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节日庆典>春节>

中国春节老人的“家”解说参考词

春节 阅读(2.06W)

中国春节老人的“家”解说参考词

中国春节老人的“家”解说参考词

中国春节老人的“家”

星座苑(落下闳故居)

解说参考资料

游春节老人故里,

品千年历史文化;

给春节老人拜年,

保一年四季平安!

大门,落下闳故居星座苑匾下

阆中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宛如天空中闪耀的群星。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无疑是其中最为灿烂的星座。

落下闳故居具体位置史籍无明确记载。阆中有一条管星街,是纪念三国著名天文学家周群祖孙家居住于此而得名的。民间传说周群的父亲周舒,选择邻近落下闳住处不远的地方修院建楼、观天望候。就在管星街西侧50米处的马王庙街14号,便是落下闳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星座苑”,一个放射着星座光辉的民居古院。

院坝中

请看堂屋两边的对联:

历定太初,测推寰宇光万世;

情居故土,迪启人文灿群星。

上联说落下闳测算天文、制定太初历的功业光耀万世;下联说他对故乡特别有感情,辞官回到这里,启迪影响后人,使阆中成了人文荟萃之地。

背后还有一副:

科学巨匠名垂千古;

春节老人福遗万家。

落下闳是名扬世界的科学家,也是百姓爱戴的春节老人,他的贡献使千家万户世代受益。

堂屋(主展馆)

这一尊落下闳坐像,左手拿着28宿矩度盘,右手将写着太初历的竹简放在双膝之上,庄重睿(ruì)智,神采奕奕,充分展现了一位古代老年科学家博大的气度和超人的风采。这尊坐像与锦屏山观星楼前中年落下闳的站像,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阆中籍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的力作。

落下闳简介板前

落下闳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他是世界级杰出天文学家、历算学家。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经同乡、太常令谯(qiáo)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他赴京城长安参加改制历法。他与邓平等合作创制的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被汉武帝采用,于元封七年(前104)颁行,改年号为“太初元年”,新历因称“太初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

他在天文学、数学、农学等方面有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已为世界学术界公认。他的成就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中国乃至东方科技和农事、民俗两千多年,也使家乡阆中成为科技人文之乡。

人们盛赞他的功业“炳曜千秋”,(指匾)这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金字大匾。

太空星表板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在北京召开的命名大会上,国家天文台领导代表国际天文学组织给落下闳家乡阆中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命名证书和《落下闳星运行图》。

木刻书法

这两幅古色古香的木刻书法热情歌颂了落下闳的功绩。

右边一幅颂扬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宇宙茫茫无字书,碧空星斗幻龙鱼。穷推大衍(yǎn)浑天术,历法新颁定太初。(自贡杨启宇撰,阆中刘先湜书)

左边一幅表达了百姓对他制历融入节气、确定岁首的热情讴歌:历循节序驭(yù)时空,农事人居瑞气融。正月从兹为岁首,迎春接福颂长公。(阆州流澄撰书)

卓越贡献(馆一)

这里概括介绍了落下闳的卓越贡献——

一、主创《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

二、他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首创的浑仪,在中国用了二千多年。比欧洲早1600多年。

三、发明“通其率”算法。其数学原理和方法,合于近代“连分数”的原理。

四、他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改革闰法。这种置闰法一直沿用到1700年后的清代才进行了部分调整和修改。

五、确立以孟春正月朔日为岁首的历日制度。从此有了全民族时日一致的春节(过年),这种历日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落下闳的卓越贡献,影响后世两千多年,这是阆中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历法样板(馆二)

这个展馆着重介绍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的伟大功绩。

两页史书是落下闳为主创制“太初历”的一项有力证据。

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武帝决定采纳太史令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改革历法。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从四川来到了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与了改历的工作。落下闳一到长安,便忙着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guǐ)仪,标定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28星宿之间距离,最后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改历方案。与此同时,其他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天文学家共20余人都各自有改历方案,一时间莫衷一是,相持不下。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落下闳和邓平的历法"晦(huì)朔(shuò)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17家,遂被采用,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称新历为“太初历”。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从表中可以看出“太初历”较之六种古历有巨大的进步。中国历代所订历法有近百种,图版中罗列了主要的几种,可以说它们全都是以落下闳所创“太初历”为根据和样板进行改进的成果。

浑天始祖(馆三)

