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泉城反思總結(精選18篇)

檢討書 閲讀(2.5W)

泉城反思總結 篇1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濟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卻各具風采。珍珠泉,平地湧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古人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噴出三尺雪。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泉城反思總結(精選18篇)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原來我還設想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神奇”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説,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為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泉城反思總結 篇2

上完課,其中有幾處細節,我覺得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

第一,上課時我比較緊張,很多地方説錯話,尤其是我的語言並是很美,這就讓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很沒有底氣。很多地方提問和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有點詞不達意。

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先自瀆第二小節找出珍珠泉的特點,這問題並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太理想化。而後讓學生找出神奇美麗的地方,再仔細反覆讀每句話,用筆圈圈點點,找出寫珍珠泉的神奇美麗,這個問題一提,我就覺得不好,比較生硬,破壞了文章的美感和學生的閲讀興趣。説明我當時準備不夠充分。反思時我想可以説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況?

第三,在講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我讓學生上黑板畫的時候,由於老師預設的不夠,學生體味不到“泉水百尺珠簾水面鋪”的情景,預期的效果也沒有達到。

第四,學生感悟的太少,沒有真正的從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內化成朗讀了,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昇華。

第五,五龍潭和黑虎泉的教學中使用了表格,這就純粹的在分析課文,而不是在品析、欣賞課文,使課文失去了它的美感,學生在讀地時候也就乾巴巴的了。

泉城反思總結 篇3

《泉城》,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本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寫作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形象地寫出濟南泉水的姿態各異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總分層次清楚,無論佈局謀篇,還是文字運用,都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教材。因此,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學習本課語言最有效的途徑。

蘇教版的教材解讀中強調:“學生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的規範語言的內化過程。”朗讀、理解、複述、背誦、運用,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根本手段。

我們仍要以教材為範本,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遷移。但仿寫的對象,從過去的單純運用詞語,提高到對段式編排,佈局謀篇等文章結構的學習。

課文中有許多美好的詞句,讓學生讀讀背背,有助於他們進行知識的積累。在教學四大名泉後,讓學生再次欣賞《泉城》的美麗和神奇,要求學生用現有的詞語説説看到的泉水的特點正體現了這一要求。

泉城反思總結 篇4

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引導學生去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我覺得非常好。學生沒有見過珍珠泉,我們就必須藉助文本描寫引導學生想象,讓語文的學習有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對泉水的特點,特別是像“湧”“匯注”“噴吐”“冒”這些詞的把握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學習珍珠泉和趵突泉時,引導學生想象。

然後放手讓學生作小導遊自學五龍潭和黑虎泉。由於課文對這兩種泉的描寫很簡單,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開發。自學前先引導學生找出寫泉水特點的句子,抓住其中的“匯注”“噴吐”進行理解;然後結合圖片讓學生觀察;再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可以從泉水的名稱、樣子等方面展開想象),緊接着就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一撰寫導遊詞,最後再進行導遊的介紹活動。這樣學生主動地鑽入了書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發揮想象,提高表達能力,使課堂更具語文味。

泉城反思總結 篇5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我採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特點學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讓學生比較描寫泉水流動的詞語不同,由於已經給學生看了五龍潭和黑虎泉的圖片,體會到了這兩個泉的特點,因此,學生在説“匯注”和“噴吐”詞語的用法時説得比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説,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為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泉城反思總結 篇6

經過反思,我覺得倒致這節課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我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沒有真正做放手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學生知道了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查資料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總而言之,我還是沒有真正解讀了教材,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二、自讀自解,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三、彙報交流,加深理解,討論問題。

