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讀書心得體會 閲讀(1.33W)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偶然發現的,讀了幾頁以後便已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了。一口氣將一套七本全部買來,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讀完不算,再讀第二遍。滿腦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我素來喜歡歷史。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喜歡查閲、比對,以求瞭解更全面、更連貫。大多史書記載史實的語言平直,無趣味,晦澀難懂。當年明月卻用詼諧、調侃,而又不失真的現代人眼光和現代筆調,將明朝三百年曆史寫得那麼好看,那麼流暢,那麼膾炙人口!這種行文方式將死寂的歷史躍然紙上,將已逝去的歷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與你對話,與你談心,讓你為他想,為他急,為他不捨,為他不值!真可謂感悟很多。寫出幾點,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過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謂徹徹底底的貧農,一無所有,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開始起義,最終取得成功。當他一旦成功,將元朝的地主趕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個地主都要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對於廣大窮苦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是無休止地為各個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長年忍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賦税、勞役和兵役。這一點,各位地主應當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對於這一點,王賢人同志當仁不讓。想當年王賢人沒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鄰居、同僚視為異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別人不願去的偏遠山區驛站,他一呆就是好幾年。他沒有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放棄,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獨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聖賢就此誕生。他的堅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為方式,值得借鑑。

三、朱棣同志是偉大的。

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朱棣同志與篡位二字是分不開的。所謂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以前對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兒》卻讓我瞭解了真正的朱棣。當建文帝對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時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結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當皇帝,這無關緊要。我們關心的是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歷史證明,他是。在永樂大帝的統治下,修書——《永樂大典》這一偉大書籍編纂完成;遷都北京――為國人的長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鐵蹄的踐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擇;遠航――派遣鄭和下西洋,為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和平與友好樹立了豐碑;親征——六次親征蒙古,最終死於征戰途中,對於侵略我們的敵人敢於亮劍,親自亮劍,強勢,不畏懼!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國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負,才能揚眉吐氣。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國家何愁不強盛!

四、為崇禎同志平反。

大多人對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印象便是:無能、膽小怕事之輩、亡國之君是也。瞭解了其在位期間前前後後的歷史情勢之後,結論是:一部國家機器,帶病運轉多年,國庫已空,財無所剩,人無所用,所謂氣數已盡。任崇禎同志如何節儉,如何勵精圖治,已無法扭轉那輛失控的破車。他只是不幸運地碰上了那個年代,風雨飄搖中,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他盡力了。他無愧於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為的祖先們有愧於他。同情你,崇禎。我以我個人的名義為你平反。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明朝前後約三百年的歷史。故事生動有趣,笑話百出,讓我們在輕鬆愉快中瞭解了明朝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都前與陳友諒進行了有名的鄱陽湖之戰。在這次戰鬥中,朱元璋帶領的20萬人只配備了單薄的漁船;而陳友諒則帶領60萬精兵強將,配備巨大的戰艦。雙方實力懸殊,朱元璋看似很難取得勝利,可他卻巧妙地利用了船小靈活的優勢——先用小船偷襲戰艦,殺死一千多名敵人,並奪得戰艦一艘。頓時,軍心大振。他趕忙乘勝追擊,又用小船裝滿炸藥,組成敢死隊,利用風力,火攻戰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朱元璋能以小勝多,以弱勝強,我覺得他真不愧是一個臨危不亂,有勇有謀的人,這使得他在萬分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這啟發了我,平常遇事不能慌亂,要及時想出對策。是啊,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都能想辦法解決,我們平時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3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説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衞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4

官場政治、帝王心術、人心道德……環環相扣,令我欲罷不能,甚至連吃飯捧着書。不過,最令我難忘的一位人物是臨危不亂、為官清廉、聰明機智的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多虧于謙力挽狂瀾,在對自己情況不利的時候冷靜思考,拼死為國,利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是敵人丟盔棄甲,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之後被奸臣謀害,于謙死後,當官員來到他家,發現這堂堂一品大官竟家無餘財,甚至將皇帝的封賞也鎖了起來,不向別人炫耀。

英雄,名副其實地英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了不起的人!

他的一生正如這首詩,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5

《明朝的那些事兒》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同於正兒八經的史書,更像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書。這本書説講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20__年間的事。

第一卷令我映像最深。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歷史是嚴肅的,雖然這話沒錯,但我覺得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像一本故事書一樣。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有的文章根本就看不懂,當我開始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時,發現讀歷史竟然可以這樣輕鬆。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個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他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能夠在戰場上明確的做出決定。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朽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朽。做皇帝后,他對腐朽官員大肆殺戮,還很恐怖的將貪官的皮扒下來,但這些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朽。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他靠着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無疑是一個成功者。朱元璋為了保證他的繼承者能夠不受威脅的繼任,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他奪去兵權、殺掉異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了一個帝王的風采。

當我讀完這一套書是,發現在戰場上,當你需要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生命和其他無數人的生命。在戰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就是強者。在這本書上,我喜歡的一句話: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張士誠是一個有着堅強的意志的人,也是朱元璋的對手。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羣雄中的一個,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於是,當年的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解縉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但他卻偏要去參與政治最後被朱元璋趕回老家,後來在雪地裏悲慘死去。這個人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原則: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説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可見一個厲害的人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説出去。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為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為,但作為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為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這些人物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和做人的經驗。《明朝的那些事兒》你是我最忠實的夥伴與導師。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6

寒假裏,老師要我們多看一些課外書。有一天,我看見爸爸在看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我隨手翻開一本,裏面幽默風趣的語言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還沒有見過這樣寫歷史的書呢。於是,我用整個寒假的時間把這一套書一口氣全看完了,這本書真是太好看了!

