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講話稿>思想宣傳講話稿>

新時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五篇

思想宣傳講話稿 閲讀(2.42W)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擇的,我們三年以後的生活是今天抉擇的。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時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做好立德樹人本職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意識形態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增強工作本領,是擺在高校黨委面前的突出問題。本版特編髮三篇文章,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出發,探討相關話題。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校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匯的地方,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戰略意義。

當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背景下,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情況複雜多變,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長期面臨的艱鉅任務。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落實、落小和落細,全面提升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

1.強化黨委責任擔當,牢牢把握高校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政黨是維護意識形態的主體力量。xxxx指出,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全黨動手。各級黨委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加強對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推動重大部署、重要任務的落實。因此,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至關重要。

一方面,高校黨委要切實承擔起政治責任,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牢牢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則問題面前保持旗幟鮮明態度,不斷增強高校黨委領導幹部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政治擔當意識,善於區分思想輿論領域的“三個地帶”,提高政治敏鋭性和意識形態研判能力。

另一方面,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領導責任,強化領導責任意識就是要實現高校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全方位、全過程的領導,不斷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到黨管辦學方向、黨管宣傳、黨管輿論陣地、黨管幹部等各個關鍵環節,在這些關鍵環節和領域真正負起領導責任,擰緊“責任螺絲”,牢牢把握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2.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和凝聚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意識形態屬於“觀念上層建築”“軟國家機器”,代表的是政治旗幟、道路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主流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對正處於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年學生來説是極端重要的。

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重要內容,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落小,促進其在高校的全方位深入和拓展,通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實踐中。通過多元整合的方式,促進線上和線下、校內和校外、傳統與現代手段結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主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要不斷增強高校師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提高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鑑別能力,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師生的引領力和凝聚力,從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3.鞏固高校網絡陣地,營造意識形態工作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

網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既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宣傳載體,又是爭奪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主戰場”。

xxxx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善於開發、利用、建設和管理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平台,通過網絡途徑用中國話語闡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內容,提高校園媒體的輿論引導力,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話語有序傳播。

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搶佔網絡宣傳陣地的制高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通過加強論壇、校園網等陣地建設,積極營造晴朗、綠色文明的網絡空間,從源頭上阻斷非主流意識形態信息的不良傳播;利用網絡新媒體掌握輿情動態,及時發現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給予師生充分表達和發聲的機會,引導高校師生客觀、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種問題,統一思想認識,努力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導向,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4.堅定文化自信,夯實意識形態工作的思想基礎

xxxx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可見,增強文化自信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選擇和應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複雜態勢的現實需要。

要堅持引導廣大師生從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滋潤心靈,深化師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知和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實踐方式,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更好地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在師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廣大師生能有效抵禦落後、不良文化的衝擊,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堅守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基礎。

5.構建意識形態工作大格局,推動意識形態工作深入開展

新時代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一體化格局,要在全面把握師生意識形態狀況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落實、落小和落細。

在宏觀層面,在高校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頂層設計,強化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統籌執行,黨政工團共同管理、相關部門和院系共同聯動大格局,落實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明確分工、細化台賬,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觀層面,必須搭建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組織育人的育人體系,把意識形態工作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中。

微觀層面,細化在各個育人要素中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具體操作步驟和環節,明確實施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守好各個“小陣地”,發揮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向同行的協同作用,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能夠全方位推進、全員參與,最終促進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序、有效和深入開展。

【思想宣傳範文】二

在互聯網傳播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基石。今天,我們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媒介環境深刻變革,網絡輿論引導是一項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工作,迫切需要加強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的研究和把握。xxxx對新聞輿論工作高度重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我們應該從認識論角度,對網絡輿論引導的規律性進行探索,掌握方法,因勢利導,“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1.網絡輿論引導的規律性

輿論引導主要指新聞媒體通過新聞手段,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意見、態度和行為的實踐活動。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媒體的報道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符合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要符合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原則。

網絡輿論引導,一般可以看作是輿論引導的一部分,即媒體通過網絡傳播手段對網上的意見、態度和行為進行引導。在整體的傳播格局下,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重要部分,但並不是社會輿論的全部。原因顯而易見,一些意見並沒有上網而是活躍於線下,網上的意見狀況也不能代表社會整體的意見。不過,我國的網民數量已超過8億,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反映社會意見的重要“風向標”,“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由此可見,網絡輿論不可等閒視之。

輿論引導是有規律可循的,是基於對輿論本身規律的把握。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其客體是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呈現形態則是公眾的意見集合。因此,輿論引導需要反映社會的主流意見和態度,進而引導公眾在理性對話中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推動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的進步。回顧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媒體為改革開放鼓與呼,充分發揮了輿論引導的作用。

輿論引導的規律性還源於新聞傳播的規律性。人類作為主體參與的新聞傳播活動,構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客觀的、歷史的特徵和規範。可以説,新聞傳播規律制約着新聞傳播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構建的過程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的過程;輿論引導規律的認識也經歷了不斷豐富、完善、提升的過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門科學,必須按照規律辦事。xxxx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具體來看,網絡輿論引導的規律性體現在對象、層次、功能、方法等各個方面。xxxx反覆強調要改進網上宣傳,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2.網絡輿論引導呈現的新特徵

