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專題>熱點專題>

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

熱點專題 閲讀(1.15W)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他們要時刻把病人放在心上,擔心因自己的失職讓病人失望。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
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一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裏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裏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 冰看一下! 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 。高燒不退的小 阿革蘭 ,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 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説:我爸一般都説: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説: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説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説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xx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 阿革蘭! 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 阿革蘭體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説;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温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温),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着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xx年,熟悉這裏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着。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峯頂氣温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持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着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xx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裏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xx年。據説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裏很多活死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衞,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巖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二

“人就算活150歲,如果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鍾晶,一個80後獨生女,一個堅守在大山深處的鄉村醫生。20xx年,她為了與在鄉鎮工作的丈夫團聚,辭掉貴陽大醫院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河村衞生室,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不久,丈夫調入州府,她卻仍然獨自堅守。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裏五彩斑斕的時裝和琳琅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並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羣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以及來自網友的聲聲祝福,她是網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

勞動,是美麗的: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記事

她獨自堅守在偏遠大山中的村衞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給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網友稱讚她為“最美鄉村女醫生”。

最近,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河村的鄉村女醫生、一個來自省城的“80後”鍾晶成為網絡紅人。她的故事在網絡多家論壇上流傳。

五一節前,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龍河村,走近這位甘於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

記者到達時,臨街的龍河村衞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買藥。一個温柔的聲音不斷叮囑道:“老人家,這個藥晚上睡覺時才吃。”“頭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賣,但可以送一包給你吃。”

説話的就是鍾晶。她出生於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皮膚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xx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衞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衞生室。

豈知兩個月後,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於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衞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後,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濕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濕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週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置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説,她的衞生室是鎮裏最正規的之一。

鍾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託均為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濕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濕病20xx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後找到鍾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後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説。

村裏不少苗族羣眾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xx年國慶節,鍾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為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我為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點20分鐘晶就起牀開門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衞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並把豆漿分給病人喝。

“病人多時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直忙到晚上11點,有時臉也不洗,倒在牀上一覺睡到天亮。”鍾晶説。

但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鍾晶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

漸漸的,“鍾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羣眾趕來找她看病,外地來的建築工人也把這裏當成了“固定”醫療點。

鍾晶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村裏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料瓶為生,全是一兩毛的零錢,這樣的病人,鍾晶不僅不收錢,還常留他們吃飯。

時間一長,村民們把鍾晶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趕集時常來歇歇腳。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温暖。衞生室裏的燕子窩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們常送來自家地裏的蔬菜,逢年過節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送來餈粑、紅米飯;鄉親們一起看露天電影有説有笑,感覺人與人很近;她記得每一個醫治過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親切的叫她“姨媽”“小嬢”。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説:“你一個城裏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這邊,跑到我們山溝裏來又掙不了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鍾晶倍感温暖。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係,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鍾晶在病人面前沉穩幹練,私底下也是個典型的80後,她是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女,喜歡吃零食、逛街、跳舞、看電影……

但在龍河村衞生室,衣櫃是裝藥的紙箱,只有單調的三四種蔬菜,買不到愛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沒有五彩斑斕的時裝。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丈夫剛調走時,她獨自躺在衞生室裏,聽着山風呼嘯,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來靠在牆上坐到天明。

沒有澡堂,只能用兩個大桶提水到屋內,蹲在一個大盆裏洗澡;農村簡易廁所臭氣沖天;夜深人靜時,還能聽見老鼠窸窸窣窣從牀下爬過的聲音。

最難以忍受的莫過於寂寞。剛來時,沒有電視和網絡,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説話,“衞生室裏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

但她嬌小的身體裏有一顆強大的心。鄰居徐顯佳説,有一次鍾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腳背上扎針輸液。“有人來買藥,她還一隻腳跳到藥櫃邊拿藥。我怪她不找我們幫忙,她卻説能堅持就不麻煩大家。”

