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報告>考察報告>

民營科技企業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 閲讀(1.45W)

民營科技企業考察報告

民營科技企業考察報告

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

(2004年10月15日)

最近,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組織了對我國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十省市(上海、浙江、江蘇、江西、福建、重慶、雲南、四川、武漢、西安)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民營科技企業和民營科技工作的考察。從考察情況看,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態勢很好,取得的成績非常鼓舞人心。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主力軍,在一些地區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科技工作中的一大亮點。在科技部和地方科技部門的推動和大力支持下,民營科技工作在引導我國民營經濟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快速發展,推動民營企業轉型成為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從而有效地支撐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了科技工作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在黨委和政府中的地位,加大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民營科技工作作為科技工作面向服務於經濟建設的一面旗幟,在新形勢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化,繼續引領民營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軌發揮更大作用。

一、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態勢

1.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科技企業出現了全面快速發展的勢頭,企業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大,技工貿總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税金同步持續增長,對地方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顯著。2003年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114億元,連續六年位居全國民營科技企業首位。深圳市的民營科技企業自1991年至2003年,產值以平均每年87%以上的速度增長,800餘家民營科技企業創造了1321億元的總收入。浙江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迅速,由原來的全國第六位躍居全國第二位,總收入達到4537億元,僅次於廣東省,創造的總產值90%來源於民營科技企業,尤其是在温州等地區,民營科技企業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2003年,西部十省市民營科技企業數達到13268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625億元,較2000年技工貿總收入增加了1.25倍。中部和東北部地區民營科技企業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河南、湖北、吉林、黑龍江四省的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中部八省市民營科技企業數量比2000年增長了21%,技工貿總收入增加了1.4倍,特別是河南省民營科技企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總收入由2000年的全國第十三為躍升到2004年的第八位。

2.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主力軍。民營科技企業積極參與國家、省市的各類科技計劃的實施,產品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軍工、航天航空等領域。這表明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國家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和實施者,是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主力軍。據統計,在53個國家級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和農業科技園區的企業中80%以上是民營科技企業。據我們對20個省市的瞭解,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佔70%以上,北京、浙江、江蘇、陝西等地佔90%以上,上海民營科技企業95%以上從事高新技術產業。

3.民營科技企業正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不斷地加快技術創新是民營科技企業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客觀要求。民營科技企業都十分重視研發工作,研發費用一般佔企業銷售收入的3%以上,最高佔到10%以上。通過自主研發、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研發、委託研發和購買專利、轉讓科技成果等形式,企業普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KNOW-HOW)。一些民營科技企業還與大專院校聯合建立了研究所,在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或國外建立研發機構,使企業的研發工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民營科技企業還十分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申請專利的數量普遍較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獲得了高額的回報。此外,民營科技企業的品牌意識普遍提高,商標的註冊、使用和宣傳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制勝法寶。

技術創新也使傳統產業煥發了青春。如重慶民營科技企業目前形成了以力帆、隆鑫、宗申等為龍頭的摩托車及配件支柱產業羣,年總收入分別達到45.6億元、50億元、60億元。在這三大企業周圍聚集了上千家中小民營科技企業,形成了一個摩托車技術大產業鏈。

4.民營科技企業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一支新生力量。我國加入WTO以後,民營科技企業瞄準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積極採取“走出去”發展戰略,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2002年,海爾集團海外13個工廠全線運營,實現海外營業額10億美元,品牌進入全球家電前5名,國際化戰略開始進入收穫期。華為產品已進入30多個國家,海外產品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2004年4月重慶宗申集團與意大利比亞喬集團開展全方位合作,組建佛山宗申比亞喬摩托車有限公司,並計劃在重慶建設一個生產能力在50萬台以上的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基地。重慶力帆集團在越南、印度、保加利亞都建立了生產基地,2003年出口創匯2.03億美元。

浙江萬向集團生產的萬向節產品已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併為通用、福特等汽車公司配套,進入了國際主機件配套市場;超人集團生產的小家電產品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人”已成為國際上知名品牌,其國際市場份額超過歐洲著名企業。

5.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國企改造,通過兼併重組,實現跨越式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組改造,一方面盤活了國有資產,安置企業職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擴展了自己發展的規模和領域。如上海復星集團通過資產重組,發揮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70億元,上繳税金31.05億元,納税增長率高於全國税收增長率202個百分點,2004年上半年又上繳税收17.55億元,比上年同期又增長了65.5%。深圳比亞迪重組兼併國企西安秦川汽車製造廠,一次性投入2.69億元,重組後採取“東研西產”戰略,在上海建立研究院,在西安建立汽車產業基地,2004年將開發200輛電動汽車在深圳運行,其研發生產的鎳鎘電池銷量居世界第一位。

6.集團化、國際化、多元化成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趨勢,集金融、實業、貿易三位一體的民營財團的出現標誌着民營科技企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着民營科技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企業產權進一步明晰,所有制經濟類型開始由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向合夥、合資、股份制轉變,企業的股權結構日趨合理,基本符合了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並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科技企業中,大部分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擴大投資主體實現產權多元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快速擴張發展奠定了基礎。集團化、國際化、多元化已成為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趨勢。在浙江温州,出現了以金融資本為紐帶,集金融、實業、貿易三位一體的民營財團(浙江中瑞財團)等新的發展模式,開始從產業經營轉向資本經營,參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金融業務和國際產業聯盟,標誌着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突破和探索。

