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節日慶典>節日習俗>

紅軍長征中的小故事經典

節日習俗 閲讀(1.52W)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一些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也有很多,為此,本站小編分享了4個長征中的小故事,僅供參考。

紅軍長征中的小故事經典
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1:披着袈裟當紅軍

人物小傳:天寶,藏族,原名桑吉悦希,1935年參加紅軍,同年入黨,是最早的藏族黨員之一。“天寶”是毛澤東給他取的漢族名。

在四川省,天寶可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僅當過喇嘛,當過紅軍,當過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黨委書記,而且他的漢名還是毛主席親自取的。

1920xx年2月,天寶出生在四川省馬爾康縣黨壩鄉,原名叫桑吉悦希,這個鄉是藏族聚居區,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男孩都要送進寺院當喇嘛,藏語叫“扎巴”。桑吉悦希有三兄弟,他是老大,很小的時候就進寺院當了喇嘛。

黨壩鄉位於阿壩地區東南部,交通十分不便,平時很少有外地人來。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只有22個喇嘛,沒有活佛,桑吉等小喇嘛跟着老喇嘛學藏文、經文。

如果不是紅軍的到來,桑吉也許就會當一輩子喇嘛。天賜良機,1935年,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陝蘇區,轉移到阿壩地區一帶,等待同中央紅軍會師。

“方頭圓腦”,“滅族滅教”,“共產共妻”……國民黨散佈的謠言,在藏民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他們對紅軍誤會重重,紛紛逃到山上藏了起來。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桑吉膽子大,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來看護寺院。老喇嘛心裏沒有底,還是讓桑吉隨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們在樹林的掩護下,偷偷觀察着紅軍,看他們到底有沒有三頭六臂。有比較才有鑑別,他們發現這支隊伍和國民黨兵截然不同:不進寺院,不住民房,對藏民態度友好,儘管言語不通,也笑嘻嘻打着手勢想同藏民交流,還把土司頭人的東西分給窮人。

膽子大些的年輕人,躡手躡腳摸下山,慢慢試着接觸紅軍。他們驚奇地發現,同國民黨宣傳的恰恰相反,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打土豪,分田地,處處為窮人着想。漸漸,紅軍受到了藏民的歡迎,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雞蛋,有的強烈要求參加紅軍。

看到朋友參加了紅軍,穿上軍裝很神氣。18歲的桑吉也心動了。他們能當紅軍,我為什麼不能當紅軍呢?他來不及同父母商量,急迫地報了名。

在參軍的藏族青年中,桑吉懂藏文,算是知識分子,因此被任命為副隊長,專門為紅軍籌集糧食。剛參加紅軍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批藏族黨員。

1935年8月,桑吉隨左路軍長征,這是紅四方面軍第一次過草地。不久,他調到藏民獨立師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長。

丹居藏民獨立師是紅軍於1935年冬天建立起來的,原為當地頭人的武裝。紅四方面軍總部和川陝省委決定繼續保留和發展這支隊伍,從紅軍中派了很多骨幹充實進去,擴建成一個獨立師。

獨立師的同志多為藏族,身材彪悍,尤擅騎射,大多有百步穿楊之功。他們的任務是擔負全軍的警戒,警戒線東西長一百多公里,南北寬四五十公里。作為青年部長,桑吉忙得腳不沾地,要在這廣闊的地區來回跑,師長、政委經常帶着他下基層。

紅軍第三次過草地前,紅四方面軍總部要求每個戰士準備15斤糧食。草地不產糧食,人也少,幾萬大軍來回過,糧食吃得差不多了。桑吉帶着隊員到處籌糧,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耐心細緻的宣傳,一些寺院把積存多年的青稞和茶葉都捐了出來。

長征結束後,中央黨校成立了一個少數民族班,桑吉悦希被任命為班長。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經常到黨校來講課,基本保證每週有一位中央首長來作報告。

