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6.57K)

幼儿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每个教师都想成为幼儿喜欢的教师。好老师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是否就是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太原市71名幼儿园教师和58名幼儿作了调查。

幼儿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我们对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请教师“列举至少六个你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对幼儿采用访谈法,设计了一些简单、具体的问题,如“你喜欢哪个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你觉得她怎么好”。

教师与幼儿给出的回答多为具体特征,笔者将其整理概括为五大方面:性格因素(如活泼、爱笑、温柔),外貌因素(如漂亮、年轻、嗓音悦耳),生活照顾因素(如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饮食及睡觉),认知因素(如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和交往因素(如鼓励、尊重)。

一、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交往因素”(占34.8%)和“性格因素”(占34.1%)是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的两个主要特征,其他依次是“外貌因素”(占18.5%)、“认知因素”(占6.4%)、“生活照顾因素”(占6.2%)。而在幼儿心目中,“交往因素”和“生活照顾因素”占同样的比重(33.3%),“认知因素”“陛格因素”“外貌因素”则各占23.2%、5.8%和4.3%。

对比发现,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除“交往因素”相符,其他存在明显差异。在教师心目中,自己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师幼关系是让幼儿喜欢的关键因素,这符合“尊重孩子”“增强自身的榜样作用”的理念。而幼儿在偏重“交往因素”的同时,也很偏爱教师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这提示教师要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来交往,还要将他们当作“不平等的人”来照顾。

教师和幼儿在“认知因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如今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但有一部分教师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不同年龄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小班幼儿更喜欢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的照顾,单“生活照顾”一项就占到60%。帮助小班幼儿建立安全感是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小班幼儿时应以照顾为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到中班阶段,幼儿对上述五个因素都有所关注,特别是对“交往因素”的关注度有所上升,而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则有较大比率的下降(以上两项均占33.3%)。另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对“认知因素”的关注度有较高提升(占23.2%)。这是因为中班幼儿对环境已适应,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交往和认知的需求更高了。

大班幼儿各种需求的分化更加明显,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已降至20%,认知需求和交往需求则各占25%和35%。教师应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当然这些准备离不开师幼之间的良好交往。

三、男女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在男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交往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7.5%,其次是“生活照顾因素”(31.2%)、“认知因素”(25%)、“外貌因素”(6.3%),他们对教师的“性格因素”似乎不在意。在女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生活照顾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5.2%,其次是“交往因素”(29.7%)、“认知因素”(21.6%)、“性格因素”(占10.8%)和“外貌因素”(2.7%)。对比来看,男孩更注重“交往因素”,女孩更注重“生活照顾因素”,而他们在对“认知因素”的关注程度上并无很大差异。

四、建议   幼儿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生活照顾”和“交往”,而教师认为幼儿最喜欢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并能与幼儿良好“交往”。相符部分说明教师正确理解了幼儿的需要,而不相符部分正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的“性格因素”受幼儿的关注度虽然比较低,但不能被忽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教师榜样这一“潜在课程”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在小班,应更多地给予幼儿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有安全感;到中、大班,则应多与幼儿交往,促进幼儿获得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根据男、女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既然男孩更喜欢“交往因素”,教师就可以多在交往中传递信息,锻炼他们的能力。而对女孩,教师应通过生活照顾使她们获得安全感并由此信任教师。同时,由于女孩更注重教师的“性格因素”,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她们。

幼儿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9月16日,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周远赴海门学习新教育的征程,这一周的时间,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思考,面对海门新教育的累累硕果,反思我们身边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去追赶海门新教育的脚步。