7.民營科技企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大有作為。“三農”問題是關乎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大問題,也是中央在新時期最關心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民營科技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在各地政府和科技部門的鼓勵支持下,依靠科技進步,大膽投資農業產業。利用高新技術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推行“科技專業人員+公司+基地+農户+貿易”的生產經營模式和以土地、設施使用權作為股權投資參與分配+農工工資獎金的分配模式,以科技農莊的經濟形式,高效合理地利用資源,實行集約化、科學化、市場化運做,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副產品深加工、效益農業、生態農業,帶動了成千上萬的農民走上致富之路,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示出民營科技企業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江西景德鎮的得雨活茶有限公司被國家八部委評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科技部評為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該公司是以開發板雞起家的,現已發展成為種、養、加工一條龍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集團,有員工398人,其中科技人員有96人,佔職工總數的24%,是一個民營科技企業。該公司通過茶葉種植加工技術開發,帶動26萬多農户種植3萬畝茶園和養殖生產致富。目前該公司年產茶葉20萬斤,年銷售額8000萬元,公司投入1500萬元無償按每畝每年300元補償“退耕還茶”農户,一定5年不變,2003年完成9000畝。該公司在壽溪村深山中發現8000多畝野生茶,公司出巨資買斷了8000畝野生茶的70年使用權建立野生茶基地。陝西楊陵的金坤生物工程公司以動物良種的產業化繁育為核心,依託西北農大的生物技術,承擔了三個國家級項目,成為帶動農民快速致富的龍頭企業,四年時間,為農民增加收入2500萬元,直接帶動6萬農民脱貧。浙江李子園牛奶食品有限公司有三個自辦牧場和15個與農民聯辦的牧場,共飼養奶牛10200頭,在周遍地區形成了上千户奶牛飼養專業户,有3000多農民以奶牛飼養為主業。一些已成為行業龍頭的民營科技企業,如浙江傳化集團、萬向集團都積極開拓在農業領域的投資,建立了傳化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區,發展設施農業,農業生物工程,提供優質種苗、種子和農資服務。武漢和平農業公社創辦了400畝的科技莊園,研發出的“雙低油菜”讓周邊36萬畝農田的莊户受益。內蒙古包頭市的大聖生物技術公司98年開始研究養鹿產業化,以養鹿和鹿產品(鹿茸、鹿血)深加工帶動農牧民致富,目前已擁有11000頭鹿,其中自養2000頭,帶動農牧民養殖9000頭,牧民每隻鹿年可收入3000元。他們還和新西蘭聯合進行胚胎技術研究,使母鹿雙胎率達到35%,大大提高了鹿的繁殖速度,提高了牧民養鹿的經濟效益和積極性。該公司計劃在內蒙12個盟市各發展1000個養鹿大户,5年內發展到10萬頭。企業現有職工121名,80%是大學以上學歷。提供200多頭種鹿扶貧60多户貧困牧民。包頭嘉儀信毛紡製品公司2002年建廠,投資140萬元,收購牧民的羊毛、羊絨深加工。現有職工38名,50%是下崗人員。2003年實現產值149萬元。預計2004年產值達1500萬元,交税250萬元,帶動500户牧民致富。

8.民營科技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成為科技人員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就業的一條重要渠道。1992年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從業人員只有55萬人,到2003年增加到961萬人,較1992年增長了16倍,比2002年增長22.73%。其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約147萬人,佔職工總數的15.30%。重慶宗申集團總部職工有8000多人,其中吸納下崗職工3000人,其緊密型配套企業和供貨的企業共安置下崗職工3萬人,並通過100多家購銷和合作企業,為數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9.民營企業參與民辦教育,培養複合人才。一批有實力的民營科技企業積極創辦民辦大學,從事民辦教育,不僅為企業自己培養了急需的技術、管理人才,也向社會輸送了大量學有所長的智力勞動者和複合型人才。如寧波的吉利集團在北京昌平創辦了吉利大學;陝西步長集團投資5000萬元創建了陝西國際商貿學院,5年來培養了一萬多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

10.為留學人員提供了創業創新平台。民營科技企業還為廣大留學人員提供了創業創新平台。目前全國已創建了60多個留學生創業園區,這些園區都具有較高的起點,管理和服務趨於市場化、國際化,促進了當地的科技產業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如上海嘉定留學生創業園就是由嘉定民營科技園區的一個園區。目前,嘉定留學生創業園已成為國家級高新區,有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中留學人員600多名,是全國60多個留學生創業園區中註冊企業和聚集留學人員最多的園區之一。2004年上半年總產值達到6.1億元,1-5月份上交税收3386萬元。