鍾晶也試着從貴陽請了3位醫生來幫忙,長的呆了3個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無法忍受鄉村的艱苦而離開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朋友們都勸她離開,也有機會調到興義市工作,和丈夫團聚。但鄉親們聽説她可能離開時,紛紛跑來打聽:“鍾醫生你要走了嗎?”“我們捨不得你啊……”

“老百姓這樣需要你,怎麼忍心舍他們而去?”鍾晶説。

她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後,被感動的網民,稱讚她是值得學習的“美麗天使”。鍾晶聽後笑着説:“和那些更偏遠的鄉村醫生相比,我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起碼油鹽醬醋俱全。”

而在丈夫龍瑞見眼中,鍾晶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淨,“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鍾晶有四個家:貴陽市父母家、興義市丈夫家、女兒所在的奶奶家,以及衞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只能靠電話溝通,夫妻倆也很少在家裏正正規規的吃頓飯。

但鍾晶説自己並不後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會幹下去,直到更優秀的醫生來給鄉親們看病。”

最美鄉村醫生事蹟範文三

30日,杭州市衞生系統舉行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王妙芳也出席了報告會,她用百丈口音講道:我做的是非常平常的事,社會各界卻給了這麼高的榮譽,真有點擔當不起。我今年60多了,但只要鄉親們需要我,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市衞生局領導,局直屬各單位、各區、縣(市)衞生局(社發局)主要負責人、黨辦主任,職工代表,直管醫院負責人共300多人蔘加了報告會。

王妙芳是百丈鎮仙巖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40年來她堅守在一個小山村,用自己的技術和熱情幫村民解除病痛。她把病人當鄰里、當朋友、當親人,成了當地村民不可缺少的大好人。7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王妙芳的事蹟。患者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被村民需要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王妙芳這種質樸的幸福觀,引起了全區、全市甚至全省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省市領導黃坤明、徐立毅紛紛作出批示。區、市衞生局先後作出決定,號召衞生系統向王妙芳學習。

報告會由區五院趙玲主講,百丈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員工王剛領、王妙芳的兒子林峯、仙巖村村民李萍分別從各自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下屬、同事、母親和阿姨,講述了一個個樸實感人的故事。

杭州市衞生局黨委書記、局長滕建榮一見到王妙芳,就握着她的手連説“向你學習”,他説,你的先進事蹟,事實上就是鄉親們對你的口碑,這是你的光榮,也是衞生系統的光榮,對此,你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他表示,下一步全市衞生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對王妙芳事蹟的學習和她這種樸素價值觀的宣揚,學習她紮根基層、不計名利的高尚情懷,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職業素養和情繫羣眾、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從而鼓勵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投身醫療衞生的神聖事業。

崇賢街道掀起一股“王妙芳”熱

日前,崇賢街道黨工委組織機關幹部、村(社區)負責人、崇賢街道衞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一起參加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 來自崇賢衞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沈掌富在聽完報告後表示:聽了王醫生的事蹟,深受鼓舞,作為一名“赤腳醫生”,本人有着與王妙芳一樣的經歷,要以王妙芳為榜樣,一心一意為病人服務,解除病人痛苦,體現自身價值。據瞭解,崇賢街道黨工委舉辦的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掀起了學習王妙芳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精神的高潮,街道黨工委要求全體機關幹部聯繫實際,談認識,找差距,在推進崇賢新城項目建設中盡心盡責,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獻計獻策,在創新社會管理上有新突破。

百丈鎮以王妙芳精神激勵工作熱情

近日,百丈鎮計生辦組織了各村(社區)計生幹部,開展主題為“學習王妙芳同志先進事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座談會。近來,百丈鎮各部門紛紛組織幹部職工學習王妙芳同志先進事蹟,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工作熱情和創業動力。參加座談會的計生幹部,紛紛暢談學習王妙芳同志的體會,大家都被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仙巖村計生服務員談到,自己和王妙芳同是一個村的村民,作為年輕一代,着重在四個方面學習王妙芳同志的精神。一是要有責任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甘於平凡,腳踏實地;三是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學習的表率;四是要不斷開拓創新,營造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