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精選24篇)

學習心得體會 閲讀(1.84W)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

常言道,水滴石穿。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任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有一個事半功倍的問題,方法得當,就可以在消耗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的情況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為每一個學科的內容不同,知識構成有所不同,因此在學習這一學科的知識方面也就有其自己的特點,即使同為法學門類的各具體學科也是如此。作為程序法、基本法、部門法的民事訴訟法不僅不同於民事實體法,也不同於同為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但又與民事實體法有密切的聯繫,與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有諸多共性。以我個人的學習、研究和教學的經驗,我認為學習民事訴訟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精選24篇)

一、注意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係

在民事訴訟中存在兩個法的規制,而這兩個法的規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規制的目的和價值要求在一定的範圍內也有所不同(這是由法規制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是實體法——民事實體法規制,一個是民事程序法規制。儘管實體法規制和民事程序法規制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決定自由的前提”,在特定的領域中,只有權利人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規定着“自由的界限”,權利人的決定自由以不損害第三人的權利為界限;規定着“自由決定的後果”,在通過法律行為實施的決定方面,民事實體法規制在具備必要前提的情況下,可以產生行為人慾期的法律後果。例如,對要約表示承諾,就可以使合同成立;在侵權行為和債務合同中在參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法律關係,而法律關係又可以產生請求權和形成權。

但民事實體法規制是在特定、固定的時空中對主體權利義務的規制,本身沒有時序狀態;儘管民事實體法規制也規定在不同的時間、狀態下,主體的權利義務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是對特定和固定時空關係的規制。與此不同,民事程序法規制是調整一種處於運動變化狀態的關係,試圖在運動變化中能夠始終貫徹程序正義的價值要求或目標。民事程序法規制要考慮主體在程序中的正義判斷,要考慮對立平等主體之間的均衡性,因此不同階段的程序設計和規制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異議被駁回時,應當給予主體以複議的機會,以使主體的不滿得以吸收。民事訴訟的運動發展必然導致程序的初始狀態與發展中以及終結狀態的差異,如果沒有差異,也就無所謂階段性和運動態。

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是解決民事爭議,實現實體法規範的一整套程序規範。作為一種解決民事糾紛的程序體系,包含若干主程序(如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程序等),也包含着一些起輔助作用的子程序或輔助性程序(如管轄異議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等等)。程序的特點是時序性展開,並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因此把握民事訴訟中的程序就必須從時序性考慮,在頭腦中形成階段性的,時序展開的時空印象,把握每一個階段中法律規定,以及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的法律效果。例如一審程序,是由起訴和受理、審理前的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等階段構成的。一審程序中的起訴和受理階段又是由起訴和受理的不同階段構成的,還可以進一步將起訴階段細化更具體的階段。

同時,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也有自己特有的價值判斷和規範要求,並不是完全依附於實體法的,因此特別要注意不要以實體法的思維和概念取代程序法的思維和概念。例如,實體法範疇中基於實體權利的請求與訴訟請求就有區別,是兩個雖有聯繫,但又有區別的概念,如果將兩者混淆,就將導致錯誤的發生,誤認為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便沒有不能提起訴訟請求。實際上對於消極確認之訴(要求法院確認與他人沒有法律關係的訴訟)而言,只要有訴的利益,沒有實體權利的當事人也可以提起消極確認之訴。

在理解民事訴訟法時,要密切聯繫實體法,但也要注意程序法的特點,避免以實體法的概念和思維教條地思考程序法的問題。例如,在對待如何強化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方面,人們就照搬了合同制度,這就是典型的實體法思維在起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於20xx年發佈了《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該規定通過對調解協議效力的認定,使調解協議間接具有了強制效力。具體地説,人民調解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如果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對方當事人不是像過去那樣,就雙方的民事糾紛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對該糾紛進行審理並做出判決,而是就雙方達成的協議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直接對協議進行審理和裁判。如果協議有效,並應當履行的,法院做出協議義務人履行的判決。由於法院不再對“元糾紛”進行審理,而是就協議的合法性(“次糾紛”)進行審理,這就使得協議像合同一樣具有了約束力。另外,將調解協議作為合同,也避免了法院對“元糾紛”的審理,對“元糾紛”的解決將涉及最初民事法律關係的事實認定問題,而對調解協議的審理只是涉及調解協議有效性和權利義務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審查,相對而言要簡單得多。該規定的理論基礎就是把調解協議作為一種民事合同,因為是合同,所以當事人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協議。儘管上述規定將調解協議作為合同,但調解協議與一般的合同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1.調解協議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糾紛,而不是設定民事權利義務;2.一般合同中可以約定違約金,而調解協議不能約定不履行協議的懲罰措施;3.一般合同不需要當事人以外第三人的確認,而調解協議的生效需有調解組織的確認;4.一般合同一旦被撤消或確認無效後,其法律後果是恢復原狀,如果造成損失的,將予以賠償。但調解協議如果被確認無效,則“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該糾紛提起民事訴訟。

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調解協議是一種合同,這就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審理時將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但這樣一來,必然產生諸多問題,例如,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存在撤消或無效原因的,當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撤消或判決合同無效。問題在於如果將調解協議作為一種合同,就可能發生當事人起訴要求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情形。法院撤消調解協議或判決調解協議無效的,實際上當事人之間“元糾紛”依然存在,當事人仍然可以就“元糾紛”向法院起訴(關於調解協議的裁判,當事人還可能申請再審,法院也可以在該裁判確有錯誤時提起再審。),這樣必然導致糾紛解決的進一步複雜化,反而增加了糾紛解決的成本。

學習民事訴訟法當然需要注意民事訴訟法關於各個程序的規定,注意有關民事訴訟程序的理論,總之,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自身的特性,但另一方面,還必須注意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聯繫,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有着密切的聯繫,因為民事訴訟法畢竟是實現實體法規範的程序規範,不可能離開民事實體法,必須反映民事實體法的內在精神。

首先,民事訴訟法必須考慮民事實體法中關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處分的自由,給予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僅能夠處分實體權利,也同時給予程序權利的自由,因此民事訴訟法中也就必須體現民事實體法中同樣的精神——自由處分,從而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處分原則以及辯論原則,如果離開民事實體法,沒有真正領會實體法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領會民事訴訟法。正是基於民事主體對民事權利的自由處分,也就有了當事人起訴和撤訴的權利,提起上訴和撤回上訴的權利,訴訟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或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的權利以及在執行階段與對方達成和解的權利等。正是基於處分原則,也就有了管轄中的協議管轄、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當事人對簡易程序的選擇權)等。

其次,應當注意具體訴訟制度、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的關係。在民事訴訟中有許多制度和理論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是直接關聯。因此,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了實體法制度和理論才能正確認識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的意義,正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例如正當當事人的確定、法院主管、管轄、訴訟標的、訴訟保全、判決的效力、要件事實、證據的可採信、證明責任的分配等等。我們以判決制度中既判力理論為例説明程序制度、理論與實體制度、理論結合的意義。根據既判力理論,前訴法院已經確定的判決具有約束後訴法院和當事人的效力,即後訴法院在同樣的判決事項上不得作出與前訴法院相矛盾的判決,前訴法院已經判決的事項,當事人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裁判。理解既判力理論一方面涉及作為原則必須瞭解法院裁判的實體法律關係,瞭解訴訟請求事項與作為理由的實體法律關係之間的關係,否則無法應用既判力理論中關於既判力原則僅限於判決主文,而不涉及理由。訴訟請求為要求對方返還某物,但作為請求的理由可以是所有權關係,也可以是租賃關係等。另一方面,作為既判力約束原則的例外,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該事項不是作為本案訴訟標的的法律關係,法院的判斷也同樣具有既判力,例如抵消權的行使。在本案訴訟中,被告如果符合債的抵消條件的就可以在訴訟中行使抵消權。由於抵消是一種抗辯,而不是反訴,因此如果按照原則,原本法院對抵消權行使的判斷是沒有約束力的。但是如果判決中關於抵消權的判斷沒有約束力的話,就可能發生雖已經在前訴中已經抵消,但行使抵消權的當事人在後訴中再提起已經抵消之債的債權之訴。

再次,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具有實現實體法的工具性的一面,因此民事訴訟制度和理論也需要與實體法制度和理論保持內在的一致性。例如,訴的類型、判決的類型,就需要與實體法保持一致。與當事人的實體請求相一致,從而形成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形成之訴,並又相應的形成給付判決、確認判斷、形成判決,過去有的學者將形成之訴、形成判決稱為“變更之訴”和“變更判決”,雖然只是稱謂的不同,但反映出人們沒有從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理與程序法理的一致性出發加以思考的缺陷。在判決的效力方面,又相應的具有執行力和形成力。因此,要能夠充分地把握程序制度和理論,正確地加以運用必須學好實體法,注意與實體法的結合。

二、注意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理論與實務的聯繫大概是每一個法律學科都應當注意的問題。民事訴訟法學也不例外,只有注意到理論與實務的聯繫,才能很好地理解民事訴訟理論,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民事訴訟法學本身是一門與民事訴訟現實和經驗事實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抽象的邏輯演繹體系,如果套用經濟學家科斯的表達方式來講就是,民事訴訟法學不是,也不應當是“黑板法學”。根據民事訴訟法學的特點,我認為在民事訴訟法學習中,理論與實務的聯繫中有以下幾條路徑:

1.選擇性地閲讀各級法院公開的判例,分析判例中法院對具體程序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閲讀可以發現實務中法院對民事訴訟法法條的理解以及民事訴訟法原理的應用。學生們在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很好或自如地將訴訟法的原理加以運用,因為在課堂講授中不可能過多講解各種實務情形的運用。而訴訟法原理與具體情形之間有一個對接和轉化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閲讀判例也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例與理論的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錯誤,還是原理本身有問題。

2.注意案例教科書中的案例分析。教科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注重概念、理論闡述的教科書;另一類則是以個案闡釋原理的教科書。兩類教科書各有優點和長處。因此學生們在學習中,最好兩類教科書都看,通過案例教科書中案例的閲讀可以增強實感,有利對原理的理解。

3.勤作案例分析練習。法律應用是一門技術和技能,案例分析就是法律應用的一種訓練,也是需要練習才能很好掌握的技能。有的同學認為,我只要懂了民事訴訟的理論,我就知道了如何應用,其實這是一種誤識,知道規定和理論並不一定會應用,如上述所説,

