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導遊詞>上海導遊詞>

2023年經典上海導遊詞(通用3篇)

上海導遊詞 閲讀(1.34W)

2023年經典上海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楓涇古鎮!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2023年經典上海導遊詞(通用3篇)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户"。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_年曆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_年曆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户”。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徵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説來就是温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_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裏、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鬱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製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製藥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裏,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2023年經典上海導遊詞 篇2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1686號,南鄰南京西路,西鄰萬航渡路,北依豫園路。是上海市的著名的真言宗古剎之一,也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靜安寺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20_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20_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早於上海建城。

靜安古寺毀於十年動亂時期,1984年以後,靜安寺逐步開始恢復重建,1991年,基本修復到民國時期規模。後又開始擴建,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建築羣終成今制,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後塔的格局。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下,全寺僧職人員共同努力,堅持農禪並重的傳統,勤儉起家,從零開始,自養自立,香火日盛,法務再興。1985年,靜安寺修復真言宗密壇期間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長安之路"訪問團參訪靜安寺,團長內海有昭、副團長靜慈圓、祕書長前有隆,贈送了部分密壇法器,使真言宗壇場得以較快恢復。同時建立了"持鬆法師紀念室",陳列持鬆法師海內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書畫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師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由趙樸初居士題額。靜安寺

1988年3月度寰法師圓寂後,同年10月,由真禪法師兼任靜安寺方丈。香港李國慶居士夫婦捐獻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一尊,供奉於圓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劉庚宇等捐資從緬甸請回高3.6米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於大雄寶殿。1994年,新建三層樓僧寮與上客堂,文物樓、寺務處辦公室先後落成。是年十月舉行持鬆法師誕辰一百週年紀念與持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美、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及港台地區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諸山大德、學者專家、護法居士近千人與會,盛況空前。落實政策以來的十年,靜安寺的發展與修復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此外,建於明正德年間的位於寶山區羅店鎮上的玉皇宮,於1988年改稱梵王宮,作為靜安寺下院,由靜安寺前監院從達法師住持。靜安寺在自身修復的情況下,仍然拔出款項,支持梵王宮的修建開放。1993年,梵王宮改名"寶山淨寺",更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親赴禮佛,併為安養院題辭:"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眾生恩,法老為上。如奉父母,如敬師長。美哉梵宮,不殊安養。"

1995年底,慧明法師調來靜安寺任監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師為主任的新的寺務委員會,在集體領導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階。期間,慧明法師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佛教友好研討會漢城大會,出席了尼泊爾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週年慶典以及由中國援建的"中華寺"奠基儀式。他在參訪尼泊爾加德滿都斯瓦聲楊布寺時,請回了佛陀舍利。

2023年經典上海導遊詞 篇3

大家好!

上海長風公園始建於一_六年,一_九年國慶節建成開放。面積36.6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14.3萬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綜合性山水公園。

公園借鑑了北京頤和園園林風格和杭州、蘇州的造景手法,總體佈局模擬自然,園景以湖為主,山水結合,浩瀚的銀鋤湖面和30米高的鐵臂山構成全園獨特的景觀。園中的青楓綠洲、夕陽晚照、歲寒三友、迎春池、睡蓮池等20餘處園林景點姿態萬千。公園有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各種遊樂設施,水上項目有:電動船、手划船、腳踏船、水上轎車、遊覽船等可供1000餘人同時乘坐遊玩;陸上游樂項目有:碰碰車、海盜船、小火車、雙人飛天、豪華轉馬、漂流船、爬山車、卡丁車等。一九九九年新建的“長風海底世界”坐落在園內銀鋤湖西岸湖底,是中國首家有主題新概念的海洋水族館,其規模一萬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種,一萬多尾(只),是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海洋世界二期項目“白鯨表演館”已對外開放。園中還有“地下少先隊”羣雕和“雷鋒”銅像等紀念性景點,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風公園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部。公園第一期建設始於1957年4月四日,1958年七月第二期開工,1959年國慶節建成開放。現有總面積36.4萬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綜合性公園,唯一的山水公園。

建設初期定名為“滬西公園”,1958年7月1日部分建成開放,更名為“碧蘿湖公園”,1959年9月29日,魏文伯同志取《宋書·宋殼傳》中“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把公園改名為“長風公園”,並把公園內上海最大的人工湖命名為“銀鋤湖”,最高的人造山命名為“鐵臂山”公園建成後,聶榮臻、劉伯承、陳毅元帥於1961年春、1963年、1964年秋先後來公園垂釣和遊覽。

