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計劃>教學工作計劃>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精選21篇)

教學工作計劃 閲讀(2.86W)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

一、 設計思路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精選21篇)

本文是寫人單元的首篇,曾作為悼文、回憶錄、敍事散文來讀,我們作為寫人記敍文來學。這篇課文通過許多具體事例來歌頌母親的“勤勞一生”,從不同側面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本文頭緒多,跨度大,卻條理清楚,這是因為作者採用了以時間先後為順序,以人物特徵為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教學中可把重點放在學習揣摩課文的寫作手法上。本文語言質樸敦厚,情深意遠。教法以導讀、設疑、點撥、討論、總結為主,將教讀和學法指導結合起來,發揮例文作用。可適當運用電教手段,提供背景資料知識,梳理文章結構順序。

二、 教學目標

1、 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

2、 學習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活動為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

3、 通過揣摩本文簡潔、質樸而敦厚的語言,學習朱德的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的美德,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敬愛之情。

三、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1、 誰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的愛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陽光,母親的愛最崇高、最偉大、最無私、最寬廣。任何偉人也一樣,也都有自己的母親。今天,我們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看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哺育了朱德總司令這樣一位時代的偉人。

2、 從引導學生介紹瞭解朱德,和他所具備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偉大與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影響和薰陶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通過朱德的回憶,瞭解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二) 難點、重點突破

1、 將課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説説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義。

(這一段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是全文的綱。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點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勞一生”是全文的敍事線索;“我愛我母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 教讀第2-13自然段,説説課文選取了哪些材料?表現了母親的哪些優秀品質?

(1) 閲讀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説説選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瑣事,表現了母親什麼性格?

點撥:通過寫母親生育之苦,是個“好勞動”,“整日勞碌”,“ 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聰明能幹,勤儉持家,和睦妯娌,賙濟窮人等典型事例,表現母親勤勞儉樸、任勞任怨、堅強不屈、寬厚仁慈的性格。這些事例構成了這位母親作為“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本質特徵。

(2) 閲讀8-13段,用按時間順序列表或列提綱的方法,説説又寫了哪些事例,表現了母親性格的那些側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後:退佃搬家和天災,母親“沒有灰心”。 1905年:節衣縮食,借債供作者讀書。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參加革命。1919年:離開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過着勤勞的農婦生活。1944年: 86歲高齡仍“不輟勞作”,熱愛勞動。以上事例表現母親的樸素的階級意識和堅強不屈,深明大義,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質。

(3)思考:要注意區分敍事性記敍文與寫人的記敍文的不同。敍事固然離不開人,但無論是記一件事還是記幾件事,都重在表現事情本身藴涵的意義;寫人也離不開事,但這裏記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為,重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

3、 本文哪些地方有議論?集體朗讀14-17段,説説這些議論的特點和作用。

點撥:第14至17段大都是議論。這些在記敍基礎上的議論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質,揭示事件的意義,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讚頌母親的感情抒發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這樣,這兩段承前文所敍,以抒情的筆調,寫出母親所給的寶貴財富,在自己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感情真摯深沉,並點明瞭母親“值得我永遠回憶”的原因。16段,作者把熱愛母親的感情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與愛黨、愛人民、愛民族、愛共產主義事業融合在一起,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個突出特點。這是一篇傳記性文章,以敍述、描寫為主,也穿插使用議論,從而把事件中藴含的意義揭示得更透徹。本文開頭,作者以簡潔明確的議論,點明瞭全文的題旨。結尾採用議論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題逐步得到昇華,主題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過回憶母親的一生,寫出了母親的平凡和偉大,歌頌了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優秀品質,抒發了對母親對人民真摯的愛,表達了作者忠於革命和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這些議論的語言以記敍為基礎,飽含感情。

4、 課文是怎樣將眾多的材料有條不紊地組織為一個整體的?本文的結構佈局有什麼特點?

點撥:課文圍繞母親“勤勞一生”這一線索選材和組材,以時間為縱向順序,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為橫向順序,縱橫交叉,點面結合,既照顧全面,又突出重點。這樣,雖然文章所記的內容時間跨度大,事件多,但脈絡清晰,有條不紊。作者回憶母親,敍寫了幾十年的事,時間跨度大,頭緒繁多,母親一生值得回憶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本質特徵--“勤勞”作為敍事線索,以時間為經線,以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為緯線,抓住最能表現母親偉大性格以及對作者影響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進行具體生動的記敍。回憶母親,並不侷限在家庭範圍之內,而是從廣闊的社會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蹟;作者愛母親,但又不停留在這一點上,而是把愛母親的感情推廣到愛人民、愛黨的境界,使之得到昇華,從而深化了主題。除時間順序和敍議結合外,作者對母親的優秀品質寫得詳,“我”對母親的感思、懷念、哀悼寫得略,詳略處理得當。另外在前後呼應,伏筆照應,過渡銜接的運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氣貫通,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精選的這些事件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的本質特徵: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為緯線,把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編織起來,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三) 語言賞析

