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報告>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篇

調研報告 閲讀(1.78W)
本文目錄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全縣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XX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再一次引發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思考,為了解當前我區廣大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學習借鑑先進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做法和經驗,以促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步伐,根據今年統戰系統調研計劃安排,由中共蕉城區委統戰部牽頭,民盟蕉城區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組成調研組,聯合開展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活動。XX年6月至8月在區委常委區統戰部長王麗雲、區政協副主席民盟蕉城區委主委鄭貽雄帶領下,調研組與區文化部門負責人一起先後深入我區沿海山區鄉鎮及20多個村居進行調查,通過座談、訪問、視察等形式瞭解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情況,還先後前往泉州市泉港區和莆田市荔城區等地考察取經,在認真分析研究和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我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XX年10月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決定》頒佈以來,我區農村文化建設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全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有了新的進展,特別是民間文化多元化發展尤引人注目。但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廣大農村文化生活的貧瘠讓賭博、迷信、色情等有機可乘,從而影響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狀況比較普遍,具體情況是:

1、陣地建設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目前,我區16個鄉鎮(街道)文化站中產權明晰、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僅七都、金涵和位於猴盾村的區少數民族文化站三個站,其餘各站或一直以來就沒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單位的場所,面積狹小,設備簡陋,功能不全。據不完全統計,我區有76個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動室,佔全區行政村總數的27.3,但大多數村級文化活動室只是掛一張牌而已,形同虛設。而且原有的文化設施普遍老化。據調查,現有的部分鄉村影劇院多建於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現多數已成為危房不能使用。

2、鄉鎮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據瞭解,“十五”期間上級省、市廳、局對我區文化事業的投入累計達55萬元(其中扶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4萬元,維修、設備添置經費23萬元,文物經費8萬元),我區年文化體育事業經費財政預算9.4萬元,其中文體局文化事業費1.1萬元,圖書館經費(包括圖書購置費)4.3萬元,體育事業經費4萬元,但這些大多為人頭經費,用於日常辦公開支已相當緊張,真正用於開展業務工作的已所剩無幾。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物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我區民間資本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幾乎沒有,只有在XX年開始的天后宮(媽祖廟)修復工程中,募集到民間資本100多萬元。全區鄉鎮現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數外,絕大多數是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貧乏。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整體素質在下降。我區16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均為一站一編制,由於基層文化站待遇低,難以吸收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進人渠道不規範,素質參差不齊,目前在編的有12人,但僅有9人在崗,被鄉鎮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崗的也往往兼有鄉鎮(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難以做到專幹專用。現有鄉鎮文化專幹平均年齡偏大,由於缺乏培訓學習,知識老化現象比較突出。

4、文化活動少,農民文化生活依然貧乏。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鄉鎮文化站通過聯辦、協辦等多種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書畫展、圖片展、拔河賽,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一年僅二至三次,也只到2-3個鄉村,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義務題寫春聯、電影公映等,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近幾年,隨着農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又重新活躍起來。在一些傳統的節慶日,一些鄉鎮、農村都有開展一些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燈會”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對唱”。但這些畢竟是少數鄉村舉辦的少數文化活動,廣大農村看電影難、看戲難、看書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四難”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在電視網絡廣泛普及、網絡文化盛行的今天,由於國家將衞星電視節目由模擬轉為數接收後,我區廣大農村原電視“村村通”設備未及時更新,絕大多數鄉村羣眾只能收看1-3套外地節目,許多偏遠山區基本無法接收電視節目。羣眾長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區)的電視節目,也得不到發展生產的信息技術的指導和服務。鄉村文化生活貧乏,除了聊天、打牌外,農民沒有其它文化活動,導致一部分羣眾沉迷賭博和廟會活動,致使一些地方賭博及“六合彩”等歪風盛行。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

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步伐滯後有歷史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長期以來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重視不夠,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偏見和缺乏支持,給各地農村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經濟欠發達、投入不足也嚴重約制了農村文化的發展步伐,但從各級政府自身來説,存在以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對農村文化建設認識滯後。由於各級領導對文化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認識不足,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下,相當多的人認為文化工作是軟任務,是花錢多效益少的社會公益事業,可搞可不搞,又不願意花錢投入,致使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滯後,從事文化事業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積極性,大多放棄主業改做鄉鎮中心工作。

二是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活動經費嚴重短缺。目前由於國家財政投入少,地方財政又有困難,未能落實每年地方財政收入1-2用於文化建設的政策。除了人頭經費外,區、鄉用於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幾乎沒有,導致文化設施建設滯後。鄉鎮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發展,依靠產業化、市場化運作生存困難。目前鄉鎮只能勉強發放人員工資,沒有文化建設項目,沒有添置文化活動器材,圖書室的圖書不能正常更新。

三是文化管理體制不暢。一方面,鄉鎮文化站專幹以塊管(鄉鎮管)為主,人員大多被鄉鎮抽去從事中心工作,專幹沒有專用。區文化主管部門無法對他們進行調配和交流使用,基層文化站人員長期處於固定狀態,沒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鄉鎮財政對文化站投入極少,管理不力,導致相當多文化站形同虛設,沒能發揮農村新文化主陣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廣電與文化分屬兩個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傳媒文化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協調。而且農村地域廣、人口分散、廣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收益小,僅靠廣電部門是無能力承當農村廣電網絡建設。雖然國家規定到XX年農村地區20户以上的村全部實現網絡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並未列入新的網絡“村村通”工程計劃,得不到上級補助資金,導致我區目前許多鄉村原有接收設備無力更新。在衞星傳播電視節目由模擬轉為數接收後,廣大農村地區只收1-3台外地的電視,無法收看省、市、區電視節目。