這本書講述了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明朝的建立一直講到明朝的滅亡。以及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王公大臣之間的勾心鬥角,尤其對官場政治,邊疆戰爭和皇帝想法的描寫最生動。作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那些十分複雜的政治事件寫的通俗易懂,連我這樣國中水準的人也可以看懂,他不僅僅是把歷史複述一遍,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觀點,讓讀者欲罷不能。

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以後學習明朝的歷史有很大幫助。同時,我也覺得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統治太殘暴了,他為了自己的權利不被奪走,殺掉了許多開國的功臣,許多歷史上的名將也因此喪命,結果連可以抵抗外來入侵的將軍都沒有了,只能讓自己的兒子去守邊疆。

我最崇拜的皇帝是永樂帝朱棣,他是個偉大的皇帝。他下令編制了永樂大典,他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就是現在的故宮),他派鄭和七下西洋,和各國交流文化,促進各國的融合。他還是一個指揮水準絲毫不亞於任何名將的皇帝。他就像書裏説的那樣,是一個馬上皇帝。

此外,我覺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在洪武年間,由於朱元璋殺的人太多,一些官員為了多活兩年,就直接裝瘋,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得了精神病,像搶別人飯吃,傻笑,拿着菜刀和人打招呼之類的行為是很常見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有多可怕。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7

《歐也妮葛朗台》是一部讓人憤怒,讓人心碎,讓人深思的作品。

憤怒:巴爾扎克以大量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指出金錢給人帶來的權勢。葛朗台老頭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對金錢的崇拜已經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為了錢:“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錶,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着腳,穿着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為了錢:“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裏,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着,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台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儘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卻發人省心。看到他對自己妻子與女兒的種.種惡行,我恨不得去書中揍他幾拳。

心碎:歐也妮確實與父親截然相反的人物,她善良純真。對她來説,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對她來説,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資助戀人查理到海外去謀生;為了愛情,她勇敢地反抗父親,不為他的淫威所屈服。為了愛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終日思念、牽掛遠在萬里之外的戀人。

但是,她的付出並未得來應有回報,在海外發了財回來的查理貪慕名利,拋棄了歐也妮,想娶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但歐也妮還是幫助她的愛人達成他的目的。她以德報怨,依然寬容地對待查理,並拿出鉅款替查理還清了父債,成全了他與貴族小姐的婚事。歐也妮的這種愛情是純潔、高尚的。作為現代人帶人我對她的行為並不認同。她也是一個可憐人啊。

在這部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為金錢所俘辱的人們。他們喪失了靈魂。巴爾扎克指出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為力的。這是他對當時社會的控訴。那在今天這個利益的社會,重新的閲讀這部小説,就更讓我們警醒。雖然沒錢時萬萬不能的。但金錢不是萬能的。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8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9

初讀《邊城》中的這些選段時,我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只是其中的人物——翠翠,一直吸引着我…

選段中大部分以翠翠的回憶寫了一系列的事:與爺爺觀船賽、碼頭上邂逅二老儺送…但作者似乎毫無線索的將翠翠生活的瑣事串聯起,我只是越發奇怪:

就説“二老儺送”吧,作者為何花大量筆墨寫了段他與翠翠間的對話,並多次出現在後文翠翠的話語中。我認為,只是認為,這一定有什麼關聯,加之我多年“偶像劇”的經驗,莫非翠翠對二老有意思的愛慕?其實這也並不奇怪,都説女人的心像裝滿水的玻璃瓶,雖然已經滿滿的,但看上去還是什麼也沒有,讓人捉摸不透。這一點作者是體現在了翠翠的身上的:文中,她多次提及“二老”這個名字,但似乎又在刻意迴避些什麼;其次,她也經常聯想到與二老有關的“青浪灘”、“順順一家人”等事物。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特意安排了兩人的初次相見——一個傍晚的碼頭,比起電視中的狗血且做作的劇情,這已經很樸素了。之後,作者又寫“翠翠總覺得在日後的幾個節日裏,沒有那個端午美”、“翠翠偷聽爺爺們的對話,得知二老在青浪灘過端午,心裏怪怪的”,以及最後的翠翠拒絕爺爺再去城裏看船,但是又思念二老的矛盾心理,正是翠翠心裏一絲絲的情愫,印證了歌德的那句話——那個少年不鍾情,那個少女不懷春?

於是在作者的筆下,娓娓寫出了一個多情、含蓄的少女形象,對於感情有着朦朧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內心又過於矛盾和羞澀,因此不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然而她又是那麼的單純和善良。

但在一道課後練習題中問道:“為何翠翠的愛情會以悲劇結局?”

由於沒有閲讀全文,我無法得知。但我猜測,只是大膽猜測:是因為翠翠的性格所造成的。含蓄多情,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不敢愛不敢恨、多疑,對於自己真實的情感,她不敢主動去面對和承認,只是一味的逃避和退縮。另外,她不敢於嘗試,只是等待,等待着他人來向自己主動,這就發展成了一種被動。因此也許這就是她愛情的悲劇的最終原因。那麼我們又何嘗不是?

平時的生活中,對於親情、友情、愛情,我們要敢於表達自己最真實的看法,任何感情都一樣。如若我們只是不説,那麼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摯友、我們的戀人又怎會明白我們有多麼愛他?所以,我們要敢愛敢恨,處於主動的地位,不然你周圍的人會因為你的被動而離你而去。許多的機會亦是如此,若不珍惜和把握,失去之後我們只能“惆悵而獨悲”。