1.平實深刻,樸質深情。 如:“我愛我母親”、“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思呢?”“ 我應該感謝母親”、這些都是發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這些平常文字由於發自心底,浸透了對母親的摯愛之情。“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着。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地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裏跟着母親勞動”這些寫親身經歷、切身感受的最樸實不過的文字,寫出了母親身教的巨大力量。“母親是個好勞動”中的“好”字用得好……,“從我能記憶時起”用得好……,“總是天不亮就起牀”的“總是”用得好……,兩個“還”字用得好……等。本文語言簡明樸實,運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詞語,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為基礎,字裏行間流露出真摯而深沉的感情,讀來親切感人。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和過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動讀者,是所謂"樸實見真情"."我愛我母親""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着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願母親在地下安息".這一聲聲傾吐,一聲聲呼喚,激情炙人,一聲更比一聲感人."母親",這是一個多麼可親可敬的稱呼.作者的母親是一位值得人人敬愛的女性,所以作者懷念母親的深情,處處感染着讀者.

2、虛詞不虛,情感濃重

如:85歲高齡的母親甚望見兒子一面,“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在這樣的語境中,準確地用上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託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又如本文“還”字的應用,因為作者的感情熔鑄和滲透,別具韻致。另外,本文“還”字用了十多次對於直接刻畫、豐滿和深化母親的形象和抒發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 句式復沓,反覆詠歎

作者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段,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實的語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應該感謝母親”的反覆傾吐,“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覆詠歎,“母親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迴環往復,都是意藴豐滿、情感深厚的。如課文開頭“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這一段,有敍述,有議論,有抒情;有富於力度的動詞,有表示強調的虛詞,表達了作者極為濃郁的情感。又如課文的最後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議如母親一樣的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偉大,三表自己的決心,語言質樸莊重,深沉之中湧動着激情,既抒寫了深摯的孝心,又表現了博大的胸懷。另外,文中大量褒義詞語的運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點點議論,都可以在同學們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 延伸拓展

1.課下閲讀:老舍《我的母親》,鄒韜奮《我的母親》,胡適《我的母親》,樑從誡《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王朔《回憶我的母親李婉芬》比較歸納同題散文在寫法上的共同之處和不同特點。

2、收集關於母愛的名言和詩文,做一個交流活動。

關於母愛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日本)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印度)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2

[教學創意]

此課的教學創意是:一詞經緯法。

一詞經緯是一種寫作、構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個關鍵詞去連綴寫作內容,營造文章結構,突出文章主旨,抒發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詞經緯”借用到單篇課文的整體閲讀教學設計上,指的是一種教學設計藝術。這種藝術就是巧妙抓住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去設計教學方案,力求用這“一詞”(或這一短語)去縱橫連貫全課的教學內容,帶動對全篇課文的閲讀品析。

“一詞經緯法”表現在課堂教學上有如下優點:

1、“一詞經緯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詞既出,能給學生驚奇感、新鮮感,能激發學生濃厚的閲讀興趣。

2、“一詞經緯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有創意的閲讀能力。

3、“一詞經緯法”以一詞將零散的教學內容連為一體,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閲讀能力。

4、“一詞經緯法”以一詞貫穿教學全過程,思路明晰單純,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詞經緯法”以一詞串起全課的教學內容,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高效。

“一詞經緯法”運用之妙在於:所捕捉的關鍵詞要的確能串起主要的教學內容,避免掛一漏萬;以一詞“牽”出其他教學內容時要自然順暢,避免牽強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請看根據此創意而設計的《回憶我的母親》的主要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激趣:今天,我們準備抓住文中反覆使用的一個詞語來學習全文,同學們猜猜是哪個詞?

2、學生猜測議論片刻後教師公佈答案。(“還”)

二、拎出關鍵詞語

1、請學生從文中找出帶有“還”字的語句,找出一句搶答一句。

2、教師用幻燈出示分類整理好的帶“還”字的句子。

第一類

①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

②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牀。

③因為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着穿還穿不爛。

⑤雖然自己不富裕,還賙濟比自己更窮的親戚。

⑥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第二類

⑦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

⑧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類

⑨他們勞動慣了,離開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箇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裏勞動。

三、品析母親形象

此教學環節分為三個層次。

(一)品析文中怎樣用“還”字句來直接刻畫母親形象

1、學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還”一詞,各寫出了母親怎樣的性格特點?

2、學生明確:

①②句寫出了母親的勤勞,③④句寫出了母親的聰明能幹,⑤句寫出了母親的寬厚仁慈,⑥句寫出了母親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師點撥:上述每一個句子都是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一個生動的畫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畫了母親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樣用“還”字句寫“我”來豐滿母親形象

1、學生體會:第⑦⑧句中的“還”的表達作用。

2、學生明確:這些“還”字寫出了母親對我的影響之大、教育之深。

3、遷移:文中還有些句子、段落寫出了母親對我影響之大、教育之深,請找出這些句段並激情朗讀。

學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這個時期母親教我許多生產知識。

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説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應該感謝母親……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4、教師點撥:文中寫了母親給我的教育和影響,用我的“行動”和感受側面烘托,豐滿了母親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樣用“還”字句寫其他人來深化母親形象。

1、搶答:⑨⑩句涉及了父親和祖父,句中的“還”寫出了他們什麼共同特點?(勤勞)