三、加快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步伐的思考與建議

隨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需要內容健康、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適合廣大農民羣眾口味的文化生活。實踐證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較豐富,羣眾精神比較充實的地方,社會風氣、社會治安狀況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貧乏的地方,不論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勢力就會抬頭,社會治安惡化、幹羣關係緊張等現象突出。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羣眾文化工作是新農村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而且鄉村羣眾文化中心和文化網絡的形成發展,可以將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的水平,不僅使羣眾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時在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上也起到重要作用。農村文化建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將有力推動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改變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滯後的狀況,學習借鑑先進地區的做法和經驗,加快新農村文化建設步伐,我們建議:

1、提高認識,強化領導,建設強大的基層文化陣地。一要認真貫徹中央《意見》和省政府的《決定》精神。規劃好新農村建設中基層文化陣地佈局和建設問題。結合鄉鎮建設規劃,通過改建、擴建、調劑改造、新建等途徑,加快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步伐。二要加強文化宣傳工作。文化宣傳是黨的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強有力的宣傳文化,就沒有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所以黨政領導及宣傳部門要時時關心和宣傳新農村文化建設。三要加大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一方面認真落實每年地方財政收入的1~2%用於文化建設的政策,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對鄉鎮文化站標準化建設補助資金,對實施文化站達標建設的鄉鎮給予資金扶持和獎勵;另一方面學習借鑑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鄉鎮文化事業,積極開展民間融資活動,通過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廟共建以及城鄉共建等方式,引進資金和文化活動器具及資料,滿足鄉村羣眾平時讀書看報和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之需。

2、創新機制,培育新型文化隊伍。通過擇優招聘,將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充實到鄉鎮文化幹部隊伍中。配齊配好鄉鎮專職文化站長和村級文化協管員。加強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定期舉辦培訓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鼓勵鄉村文化工作人員自學、進修,有目的選送部分人員到相關院校深造。同時進行業餘文化人才資源普查,大力培植業餘文化隊伍,對文藝骨幹免費進行培訓。

3、創新手段,積極構建農村文化活動的網絡。

一是依託鄉村文化站點,積極挖掘本地文化藝術資源,扶持民辦文藝團體,發展農民業餘文藝演出隊,鼓勵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

二是成立鄉鎮電影放映隊或文化傳媒中心,推動農村電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1村1月保證看1場電影”)在我區農村得到落實,解決農村看電影難的問題。

三是建立“農家書屋”,滿足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出,國家鼓勵和資助各地農村建設“農家書屋”,要求場所不小於20平方米,書籍不少於1000冊,含有30多種各類期刊及100多電影光碟,以滿足農村羣眾閲讀需求。

四是結合“農民健身工程”建設,藉助體育活動的場所——健身路徑、籃球場、乒乓球枱等,推廣體育文化,讓農民在健身的同時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五是結合民間文化和文物保護活動,促進鄉村民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通過組織申報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活動,提高農村保護和傳承傳統優良民間文化的意識,讓我區民間的鐵枝、紙紮、火把拖石、肩頭戲、線獅、儺面舞等得到發揚光大。

4、創新理念,藉助各種載體,活躍農民文化生活。

一是節俗文化活動。傳統節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其長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於民間大眾,應充分認識其文化底藴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巨大現實意義。當然,其中也可能夾雜某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但我們要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積極加以扶持和引導,使頻臨消亡的民間節俗文化活動成為廣大農村社區民間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村集市開展文化活動,如春節各地民間文藝踩街活動,二月二霍童文化藝術節活動、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動、媽祖文化活動、關帝文化活動等。

二是民間藝術表演活動。各地農村都有不少民間藝術人才、民間絕活藝人,由於多種原因,大多面臨斷層後繼無人的狀況。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發掘、整理優秀傳統民間藝術,解決傳人問題,並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自編自演,參與到弘揚時代主旋律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藝活動中去。

三是特色文化活動。我區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又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以及綠茶的主要產區之一。畲族文化、大黃魚文化、茶文化等應成為我區獨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園文化、燈謎文化、企業文化等也應加以重視和引導,使之融合到新農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每年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是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鮮血液和催化劑,應很好進行策劃和包裝,尤其是科技、文化下鄉和電影下鄉巡映活動,應多播放適合農民羣眾口味和需求的娛樂影片和科教片來贏得農村市場。

五是學習外地經驗,藉助農村“三堂”和閒置校舍拓展農村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間廟堂、廢舊禮堂”(三堂)作為民間文化活動的場所,依靠離退休黨員幹部、鄉村老人協會、廟堂管委會等承擔農村文化的組織與管理工作,讓老協會會長或廟堂管委會會長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間廟堂的“香火錢”為農村文化活動“買單”,將“三堂”變成政策法規的“宣傳站”、社情民意的“中轉站”、先進文化的“傳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和借鑑。藉助“三堂”場地既可解決活動場所不足和經費不足的困難,又有利於推動文明新風進“三堂”,還有利於調動當地羣眾參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此外,我區鄉村目前有許多地方學校的樓房閒置,可以借用作為當地文化活動的場所和開辦圖書室、閲覽室、棋牌室之用。