拓寬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住着一個多愁善感的翠翠,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所以珍惜吧,這樣生活才不會以悲劇而終。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這幾天的腳傷從另一方面説應該算好事,為什麼呢,因為腳的“罷工”直接促成了學習的“上崗”。腳受傷讓我終於安下心來坐在那裏看幾本書,就這樣我無意中便邂逅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裏面偶爾有一些我不瞭解的理論和公式,但絕大部分內容是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書中從人們對星空的觀察而產生對宇宙的思索,然後分別介紹了宇宙演化的圖像、科學理論的本性、牛頓之宇宙、相對論、大爆炸黑洞和宇宙的演化、時間旅行等,最後將這些內容進行了歸納寫了自然的力和物理學統一。所有的內容是邏輯嚴密、字字珠璣;所有的詞句是鏗鏘有力、大義微言;所有的觀點是有條不紊、旗幟鮮明的表達中心思想。由於受個人理解能力所限(加上大爆炸、黑洞、蟲洞、時間旅行等還沒有讀到),下面我只介紹一下簡易的相對論和彎曲空間。

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成功的解釋了“光速對所有觀測者都是相同的,以及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用方程式表示就是E=mc2;用幾何語言解釋而成的引力理論,統合了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橫空出世“從根本上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概念,時間不能完全地和空間分離並且獨立於它,而是和它相結合,形成一個稱作時空的客體”。彎曲空間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假設,“引力和其他力不同,它不是力而是時空並非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時空中質量和能量的分佈使時空彎曲或“翹曲”,星體沿着彎曲的軌道運行是因為它們所處的空間是彎曲的,它們遵循着一條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即測地線來運動”,所用的這些革命性的設想就是彎曲空間,正是彎曲空間的出現形成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

知識的獲取是這本書給我的重要恩惠,它讓我晚上面對上天充滿童意的“眼睛”、面對嫦娥那寧靜甜美的“玉面”時不再那麼迷茫,那麼不知所措;然而時間簡史還送給了我一份最有價值的禮物:嚴密的邏輯推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思想上的感悟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被明確的定理制約的,你必須把部分理論結合成一個完備統一的理論,它描述宇宙萬物。但是,追求這一理論過程中存在一個基本矛盾:科學理論思想中,假設我們是理性的生物,可以從看到的事物中得出邏輯結論;在這樣的方案中我們可能不斷地趨近制約我們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的確存在一個完本統一的理論,它也可能決定我們尋求它的結果!而為什麼它必須決定我們從這些證據得到正確的結論?難道它不會同樣的決定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嗎?或者根本沒有結論?”為了化解之間的矛盾,回答這一詰問,作者用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思想“宇宙以規則的方法演化至今,自然選擇賦予了我們的推理能力,對於我們尋找完備統一理論的方面也是有效的,因此,這樣就不會誤導我們得到錯誤的結論。”

作者利用反證法先把要證的結論當做條件,進而利用條件對推理結論的條件進行推理,最後得到結果是現有的條件和要求證的結論是矛盾的,為了消除這裏的自相矛盾作者引用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行解釋,經這一解釋以前的自相矛盾變成了推導結論的有利條件了。這就是霍金,他用理論證明了假設宇宙中完備統一的理論存在的話,我們人類是可以探求到的。邏輯推理雖有些難懂(我看了好幾遍才理解),但體現了霍金的科學研究的態度——嚴謹、求真。做事的能力有時候很重要,但無論做任何時候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無論做成做不成,我們都應該用認真、嚴謹、真誠的態度去對待,這樣事情估計成功不了一半,也成功了三分之一!

霍金説:“為了實用的原因,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去尋求於宇宙的終極理論。因此,發現完備統一的理論也許無助我們人類的存活,它甚至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毫無影響,但是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把事物視為互不相關和神祕莫測的。我們可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我們為何在此,從何而來,哪怕僅僅出於人類對知識的最深切渴求,我們就應該繼續探索。”也許現階段沒什麼實用價值,沒給人類帶來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出於對未知的好奇、對神祕的瞭解、對知識的渴望就應該不斷地探索,窮極其中的奧妙。未知催生好奇心,好奇心昇華求知慾,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深切探求知識、不斷窮極真理,這是科學的崇高境界:純粹的學者為了純粹的真理進行純粹的科學研究。從另一方面説這是一種純粹的職業精神,他們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職業去做,不因為利益和自身的困境而停止探索真理的腳步。中國呢?中國現在的純粹的學者可以説是屈指可數,至於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純粹的職業並進行純粹的研究探求至高的真理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些我想是中國人應該進行深思的,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造成的矛盾叢生、物慾橫流、利益膨脹、人心浮躁的今天,這種精神更是難能可貴!

“牛頓的運動定律終結了空間中絕對位置的觀念。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相對性理論如何擺脱了絕對時間。”這一句話內涵頗深,它讓我從思想上徹底的明白,世間最有可能永恆不變的東西現在也被證明是會變的。那麼所謂的愛你到海枯石爛、天涯海角一生一世不改變的諾言就不真實了,就像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對-説的“我怎麼可能拿對未來的擔保來騙你,因為未來是變的,不可靠的。”從這點看其實周星馳的那句“如果非要加個期限的話,那是一萬年”倒挺靠譜的,無論怎樣,起碼這裏面承認了變化,就是不變也是在期限裏,沒有所謂的永恆。客觀事物都是這樣變化運動着,更不用説主觀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哲學的思想:世間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着的,因此,我們要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瞭解事物之間的聯繫,把握內在的深刻規律。這種思想是很重要的,當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具備這樣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是有助於我們快速健康的成長的!