有一次,毛主席到黨校講課,學員被主席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講課吸引住了。剛一下課,學員自動列隊歡送。看到少數民族學員圍攏過來,毛主席把煙點上,抽了一口,然後親切地説:“今天我講的話,你們聽懂沒有?聽懂多少?”學員們拼命點着頭,表示聽懂了。

毛主席走到桑吉面前停了下來,校領導介紹説他是班長,毛主席幽默地説:“了不得嘛,當了領導,還帶‘長’喲!”桑吉有些不好意思,緊張得滿臉緋紅。見此情況毛主席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別緊張嘛,你叫什麼名字?”得到回答後,毛主席又問:“桑吉悦希是什麼意思?聽説藏族的名字很有講究。”桑吉有點害羞,撓着後腦勺説:“桑吉”的意思是佛祖,“悦希”是寶貝的意思,是父母求活佛給取的。

毛主席一聽,樂了:“了不得,了不得!又是佛祖,又是寶貝的!”然後對着大家説道:“你們大家都是黨和紅軍的寶貴財富,是上蒼,也是你們的佛祖賜給我們紅軍隊伍的寶貝。”

毛主席的興致很高,想了想,又對桑吉説:“長征時我到過你的家鄉,那裏的藏族同胞對長征的勝利是有貢獻的。漢族有句古話,叫物華天寶,和你那個‘桑吉’差不多。我給你取個名字,就叫天寶吧!”

“好!”毛主席的話音剛落,在場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員一起鼓掌,連聲叫好。

“天寶”這個名字在中央黨校和延安傳開了,從此,這個幸運吉祥的名字就伴隨了天寶一生。

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2:紅25軍長征在甘肅

1935年8月2日,紅25軍為配合和迎接黨中央與一、四方面軍北上,由陝甘交界的陝西雙石鋪進入甘肅。8月3日,紅25軍以手槍團和軍部交通隊一部化裝潛入兩當城內,配合先頭部隊攻佔縣城,擊潰敵自衞隊、警察60多人。9日攻克了天水北關。11日到達渭河畔的沿河鎮(今新陽鎮)。

全軍3000餘人涉過水深齊身的渭河激流,兵臨秦安城下。戰鬥打響後,敵人棄城逃跑。14日抵達靜寧以北的興隆鎮(今屬寧夏),切斷了西蘭公路。

紅25軍在回族聚居的興隆鎮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深受各族羣眾歡迎。17日,紅25軍攻佔了隆德縣城,消滅了國民黨新編第11旅第2團第1營,俘獲隆德縣長和當地保安團長。當日晚,國民黨37軍軍長毛炳文率第6師11旅乘80餘輛汽車趕到隆德。激戰數小時後,紅25軍主動撤出戰鬥,越過六盤山,經瓦亭、三關口,逼近平涼城。19日晚,紅25軍一部對平涼城實施攻擊。20日,在白水鎮以西的大堡山設伏,擊潰國民黨第35師105旅,消滅敵軍700餘人。21日冒雨南渡汭河,擊斃敵團長馬開基。戰鬥中,軍政委吳煥先不幸中彈犧牲。28日,紅25軍到達崇信縣金龍廟,在與黨中央、中央紅軍暫時無法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決定向陝甘蘇區前進。從8月14日到31日,紅25軍截斷西蘭公路18天,有力地牽制了敵軍,打亂了敵人“圍剿”紅軍的部署,積極配合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的行動。

隨後,紅25軍經華亭安口,重渡汭河、涇河,越過西蘭公路,經鎮原、慶陽兩地,於9月3日到達合水縣板橋鎮。4日晨,紅25軍後衞225團第3營受到敵35師直屬騎兵團的襲擊。此戰殲敵300餘人,225團團長方炳仁等200餘人犧牲。9月7日,紅25軍到達豹子川(今華池境內)。16日,與西北紅軍會師於延川永坪鎮。

紅25軍在甘肅境內活動了1個月零5天,牽制了國民黨部隊對紅一、四方面軍的圍追堵截,有力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入陝甘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3:長征路上的紅軍媽媽