2、提問:文中還有哪些人具有勤勞的品質?(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許許多多的貧苦農民)

3、討論:文中寫許多和母親一樣具有勤勞品質的勞動人民,這樣寫有何好處?(由寫母親拓展到寫千百萬像母親一樣的勞動人民,深化了母親形象。)

4、相機引導學生誦讀文章倒數第二段。

5、學生背讀文章倒數第二段。

四、體會深摯感情

1、學生體會: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還”字都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明確:上述句中的“還”表達了對母親的尊重、愛戴、敬佩、感激之情。

3、遷移:文中還有許多樸實的詞句藴含着深情,請每人找出一個自己認為最有感情的句子。

4、進行有感情朗讀比賽。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二、檢查生字和新詞學習情況,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溺 佃農 勞碌 私塾 賙濟 寬厚 仕慈 連夜 慰勉 不輟 任勞任怨 為富不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2、把握全文結構。文章共有個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文章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親逝世,引出回憶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憶母親一生主要事蹟,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思念母親,表達報答母親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讀課文,再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1、文章開頭即説:“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想一想:母親的“勤勞”是通過哪些事例體現出來的?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品格?

(母親是個好勞動,總是天不亮就起牀;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雖然自己不富裕,還賙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母親樂於助人)

2、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後,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説説“我”從母親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

3、課文語言平實如話,字裏行間飽含深情。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中藴含的情感。

(1)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着。

(2)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3)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

(4)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

4、作者在記敍事情的同時,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它們的含義並體會其作用。

(母親沒有灰心,她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起到了讚揚母親的堅韌頑強性格和愛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熟讀能譯,積累文言詞語。

2、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學習重難點:目標1、2、3、4

學習時間:4課時

課型:新授課

資料鏈接:

簡介《列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其作品《列子》一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1、熟讀課文。2、翻譯課文並積累文言詞彙。

過程:

一、讀

1、聽範讀後,自由朗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突出;富有節奏,讀後強調:

2、對子組互讀,糾錯。

3、朗讀展示。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落實詞句。自主翻譯課文,注意特殊現象歸納。

(通假字、重點虛詞、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 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 隴同壟(高地)

2、重點虛詞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雖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詞,“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於帝

⑷人稱代詞,“他們”: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順承:聚室而謀 何苦而不平?

錶轉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 帝感其誠

“他”: 懼其不已也

⑵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動句 帝感其誠 (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⑵倒裝句

①、主謂倒裝:甚矣,(謂) 汝之不惠(主)

②、賓語前置:何(賓)苦而不平?

③、定語後置:遂率子孫(荷擔者)(定語)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愚公)聚室而謀曰 (室人)雜然相許

②、省略介詞:帝感(於)其誠 一厝(於)朔東 一厝(於)雍南

二、對子組互譯,鞏固記憶並注意糾錯。

第二課時

目標:1、翻譯課文並積累。2、理清故事情節。

過程:

一、小組準備展示翻譯。(重點字詞、疏通文意、內容講解、拓展)

二、抽籤展示。

三、合作學習,研讀課文,請同學們看課文,思考這些問題,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麼樣的山?

2、愚公為什麼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4、倒土的地點是哪裏?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7、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第三課時

目標:1、分析人物形象。2、 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過程:

一、小組模擬對話,分析人物形象。(獨立思考,組內交流,自由展示。)

1、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2、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3、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你該如何評價呢?

4、看來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説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們男生和女生分成兩派來,對兩個觀點“愚公不愚”、“愚公實愚”分別想想理由,鍛鍊一下嘴上功夫,來個小小的辯論吧。

二、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神的幫助,移山的結果會怎樣?

三、歸納寓意: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呢?你能説出這個“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四、總結寫作特色:你從這篇寓言故事裏學到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小組探究。)

第四課時

練習鞏固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仞( ) 懲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擔者三夫( ) 始齔( )汝( ) 無窮匱也( ) 一厝雍南( )

2、翻譯。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寫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詞義: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並解釋。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應( )

(4)一厝朔東( )

二、文言文閲讀。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2、用原文回答問題:

對於愚公移山的決定,其妻的態度是 :

在移山過程中,其鄰人的態度是: ;

智叟的態度是: 。

3、上文中刻畫智叟和愚公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寫方法。

4、“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話很相似,那麼,“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5、選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選出與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 )

A.愚公決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難,決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鄰人的幫助。

D.愚公雖有移山的決心,卻無具體的辦法和行動。

7、晉文張湛對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評點,這一評點是針對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選文第三段説“帝感其誠”,所謂“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麼所感動,因而命誇娥氏的二子搬掉兩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5

一、複習時間的安排:第17週一至第19週五

二、複習內容:

1、熟練掌握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

2、熟練背誦及默寫會25、30課、課外古詩詞、22、24、26、27重點古文。3、文言文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重點古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陋室銘》(劉禹錫)《愛蓮説》(周敦頤)《三峽》(酈道元)《答謝中書書》(陶弘景)《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4、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敍文、説明文、小説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1)新聞知識點。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3)説明文重點掌握説明文的順序,説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5、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説不盡的橋(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4)走上辯論台(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説故事等)。(6)怎樣蒐集資料(知道蒐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蒐集資料)。6、名著導讀,要求:

(1)熟記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三、複習措施:

1、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把好基礎知識的過關,主要包括:(1)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2)25、30課、課外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3)22、24、26、27課重點古文的背誦與默寫。

2、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結合《國中單元測試》的單元測試的文段閲讀訓練,指導學生閲讀的答題方法與技巧,落實記敍文、説明文、小説的一些知識點。

3、利用閲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經典故事情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4、進行四次基礎知識與重點古文釋詞譯句的測試,每次只需15——20分鐘,及時批改與講評,督促學生牢固掌握。

5、在19週一進行一次綜合基礎知識測試,進行復習知識的查缺補漏。6、每天的語文作業主要讓學生複習古文,結合《學習輔導》上的練習進行。

四、複習資料:

1、《國中單元測試》上的文段閲讀訓練、古文練習。2、《學習輔導》.

3、《語文天地——期末複習大盤點》

4、綜合性學習:課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5、名著閲讀:課本P224、P234、P243。6、《國中單元測試》

7、《語文天地》期末模擬試卷一、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6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把握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芰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勤勞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了解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意,培養初步閲讀説明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把握説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時間教師活動預計達成目標

一4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地解釋“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由茅以升創作的《中國石拱橋》,瞭解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二、教師簡介説明文的文體特徵。

説明文是客觀地説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説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説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説明文的兩種類型。

三、朗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瞭解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

1).教師指出説明文是給人以知識的,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從文章中所獲得的知識。

(1)學生默讀課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組討論,要求人人發言,積極參與。

(3)全班交流。

明確:本文是一篇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説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紹一般石拱橋的特點: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然後以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橋作為典型例子,來説明中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最後又分三點解釋了我國石拱橋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綜述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的新發展。

四、局部探究。

(1)請以趙州橋為例,用自己的話説説它是如何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

①學生齊讀第四、五段。

②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中國石拱橋具有一般石拱橋的特點,即“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此外,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佈廣泛,形式多樣,有不少驚人的傑作。

趙州橋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歷史悠久;“非常雄偉”“形狀像一張弓”“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結構勻稱”“古樸美觀”表明其形式優美;“保持原來的雄姿”“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表明其結構堅固;“世界的古代石拱橋”“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唐朝張嘉貞稱讚其“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張NFEAFT奩洹俺踉魯鱸疲長虹飲澗”,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稱傑作。

教師總結:趙州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橋樑,它從四方面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即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2)請同學獨立分析第六、七、八段,並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媒體顯示:

請四位同學依次填寫。

明確:“修建於1189年到1192年間”,距今830多年,表明其歷史悠久;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相聯而成”“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表明其形式優美;河堤沖毀橋無恙表明其結構堅固;13世紀就聞名於世,受馬可波羅的盛讚表明其成就突出。

3.教師總結:説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某一事物如何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就在於這個事物的特徵。要讓別人認識、瞭解這個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徵來介紹。趙州橋、盧溝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的橋樑,都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教師總結:寫説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不能面面俱到。

六、佈置作業

1.請理清關於趙州橋、盧溝橋的文字的説明順序。

2.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畫出趙州橋的示意圖,標上相應的數據。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同學展示趙州橋的示意圖,小組評議,選出的,進行全班交流。

二、理解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説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説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説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説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敍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裏、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作者所説明對象的特點。

1.學生閲讀上文,初步瞭解有關説明順序的知識。

2.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有關趙州橋、盧溝橋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學生明確:作者分別介紹趙州橋、盧溝橋,説明的順序基本相同。

以趙州橋為例説明。介紹趙州橋時,先簡單交代趙州橋的地理位置、修建時間及解放後對它進行的修整。接着用具體數字説明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引用唐朝張嘉貞的話讚美趙州橋設計施工的精巧,然後分四點對趙州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創性及藝術價值進行具體説明。第一點是説大拱弧度大,便於車馬上下。第二、三兩點是從橋拱設計的獨創性方面進行説明,即“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這樣的設計使橋樑堅固耐用。第四點説橋樑與周圍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

教師總結:課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徵的順序來分別介紹這兩座橋的。

三、揣摩語言,體會説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多媒體顯示: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裏説,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

(加粗的詞“石拱橋”“橋”“拱橋”能否替換?為什麼?)

2.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3.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不但”“而且”能否刪去?“結構堅固”“形式優美”能否調整順序?)

4.《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加粗的詞能否去掉?)

5.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去掉行嗎?)