5、明確職能,實施有效管理。鄉村文化站點在履行服務和經營性職能的同時應積極協助主管部門管好基層文化市場。對進入農村文化市場的民間藝術團體,市(區)文化部門要審核把關。有條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賃的形式,將鎮區網吧、電子游藝室、音像出租户、圖書銷售點、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統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經營,遏制地下黃、賭、毒現象。

6、領導重視,加大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

一是抓好農村電影“2131”工程的落實工作。“2131”工程帶有公益性,建議區政府要解決電影器械設備及購買拷貝的資金;文化部門要負責各鄉村“2131”工程計劃的制定和業務指導;鄉鎮要負責計劃的實施,保證鄉村農民一個月看一場電影。

二是建議區委區政府要專題研究解決農村地區更新廣電接收設備的資金問題,滿足農村羣眾對廣電聯網的需求,讓山區農民與平原地區羣眾一樣能收聽收看中央、省、市、區廣播電視節目,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是建議開展一年一度的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由有關職能部門牽頭,在國慶中秋期間組織民間文藝匯演活動,讓各鄉鎮、社區的民間藝術團隊集中進行比賽和交流,以促進農村民間文藝的繁榮和發展。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在調研中,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走訪和現場視察等形式對新農村文化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和剖析,並通過到姜堰市俞垛鎮考察和徵詢市相關部門意見,現歸納整理,形成調研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一、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下,我市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民間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初見端睨,文化市場漸趨繁榮。通過對調研鄉鎮的走訪瞭解,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從我們調研的鄉鎮來看,除戴南鎮外,其他四鎮都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闢有文化活動陣地。如大鄒鎮文化站分別闢有展覽、圖書、閲覽、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動廳室,配備有相應的活動器材,並正常開放;茅山鎮除興建了文化活動中心外,還新開闢兩處文化廣場,廣場上配備體育健身器材;周奮鄉利用文化活動中心舉辦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整合文化資源開闢了一條創新之路。戴南鎮目前也已積極規劃投資XX萬元籌建將會成為“蘇中第一”的鎮文化活動中心。

2、鄉鎮、村領導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從走訪調查中,我們感受到鄉鎮、村的領導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已逐漸增強。戴南鎮分管負責人對我們説:“當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農民的文化需求就更為迫切,文化建設也就顯得更為重要,經濟發展亟需先進文化來支撐。”為此,他們已開始將新農村文化建設擺上鄉鎮工作的議事日程。周奮是經濟薄弱鄉鎮,鄉負責人對文化建設工作十分重視,首期投資了45萬元,建成了集圖書閲覽、健身、活動、展覽和培訓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大樓,並於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每個鄉鎮廟會文化都較為發達,茅山鎮每年都搞一次頗具特色的會船節。部分鄉鎮能利用民俗和傳統文化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如茅山鎮利用曾唱響中南海的“茅山號子”填上新詞進行演唱,周奮鄉通過挖掘、整理出民間文化瑰寶“西江月”曲牌,並編排了《又唱西江月》節目參加市裏演出,獲得全市文藝調演一等獎。茅山鎮還通過蒐集整理,編寫了反映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古鎮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號子》等3本圖書。

4、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市裏組織的送戲、送電影、送體育和送圖書下鄉活動,普遍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合陳鎮重新改組恢復了電影放映隊,創造條件,積極實施“送電影”下鄉活動,僅XX年就完成“送電影”下鄉495場次,較好地滿足了當地農民的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調研鄉鎮都能利用重大節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如組織文娛演出、棋賽、球賽和聯歡會等。鄉鎮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如組成腰鼓隊、舞龍、舞劍、打蓮槍、扭秧歌和小型民間樂隊等。近年來由鄉鎮文化站或當地學校牽頭組織的一些文藝節目參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評,還獲得了不同的獎項。茅山鎮每個行政村常年活躍着一支宣傳隊,逢年過節均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國家、省市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乃至令人堪憂。經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文化事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經濟政策,並要求地方政府對當地文化事業的投入幅度應高於當地經濟增長的幅度,但不少鄉鎮並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實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與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嚴重失衡;文化建設不能與經濟建設同步,嚴重錯位。

2、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他們甚至不知道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抓什麼,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願抓。他們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認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如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着,體現政績明顯,長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同時亦存在畏難情緒,認為文化建設不好搞,費錢費力不討好,而勉為其難、虛於應付。