理論與應用之間有一個理論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才能領會。在案例分析中首先應當理清案例中的主要事實和基本關係,尤其是基本關係,然後確定基本關係的法律性質,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在確定是否為必要共同訴訟時,就需要在實體法上確定是否為共同共有關係,如果不是共同共有而是按份共有則可能因為當事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權利義務,而不能形成必要的共同訴訟,也就不能適用關於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則。

4.注意民事訴訟實務運用的實際狀況,瞭解實務操作的背景。實務操作的實際狀況法條規定和理論往往存在差異和不一致的情形,因此需要注意這種差異的背景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的存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實務差異往往與司法政策的動態變化有關。

三、注意基本原則與制度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規定了民事訴訟法各具體規定的精神實質,是訴訟主體必須遵守的基本規範,基本原則指導着訴訟主體正確地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理論上,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應當體現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展開。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了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才能正確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只有堅持從民事訴訟法的原則出發,才能在宏觀上正確地把握民事訴訟具體制度。

例如我們在認識上訴審理的範圍時,就應當首先考慮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的要求,上訴人沒有在上訴程序中提出的請求事項,法院就不能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不能僅從查明案件事實的視角來看待上訴的審理,必須服從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又比如,在如何認識撤訴的問題上,就存在着是對撤訴進行實質審查,還是進行形式審查的不同認識。實質審查就是看撤訴人的撤訴行為是否在實體方面的否定性事由——例如是否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相反,形式審查僅就撤訴人是否是起訴人,是否是在法律規定的期間提出撤訴,撤訴是否已經遞交書面申請等等,而不考慮實體方面的原因。如果從民事訴訟的基本處分原則考慮,那麼對撤訴審查就應當是形式上的審查,而非實體上的審查,因為撤訴是當事人對訴訟權利。

四、注意制度目的與制度運用的關係

民事訴訟制度是一個“樹”系統,系統中存在若干具有包容關係的制度分支,形成若干“制度羣”。雖然每一個制度都有其制度設立的目的,但這些制度又不能與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相悖,因此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理解和把握民事訴訟中各項具體制度不能離開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和各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旦離開制度的目的,我們在思考時就會陷於片面之中。

以管轄異議制度為例。欲對管轄權異議制度做出正確的評估,必須從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來加以認識,因為管轄權異議制度作為一個子制度和輔助性制度是管轄制度的組成部分,其應從屬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只有首先明確了管轄制度的基本目的,才能真正理解管轄權異議制度的價值所在。關於管轄制度的目的,從學界的主流認識來看沒有什麼爭議,其價值或功能就是將不斷髮生的案件分配於已經給定的、處於一定區域的法院。管轄制度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級別管轄制度和地域管轄制度。“級別管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上下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是一種縱向分配;地域管轄的作用則在於“確定同級人民法院在各自轄區內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 是一種橫向分配。也就是説,無論級別管轄,還是地域管轄,其作用和目的都在於按照一定根據來分配第一審案件。所以管轄制度的實質就是一種分配製度。確定分配的根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有利於當事人進行訴訟;便於法院審理和案件的執行;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對於國內民事訴訟而言,國家主權的考慮自然相對消解;而當事人不在一地時,管轄總是對其中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更為方便的,只要可以選擇,原告總是會選擇有利於自己訴訟的法院管轄; 所以此時確定管轄最重要的根據就是法院審理案件和執行案件的便利性,尤其是案件的執行方面,例如,對涉及不動產的案件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審理,就既方便當事人進行訴訟,又方便法院審理和執行。

應當明確的是,管轄制度的設計並沒有考慮,也不可能考慮如何防止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確在現實中存在,但並非對每一個案件都發生作用,其是否發生作用因地域、審理法官的個人意識和具體案件的情形而有所不同。儘管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與民事訴訟所強調的平等原則相違背,嚴重地損害了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應當努力消除和避免,但這卻不是管轄制度所能解決的,試圖通過改革管轄制度來實現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目標無疑是徒勞的。因為只要管轄法院為一方當事人所在的法院,而不是雙方所在地的法院時,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就可能發生作用——要麼有利於原告,要麼有利於被告。法律無法規定每一個案件都由當事人雙方共同的法院來管轄,否則凡是當事人不在同一個省或直轄市、自治區的案件都只能由最高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來審理,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的人主張修改民事訴訟法關於“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轄原則來防止有利於被告的地方保護主義,理由是該原則有利於被告,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原因,原告的權利很難獲得保障。這樣的設想似乎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這一想法有一個預設的前提,那就是原告一定是權利人,而被告總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有過錯的那一方當事人,表面上看,這樣一種觀點甚至還可以獲得統計學數據上的支持,例如我們可以假設,從以往的案件看,85%的原告都是權利人,相應的85%的被告都是責任人。但實際上,一旦按照這樣的預設來改變管轄方面的規定,所謂“惡人先告狀”的情形馬上就可能大量發生,因為即使沒有獲得給付的權利,義務人也可以通過提起消極確認之訴,即當事人要求法院確認某種有爭議的法律關係不存在來獲得原告的訴訟地位。那麼,此時的統計數據馬上就會發生變化了,因為人們總是在根據已經給定的制度,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利益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統計數據不過是這種調整後的行為的產物。前述統計結果的出現,也許正是“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下才催生出的相應數據。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徑直依據防止被告地方保護這一點來修正“原告就被告的原則”,那麼該原則所考慮的其他因素就被完全否定了。如人們一般所認同的抑制原告濫用起訴權,以免被告受不當訴訟的侵擾;有利於法院審理,傳喚被告參加訴訟,對訴訟標的物進行保全;便於法院進行調查;便於法院執行等等。事實上,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對於抽象的當事人而言不過是一把雙刃劍,只有針對個案的當事人才有“意義”。因此如果不解決司法地方保護主義本身的問題,而去修正管轄制度就只不過是在緣木求魚;即使對級別管轄和審級制度的修正也許會產生一定積極的意義抑制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但要從根本上克服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仍只能通過司法體制的改革,實現司法獨立,割斷司法主體與地方利益的聯繫。

五、注意民事訴訟靜態與動態的關係

民事訴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起訴、受理、開庭審理前準備、開庭審理、判決的一審程序到上訴、審理、裁判的二審程序,反映了一個漸次不斷展開和變化的訴訟過程。另一方面,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時點上,訴訟又總是相對靜止的,因此民事訴訟程序是一個典型靜態與動態相互關聯結合的形態,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時應當特別關注這一特性。以當事人為例,原告在起訴時所起訴的被告往往並非正當被告,原告自己也可能不是正當原告,而對於民事訴訟而言,只有正當原告和正當被告參加的訴訟在實體上才有意義。因此,對於非正當的當事人就應當予以更換,這就導致民事訴訟主體在起訴時與訴訟中或訴訟結束時的主體有所不同,即主體變更;除了主體之外,訴訟客體也可能發生變更,即訴訟請求的變更;甚至程序也有可能發生變更——從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

正是這種變化的動態特點決定了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從主體到客體各個方面的不同特性。起訴時的當事人是形式上的當事人,但形式上的當事人並非沒有程序上的意義,形式上的當事人具有判斷管轄、確定訴訟系屬的程序法意義。沒有形式上當事人的概念,就無法確定管轄法院,法律中所規定的地域管轄中的一般原則——“原告就被告”就是指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隨着訴訟的發展,形式上的當事人就需要確定是否為實質上的當事人(正當當事人),即一般而言是否是本案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當事人,只有正確確定正當當事人的情況下,法院的實體判決才具有實質意義。

事物的動態性導致了在不同階段的事物的差異性,從形式上看是單一的、不變的事物,在運動中就發生了多樣性,而這一點常常導致一些誤識。比如關於證據的認識。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我們給出的概念是單一的,不變的,但人們對證據的認識卻又是動態的,而且法律或司法解釋也在動態中來運用證據這一概念的。具體地講,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司法解釋關於舉證期限規定中的證據、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其實是不同的。法院認定案件的證據是通過質證的證據,與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以及舉證期限所提出的證據是不同的,理論上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才是符合我們對證據特性界定。儘管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非是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但我們又不能否定其作為證據的意義,因為畢竟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成為法院最終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我們也不能不把舉證期間中交換的證據稱之為證據。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民事訴訟動態關係所致。只要把握了民事訴訟的動態性,這些問題也就不難以認識。

不論形式上的當事人,還是實質上的當事人的判斷,同時又是一種靜態考察,只是階段不同而已,靜態考察需要把握靜態中事物的性質,如果不將所要考察的事物置於靜態之中,則無法進行定性的分析。通過靜態的分析,確定形式上當事人和正當當事人的基本屬性以及法律意義,以便加以區分。可以説在民事訴訟中所有概念和特徵都是靜態分析的結果。靜態考察和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事物的特性,注意到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但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訴訟畢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需要在動態中去認識靜態事物,從變化中看待訴訟關係,這樣才不至於走上僵化和教條的歧途。

六、注意相近概念之間的異同關係

民事訴訟法學理論是由若干概念所構成的,這些概念概括了民事訴訟法若干制度的基本含義,由於制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聯繫,且聯繫的親疏程度有所不同,這就使得有些制度相互間具有更多的共性,這些共性的存在就容易導致人們在學習時混淆不同制度、不同概念的特性,因此特別需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在民事訴訟法中存在着許多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給付之訴、形成之訴、確認之訴;證明力、證明標準、證明責任;證據的質證、認證等,且有的概念還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例如,普通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形式上的當事人與實質上的當事人;行為意義上證明責任與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既判力的主觀範圍與既判力的客觀範圍;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與判決形式上的確定力。

要能夠比較清晰地把握這些相近概念的區別,需要在學習中將相近概念加以比較,從細微之處找出它們的不同點。注意從制度的目的、制度構成、主體、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來加以把握。通常在一些教科書裏,會寫明相近概念的差異、共同點以及相互的之間的聯繫,這樣方便學習者把握,但我的建議是最好是自己去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和共同點,然後再與教科書的觀點加以比較,這樣有助於深刻的理解相近概念的差異。

七、注意民事訴訟法中一般與例外的關係

在法律規範中總是存在着針對一般或多數情形的一般性規範和與一般或多數情形不同的少數情形的規範,之所以存在這兩類情形是因為規範對象或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客觀存在,除了制度規範外,作為解釋制度規範的理論也同樣存在一般和例外的情形,其原因與規範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相同。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制度與理論時特別要注意例外或特殊的情形,並理解形成特殊的原因的所在。