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基礎設施,網絡輿論引導同樣受到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新的時代條件下,網絡輿論引導呈現出如下一些新特徵,提升規律性認識需要把握“變與不變”的關係。

首先,網絡輿論引導的主體呈現“中心與多元”。主流媒體是網絡輿論引導的“排頭兵”,應當發揮“壓艙石”的作用。不管是國計民生的公共議題、突發事件,還是社會熱點、民生議題,主流媒體都應當通過權威發佈、及時發佈來有效引導網絡輿論。互聯網商業平台、社會化媒體、自媒體等也是網絡輿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常推動着網絡輿論的發酵、擴散以及產生社會影響。網絡輿論引導離不開這些主體的參與,也需要加強對這些主體的管理。以主流媒體為中心,多元平台、多元媒體共同參與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更有利於在輿論場中發揮“同頻共振”的效果。

其次,網絡輿論引導的對象更具有社交化、視覺化、情緒化等傾向。與傳統意義的輿論引導相似,網絡輿論引導的對象是網絡上的意見、態度、情緒和行為,背後則是一個個的網民。過去我們常常用“眾聲喧譁”來比喻互聯網,這反映了網絡輿論的自發性、匿名性、無序性等特點。然而今天的網絡輿論,除了上述特點外,網民的意見、態度與社會事實本身的關聯性在降低,理性意見和非理性意見之間、情緒宣泄和信息發佈之間的關係更為混雜。有時候,甚至一張模糊的圖片、一段短視頻就可以“點燃”網絡輿論,然而背後的真相卻鮮有人問津。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輿論反轉”事件具有非常明顯的非理性特徵。事件一發生,網民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形成輿論,然而輿論的基礎卻不牢固,情緒表達取代了事實探尋,急於站隊取代了理性分析。因此,我們應該對網絡輿論本身的這些傾向加強研究,才能夠在輿論場中準確識別,找準引導的方向,合理制定引導的策略。

最後,互聯網傳播尤其是智媒時代的傳播是更高維度的形態,網絡輿論引導的方法觀念應當“升級”。一談到輿論引導,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就是灌輸和説教,甚至是動用一刀切的簡單手段。這不僅背離了輿論引導的時度效要求,而且違背了互聯網傳播的規律。與過去發佈信息、傳播信息、接受信息的傳播模式不同,互聯網傳播尤其是智媒時代的傳播呈現出更高維度的形態。大數據的管理與運用、數字消費行為的追蹤、網絡情緒的識別、人工智能輔助系統的開發等,這些新的方法論觀念,亟須運用到網絡輿論引導過程中。

3.着力提高網絡輿論引導水平

提升網絡輿論引導的規律性認識,就是要提高對於互聯網傳播規律的把握、提高引導的水平、更好地達到引導的目標和效果。

第一,要明晰網絡輿論的引導目標。網絡輿論引導不是要消除網絡輿論,不是僅僅追求短期內、表面上的一致性,而是要用輿論引導來推動實際工作的開展。網絡輿論引導的根本目標是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引領方向,從而推動解決實際問題,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網絡輿論的特點是階段性的,而長期的輿論現象背後則是社會心態和人心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網絡輿論引導絕不能背離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第二,要明瞭網絡輿論的引導效果。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黨政部門常用“網絡輿情”來指代網絡輿論。需要注意的是,輿情只是對網絡輿論進行分析和研判,輿情報告是網絡輿論引導過程中的決策參考。網絡輿論引導的着眼點不是為了分析網絡輿情來完成一份報告,完成報告並不意味着達成了輿論引導的效果。網絡輿論引導的着眼點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混淆了輿論引導的效果,無異於自説自話,不僅對實際工作無所助益,反而干擾了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

第三,要明確網絡輿論的引導內容。網絡輿論的生成、擴散、消減有着自身的規律,有些取決於社會問題的解決與否,有些則與輿論引導工作息息相關。準確的事實、權威的發佈、公開的手段、及時的澄清等,這些都是多年來黨的輿論引導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可以説,這是對輿論引導規律性的認識與把握。網絡輿論引導不是説一些空話、套話,而是要通過走網上羣眾路線,積極迴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

【思想宣傳範文】三

改革開放這面偉大旗幟之所以能夠40年來高高飄揚,從根本上説,就是因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是人民、根本目的為人民、根本依靠在人民、根本標準是人民,由此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堅定支持,保證了改革開放事業長盛不衰。黨中央支持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順應廣大農民要求温飽的願望要求;創辦經濟特區,是開闢人民羣眾脱貧致富新路的重大創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揮人民羣眾藴藏的追求幸福生活主動性創造性的制度創新;改革政治體制,是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切實舉措;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基礎工程;等等。改革開放步步推進、創新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始終沒有改變和動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也進入新時代。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把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作為推進各項改革的基本依據,為人民謀幸福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最鮮明特色。xxxx強調,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裏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裏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多,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就要着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努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的領域拓展、層次提升,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廣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新時代改革的目標要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鄉、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人民收入水平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平衡等,既有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障礙造成的結果。而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不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就要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全面深化改革一體化,在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全面提升並讓人民充分享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必須依靠切實有效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就要以改革開放精神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只有勇於進行黨的自我革命,才能保證全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xx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着力解決人民羣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黨羣關係明顯改善,充分顯示了黨的自我革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的重大實踐。