四、觀看視頻,感受文本,培養感情。

五、朗讀課文,走進文本,表達感情。

六、課外延伸,激發興趣,拓展視野。

七、總結全文,交流感受,學有所獲。

縱觀整個教學環節,問問題出在第三個上面,我總是不放心學生自學理解不了文本,總是一味地把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總是設好了圈子讓學生往裏鑽,難怪教學環節在這兒出了問題呢。如果重新設計這一堂課的話,我想這樣是不是更好點?第一步還是温故知新,引出課題,進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第二步,學生自由學習,這兒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自學,也可以同桌共學,還可以小組討論學。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就知道孩子們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從而引出第三步,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全班學共同討論學。如果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則可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讓學生在親身觀看了視頻以後,説出感受,既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對泉城的喜愛之情,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朗讀,從而使課堂創造高潮。第四步則可以讓學生當小導遊把泉城介紹出來,之後就是課外延伸,總結全文了。這樣既有了朗讀的時間,也有了説話的空間,課堂氣氛也不致於那麼壓抑了。

泉城反思總結 篇7

《紙船和風箏》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對這課書的教學反思:

一:在愉悦的氛圍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你演我們猜”的遊戲。接着又出示:“山頂、山腳、小溪、紙船、草莓、風箏”等畫面,學生點擊相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紙船裏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指導朗讀時,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他們進入了角色,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對松鼠和小熊説幾句話吧!把你想説的話寫在摺好的紙船上好嗎?”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主人的身份學習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閲讀教學中。

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先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再引導他們合作識字,交流方法。我説:“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記啊?”“誰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通過循序漸進的識字過程,學生在自主、合作、遊戲中,識字能力有所提高。

泉城反思總結 篇8

《秋天的圖畫》是一篇文質優美的寫景文章,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積累語言材料,真正做到積累應用,紮紮實實的學語文,成為我設計這篇文章的理念。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泉城反思總結 篇9

我是一顆來自天國的雪花,媽媽曾經告訴我和我的姐妹,我們的美是無限的,人間的美更是無限的。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最美無限,有一天我偷偷的來到人間,因為我要尋找美…

我離開了媽媽的懷抱,跟着風婆婆飄啊飄,我們來到了一處農院,風婆婆告訴我説:“孩子,你不是要尋找美嗎,去吧,在那你會感受到最美無限的。”我聽了婆婆的話,悄悄的進入了院子…

這是個落後的小山村,似乎是被現代化社會所遺忘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在認真的寫作業,一位中年婦女她的旁邊做針線活,她的認真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小女孩。她每個禮拜才回家一次,每次回校的時候她總是穿着母親親手做的衣服,雖然別的同學穿的都是買來的時髦衣服,在同學中間顯得特別的落伍,可是她知道穿的不僅僅是衣服,更是母親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我悄悄的退出了院子,風婆婆和藹的説:孩子明白什麼是最美無限了嗎?

我點點頭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想即使是寸草心,只要真誠的去做,我想這就會是最美無限的春暉了吧!”風婆婆笑了笑,孩子,你發現了美,我們再去領略一下別的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為老爺爺正扛着鋤頭邊吟詩邊回家,他就是陶潛。風婆婆用力一收腳,把他的草帽颳走了,他呵呵一笑,撿起來,順手拿出酒壺,盡情的喝了一口,大有“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之態。風婆婆給我講了他的傳奇人生,我想這份豁達和安貧樂道便是最美無限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們常常用這句詩感慨人生,然而黃昏又何償可怕呢?累了,休息一下;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或許這樣就夠了,沒有遺憾的人生便是最完美的人生。為了人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想這就是美吧。“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也是美…

泉城反思總結 篇10

在教學中,我時時刻刻關注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品讀課文,像想中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上完課後,我覺得頗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為了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隻只小手"唰"地舉起在桌子上,有的説:"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個半圓""像眉毛"……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認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先放兒歌〈〈小小的船〉〉學生聽的很有趣,這時,我問:“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想學嗎?這恰巧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非常高興,興趣被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我靈活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我就採用了比較讀的方式,用原句與“彎的月兒小的船”比較,問學生:“你覺得哪句話好?”學生一一説,認為只有一個彎字不美,顯得彆扭,彎彎的好聽,能想象出它的樣子。我讓他們反覆讀,在我的範讀引導和自己的感悟下讀的好極了,臉上洋溢着笑容。