讀後感,要的就是讀書之後的感。好書可以讓你感動,感慨書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品質,甚至作者的精神。就像霍金是值得讓我感動的,我被他身患重疾仍堅持探求真理的精神感動,更是被他那種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樸質的言語和大眾人們分享的無私奉獻的境界而感動。好書也可以讓你感悟,這也許是我們讀書的最深層價值。讀《時間簡史》讓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始了思考,我有時候就在想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我來這個世上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在茫茫的星河宇宙中到底應該成為什麼,是微暗的晨星,還是耀眼的日月,或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不知道答案,但最起碼我開始思考了,就像於霞老師所説:“人生也許因為痴心妄想而變的更加美好。”是的,很多時候痴心妄想就是一種感悟,一種思考,一種不懈的追求!趁着我們現在年輕趕快好好的“痴心妄想”一番吧,或許你的人生會因這書而“痴心妄想”起來,而奔騰不息起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猶如一幅山水春居畫“最是無盡春江意,柳如鵝黃桃半開”意意欲無窮;一本好書好似一位心地善良的美人,不僅可以一飽眼福,滿足視覺上的美感,而且賦予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進而不斷地追求美、創造美、享受美;一本好書更似一杯好茶,品嚐不僅可以攝取茶的營養,而且還會激發我們對人生的品味!書是營養品,滋補你貧乏的精神和乾涸的心靈。讀書使你變的聰明,讀書之後的寫作思考更是讓你變的智慧。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上個星期,同學們在語文課上對《雷雨》這篇劇本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圍繞着“周樸園愛不愛魯侍萍”的問題,分別説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有的同學説“愛”,有的同學説“不愛”,他們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並不贊同這種絕對的説法。“愛”實在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怎能簡單的説“愛”還是“不愛”呢?其實,不能説“愛”或“不愛”,從本質上説應該是因為人性的複雜而導致了這樣的矛盾!

《雷雨》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矛盾!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人性的立體面在《雷雨》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然而,人的天性原本就如此複雜的嗎?人性原本就這麼讓人毛骨悚然嗎?

記得小時侯我曾背過《三字經》,其中最開始的兩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確,人出生的時候就如同一杯清澈的水!你給這杯水裏加入什麼顏色,這杯水就會呈現出什麼顏色。也許有人會説,人天生都有求生的本能,這不是一種本性嗎?但是請注意,我説人出生的時候如同一杯清澈的水,但並沒有説清澈的水就沒有性質。清澈的水也有它的本質,也就是説,人天生也帶着一些本性,但這些本性並不複雜!事實上,人性之所以變得複雜,是因為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人性體現出一個社會,一個環境!

周樸園天生就希望成為這麼一個令人唾棄的自私、扭曲的人嗎?毋庸置疑,誰也不希望自己被人唾棄!然而,周樸園生活的環境使他變成了這樣。他是可憐的!

大多數同學所同情的都是被拋棄的魯侍萍,然而有誰同情一下週樸園呢?周樸園並不是自己希望變成這樣的,如此説來,他有什麼錯呢?這應該是社會的錯!我認為,周樸園更應該得到我們的同情!他是當時社會的產物,更確切地説,他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

我們不能把罪過歸到某一個人的身上!事實上,小偷也是值得我們可憐的!如果小偷能靠正當的方法掙錢養活自己,我想,他們絕對不會再做這個令人厭惡而且整天擔驚受怕的小偷了!而世界為什麼會有小偷呢?這不就説明了我們的社會不夠完善嗎?

大家都知道,過去我們國家主要進行的是物質文明建設,然而,在物質文明已經較為發達的今天,國家又重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可見,社會環境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社會主義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我們之所以把共產主義做為我們社會主義的最高目標,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和諧的環境,一個讓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人都能和諧相處的社會!國家重視對和諧社會的建立,不就説明了社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嗎?

由此看來,社會環境才是影響人性的主導因素!人性的複雜體現出社會的矛盾!然而,我們也不能太過於悲觀,事實上,像周樸園這樣的人已經少有了。我不贊同老師説的“十個人結婚有九個人後悔”的説法,這太過於悲觀了!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當年的社會了,也許老師會説我沒有經歷過愛情我怎麼會了解其中味?但我知道,愛是需要互相包容的!愛是需要互相付出的!只有一個人付出的婚姻絕對不是幸福的婚姻!我想,“後悔”的人是不是一味地在乎對方的付出而忽略了自己的付出?我覺得“後悔”的人也一定存在問題!請學會“換位思考”,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就要開學了,我看了《紅巖》這本書,在温暖的房間看這本書是最好的了,這本書佷厚,封面大多是紅色,還有一顆長在懸崖上的松樹,就好像革命的精神。

羅廣武出生,1967年去世,一生寫過許多文章,也寫過《在烈火中永生》,和楊益言合作的《紅巖》。楊益言,出生,1966年去世,他從小就參加許多反美反蔣的活動,雖然被捉了,但還是一心為國。

這是一本革命小説,才看了幾行,我就喜歡上了。

小説主人公有很多,比如説劉思揚,徐新江,許雲峯,成崗......他們都是愛黨的好人。

當他們被壞人抓去牢裏時,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身負重任,使每個在牢裏愛黨的人,團結一心,有時,把特務嚇得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

他們在牢裏可以想出很多辦法和別人聯繫,女牢的女人出來曬衣服時就把紙條放在衣服口袋裏,過一會兒,男牢出來曬衣服時,就可以把紙條拿走了,這個辦法真不錯,特務也看不出來。

