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精选>

马哲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得体会精选 阅读(1.61W)

马哲课心得体会 篇1

今天9月9号是一个很有趣的日子,尤其是对于老毛。9月9日秋收起义,9月9日进中南海,9月9日去世。甚至腊肉馆都是9月9日开的。关于老毛,我的观点依然是有大能力也有大罪。现在对于文革官方的解释是一个错误,却从未有人为此负责,哪怕是一个死人。但不可否认,毛时代起始阶段让中国人有了尊严,对于穷人来说尊严很重要。当然富人也是,但相对于尊严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权力的提升才是提高尊严的根本途径。

马哲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对于生活水平,我只想说,要区分社会进步与科技进步。说十几年前人们没电脑手机现在有了,这不是政府的功劳,是科学家的功劳。说十几年前上不起学现在上得起,这是政府的功劳。说十几年前看得起病现在看不起,是政府的罪过。

讲到各种主义的发展,“研究者”无非就是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强调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这不是你们研究出来的,是马克思自己说的。说社会主义阵营显然进入低潮期,总说东欧剧变说苏联解体,这从90年代就开始提,而且是党中央再提。但其实你会发现近些年来中央根本不怎么强调这些问题。中央只是笼统的说“社会主义优越性”,也只是通过喉舌。中央并不说资本主义终将灭亡以及要壮大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是因为政治因素考虑,中国那么说会树敌太多,另一方面其实是现在根本没找到实际证据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当全社会的人都在说中国的GDP繁荣是假繁荣时,研究者说,社会主义的繁荣才是真繁荣,资本主义看似繁荣其实是虚假的繁荣,无非是因为良好的福利制度造成了无产阶级生活水平很好的假象,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请问,何为假象何为真实?如果生活水平提高福利变好是假象,什么才是真的?

说到底,这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理论,还停留在了冷战时期。那时只需要嘴皮子,不需要结合实际。

对于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我的理解是,确实比资本主义好。前提有两点,一是人性、人的思维没有缺陷——没有腐败、堕落及不劳而获的心理,同时计划经济的生产完全满足需求——这显然不大可能;一是人民当家作主——既包括真正的民主政治,又包括国家经济造福于民,如国企分红给百姓。我觉得做不到这两点,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哪怕只做到第二点也可以。

简言之,一句话:共产党利用马克思的理论来给我们洗脑,研究者利用马克思的冷饭来骗钱。

我没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但我觉得他是个经济学家哲学家而不是政治理论家。他没说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怎么搞。实际情况似乎是社会主义意味着独裁而资本主义意味着民主。人们不能因为独裁于民主而判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好谁坏,这是冤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以集体所有制或者说国有为主体,但要记住国有不是党有,国是人民的因此国有所有制就是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不一定非要一党制甚至不一定要有政党。确实很大程度上不需要三权分立,因为如果能实现真正的代议制,一切可以由人大定夺。人民选举人大,政府完全对人大负责,人大立法,人大委派掌管军队,但战争需要人大全权批准,人大代表人民实行国企的所有权。人大至高无上,唯一能制衡的只有人民的选票。这是一种可以“试一试”的方式。

什么都比独裁强,什么都比什么也不做光扯淡强,做什么都比做影帝强,什么都比骗纳税人的钱强。

马哲课心得体会 篇2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党章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马哲课心得体会 篇3

马哲课本来是很无聊的,今天的第一次课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

老马老师叫张德昭,很有才华的一个家伙,不过也很自负,我得承认,智慧与幽默呈正比的,课前我带了本TIME,到下课时我竟只看了一篇,不是我的风格,我被他的讲座钩起了兴趣,

第一讲是关于现在学术精神的问题,其实官员腐败,学术腐败,社会腐败是有共同因素的,那就是人格的丧失,具体讲是官员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感、责任感消失了,学者对科学的追求精神、敬畏的态度、对国家的感恩感消失了,夫妻之间相互的神圣义务与责任消失了,婚姻这个纽带在现实社会的脏水中浸的破破烂烂,不经一扯。

是什么使礼仪之邦的人们现在变得如此世俗?