初到海门,看到并不华丽的城市,我对海门新教育是持着怀疑的态度的,这样朴素的一个小城,所谓的“新教育”会不会是鼓吹出来的结果或者是“政绩”,他们的教育是不是仅仅有着美丽外套的“形式主义”?这一系列的问号一直在脑海中盘旋,直到我们走到了海门镇中心国小-------一个与我校各方面条件如此相似的学校,我看到了真正的教育,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教育,也就是让我们久闻大名的“新教育”。第一节课就是晨诵课,老师讲的是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一首两句话的小诗,就是这样一首小诗,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反复的去咀嚼、回味,直到孩子们写出了让我们深深触动的随笔,也就是这一节课,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这已经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综合了各种思考的生命教育,老师运用这首小诗,让孩子们对生命有了自己深刻的叩问:面对生和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教师那如诗的语言,让我汗颜,这样的深度,是我们远远不及的,而这样一节课的准备,我们是否又有能力去达到呢?而这些缺憾,正是因为我们对读书的疏远,因为对知识的匮乏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海门,我们时刻感受到的就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不管是对待什么事情,全校上下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孩子进行着,早上的晨诵,课间的做操,上下楼的站队。。。看着井然有序的学生,我们也会一遍遍的反思:我们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屡禁不止的常规问题,在这里却寻不到踪影,为什么海门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他们的文质彬彬到底是如何而来的?这一切的答案,或许就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

谈及海门新教育的种种硕果,我想最关键的可能就是因为有了对于细节的管理,才有了如此美好的结果。语文教学,我看到了老师们全情投入的课堂,他们会为了给孩子找一本合适的书,不惜跑遍全城,想尽各种办法,在整个国小阶段的晨诵、整本书阅读课程中,老师们是站在了纵观全球的角度上,为孩子们选择了大量的外国读本,那些经典的、现代的各种优秀的读本都被老师推荐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站在书籍的肩膀上,他们的眼界是宽阔的,他们的知识是深厚的,可想而知,他们的未来会有多么宝贵的财富。就是在这种全情为了孩子的环境中,老师们从上到下都给我们留下了“潜心做教学”的印象,在几天的研讨中,他们的领导和老师不止一次的谈到了“功利性教育”,因为有了对教育的敬畏,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绝对不能用功利心对待教育,而是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去探索、钻研,所以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感觉是充满着书香味的教育。

海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但是站在我们学校的角度上,我们又不能一味的去跟风学习,而应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恰当的进行借鉴,在新教育工作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打算:

1、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课程作出调整。

学校晨诵课堂,实际并没有开展起来,早上的晨诵时间基本上成了老师处理杂物的时间,如何让老师们对于晨诵课重视起来,学校首先得给晨诵课程正名,晨诵不是早读,它应该与我们的语文数学是同等地位的,在考评老师上,这也应该是作为一节正课来计算工作量,只有这样,老师们才会重视晨诵的重要性,晨诵课程也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

对于学校晨诵课堂的研究,我们还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当务之急是应该调动全校的力量为学校搜集整理晨诵的篇目和内容,在各个年级组每学期我们定出需要诵读的篇目数量,然后各个年级组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适合自己年级组的题材,在各年级组开展诵读。这个搜集整理应该是开放式的,各年级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去搜集。

晨诵课堂不应该仅限于我们课本和考试中间,应该是课外延伸的,对于教育局每年检查的背诵篇目,我个人感觉应该放回到家庭中去进行,每个学期,老师在学期初就应该将检查的篇目打印出来或者是发到班级博客中,发动家长的力量在家庭中进行背诵,不占用学校晨诵课堂的时间。而学校这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检查工作,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检查小组,不定期对班级进行抽查,这样既能保证每学期的抽测成绩,又能规范各班的背诵情况。

学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阅读课的节数,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应该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

2、 在实践中找出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道路。

洪凝国小在搬入新校之后,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三才”:口才、文采、人才。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有才分,无非就是具备以上几点,所以基于以上的定位,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有以下几点尝试:

(1)在训练学生口才方面,多做文章。利用好我们的“说事拉理”这一特色教育,延伸至学生“辩论”,每学期可以尝试搞几次辩论活动,结合当下的现象或者是新闻,开展辩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让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发展。

(2)结合晨诵课堂,开展晨诵展示,各班通过晨诵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展示朗诵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文采方面可以采用分年级段重点培养,一二年级可以尝试日记形式,比如《豆芽日记》,让孩子观察身边的小事,采用积累生活的元素,让自己的日记逐渐丰盈。三四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写故事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编写故事发展写作水平。五六年级可以尝试诗歌或者是小小说,我校于佳宁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有积累,学生一切皆有可能。