例如,按照民事訴訟既判力的理論,只有對作為訴訟標的的事項所作出的裁判才具有既判力,但對於抵消的情形,即使對抵消債權行使的判斷不是本案訴訟標的的事項,但法院關於抵消權行使的判斷仍然具有既判力,作為抵消債權債務的當事人不得在後訴中對此再行爭議。作為抵消權的判斷就是既判力一般約束原則的例外或特殊情形。

再比如,關於證明責任的分配,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理論中的法律要件分類説的理論,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當對權利存在的法律要件事實承擔責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到如果一概按照這一原則分配將難以充分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因此允許證明責任分配實現對原則的倒置,即證明責任原則的例外。這一例外在最高法院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的第4條中有明確的規定,例如,該規定第三項就明確: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責任)。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作為侵權案件,關於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受害人就因果關係的問題承擔證明責任,但基於環境污染案件的證據存在的特殊性,實現了證明責任倒置,倒置為加害人就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承擔證明責任。醫療糾紛的案件也是這個道理。

八、注意民事訴訟規範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係

法律規範應當是確定的,因為它需要約束和指引人們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定性是法律規範的基本要求和本質。民事訴訟規範也是如此,對法院和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行為規範應當是具有確定性的,即這些規範在內容上是具體的,可判斷和可執行的。例如起訴的規範要求。對原告的起訴條件是確定的;對上訴人的上訴的條件是確定的;對不服生效判決申請再審的條件也是確定的。但也應當注意民事訴訟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於事物的複雜性,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情形全部加以確定,加以具體的規範。規範的確定性往往只有某些情形或原則上是確定的,這也是事物存在的性質和現實中確定與不確定的辯證關係所決定的。雖然事物的性質是由特定的概念加以確定的,但描述事物性質的概念又往往是不確定的,任何制度的規範又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概念加以確定。例如,民事訴訟中舉證時限的規定中關於新證據的界定就是一例。按照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的要求,只有所謂“新證據”才可以作為例外不受舉證時限規定的約束,但何謂“新證據”呢?其中一個界定要求,須是“新發現”的證據,但什麼叫“發現”,“發現”的對象是什麼,是否是證據的價值?這些都需要加以界定,只要一個層次或某一個環節上存在不確定性,“新證據”的界定也就存在不確定性。再如,相對確定的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再審事由中,關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這樣的規定,也同樣存在何謂“主要證據”這一相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確定問題。

當然,我們承認法律規範的相對確定性,並不等於否定法規範所有的確定性特性,否定規範的確定性,從而否定規範對行為主體的約束性,成為懷疑論者。在法律規範沒有具體、明確的確定性時,適用相對確定性規範所需要的確定性就只有委任給審判人員,由審判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自己對法規範內在的精神、規範的目的、原則的理解加以自由裁量,通過這種抽象約束下的自由裁量,使得規範具有確定性。

在民事訴訟規範中存在不少具有相對確定性,而沒有具體確定的制度和概念。例如,證明標準、新證據、證明力的大小、經驗法則、訴訟保全的必要性等,可以認為,凡是需要通過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才能加以具體適用的規範都存在相對的不確定性。以證明標準為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在理論一般認同為證明達至高度蓋然性即為已經證明。但由於何謂“高度蓋然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對於高度蓋然性的判斷就委任給審判人員,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加以判斷。試圖要給出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統一的判斷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雖然高度蓋然性是不確定的,但確定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對確定的,審判人員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件中具體的經驗法則來判斷是否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要求,審判人員總是在相對不確定和相對確定之間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這就是司法的辯證法原理。

九、注意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次關係

民事訴訟是若干訴訟主體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的法律關係。在這些法律關係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法律關係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人民法院作為民事審判的主體對民事爭議事實進行確認,並適用法律進行裁判,控制民事訴訟程序的發生和發展;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是爭議的實體法律關係的主體,是主張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推動程序發生的主體。當事人通過行使訴權和訴訟權利與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相互作用,形成民事訴訟的基本運動方式。其他訴訟參與人,如證人、鑑定人、檢察機關等主體與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依附於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範也是以這一基本關係為規制對象的,因此在民事訴訟法的學習中應該把握人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這一基本關係,從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或訴訟體制就是對這一基本關係的一種基本認識和歸納。如果沒有從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這一基本關係來認識,便無法從宏觀視角正確、全面地認識民事訴訟,學習也將抓不住要領。

九、注意形式上民事訴訟法、實質上民事訴訟法以及司法習慣的關係

民事訴訟法可分為“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和“實質上民事訴訟法”,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以民事訴訟法法典的形式規定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如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是指一切有關民事訴訟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包括了《民事訴訟法》法典,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規範,從實際規範的作用來看,也包括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的若干司法解釋性規定。形式上的民事訴訟法也稱為“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則稱為“廣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在論文或其他論述中,如果沒有特別指明時,“民事訴訟法”通常是指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質上的民事訴訟法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法律體系,會因為包含民事訴訟規範的新的法律的頒佈,而不斷得以充實和擴展,因此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學生和老師都應當充分關注新的實體法的頒佈,注意新法中的民事訴訟規範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典本身、其他法律中關於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各種司法解釋是學習民事訴訟法所必須依據的法律文本,尤其是各種司法解釋。由於我國法典的制定普遍存在比較簡化的特點,因此許多實踐中需要遵守的規範在法典中大都是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因此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最高法院適時出台了許多調整民事訴訟關係司法解釋規範,成為人民法院和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因此在學習民事訴訟法除了注意《民事訴訟法》的法條之外,更要注意最高法院的各種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雖然這些司法解釋只是《民事訴訟法》的展開和細化,但也有一些關於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具有某些創設性,是對《民事訴訟法》規範的補充。在民事訴訟領域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①“意見”,如《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②“規定”,如《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通知》(1991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③“通知”,如《關於第一審離婚判決生效後應予出具證明書的通知》(1991年9月27日法(經)復﹝1991﹞5號)④“批覆”,如《關於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應以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的批覆》(1991年7月24日(90)法民字第2號)⑤“覆函”,如《關於在民事訴訟判決生效前對因管轄權異議的裁定上訴後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覆函》(1991年8月10日法(經)函﹝1991﹞82號)最為重要的司法解釋有,《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等。

除了注意最高法院所發佈的大量的司法解釋之外,還有注意司法習慣,儘管從理論上司法活動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但是由於各地的情形的差異性和司法傳統的影響,法院在進行審判活動時,依然存在着某些司法習慣,這些司法習慣有的對法律規範的補充,有的實際上也是對法律規範的變通,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即時發達的法治國家這種情形也是存在,因此,作為學習和研究法律的人也應當注意,否則就會導致所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的脱節。瞭解司法習慣對於我們全面瞭解我國民事訴訟是有好處的。

十、注意主要程序與附帶程序的關係

民事訴訟就是一個程序系統,是由若干程序所構成的,當事人雙方就訴訟請求進行攻擊和防禦,法院對訴訟標的進行調查和審理的程序就是這個程序系統的主程序,而其他為該程序服務或起着輔助作用的程序就是輔助程序或次程序。一審中的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就是主程序,而財產保全程序、先予執行程序、證據保全程序、證據交換程序、證據收集程序、送達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等等則屬於附帶程序。其中財產保全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與判決的最終實現有直接關係因而是最主要的附帶程序。

區別主要程序和附帶程序的意義在於,正確把握民事訴訟中主要程序與輔助程序的關係,注意主要程序和輔助程序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將民事訴訟視為一個時空關係的話,那麼,以裁判爭議為目的的審理程序,主要程序是貫穿始終的程序,所有附帶程序都將圍繞着主要程序展開,輔助程序是服從主要程序的。認識這一點對於把握和運用民事訴訟中的各種程序是很有意義的。以財產保全程序為例。財產保全程序是為了保證將來生效的判斷能夠得以實現,而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的程序。在啟動財產保全程序之後,法院將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對被申請人的財產採取凍結、扣押、查封等財產保全措施。一旦訴訟已經結束,申請人敗訴,則毫無疑問應該解除財產保全措施,保全程序也就應當終結。只有在申請人勝訴,判決尚未執行之前,保全措施才有必要存在,保全程序也就沒有終結。再比如,強制執行程序,強制執行程序的目的就是最終實現法院對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判決,是法院判決實現的手段,該程序並不裁決民事爭議,因此在強制執行程序中,就沒有法院與當事人就民事爭議的調解,法院不能在強制執行程序改變法院所作出的判決,當事人之間可以行使除分權就權利義務的實現方式達成和解。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

應蔣兄之約,讓我寫點關於民事訴訟法學習的心得。説實話,一來經年沒有深入民事訴訟法教學的一線,似乎很不夠格再對這個門課程的學習指手畫腳誤人子弟了,二來每個人學習的目標、方法、動力因人而異,難謂有多少可以即刻上手並且產生立竿見影效果的所謂普適性“捷徑”。不過,因為這幾年還一直戰戰兢兢地站在與民事訴訟法有交集的證據法學的三尺講台之上,略微有點點心得感悟,不妨就草成此文,供諸君批判。貽笑大方之處還請各位看官海涵。

一曰聽。聽什麼呢,首先是聽講。作為一名在校生,就專業層面的學習而言,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在課堂之上。通過老師的講授,可以幫助你將看似很厚的一冊甚至若干冊教材的內容濃縮吸收。可能有同學會不服氣地認為,文科的東西嘛,自己看看書就OK了,不聽課也罷。殊不知,任課教師一方面哪怕他的教學風格你再不喜歡,從知識的層面來看他也一定比你積累得多得多,另一方面,通過任課老師的講授啟迪,能夠幫助自己更快更容易地理解民事訴訟法的一些看起來艱深晦澀的理論,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課前自覺預習,課中認真學習,課後適時温習,仍舊是學好民事訴訟法的基礎環節。其次是聽審。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比起實體法更強調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所以旁聽真實的庭審是將課堂知識與法律實務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紐帶,花上兩個小時時間,完整聽完從宣讀法庭紀律到宣判(如果有的話)的整個過程,對於深刻掌握所學的民事訴訟法知識能夠更好地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曰讀。讀什麼呢?讀教材,讀經典,讀案例。閲讀量的程度也直接決定了你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程度。當然,對於本科同學而言,首要的任務是打好打牢基礎,所以對於老師精心挑選出來的教材,一定要認真地讀上至少一遍,因為它體系完整,內容全面,結合老師的課堂講授,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把握民事訴訟法的整個知識結構。而且,高水平教材的作者一般都是學界大咖,他們編撰出來的教材往往也就代表着國內民事訴訟法學科的最新最高研究水平,這一下子就可以縮短你與巨人肩膀的距離。不過非常遺憾的是,現在有很多同學的教材從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甚至可能還是全新的,以至於整個課程學下來都不太清楚民事訴訟法究竟包括哪些內容,考試時張冠李戴甚至答非所問也就在所難免了。當然,讀教材只是學習的最底線要求,因為即便教材中加入了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從本質上來講它更大的用途還是為了灌輸知識,以讓同學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各校時間安排有不小出入,比如54課時)能夠掌握住民事訴訟法的主要知識點。但是法學的學習顯然不光是為了掌握純粹的書本知識,要培養自己的法律素養,讓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未來的“法律人”,就需要在教材之外拓展自己的閲讀空間,只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提高。