6.(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最長的石橋。

7.①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

②盧溝橋寬約8米(兩句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朗讀句子,思考、體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1.不能互換。因為課文是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所以第一句緊扣題目,使用“石拱橋”的概念。遠古時候,人們只能以神話的形式認識世界,説“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這裏只能用“橋”,才能跟“神話”相照應。至於“把拱橋比作虹”則緊扣“拱橋”橋洞呈弧形的特點。

2.“比較早”程度較輕,這樣表達比較穩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刪去,如果刪去後,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並列關係。先説外觀,再説功能,符合人們的認識邏輯。並且對於橋來説,其實用價值遠遠重於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調整順序。

4.“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只是推測的情況。“有記載的”使發言的根據增加可靠性。

5.“幾乎”強調石拱橋分佈範圍廣,但並不排除有的地方沒有石拱橋的可能。

6.“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更符合實際情況。

7.兩句對比,可以發現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一座50多米長的趙州橋,能精確到0.01米,這是多麼準確的説明。“約”表示盧溝橋的橋寬不是剛好8米,這表現了作者實事求是的寫作態度。

教師總結:説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綜觀以上例句,可以發現本文: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對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於準確。因此,我們學習説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準確”二字。

學生找語言準確、嚴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説明文,目的是讓讀者瞭解中國石拱橋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須瞭解説明對象,把握其特徵;理清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揣摩語言,把握説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既接受科學知識的薰陶,又學到寫作説明文的技巧。

五、課堂練習

1.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竹子

竹子這個家族非常龐大。在我國就有250個成員,常見的有毛竹、苦竹、方竹、鳳尾竹等十多種。正像菱角不都是兩個角的,還有三個角、四個角、無角的一樣,竹子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在形狀和“脾氣”上都有一定的差別。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它的軀幹又圓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謂這個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專愛生長在肥沃酸性土壤中。毛竹具有堅韌、富有彈性等優點。因而對人類的貢獻也,現在家庭中的許多竹製傢俱都是用它做成的。它還可以供建築之用,甚至可用來代替鋼筋,用於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構件中。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能概括毛竹軀幹特點的四個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提到菱角,是為了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要分析文中加粗字“在我國”三個字的表達作用。

2.學生仔細閲讀文章,並思考題目。

3.選四位同學交流,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1)説明對象是竹子。

(2)能概括毛竹軀幹特點的四個詞是圓、粗、魁梧、高大。

(3)提到菱角是為了説明竹子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在形狀和“脾氣”上都有一定的差別。

(4)“在我國”三個字準確地指出“竹子有250個成員”的範圍,使句意更準確;去掉後,會使人誤認為全世界只有250個品種,與客觀事實不符。

六、佈置作業

1.介紹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要求抓住主要特徵,按照一定的順序説明。

2.閲讀課本P98陳壽儒的《夜宿盧溝》,思考以下問題:

(1)《夜宿盧溝》主要寫的是什麼?

(2)它與課文裏對盧溝橋的介紹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理清説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重點)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説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難點)

3.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細緻嚴謹的科學方法。(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説明順序

提問1: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説説每一部分説明的內容及其説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地穴》,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並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 ,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説明對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説明建穴,第5—7段寫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 ,寫蟬出洞蜕皮的過程。

這一層次寫對幼蟲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蜕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脱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卵》,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説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説明。這一部分可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 ,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説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 ,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説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為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後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 ,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 ,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 ,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 ,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説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説明語言

提問2:這是一篇説明文,但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無味,為什麼?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於科學著作的範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説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為。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為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歎,多麼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個自然段裏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為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脱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鈎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脱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

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脱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瞭解作品精髓

提問3:作者為什麼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説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為作者經過了長期細緻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4年一個生命週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説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緻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正像作者自己説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麼。‛必要時,還要藉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裏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三、板書設計

蟬蟬的地穴地穴特點

出穴脱殼

蟬的卵樹枝產卵

孵化幼蟲

鑽入土裏

變為成蟲生動形象的文學筆法

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細緻深入的科學觀察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8

1.相關課程標準陳述(摘錄課標相關內容)

①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②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③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④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感情豐富,對待生活熱情積極,審美觀正在形成。美麗的景色,漂亮的服飾,形象氣質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不過,他們的觀察能力還不夠完善,欣賞角度比較單一,知識積澱不夠,語感不強,書面表達欠缺,覺得無話可説,無物可寫,心中有景卻無法表達,或是描繪的景物角度單一,缺乏生動形象的美感。但是他們置身於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山水樹木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如果指導得法,一定會比平時有所超越。本堂作文課就是要教學生學會描寫景物。

3.教材分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水,或清幽, 或雄奇,或秀麗,均顯造化之妙。深入其中,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的情思。本單元為自然山水單元,是寫景的經典美文,從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到蘇軾與故友共賞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奇異的自然山水,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情思。閲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描寫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觀察景物的習慣。

2.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3. 在寫作與交流評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1.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

2. 學會抓住景物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1: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景物。

評價任務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評價任務3:通過交流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讀與評的過程中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評價任務4: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

【教學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東昇的旭日,斑駁的樹蔭,陡峭的山峯,潺潺的小溪,水底的游魚……世間萬物,千姿百態,四季景色,美不勝收。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筆寫下了精美的篇章,他們的創意、筆法都值得我們玩味揣摩。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觀察和描寫景物。

二、方法導引

觀察事物,要運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舌頭嘗,用鼻子嗅……調動身上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瞭解事物的特點。

1.朗讀品味《春》中描寫春風春雨的段落。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

討論:作者抓住春風春雨的什麼特點?用什麼方法描寫景物的?

