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讀後感>讀後感>

堅守底線讀後感

讀後感 閲讀(1.09W)

第一次接觸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仔細瀏覽《堅守底線》這本書,對其從豐富的人生經歷提煉出的做人做事理念而感到心靈上的觸動;同時也讓我對儒教文化圈的鄰國日本又有了重新的認識。眾所周知,儒學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尤其是日本。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以教育為立國之本,在教育主導思想由歐化主義向“儒教”主義轉化,突出王陽明的儒家精神、孔子思想,並與現代化相結合,實踐出今天的日本國強民富、社會安定、人民康樂長壽,國情國體充滿東方濃厚特色。期間日本著名思想家元田永孚反對專尚西學而輕視儒學,專尚智識才氣而輕視道德仁義,主張以儒教思想作為教育主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儘管首相更換頻繁,但繼續弘揚傳統宗教與文化,不受外來極左極右勢力衝擊、分化和分裂,以及意識形態的困擾,也從未引進外來勢力打自己,所以人民團結愛國。這是最具代表性的利用儒家思想得出來的最佳成果。

堅守底線讀後感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彷彿一夜之間苦大仇深的民眾被捲入了全民經商、下海的潮流,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股又一股“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有錢代表一切”、“讀書無用論”的思潮洶湧而來,席捲整個社會。經濟利益的競爭和追逐也造成了傳統道德的破壞,一些民眾包括企業家羣體的心態表現出拜金主義、唯利是圖、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浮躁冒進甚至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也因此出現大量弄虛作假、假冒偽劣、以次充好、價格炒作、以權謀私、內幕交易、為富不仁等不良現象。在社會精英羣體中,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教育領域和社會領域,充斥着全盤西化的思潮,同時妖魔化中國傳統文化,鼓吹和推崇西方各個領域的管理思想和體系,把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幾乎全盤否定,視中華文化(其中包含儒學)為保守、傳統、腐朽的根源。企業界也存在盲目地信任、推崇西方經營管理模式和體系,幾乎很少宣揚和踐行中國傳統文化中管理思想精粹。

在這種社會發展大背景下,閲讀稻盛和夫的《堅守底線》,領會其中的思想和哲學,難免唏噓不已;因為其中的思想本質和根源無疑一脈相承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教,特別是陽明儒學。在當代,日本的儒學已經融入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情感方式及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形態可以用“日用而不知”來概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日本史學會思想文化史專業委員會會長王家驊在 《儒家思想與日本現代化》 一書中充分肯定了儒學對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特別是陽明儒學思想對日本近現代發展包括企業發展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動力。

陽明儒學,簡稱陽明學,是有“大明名儒”之譽的明朝大儒王陽明開創,不僅指導自己一生“立言、立功、立德”取得輝煌成就,也在哲學、教育、政治、軍事、文學、書法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而且成為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強音。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世人以陽明為其號,是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社會危機四伏的明朝中期,痛感官方哲學--朱子理學因其思想僵化而無法通過規範社會道德來挽救社會危機,故繼承、發展了南宋大儒陸九淵的“心學”思想,提出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説以及“致良知”論,創立了體系完備的陽明儒學(亦稱“陽明心學”、“王學”等)。其學説克服了朱熹理論中所存在的天理的外在強制性的理論缺陷,將“天理”移入“人心”,強調“天理”一旦轉化為內在的道德意識即能有效地規範主體人的行為,使之棄惡趨善,從而為解決明朝的道德崩潰和社會危機開出了一劑猛藥。

陽明儒學的歷史貢獻突出表現在對儒學的傳承與創化發展,而並不是全盤繼承孔儒之學。陽明儒學主要思想及特點:“一個實質、一個核心、四點精要、三大特色”。

陽明儒學的實質就是新“心學。陽明儒學實質上是在揚棄朱子學、發展陸子心學,重建心學,復興心學,形成新“心學”的過程。陽明儒學講學宗旨即“四句教”:“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儒學的核心是良知之教。 “良知之教”為陽明學術之魂、之精髓。劉宗周在《傳習錄》之序中高度評價,“良知之教,如日中天”。

陽明儒學的四點精要,是構成其思想體系的基本框架。第一、“心即理”説。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事、心外之理乎?……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故我説個‘心即理’,便要使知心、理是一個,便來心上做功夫,不去襲義於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第二、“知行合一”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説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説一個行,已有知在”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我今説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第三、“致良知”説。“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門教人第一義”“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第四、“萬物一體之仁”説。“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 “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

陽明儒學的三大特色,即傳教性、務實性、平民性。傳教性:講習、宣講、傳播、教化功能性強,是陽明學的最大特色。務實性:經世致用性強,大至精英匡時救弊,中至賢士立身行道,小到百姓日常生活,無不有指導意義、啟迪作用。平民性:把儒學從神聖的殿堂拉回到民間,使之通俗化、大眾化、平易化,成為平民儒學、大眾儒學。

陽明儒學深刻影響中國、鄰邦及東亞數百年近現代歷史發展,其中對日本影響最大。陽明儒學早於明朝中後期便已傳入日本,更於明治維新時期發展為顯學,併成為明治時期日本志士仁人推倒幕府、變法圖新、實現國家自強自立的理論工具和重要思想武器,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整個日本社會。在日本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陽明儒學又轉化為工商業精英的經營哲學,成就了一批傑出的企業家和優秀的企業,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京都論壇事務局局長矢崎勝彥多年研究“陽明儒學”而作的《良知之道》一書,正是在企業經營中參悟陽明儒學文化,用陽明“心學”來指導現代企業管理。在日本企業界中的陽明儒學忠實信徒有:巖崎彌太郎,世界500強企業,日本老牌工業企業--三菱重工的創立者;澀澤栄一,世界500強企業,日本第一國立銀行創立者;松下幸之助,世界500強,日本松下公司的創立人;稻盛和夫。世界500強,日本京瓷、第二電電公司創始人等等。因此,在《堅守底線》中可以看到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裏面到處是陽明儒學的影子,尤其是“良知”。比如稻盛和夫説,要判斷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邏輯,還應當看它是不是符合人類的道德標準,要思考其與人類價值的相關程度。

因此,在當前這樣社會發展大背景下,在培訓學院本職工作中,歸本溯源,重視和宣導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尤其是陽明儒學,對於企業和員工的發展,特別是中高層管理幹部思想觀念的提高、勝任能力提升,都是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