所以,一定要用好學校的圖書館和數字資源,交了幾千學費,幹嘛不用盡權利呢?聽聽老師的建議,在本科階段讀上一兩本民事訴訟法的經典著作,對於個人而言有百益而無一害;而對於有志於報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生的同學,經典著作的閲讀當然是多多益善,因為你不僅應當知道某個理論或者制度是什麼,還應當知道它為什麼是,這樣當你進入研究生複試的時候,就不會被導師們提的問題難住了。此外,拜“三公開”所賜,通過中國裁判可以查閲到海量的裁判文書,大家就好好去“挖挖礦”吧。

三曰思。“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一副聰慧的、善於思考問題的頭腦是你端牢飯碗的必殺利器。不僅在課堂上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課下也要經常開動腦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要把知識的積累與深入的思考有機結合起來,讓知識“律動起來”。對於有志考研的同學,通過多學多讀,建議帶着問題意識多思考思考理論層面的問題,為未來的學術研究生涯奠定基礎;對於想直接進入社會工作的同學,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豐富的素材可以為我們所用,特別是現在立案登記製出來後,提起訴訟的門檻降低了,自己周圍的親戚朋友可能會有涉訴的情況發生,大膽扮演一回“準律師”的角色,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民事訴訟法知識設計出一個讓他們能夠在訴訟中佔據有利地位的方案吧!

四曰背。我們一直提倡的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無論是參加司法考試,還是研究生入學考試,抑或今後進入工作崗位用到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重要的法律條文以及核心知識點,必須是能夠信手拈來的。至於怎麼背,自大家進入法學專業學習以來已經經過了不少課程的洗禮了,相信已經總結了出來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記憶方式,我就不絮叨了。

五曰做。就是做題。這一點既可以理解為對所學知識的一種檢驗方法,也可以理解為為各種考試做好應試準備。因為無論是司法考試還是研究生入學考試,其中所涉及的民事訴訟法題目都不太可能是書本知識的簡單重複,往往需要自己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解答,特別是司法考試,一道題就是一個案例,與上課舉例用的簡單案例有着較大差別。應試的技巧不通過大量做題難謂能夠輕而易舉地培養出來,所以無論你對自己的學習多麼自信,也一定要通過做題(特別是歷年的司法考試真題)來強化自己對於知識的掌握。

好了,囉囉嗦嗦説了很多,以上就是自己的點滴體會,僅供本科階段學習民事訴訟法的各位同學參考,已經就讀研究生的同學可以直接無視飄過。本人才疏學淺,相信各位也有很多好的經驗可以分享出來,我這裏就權當拋塊磚,還請大家不吝共同討論如何提高民事訴訟法的學習水平!

最後,祝各位學業精進,學有所成!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3

昨日在班主任黃叔的引領下有幸湊了廣州訴訟法學年會的熱鬧。第一次能湊到這種高端的熱鬧,很興奮,但又無奈,囿於才智,對會議的內容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得呆呆筆記,然後口中默默有詞,這個有道理,這個厲害了云云。

前一日的訴訟法年會除卻選舉等組織上的程序外,在討論環節主要以司法改革中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誠信問題為中心議題。會議上,有學術界的大佬發言,也有實務圈的大佬發言,他們分別從自身立場出發,或慷慨激昂,或冷靜嚴肅的闡釋了自身關於此議題的觀點。前文已説,囿於才智,對他們所説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固然區別不出他們説的好不好,對不對。但畢竟耗費了我一個週六的所有白天,所以除去會議中填飽我肚子的食物外,我還是有些收穫的。

第一,思考問題不要老想從大視角、全局出發,而應立足具體問題,對具體問題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思考,再觀針對對小問題的思考結果考慮對大格局的影響。

就比如這次年會上,首先問題就很具體,就是針對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誠信問題的討論。接下來在具體的討論中,中大的教授開始認為律師的不誠信是源於法官、檢察官等司法工作者的不誠信。這個觀點當然會引起同坐台上的檢察官、法官的強烈反對。於是針對不誠信的源頭問題,兩立場人士進行了激烈但友好的“論戰”,最後得出相對統一的結論:司法過程中的不誠信同樣是因為社會教化的缺失。

第二,思考問題想要從是什麼思考起。

當幾位大佬論戰了一番不誠信的來源是什麼之後,另一位大佬突然問了一句“你們指的誠信是什麼”,這樣一問場面就尷尬了。對啊誠信是什麼?比如説到律師不誠信是指律師對法官不誠信還是對當事人不誠信?對此問題的回答我認為就涉及到了對律師職責的討論。要求律師對法官對社會的高度誠信,我認為是對律師身份的二重性過度強調,即肩負維護當事人利益和伸張社會正義的二重性。能做到這樣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這樣的狀態應立足於存在絕對的真理。然而事實是我們缺少絕對真理這一先決條件,只能向所謂的正義靠攏,這種所謂的正義往往是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絕對真理向所謂的正義的靠攏使我們尋求正義的過程往往成為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況下,維護當事人利益的職責與伸張社會正義的職責的博弈就變成多數人利益和特定人利益的博弈,這樣一明晰之後我們就發現問題就成了那個經典的問題:一列火車駛向分岔路口,向左走壓死一百個人,向右走壓死一個,請問火車司機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當然,此次年會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馬克思·韋伯曾經用自動售貨機諷刺法官機械的辦案,然後年會上卻有有20xx年實務經歷的資深法官支持這樣做。再比如,在上午有老教授提出美國的法典上説律師的職責是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時,下午就有留洋學者舉例德國、日本的法規要求律師需肩負伸張社會正義的職責······

此次訴訟法年會我收穫很大,很慶幸自己能得到這意外的機會,我想這正是應了那句古希臘諺語,每逢好人開宴,好人不請自來。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4

我的孩子叫楊越冉,四周三個月了。從去年11月份開始學珠心算,每個星期上一次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但現在對於三位數的直加直減,以及100以內的加減法,她都能較好地掌握。

以前她對十以內的簡單的加減法,我都要用上手指、牙籤、糖果等作為道具,就是一個1+1=2,2+2=4這樣簡單的問題我都要重複很多遍,就是那樣還是收效甚微。

以前,讓她數數,從1-20還好,可是一到29她就又回到20,你跟她講過30後,到了39她又回到30,真是沒有辦法,以前寶貝很羞澀,在她的成長檔案里老師寫着:“希望你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自從去年學習珠心算,上述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一、作為家長,思想上重視。去年當我知道局裏要辦珠心算培訓班時,心裏真是高興極了。因為我知道學校教育大多是對左腦的開發,而珠心算通過在腦中用打算盤,激活被閒置的右腦,使左腦的抽象思維和右腦的形象思維得到綜合利用,使腦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珠心算教育中耳聽、眼看、口讀、手動、閃電般的計數報數和數珠互譯等動作,使智力得到開發。正是由於我認識到學珠心算的好處,所以才會在平時生活中多加督促孩子的學習,一旦孩子出現倦怠情緒時才能想辦法解決。

二、培養孩子學習珠心算的興趣。首先,把算盤當玩具。我對囡囡介紹算盤時就對她説:算盤既是教具,又是學具,也是玩具。當囡囡接觸到算盤時,珠撥則數出,珠動則數變,好似做遊戲,有樂趣和吸引力,所以還沒進入正式學習階段,她就對算盤發生了興趣。其次,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表演舞台。家庭聚會、朋友餐會、元旦晚會、哪怕是在車上或者在超市裏,這都可以成為一個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碰到什麼才藝表演之類的活動,我總是鼓勵她積極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我總會對她説:“媽媽最喜歡看到寶貝在台上表演的樣子,你的勇氣真讓我佩服。”有時我跟別人聊天時,也會有意識地説:“我家的孩子是珠心算班級中年齡最小的,但學得卻令我滿意”然後我還會對她説“要不,你來表演下怎麼樣,讓她們知道我的孩子有多了不起好不好?”那時我的孩子總會欣然表演,表演後的掌聲成了下一次表演的動力。三是給予賞識教育。平時,我總會拿寶貝學珠心算説事兒。我會在成長檔案裏寫上寶貝又學習了一項珠心算本領,並當着囡囡的面讀給她聽; 我會在與朋友聊天時有意識地説:“囡囡現在可棒了,小小年紀就學珠心算”。為了防止學習的單調,我還創設了我們倆喜歡的遊戲,比如在車上,我們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誰羸誰可以出題目。我會在寶貝做對題目後誇張地給個擁抱、親吻等,並且跟她講:“我實在忍不住要給你鼓掌,你太優秀啦!”等。平時我給她最多的動作就是豎起大拇指,並且對她説:“你真棒!”就這樣寶貝在我的賞識中,越來越有信心,對珠心算學習也越來越感興趣。

三、堅持每天練習。平時要做個有心人,學珠心算一定要會運用,這樣才能增強學習的動力。每天寶貝無論買什麼東西,吃的玩的用的,只要用上加減我都會讓她練習。“寶貝,牛奶3元一杯,我只有十元的,你説他得找我多少錢啊”。有時去超市結帳,我故意説“寶貝快來幫媽媽一個忙,這件衣服88元,我給他50,還差多少啊”。 每次上完課後老師總會佈置些作業,於是我每天都會讓她做部分題目,心情好的話就多做點,如果有別的事兒耽誤了,那我就會走在路上甚至臨睡前都跟孩子做些珠心算遊戲、背些珠心算口訣等。記得今年放寒假時,有20多天沒有上課,但是並沒有影響她的學習。因為每天她都在練習,對她來説,除了沒有老師的作業外,其餘的沒什麼改變。