这个展馆介绍落下闳提出“浑天说”,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浑仪”,是“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有三种学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是半球形;浑天说认为天是完整的球形,地如鸡蛋中的黄;宣夜说是一种朦胧朴素的宇宙无限观。落下闳创制浑仪(包括浑天仪和浑天象),形象地展示了宇宙模型。他通过长期观测和科学运算,用事实论证了浑天说理论和天体运行规律,最终制定出优于其它17种历法的“太初历”,是浑天说对盖天说的有力的否定。

汉代大文学家、天文学家杨雄的论述,《史记》、《旧唐书》等记载,均证明是落下闳营造了浑仪。

图中从张衡改制的“漏水转浑天仪”到现存明清时改制的浑天仪、天体仪,都是对落下闳浑仪的改进和发展。

落下闳的天文历法贡献在科学界被称为“落下闳系统”,与西方在哥白尼之前最有影响的古希腊“托勒密系统”比较,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的系统,落下闳建立了天体运行的代数结构,后者构建了几何结构,各有特点,都很出色,落下闳系统形成时间比后者约早300年。

天数在蜀(馆四)

这里介绍的是落下闳对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

在数学方面,他发明“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盛赞“天数在蜀”。“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它还启迪了后世数学的发展,祖冲之“缀(zhuì)数求π”、秦九韶“大衍(yǎn)求一术”都受到它的有力启发。

在物理学方面,落下闳思想上明确了对天体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内容上形成中国古典物理学的宇宙论,方法上建立完整的逻辑体系。

思佳客落下闳星迎“神六”

命名经年正远航,忽闻发射起家邦。浑天有术观黄道,巨箭无弦赶艳阳。星朗聚,笑飞扬,荣殊晚辈曜(yào)天疆。后生返去传吾话:强国尤需科技郎!

这幅书法用拟人法描写被命名一年的“落下闳星”,在太空欢迎“神六”载人上天。落下闳首创浑仪用以观黄道、测星矩,做梦也没有想到可以上天,两千年后家邦的裔(yì)孙却做到了!所以他在“星朗聚,笑飞扬”,为“荣殊晚辈曜天疆”而欣喜的时候,特地要飞天的两位后生返去传话:“强国尤需科技郎”。

从落下闳运算转历的基本数据来看,金木水火土五星会合周期全部测定,与今测值比,误差最大的火星差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仅差0.03日。两千多年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的确是奇迹。

落下闳还运用浑仪测定了28宿的矩度,科学界公认是精度很高的数据。

春节老人(馆五)

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是落下闳又一伟大功绩。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是以封建迷信来愚弄人民,秦至汉初推行的颛(zhuan)顼(xu)历就是这样的。颛顼历虽比其它历法较合天象,但却是一个以冬季十月作为岁首的政治年度,即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为十月。按照这个顺序安排下去,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因避秦王赢政之讳,故称端月,到了汉朝才改称正月)、二月到九月岁终。遇到闰年的闰月就置于岁末,称为后九月。至于史实发生的年月,也完全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这是根据五行学说推演来的。战国时齐人邹衍(yǎn)等人提倡五行学说,他们论证周朝是火德,谁灭周朝的呢?“能灭火者水也”,所以“始皇采用”。《史记•封禅书》还说:“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端也”。秦始皇听了五行学派的意见,自以为他得了水德,遂以十月为岁首,并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受百官朝贺。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二0六年冬十月入关,在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西入咸阳,为汉王朝奠定了基础,故仍以十月为岁首,保留了十月朔日受百官朝拜的旧制度。

尽管封建专制帝王强迫推行这种日历制度,但劳动人民为了正确掌握农时,一直仍以正、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的顺序安排生产、生活。落下闳在制定太初历时,就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改变了旧的历日制度,规定每年以孟春正月朔日为岁首,被汉武帝采用。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七年级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元年,定春、夏、秋、冬四节,正月七年级为春节,阳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规定农历正月七年级为春节,阳历1月1日为元旦。从此,春节正式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落下闳确立的这种历日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国古代有几种关于春节的传说。

一是“万年制历”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定得不准,天时与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配合,农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当时的天子祖乙见到节令紊(wěn)乱导致民不聊生,也非常忧虑。他就召集百官询问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自己也不明白,就随意编了个理由,说是人们得罪了天神;要使节令恢复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祖乙听信了阿衡的话,就亲自率领百官,熏(xūn)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谕全国百姓设坛祭天。可是折腾了半天,节令还是照样的乱。

当时在定阳山下,有个青年樵夫名叫“万年”。万年平日以打柴采药为生。他看到节令紊乱,庄稼人无法种田,也是急在心里,苦苦寻思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日晷(guǐ)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的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万年就带着自制的的日晷仪及水漏壸去进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壸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的研究时令。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杀掉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抓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

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入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直到今天,人们将阳历称为《万年历》,并在春节时挂上日月寿星图,据说都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这传说中的“万年”不正象创制《太初历》的落下闳吗?