紅軍媽媽們的艱辛付出和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捨棄了兒女情長,才使新中國億萬兒童幸福安康。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即便是碩健的紅軍兒郎,要戰勝人間罕見的種種險阻也是難以想像的。然而,長征路上的紅軍媽媽們,為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和婦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載着更多的苦難,顯示出一種超出母性的偉大的愛。

筆者曾見到世界上也許最奇特的紙條:“我們是為萬千人服務的工農紅軍,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實在出於萬不得已。因軍情緊急,此子無人攜帶,深望老鄉將其撫養成人,不勝感激。”署名:“紅軍休養連董必武留。”這個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澤東與賀子珍的骨肉。而在長征開始時,他們已將愛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鄉家,後來音訊全無。長征中生下的這個孩子,毛澤東與賀子珍十分喜愛但又十分為難。當時為了避免與圍追堵截的敵人遭遇,部隊每天急行軍90多公里,有時不得不打仗。帶着孩子,無疑困難不少;送給老鄉,又於心不忍。思忖再三,賀子珍還是把警衞員叫來,聲淚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帶,把她寄養在老鄉家裏吧!戰爭是殘酷的,不能怪我們不喜歡後代,實在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在人民當中長大也好。”毛澤東、賀子珍夫婦為了中國革命共失去了5個子女。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哪有母親不疼愛子女的?而紅軍媽媽們卻在那個非常時期,腆着肚子,艱難地行進在長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將其留在邊遠的不知名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是何等感天動地的壯舉!這是何等氣壯山河的精神!長征中的紅軍媽媽們將“奉獻”二字演繹到了極致。

紅軍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國。“但有使命,萬死不辭”。紅軍媽媽們跟隨紅軍大部隊從瑞金出發到達陝北,一路上爬過18條山脈,渡過24條江河,經過11個省份,突破10道封鎖線。紅軍媽媽們在長征中所表現的使命高於天的精神千秋不朽,與日月同輝。

長征出發前已婚的紅軍女戰士,在長征路途上儘量避免與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隊休整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幾天。她們雖然受到分離的煎熬,大多數人卻免除了懷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誤的,這使她們不僅面臨生死考驗,同時也面臨親情分離的痛苦。即使如此,為履行神聖使命,紅軍媽媽們強忍苦痛,捨生取義,鞠躬盡瘁。1920xx年參加湘南暴動的曾玉,在長征途中生下一個胖娃娃,但部隊要緊急出發,孩子不能帶,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親寫的字條,孩子在空屋子裏聲聲啼哭。曾玉被人攙扶着,告別了親生骨肉,一步一回頭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內嘶啞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嬰兒的啼哭像錐子刺着她的心,像繩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鉛的雙腿怎麼也邁不動。但不走是不行的,後面有追敵,心中有使命,這個時候哪裏還容得兒女情長,曾玉堅毅地走了。剛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沒有擔架,而且頭一站便要過河,橫在眼前的河水浪濤翻滾。強烈的使命意識,使曾玉咬緊牙關下河,在幾個女戰士的攙扶下趟了過去,向着陝北,邁開雙腿,載着使命疾行。