3、鎮村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調查發現,大都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一些鄉鎮可謂“文權”旁落,鎮村領導幹部缺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而將引領、導向作用讓位與民間“會頭”,使得他們在農村“神氣活現”、“一呼百應”,建廟迎會請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賭博打麻將之風盛行。還出現不少假僧假道,擺“水陸道場”;偽裝“半仙”算命看病,騙取羣眾錢財。在這種情況下,先進文化如何能夠佔領農村陣地?不少幹羣對此十分憂心。如此現象,固然與大量青壯年且素質相對高些的農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認識不到先進文化的重要性有關,但主要原因則是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缺乏相應的組織和因勢利導,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羣眾參與先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文化陣地建設滯後,村級文化設施奇缺。調查顯示:經努力,XX年全市有11個鄉鎮文化站建成達標,但目前尚有12個未建成鎮級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級的文化活動場地就更為奇缺,據統計,目前我市614個行政村無正規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的就佔 %,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文化設施也不齊全,圖書藏量很小,難以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5、農村文化人才隊伍缺失、老化,青黃不接且後繼乏力。我市農村因大量勞動力轉移,留在農村有文體特長的人才十分缺乏,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吹、拉、彈、唱和文學創作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專業的文藝輔導人才。鎮中國小亦幾乎沒有專業學校畢業的音、體、美教師。所有這些,對繁榮新農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礙。鄉鎮文化站幹部隊伍也令人堪憂:一是年齡偏大。因近幾年進入農村文化幹部隊伍的年輕人極少,多數人員是在“文革”期間由於宣傳需要而培養出的文藝人才,現在他們的平均年齡已在50歲左右。二是水平偏低。這些人的文藝專長大都是靠自悟自學形成的,沒有與文化對口的專業學習基礎,其專長往往僅停留在“會”的層面上,還談不上“精”、“專”、“博”。三是不夠平衡。全市鄉鎮的專業文化幹部佈局不合理,多的鄉鎮達5-6人,而少的鄉鎮沒有1名專職幹部。加之這些人員隸屬當地鄉鎮管理,不便於流動調劑,因各鄉鎮財力和重視程度差異,其人員工資待遇保障不夠,亦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和這支文化幹部隊伍的穩定。

三、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迫切而長期的艱鉅任務。針對當前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結合這次調查,我們特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加大資金投入,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文化經濟政策。近年來,中央和省市政府頒發了一系列有利於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經濟政策,我們應不折不扣地執行和兑現。我們應制定新農村文化扶持政策,認真履行“文化事業資金投入率不低於同年當地財政收入增長率”這一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場,扶植文化產業。市、鄉鎮、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資金用於發展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各級財政部門應確保文化事業單位的辦公經費;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研究解決因增加新農村文化服務項目和內容而需要增補經費的問題,保證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合理分佈,併為鄉鎮文化站、村文體活動室及室外健身場所等設施建設、運作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市與文化工作相關的各部門如文化、教育、體育等主管局和新華書店應積極向上爭取文化政策性資金、設施、器材及書刊,用於扶持新農村文化事業,以確保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各類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2、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加強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幹部應強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增強做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自覺性,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事業向前向深層次發展。要摒棄文化建設是“軟任務”,搞得好不好,與鎮、村工作業績考評關係不大的錯誤思想和做法。建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的總體佈局調整,真正做到合理、適度、同步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認識,把新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制定文化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xx”規劃、年度工作目標和分類指導、實施意見,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推進、互促互動、共同發展。各鄉鎮、村要加強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健全文化機構,形成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並把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工作一起落實、一起檢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進人才,不斷強化新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要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有一支較高素質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是關鍵。我們應儘快配齊鄉鎮文化站專業人員,理順體制,落實編制,妥善解決其歸屬、工資待遇等問題,以充分調動他們服務農村文化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市文化局、體委和文化館等文體主管部門要面向新農村,面向農民開展好服務工作,加強對新農村文化幹部、文體骨幹和文化專業户的培訓輔導,充分引領、指導農村文化能人開展文化活動並使其發揮輻射作用。我們從現在起要有意識地解決農村文化隊伍老齡化、人才斷層和青黃不接的問題。一是要善於發現人才,大膽使用新農村文體能人,不斷髮展專兼職結合的新農村文化隊伍,並通過精心培育、加強業務輔導,逐步提高新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積極扶持鎮村建立各類文體協會,並指導各類協會組織開展好文藝、棋類、球類等文體活動,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引導廣大羣眾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三是從源頭抓起,加強新農村藝術師資力量,農村各中國小要闢建好文體第二課堂,設全上滿教好音、體、美等藝術課。四是着意引進人才,建議用足並增加農村文化事業編制,在人力資源招聘時,可優先招收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和藝術體育類教師安排到鄉鎮文化站和農村學校。

4、加快陣地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設施的作用。我們要充分運用省文化廳的相關扶持政策,積極行動,按達標要求迅速完成鄉鎮文化站的恢復、擴建和興建工作。我們應充分調動和發揮鄉鎮、行政村、企業、個體工商户和富裕農民的積極性,大力採取“投、引、捐、集、融”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文化體育事業,儘快構建出各個鄉鎮有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各個行政村有文化(體育)活動室、自然村裏有文化活動户、農家書屋等多層次文體活動網絡。調查發現,由於農村教育佈局調整,國小撤併後不少行政村的國小校舍閒置,可通過整修開發成為當地村文化活動室。同時,應充分發揮這些文化陣地和文化設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藉口擠佔、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設施,並加強管理,真正讓其用於文化,發展文化事業,開展文化活動,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各類文化需求。

5、發展文化產業,着力打造我市新農村特色文化。我市農村有着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藴,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繼承並弘揚我市農村的傳統文化,打造新農村的特色文化。如茅山鎮的“茅山號子”、“會船”民俗,周奮鄉的“西江月”曲牌等,屬頗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積極挖掘、整理,並加以繼承、弘揚。我們還應加以創新,讓其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新內容,變舊文化為新文化;結合具有鄉鎮地域特色的農民藝術、食品和農產品,以打造新農村的特色文化,並通過有效開發,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力爭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鎮、名村和名品。同時,我們也要引入市場機制,借鑑並推廣周莊文化站產業化辦文化的模式,以逐步實現“以文養文”,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增添後勁。

