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精选>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_开国典礼心得体会(精选3篇)

心得体会精选 阅读(1.23W)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_开国典礼心得体会 篇1

基本从头哭到尾,我一直对这种影视毫无抵抗力,听到国歌就会鼻酸。从电影开头朱丹播音 孟义喊出"北平解放了",到后面我军击败英国军舰,将士们冒死渡江,被烈火燃烧着身体还要拼命向前冲去,二桥将五星红旗插上的同时中弹身亡,再到任弼时拉起小提琴回顾这一路以来的辛酸,以及后面开国大典上真实的影像,等等这些都让我在电影院哭的像个傻子。正好最近刚学完"史纲"部分,更有感触,这一路我们走的太艰难了,多少人牺牲了,领导人们付出了多少才换来现在的一切。写到这里,正好外面传来了军训新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国",不免再次鼻酸,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繁荣昌盛,新一代的中国人高唱这首歌像是一种传承,中国少年定会不忘历史,砥砺前行,为祖国的复兴不断努力。最后,套用网友的那句话,向革命年代所有为国家付出努力的人说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_开国典礼心得体会(精选3篇)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_开国典礼心得体会 篇2

好长时间没写过影评了,这一次确实是感慨良多。看完决胜时刻,好像心里多了一桩沉重的心事。我们热爱和平、盼望和平,并不代表我们畏惧战争。他们从火光中走来,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走来,有些却没来得及见证胜利与和平的到来,也没能亲眼看看如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了自我,剥开外衣和光环,其实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毛主席也会为警卫员有富的终身大事掏出锦囊、也会像普通父亲一样陪孩子捉鸟……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任弼时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巨大的心血,临了终于能拿上心爱的小提琴奏上一曲和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告别……还有那个16岁渡江时英勇牺牲的二桥,你把胜利带给了人民把生命奉献给了新中国,我却想到了你家中的父亲与妹妹,失去了16岁的你,他们又该有多痛苦…… 如今我们国家大体上是在飞速发展的,那我们怎么才能继承先人遗志呢?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想我们真的不能辜负当年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现在所拥有和享受的一切,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先烈血与肉的拼搏,即使对自己的生活有怨怼,我们也应该积极地改变现状,毕竟生活只会因为你的努力而越来越好,不会因为你整天做一些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而放纵你…… 身为一名国中语文教师,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类似的电影千篇一律,这一次的决胜时刻将生活细节与历史纵深巧妙的融为一体,战斗等激烈场面也处理得相当逼真,展现了开国那段时间我从未听说过的惊心动魄。这一次,我好像确实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应该将这样沉重而真实的历史传递下去,有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烙印。这些话也许你现在看看觉得又是空话套话,但是当你真的走进电影院用心体悟,出来之后一定会和我感同身受的。时代一直在变,但民族之魂绝不能丢。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_开国典礼心得体会 篇3

从任何角度看,《决胜时刻》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它延续着几十年来这一类型固有的叙事模式,高大伟岸的领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大段诵读的经典语录,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员。

同时它也延续着这个生态闭环内如履薄冰的细微创新,越发亲近的重点人物,逐渐丰富的小人物视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业元素,大量参与的明星,都在秉持“庄重、严肃、不戏说”的红线外,试图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以《决胜时刻》而言,电影里多线索穿插,传统叙事线之外,非常与时俱进地编织了一条“谍战”线。战争与爱情也没有缺位,元素是足够丰富,但融合得并不好。政治主线不说,谍战那条线几乎完全跑偏。好像抓特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倒是没少在谈恋爱上耽误工夫。

爱情戏也是无本之木,革命时代的爱,并没有太多浪漫书写的空间,石光荣式霸道的“对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达。要不是黄景瑜长得帅,这部分基本不具备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除了既有的历史进程,很难凝炼出一条有意义的故事线。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开会,怎么能把政治会议拍出故事感来?会议背后的事情能说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经消失在当下的语境里,更遑论去扩展与深入?

便只能泛写群像,写丰富的政治图景,写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写各党各派、各行各业。在这方面,我以为《建国大业》已经做到了现有尺度的极致。而今再由黄建新重来一次,没有更好,反而在格局与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历史的真实感在创作空间上已无比局促,无非更生活化更有亲和力的主席,更严肃更有魄力的总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时。便唯有再次依赖特型演员,用取巧的方式强化和巩固“历史感”。唐国强们演得不可谓不好,但终归是观众们早已无比熟悉的讲述模式,一再重复,无甚新意。

即便是电影里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视剧的素材画面,观众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或突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会有任何情节上的意外,大历史自不必言,反动派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注定也是徒劳无功。阴谋不成,谍战自然废话连篇。小人物的命运也有迹可循,无数细节引来意料之中的“牺牲”情节,看似颇有心思的布局,处处漏风,无不显现着创作的疲乏和懒惰。

电影叙事笔力的缺乏,同样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上。时常是高亢悠扬的配乐先至,精致考究的画面紧随,演员们表情生动,细节抓人,唯有情节是忽然跳入的。澎湃的情绪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激发,却没有任何铺垫,空剩下浓烈,只能让观众发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去发散和联想,自行补足。

这样的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动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为战的分裂。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仅有的一些商业元素,畏手畏脚,并没有真下功夫去细细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过实质,拍得浮光掠影。

纵使如此不讲究的商业元素,却成为了电影仅有的强记忆点,而占据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显得越发缓慢和温吞。这种抒情式的漫写,在长达2个小时20分钟的时长中延宕,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戏剧冲突,而变成了一种通过表演“真实”而去复刻“历史”的精致模仿。

电影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被重新修复过的历史影像。它们如此真实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弥漫在画面中的情感与情绪。无需任何语言的修饰和解读,这是再高级的表演都无法还原的。

现有叙事语境下,重大题材的创新越发艰难,如今想来,十年前那部《建国大业》,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题者。

我们的胜利是摧枯拉朽的,敌人的溃败是一泻千里,困兽犹斗。这不仅是光与暗、暖与冷、正与邪的对照,更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喙的定性。在历史面前,不再有暧昧空间,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谓善意的曲笔。好可以形式丰富,笔意深厚,坏也要坏得义无反顾、彻彻底底。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无论形式上、内容上,《决胜时刻》都无法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基于此,电影虽有很多遗憾,却也无法再有更多苛责。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可以自行构建运转的一套封闭美学系统。就像单位的“笔杆子”们挥挥洒洒所写就的大部头官样文章,高屋建瓴、用词精炼,引经据典、对仗排比,也算是门槛极高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那洋洋洒洒的字的组合,实在难以咀嚼消化,更别说欣赏品鉴。

传统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困境。红线就在那里,立场和语境一早已设置完毕,功过是非早有论断,可行书写的空间几乎没有。有关方面和观众们都双目如炬,稍有逾矩,都会引发“事故”。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多半要靠包场实现。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战狼”或“流浪地球”的粉丝,都必须承认,与商业类型片融合的主旋律,才是迭代的新品种,代表了主旋律未来的进化方向。

而像《决胜时刻》这样的电影,即便放在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电影里,也并不存在更多被记录被讨论的价值。它唯一做好的,就是“不出错”,而当它切切实实达到这一目标后,便也注定会变成一部难以唤起更多关注的平庸作品。情怀朴素的观众便会一再重复这样的过程,看过了,触动了,然后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