3、 学校的教研活动要切实开展起来。

通过海门的学习,我感觉我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对老师的帮助并不大,教研活动应该再做更深的研究,让老师们真正的参与进来。

4、 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效开展,适当为老师减轻无效的劳动。

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应该将一些没有效果的抄写工作去除,比如手写备课,这种备课是否能真正为课堂服务,还是仅仅是应付检查的手段?我个人建议提倡教本勾画,检查备课可以从教本上入手。但针对上级对手写备课的要求,我们又该如何解决矛盾之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学校的各种笔记是否真正为老师们所学所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于海门学习的几点浅薄的思考,还有很多方面考虑不够成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斟酌调整,不恰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幼儿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适应,世界也在适应“中国节奏”。

作为社会民生之首的教育事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次“换挡”。这意味着教育综合改革从20xx年聚力攻坚克难“啃硬骨头”,转入向教育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让所有受教育群体都能享受到政策阳光,享受发展成果,以垫高教育公平的起点。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梦。对此,袁贵仁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关于择校问题,说句实在话,北京能解决,没有地方不能解决!别的省不要再来说有困难,没有理由解决不好!”

保障随迁子女、特殊教育、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的心愿。老百姓的这些期盼都已被列入今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袁贵仁要求,要坚持雪中送炭、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今年的教育工作会报告针对性非常强,对地方的指导作用很大。”坐在会场第一排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火炉全部改造成水暖、电暖,解决了不安全、不卫生等问题。但从今年的教育工作会中,找到了我们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

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活力

当“新常态”遇上中国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历史性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倒计时的历史关口,中国教育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何在?

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相似,“换挡期”的中国教育发展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袁贵仁说,发达地区也有发达地区的难处,薄弱地区也有薄弱地区的优势。有的省提出的问题,其他省份早就解决了,答案就在兄弟省份!

以20xx年高教界普遍关心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例,袁贵仁说,一些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名称和地位“升格”了,但办学能力、培养水平并未真正“升格”,有的甚至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并存现象,发展难以持续。

“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袁贵仁进一步解释说,转型是对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路、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转型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

对此,教育部20xx年将抓紧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印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谈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袁贵仁指出,今后,要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统筹推进;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竞争,强化开放。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不仅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是,今后的管理方式要改革,要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入实施“20xx计划”,不断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调结构、提质量的背后,是观念的改变。徐梅说,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但我们的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社会,还没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思想观念还未转过来,这也给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比如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的任性和惯性很强,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变化的反应较慢,持续过去的惯性较强,对今天“新常态”下对教育的新要求、新变化,也还没有适应。

从依法治教中找寻改革的动力

实干为先,落实为要。新一年的改革依靠什么来保障落实,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绕不开的命题。

“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袁贵仁说,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把本该属于学校、社会的权力还回去,使行政行为都于法有据。同时,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

袁贵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这两个原则,尽早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既要从“越位点”退出,又要把“缺位点”补上,并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行政执法如何有效行使执法权力,是与会厅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分组讨论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建议,教育行政执法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学校,重点是要把所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主体纳入执法对象,比如说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投入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关于代表们关心的“新常态”下教育经费筹措问题,袁贵仁提出,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是法律规定,也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要用有限的财政支出,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源,放低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教育的门槛。特别是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教育优先发展永远不过时

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格外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通过高质量服务和更大的贡献赢得更多的支持。”袁贵仁说,党的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大家也都会记得,20xx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永远没有“过去时”。徐梅说,与多年前不同,现在的地方政府也重视教育,但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未完全树立起来,觉得重视教育就是把学校建得漂亮点,甚至有的贫困县举全县之力建一所高标准学校,而将偏远的教学点、村小全部撤并,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今后在方向、规律上还需适应新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经济“新常态”后,教育如何争取更多教育投入是个新问题。因此,要发挥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获得更多支持。

袁贵仁要求,教育系统的干部要奋发有为、主动作为,在中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之际,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懒政怠政,要尽心尽力,廉以服众、勤以治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