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報告>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暑期社會實踐論文範文大綱

【摘要】

暑期社會實踐論文範文大綱

XX年7月13日至7月22日,浙江科技學院燈峯造極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進行了以“青春共築中國夢,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的各位成員從全省各地來到仙居縣,調研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發展現狀。並且結合實際,運用自身力量探討將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轉向商業化的可能,進一步挖掘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背後的文化價值。在暑期社會實踐期間,團隊成員通過看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探訪仙居縣各大職能部門、參觀花燈展覽、學習製作花燈、到皤灘古鎮進行實地考察等活動進行調研,同時將成果運用紀錄片和攝影集的方式進行展示。整個活動為期十天,相信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能夠很好的將其所學知識和促進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腳踏實地的更好成長。

【正文】

燈影搖弋,微弱的光芒通過一個個細小卻錯落有致的針孔投射出來。幾十盞形狀大小各異的針刺無骨花燈彙集與一起,仿若宇宙中的星辰大海。它們就這樣安靜的懸掛於仙居縣皤灘古鎮的花燈展廳內,等待那些能夠懂得它們的人跨越山河大海,來欣賞它的美麗。而燈峯造極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就是這其中之一。

探訪非遺傳人 對接仙居團委

7月13日,全體成員背上行裝從全省各地來到仙居縣,帶來了他們之前準備好的隊旗、隊服和資料,以最充分的準備和最昂揚的姿態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7月14日,活動正式開始。在資料準備階段,隊員們在網絡上搜索了大量關於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資料,發現所有的資料當中都離不開一個人。可以説,正是這個人的努力,使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技藝得以傳承下去。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湘滿老師。幾經周折,隊員們終於聯繫上李老師,卻得知李老師因身體抱恙正在台州醫院接受治療。這不禁使隊員們產生了深深的擔憂。但李老師卻特地抽出了時間接受採訪,令團隊所有成員都深受感動。採訪小分隊立即決定驅車前往台州,李老師親切而又熱情的接待了隊員們。李老師很高興現在的年輕人能夠這麼關注國家的傳統文化。並向隊員們詳細的介紹了仙居花燈的發展歷史。在李老師虛弱的身體裏傳出的卻是堅定的話語,隊員們都被這份執着深深感染。時間孕育偉大。隊員們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要做的事情又多了一些。

而另外一邊的隊員們卻出現了困難。因為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從何做起。一座城那麼大,一盞燈那麼微弱,隊員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捕捉到無骨花燈閃爍而過的燈影。最後大家一致決定首先趕赴共青團仙居縣委完成對接,讓團委的領導老師們給予一定的幫助。團委老師聽完隊員們的來意,馬上表示隊員們應該探訪仙居縣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能部門並且一定要去皤灘鎮進行實地考察。隨後,團委老師幫助隊員們聯繫了皤灘鎮團委書記。在聊天中,團委老師對隊員們保護仙居傳統文化表示了支持,並且建議隊員們可以到仙居殘疾人藝術家陳軍敏稻杆畫展覽現場做志願者,為弘揚仙居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參加志願活動 聯絡媒體記者

稻杆畫是我國早已失傳的隋朝宮廷藝術品。20世紀八十年代,中原畫家發現了這一中華絕技,他們根據有關資料替心鑽研,以中原稻杆為原料,利用其自然光澤、紋理和質感,藉助現代技術把這一傳統工藝推陳出新。而仙居縣殘疾人藝術家陳軍敏通過自學,掌握了這門傳統工藝,並且加入了他自己的理解。本着傳統文化是一家的理念,實踐團隊決定來到展覽現場充當志願者,為弘揚傳統文化出一份力。同時,隊員們也希望可以借鑑稻稈畫發展的經驗,運用於保護和開發針刺無骨花燈之中。7月15日一早,穿戴整齊的隊員們趕到仙居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幫助維護現場秩序並且向來參觀的遊人進行講解介紹。天氣炎熱,但是隊員們的熱情沒有絲毫的減退。汗水流下,但是隊員們的笑容沒有絲毫懈怠。活動過半,仙居縣淡竹鄉黨委書記馬敏婭對隊員們進行了親切交談,對實踐團隊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表示了支持。隨後,活動現場趕來了許多地、市級的媒體。在採訪完陳軍敏先生後,他們也發現了隊員們默默努力的身影。媒體們紛紛鼓勵實踐團隊將實踐資料彙集整理,進行投稿。實踐團隊從中得到了巨大的鼓勵,暗下決心,不辱使命。