學生交流發言:

①調動多種感官(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春風圖:作者藉助多個感官,如觸覺、嗅覺、聽覺等,將春風和煦温暖的特點都描繪了出來。)

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等)。(春雨圖: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抓住春雨“細”“密”“亮”的特點,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

2.展示《三峽》中寫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學生朗讀,合作探究:這段文字如何將三峽“春冬之時”“良多趣味”的特點寫出來的?

引導學生總結:

①靜態與動態相結合;

②俯視與仰視相結合;

③近觀與遠望相結合。

3.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關段落。

我喜歡雨,無論什麼季節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

啊,雨,我的愛戀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動,你給我的生命帶來活躍,你給我的感情帶來滋潤,你給我的思想帶來流動……

啊,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啊!

學生朗讀,品味探究:這篇文章為什麼能夠感染人心?

作者在描繪雨景時融入了自己對雨的感受,這種感受感染了讀者。春雨驅走冬天,改變世界的姿容;夏雨熱烈而粗獷;秋雨端莊而又沉靜,使人靜謐、懷想、動情;冬雨自然、平靜、給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極富情感的描寫,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觀特徵,又主觀地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和內涵,使它們更有生命氣息,更有感染力。

結論:

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觀的景物鮮活起來,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我們在作文中賦予景物不同內涵,融入我們的情感,相信我們的作品會更有感染力。

4.思考歸納: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

總結:

①調動多種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徵(形狀、顏色、聲音、氣味)。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③寫景還要注意融入情感,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有些同學觀察細緻了,但找不到語言來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閲讀、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豐富詞彙,煉詞煉句。

三、小試牛刀

對同學們來説,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校園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園有什麼風景?校園裏的風景有什麼獨特之處?圍繞“校園一景”寫一個片段。300字以內。

1.寫作指導

細緻觀察校園景物,根據下列問題構思:

①校園中哪一處景色讓你最難忘?

②觀察此處景色,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嗅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

③哪些景物是靜態的?哪些景物是動態的?高處、遠處有哪些景物?低處、近處又有什麼?

④身臨此景,你心中湧現了怎樣的情感?

【思維導圖】

2.學生寫作

提示:

①“校園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選取校園的一個局部進行細緻具體的描寫。

②除了描寫景物外,還可以寫一寫師生在其中的活動,展現出校園景色的特點。

③寫作時可按一定順序,例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等。

3.學生小組交流,互評與修改(有沒有抓住景物的特徵,有沒有從多個角度寫景,有沒有融入感情),進一步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4.推薦分享,作品展示

5.教師點評

結語:

景物描寫是一種綜合的語言藝術。各種手法綜合運用,才能成就一段具體生動的景物描寫。我們寫作實踐,預先全面考慮,再靈活運用,細緻修改,才能點石成金。

四、實戰演練

課後,請同學們兩題任選一題寫作:

1.你留意過自家窗外的景物嗎?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夥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景緻。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季節,以《我愛________季》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附:【板書設計】

學習描寫景物

多種感官,抓住特徵

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融入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以四幅美麗的景物圖片導入,首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學生帶入將要學習的內容當中;隨後又用已學過的課文《春》《三峽》《雨的四季》中的三段文字引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掌握方法之後,讓學生小試牛刀寫一個小片斷,在學生寫、議、評、展的過程中,再進一步領會、熟悉描寫景物的方法;最後,再佈置一篇課外寫景的大作文,讓學生再行鞏固課內學到的方法。從總體上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基本上掌握了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從多個角度去寫景、抓住景物的特徵、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是,課堂上給的寫作時間和展示時間太少,很多學生的作品沒得到展示,只能在課後點評。作文課重在多練筆,以後課堂上要多留時間給學生寫作和展示。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培養憂患意識,能正確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4.積累孟子名言,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瞭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教學難點:

積累孟子名言,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孔子的《論語》,和《論語》並列為四書的還有《孟子》、《大學》、《中庸》,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説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與老子、孔子、墨子,並稱中國四古董。他曾遊説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此後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

1.聽範讀。

強調句子的節奏。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翻譯課文

1.結合註釋,試譯課文。

2.全班交流,掃除翻譯難點。

參考: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説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裏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在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課下重點實詞。

① 舉:舉用,選拔。

② 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③ 動心:使心驚動。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恆:常。

⑦ 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⑧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⑨ 作:作為,奮起。

⑩ 徵:徵驗,此處有表現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裏面,指國內。

13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14 拂:通“弼”,輔佐。

15 出:在外面,指國外。

五、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證的?

明確: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

六、作業

1.熟讀課文,整理課下重點實詞

2.背誦並默寫課下重點實詞。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考查實詞背誦情況。

二、研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鍊,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説明什麼道理?

明確:説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鍊,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麼?

明確:經受磨鍊的好處。

5.第二段從幾個方面論述的?