他們會被捉來,全是因為叛徒甫志高,他把一切祕密都説了出來,因為有人罵了他一下,心中的那點恨,就出賣了黨,出賣了所有的人。

但邪惡不可能戰勝正義,就算被關在大牢裏也會努力,得到勝利,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光明正大,不能見不得人。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天使。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現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着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向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能夠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裏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十分喜歡這個總習慣於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為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得極為明顯,感情也最為熾熱。當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感情的奧妙到底是什麼,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取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年之後,他結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時,當孤獨已經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堅強不屈的因子,也許由於孤獨把他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獲得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獨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黨人,想拉攏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奧雷連諾堅定的説:如果必須要選取,他寧願選取自由黨,因為他發現保守黨人是騙子,操縱選舉;他的朋友是自由黨,為了發動革命決定採取暗殺行動,準備殺掉他身為鎮長的岳父,奧雷連諾便天天拿着火槍守在岳父的門口保護,因為他堅信“這是屠殺,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簡單的行為中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仰。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驁不遜的因子。當政府軍開始殘殺無辜時,他主動糾集了21個年輕人發起了暴動。許多所謂的評論家評論説奧雷連諾是魯莽的發動了戰爭,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爆發絕對是必然。因為孤獨的宿命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烏蘇娜那種在孤獨中自得其樂,對她而言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第二種是象阿瑪蘭塔那樣生活在孤獨的陰影裏不能自拔,在鬱悶中可恥的墮落和變態;最後一種就是象奧雷連諾上校這樣充分的燃燒,為了不變質而毅然燃燒。其實他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嘗不懂得人生的沒有好處,在他和朋友馬克斯上校交談時就悲歎過自己在革命裏沒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個沒有好處的人生,寧願去尋找一個假想來讓欺騙自己。這個假想,對尼采來説,是美學和藝術,是希臘杯具裏的酒神,對奧雷連諾上校來説,是戰鬥,是推翻政府,是讓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的結局如同上天註定一樣走向毀滅。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之後無用的數年歲月。彷彿是經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又從偏離的軌道上強行拉了回來。然而,這個時候他的重新孤獨,和早年的孤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早年的那份孤獨,有一種個性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如今的這份孤獨,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歎息。

但是我自己的閲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並不是不懂得感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為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感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慾淹沒一切的漩渦裏,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麼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隻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麼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説不懂得感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麼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彷彿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裏”。

在閲讀之後,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感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好處上説,孤獨感原先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好處上説,孤獨感原先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好處上,也僅僅是從這個好處上來説,20世紀瀰漫着的孤獨感是能夠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説才成為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感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之後馬爾克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打開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説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這篇文章講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發現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於自己,於是他一心想把諸葛亮置於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計,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但是,獨具慧眼的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陰謀,不但滿口答應了他,還立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保證就能造出十萬支箭。果然,諸葛亮在三天之內“借”了十萬支箭,當週瑜知道了諸葛亮的借箭詳情後,對他稱讚不已、自歎不如。

早就聽説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今天讀了《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我發現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多謀善斷、長於巧思的人。在這篇文章中,他順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給他的任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測第三天有大霧,實操君不知虛實,還不停地把船頭、船尾來回地調換,使兩邊的草人都插滿箭,他還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麼風,使船順風順水,像飛一樣地行駛20多裏,讓曹軍追也來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魯肅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瞭解魯肅是個老實、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計跟魯肅説,不讓他告訴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讀完這篇文章心裏想:為什麼諸葛亮會這麼聰明呢?於是,我查了資料才得知:原來諸葛亮讀書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他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通過專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

我們要向諸葛亮那樣專心鑽研,仔細思考,刻苦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樣虛心,寬宏大量,心胸寬闊,用自己的智慧證實自己的成績,而不要像周瑜那樣心胸狹窄,高傲自大,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將來為祖國做出貢獻。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似乎名字就暗示了一場悲劇的發生每當我讀到書的末尾時,突然間由心底湧出一股痠痛。有時候很迷茫,為什麼上一輩的孽債總是報應在子女身上?這難道隊長子女來説公平嗎?

書的結尾講到了周萍(周樸園與魯侍萍之子)和魯四鳳(魯侍萍和魯貴之女)的死,以及無辜的周衝(周樸園與周蔡漪之子),原本我以為沒有周蔡漪的阻擾,結尾應該可以説是圓滿結束了,但是我錯了。《雷雨》所描述的是一場悲劇,正因為周蔡漪對周萍的那份愛,從而順理推章一步步引出了一個身世之謎,周萍和魯四鳳這對苦命鴛鴦是同父異母的兄妹。

也許他們受不了這種結果,周萍在雷雨的天氣中衝到庭院外而觸電死亡,然而讓我很不值得的是,周衝這年僅才17歲的無辜男孩,居然會去拉觸電的魯四鳳白白喪命。瞬間我有股憐憫,為什麼純真無邪的周衝在曹禺的筆下最終的命運會是觸電而死呢?而那個周萍卻舉槍自盡,弟弟魯大海在那個恐怖的雷雨天氣中從此失去蹤跡。似乎這一切都發生的有點倉促與可惜,只是我們都知道至便是悲劇的最終目的。

回過頭來講周蔡漪和周萍。作為後母的周蔡漪居然會和丈夫的兒子周萍染上關係,從我們正常人的眼中可視之為亂倫,但當我換個角度去想的時候,就會懂得原來這就是悲劇產生的一個過度!可見曹禺的策劃可謂是巧妙絕倫。從不該發生的事引出最終大家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然而事實追究根底,這場悲劇的主導線還是在父親周樸園身上,這個玩世不恭的偽君子,若不是他為了娶個有錢的周蔡漪又怎麼會丟下窮命的魯侍萍呢?魯侍萍又怎麼投河不死再嫁魯貴,因而生出魯四鳳呢?所以説為什麼總是父母欠下的債會報應在子女身上,讓他們曾受不該有的罪惡呢?

依然一句話:“這對子女來講是否公平?”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做最好的家長!相信是每個家長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家長呢?我帶着虔誠的向學之心跟隨李鎮西老師走進他“最好的家長”世界。

《做最好的家長》通讀下來,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這樣三個簡單的原則:一是培養女兒良好的品質,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二是使女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是因材施教。説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肯定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和意識。但是説起來簡單,往往做起來難!起碼,我在孩子學習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盛怒之下,這些念頭就全飛了。這就是與“最好的家長”的差距吧!

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人,才真正能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做貢獻!在李鎮西對女兒的教育中,品質教育無疑是佔了最大比重的,而且,這也是教育孩子首當其衝的目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但現實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品質教育反倒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並不是家長沒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充滿競爭的、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商業氣息濃厚的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與來愈冷漠,人們越來越自我。對於自我的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愈來愈重視。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關注事情的過程,只關心結果。但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往往體現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在做事的過程中。如同升大學,人們關注的只是最後的結果:大學聯考多少分,考上了什麼大學,有誰會去關心你上高中時做了些什麼呢?這也許就是晴燕那些同學“自私”的原因吧!