6、整合文化資源,積極開創農村文化活動新路。當前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文化資源和文藝載體日趨豐富,電視、廣播、通信網絡等資源我們應予以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廟會、會船節和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等我們要充分加以引領和疏導。我們應加強鄉鎮、村級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創造條件、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有線電視的入户率;有效恢復農村廣播網,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領農民寬帶上網;並通過“農家書庫”、“農家書香”工程和“萬村體育工程”的實施和推進,學校文化資源與鎮村文化資源互補共享,使廣大農民瞭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進農業生產、豐富農民生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市文化、體育和教育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羣眾文化活動和體育運動會。讓新農村文藝調演和體育比賽等活動成為檢驗和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平台,成為新農村廣大文體愛好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各鄉鎮也要堅持組織開展好農民書畫展、文藝會演和農民體育比賽等活動,行政村還可結合文明創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傳,讓先進文化佔領、覆蓋廣大農村,有效抵制農村封建迷信、黃、賭等活動的蔓延,以科學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民營造自演自賞、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崇尚科學、文明的文化氛圍。我們要積極組織送文化下鄉活動。要不斷創新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文藝工作者要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新人新事創作、編排成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巡迴演出。要建立“常下鄉”規劃,不拘泥於形式,改進服務,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要繼續抓好鄉村文化、家庭文化、農村校園文化,推進新農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羣眾文化活動質量。

目前,我市農村幅員廣闊,各鄉鎮之間經濟發展和文化基礎差異很大,為此,對於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進度,應該結合各鄉鎮實際,制定不同的規劃,分類推進和實施;加之,繁榮和發展新農村文化事業,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我們建議,可本着先點後面、先試點實驗後普及推廣的原則,在全市率先選擇2到3個鄉鎮、10到20個不同類型的行政村作為試點,花6個月到1年的時間做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推進試驗工作。通過實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並改進完善,然後逐步在其他鎮、村進行推廣,從而使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能夠更快推進,取得實效。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為推動我縣新農村建設,促進和諧村社發展,我們對縣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提出加強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1.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xx”期間,我縣財政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是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圍繞加快推進縣、鄉(鎮)、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集資金,先後投入資金1420多萬元,完成了榆山社區和錦水社區及安城鄉、洪範池鎮、孔村鎮等6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為全縣特別是農村文化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按照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要求,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高標準邁進。全縣2個辦事處和6個鄉鎮全部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建設率達100%,為豐富和活躍農村羣眾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設漸成規模。我縣共有365個行政村,截至XX年底我縣文化大院建有率達到70%,為促進全縣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2. 農村重點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進重點基層文化建設工程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統一要求,我縣建設完善了縣級分中心站點、鄉鎮基本型站點、村級基本型和擴展型站點。縣級分中心站點由市裏統一購置設備,將原來圖書館的普通閲覽室改為擁有20台微機的電子閲覽室,並配有圖書館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其具有加工、存儲、整合、傳輸信息資源的功能,使我縣圖書閲覽實現真正的網上閲覽。鄉鎮、村基層站點與鎮、村的黨員遠程教育相結合,實行一個場所,兩個牌子,實現資源的共享共用。二是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是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基礎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能為農民提供實用的圖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配套工程。截止到XX年底,我縣共建成農家書屋260個,根據省新聞出版局要求,XX年我縣將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三是文化下鄉工程。該工程是我們為廣大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一個重要抓手,縣鄉兩級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送戲、送電影和送圖書下鄉活動,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XX年至今,縣鄉兩級財政安排大量資金作為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的專項經費,每年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羣眾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王皮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加鼓通、於派山東竹板快書、平陰漁鼓、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黃石公祭祀活動、少岱山廟會、王皮戲、平陰木偶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觀道教音樂、天主教民族音樂、柳子戲、丁蘭孝母傳説故事、玫瑰花的傳説、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五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我縣有6個鄉鎮2個辦事處共346個行政村,電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電影放映隊,其中國有隊6支,佔放映隊46%,集體隊7支佔放映隊54%。XX年,全縣共放映電影4200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實現農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豐富了農村羣眾文化。

3. 羣眾文化日益紅火。在政府扶持和社會各界支持的創新服務和典型示範引領下,我縣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我縣各鄉鎮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羣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宏大;消夏廣場文藝晚會好戲連台。XX年的消夏廣場文藝晚會歷時兩個月,不僅為各行各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國家法律法規、文化科技衞生知識,展示在三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進英模事蹟,樹立行業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極大地豐富活躍了城鄉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積級培訓,強化農村文化隊伍體系。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文化隊伍弱化和農村羣眾文化消費需求強烈的現狀,建立農村文化骨幹培訓網絡,經常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工作;組建了10幾支多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為繁榮農村文化豐富羣眾文化生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農民文化異彩紛呈。隨着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各地湧現出了多個讀書、音樂、攝影、剪紙、花卉種植等特色文化户,這些農村特色文化户為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樹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困難問題及原因

(一)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雖然我縣的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並沒有隨着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各級政府文化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低於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文化事業投入橫向比遠低於衞生和教育事業投入、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又遠低於城市文化事業投入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國家要求市、縣建立的各項專項經費基本上因財力問題或其他原因而落實不了;由於國家缺少剛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滯後,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較少,縣財政直接投入鄉鎮的文化事業經費微乎其微。由於經費緊缺,農村文化單位的活動經費也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貧困地區,文化活動經費幾乎為零,甚至連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法開支,致使許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XX]21號)精神,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要對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無償劃撥。從調研情況來看,各鄉鎮普遍存在文化設施建設土地批覆、劃撥困難的情況,致使部分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處於有錢無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二)工作隊伍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