對很多紅軍戰士來説,明天是個神聖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奮進。紅軍媽媽們的未來觀是為了國家的明天、人民的未來、萬千的後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即使自己流血犧牲,也在所不惜。在長征勝利20週年時,廖承志畫了一組再現長征感人情景的畫送給女兒廖茗。畫面上一位紅軍媽媽忍痛將孩子送給當地一位老漢,她親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張小臉,生怕忘記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麼,掀起衣襟給孩子餵奶。淚水和着奶水,把孩子餵飽後,便把他輕輕地放下,頭也不回地追趕隊伍去了。廖承志隨畫還寫給女兒一封信:“千萬不要忘記革命是千辛萬苦,無數犧牲才得到勝利的。你們是在一帆風順、温暖暖、軟綿綿的温室中長大的,千萬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為有許多紅軍媽媽們已經失去過自己的親骨肉,長征路上,她們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儘管許多人再三動員她們留下來或者把孩子寄養在老鄉家,但為了新的生命,為了明天,紅軍媽媽們憑着堅強的意志,為長征路上誕生的那些為數不多的孩子營造着“安全港”。任弼時的妻子陳琮英在長征路上生下了他們的女兒遠征。朱德總司令聽到遠征誕生的消息後,非常高興,他跑到河邊去釣魚,並親手給陳琮英做了一碗魚湯。陳琮英產後沒幾天,部隊又要進行艱苦行軍。任弼時對陳琮英説:“把孩子留給苗家兄弟吧!”陳琮英緊緊地抱着女兒,默默垂淚。兩人的前幾個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陳琮英多麼想帶女兒一起行軍啊!可這將會給部隊帶來很大的麻煩。紅軍戰士聞訊後,堅決反對將遠征留下,爭着要求背遠征行軍,並搶着逗她玩。這樣,遠征方才留下,並一起來到了延安,來到了北京,為新中國的未來留下了少數幾個長征路上誕生的兒女。

紅軍媽媽們的艱辛付出和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捨棄了兒女情長,才使新中國億萬兒童幸福安康。長征偉大,參加過長征的母親們同樣偉大,讓歷史這樣告訴未來吧!

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4:揹着大鍋長征的女紅軍——劉聚波

賈德福是高四方面軍婦女工兵營裏年齡最大的一位。説是最大,其實當時也不過二十七八歲,她是婦女工兵營炊事班班長。由於她對年紀小的戰士們特別愛護,日子久了,大家不知不覺中就把她的輩分抬上去了,都喊她“賈老婆”。

大家這樣叫着,她也就真的把自己當婆婆輩啦。

做長征前的準備時,“賈老婆”簡直想把伙房都搬走。糧食、菜、油、鹽統統裝滿後,還在自己的乾糧袋子上縫了許多小口袋,裏面裝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調味品。她一邊使勁往裏填一邊還惋惜地嘮叨説:“裝不完,咋個辦喲。”

有人取笑她,這是行軍打仗,不是搬伙房。她説:“妹子們喲,行軍打仗也要吃飯嘛。”

“賈老婆”是背上幾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鐵鍋,踏上漫漫長征路的。

渡過嘉陵江,走在劍閣古道,從石崖上鑿出來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頂的峭壁,下是深不見底的山谷,又逢陰雨連綿,腳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會摔得粉身碎骨,加之頭頂上敵機不斷地轟炸、掃射,這時賈德福揹着大鍋真有點不堪重負了,一路上她總掉在隊伍的最後。

為此,大家要搶她的鍋背,她卻打趣地説:“背這個鍋好處可多着咧!像背了烏龜殼,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雞(飛機)蛋!”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來,這一笑將緊張的氣氛驅走了不少。

就這樣,“賈老婆”的鍋成了長征途中婦女工兵營的一面旗幟。大家看到她的鍋時,感到的是安全和希望。

過草地時一些戰友因飢餓病倒了,賈德福暗下決心,一定盡最大的努力讓每個病號吃上一碗“病號飯”。可當營長林月琴病倒時,她捧上一碗放了一點鹽的“病號飯”,林月琴卻説什麼也不吃。賈德福哀求着,她的淚流出時,順着因操勞過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魚尾紋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讓了。

春天的黨嶺山,時而大雪紛紛,時而飛沙走石。爬山前,賈德福把火燒得旺旺的,在沸騰的鍋裏將珍藏的辣椒和生薑倒進去。她攪着鍋裏辣辣的湯,邊盛邊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點,驅趕驅趕風寒。”大家喝過辣椒湯,身上添了熱量和信心。

兩翻雪山,三過草地,走在最後的永遠是賈德福。可是,一次慘烈的戰鬥過後,賈德福的那口大鍋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壯地定格在這口鐵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