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心得体会>经验交流材料>

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

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1.21W)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字当头,加强党的建设,这是长征胜利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的范文,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
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篇一

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胜利之根,铁的纪律则是其胜利之本。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斗争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坚守铁的纪律,锤炼了红军队伍铁的纪律观念。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官兵都能严守纪律;无论情况多么危急,都不忘执行纪律;无论职务多么高,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严守铁的纪律,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至关重要的因素。 坚持党的领导:红军创造长征奇迹的最重要原因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理想与信念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就是坚决执行党的领导。跟党走,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红军创造长征奇迹的最重要原因。

长征的胜利之所以被世界称为奇迹,不仅因其路程之遥远,更是因其面临着众多难以计数之困难:道路难行、自然条件恶劣、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以及长征初期党内的错误路线和错误政策。每一项都足以使红军面临石达开式的灭顶之灾。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激励和支撑着红军指战员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翻越了陡峭险峻的座座高山,穿过了沼泽密布的茫茫草地,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呢?1938年4月,张闻天在陕北公学演讲时指出:“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没有那种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长征也是不可能的。在这次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的困难。我们曾经碰到了几乎不能渡过的天险金沙江与大渡河。我们曾经碰到了人类几乎没有到过的雪山与草地。我们处在敌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当时的任务,到达了当时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只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

在长征途中,党员干部成为跟党走的表率。据红军战士方国安回忆:“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长征中,先后有422名营以上干部牺牲。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位,军以上干部8位。据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讲,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而当时红军官兵中的党团员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形成长征精神的强大动力。在长征中,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给广大红军战士作了表率。

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周恩来把自己的担架让出来,让受伤的机要参谋坐,彭德怀把自己身上的粮食倒出一半来,分给军团教导队长——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民主、平等的革命精神。长征中,团以上干部才配有马,但多数都让给了伤员和掉队的战士骑。同样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医护人员为照顾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友,把自己保存的一点青稞面让给他们,自己却用野菜、草根充饥。官兵中一人晕倒了,几个人抢上去扶持,许多同志为了救援别人,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牺牲了生命。红军过草地时严重缺粮,为了弄清挖来的野菜是否有毒,一个连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小组会,党员们争着先尝野菜,最后不得不进行举手表决。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部队更加团结,红三军团某连有九名炊事员相继牺牲,而这个连没有一个战士因饥饿而死。部队在长征中损失巨大,不断整编、压缩、合并、撤销,干部层层下放,各级指挥员都以大局为重,能上能下。

在长征中,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险,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民主和集体决策——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举

长征中,红军处境险恶,危机重重。“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怎样使党和红军化险为夷?怎样保证党的正确领导?怎样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怎样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这些重大问题都需要一个答案,那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体决策。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民主和集体决策,红军就处于险境。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居于党内领导地位期间,红军的民主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红军指战员只能机械地执行中央决策,否则就会遭到斗争和打击,致使中央红军遭受重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集体重新恢复了红军的民主传统,从而使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参与围堵的敌军虽有数十万之众,红军却能进退自如。

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远征。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要面临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武器、装备、补给匮乏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军队顾全大局、团结一致成为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价的那样,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指出:“党内对于军事领导上错误的纠正,不是党内的分歧,相反的更加团结,使军事领导走上正确的道路,使党与军委的威信更加提高。” 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湘江战役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扎西会议的召开,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局会,到扎西会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遵义会议”。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并坚持了北上战略方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为迎接抗日时期的到来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在长征中,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史可存的有30多次,各路红军召开的重要会议有数十次之多。不仅如此,毛泽东经常要求各级指挥员召开各种形式的“诸葛亮会”,征求各级指挥员甚至普通战士的意见。陈毅回忆说:红军时期的民主,“不管你是哪一个领导,也可以给你框几个缺点”。

一切服从中国革命大局——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

长征中,红军具有高度的全局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自愿作出局部的牺牲。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时间,探明了道路。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

从1934年11月29日到12月1日凌晨,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及红八军团的部分兵力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及中央纵队力过江,被国民党军队阻隔在湘江东岸,大部壮烈牺牲。

中共中央把各路红军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的纪律,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开始,长征是从各个根据地先后出发,相对独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根据地红军部队的作风习惯等不尽相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目标,各路红军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分散了敌人的兵力。