一是文化專幹整體素質偏低,業務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這些文化專幹有些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學歷偏低、文化專業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從事農村文化工作位虛薪低無法解決編制問題,無法評專業職稱,也沒有提拔晉升的機會,導致廣大文化專幹工作積極性不高,幹勁不足,人才流失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長期得不到保障,養老保險等待遇保障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三是文化隊伍缺乏指導,疏於培訓。因為缺少培訓和業務學習,部分人員雖然從事文化工作多年,但業務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缺乏,很多鄉鎮文化站活動中涉及戲劇、曲藝、舞蹈、音樂、書畫技能輔導領域漸成弱項。四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缺乏有效激勵。特別是正在發展的農民業餘文藝團體,隊伍建設和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缺乏經費支持,音響、樂器等基本設備嚴重缺乏,演出收入難以彌補活動開支,且相當一部分文藝隊伍年齡老化嚴重,人員青黃不接;缺乏激勵機制和政府扶持,發展後勁不足,一些文藝隊伍面臨消亡的危險。

(三)發展不平衡,羣眾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藴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領導認識程度不一,導致了文化建設存在差距。文化底藴厚,經濟條件好,領導認識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設就相對搞得好,相對比較豐富。文化底藴薄,經濟條件差,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導存在“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的模糊觀念,工作中,對文化建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忽視了文化工作,羣眾文化生活就較為貧乏。據調查,一些經濟落後、地處偏遠的農户看書難、看戲難、看電視難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間文藝隊伍不穩定,開展活動難度大

民間文藝隊伍是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有生力量,近些年,農村多數有文化知識和文藝才能的人員外出務工,組織民間文藝隊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縣有 6個鎮組建民間文藝隊伍 60支,近1000 人。民間文藝隊伍組成人員無待遇,不從屬於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隨意流動,隊伍不穩定,給農村開展文化宣傳、文藝活動帶來一定困難。

(五)農村文化消費意識不強,羣眾文化生活貧乏

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多數羣眾在經濟支出中存在“量入為出”和“無債一身輕”的消費觀念,在文化娛樂方面消費比例低,有錢寧願儲蓄,一生的花費主要集中在建房、婚喪嫁娶、子女上學和看病就醫等幾件大事上,不願花錢購買報刊書籍、電視設備和用於其他文化娛樂上,認為能夠吃飽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導致了文化生活貧乏,給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一定難度。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羣眾文化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加強領導,加大管理和指導力度。按照黨的xx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明確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服務建設和活動載體建設的長遠目標和任務,將發展經濟和文化建設有機統一,將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工作業績考核,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格局,促進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我縣新農村建設。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關鍵,是羣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其建設水平決定着羣眾的參與程度,同時也影響農村文化的效果發揮。要採取“向上爭、本縣投、民間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國家、集體和個體共辦文化的新格局,實行文化建設社會化,文化服務有償化。在向上級爭取投入的基礎上,縣、鄉財政要將文化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和文體活動補助。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投資農村文化事業,形成產業,實行有償服務。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要堅持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村民小組為基礎,以户為對象,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一鄉鎮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綜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農家文化大院)。鄉鎮文化中心應包括影劇院、圖書室、書畫室、多媒體室、乒乓室、枱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籃球場、網球場和門球場等室外活動場地。村綜合文化室應包括圖書室、娛樂室和球場。鄉村文化中心(室)應相應配備電腦、電視、音響、攝像機、照像機等文體器材和一定數量的圖書。農家文化大院應有圖書、電視、電腦、娛樂器具、體育器材和室外活動場地。同時,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提倡將學校的圖書室、體育器材和活動場地等設施設備定時向廣大農民羣眾開放。

(三)強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隊伍管理體制

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根本,是農村文化軟件建設的主體,其素質高低決定着羣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程度,同時也影響着農民羣眾的文化取向。我縣農村文化隊伍的現狀是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理順關係,加強管理,才能搞好農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編職數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人員,明確村文化室兼職人員,並考慮適當工作報酬。二是努力提高鄉村文化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在要求其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素質,提高履職能力。三是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鄉鎮文化站人財物上劃縣主管部門直接管理,鄉鎮黨委政府協助管理,人員調配流動和工作安排鬚經主管部門同意,以保證隊伍穩定、素質提高和工作專一。四是對農村文化工作機構制定工作目標,明確工作任務,縣鄉村一級對一級負責,工作效率與待遇掛鈎,實行考核,嚴格獎懲。五是對農村民間文化團體加強引導,加強管理,鼓勵和支持其開展文化活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六是加強對我縣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增加人員編制,以利於送戲下鄉質量提高,數量增加,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強我縣文化執法隊伍建設,文化執法大隊應對農村文化經營活動加強監管,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四)開拓創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載體

文化生活是農民羣眾精神寄託的有效載體,其豐富與否,決定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陣地在農村的鞏固程度,影響着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縣、鄉要繼續搞好送戲、送電影、送科技知識下鄉活動,提高羣眾的文化科技知識。二是要進一步發揮傳統文化載體作用,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龍燈舞、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讓羣眾多參與,多受益。三是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羣眾文化團體,加強對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骨幹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利用文化團體和文藝骨幹較好的文化藝術基礎和社會影響,豐富當地農民羣眾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勵支持開展民間文化活動,使農民羣眾廣泛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節目表演自娛自樂。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六是加強對民間傳説、民間歌舞、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利用,使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七是創建文明村組、文明示範户和“農家文化大院”,現暫無條件建設“農家文化大院”的村,應首先建好“農家書室”,切實解決農民讀書難、看報難的問題。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掃黃打非,禁賭禁毒,限煙限酒,節儉辦事,移風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使農村文化建設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加強引導,改變農民羣眾文化消費觀念

