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報告>調查報告>

暑期社會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閲讀(4.33K)

工作時間:xxxx年xx月xxx號

暑期社會調查報告

工作地點:xxxx村

工作單位:xxx大學xxxx班

策劃人:xxx

指導老師:xxx傑

第一部分 xxx村概況

xxx村地屬蘭州市榆中縣三角城鄉,是一個擁有三千多人的村落。它位於101省道邊,距離巉柳高速公路入口不遠,可謂交通條件非常優越。雖然從整體上説榆中是山區,但是這裏卻是不多的平坦地帶,並且水資源充足,所以地理環境非常好,適於發展農業,人均年收入達1700元左右。這雖然比不上美麗富饒的東部地區,但在貧困的西部地區已算是很不錯了。村裏設有醫務室,國小,小賣部等,方便村民的生活。這裏生活較安定,既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裏發生,又沒有聽説什麼名人的足跡,也許這就是農村吧。

第二部分 調查結果

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在經濟生活方面,最近幾年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些提高,但不論從橫向或縱向比較還是偏低;在教育方面,較之以前現在樓房高了,教室寬敞明亮了,但其他軟硬件設施均相對落後;在計劃生育方面,這裏倒是抓得很嚴,可以説控制得還不錯,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就從經濟,教育,計劃生育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們調查後的結果。

經濟現狀:

1.生產經濟:古來百難唯一農,幾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今日依舊在“土裏刨食”。這個村子像全國千千萬萬的村莊一樣,按人口分上幾分到二畝地,種上一年一熟的小麥或玉米,便是全家人的口糧了。畝產八九百斤的糧食,除了吃還剩下多少,全要換成鈔票,因為要付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化肥和農藥都貴上了天,碳胺20元/袋,尿素80元/袋,一袋化肥能撒多少畝地?這還是好的,畢竟還有效果,不像農藥,假的比真的好得多,白花錢不説還不管用;另外,在這個“水貴如油”的甘肅,澆灌用水都是50元一畝買來的,有水已經不錯了,總比沒有強。拋開這林林總總的花銷不算,去年每畝地還要徵收24元的土地税,今年應該不徵收了。作為農民,他們的付出與回報實在是相差太懸殊了,無怪乎農業現代化遲遲不能實現,也許就是因為農民覺得養頭騾子已經開銷不小了,更何況聯合收割機呢?無怪乎農業大生產至今遙遙無期,或許正是因為農民覺得種自家的地已經是賠本買賣,更何況把別家的地債也背上呢?

於是,純粹的農民開始尋找別的出路,既然只種糧食不賺錢,那便種些蔬菜或煙草等經濟作物。市場反映還不錯,有些菜可以遠銷江浙、深圳。但是麻煩又來了,沒人沒錢沒靠山的運輸車在各個收費檢查站被百般勒索,賣菜的收益遠不夠交一次“違規”的罰款的。所以,農民只得將菜賣給菜販,這便又淪落到被剝削的境地了,菜價高低,只能聽人擺佈。以白菜為例,行情好時5毛錢一斤,一畝收益一千元,但時常總是1毛、2毛一斤,那200塊錢夠不夠成本還是問題。如今穀賤傷農,菜賤亦傷農啊!

再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城鎮走上了了打工路,越來越多的田地荒蕪了。不務農,農業怎麼能夠發展?只務農,農民又怎麼能在物價高漲的今天生存下去呢?難題!

2.生活經濟:xxx村的生活還可以説是現代化的,畢竟臨近省會嘛。大多數家庭都能看上電視,雖然最多隻有四個頻道:大多數家庭都裝上了電話,雖然現在裝電話還要100元初裝費;好在自來水和高壓電已經開通,值得自豪的也就是電費了,0.47/度,比北京市也差不了多少。即便如此,經濟上還是拮据的,因為除了上述開支之外,教育支出佔了很大的比例。鄉村學校巧立名目,各種各樣的費用不斷,一名小學生一年一百多,而國中生高大六百至一千,一箇中等家庭只供孩子上學便已捉襟見肘,更不用論及其他了。

淺談根源

農民大苦!也許你會説,他們生活還不錯嘛,比舊社會,比“~”時,比改革開放前,都好得不知多少倍了。是啊,有着“阿q精神”的中國人就是偏愛歷史範疇的“縱向”比較,並以此而自喜於“成績”中。然而,你有沒有試着“橫向”比較一下,農民生活的改善程度比工人,比商人,比政府公職人員,相差得是十倍百倍嗎?在整個社會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候,農民這一階層還不是時刻掙扎仔温飽線上嗎?他們趕不上普通人,更別提那腰纏萬貫的老闆於貧墨民脂民膏的“~”了。連村裏的小孩都知道“最富的是包工頭和當官的”。這還不算,試試另一種比較,中國的農民,比美國的農民如何?比北歐的農民如何?這麼一説便可以讓人覺得自慚形穢,惶恐不安了。難怪新任政府要着手於“三農問題”,難怪xx總理會面對着農業部的報告潸然淚下,他説得對:“農民實在是太苦了。”

