为依托,找出自身的不足,然后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制定个人成长和发展计划,谈谈自己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有何收获(如精神、心灵、人际交往、荣誉等);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还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去努力?

9、对在新课程环境下理想的教师队伍的思考;

10、对新课程环境下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等。

11、参加全区的资源在线培训;

四、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在职在岗的教师。

五、培训安排

1、全员校本培训,7月12日起,时间一周,由学校组织。

2、市级各类培训,按上级发的通知要求落实。

3、资源在线培训,7月14日,大同二小校本培训。

4、区级集中培训,8月底9月初,由区教科中心组织,具体安排看通知。

六、培训方式

根据“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基本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专家讲座、课例研讨、教学反思、小组讨论、教育叙事、合作学习和自主研修等方式进行。

七、工作内容与任务

1、制定暑期校本培训计划。

2、落实培训具体内容、方式、施训人员、培训资料及进度安排等。

3、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4、建立档案管理。

八、保障措施

1、谭菜花校长为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2、成立暑期培训工作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九、具体安排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3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立足我校实际,在总结和继承我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配合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推进,建立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新课程实施办法,总结经验、辐射推广。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海珠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立足我校实际,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班和教学班协调一致的管理形式。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在全市、全省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开设合理有序,必修课开足开齐,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应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6、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制度,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编制科学可行的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成长,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工作的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20%的总必修学分。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上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四、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实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验。

五、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对此学校将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并将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将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省和市两级所提供的“面对面”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校内培训的主要内容有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业务活动,开学初每人上交关于新课程的学习体会篇,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5、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6、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新课程实验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待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7、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处、心理中心组成。

8、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0、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首先在艺术、体育、竞赛辅导、模块辅助教材等领域进行教材的编写,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

六、实验工作进度安排

1、5月15日前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有关实验工作的方案。

2、5月至六月间全校教师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培训、学习,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布置老师学习新课程书写体会论文,9月份上交。

3、6月25日学校确定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调整教育设施。

4、7月18日至8月15日高一年级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学校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5、8月29—8月31日,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实施、全体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研讨,就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教研活动。

6、6月1日—8月5日,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方案。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习我校课程设置方案和选课指导手册。模拟新课程选课、排课过程。

7、8月21日后,召开起始年级学生家长会,指导学生选课,学校排出新学期新课程实验课程表。学校新课程实验物质设施准备完毕。

七、实验课程编排方案

1.教学时间: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课时,其中3课时为学校机动时间,包括自由学习,卫生大扫除,全校活动等时间,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32课时。

2.为了使大多数学科的必修课在高一开出,同时学生的选课周课时数不超过35课时,必修模块除语文、数学、外语、思政外,其它学科同一模块可在两学段交叉编排。

3.选修人数25人即可开班,超过70人就要分班开课。

4.高一,高二基本达到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高三满足个性化学习,主要安排重复补修课程和专业要求选修课程。(大学联考要求)

5.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也为了学生跨年级选修,选修课程全校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在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选修课程以教学班为教学单位

6.高一的第一学期以必修课编排为主,高三少安排或不安排必修课程,高中毕业要求修得116个必修学分,学校必修课表只安排可获得108学分的必修课程(含研究性学习的15学分),其余的8个必修学分从其他时间获得:如社会实践每年单独有一周的时间,不占教学时间,学生每年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修满6学分:社区服务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学生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持有项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必修课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各两个学分,要从选修模块中获得,修得这些学分所需课时按必修课时安排,但所修内容由学生选择.高三根据大学联考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安排一定的复习课程,但下学期要有一定的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开出

7.选修课程主体上从高一第二学段引入,高一选修课程以文科类为主,高一,高二选修课程至少修28学分,选修课时间全校统一安排在某个时段进行.