二、幾點啟示

1.民營科技企業是地方科技部門對經濟建設做貢獻的載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許多地方的民營科技企業在地方經濟中已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重慶的摩托車行業、浙江的小商品及輕工產品中起主要作用的企業都是民營的,又是科技型的。抓住了民營科技企業,科技工作就能夠對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供有效的支撐,從而也就提高了地方科技工作在當地政府中的地位,引起地方黨委對科技工作的關注。

2.民營科技是地方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科技部門的重要任務,是構建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在地方創新體系中,企業是主體,大學和研究所是骨幹。主體和骨幹怎樣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有活力的創新體系呢?實踐證明,民營科技的機制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在這一途徑中,不斷推出新產品,不斷推出專利。不斷產生新的價值。浙江義烏生產飾品的新光集團每天推出120多種新產品,浙江永康生產小家電的超人集團,專利申請量居全省第一。近幾年浙江經濟發展很快,被經濟學家稱為“浙江現象”。許多人都在研究“浙江現象”的祕密,認為民營機制是其主要原因。這一認識並不全面。依我們考察的情況看,民營加科技才是主要原因。在這方面,浙江地方科技部門構建的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功不可沒。

3.地方科技部門在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問題是大有作為的。“三農”問題即其一例。“三農”問題是中國實現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大問題,我們要在20年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考察情況表明,民營科技對“三農”問題大有作為。許多地方興辦的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實行“科技+公司+農户+基地+國際貿易”的模式,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帶動了大批農民脱貧致富,繁榮了農村經濟,在其他的瓶頸如資金和環境問題,民營科技也大有可為。

4.在地方科技工作中,民營科技這面旗幟不能丟。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科技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元,成為經濟建設中的一大亮點,這與科技部的領導和地方科技部門的積極支持是分不開的。在今後20年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中,科技部門要繼續發揮自己在經濟建設、構造國家創新體系和突破瓶頸約束中的積極作用,還要繼續高舉這面旗幟。事實上,這幾年一些地方科技部門在這方面已經創造了很多經驗。總結這些經驗,進一步發揮地方科技工作的作用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三、民營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區間的民營科技工作發展狀況很不平衡,特別是一些中西部地區對民營科技工作的認識不足,思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充分認識到民營科技企業在發展地方經濟中的作用,因而不重視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對民營科技工作缺乏應有的熱情,找不到工作的切入點。在處理國企、集體企業和民企的關係問題上不能一視同仁,有輕視和忽視民營科技企業的傾向,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較弱。

2.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服務能力不能很好的適應民營科技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一些地方的科技投入不足,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沒有形成有效的支撐。

3.一些地方科技部門對民營科技工作有放鬆的傾向,普遍反映民營科技工作缺乏手段和抓手。行政許可法實施後,一些地方科技部門取消了對民營科技企業的認定工作,給地方科技部門繼續領導民營科技企業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如一年一次的統計工作,由於取消了認定,統計工作的準確性也難以把握,有“淡出”和弱化民營科技的趨勢。

4.沒有形成有效的科技人才流動機制,人才問題是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

四、進一步做好民營科技工作的建議

1.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重要性的認識。要統一思想,更新觀念,明確民營科技企業是體制改革的突破者,市場經濟的探索者和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入WTO,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新形勢都對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提出了客觀而緊迫的新要求。各地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門要正確認識和積極把握這一發展趨勢,把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納入目標任務,制定發展規劃,採取有力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政府要轉變工作職能、作風和方法,強化服務、協調和指導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要做到國營、民營一視同仁。

2.科技部門要把民營科技工作作為科技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各類科技計劃、成果評審鑑定、專項資金、創新基金的平等開放,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同時要加強調查研究,針對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3.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服務能力。要整合各種科技資源,在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區域技術創新試點、示範工作的同時,結合科技條件平台建設,建立一批共享程度較高的研究開發和創業平台。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科技的投入,採取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力量為地方科技進步和創新服務。

4.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意識。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民營科技企業建立健全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明確企業是技術創的新主體,加大企業研發投入;鼓勵企業積極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穩定企業人才隊伍;幫助企業積極主動地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建立聯繫,確定技術依託,實行雙邊或多邊技術協作,建立實驗基地、工程中心等。

5.建立積極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引導高素質人才向民營科技企業流動;加強人才培訓,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積極探索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用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和股權、期權等手段留住企業急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6.繼高新技術和經濟技術等開發區之後,各地又相繼創建了一批民營科技園區,它們已成為聚集民營科技企業的陣地,成為地方科技工作的又一亮點。重視民營科技園建設,發揮民營科技園對民營科技企業的孵化和產業化的雙重功效。以強化服務為宗旨,發展和規範民營科技園區,不斷提高園區的運行質量,在提高服務和發揮功效上很下工夫。

7.建立和完善社會科技服務體系,發揮科技社團、中介機構,特別是各地民營科技促進會等的作用,賦予民營科技促進會一定的社會服務職能,如承擔起民營科技企業的認證工作,使其更好地發揮溝通政府和企業的橋樑和紐帶。

8.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各地創新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創新基金(資金)與風險投資、擔保公司、商業銀行、投資基金之間的戰略聯盟機制,有效地利用各種資金,解決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