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導遊詞>貴州導遊詞>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

貴州導遊詞 閲讀(1.97W)

青巖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現在是有名的旅遊景點,很多遊客來這裏參觀,導遊在帶領遊客時,要做好景點的解説。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篇1

青巖,貴州有名的文化古鎮。古城樓巍峨,石板街悠長,古寺廟恢宏,石碑坊精美,古民房錯落,古油杉參天……無不散發出悠遠古樸的神韻。 土司官班麟貴,是布依族,家就住在青巖,先輩為此族人首領。天啟後期(1624——1620xx年),班麟貴率領管轄各土司土目及各族人民,伐樹燒荒,炸石平地,自築城垣。城竣,命名“青崖(巖)”,既遵朝廷之訓,延續青巖堡之名,又以城東北巍峨青巖之石類一雄獅伏地,可鎮壓八方之意。當地少數民族又叫它“王榮”城。

按布依族當地語譯成漢語意思是“兵城”、“營盤”城之意。 青巖城東、南、西、北四門聳立八座石牌坊,“文革”中被毀五座,現尚存三座,即“趙彩章百歲坊”、“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趙理倫百歲坊”。這批石牌坊雕刻精巧,造形各異,雄偉壯麗,剔透玲瓏。石牌坊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石柱上刻有楹聯,居中有懸匾,空雕龍形圖案,護柱刻成動物形狀,橫匾上有各種浮雕。

其中,趙理倫百歲坊的南北兩面石獅護柱,畫家劉海粟發現其造型非常特殊。因為一般石獅均為坐姿,而這對獅子則是從空中躍下,實為石雕中的精品。 有三百六十多年歷史的青巖城,現為花溪區青巖鎮。這個小小古鎮,古建築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還有九寺:龍泉、慈雲、觀音、朝陽、迎祥(又名鬥閣)、壽佛、圓通、鳳凰、蓮花;有八廟:藥五、黑禪、川主、雷祖、財神、孫臏、東嶽;有五閣:奎光、文昌、雲龍、三宮、玉皇;有二祠:班麟貴土司祠、趙國澍祠;有趙狀元(以炯)府、青巖書院、萬壽宮、水星樓。

還有一世界珍稀樹木“青巖冷杉”;有神仙、黃龍、花山、璇宮四溶洞;有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 這裏還有青巖堡,背靠獅子山,面環青巖河,居高又守險,控制住當時貴陽通往惠水、長順、羅甸、都勻的驛道,一兵屯此,萬軍難過。不僅如此,青巖堡壘還是貴陽城糧米輸入的咽喉。明朝在此設堡屯兵後,修建一座山城的必要性,就與日同增地顯露出來。青巖周圍都是少數民族村寨,而且主要是今天布依族的先民。漢族主要是遠來的屯軍大兵和家屬,以及部分漸被“夷”化的早來漢族手工業者。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篇2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20xx年前的軍事古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

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狀元蹄、狀元膀、雞辣角等,養豐富、食法多樣、是青巖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巖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青巖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侷限於當地的物產,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並不複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家常的五穀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鍋裏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裏,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後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裏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裏都有,可到了青巖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綠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綠,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哦。

青巖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襬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哦。

青巖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寬家於1874年首户生產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巖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曲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古鎮方圓3平方公里,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台和木櫃台。鎮內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共30多座廟宇祠堂,這批古建築氣勢雄偉、雕樑畫棟,工藝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其中不少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頗具觀賞價值。

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篇3

青巖鎮,是明清時期的一座古鎮,距貴陽約60華里。它地近苗鄉,以前曾是軍事重鎮,用以鎮壓苗民起義;它又曾是遠到川、湘、滇、桂的通衢,往來的商賈都要由此經過。

其實小鎮有特色且有着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還有很多。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 (當地人稱黃家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由於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築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着,向人們訴説着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故事。讓人詫異的是,小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説,小鎮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樣盛行 天主教和 基督教,無法得知的是這樣的“三教並存”現象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但據鎮上人説,每每到了七年級、十五、寺廟裏的香火是不會斷的,而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而除了寺廟、教堂,鎮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據説古鎮原來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於歷史原因,只留下三座了,它們分別是北門 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南門內的“趙倫理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其中以節孝坊的建造最為大氣,坊的上方甚至還鑲嵌着聖旨立匾。更為戲劇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徵東方傳統思想的節孝坊對面,高高尖頂屹立了百年之久,這種參差交錯的不對稱美以一種強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個文化氣氛中,所以在這裏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衝突,卻空前地融合起來,讓人不得不感歎此彈丸之地內的文化包容性是多麼神奇。

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裏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巖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巖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這裏真是石頭砌就的世界。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寬闊而平坦,潔淨得一塵不染。民居則是石瓦、石牆、石凳、石磨。區別只在於富人家的牆用青條石砌就,窮人家的牆用碎石片疊成,只是年深日久,這些房子愈顯得低矮破舊了。置身在這冰冷堅硬的石的世界中,自然更渴望温馨。於是,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小院中廣植花木,透過小小的門框,可以看到裏面一派奼紫嫣紅。誰説這裏的人們不懂得創造美、欣賞美呢?

小鎮的格局也很簡單,古驛道是其中的主幹,兩邊則是一條條小巷,它們也同北京的衚衕一樣,幽深而安謐,走在裏面,頓生遠離塵囂、遺世獨立之想。更何況這小鎮是依山而建,隨高就低,走起來就更有一番樂趣。

當年,南來北往的客商帶來的不僅是各種貨物,還有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今,繁華雖已散盡,卻留下了幾處朱門高牆的會館和幾處佛寺、道觀和天主教堂。但它們僅是外地遊客的參觀景點,對當地人來説,他們引為自豪的只是一座狀元府。

所謂“府”,其實只是一座殘破的小院,內有一排低矮的三楹瓦房外加一間廂房而已。屋裏擺放着幾件當年的舊傢俱和有關狀元郎的史料。從史料上看,他的政績實在平庸得無可稱道,但他的科考經歷很富於傳奇色彩:在會試時,他僅名列第297名,但在殿試時,他竟奇蹟般地考了第一名,成了新科狀元。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每年大學聯考前夕,貴陽市的家長們總要帶着孩子驅車來此叩拜。平日寂靜的小鎮頓時一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有時竟然路為之塞。看來,只要我們不改革現行的應試教育,我們的同胞就仍舊會這樣活見鬼,總希望從這位科場寵兒的身上乞得幾分“文運”。

離狀元府半里許,是一座道觀,它由江西會館改建而成,至今仍保留着原來的建築風格。正殿對面的戲台雕樑畫棟,朱欄飛檐,十分精緻,只可惜當年台上竹肉齊發、台下觥籌交錯的場面已不可復見了。進殿後,不覺啞然失笑,原來那上面赫然端坐的,不是慣常的三清四帝,而是那個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聞名的劉安。平心而論,想靠着裙帶關係而“昇天”,也確是人之常情。大觀園裏的寶姑娘,不是也説過“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類的話嗎?只是相對於寶姑娘的委婉得體,這裏就表露得太過直白了,所以總不免讓人覺得有幾分粗俗。

由此想到了 雲南的 麗江、 山西的 平遙 。它們都曾因荒僻而存留,又因存留而成為遊覽勝地。一部盛衰史,正好反映了社會的滄桑鉅變。但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商業氣息也日漸濃厚,在平遙,看着沿街那些鱗次櫛比的鋪面,覺得這座古城其實只剩下一具軀殼。而看到了這保留着更多原貌的小鎮,才覺得是在翻看一頁早已逝去的歷史,從而油然而生幾分感慨,幾分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