小平同志说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失败的,不错,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多年较量,西方的拜金等糜烂的思想的不断冲刷,教师素质的衰退等等问题使我们的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在数量和质量的度的把握上经验不够,大量的花大价钱培养出的学生竟不被企业所看好,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让人心痛。

对我们而言,研究生等研究人员与两弹一星时的知识分子比起来最缺的就是对祖国的感激报答之情,现在的轻浮之风吹遍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大家都在大量的复制论文,争先恐后的拉项目,赚钞票,四十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位置更是让他们斯文扫地,高质量的论文也不在是他们心中的唯一了,他们更多的相信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国家不给钱我们是没有必要给国家做事的。

而真到他们挣到了钱他们也就被钱控制了,被权控制了,表面的荣耀并不能掩盖他们心中的痛苦,对失去钱权的恐惧让他们无心去搞什么学问,上面逼急了,抄袭竟成为了必然,这真是中国知识界的悲哀啊

马哲课心得体会 篇4

首先,我的第一点感受:“马哲”课的教学方法很“奇特”, 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奇特”,考试的前几天,一天到晚都在背学习手册上的题目: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背得头昏脑涨,想不到遇到这样一个考试:论文和平时的作业加这个学习总结

关于上课,最感兴趣的是听老师讲哲学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及他们的哲学观点,比如说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费尔巴哈、欧文等。听这些伟人的故事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激励,产生对他们的崇拜,也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是要真正做起来,又不是件易事,特别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更是不易。也许是受到些影响,我还到图书馆借了本《爱因斯坦传》。

发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手册》里面的“人物篇” 也看过了,但发现自己“盲目”地对西方哲学家感兴趣,而“中国哲学家”只是草草地一阅而过。特别感兴趣的是柏拉图,虽然他的哲学有些理想化,但个人认为这样的理想化,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使之具有某种神秘的浪漫色彩。还有一个感兴趣的人是尼采,特别是对他的哲学成为法西斯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一点很想了解,但可惜的是没有再找书来看,也就没有了深人的了解。个人感觉:尼采是很有特点的一位哲学家,有别于他人。

对于《手册》中的命题篇,我最深的感受是:有时候哲学很滑稽,比如08页的“飞箭不动・两段法・阿基里斯和龟”这儿个哲学命题就很有意思,两段法给我的感觉好像是高数中的微积分,芝诺的“论证”虽然滑稽,但仍有价值,书上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所以我认为,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虽然对一些不合理的理论作出批评,但这样的批评仍然非常客观。因而仍能发现错误理论中有价值的一面。所以,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以客观、辩证的方法来看,从中发现其闪光的地方,从而使自己受益。这也是我学习了“马哲”后认识上的一个提升。

对于“马哲”论文,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但由于没有写过论文,总体感觉倒像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缺少研究,而跟哲学的联系也不直接,但是,写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享受”。同时知道了论文是怎么一回事。

总的说来,我发现这学期的“马哲”课学习,总是在细小的地方有收获,上课有收获,读书有收获,写论文有收获……还有一些收获则是由“马哲”课连带到课外而自己的发现、探索和感受到的。我想,这些细小的收获集合起来,也就是大收获了。

以仁就是我“马哲”课学习的总结,虽然很幼稚,但是我真实的想法。不过,我相信我会有进步,总有成熟的一天。

马哲课心得体会 篇5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马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无非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抽象的概念什么的。在现实社会中,‘色的实际应用度好像一点也不为人所察觉。由此,我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地认为哲学就是一门浪费光阴、消磨时光、无聊透顶的东西。于是我对它的学习不抱多少希望。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居然喜欢上了它,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对“马哲”课充满了期待,这也让我很是意外。而这一切的转变要从上第一节“马哲”课说开……

进人大学后的第一节“马哲”课,我心依然,认为这节课肯定很无聊。于是随意地打开书,睡眼朦陇,磕睡正在酝酿之中。这时老师出现了。他一开始就讨论起了吸引人的话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最缺少什么?大学本科生为什么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如何学好哲学?…每个人都有学好一门课的冲动,即使是很不情愿。于是我耐心地听他讲着,磕睡也渐渐地消失了。老师的话很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话语真挚,每一点都有吸引人听下去的魅力。他在这节课上给我们讲了许多以前的学姐学长们的事例,每一个都使我感触良深:一切的文学作品,它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真”字,只有此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老师的课就是体现出了两个字:“真” 和“情”。也正因为有这两个字,我才真正接受了这门课,我的心灵才得以洗涤。