本園設計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園林藝術,借鑑了北京、杭州、蘇州的造園經驗,結合現代城市公園功能需要,從上海市和建設基地的實際出發,由原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柳綠華工程師負責總體規劃設計、地形設計和綠化種植設計。公園總體佈局模擬自然,園景以湖為主,山水結合,浩瀚的湖面和26米高的鐵臂山構成全園獨特的景觀。至今,湖畔山側的景點己建成20餘處,主要景點有:鐵臂石景、銀鋤碧波,青楓綠洲、夕陽晚照,歲寒三友、迎春池、睡蓮池、荷花池、釣魚池、黑松山、牡丹苑、杜鵑苑、月季苑、玉蘭苑、櫻花苑、曲廊、畫廊等,還建有“地下少先隊”羣雕、“雷峯”銅像等市、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建成的大洋海底世界,是中國首家有主題新概念的海洋水族館,建設規模一萬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種,一萬多尾(只),是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1992年4月在長風公園舉辦了上海·四川自貢藝術燈會,盛況空前。1992年10月,舉辦上海市第五屆菊展。1997年、1998年、20_年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暨首屆中國花卉交易會、第一屆、第二屆上海國際花卉節,花團錦簇、遊人如織。

1998年,長風公園被國家建設部、中國公園協會選為中國百家名園之一,是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園址原是吳淞江(蘇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灣地帶。灣內地勢高處有一村落名宋家灘,俗稱老河灘,村旁為墳地。這裏因低窪易澇,農民耕種所獲無幾,是一處有名的窮灘。1956年初市人民政府決定徵用這塊灘地闢建公園,同年10月由西郊區、普陀區、曹楊鄉等區、鄉人民政府和市園林管理處等組成的徵地小組開始工作,徵地範圍為華東師範大學以西,大渡河路東的西老河地區全部,涉及七一、陳渡、四中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11個生產隊。徵地工作於1957年3月結束,共支出拆遷、青苗賠償費24.5萬元。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設計科柳綠華負責總體規劃,主要建築由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由公園籌建組組織施工。公園佈局模擬自然,因低挖湖,就高疊山,山體坐北朝南,可眺望寬闊的湖面。水面採取以聚為主、以分為輔的佈局,巧妙的保留了原有的一條西老河,它從鐵臂山的東南向北再西折,恰好環繞整個山體。鐵臂山有起伏的山巒和蜿蜒的餘脈,隔河的黑松山向東延伸,與鐵臂山西北餘脈有連貫趨勢,從而增添園林空間層次,避免山型輪廓相同。

第一期工程於1957年4月4日動工,施工面積212畝(14.13萬平方米),約佔全園總面積的40%。工程主要項目是改造地形,建橋築路,並種植樹木5.6萬株,於12月3日竣工,投資額為30.1萬元。1958年7月1日,公園局部試行開放。同月第二期工程開工後,普陀區黨政領導幹部帶頭,每天發動上千幹部、工人、學生、家庭婦女參加建園義務勞動,有時甚至挑燈夜戰,先後共有27萬人次參加。此地原來只有佔地69畝(4.6萬平方米)的西老河,新挖的大湖將水面擴大為214畝(14.27萬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施工挖出的約30萬立方米泥土,分別堆成佔地15畝(1萬平方米)、高26米的鐵臂山,和佔地5.5畝(3667平方米)、高11米的黑松山,還把95%的低窪地填高1米,從而解決了這一帶長期存在的積水問題,改善了種植條件,工程提前兩年完成。1959年10月1日,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公園在籌建時名滬西公園。1958年局部開放時改名碧蘿湖公園。在1959年全園開放的前夕,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魏文伯取《宋書·宗愨傳》中“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將園名改為長風公園;又取《送瘟神》詩中“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句,將園中人工湖命名為“銀鋤湖”,大土山命名為“鐵臂山”。公園初建時面積537畝(35.8萬平方米),1959年5月增至555.5畝(37.03萬平方米),1967年10月減為548.36畝(36.56萬平方米)。

由於建園工期一再壓縮,而且過分強調因陋就簡,公園開放時園景平淡,設施簡單,因此開園後數年仍處於邊開放邊建設狀態。1968年為鐵臂山加土700立方米,在銀鋤湖邊築石駁岸3500米。鑑於鐵臂山水土仍然流失嚴重,1972年在山北坡和東坡建造了十層梯田式的擋土牆,1984年春至1985年又投資24萬元,將大部分山坡駁石。1980年以前,全園建有4亭2廊1榭。1982~1988年新建或改建了1廊、9亭、露天舞台、露天游泳池、銀鋤湖酒樓。1984年和1990年又分別建成雷鋒銅像和地下少年先鋒隊羣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