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於精神生活之中,隨着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應隨之提高。但農村部分羣眾知識淺薄,觀念落後,對文化生活沒有認識,沒有追求,沒有參與,沒有投入。縣鄉村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和娛樂活動,加強引導,使廣大農民羣眾從中得樂,從中受益,認識到怎樣生活才是美好、豐富、幸福的人生。激發他們的熱情,使他們逐步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書刊電視和其它文化用品,參與文體活動。以構建一個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會,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

全縣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為推動我縣新農村建設,促進和諧村社發展,我們對縣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提出加強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1.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間,我縣財政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是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圍繞加快推進縣、鄉(鎮)、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集資金,先後投入資金1420多萬元,完成了榆山社區和錦水社區及安城鄉、洪範池鎮、孔村鎮等6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為全縣特別是農村文化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按照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要求,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高標準邁進。全縣2個辦事處和6個鄉鎮全部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建設率達100%,為豐富和活躍農村羣眾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設漸成規模。我縣共有365個行政村,截至底我縣文化大院建有率達到70%,為促進全縣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2. 農村重點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進重點基層文化建設工程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統一要求,我縣建設完善了縣級分中心站點、鄉鎮基本型站點、村級基本型和擴展型站點。縣級分中心站點由市裏統一購置設備,將原來圖書館的普通閲覽室改為擁有20台微機的電子閲覽室,並配有圖書館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其具有加工、存儲、整合、傳輸信息資源的功能,使我縣圖書閲覽實現真正的網上閲覽。鄉鎮、村基層站點與鎮、村的黨員遠程教育相結合,實行一個場所,兩個牌子,實現資源的共享共用。二是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是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基礎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能為農民提供實用的圖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配套工程。截止到底,我縣共建成農家書屋260個,根據省新聞出版局要求,我縣將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三是文化下鄉工程。該工程是我們為廣大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一個重要抓手,縣鄉兩級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送戲、送電影和送圖書下鄉活動,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至今,縣鄉兩級財政安排大量資金作為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的專項經費,每年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羣眾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王皮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加鼓通、於派山東竹板快書、平陰漁鼓、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黃石公祭祀活動、少岱山廟會、王皮戲、平陰木偶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觀道教音樂、天主教民族音樂、柳子戲、丁蘭孝母傳説故事、玫瑰花的傳説、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五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我縣有6個鄉鎮2個辦事處共346個行政村,電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電影放映隊,其中國有隊6支,佔放映隊46%,集體隊7支佔放映隊54%。,全縣共放映電影4200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實現農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豐富了農村羣眾文化。

3. 羣眾文化日益紅火。在政府扶持和社會各界支持的創新服務和典型示範引領下,我縣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我縣各鄉鎮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羣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宏大;消夏廣場文藝晚會好戲連台。的消夏廣場文藝晚會歷時兩個月,不僅為各行各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國家法律法規、文化科技衞生知識,展示在三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進英模事蹟,樹立行業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極大地豐富活躍了城鄉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積級培訓,強化農村文化隊伍體系。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文化隊伍弱化和農村羣眾文化消費需求強烈的現狀,建立農村文化骨幹培訓網絡,經常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工作;組建了10幾支多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為繁榮農村文化豐富羣眾文化生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農民文化異彩紛呈。隨着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各地湧現出了多個讀書、音樂、攝影、剪紙、花卉種植等特色文化户,這些農村特色文化户為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樹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困難問題及原因

(一)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雖然我縣的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並沒有隨着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各級政府文化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低於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文化事業投入橫向比遠低於衞生和教育事業投入、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又遠低於城市文化事業投入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國家要求市、縣建立的各項專項經費基本上因財力問題或其他原因而落實不了;由於國家缺少剛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滯後,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較少,縣財政直接投入鄉鎮的文化事業經費微乎其微。由於經費緊缺,農村文化單位的活動經費也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貧困地區,文化活動經費幾乎為零,甚至連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法開支,致使許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XX]21號)精神,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要對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無償劃撥。從調研情況來看,各鄉鎮普遍存在文化設施建設土地批覆、劃撥困難的情況,致使部分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處於有錢無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二)工作隊伍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

一是文化專幹整體素質偏低,業務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這些文化專幹有些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學歷偏低、文化專業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從事農村文化工作位虛薪低無法解決編制問題,無法評專業職稱,也沒有提拔晉升的機會,導致廣大文化專幹工作積極性不高,幹勁不足,人才流失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長期得不到保障,養老保險等待遇保障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三是文化隊伍缺乏指導,疏於培訓。因為缺少培訓和業務學習,部分人員雖然從事文化工作多年,但業務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缺乏,很多鄉鎮文化站活動中涉及戲劇、曲藝、舞蹈、音樂、書畫技能輔導領域漸成弱項。四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缺乏有效激勵。特別是正在發展的農民業餘文藝團體,隊伍建設和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缺乏經費支持,音響、樂器等基本設備嚴重缺乏,演出收入難以彌補活動開支,且相當一部分文藝隊伍年齡老化嚴重,人員青黃不接;缺乏激勵機制和政府扶持,發展後勁不足,一些文藝隊伍面臨消亡的危險。