在講求實效、追求經濟利益的當今時代,無疑知識能力的“變現”速度是最快的,而思想品質的“變現”是最為緩慢的,甚至是不凸顯的。正因為這種不凸顯,致使我們廣大家長漠視了“品質”教育。但它恰恰影響着決定着你會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説的一句經典名言。我就非常愛讀書,最近我又讀了一本儒勒·凡爾納寫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他的故事情節特別吸引人,讓我讀得愛不釋手。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講的是發生在19世紀中期,遊船“鄧肯號”的主人格里那凡偶然從海上的漂浮物中得到了兩年前失蹤的航海家格蘭特船長的求救文件。在他夫人的強烈建議下,他們毅然自行組織探險隊,攜帶格蘭特的兒女,踏上了尋找格蘭特的旅程。由於文件被腐蝕的很厲害,所以只知道是在南緯37°線上,從而無法確定失事地點,他們只有跟着一位粗心大意的地理學家——巴加內爾登高山、越冰川、過沼澤,穿過南美洲的大草原,躍過澳洲和新西蘭,環繞了地球一圈,他們還遇到了地震、洪水、野獸和當地的土着人的襲擊,又遭遇格蘭特船長昔日的手下——艾爾通的迫害,但在這危機四伏的路上,他們還是戰勝了重重困難,並且在一座小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和他的兩名船員。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作者利用他們尋找格蘭特船長的路線詳細的描寫出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當地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另一個是歌頌了格里那凡的善良、勇敢、不放棄希望的那種精神——這不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精神嗎?在當年四川大地震的時候,各個慈善家伸出手將自己的血汗錢捐給了災區的人。善良的官兵叔叔們冒着生命危險衝到前線,希望能拯救更多的人。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助人為樂,努力奉獻!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8

無意間,我讀了《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讀後深受啟發,認為這本書是自我教育的好材料。書中引用的事例告訴我們:只有具備勤奮、忠誠、敬業思想品質的人,才是值得信賴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有深刻的體會, “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而細節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殊不知這不起眼的細節,看在眼裏便是風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懷裏便是陽光。細小的事情往往發揮着重大的作用......

不論對待什麼工作,那怕很平常、很單調,很渺小,也決不能當兒戲,我都要做到細緻入微,盡善盡美。端正思想、作風嚴謹,無論自己所做事情的大小,都必須勤勤懇懇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一個小細節,就可能影響整個事情的發展,如果一個會計師在填寫數字20萬錯寫成了2萬,那麼無疑對企業來説將是一個損失。

讀了《細節決定成敗》以後,結合平時的生活和工作,感覺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機會的來之不易,細節的完整重要性,無論是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應該做到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培養自己嚴謹的做事風格,加強業務學習,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和政策法規,每天工作中要有所收穫,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知道100-1=0的道理,落實好每一個制度,管理好每一個細節,提高自身工作主動性和自我的愛崗敬業精神。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9

暑假,我讀了美國着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説《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説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説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裏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老人與海》的讀書感想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着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0

讀這麼一本關於宇宙的書,想必是一個不那麼明智的選擇,但我還是懷着好奇的心理興致勃勃的讀起來。

霍金先生的確是以為科學巨匠,他生動而機智地為我們講述了宇宙的奧祕,講述了人類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從一塊由烏龜馱着的平板到一個地球,從地球中心説到日心説,從上帝造萬物到10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這些無不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也許有一天,我會駕着宇宙飛船穿越蟲洞來到另一區城,與外星生物好友握手,也許有一天,我們有能力超光速飛行,從而穿越廣闊的宇宙到達它的邊際。只要人類不斷探索,掌握宇宙的法則,那麼一切不可能都能變成可能。

雖然我沒有完全讀懂書中的內容,但它堅定了我探索科學的信念,人類生命的誕生,也許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影響也許就會像黑洞一樣,永無止境。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1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閲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説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歎,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2

從小就揹着陶淵明詩長大的我卻一度理解不了《桃園源記》與陶淵明,覺得那是消極避世的表現。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我漸漸地隱隱約約品味到了幾許: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只是尋找故鄉的一種方式。

發現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詢問過老師:老師,您説《桃花源記》為什麼要用這個“源”?老師對我説:因為這個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源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

而我,卻突然想起了《邊城》。想起了在一個昏黃的午後,一個在這個小小世界裏的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個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個許願,想起了在鄉村混雜着雨水的泥土裏,外婆家的老式煤爐上歪歪斜斜的飄着的煙,和那一聲半是無奈半是疼愛的“語嫣”。

走進桃花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從文的《邊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彷彿我這一生遲早會讀一次,讀一下沈從文,走一下茶峒。彷彿茶峒與生命有什麼彌補可分的關係。

我曾記得,沈從文説,《邊城》不是為多數人寫的,它的存在是為了那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認識中國字,關心這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好壞”的人讀的。我想,沈從文的文字,是一縷山泉,它從遠方飄渺的山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滌一切。你只能感歎這是一幅多麼動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沒有可以供人評頭論足的地方,沒有可以讓人吵吵嚷嚷説出“教育意義”的地方。因為在這片空靈的山水間,不管怎麼精細的塗抹,對它而言都是一種玷污;因為《邊城》只是單純的展現了作者的一種樸素真切的生活態度。

我們只見十五歲的翠翠愛上了二老,於是她在田野上飛奔的夢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們只聽見遙遠的山崗上傳來的忽起忽落的歌聲,驚擾了少女的夢;我們只發現邊城用翠翠愛情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的人們的生活故事。但是,我們發現,若你細細的讀完作者的愛與悲涼,你便總覺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間撓了一下癢,恍若隔世。

做客桃花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如果我曾像這個漁人一樣有幸的在茶峒裏做客的話,我想我第一個遇見的人會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詫異這個叫做翠翠的人,這個用執着修飾愛,用透明裝飾愛的人。

而在山邊扎着兩個牛角辮的翠翠讓我看見了有着如嬰兒般純淨心靈的作者。我曾讀過許許多多的講述了愛情的書,《包法利夫人》也好,《飄》,也好。無論是畸形的愛情觀還是火烈的靈魂,都太沉重了。就像包法利夫人最後的結局一般,是會讓人心生恐懼的,即使作者很成功的用這種方式,披露了一種世態的醜陋讓人警醒。《飄》也很成功的用一種火烈的方式,讓人對愛充滿幻想。可是,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愛情都是煙花啊!