苦難的根源在哪?不禁令人深思。從主觀上,農民本身的知識水平是一個因素。除了基本的農業知識,其他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這是作為農民的致命弱點。當然這也不是説作為農民就天生受苦的命,客觀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國家對於農民的扶持,直到最近幾年才有較大改善。當然遲來的總比不來的好!農民還是非常高興能有如此改善的。

除此之外,本着“態度決定一切”的原則,不僅是手中握有小小權力的幹部,所有的人都應當轉變觀念,關心農業,關愛農民,不只將農民看作國民收入的一大來源,更要看到他們還過着怎樣的生活。這次的班級活動就是一次很好的契機,讓我們正視農村,關注改善農民生活的一舉一動。

作為民生大計的教育一向都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讓讀書夢從憧憬走向現實曾經是許多貧困孩子的心聲。關注西部的教育同樣是我們這次對xxx村社會調查的一個方面。村國小那幢新蓋的三層教學樓在xxx村那片低矮土房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為我們的心中添了幾分安慰,畢竟這與我們印象中西部農村的落後與貧窮已截然不同。步入教學樓,朗朗讀書聲縈繞在我們的耳畔。每間教室都坐滿了學生,他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儼然成了這裏最美的風景。教室裏的桌椅顯得有些陳舊,講台也帶着幾分古老,黑板和粉筆是這裏最主要的教學工具。學校的辦公室由教室改裝而成,幾張辦公桌和一邊的木製長椅讓這裏顯得有些空蕩。牆角發黑的煤爐是這裏冬天唯一的取暖用具。

這就是我們調查的一所普通的西部國小的景象。孩子們只盼着能夠正常上學,對學校的設施已經不敢再有任何的奢求;老師只想能夠按時拿到應得的一點工資,對於獎金也無幻想。這裏的國小已告別了昏暗的教室,告別了缺乏書籍課本的歲月,告別了缺少老師的日子,但是在如今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的時代,我們依舊能夠發現學校的某些方面依舊存在着問題。

學校的14名教師負責着260多名來自本村與鄰村孩子義務教育的國小6年。每位老師課表上密密麻麻的課程安排,讓我們體會到教師的艱辛。教師隊伍的人才匱乏成了在師資力量方面制約本校教育的重大問題。年輕有才華的教師不願呆在農村國小;從東部前來參加助教的教師幾乎又都去了中學;本地的教師由於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知識體系顯得相對有些落後,無法跟上時代的節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許多老師都要承擔交叉學科的教學任務,不僅加重了教師的備課負擔,還使教學效果降低。更不用説那些培養學生興趣的美術音樂等課程,根本沒有專業教師,只能有感興趣的老師客串。學校雖然也獲得了一台“李嘉誠基金”捐助的電腦,卻由於缺乏具備電腦知識的老師,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最讓教師們怨聲載道的還是收入問題,工資延期發放有時甚至受到不明原因的剋扣。辛勤的工作卻換不來應有的報酬,這對他們的安心工作帶來了影響。村委會對學校的教學不僅顯得不夠支持,時不時還干涉了教師的任務。教師被村委會賦予了政策的義務宣傳員的稱號,寫標語成為比教學更重要的任務。許多西部農村的國小教師都面臨着同樣的難題,但現狀使他們不得不接受這一切。

教學設施的落後和教育經費的不足同樣是制約教育的一個因素。在黑板和粉筆依舊充當主角的教學環境下,投影儀成了最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上公開課才能用投影儀是這裏的基本標準。學校雖然也有了自己的圖書館,所藏書籍卻大多破舊並且過時。我們無法體會到這些孩子面對着枯燥的板書,聽着不標準的英語發音的感受。或許他們已經習慣於這種授課方式,這種學習環境,但是這些簡陋的設施又如何能啟發和培養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何能讓他們在這樣枯燥的教學環境下去感悟知識世界的多彩繽紛;如何能為他們鋪就一條邁向未來的求學之路。

在這次社會調查中,最讓我們欣喜的是國家對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的大力支持。“二免一補”在温家保總理“讓每個貧困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的承諾中帶給了貧困學子。“免書本費,免學雜費,補寄宿費”是“二免一補”的核心承諾。學校的師生以及村裏的村民對國家的這項助學政策都大加讚賞。在xxx村國小我們已經看到了受到資助的孩子總共有40多人。因家庭經濟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現象相信會越來越少。