就這樣,讓孩子每天堅持學習十分鐘,哪怕是五分鐘,就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堅持上課,因為一個星期才上一節課,所以無論颳風下雨,只要寶貝身體無恙,我都會堅持讓她來上課,這是讓她養成一個學習的好習慣。當然,有時難免會碰到她鬧情緒不想上課時,那時我就會把她喜歡的偶像比如鎧甲勇士這樣的角色裏編進故事裏,讓她知道偶像也在學習珠心算時,她就高興地去了。或者我會用激將法對她説:“啊,你不想去了啊,那太好啊,我正好可以幹些自己的事情,因為你玩時我是不用陪你的,你一定知道自己玩的,那這樣吧,你自己在家裏吧,注意保護 自己的安全啊”説完,我裝模作樣地要走,她最怕一個人在家裏了,所以此時她一定會識實務跟我説我要去上珠心算課了。

以上講的只是我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方法。當然,每個孩子的年齡和性格不同,每位家長都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方法,讓孩子愛上珠心算。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5

庚子年的開頭,誰也沒有想到會以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為開端。“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讓我們銘記戰“疫”期間的那些無名英雄,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一線工作者。

冬末的陽光已經很有力量了,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陽光透窗而入,灑進來點點金輝。縱觀全國,每一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為了國家,為了抵抗病毒而努力。各地醫護人員紛紛奔赴湖北,傾舉國之力互一方安康。基層幹部連軸轉,為疫情防控工作不斷奔波。解放軍、科研人員、警察、城管......數不勝數的人堅守崗位,齊心抗疫。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他們為了大家而放棄小家,為了守土安穩而不畏艱險,為了人民健康而不斷奮鬥。

在17年前的SARS面前,90後的我們尚且年幼,在17年後的新型冠狀病毒面前,90後們已經開始勇擔重任,挑起時代的大梁。疫情之下眾生相,我們感動,我們無助,我們憤怒。身為這個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應該去記住這段時日以來的所有感受,應該去記住自己立下的夢想目標,應該去銘記奮鬥一線的無名英雄們,更應該去學習這些無名英雄的偉大精神並將他們的這種非凡英雄精神也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在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敢於挺身而出,樂於奉獻自身,甘於傾盡全力。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裏,人人都有一份責任,有責任保護自己,有責任維護社會,有責任保衞國家。我們願以杯水之力,盡寸尺之能。

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我們的祖國卻愈加強大。在這一次的風雨之下,我們依舊堅信:只要我們齊心抗“疫”,中國一定贏!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6

一個人的格局由他和他的朋友組成。自然,也由他和他所使用的東西、所食用的食物,甚至所熱愛的服飾和樂曲組成。一個人坐在那裏看書、吃飯、沉默或者是説話,其實就是一種格局。

做人的格局有大小之異。

偷東西的那個人對他自己的孩子是慈愛的;殺人犯最後把器官捐獻出來,他拯救了另一個人的生命。我們不能粗暴而簡單地命名他們就是壞人。但是,同樣的一個人,選擇做一個小偷來滿足私慾或是達到目的的格局是小的。因為,他在通向獲得的道路上忘記了恥辱,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同樣的緣由,不論是糾正公平還是突然爆發,忽視別人的生命,偏執地殺死別人並最終賠付自己的一切的人,格局也是小的。

格局總是和一個人的經歷相關。貧窮過的人才會知道珍惜食物;受過傷害的人才會想盡辦法避免挫折。

看電視新聞,知道大千世界裏,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像八十歲的老人一樣看破世事心態淡然。但是,格局卻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養成的,由此不斷擴大。

真正破壞自己格局的不是這些過往,而是內心裏的迷失。譬如一點一點迷失在物質裏,從貧窮開始的某種佔有慾望,從偷竊開始的某種無序競爭,從炫耀開始的某種淺薄虛榮。這些被物質所迷惑、所包圍的世俗生活是可怕的。這些迷失在物質裏的人,已經喪失了作為個人尊嚴的內核,成為這個世界上被物質統治的一種動物。這樣的人,不管他走到哪裏,他的格局的小都會成為他致命的牽絆。

我有切身的體驗,貪婪和懶惰常常會把一個善良的人逼成小偷。

我的朋友唐胖子就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女人,瘋狂地給人家寫詩。後來,他突然揚眉吐氣,買了一套小房子。見面吃飯,見到他抽上好煙,説着我們都沒有去過的酒店的名字,在詩歌裏列舉一些洋品牌,一副無比奢華的樣子。在和我私下相處的空間裏,他露出卑鄙的人性,説自己如何用詩歌把一個有錢女人虜獲。

我覺得他要完了,很友善地勸解他説:“如果你真像原來説的那樣,喜歡詩歌,就要有獨立的精神。”在豐富而生動的物質誘惑面前,我自己都感覺到我的話多麼蒼白和弱智。

唐胖子其實並不胖,他有標準的好身材。但是,多年不見的他,終於成功破壞掉別人的家庭以後,便不再寫詩了,做什麼不得而知。只是覺得他一臉的暗淡,像一個吸毒犯,當年的陽光早就拋棄了他,只剩下一個空殼。

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卻因為格局太小,過於沒有定力,迷失了自己。

每一個往目標行進的人,都有可能遇到路邊的野花、蜂蜜、美女蛇、極大的榮譽和合乎內心的其他誘因。人也不可能像被種在稻田裏的秧苗一樣,被一行又一行的規矩完全控制,行動不得。犯錯誤、小氣、好色、貪吃都不是致命的。若是不過分,這些缺陷,甚至是我們以後憶念某些舊友的深刻印記。

只是,多數人因為自己的格局太小。承受不住誘惑,一點點地把積累的良心和德性丟掉,最後只剩下空洞的軀殼。是的,最後來衡量我們的不是文筆的好壞。不是衣服的光鮮,不是閲讀書籍的多少,而是我們做人的格局。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7

為進一步弘揚革命傳統、增強黨性意識、錘鍊黨性修養,樹立新時代政協委員良好形象,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和人民賦予的重任,通過培訓學習,本人切實的感覺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謝上級安排的此次學習活動,感謝每一位授課老師生動、精彩的授課。此次的培訓學習,使自己的理論基礎,道德水準,業務修養等方面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理論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增強了做好新形勢下本職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參加本期培訓本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體會和收穫:

一、留下延安的足跡

在這一週的時間裏,我們進行了現場參觀學習,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抗日軍政大學、延川樑家河、學習書院、魯藝舊址、棗園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寶塔山、“四八”烈士陵園、楊家嶺革命舊址、西北局革命紀念館、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館,留下了在革命聖地延安的學習足跡。

二、帶回革命的精神

在這一週的時間裏,我們進行了開班儀式及現場教學和課後學員分享,主要開展了專題講座,還進行了情景教學紅秀和儀式教學:瞻仰“四八”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學唱陝北紅歌等等豐富的革命思想教育學習,真正體會了延安革命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總之,通過幾天的學習,我收穫頗多,感觸頗深,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在理論素質、工作水平、思想觀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後,我要把握住各種學習的機會,本着做一名積極好學、刻苦鑽研的優秀幹部,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身邊的同志學,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多種方法豐富自己的知識,努力鍛造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無愧於人們的合格的幹部。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8

人們看到鳥兒在天空中飛翔,我們人類也想在雲霧繚繞之間,觀賞世界各地壯美的山河,聰明的人們便發明了飛機,人類終於可以在天空中鳥瞰世界各地。但人類並不滿足於現狀,有了更加宏偉的計劃,要去發現太空,瞭解太空,認識太空。於是設計師,科學家們齊心協力建造出了航天飛船。

別看我是個國小生,但我依然對宇宙有着濃厚的興趣。浩瀚又神祕的宇宙都是我感興趣的問題。20__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升空,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20__年6月16日,這是每一箇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時刻,我國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了,神州九號要和天宮一號交匯對接。這也向世界宣告,中國也能成立空間站,也在太空中安了一個家。神舟九號飛船的順利升空,也讓我感到無比的自豪,看着電視上、網絡中一張張浩瀚的宇宙的圖片、美麗的星空,從太空遙望地球,地球就像一個百里偷懶的玻璃球。蔚藍色的海洋,褐色的陸地,綠色的森林,草原,銀線般閃閃發亮的河流,朵朵的雲飄浮在上空,流出一幅幅清麗而柔和的畫卷。長大後當一名航天員的夢想油然而生。想着想着我似乎真成了一名宇航員,某年某月某日,我也穿着宇航服,乘着“神州N號”駕駛着宇宙飛船看到了美麗的地球,上面有碧綠的海水覆蓋了一片,連綿起伏的山嶺、遼闊的草原……很快,我到達了月球,下了飛船後就沒有了地球吸引力。月球上有大大小小犬牙般環形山,好像沙漠一般。月球表面是星羅棋佈的高山岸石和一望無際的平原。穿上科學家發明的一種特殊的衣服在太空中行走,就像在地球上行走一樣自由自在。我把從地球上帶來的種子育苗移植到月球上,栽種樹木,養花種草……有一天,灰色的月球也會穿上綠色的衣裳。

我的航天夢想,並不是一個幻想,有句名言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今天起,我下定決心,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將來才能實現我的夢想,我還要發明一架更先進的宇宙飛船。研製出更先進的科技產品,讓人類可以到火星上去居住,將來才能實現我的夢想。去搜尋太空生物,去尋找另一個地球,探索宇宙中的奧祕。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9

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宇航員,去探索浩瀚無邊的宇宙,各種各樣的行星,以及五彩繽紛的星雲……一但有命令,我就駕着中國製造的“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從地面衝破密密的大氣層,以宇宙速度衝出地球,飛往深邃無垠的蒼穹,探索無窮無盡的奧祕。遙望美麗的藍色星球,心中不禁發出讚歎:啊,我們的地球好美呀!