而那透明的愛情,而那透明的靈魂,卻是茶峒裏的山泉水,也只有生在茶峒長在茶峒的人才知道,才明白,似水的愛情才具有最大的能量,可以掃平人生路上所有會使其玷污的東西,一直一直單純而無暇下去。

但是,在現實世界裏,我們身邊充滿了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在電視劇的誘引下,我們都憧憬着不現實的粉色的愛情。看到翠翠,我開始審視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些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的認識。我們是愛着愛情這個詞還是單純的喜歡這種有人關注,有人呵護的感覺呢?

而我遇見的第二個人,一點會是翠翠的爺爺——一個一生的老船伕。

“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着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

我看見的老船伕有一臉因為風吹而產生的皺紋,又細又深的皺紋成了這位老人最光輝的印記。我看見他在日曬的洗禮下,褐色的膚色有一種快樂的色彩。我看見他樂呵呵的來到這個世界,樂呵呵的離開。我看見他在死亡的面前,他展現了這位老人——作為山村裏最普通的一隅折射的最耀眼的光芒。

擺了一輩子渡的老船伕啊!沒有銅臭味,沒有防備。他的簡單熱情讓他在驕陽下縫補漁衣的身影成了永恆;他的平平淡淡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

什麼叫生活?你可以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般哄哄烈烈,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追求用盡生命的力量。但是,也可以就這樣存在。你可以揮霍去所有的金錢,可是揮霍不去快樂,你可以就這樣

單純的走一次人間。

離開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我沒有品味出這位漁人在離開這個地方時的感覺,或許他已經沒有了感覺。但是,當我慢慢地蓋上了這本書素色的封面時,心,沉甸甸的。

我看着窗外的風景,一座座高樓大廈支撐起來我們這個城市的脈搏。滴答滴答,血液流動的聲音那麼響亮。窗外分明是車水馬龍,但是我卻感覺到了深入骨子裏的寂寞。我突然那麼像去桃花源,可是,在鋼鐵森林裏出生的我們,到底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夢中的家鄉?

我突然想到了沈從文的另外一篇文章《鳳凰》,我看見湘西的鳳凰蜿蜒在各處而堅守堡壘還在,可是卻沒有守住最後的鳳凰。我看見在暑假,遊人如織代替了當時的洗衣搗衣的聲音,我看見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個地方的美在逐漸被人所知的過程中只留下了那端莊華麗的外殼。我們只能在山坡的最上方,暢想那神祕的蠱蠱,讓人脆弱的落洞和那個時候人們的善良。

陶淵明用了一種多麼矛盾的手法去寫桃花源!因為他知道桃花源不是真的。但是,沈從文他在湘西這個神祕的地方長大,他看見他的故鄉離桃花源越來越遠,他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世界不再是他的故鄉,而是一座幻城。

而我們,原本就已經沒有桃花源,可是冰冷的世界卻要我們抹殺掉那最後的對桃花源的暢想。

每一個都忙忙碌碌,每一個人都相互猜忌。孩子們從小開始競爭,要求贏在起跑線上,大人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用盡力量。官吏貪污,世界各處戰火紛飛。

我們在想,我們是不是正在離開純淨美好,正在離開桃花源,或者説,我們正在離開我們的故鄉?

“落日黃昏時節,站在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依稀可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而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對着月色暢想着山澗裏的蛙聲了。

重訪桃花源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桃花源記的結尾是個悲劇,但是這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願望得是個悲劇。

我想茶峒這個地方,興許是真,也興許是假。它可能只是作者藉以發泄喜怒哀樂的地方。因為34年,國內內戰已經打了七年之癢。在血色與戰爭的干擾下,人民喪失了純樸。但是這裏人的美是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所以更顯的茶峒的寶貴。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茶峒嗎?某一時刻你想起的外婆家的柴油酒香,某一時刻你走在你走過的林蔭道路上時的悠閒,某一時刻你思念他人時的透明潔淨,某一時刻你在鄉間重拾的童年樂趣。

他們都是茶峒,我們藏在心裏的茶峒。生命力哪裏都是茶峒的影子,因為他只是一個願望,一個人們在喧囂的世界裏暢想寧靜美好的地方。而劉子驥他走不去桃花源,僅僅是因為,去這裏的路,我們只有自己可以知道。問心,當它慢慢跳,當生活慢慢走時,你便發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這座山城,興許在如今,也只成了一座只有外表的城樓,興許他還在,他只是一個幻城——就像我們不會一本《邊城》而去尋找這個不知名的地方。

後記:我只想謝謝一個叫做茶峒的力量

我最喜歡沈從文曾經説過的一句話: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我想,我們的故鄉一直在我們的心裏。那最最單純最最透明的地方,便是我們在每一個昏黃的午後,在炊煙裊裊中聽到的呼喚。便是我們的茶峒。當金戈鐵馬戰袍被鮮血染紅的時候,我希望我不要迷茫,我要銘記我的生命裏還有一個清明的地方要守護,要用盡一切去愛。邊城,他只是一種力量!