于是乎,我喜欢上了“马哲”课和平易近人的马哲老师了。但他接下来的一招,却又让我有些后泊不已:他要求我们写一篇 4500字的课程论文。这的确是个高难度的任务。莫说论文是啥东西我未曾听过,即使是对那4500字,也够让我望而生畏。但就是他这高深莫测的一招,让我了解了论文,更让我明白了哲学那包罗万象的宏伟气度以及博大精深的奥妙。因为在图书馆找资料时,我看到了好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都和“马哲”有“近亲”关系。我似乎一下子知道了许多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老师似乎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这就是他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很自然地融合到现实社会之中,就好像这些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运用着。所以,“马哲”课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你不会有想打磕睡或看杂志的欲望,不会觉得时间漫长难熬,因为教室里的气氛总是轻松、活跃,笑声盈耳。

一学期的“马哲”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像现象与本质,它可以用来剖析人的行为及内心世界,让你不会盲目地顺从或崇拜,而是更深人地去分析;还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各种事情,用生产力的理论去解释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等等。总之,通过“马哲”课的学习,我感觉到我成熟了,我聪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我的心灵洗涤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会了我辩证的思维

半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将要在今天下午画上句号。为了能够交上一分满意的答卷,为了能将最终的句号划得圆些,我们在紧张的复习中度过了这不安的儿天。然而,就在我牺牲了中午的午休看完了学习手册上所有选择题,然后用凉水洗了把脸后匆匆赶到考场时,老师宣布了新的考核计划。我不禁佩服起老师的创意。对于被高中时铺天盖地的试卷训练到麻木的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闪烁点,看到了大学学习本质的东西,我很激动,能在 “马哲”课程终结的今天,得到这番收获,让我对大学“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

这学期我们开了十门课,其中理论课有六门,而我们最喜欢的是马哲、社会学、心理学。学生对于一门课的喜欢和兴趣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根源。一是因为学科内容的新颖,比如社会学和心理学是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因而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而另一方面是该学科的任课老师,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能够激起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比如“马哲”这一课。

“马哲”的内容对于学文科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国中、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只是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来学习。其实在以前,我一直认为这门学科枯燥乏味,但经过了这半年的学习后让我彻底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

老师的教学不是单调的平铺直叙,而总是用一些恰如其分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方便事与理结合起来记忆。许多名人的事迹、名言警句都来自“马哲”的课堂上,记载在笔记本上,贮存到我们心里。比如老师引用国家领导人在访美时所作的演讲:“将美国社会的一个小问题在中国乘以13 亿,就成为一个大的问题。将中国某一产业的巨额产值除以13亿,就成为一个很小的收益。”来教会我们什么是辩证思维,什么是中国的具体国情,什么是中美之间的差距。

老师让我们开了个写课程论文的头。这个经历和感受至今留在我们心头。记得第一节“马哲”课上,老师就布置了十周后要交的一篇四千多字的论文,对于从未写过论文的我们,对于大学联考作文仅要求八百字的我们,当时的确吓蒙了头。不过老师细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收藏多年的那篇关于美国教育的一篇文章,讲那个就读于美国一所国小的中国小男孩写论文的故事,就这样扫消了我们第一次写论文的许多顾虑和强烈的恐惧心理。以至到了十周之后的那堂课上,我们手握着各自用汗水和精力换来的第一份论文,自豪地站起来,大声说出我论文的题目,我写它的原因及我沦文的结构。那整整两堂课的交流,不仅让大家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更让我们对于论文多了一份经验和思考,70多篇论文展示着70多份心血和才华,闪烁着70多团思维的火花。然而,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激起这些火花的人是谁?给我们提供交流机会的人是谁?让我们展示自己的人是谁?

半年的“马哲”课程就要结束。站在终点的位置上,回首曾经走过的路途,忘了是从哪里开始的,记住的只是一串一串的脚印。或深或浅地留在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路上,记载着我们付出过的,我们收获过的。从最开始的绪论,再到唯物论,接着是辩证法,然后是认识论,还有后来的唯物史观,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显现在我们脑中。一点一滴的知识从去向不明的三寸粉笔头传播到我们的脑里,从老师的三尺讲台传播到我们心里。也好,对于哲学的辽阔,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显得非常渺小,但我们无海地走过了这半年。我们确确实实收获了很多很多,我要感激我的“马哲”课,更要感激教我“马哲”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