你們看,“宇宙的眼睛”——星星閃閃發光在跳舞,“小太陽”——北斗星閃耀着更加強烈的光芒;圓潤而又發出着淡淡光輝的月球,在地球的懷抱下又蹦又跳;遠處的太陽像巨大的火球,發出温暖的陽光滋潤着太陽系裏每一個星球。隨着重力漸漸消失,我就可以在飛船裏漂浮着,瀟灑地做着地球上完全不能做的各種高難度動作。到那時,美麗地球已走向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中國夢已經完全實現,人們在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之中幸福快樂的生產生活,不再擔心污染和病毒的侵襲。如果有需要,還會發送信息告訴地球上的人們:太空美極了,地球美極了,中國美極了……假如我的飛船要飛往地球的“兄弟”——寒冷的火星,那我就將飛船上的“腳落器”放下來,降落在火星上。我穿着厚厚的宇航服,打開艙門,深情地凝望着火星上火紅的大地,然後像阿姆斯特郎登上月球一樣留下一個寶貴的腳印,接着在火星遼闊的土地上插上中國的五星紅旗,再把火星上的物質帶回地球仔細研究。宇航員這個職業真美好,他能讓我經常看到一望無際的宇宙,甚至可以觀察到國際爭議的“暗物質”,還可以讓我在飛往宇宙地過程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我愛宇航員這個職業,它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0

《後漢書?虞詡傳》書中説:“事不避難、勇於擔當、奮勇之前”。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註解,擔當就是“接受並負起責任”。通俗地説,就是一種人生價值取向,一事當前勇挑重擔、敢於負責。是成就事業的可靠途徑,是人自身的積極能量的迸發。意味着要比別人多一些付出,少一些休息,多一些吃苦,少一些享受。

作為領導幹部,能否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善擔當,持久擔當,直接反映出其思想境界、敬業精神和道德品行。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是“擔當”二字的真正內涵。做一個勇於擔當、能夠擔當的人,就要把官帽子看的輕一點,把責任看的重一點。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把不可能轉化為可能,把常規轉化為超常規,把似乎已成定局的失敗轉化為奇蹟般的成功。在被動中找到主動,在困難中找辦法,“敢於探腳試水”、“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膽量,堅持用數字説話,用項目説話,用結果説話。上級黨委政府決策了的事,千方百計、義無反顧地去落實。工作中遇到問題、困難和矛盾,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去面對、去克服。破除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善於研究新情況、接受新事物,大膽探索新的發展舉措、新的工作方法。在區域發展中搶先機、佔高地、爭主動、促跨越,以超常的膽識、超常的勇氣、超常的魄力,勇於衝鋒陷陣、善於攻堅克難,敢作敢為有擔當。把“小事”做成“大事”、“實事”,化難題於無形,“一切立足於幹成”、“勇於奉獻、勤於工作”、“善於落實”。守土一方,要對自己負責,對老百姓負責,對社會負責、對當前負責,對長遠負責,多為民謀福祉。不做無所事事的“太平官”、逃避責任的“滑頭官”、因循守舊的“平庸官”、好大喜功的“浮躁官”。成功的機會,總是留給勇於擔當者。

“責重山嶽,能者方可當之。”擔當是一種精神、態度、底氣、境界的鮮明反映,也是一個人品格、素質、能力、責任的綜合體現。應該做的事,頂着壓力也要幹;必須負的責,迎着風險也要擔。今日的形勢,逼人多謀、催人奮進、壓人善斷,不“只爭朝夕”,不“爭一流”,就有可能被形勢無情的甩掉。在上項目、建園區、招商引資等難題面前,忘利、忘名、忘我,永立潮頭,有捨我其誰的氣魄,讓自強戰勝自卑,用勇氣打敗怯懦。在非常時期盡非常之責,用超常之功作非凡之為,在消極氣氛中找到積極因素,不懼怕任何風吹雨打。成績面前不爭功,挫折面前不諉過,有實招、出新招、謀高招,凝聚人心、鼓舞鬥志,走近成功。滿足於“推一推動一動,不推不動”、“抽一鞭子才動,不抽不動”,這就不是領導者的擔當。沒有能力的擔當,就會錯失良機、耽誤進程,只能是事與願違,甚至釀成大錯。缺失真正的擔當,就會打不開局面,做不成大事,讓組織失望、讓羣眾寒心。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1

5月4日,各級領導勉勵青年團員深刻領會*的囑託,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奮鬥實踐。當代青年要按照*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學習不停步、奮鬥不停步、奉獻不停步,腳踏實地創新創業創優,讓青春在中國夢的實現中煥發光彩。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會主任彭清華來到共青團廣西區委,親切看望廣西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和全區青少年代表,並主持召開“美麗中國夢青年勇爭先”廣西紀念五四運動94週年交流座談會,與大家同慶五四青年節,共話“中國夢”美好前景

座談中,來自廣西全區各行業、各戰線的青少年代表結合自身實際踴躍發言,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不僅要勇敢地‘做夢’,更要執着地‘追夢’。”廣西青聯委員代表、中國達人秀總冠軍卓君講述了自己的追夢歷程,並即興表演了一段機械舞。他説,他的中國夢,就是通過舞蹈和動漫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國達人風采。

“我看過你的表演,”彭清華插話説,“希望廣西各行各業多出‘達人’,為廣西發展多做貢獻,提升廣西知名度。”

服務於廣西苗鄉的西部計劃志願者黃加榮,在近2年的服務期內,走訪了廣西融水19個鄉鎮50多個村寨。“雖然充滿艱辛和汗水,但我們奉獻青春,追逐夢想,實現了人生價值。”

聽到這裏,彭清華帶頭為他鼓掌:“廣大西部志願者放棄繁華都市的優越生活,選擇紮根廣西,服務偏遠山區。我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向你們表示感謝!”

在聽取大家發言後,彭清華向廣西全區各族各界青年朋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並深切緬懷五四先驅們的光輝業績。他説,五四運動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夢”,廣大青年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同人民羣眾緊密結合,才能健康成長、大有作為,才能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建功立業。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2

經過5天封閉式的理論強化培訓,感觸頗深,下面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加強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重要性

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不僅是發展經濟的需要,更是戍邊、穩邊的需要,

理論學習心得體會。通過學習使我比以前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夠有效促進各方面工作的開展與進步,通過學習,使我明白作為“三個隊、四個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堅定了我屯墾戍邊的決心與信心。

二、不斷地加強學習,對今後工作的指導意義

1、是提高黨員幹部政治素質的需要

基層黨支部是黨在農村工作全部戰鬥力的基礎,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為黨的事業儘快培養一批政治合格、立場堅定,具有大局意識的黨員幹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深知自己的責任,學習黨章,學習黨的兩個條例,不斷地熟悉黨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水平,用黨的理論去分析與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更好地為人民致富服務。

2、是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

“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三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樹立“三觀”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永保黨不褪色,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本質所在。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為政之道。

3、是加強班子建設的需要

人民羣眾認識共產黨人,就是從我們基層班子黨員幹部的身上來認識。基層黨支部班子擔負着傳達黨的政策,帶領人民共同致富的責任,這就要求基層黨支部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強我們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信念,廉潔奉公,體察人民羣眾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為民辦實事,求真務實,不斷增強班子的凝聚力,積極開展“兩級黨建聯創”,為人民選準發展致富的路子,

4、是增強依法行政,依法維連的需要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xx大報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這也對行政工(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祕書不求人”)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5、是增強創新、發展觀唸的需要

市場是一雙無形的手,市場經濟是對市場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是開放競爭、優勝劣汰。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幹部,必須加強學習,掌握先進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場信息,從而指導生產,減少因決策失誤而給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加快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立足於本地實際,求真務實,大膽創新,謀求經濟快速發展。

三、基層黨員幹部如何加強學習

1、端正態度,大興學習之風

作為基層黨員幹部,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端正學習態度,珍惜每次培訓學習的機會,遵守學習紀律,做好筆記,認真寫好心得體會,平時也要加強各方面的學習,進行自我完善。

2、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更好地用於實踐,我們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為人民羣眾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實現好。學習法律知識就要在今後的工作過程中,把依法行政滲透到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

保持領導班子及黨員幹部隊伍的純潔性,黨員幹部必須首先加強政治理論等方面的學習。不學習,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覺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只有認真學習,真正具備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素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才能夠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增強履行歷史責任的自覺性,堅定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方能全心全意為人民羣。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3

每天早晨,我們迎着朝陽來到了校園,陽光映紅了我們的臉,我們坐在教室裏,老師的聲音就像一縷縷陽光温暖着我們的心靈。我們愛學習,因為我們懂得一個道理,只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剛上學時,我們還是一個個認字不多的學生,後來,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的知識。還經常選一些課外書讓我們閲讀。好的課外書,好比一把閃閃發光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讀書,讓我們瞭解到中國曾經的輝煌和屈辱,瞭解了埃及神祕的金字塔和古巴比倫的輝煌文明。

讀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讀書更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孔融讓梨》和《愛的教育》使我們懂得了愛和謙讓;《海蒂》和《祕密花園》使我們知道了樂觀向上;《草原上的小木屋》和《魯濱遜漂流記》讓我們學會了勇敢堅強……我們在讀書中快樂的成長,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的前進。

通過讀書,我慢慢的喜歡上了寫作,去年我的一首詩《小野花》在《深圳青少年報》發表,班裏的很多同學也都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了作品。

書,打開了我們心靈的窗户,教會了我們善良、勇敢、正直、向上。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如今,我們班的學習氣氛越來越濃厚,還建立了“書友隊”,每一名同學都加入到愛讀書、愛學習的隊伍中。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4

説到“紅牆意識”,可能有些人還沒有清晰的概念,但提到“西城大媽”,很多人都會“哦”一句,就是與朝陽羣眾、海淀網友、豐台勸導隊一起被稱為京城四大“神祕”組織的那羣“神祕”人物。就是這羣人,在首都核心區的紅牆外,用實際行動維護穩定,堅守責任,踐行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彰顯着共產黨員應有的時代風範。“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學習教育最終都要回歸實踐,而“紅牆意識”就是實踐成果最好的體現,它以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為要義,將“兩學一做”學習內容、學習精神、學習要求等付諸實踐。

絕對忠誠,忠誠於黨,忠誠於民,忠誠於心。時刻牢記入黨誓言,堅定理想信念,無論面對怎樣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都毫不動搖的跟黨走;面對四大考驗,要樹立四大意識,更要抵制四大危險。忠誠於黨,熱愛黨的事業是“紅牆意識”所堅守的,然而“紅牆意識”只是一點,我們要讓諸如“意識紅牆”、“意識黃牆”、“意識藍牆”植根於大街小巷,根植於你心我心,以潤物無聲之姿綻放於方方面面。