泉城反思總結 篇11

課文語言精美,但由於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盛,學生對文本的體驗不是很到位,對於一些癥結語句的含義,學生體會起來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起點過高,學生對問題的答覆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此時,我就急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代替學生思考。如在理解重點句“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着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安靜仰開端來望。”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感知文體的情況下就直接切入,學生的情緒狀況與理解句子深入含義所需要的情緒投入發生了一定的偏差,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在表面剛剛觸及而未能達到更深的層次。

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説説,但學生説的生活實際都是和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有關的,我認為學生理解得有點狹隘,我應當給他們提醒一下生活中的很多平常人他們也發明出了繽紛世界,但我怕後邊的時間不夠,我就沒作提醒,反思之後認為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先充分地感知文本,做好鋪墊以後再過渡到情緒的昇華。可從觸摸春天下手,讓學生找到安靜觸摸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讀,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在體會到安靜是多麼的熱愛春天,熱愛小生靈,從而昇華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藴寓的深入含義。

泉城反思總結 篇12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説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閲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泉城反思總結 篇13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説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泉城反思總結 篇14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泉城反思總結 篇15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言簡意深,情感的表達憤激而不淺露;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作為學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這首詩的內容,是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本教學以誦讀為主,通過反覆的朗讀和背誦,來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在瞭解古詩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詩句含義並對名句作進一步的闡述。

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展示,發現學生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抓住學生髮言過程中的質疑點進行追問,把問題進一步深化解決。

詩歌中的頷聯和頸聯是突破的重、難點:頷聯:“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運用了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的時間之長,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短短十四個字,就表達出如此複雜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懷念舊日朋友,獨自徒勞的吟誦古人的詩文;昔人已逝,不能聽到了,回到故鄉,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千帆”“萬木”比喻在他貶謫後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借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暗示社會的發展的的必然:新的事物必然代替舊的事物,社會必將向前發展。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盡顯作者豁達開朗的胸襟。同時表達了沉舟也要重整風帆,趕上長風;病樹也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現了樂觀向上的精神。

泉城反思總結 篇16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深有體會:它不僅是一篇小説,更是一篇用文學的筆法寫成的教育論文,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啟示,給語文教學以啟示。

第一:要以學生為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不應有好壞之分。常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作為老師應該尊重、關心、相信每一位學生,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教學中不宜弄虛作假,不管是給誰聽,都應是最真實的。常在各種公開課上看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答案非常準確,簡直是標準答案,讓每個老師都驚歎這學生素質真高;以及回答問題時就那麼幾個人,在朗讀時,久經訓練的聲情並茂的齊讀,還有一堂課下來,看着學生仍是很乾淨的書頁,讓我感到現在很多公開課都變味了,這都是為了出新片面追求課堂的表演性,忘了語文課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腳踏實地的語文訓練。這樣的“表演”學生反感,對語文教學無益。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為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第三: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説,願意想、願意説。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願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改進教學,使之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泉城反思總結 篇17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痴,痴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 “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脱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蟬》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着學生去關注蟬脱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但蟬脱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泉城反思總結 篇18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師生間的真摯感情,引導學生以情引學,情中深學,學後品情。在教學本課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體現。

1.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第一教時,讓學生在自己讀書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描寫達麗瑪上課走神的句子,勾畫品讀,進行交流,體會字裏行間所藴涵的意思,解決問題。第二教時重點抓住描寫烏漢娜老師的句子進行研讀。使學生在讀書中養成愛問、會問、善問並能帶着自己的問題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和表達能力。

2.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後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3.立足課本,着眼課外,以“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勃勃生機。春天的雨點,彷彿也落在達麗瑪心裏。”為線索串聯整堂課的教學。並讓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點撥,使學生懂得前後兩個“春天的雨點”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進而理解課題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大自然裏的雨點兒,同時又用來比喻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