夢裏皤灘古鎮 大美無骨花燈

每個人的夢裏都有那麼一座古鎮。它彷彿被世界遺忘,讓時間靜靜的留在過往。初探皤灘,每個隊員都被它所震撼,彷彿輪迴倒轉,時空置換。李湘滿老師的愛徒劉紅娟女士親自到古鎮門口迎接團隊的到來,帶隊員們穿過蜿蜒石板小路,走進夢裏古鎮皤灘。皤灘的每一處建築,都在訴説着它和花燈的故事。屋檐上雕刻着各色的花燈,是古時大户人家的象徵。花燈展廳,更是凝聚着幾代民間藝人的心血。參加過各地展出的花燈精品,最後都會回到它的故里皤灘,靜靜的訴述着它的故事。荔枝燈、龍鳳八卦燈、繡球燈、圓球燈、小宮燈、十二生肖燈······每一盞燈都是一個傳説。而街邊不起眼的一個老人,也許都是製作花燈的一把好手,都是這一個個傳説的締造者。臨海的城,仙居的燈,黃巖亂彈呀呀聲。這句孩子口中的古諺語,伴隨着隊員們,走完了皤灘鎮。隊員們帶着憧憬和心中的疑問,和劉紅娟女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針對一些問題對劉老師進行了採訪。劉老師敞開心扉,和隊員們吐露了目前無骨花燈發展的難處。隊員們則耐心傾聽了劉老師的故事,並且做了詳細的記錄。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改變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現狀出一份微薄之力。與此同時,仙居縣電視台也全力支持團隊的活動,對團隊參觀皤灘古鎮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拍攝。希望向社會傳達出大學生致力於保護傳統文化的青春正能量。

親手製作花燈 實地參觀基地

一張紙片,一根細針,一雙巧手,幻化了一盞花燈。老人年紀已大,眼睛也有些昏花,而手頭的活卻從不落下。老人的家中還有一盞巨型的花燈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還掛着許多小燈。打開開關,大花燈的內部還會隨着光影的變化而轉動。這間小屋,既是老人的家,也是老人日常工作的地方。這位老人,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汝蘭老師。王老師製作着花燈,讓隊員們看着心癢癢。隊員們便向王老師討教起花燈製作的方法並開始親手操作。穿孔、打洞、壓紙,隊員們學起來還真像那麼回事。但王老師説,這些都只是花燈製作的一些皮毛,要想真正把這門手藝學精,需要長年的累積。這也是花燈傳承出現困難的一個很大原因。很多年輕人安不下心,不想窩在這個小鎮裏學藝,紛紛出門謀出路。花燈的傳承便出現了很大的斷層。一邊做花燈,一邊聽王老師講花燈的故事,一個上午的時間很歡快就過去了。在此期間,實踐團隊還意外的偶遇了兄弟學校—中國美術學院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隊員們依依不捨的告別了王老師之後,又來到花燈展廳,採訪了展廳的管理人員,也是王老師的愛徒方秀珍女士。方女士作為新一代的學藝人,希望能夠吸收各位前輩的精華,堅持學藝,為繼承這份文化遺產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方女士還給隊員們觀看了自己在家制作的花燈雛形並且謙虛的表示自己學藝不精,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下午,隊員們來到皤灘鎮中心國小,參觀了一個也許是在全國範圍內僅此一家的特色社團—花燈社團。剛走近教學區,隊員們就看到了一排花燈長廊。上面詳細的介紹了花燈的歷史、發展的現狀和對未來的展望。花燈社團所在教室中掛滿了各色各樣由同學們製作而成的花燈,雖然略顯稚氣,但花燈社團卻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之地。也許,一個未來的花燈製作大師將從這間小小的教室走出。花燈長廊和花燈社團共同組成了皤灘中心國小的花燈實踐基地。為花燈人才的培養,貢獻了一份力量。

採訪職能部門 發放調查問卷

16日清晨,隊員們起了個大早,乘坐中巴車返回仙居縣城。經過4天的實踐,隊員們的體力也在一點點消退,趁着趕路的間隙打起了盹,養精蓄鋭。因為他們知道,這一天還有更為重要的任務在等待着他們去完成。剛一回到縣城,實踐團隊便馬不停蹄的趕往仙居縣文化館。在館長助理金霓女士的指導下,隊員們又輾轉來到了仙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辦公室的王世良主任熱情的接待了隊員們,並且給他們分發了關於仙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隊員們也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向王主任瞭解了有關無骨花燈未來發展規劃的有關情況。在採訪中,隊員們着重對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商品化這一問題和王主任進行了探討。王主任表示,政府願意支持在不破壞針刺無骨花燈的情況下開展合理的商品化行為,並鼓勵隊員們利用自身所學,將這一想法付諸實際。

下午,實踐團隊來到皤灘旅遊有限公司,與其宣傳部長陳慧燕有關皤灘古鎮商業化開發的問題進行交談。陳部長表示目前皤灘古鎮的客流量還不大,正在處於開發完善階段。公司也意識到花燈是整個古鎮的文化象徵,希望在今後的旅遊開發中,將花燈元素融入到古鎮旅遊當中去。實踐團隊還和總經理蔣總對有關校企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的事情進行商榷。隨後,實踐團隊在仙居縣街頭,發放了關於花燈的調查問卷,在瞭解民意的同時也為花燈知名度的擴展做出了一份努力。

總結實踐資料 共話花燈未來

五天的時間,呈現出巨大的信息量需要隊員們的分類整理與總結。後期,實踐團隊還將運用紀錄片和攝影集的方式對實踐成果進行展示。花燈的未來,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努力。青春共築中國夢,踐行核心價值觀。相信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能夠很好的將其所學知識和促進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腳踏實地的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