責任擔當,責任在肩,責任在行,責任在心。肩負重擔,助力前行,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要不畏艱難、勇於擔責,要用實際行動虔誠履責、盡心盡責;古人云,‘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對於責任,我們要實踐擔當精神,提升擔當能力,從勇於擔當做到善於擔當。我們作為基層工作者,要重視服務基層羣眾,不畏艱難,躬親調研,腳踏實地;要深入基層,瞭解實情,敢於擔責,讓每項工作都能有的放矢。

首善標準,首善為基,首善為尺,首善為鏡。首善標準對我們基層黨員來説是高標準、高要求和高服務,我們要不斷提高能力,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要爭當表率,要常“照鏡子”,但不照“哈哈鏡”;要正衣冠,端正工作態度和作風,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要勤懇、務實工作,與羣眾緊密聯繫,盡好黨員義務。

以“紅牆意識”為端口,為“兩學一做”穿針引線,促進“兩學一做”常態化發展。讓我們以忠誠為魂,責任擔當為血肉,鑄就首善標準之軀,模範踐行,為新時代發展助力。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5

東城區“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學習討論活動正在全區全面展開,統計局全體幹部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業務工作非常繁重的情況下,利用一切時間認真學習規定篇目文章,加深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養,作為一個受黨培養教育多年的共產黨員,自己在學習也中嚐到了甜頭,體會到國家的昌盛,黨的壯大,必須依靠全國各族人民長期艱苦奮鬥,更需要全體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帶頭貫徹xx大精神,帶頭在本職工作崗位上與時俱進、有所作為,帶頭社會生活中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為社會大環境的根本好轉多做貢獻,

在xx大報告中為全國人民勾畫了“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員令。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特別是作為一名黨支部成員,就是要組織好全局黨員幹部的學習教育活動,把黨員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以為黨中央周圍,發揚“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光榮傳統,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創新精神,努力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遣隊和排頭兵,用青春的臂膀擔負起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使命。

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創新精神,就是要在黨的各項工作中堅持與時俱進,努力創造新業績。在黨的xx大工作報告中指出“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是對我國各行各業的總要求,同樣也是對新時期黨務工作的總要求,

當前,全區統計工作面臨着許多新的形勢與任務,一是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機遇與挑戰並存。二是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展,統計方法制度需要與國際接軌。三是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黨員幹部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也發生着根本變化,思維方式更加活躍。所有這些,都給開展黨務工作帶來許多新的課題。因此,黨務工作只有堅持與時俱進,以超前的眼光審視和把握未來黨務工作發展趨勢,始終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創造新業績。着力構建好新時期黨務工作的新格局。一是要努力構建與時代特徵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尤其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全體黨員的政治指導,以公民道德建設為重點,以“增三力,促發展,爭先創優”、“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等教育活動為載體,加強黨員幹部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黨員幹部的整體素質。二是要構建與社會發展要求、幹部成長成才相吻合的培養體系。尤其要以幹部人才資源開發為主線,以“優化發展環境,爭當優秀公務員”、“踐行‘三個代表’,保持黨的先進性”等活動為手段,整合社會資源,着力優化黨員幹部成長環境,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人才。三是要構建與黨組織結構相適應的組織管理和發展體系,把優秀青年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更新血液,保持黨的不斷壯大,保持統計事業的後繼有人。

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創新精神,就是要在黨的各項工作中勇於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增強黨、團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員幹部必須勇敢地站立於潮頭,爭做創新的開拓者和生力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新世紀曆史使命。在新的形勢下,創新黨務工作就是要針對黨組織的新情況、新問題,開闢黨務工作的新領域;要針對黨員需求的新變化,賦予黨務工作的新內容;針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對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探索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創新不是空談,不是異想天開,而是要切合實際,要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這就要求我們一是要努力學習,不斷掌握新知識和新本領,把握大局,增強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本領。二是要深入調研,到黨員中去,到基層中去,瞭解黨員所思所想所需所為,掌握創新的第一手資料,尋求創新的落腳點和突破口。三是要善於總結和發現。將表象的東西變成理性的思考,總結提煉精華,找到創新的着力點。當前,我區正在開展“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學習討論活動,這給我們創新黨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討論機會,我們一定要很好的把握,以開展學習討論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努力開創黨務工作的新局面。

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創新精神,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鋒隊和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立足本職崗位,愛崗敬業,奉獻青春。當前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黨的xx大精神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自覺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化為自己的人生指南,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為實現東城區在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標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6

我們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艱鉅,情況複雜,要做艱苦工作,要解決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要戰勝許多新的困難和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真抓實幹的務實作風,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把工作的着力點真正放到研究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羣眾生產生活的緊迫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黨的各項任務,進而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

堅持求真務實,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治黨治國目標的現實需要,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選擇。我們黨支部和每位黨員幹部都應在税務工作之中,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一門心事幹事業,狠下功夫出實招,努力在堅持服務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税收中不斷取得實效。

立德修身上求真務實。堅決反對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許多案例警示我們,在燈紅酒綠、花花世界裏,有些黨的領導幹部在工作之餘的社交圈子裏經不起誘惑,紛紛落馬。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休閒娛樂時,務必管好自己的腦,不亂想,時刻保持清醒,明辯是非曲直,不為社會逆流所惑;務必管好自己的腿,不亂跑,不該去的地方不去;務必管好自己的嘴,不亂吃喝,別有用心的請吃要拒絕;務必管好自己的人,在班子成員和中層幹部中推行家庭廉潔承諾制,不利用自身權力謀取私利;管好自己的手,不亂拿,堅決拒收賄賂,面對貴重物品和錢財不為心所動,兩袖清風好做人,心底無私天地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紮紮實實幹事。

理論學習上求真務實。時代在發展,歷史在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切實增強工作本領和駕馭全局的能力。要做到真學、深學、精學,拿出專門時間、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專業知識,學習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向實踐學、向書本學、向羣眾學,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言行作風上求真務實。以身作則是引導人、感染人的不二法門,只有自己在一言一行中做到了求真務實,才能要求別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言語,做實人,説實話,吐真言。其次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辦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從全面提高羣眾生活質量的高度,從一個地方、一個地區長遠發展大Y局着眼,從切實解決事關廣大羣眾的民生問題入手,集中精力辦實事、好事、大事、要事,建好基礎、目光長遠,廣大羣眾得到實惠和社會普遍認同。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7

一、課程標準走進我的心,進入課堂

無疑我們每位教師置身這場教育改革是種挑戰,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要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8

昨日,在會上圍繞“始終對黨絕對忠誠、繼續保持絕對一致”要求進行主題交流發言,通過談感受、談認識、找差距。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要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看齊,保持和踐行“兩個絕對”的要求,把學習系列重要講話的成效體現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及學生、老師的服務工作中,為建設“幸福西寧”城北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是要進一步提高學思踐悟的能力。每名黨員幹部都要提高學習能力,努力克服碎片化學習較多,系統化學習不夠等問題,帶着感情學實、學真、學深,努力提高理論素養。

二是要進一步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要不斷加強和深化對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區教育黨委重大決策部署的學習領悟,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以學促幹,切實提高學校工作水平。

三是要進一步提高做人做事的能力。要人要忠誠、做事要一致,在思想上行動上的絕對忠誠和絕對一致是對黨辦人的根本要求,要時刻謹記並踐行“始終對黨絕對忠誠、繼續保持絕對一致”的要求,做到遵章守紀、嚴格自律、甘於奉獻、勇於擔當、清正廉潔,以老實做人體現對黨絕對忠誠,以踏實幹事與黨保持絕對一致,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努力做踐行“兩個絕對”的合格黨員教師。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19

小人物,大故事,一生為國守衞邊疆,真可謂中國邊疆的護衞天使,為老人家點贊!”

“老一輩的軍人真的是這個社會的榜樣,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國。願您長命百歲。”

“敬禮!最可愛的人!”……這兩天,76歲老人魏德友52年戍邊的故事,因為《現代快報》製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以及系列全媒體作品迅速傳播開來,不到30個小時,《無人區·52載守邊人》的點贊量超過60萬次,總閲讀量高達590萬次。全國各大門户網站紛紛轉載,讓這個家裏沒有網絡、也從來不上網的老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網紅”。

52年前,年輕的魏德友從軍區轉業,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開始了屯墾戍邊,這一守就是52年。52年裏,他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餘隻,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這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不忘初心的堅守,讓很多人深受感動。

國網墨玉縣供電公司職工李浩在微信朋友圈裏參與了由現代快報社發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網絡行動,成了第342973個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的人。“老魏叔在無人區巡邊太孤單了,我也想用這種方式陪着他一起巡邊,”李浩説,“老魏叔身上的那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的精神,那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要向老魏叔致敬,更要像他一樣永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我今年81歲了,看了魏德友的報道後,我特別感動,我們是一個時代的人,如今我正安享晚年,而魏德友卻選擇為祖國巡邊,真是自愧不如啊!我也為魏德友的高尚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點贊!”兵團第八師132團退休職工王世祥動情地説。

從網絡上了解了魏德友的事蹟後,武警新疆邊防總隊訓練基地學員隊隊長盛忠濤深有感觸地説,魏德友也是個老兵,他堅定理想信念,紮根邊陲半個多世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誠”二字。作為年輕一代的軍人,我們要像魏德友那樣,做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矢志維穩戍邊的新時代軍人,為維護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讓廣大網友更直觀地瞭解“老魏叔”的生活,7月27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再次來到老人家裏,邀請魏德友夫妻做客ZAKER客户端,與網友在線互動。

“網友們的熱情遠遠超出預料,有各種提問、祝福、關心,大家從老人的衣食住行,到每天的牧羊、巡邊各種問題問了個遍,還有一大撥送祝福、表達問候和敬意的,大家都特別關心老魏叔。通過報道,連分別30年的老朋友也聯繫上了,可見老魏叔有多火。”現代快報社總編輯助理鄭春平對記者説。原定直播時間為一小時,但因網友的熱情參與直播不得不延長了一個小時。就連後方負責在線直播的編輯也不免感歎:通常只有明星訪談才有這樣的熱度。

魏德友成了“網紅”,卻並未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這些年,曾經的戰友都已陸續撤回團裏或內地,只有魏德友夫妻倆在無人區堅守。很多人問他,這樣堅守究竟是為了什麼?他總是這樣回答:“當初我來到這裏就是屯墾戍邊的,這樣一直守下去,心裏才踏實。”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0