明確:三個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段:個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國家。

7.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8.作者通過全文的論述,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人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進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參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

2.你還知道哪些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相類似的名言。

① 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巴爾扎克

② 困難越大,戰勝困難就越榮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查爾斯比亞德

④ 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自內心深處的無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的時候才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⑤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⑧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業

1.熟讀並默寫全文。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思想、身體、行為--入、出: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0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新聞特寫的文體特點。

2.把握呂偉表演“5136”的全過程,體會她跳水動作的“飛天”之美。

3.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品味、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領域,美國有籃球夢之隊,中國有跳水夢之隊,中國姑娘呂偉從10米跳台縱身一躍,瞬間驚豔了全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聞特寫《“飛天”凌空》,感受中國姑娘那“飛天”之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內容,體會寫法

提問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呂偉跳水之前的場面,呂偉跳水 動作全過程,呂偉跳水後觀眾的反應和裁判評分等情況。

提問2:呂偉跳水動作連貫流暢,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卻解説得十分清楚,這裏使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

明確:呂偉完成跳水動作只是瞬間的事,想要解説清楚十分困難,所以,作者採用了動作分解的寫作技巧,把完整連貫的跳水動作分解為起跳、騰空、入水三個步驟,逐一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精彩地再現了跳水的全過程,讓讀者彷彿親眼看見一般。

提問3:課文標題是《“飛天”凌空》,能不能只寫呂偉跳水這一部分內容,把其他內容刪去?

明確:不能。跳水前的場景描寫,特別是對白雲和飛鳥的描寫,是用白雲和飛鳥的動來襯托呂偉的靜。跳水後觀眾的反應以及裁判的評分等,是側面表現呂偉跳水動作的完美。

目標導學二:品讀課文,把握情感

提問4:默讀並批註,體會呂偉跳水 動作的“飛天”之美。

明確:可從選詞、修辭手法、寫法等角度進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輕舒”“舉起”“一蹬”“飛去”四個動詞,把呂偉起跳的輕巧靈動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②“一瞬間,她那修長美妙的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了,襯着藍天白雲,酷似敦煌壁畫中凌空翔舞的‘飛天’。”這句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呂偉比作凌空翔 舞的“飛天”,生動形象地寫出呂偉形體優美、動作輕盈,宛如天仙凌虛蹈空。③“如夢初醒的觀眾用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來向他們喜愛的運動員表達由衷的讚賞。”這裏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夢初醒”寫 出了觀眾被呂偉優美的跳水動作所陶醉,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寫出觀眾被呂偉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歡呼表達由衷的讚賞。這樣的手法,把氣氛推向高潮,讓讀者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問5:細讀課文,説説這篇特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運動員呂偉為國爭光的讚美,為 中國有這樣優秀的跳水運動員而自豪,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比較異同

多媒體顯示: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

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台跳水比賽中,技壓羣芳,一舉奪魁。

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台跳水 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 。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賽。4輪比賽過後,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這最後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係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台,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藉着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10米跳台跳水賽金牌。

提問6:請仔細閲讀上面的消息,説説這則消息和課文的異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聞特寫各自的文體特點。

明確:同:這則消息和 課文寫的都 是同一事件——呂偉奪冠,都具有真實、簡 要、迅速的特點。

異:這則消息側重呂偉奪冠的經過,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敍,語言準確精練。而課文側重描寫呂偉最後一跳之美,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語言生動形象。由此可見,消息和特 寫的共同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不同點是:消息往往則要地報道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特寫主要抓住新聞事件中富有特徵的片段展開。

小練筆:學習課文的寫法,選擇發生在學校的一件事,寫 一篇特寫。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重視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語句,梳理情節到正、側面描寫的分析,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不足之處   對於文章中描寫呂偉起跳這一部分的動作描寫,很多學生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呂偉精湛的技法,但由於時間原 因,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3、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4、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2、欣賞優美文章積累寫作經驗。

[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A、對於作家與作品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上互聯網查找。

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採用合作、討論方式來學習。

2、採用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

[學法指導]

1、“文言文四步誦讀法”

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三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2、“文言文固定程序閲讀法”

(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實;(6)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7)文中的觀點及可取之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

A、導入;B、朗讀;C、學生展示所查資料;D、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

A、質疑探究提煉主題;B、品味語言賞析亮點。C、聯想想象拓展思維。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略)

二、學生展示所查資料。(利用多媒體展示)

1、關於作者。2、關於《水經注》。3、關於三峽。

三、朗讀課文。(略)(教師説明朗讀方法)

四、解讀課文——準確翻譯、理解內容。(略)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

第 二 課 時

一、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友情提示:

A、文章寫了三峽的什麼景物?

B、這些景物有什麼主要特點?(請根據原文語句回答)

C、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歸納成板書大致內容如下。)

2、請同學們概括本文的主題。

友情提示:

A、你們認為這篇文章表現了大自然的什麼特徵?