二是老人驱“年”说。

古代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到除夕出来伤人。但它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用贴红对联、挂红灯龙和燃放爆竹的方法驱走了“年“兽。从此这种方法成了越传越广的风俗,成了民间节庆之日。

还有其它几种传说:如二佛交接说和阿山阿水驱年说等

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过年”的时间不尽一致。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后,确定正月七年级为岁首,“过年”有了确定、统一的时间,年末岁首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并逐步形成了吃团年饭,除夕守岁和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闹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现在,人民群众在欢度春节时,深深怀念这位世界杰出的民间科学家落下闳,并尊称他为“春节老人”。

益民创举(馆六)

落下闳将24节气纳入历法,是遗惠千秋万代的创举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民间流传着许多风格各异的《节气歌》。

下面是一首便于城乡人民使用的简短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niàn)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首歌采用了阳历记忆节气。节气时间几乎年年一样,最多相差一日。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和乐: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zān)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rú)小雪咏诗篇。

幽阖(hé)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这首弹词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文词典雅,巧嵌(qiàn)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

24节气能得以规范流传至今,这正是落下闳了不起的贡献。

朗聚群星(馆七)

《太初历》颁行之后,汉武帝封落下闳为侍中(顾问),他辞而不受,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并将他的渊博知识传给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的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西汉末,阆中出现了著名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公元前15年、公元元年我国相继发生两次日食,就是他们在阆中观测记录下来的。

三国时期阆中又有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都是著名天文学家。他们在庭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天文气象资料和知识,能预报风雨灾变。巴蜀人称落下闳为“前圣”,称周群为“后圣”。周氏祖孙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为“管星街”。

落下闳名满天下,还吸引各地天文学家、骚(sāo)人墨客,纷纷汇聚于阆中这块风水宝地。唐代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gang)、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后终老于阆,葬于他们自测的墓地。

关于他们自测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李淳风自测墓地行至阆中天宫乡宝珠村,发现一处九龙捧圣之地,大惊曰:“好地,好地。”就地插了一根金针入土。并择了一个日子,准备先修墓,待日后归天后再葬坟。到了选定的日子,李淳风意外地见到袁天罡。袁大师诧异地问:“李大人到此有何贵干?”李淳风说:“我到此选一宝地只为身后事。”袁大师惊呼:“我也相中一处美穴,先修墓,待我百年之后归土于此,今日准备破土修建。不知李兄看中何处?”李淳风带袁天罡到自己插金针的标记处,袁大师辩道:“此地我早已选中,李兄何必夺人所爱?”李淳风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忙说:“不知大师有何凭据断定就是此地?”袁大师说:“我在此埋了一枚金钱。”李淳风说:“我在这里插了一根金针。”二人惊奇万分,忙叫人把土刨开,果然看见金针就插在金钱的方孔里。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二人笑道:“你也愿,我也愿,合建一个天宫院。”

现在的天宫院是在明朝时期被火烧后重建的。袁、李去世后,先后安葬在天宫院乡北观稼山为袁天罡墓,南五里台山为李淳风墓,两墓地遥相对望。当地百姓为纪念二位天文历算家和天文算数家,为其立碑树传。阆中设有“淳风乡”,建有“天宫院”,世世代代纪念他们。

永恒纪念(馆八)

落下闳崇尚科学、勇于求索精神;注重实干、实践第一的精神;以民为本、造福人类的精神;淡薄名利、报效乡梓(zǐ)的精神,深深铭记在人们心中。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纪念会,到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类辞书、典籍、方志的记载,各类报刊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宣传,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纪念和颂扬这位世界杰出科学家。阆中人民更是万分珍惜他给家乡带来的荣誉,不仅以建观星楼、命名七里新区“长公大道”、复建“星座苑”(落下闳故居)、办“春节老人”网站等形式纪念他,而且把他作为永远学习的榜样。

一个归隐民间、默默无闻、而切切实实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巨星,在古朴的小院里倾诉着科学的真谛,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灵光,展示着一片沃土人文的辉煌。这里就是沐浴着、也放射着灿烂星辉的“星座苑”!

撰稿:刘先澄王国成

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