8.体育艺术类学科从高一起进入全员选修。

八、实验工作的管理与评价

1、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据此,要求学校做到在继续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因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有所不同,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教学班实行导师制。导师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管理。

2、我校将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由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导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指导,二是班级管理。导师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3、教务处和学生处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优秀的教学班及任课老师进行表彰奖励。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校的奖励制度。学生处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修身行动、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讲求实效,全面落实教师培训工作。

二、目标与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背景、理念与目标,重点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目标。

2、掌握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究并实践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三、培训内容

新课程培训,包括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重点对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具体内容:

1、我对新教材的感悟;

2、新课程教学中,我尝试了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3、班主任工作反思和优秀经验交流;

4、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

5、自选新课程的某一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认真学习,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进行自主研修;

6、进行教育叙事,讲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感受最深的事情;

7、围绕课题、课例进行研讨,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好的建议;

8、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专业为依托,找出自身的不足,然后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制定个人成长和发展计划,谈谈自己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有何收获(如精神、心灵、人际交往、荣誉等);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还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去努力?

9、对在新课程环境下理想的教师队伍的思考;

10、对新课程环境下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等。

11、参加全区的资源在线培训;

四、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在职在岗的教师。

五、培训安排

1、全员校本培训,7月12日起,时间一周,由学校组织。

2、市级各类培训,按上级发的通知要求落实。

3、资源在线培训,7月14日,大同二小校本培训。

4、区级集中培训,8月底9月初,由区教科中心组织,具体安排看通知。

六、培训方式

根据“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基本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专家讲座、课例研讨、教学反思、小组讨论、教育叙事、合作学习和自主研修等方式进行。

七、工作内容与任务

1、制定暑期校本培训计划。

2、落实培训具体内容、方式、施训人员、培训资料及进度安排等。

3、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4、建立档案管理。

八、保障措施

1、谭菜花校长为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2、成立暑期培训工作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组长:校长z

副组长:教研室主任z

组员:书记z 副校长z白教导处主任z

大队部z主任工会主席z总务主任z

九、具体安排

内容形式时间具体执行人行政负责人

感悟新教材沙龙探讨半天教研组长z

班主任工作反思和经验交流在线资源观看半天z

追寻名师足迹全体老师会上交流半天何莎主任z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育叙事小组交流一天年级组长z

综合实践《身边的垃圾探讨》课堂教学观摩课例研讨半天龙泉z

制定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自主研修一天半每位老师z

学习一篇新课程文章,并用眉批和尾批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自主研修一天半每位老师z

贯彻落实教育局“全区教学工作暨期末结束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讨论一天每位老师z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5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xx]5号),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xx年秋季全面展开,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xx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国小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具体任务分配为:全国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xx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国小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对成绩合格的学员,省教育厅颁发由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项目执行办公室,由省教科所负责组织实施。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检查、督促培训工作。省教科所要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培训结束时要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三)应急保障。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对突发情况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对黑客、病毒攻击等导致培训无法进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尽快恢复正常;对培训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发情况等,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本次活动经费采用分级负担:

1.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等费用由教育部安排专项经费;

2.省教育厅负担本次培训中管理者培训费用,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培训费用(不含交通费),督查指导工作、省级管理组织费用以及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对于在培训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4.各县(市区)及各校承担本次活动中对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指导教师集中培训费用,县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费用(上网费、电费等)。

本次活动不向培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6

一 指导思想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重要命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为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此话题作文训练成长式评价实施方案。

二 评价目的

1.采用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手段,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作文评价过程中,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作文训练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校正作文训练中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在评价中成长。

3.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完善,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4.运用群评,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他人,相互尊重理解,学会合作共处,取长补短。

三 评价方式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运用群评,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形式,还可以调动家长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为学生建立写作成长档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等等。

四 评价标准

1.内容:能围绕话题,自定中心,自圆其说,信息和细节与话题有关。此项满分为20分,分为四个等级: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2.主旨:明确对象和目的,中心突出,观点前后一致。此项满分为20分,分为四个等级: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3.材料:能从生活视野和感情体验中取材立意,材料真实典型,感情真挚,说理充分。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4.结构:有头有尾,文脉畅通,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5.语言:语言简洁得体,文从字顺,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子富有变化 ,有文采。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6.文体:文体意识强,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表达方式的运用灵活恰当。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7.文面:书写整洁端正,行文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正确。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8.创意:作文有新的创意,有自己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有个性特征,表达有创意。此项满分为10分,分为三个等级: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9.情感态度:乐于作文,有表达的愿望,有“我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作文过程中态度端正,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合作意识强。此项满分为5分,酌情给分。