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的感受,卻因為文字的蒼白無法盡情地表達,惟有多加努力在文字上多下功夫了。

雖然現在電腦已是進入千家萬户,但是我一直還是喜歡看書,喜歡手捧厚厚的書斜靠牀頭或是沙發上閲讀,任由自己的心隨着書中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那樣一種感覺總覺得換到電腦上是不知要減少多少倍的。書在手上讓我感覺踏實和快樂,最好的是雨夜或是雪夜,窗外下着細雨或是鵝毛大雪,在家中看書無疑於我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因為愛看書所以很愛買書,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在大慶的四年斷斷續續買了不少,畢業的時候可是費了些勁才揹回來,現在還安好地在我牀頭的書架上。結婚的時候就和丈夫説一定要買書架,其他的倒是可以省的。這麼多年來也是攢了不少的書,都是我最愛的,喜歡的讀過很多遍也不會厭煩。我常想自己也攢不下多少身家留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就把我這些多年積攢的書籍留給她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3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子使他懷念?很想知道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説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設備,信息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麼打發的?帶着這些問題,懷揣着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作者總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蘭河城裏的故事,1、講述了故鄉呼蘭河城的大環境、2、故鄉呼蘭河城的精神面貌,娛樂。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己家裏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4、故鄉呼蘭河城作者的鄰居街坊的故事,5、因為跳大神團圓媳婦的死,6、在城裏四處遊蕩好吃懶做的有二伯,7、工人馮歪嘴子的生活。

通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輕鬆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信息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為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濕潤了。因為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為舉止一定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為的規矩,説話小聲小氣,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為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己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為平時大大咧咧,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説話口無遮欄,只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裏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為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裏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為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面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不過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角色,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裏,因為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着一隻吃人的野獸!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閲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説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歎,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5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MM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絡、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説,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這部由36封家書構成的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的形式和機會,以至於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現,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願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瞭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局。看了《親愛的安德烈》這不書之後,我發現,作為子女,我們是多麼的不瞭解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瞭解我們的世界,於是心思急切,於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們厭煩。於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離他們更遠。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內心深處愛的噴泉。是愛,讓他們管我們管的太嚴;也是愛,讓他們在日益長大的、獨立的子女面前手足無措。所以,無論外在的表現如何,內在的實質都是愛。

文中的龍應台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相互碰撞,於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瞭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係,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努力。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6

面對兩個孤兒乞求的眼神,手執一份語焉不詳的破爛文書,如果你是一個航海家,你會心生憐憫,答應他們出海冒險嗎?途中又有多少艱難險阻在等着你呢?你許下的承諾會不會實現呢?凡爾納的科幻小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就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情節曲折、膾炙人口的故事。

故事講述的是蘇格蘭航海家格雷那萬在海上拾得一份文書,得知大航海家格蘭特尚在人世,在船長兒女羅伯特與瑪麗的懇求下,駕“鄧肯號”遊艇出海尋找。他們橫穿美洲,改道澳洲,當他們遇到格蘭特船長的水手艾爾頓,卻上了這個海盜的當。之後他們前往新西蘭,又被食人族俘獲,僥倖逃脱後,抓住了艾爾頓,並把他扔在荒島悔過自新,結果巧遇格蘭特,一起返回故鄉。

讀完此書,我感慨萬分。作為一個勛爵,格雷那萬拾到文書後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然而他為什麼如此執著地去尋找格蘭特船長呢?而且經歷多次失敗,仍然不氣餒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有一顆博大的愛心。當得知羅伯特與瑪麗無依無靠,母親已死,父親又生死未卜的慘狀時,他不但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惜一切代價陪同他們去冒險,實現他們的心願。這種行為是多麼難能可貴!也因為這種無私的愛,幫助主人公每次都化險為夷,平安度過難關。愛,正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捫心自問,我們否擁有這種力量,以助人為樂為準則?在別人遇到難題時,我們可曾耐心地幫助他們,多少次看到別人摔倒時,我們可曾上前扶過他們一把?《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中格雷那萬的故事,讓我明白了真誠關愛他人的人,肯定會得到人們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同。一個籬笆三個樁,世界需要熱心腸,讓我們以格雷那萬勛爵為榜樣,熱心幫助他人,共建和諧社會。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7

《金銀島》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不僅情節曲折,懸念迭起,而且使讀者讀起來如身臨其境。它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當我第一次打開這本書時,覺得很沒意思,不就是老水手住在吉姆他們家開的客棧裏嗎,沒什麼好看的。不過好奇心還是催我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是多麼好看,作者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通過少年吉姆?霍金斯的經歷,講述了一個驚險曲折的冒險故事:

為了奪取老海盜弗林特藏在金銀島上的財寶,以鄉紳特里勞尼和斯莫利特船長為代表的正面人物與以西爾弗為首的海盜們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經過正義與邪惡的殊死較量,吉姆他們最終獲得了財寶。作者所推崇和頌揚的勇敢、正直和忠實,永遠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些都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體現出來。一方面是機智勇敢的小吉姆,正直善良的利夫希大夫、知錯必改的特里勞尼老爺、足智多謀的斯莫利特船長,以及忠誠的老僕人湯姆、當地人本?岡恩,他們都有血有肉,可親可愛,讓讀者們無不為他們之間同甘共苦,真誠友愛的情誼所感動。為他們英勇無畏的精神所折服。而另一方面呢,作者又着力刻畫了一位陰險毒辣的海盜西爾弗的形象。他詭計多端,善於偽裝自己,為達到某個目的會不擇手段。對金錢的貪婪使他變成了一個惡毒的魔鬼。他為了得到老海盜弗林特的財寶,裝成船上的廚子,混在好人裏,尋找奪取財寶的機會。

“酒和魔鬼讓別人送了命”,這恐怕是作者想告誡世人的警句吧。當讀完這本書後,再來仔細品味前面的內容,那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