【思想宣傳範文】四

內容提要: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帶給世界的啟示是根本性、長遠性的,也是理論性、思想性的。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這啟示人們,社會主義雖然是在生產力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發揮出巨大優越性。改革開放破除了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認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並取得巨大成功。這啟示人們,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完全可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與活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這啟示人們,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xx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實現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中國40年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極大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給世界帶來深刻啟示,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改革開放帶給世界的啟示是根本性、長遠性的,也是理論性、思想性的,這可以從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啟示之一:社會主義雖然是在生產力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發揮出巨大優越性

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在生產關係與社會制度上實現了跨越,但生產力發展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如何在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就成為一個必須解答的歷史性課題。

中國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具有巨大優越性這一命題從“應然”變為“實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其他領域改革,大範圍、深層次、不停歇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新時期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改革是革命性的變革,鄧小平同志將改革開放視為“第二次革命”。他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脱貧窮落後的狀態。”改革開放極大激活併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形態,一旦被注入現代化的各種元素,必然帶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一旦聚焦於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必然產生巨大成效,充分發揮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在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成果又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是在生產力落後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但改革開放孕育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發揮出巨大優越性。

隨着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社會主義從誕生之日起,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充滿了艱難曲折。一些人囿於意識形態偏見,給社會主義貼上封閉僵化、貧窮落後的標籤。西方曾有人斷言,“社會主義是20世紀的產物,也必將終結於20世紀”。中國4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力駁斥了西方意識形態偏見,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展現出全新氣象,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充滿了生機活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往開來、革故鼎新,實現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

啟示之二: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完全可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與活力

在歷史上,市場經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卻難以掩蓋其內在矛盾和嚴重弊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引發週期性經濟危機,收入分配不公帶來嚴重貧富分化,對利潤的偏執追求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資本的貪婪導致人與人的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取代,等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分析早已告訴世人,資本主義不能克服反而會放大市場經濟的種種侷限。

中國改革開放破除了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認知,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中國在反思計劃經濟弊端的過程中引入市場經濟,這種“引入”並非簡單的移植和嫁接,而是在深刻認識到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前提下引入的。因而,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是遵從社會主義邏輯的。中國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以破除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為主攻方向,伴隨着市場取向的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通過引入市場經濟提升了財富創造效率,同時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具有根本性意義的一點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原來對市場經濟社會制度屬性的狹隘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藴含着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是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旨歸的市場經濟,因而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任性與瘋狂。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優勢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起政府與市場相輔相成、高效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場經濟自身所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弊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表明,市場經濟絕不是隻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種模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揚棄和超越,具有巨大優勢和潛力。

啟示之三: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要求不斷完善全球治理。

中國40年改革開放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動能,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實踐證明,全球治理單靠發達國家難以為繼,需要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必須走和平之路,不能走對抗與霸權之路;全球治理不能搞單邊主義,必須堅持多邊主義。xx同志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中國對外開放不僅僅是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而且圍繞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為了誰、如何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等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中國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完善全球治理、促進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理念。

中國40年改革開放充分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越成功,對世界就越有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西方一些人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獲取世界霸權的手段。這顯然是把資本主義現代化邏輯套用到中國身上而得出的錯誤結論,源於對中國歷史和國情缺乏深刻了解,源於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缺乏深刻反思,源於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追求缺乏深刻認識,源於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缺乏深刻體悟。事實上,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過程。一方面,改革開放使中國融入世界,廣泛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使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備了世界屬性;另一方面,一個改革開放的中國讓世界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推動全球治理不斷完善。實踐證明,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展望未來,在全球治理中只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作用,才能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思想宣傳範文】五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描繪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美好圖景。xx同志強調,“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發展是第一要務,適用於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我們應該堅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創造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良好條件,共同推動世界各國發展繁榮”。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共同發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和目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為了生存發展,總要結成各種各樣的共同體。總體上看,共同體由血緣向地緣、業緣擴展,呈現由單一向複雜、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的基本趨勢,共同體的覆蓋面越來越大、內涵越來越豐富。國家曾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最高層級的共同體,然而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表明,國家並非共同體發展的頂點。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從更高層次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xx同志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休慼與共的關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各國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空前加深。一個國家要發展,就必須堅持合作共贏,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另一方面,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嚴峻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這就要求各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揚同舟共濟精神。

追求共同發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在人類已經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的新形勢下,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需要各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於各國勇於變革創新,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有利於各國同心維護和平,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有利於各國着力推進合作,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有效途徑;有利於各國堅持開放包容,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着眼於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對當今世界發展不平衡的一種糾偏。“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追求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緩解當今世界存在的各種矛盾,讓各國人民共享世界發展的成果。

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中國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實現相關國家共同發展的重要國際合作平台。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一些問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但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需要克服的是其弊端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本身。共建“一帶一路”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和生命力,也在為實現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