調查中有個教師告訴我們,其實這裏的每個孩子無論出身貧困或富裕同樣都懷着大學的夢想,但是他們中真正邁入大學校門的卻是寥寥無幾。在他們跌倒於追逐大學夢的道路上時,也許是他們自身能力有限,但落後的教育同樣也要承擔一些責任:或許是由於教育設施和方法的落後,無法為孩子們指明學習的方向,無法滿足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無法讓他們用寬廣的視野去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許多有着潛力的人才沒有被髮掘,有時即使被髮掘由於各方面原因最終還是被埋沒了。在這個本應有着平等教育權力的社會裏卻由於地理因素導致教學條件的差異,讓孩子們無法體會平等,可能還未起跑就已經放棄。這不僅給他們帶來了遺憾,同樣也是國家的損失與悲哀。所幸的是近年來升學率已有明顯提高:國小升國中100%,國中升高中30~40%,這對於西部農村教育來説已經很不錯了,雖然和東部的差距仍然很大。

結束這次調查,留給我們的只有思考。我們的能力實在有限,無法為這所國小的教育獻上一份哪怕是微薄的力量。西部的教育雖然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差距尤其是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太大。教師是教育的靈魂,只有在靈魂的帶領下教育事業才可能進步;好的教學設施讓教師的教學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良好的國家政策可以説為教育事業添加了一份催化劑。當這三者能很好的結合時,相信西部教育輝煌的明天已不再遙遠。

資料:1現階段xxx村每户生育1-2個子女

2牆上標語:認真貫徹計劃生育,爭取少生優生;育有兩女兒且父母結紮的家庭,兩女兒大學聯考各加10分等

結論:計劃生育在西部農村已取得顯著成果,但仍任重道遠。

分析:在一些關於計劃生育的小品及影視作品中,經常利用農民的形象來闡述計劃生育的必要性,何也?因為國家減輕人口壓力的關鍵在農村。此次,在xxx的調查中,得知現每户只有1-2個子女,較以往多輒4-5個,數目上大大減少,自然人口素質也大大提高。這是計劃生育在農村可喜的一面。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這其中暗藏隱患。在調查中,多數父母選擇少生在於:一是超生就意味着沉重罰款,二是生活負擔尤其是教育負擔較重。這些都是現今普遍不富裕的xxx村民所無法承受的。然而這種強硬政策並不是長久之計,也很難確保在經濟條件提高了之後計劃生育政策的繼續執行。所以在農村貫徹計劃生育的關鍵在於轉變農民的各種封建思想。

“多子多福”:這是我國一直存在於廣大羣眾中的想法,“兒女繞膝”對思想相對保守的他們來説意味着一種幸福,一種誘惑,還多了份期待與靠山。然而在中國農村普遍欠發達的大環境下,這種想法所造成的就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果。孩子一出生,當父母的就必須對他負責,從上學到婚嫁,作為幾個孩子的父母,能有多少錢咂進去?砸鍋賣鐵,家徒四壁,日子還怎麼過?筆者來自較發達的東部,也曾調查過當地被xx譽為“中國農村之希望”的華西村。“要那麼多孩子幹嗎?賣啊?”華西村一個初為人父的小夥子這樣半開玩笑的反問到,“一個就夠了,我們供他上學,栽培他考上大學,説不定還能出國。”這位父親在我們面前憧憬着他孩子的未來。確實,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農民又何曾不是這樣,但成材的費用卻是實實在在橫在他們面前的一道坎。不富裕的他們有時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上學難以為繼,輟學便成了必然的選擇,務農打工成了唯一的出路,這又直接導致農民的素質難以提高。

“兒子比閨女好”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生不到兒子就意味着無法傳宗接代,滅了香火,對不起列祖列宗。生個兒子臉上就有光,腰板就能挺,死後也有臉見泉下各位祖宗,也留了個種在世上;而女兒只是“潑出去的水”長大後也是別人家的人,女兒生個兒子還得隨別家的姓。這種封建思想助長了人口的泛濫。嗟乎!難道生兒子只為有個傳宗接代的工具乎?筆者曾看到過某縣計生辦主任生四女而終得一子,揭發後雖被法辦卻無怨無悔。而我們在xxx也親眼看到一户困難家庭捨棄閨女而讓大小兩個兒子上學。令人震驚,但畢竟如此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要想根除只能徐而圖之。

建議:1客觀面對性。“性”,現在就整個中國而言還是比較敏感的話題,但人之常倫卻需要客觀面對。在如何避孕及產後結紮都需要我們村裏的幹部解放自己,把知識灌輸給百姓們。

2提高婦女的地位。只有提高了農村婦女的地位,生男生女才沒有太大的區別。這樣就逐步消除了“兒子比閨女好”的思想。

3提高社會福利。只有這樣才能轉移他們的“靠山”,消除“多子多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