學習ps實例很重要,在能夠激起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遇到不明白的再去看書,這樣印象就比先看書深刻得多。

在ps中,所有的快捷鍵的功能在菜單中都能找到,無須死記硬背。以後你接觸得多了,自然就能熟練掌握。

想要學好ps就要細心去觀察別人是怎麼用的,這樣你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還有不要急於求成,尤其象通道和色彩調整比較深的內容,可以放在後一步。剛開始學習一下摳圖以及畫一下日用品,並把它放在桌面上,使自己有成就感,以提起對photoshop的學習興趣。

學習ps這門課程要有耐心,要肯下苦工夫,有的圖形一次做不好,兩次,三次.....,直到做好為止。上課就要留意簡單的處理圖片。PS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它也要人的操作,不要把它看的太神祕,不敢去嘗試,認真地做。不要死看書那是不全面的看十本書,還不如親手做一做,做不好也不要氣餒。因為你從失敗中得到了經驗。試圖掌握PS的每一個功能,熟悉每一個工具的運用。拿到一個例子的時候要分析圖形中的每一個元素,不要看不起每個圖形的元素,每個複雜的圖形都是由簡單的元素構成的,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大概在腦子裏有個印象,做起來就會比較順心,但是"認真"和"耐心"還是少不了的。還要學會請教老師和同學問題,不懂、不會的問題就要問。要時常總結、吸收自己和其它人的小竅門、技巧記下來。要學會搜索,找一些PS好的例子,自己琢磨,嘗試着去做一下。我認為學習PS不僅要懂技術,更不能缺少藝術感和創意,思維要有所發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1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藴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麼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 蟲魚鳥獸”和“稻樑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2

不知不覺,開學有兩個月的時間了。邊工作,邊進修的人生狀態讓我感覺到忙碌和勞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充實。畢竟你每時每刻在吸收知識的養份。對自己來講是非常好的人生體驗。最近的管理學專業的學習非常的忙碌,因為有許多的作業要做,也有許多的案例分析和論文要寫。我感覺這學期的課雖然有一些多,但是非常的實用,而且有利於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在遇到麻煩或者不利時,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保護自己,我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取得了一些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了我學會思考的習慣。我記得有人講過這樣的一句話:“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我認為的確是這樣,因為學習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於你獲得了怎樣的成績,而是在於尋找未來的方向。在這學期我所學習的幾門課中我確實感受到了這一點。例如,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我所要做的一篇作業是關於醫療體制的改革問題。其實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難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也讓我培養了我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思路,並且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三道題是説針對這樣的現象你有何良策。其實答案是千變萬化的。我的答案是從要學會尊重人才和重視人才以及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等,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我沒有提到,那就是績效工資制度,但是由於這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有許多的問題會出現,所以沒有寫上去,但也體現了我在經濟知識上的匱乏。還比如講,組織行為學這門課,它其實是管理學和心理學的綜合課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發覺這是對於人性的解剖的一個過程,我認為自己的不足是對於個性特點的分析,因為人的個性是具有複雜性的,在處理這一問題上,我認為還有疑惑。總之,從自己的學習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思考,但是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2、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未來的方向,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我也感覺到了這一點。比如講行政管理這個專業是一個具有思考性和綜合性的專業,而且也具有大眾化的特點。因為各行各業都需要行政,都需要對於辦公室日常事務的管理。其實對於管理知識的學習也有利於我自己的工作,比如講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狀態,有控制自己煩躁情緒的能力。還有對於時間的管理、文件的管理等等。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將自己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來達到的效果。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3

一學期下來,我對學習感悟了許多。

智慧聰明的學生就像一條海洋中靈巧機警的小魚;但思想略慢的人像一條遲鈍而有力的大魚,但學得紮實。考試就像一張大網朝你襲來。而較簡單的考試如同一張舊網,但是網的縫細小,小魚沒有足夠的力量擺脱,而大魚有巨大的力量擺脱;較難的考試像一張具有力量但還有一個極難找到的洞,聰明智慧的小魚能找到洞並鑽過去,而大魚找不到就被捕了。魚是學生,被捕了就是沒考好,逃走了就考好了。

學習是給自己學,不是表現給別人的。有成就的人不張揚,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把他的成就展示給自己看,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那些一有成就就張揚的人,只會把自己的成就展示給別人看,而自己卻不懂得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人是愚蠢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是人生中最高檔次的享受,若看不到就可惜了。

這些都是有依據的。比如我就是老師家長一致認為是聰明、愛思考的學生。可簡單的考試總是分數低,而一有難度的題,我就不會錯,大家都因題難而失敗,可我卻因計算錯而降了分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老師讓我腳踏實地。

再比如為什麼有的文筆好的作家卻不如老舍等人呢?因為他們一成功就張揚,一張揚大家就改變看法,大家改變看法,他就一落千丈。

這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為了自己享受自己的成功。

學習民訴法心得體會 篇24

我有幸參加了在“現代與經典”全國國小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匯聚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名師、教授等,他們通過自己的課堂實踐或報告講座,給予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啟迪。近距離接觸這些名師,記錄他們靈動的課堂,品味他們睿智的語言、感受他們高超的技藝,領悟他們深邃的思想,讓我感受到了名師的魅力和專家的風采,他們對數學教學研究的激情與執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變化。現將我的感想彙報如下:

一、課堂是學堂,學生是主人。

此次聽課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教學方式、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教師退出講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每位老師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他們注重營造和諧、寬鬆、愉快的自主探究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他們能放下教師的尊嚴,在課堂上能充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自己隱身於學生之中,只有當學生遇到困惑、無法解答的問題時,教師才站出來。

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啟發、引導孩子主動去探究、想法引導孩子怎麼去探究,交給學生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鑰匙和方法,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培養的是能力,獲得的是基本的活動經驗。感覺到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因為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孩子的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他們儼然就是老師,講解的是那麼深,那麼流暢、語言是那麼的完整和簡練。課堂真的是他們交流學習的平台。這樣的課堂,孩子喜歡,老師輕鬆。當然,這種輕鬆的背後是教師高超的教育技能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他們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藴和教材的解讀能力。

二、同樣的課,不一樣的風采。

這次觀摩課有幸聽到由2位名特優教師劉鬆和張齊華“同課異構”的《百分數的認識》。聽後感歎原來百分數還可以這麼上啊!他們都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去上,而是藉助問題鏈串出本節課的所有知識,學生已會的一帶而過,學生不會的重點教學。劉鬆是藉助課題《百分數》發散提問引出有關百分數的內容,而張齊華更直截了當。上課伊始就問:今天我們要學什麼?你在哪見過百分數?你知道它表示的意義嗎?然後就讓學生3人一組討論,彙報交流在哪找到的?啥意思?…他以一個關鍵問題為主線。問題是:現在分數來了,百分數也有了,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在學生不斷彙報的基礎上抓住提煉的5個問題(意義不同,書寫不同,百分數不能化簡,分數有單位,百分數沒有單位)讓學生再次討論。

整個課堂就是抓住“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和聯繫“這個主要問題展開,他説問題不在多而在於精。他的問題是精心設計的,他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與百分數有關的知識都能借助學生的口説出來,在彙報、爭議的過程中掌握了重點、理解了難點。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我喜歡張齊華設計的課堂,他比劉鬆更放手,設計的更巧妙,課堂效果出奇的好。用他的話説“數學教學,其實可以很簡單”。是啊,簡單的背後必是不簡單的付出,他課堂的開放源於他對教材的深層解讀和對學生的正確解讀。而正確解讀教材和學生的能力是需要長時間學習、積累和提煉的。我佩服他勇於嘗試的勇氣和大膽改革的精神。

三、創造性改編和使用教材。

劉德武老師為我們講授的是《位置與順序》,不是課本上的原版內容,而是根據教材的結構和習題的設計,包括總複習的設計,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教材。內容更科學,更體現新內容的層次性,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他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接受知識的水平習慣,調換內容的順序。如:學生在認識位置(上下、左右、前後)關係時,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是上下關係,所以劉老師在備課時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調整了內容安排:

1、把習題改為例題;先教上下關係,又深挖教材,增加例題的問題,由兩個淺顯的問題又增加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2、樓層由三層調整為四層。

3、主人公由小朋友變為小動物。

除改編教材外,他很注重對一年級小朋友審題習慣的培養,並用兒童的語言教學。審題能力的培養他分兩步進行:一是審題——看看題目是怎麼寫的;二是分析——説説自己是怎麼想的。目的是通過通俗易懂的兒童語言,達到培養學生三個能力。一是審題能力;二是推理能力;三是語言表達能力。用他的話説:越是重要的,越是關鍵的,越不能告訴學生。教會孩子審題非常的重要,這都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

四、用智慧語言點亮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應是更高層次的藝術。可以説張齊華老師就是數學語言裏的藝術家。他用張氏的調侃,生動的表情,和藹可親的教態,豐富的動作演繹着數學。他的課堂,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和自愧不如。他氣定神閒、總在不經意間觸動學生思考、質疑和探究。課堂上,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他説:“數學教學,其實可以很簡單”。我認為他説簡單的背後定有他智慧語言的支撐。黃愛華老師也説:老師們在關注課堂教學設計的同時,也請關注語言調控。好的教學語言就像一盞明燈,指引孩子去攀登。此次無錫學習再次領略了大師的語言魅力,也指引自己多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

五、學習經典,思考成長。

華應龍老師提醒我們:我們的課堂需要等待,要有足夠的耐心靜等每一朵花開。羅鳴亮老師的課讓我領略了什麼是“簡約而靈動的課堂”。張冬梅老師的課讓我見識了活動課如何操作。她講的是《米的認識》,課堂上,她讓學生5次集體活動,讓學生動手測量、動口表述、動腦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測量的過程,加深對1米的認識和建構1米的概念。5次活動都能做到活兒有序,活而不亂。我驚歎她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徐斌老師的課讓我感到做他的學生很快樂!賁友林老師的課堂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兩天半的學習,我看到的是真實的、靈動的課堂。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積極思考的空間和足夠的思考時間,並用智慧的語言啟迪學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靜待學生的思考,充分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數學活動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

教育需要思考!思考什麼?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作為老師,我們怎樣讀懂教材,應該站在怎樣的角度去審視學生、讀懂學生,又將給學生帶來怎樣更合適的教育?……大師們的話題讓我深深思考,而且還在不斷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