10.修改能力:能自觉修改自己的文章,通过自改与互改,取长补短。修改后的文章较初稿确有较大提高。此项满分为5分,酌情给分。

(说明:此评价标准是根据7—9年级学段的写作目标制定,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认识自我;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评价。)

五 评价过程

(一)集体评议

(课前准备: 收上学生习作后,教师首先快速浏览一遍,以便对学生此次作文情况有大致了解。然后抽取一位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作文,按班级人数复印份数下发,准备在评改课上集体评议。)

1. 请习作者上讲台宣读自己的作文,并对自己作文的立意,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作出说明。

2. 全班同学结合评分标准(人手一份)进行自由评议,根据评分标准中的1—8项分项评议,通过讨论给出本篇作文的初评分。

3. 集体讨论:本篇作文中有哪些闪光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要引导学生尽量挖掘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同学习作中不足之处的指出态度应诚恳。

4. 就“如何升格本文?”展开讨论。要求学生们在讨论中为本文提供3至5条修改意见。

5. 要求习作者认真整理记录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包括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修改建议。

(说明: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把独立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要使学生很好的充当批阅者的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教给学生方法和规矩。集体评议意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评价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为下一环节中的自评与互评作准备。)

(二)分组活动,小组成员开展自评与互评

1.划分写作小组,每四人为一组,确定一人为小组长。

(分组说明:分组可采用多种形式,可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分成甲—写作水平较强,乙—水平一般,丙—有困难三类组,这样分组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分层训练,分层要求;也可将 “和谁讨论”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便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小组成员轮流读自己的习作,谈写作想法,并自评作文中的得与失。

(自评说明:学生在自读作文后,往往便会意识到自己作文中的得与失,通过自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3.小组成员互相评议,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初评分。

(互评说明:学生互评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引导学生多寻找同学的优点,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别人,公正客观地给同学评分。)

4.小组长根据大家意见写出评语,并写下修改意见。

(说明:评语要求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写,对同学作文中的不足要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 改完后签上小组长的名字,收齐上交。

(三)教师再评

教师高屋建瓴的对学生的作品作出进一步的评价,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纠正他们在评改中的缺点。同时对学生的评语及修改建议作出相应的评价及补充。此环节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习作及同学们的评语以肯定欣赏为主,对习作中问题较突出的学生予以个别交流及辅导。

2. 注意收集整理全班初次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便于对学生的再指导。

(说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具体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二次评分

1.在老师进行二次指导之后,学生根据批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誊写。

2.小组成员互评,依据评分标准1—8项进行二次评分(再评分)。并依据评分标准9—10评出每个同学的态度分,修改分。

3.小组长按照“初评分×40%+再评分×50%+态度分+修改分=本次作文分”的计算公式算出每个同学的本次作文分。

(说明:新课改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动态评价。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关注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评价。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计算公式,试图以一种较客观公正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情况。)

4.各个小组依据本组情况,评选出“拟题专家”,“进步之星”,“精彩语句”,“最佳习作”,“优秀评委”奖等,准备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说明: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特意从多个角度设置了奖项。力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交流展示

1.拟题专家:各组推荐本次作文训练中题目拟得最好的同学及文题。

2.精彩语句:由小组长宣读本组成员习作中的精彩语句及作者姓名。

3.进步之星:各组表彰本次作文训练中态度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

4.佳作亮相:各组评出的“最佳习作”作者亲自朗读自己的作品。

5.教师表彰本次作文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优秀评委”等个人。

(说明:交流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还可以将优秀成果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便于全班同学传阅。)

(六)成果整理

1.将好文章写上批语,复印张贴以达到示范表扬的作用。特别优秀的习作还可以打印成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

2.要求每位学生就此次作文训练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3.将习作及心得反馈给家长看,要求家长签名并写一两句评语。

4.将此次作文的提纲,初稿,修订稿,评价材料,写作心得等装订起来,收入写作成长档案袋中。

(七)相关说明

1.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设计成长式评价表,便于评价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2.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又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做好指导工作,不可放任自流,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3.评价过程只是整个作文训练过程当中的一部分,故不必拘泥于一课一时,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教室延伸到家庭。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水平存在着差异,故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起点分层为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应大力表彰。

5.在评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走出相互批评的误区,使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鼓励,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篇7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