1936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蒋介石分割各路红军,各个消灭的计划的破产。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兵力达到10多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实力大大增强,当务之急是明确主攻方向,确定战略方针。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形势是比较有利的。然而此时,张国焘竟将实力较强的红四方面军视为自己向中央伸手要权的资本。出于对全局的把握和对敌情及川西地区人口、地理、经济、民族情况的分析,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原定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提出了北上川陕甘的方针。但是围绕战略方针,党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中共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是关系到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坚持北上,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三支主力红军会合后,红军虽然只剩下几万人,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成为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 严守群众纪律——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红军长征曾经过西南、西北大片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主要奋斗目标。

红军北上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区时,毛泽东嘱咐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先遣队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只要我们全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

刘伯承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沽基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盟修好,并使其他部落保持中立,顺利地通过彝族地区。

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都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允许还俗”。明确宣布:不准擅自进驻喇嘛庙,不准撕毁藏民贴在门上的封门“神符”,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部队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等等。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进入西康甘孜藏区时,曾以“中国抗日红军先遣军”名义发布布告:“此系合则觉母寺院,凡一切人等不得侵扰,此告!”红四方面军对甘孜附近的白利喇嘛寺也发布了保护文告:“查白利喇嘛寺联合红军,共同兴番灭蒋,应予保护,任何部队不得侵扰,违者严办,切切此布!” 1936年3月初,朱德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五世格达活佛通过对红军的亲自观察,以及与朱德的九次促膝长谈,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澄清了此前流传的有关污蔑红军的言论,他还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五世格达活佛亲自出面做工作。在朱德的带领和藏族同胞的支持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御寒装备,还给即将到来的红二、红六军团的战友们解决了御寒衣物。

红军之所以是红军,就是执行了自觉严格(甚至严酷)的群众纪律。过草地,部队筹集到数量有限的青稞麦,炒熟后压成了粉子准备过草地用。进入草地后,部队在艰难地穿行,维持生命的粉子却在一天天地减少。为使部队渡过难关,甘泗淇召集政治部的同志开会研究,作出三点规定:一、各连首长要亲自给部队发粉子;二、每人每顿只准吃一把粉子;三、不到开饭时间不准吃粉子。还特别要求政工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此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十七团一个连政治指导员在给全连分发粉子时,自己悄悄地多拿了一把。此事反映到军团政治部。为了严明纪律,该指导员被撤职,甘泗淇签发了处分决定。时任师政委廖汉生回忆说:“这样的处分在今天的环境中看来,也许过于严厉了,但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时刻,作为一个政治工作干部、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参加红军多年的老战士,他只有带领同志们向饥饿作斗争的责任,绝没有为个人谋半点私利的权力。”

依靠这些铁的纪律,才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各民族群众十分钦佩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参加红军的,贵州有1.25万人,四川有5.5万人,甘肃陇南有20xx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才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个新的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字当头,加强党的建设,这是长征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弘扬长征精神的要旨所在。弘扬长征精神,不仅是培养一代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

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篇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还记得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体现了中国的辉煌与僮景,矗立起长征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的雕像。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开发区星罗棋布,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好好发扬长征精神。在学校里,我们要帮助、关心身边的小同学,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在家里,我们要尊敬父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曾想到,这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着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我们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我始终牢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奋发向上。上课了,一双小手写个不停;双休日,在房里看课外书,有时,也画几幅图,写几篇趣文。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正因为这些的努力,我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但这离我的理想还有一大段的距离。

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具体到我们学生,就是要学习上高要求,生活上艰苦朴素。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千古!

红军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和历史篇三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方针指引下,红军三大主力的广大指战员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最终赢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党指挥枪原则的胜利,是团结统一原则对分裂主义的胜利。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之初,‚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血的现实使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十分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恢复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是毛泽东军事路线与‚左‛倾军事路线的一次决定性交锋。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集中全力解决了党和红军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使红军获得了新生。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变换作战计划,实行高度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在数十万敌军中间穿插自如、神出鬼没、飘忽不定。四渡赤水出奇兵,佯攻贵阳,逼近昆明,牵着敌人的鼻子,使其疲于奔命,红军却突然掉头北上,成功地将几十万尾追之敌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接着,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此后,又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率先完成了长征。次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二、 坚持党的团结和统一