(三)發展不平衡,羣眾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藴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領導認識程度不一,導致了文化建設存在差距。文化底藴厚,經濟條件好,領導認識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設就相對搞得好,相對比較豐富。文化底藴薄,經濟條件差,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導存在“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的模糊觀念,工作中,對文化建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忽視了文化工作,羣眾文化生活就較為貧乏。據調查,一些經濟落後、地處偏遠的農户看書難、看戲難、看電視難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間文藝隊伍不穩定,開展活動難度大

民間文藝隊伍是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有生力量,近些年,農村多數有文化知識和文藝才能的人員外出務工,組織民間文藝隊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縣只有 個鄉鎮組建民間文藝隊伍 支, 人。民間文藝隊伍組成人員無待遇,不從屬於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隨意流動,隊伍不穩定,給農村開展文化宣傳、文藝活動帶來一定困難。

(五)農村文化消費意識不強,羣眾文化生活貧乏

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多數羣眾在經濟支出中存在“量入為出”和“無債一身輕”的消費觀念,在文化娛樂方面消費比例低,有錢寧願儲蓄,一生的花費主要集中在建房、婚喪嫁娶、子女上學和看病就醫等幾件大事上,不願花錢購買報刊書籍、電視設備和用於其他文化娛樂上,認為能夠吃飽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導致了文化生活貧乏,給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一定難度。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羣眾文化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加強領導,加大管理和指導力度。按照黨的xx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明確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服務建設和活動載體建設的長遠目標和任務,將發展經濟和文化建設有機統一,將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工作業績考核,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格局,促進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我縣新農村建設。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關鍵,是羣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其建設水平決定着羣眾的參與程度,同時也影響農村文化的效果發揮。要採取“向上爭、本縣投、民間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國家、集體和個體共辦文化的新格局,實行文化建設社會化,文化服務有償化。在向上級爭取投入的基礎上,縣、鄉財政要將文化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和文體活動補助。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投資農村文化事業,形成產業,實行有償服務。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要堅持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村民小組為基礎,以户為對象,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一鄉鎮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綜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農家文化大院)。鄉鎮文化中心應包括影劇院、圖書室、書畫室、多媒體室、乒乓室、枱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籃球場、網球場和門球場等室外活動場地。村綜合文化室應包括圖書室、娛樂室和球場。鄉村文化中心(室)應相應配備電腦、電視、音響、攝像機、照像機等文體器材和一定數量的圖書。農家文化大院應有圖書、電視、電腦、娛樂器具、體育器材和室外活動場地。同時,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提倡將學校的圖書室、體育器材和活動場地等設施設備定時向廣大農民羣眾開放。

(三)強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隊伍管理體制

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根本,是農村文化軟件建設的主體,其素質高低決定着羣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程度,同時也影響着農民羣眾的文化取向。我縣農村文化隊伍的現狀是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理順關係,加強管理,才能搞好農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編職數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人員,明確村文化室兼職人員,並考慮適當工作報酬。二是努力提高鄉村文化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在要求其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素質,提高履職能力。三是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鄉鎮文化站人財物上劃縣主管部門直接管理,鄉鎮黨委政府協助管理,人員調配流動和工作安排鬚經主管部門同意,以保證隊伍穩定、素質提高和工作專一。四是對農村文化工作機構制定工作目標,明確工作任務,縣鄉村一級對一級負責,工作效率與待遇掛鈎,實行考核,嚴格獎懲。五是對農村民間文化團體加強引導,加強管理,鼓勵和支持其開展文化活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六是加強對我縣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增加人員編制,以利於送戲下鄉質量提高,數量增加,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強我縣文化執法隊伍建設,文化執法大隊應對農村文化經營活動加強監管,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四)開拓創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載體

文化生活是農民羣眾精神寄託的有效載體,其豐富與否,決定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陣地在農村的鞏固程度,影響着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縣、鄉要繼續搞好送戲、送電影、送科技知識下鄉活動,提高羣眾的文化科技知識。二是要進一步發揮傳統文化載體作用,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龍燈舞、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讓羣眾多參與,多受益。三是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羣眾文化團體,加強對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骨幹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利用文化團體和文藝骨幹較好的文化藝術基礎和社會影響,豐富當地農民羣眾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勵支持開展民間文化活動,使農民羣眾廣泛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節目表演自娛自樂。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六是加強對民間傳説、民間歌舞、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利用,使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七是創建文明村組、文明示範户和“農家文化大院”,現暫無條件建設“農家文化大院”的村,應首先建好“農家書室”,切實解決農民讀書難、看報難的問題。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掃黃打非,禁賭禁毒,限煙限酒,節儉辦事,移風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使農村文化建設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加強引導,改變農民羣眾文化消費觀念

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於精神生活之中,隨着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應隨之提高。但農村部分羣眾知識淺薄,觀念落後,對文化生活沒有認識,沒有追求,沒有參與,沒有投入。縣鄉村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和娛樂活動,加強引導,使廣大農民羣眾從中得樂,從中受益,認識到怎樣生活才是美好、豐富、幸福的人生。激發他們的熱情,使他們逐步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書刊電視和其它文化用品,參與文體活動。以構建一個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會,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