首先党中央的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是在对全国政治形势、国共军事斗争的形势、及中国西部及西北部的经济、政治、民族和地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符合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大形势,适合党和红军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正确决策。党中央为了实现北上方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7-8月间,当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以不解决组织问题就不能北上顺利灭敌相要挟,明目张胆地向中央伸手要权时,党中央为了团结争取张国焘率军北上,做了让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把四方面军的6位领导干部充实到中央委员会。1935年9月9日,在党中央率右路军历尽艰辛过了草地,北上道路已经打开的有利形势下,张国焘公然拒绝实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命令右路军南下,并声言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党中央经过再三争取,确认不可能争取张国焘率左路军北上,也不可能争取右路军全部共同北上后,做出单独率红一、三军团北上的决定。对中央的这一决策,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认为是‚毛泽东等破坏了中共和红军一致行动的最高原则,私率

一、三军团单独行动,结果造成中共和红军的分裂。历史如系事实的写照,应大书‘毛泽东分裂了中共和红军’。但中共的记载却说那次分裂应由我负责,这是颠倒是非的说法‛。到底是谁颠倒是非?这是长征史研究中的大是大非问题,是不能回避不说和含糊其词的。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原理是党的建设必须围绕政治路线来进行。评判长征路上这场争论的是非乃至分裂的责任,必须弄清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即北上方针是不是正确的,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否应当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央的北上方针是正确的。若不是中央坚持北上方针,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就没有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可能在1935年冬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关键时刻到达陕北,走到时代的前列;就不可能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从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也就不可能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发挥领导作用;当然也更不可能有1949年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是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的,并在毛儿盖会议再次的重申的。张国焘反对北上方针,坚持南下方针,在政治上是错误的;不执行中央决定,擅自命令右路军南下,在组织上也是错误的。事实证明了正是张国焘严重破坏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他应当对分裂负责。在对这场长征途中的严重争论的处理上,党中央坚信北上方针是正确的,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实践了这一方针,而且从来没有放弃对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北上的争取工作。中央坚信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全党终究会集合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正是在党中央的坚持和卓有成效的争取下,才有1936年夏秋红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和三军大会师,才取得了红军长征的彻底胜利。

从长征中的这场斗争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团结统一是党心所向。我们党从建立以来就有团结统一的传统,即使一时发生分裂,给党造成一定损害,但分裂不能长久。只有全党团结统一,才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二,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是有原则的,是在正确的政治路线基础上的。在求统一的问题上,应以是否有利于党的巩固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标准。

第三,要正确地处理团结和斗争的关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必要的斗争。在斗争中要刚柔相济,既坚持原则,又耐心等待,说服教育。斗争的目的是达到新的团结。

三、 长征胜利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仍然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根本思想路线。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毛泽东同志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以后,为了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曾进行过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苦苦探索并形成了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6年,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勿庸讳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由于一度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即对经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思想准备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同时,未能正确地对待中共‚八大‛以后国际国内出现的复杂形势的干扰.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结果出现了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较长时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直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一年动乱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新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同中国国情的结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形成的重要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所概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革命,形成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王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认真研究中国特殊的国情,寻找探索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反对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坚持‚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四、 长征先驱者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设新长征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 红军长征的历程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都发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大西南地区。这些战役战斗,是在祖国大西南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以红军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展示了红军创造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长征,已经成为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党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成为中华威、民族魂的象征。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据统计,红一方而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2个月,纵横11省,行程25000里,进行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而军长征的前奏是1934年8月至10月的红六军团的突围西征及与红二军团的会师,其后这支主力红军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20xx0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而军长征从1935年3月至193 6年10月,历时19个月,转战4省,行程10000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近千次。此外,还有红二十五军长征,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行程近10000里。

(二) 红军长征精神的历史渊源

庄子曾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灭,哪怕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小,也终能在时间的历练下成为燎原之火。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他们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来,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战胜了无数困难,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却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许多人会对此大惑不解。

我们想到了孔子对于他的学生颜回的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难道是颜回喜欢过简陋的生活吗?那为什么在‚人不堪其 忧‛的时候,颜回还能乐在其中呢?是因为他心中有‚义‛,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红军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创造了活生生的人间奇迹。

(三) 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共产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运用这个法宝取得胜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为了民族繁荣强盛的理想继续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复杂,遇到的挑战和考验更严峻.担负的任务更艰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就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倡和奉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精神,自觉地批判来自各方面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使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1935年5月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2],短短156个字,通俗简明,易记易传,鞭笞了四川军阀欺压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正进行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在这样

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大党,要保持全党高度统一,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决维护和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必将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先前,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