B、你們認為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二、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抒發遊覽感慨描繪高猿異相。請同學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説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琅琅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請同學們注意文章的句式特點並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提出見解。教師可適當點撥。)

三、聯想想象拓展思維。

1、同學們學了這篇優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歌來概括本文的意境嗎?(學生背誦《早發白帝城》)

2、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麼特點?(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討論分析。)

3、請同學們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你的疑問看哪個組的同學會思考、善質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

四、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本文。

2、根據本文的內容和意境請同學們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現代文作為本週的週記。請同學們不要只是照抄譯文而要展開你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

3、對比閲讀、開拓視野。

老師為同學們摘抄了《三峽》原文中的一些語段和著名作家劉白羽的《長江三日》請同學們課後閲讀、欣賞。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人物傳記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人物的能力,反映傳記人物積極向上的優秀品格。

教學重點: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教學難點:學會剪裁材料突出人物個性。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教學過程:

一、什麼是傳記

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的作品,一般由別人記敍;自述生平的,稱為“自傳”。

1.傳記要求真實。凡是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必須是準確的,有時還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資料,保證敍述的真實可信。但是傳記作者可以發揮想象,以填補事實的空隙,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如《偉大的悲劇》,作者茨威格嚴格按照探險隊留下的日記等材料還原斯科特等人的經歷,又通過合理的想象,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英雄氣概。這樣就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讀者過目不忘。

2.傳記重視細節。要具體表現人物的言行,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在《美麗的顏色》中,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描寫並不多,只擷取幾個細節,稍加點染,如“頭髮被風吹得飄起來”“輕輕地笑了笑”“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等,卻能表現出居里夫人從事科學工作的艱辛和獨特的氣質。

3.從小傳入手。與一般的傳記相比,小傳的記述較簡略,篇幅也較短,因此,作者往往把筆墨集中在傳記主人的主要經歷上,通過敍述一些典型事件,體現人物特點。如老舍先生的《著者略歷》一文。

二、例文引路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傳記》教案_文檔下載 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為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為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説,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為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説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説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並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課時:二課時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安排同學查閲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和有關資料,通過媒體,查閲茨威格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瞭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19世紀下半葉的俄國,階級矛盾空前尖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許多進步作家被陷害、監禁或流放。而列夫·托爾斯泰以他犀利的筆鋒解剖和批判了那個病態的社會。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這樣評價説:“俄國有兩個沙皇,一個是俄國當政的統治者,另一個就是托爾斯泰,真沙皇對托爾斯泰無可奈何,而托爾斯泰卻在動搖着他的統治。”一個作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讓同學介紹列夫?托爾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補充、歸納: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復活》使托爾斯泰達到了藝術高峯,是他實踐了“最清醒的實際主義標誌”。

2.放映幻燈片,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正音、鞏固,重點詞語列舉如下:

(1)給加線字注音

鬍髭長髯鬈髮禁錮頷首低眉鋥亮廣袤無垠

(2)解釋下列詞語

器宇禁錮鶴立雞羣正襟危坐

軒昂頷首低眉誠惶誠恐廣袤無垠

三、整體感知

生自行朗讀課文考慮:

1.課文主要可分幾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在描寫過程中,為什麼重點描寫他的眼睛?

要求:朗讀課文時,要在書上作出必要的標誌,並考慮問題,然後小組討論,之後互相交流。

放映托爾斯泰的肖像圖片,讓同學仔細觀察,用心體會。(沒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前面的彩色插圖加以體會)

閲讀、觀賞和討論後明確:

1.可分兩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畫列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二、(6~9)段描寫列夫?托爾斯泰的那雙非同尋常的眼睛。

2.因為眼睛是心靈之窗,托爾斯泰豐富的精神世界,通過眼睛充沛的表示出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經不再限於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地描繪,成為時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讀:找五名同學每人讀一段,考慮: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的?

討論明確:可用課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話概括,擇要如下:

(1)鬚髮:多毛、鬍鬚濃密

(2)面部輪廓結構: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徵:憂鬱、愚鈍、壓抑

(4)長相:長相平平、普通

(5)訪問者失望之情

2.刻畫這些特徵時,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找出來並説説作用。

(此處要明確誇張的含義以和作用,並從課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句子,並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誇張聯袂運用,不只使“畫面”氣韻生動,而且使人發生豐富的聯想,使人物形象生動可感。

3.讀了這一局部,再次觀看肖像圖片(或彩色插圖)考慮:你如何評價托爾斯泰的相貌?交流討論,總結如下:

長相粗鄙:多毛、濃鬍鬚、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師總結

本局部前幾段細緻入微地描繪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生動描述了訪問者心目中的托爾斯泰與親眼所見的托爾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時通過閲讀,我們又全方位的瞭解了托爾斯泰的身材特點、言行特徵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對托爾斯泰的形象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這樣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烘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業

1.你覺得作者在對托爾斯泰的外貌刻畫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

2.熟讀課文,找出標明代表作者思想傾向的語句,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1.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內容是什麼?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是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的特點是:

(1)托爾斯泰的外貌平庸醜陋;

(2)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羣裏分辨不出來。

2.找出標明代表作者傾向的語句,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舉例如下:

(1)“有長者風度,天父般地如捲起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2)“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等。

擇要概括:慈祥、善良,並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

二、感悟研讀文本

同學推薦朗讀能力強的同學朗讀第二局部,其他同學聽讀考慮:

1.本局部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

2.課文通過描寫眼睛,還寫出了什麼?(標畫原文回答)

3.在寫法上,與第一局部異同點是什麼?

同學結組討論、交流,並確立中心發言人在全班討論、明確:

1.都寫了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擇要概括:

(1)寫犀利目光;(2)寫目光藴情豐富;(3)眼睛有威力;(4)讚美目光犀利,同時揭示他人生的倒黴。

2.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目光犀利,有準確的洞察力。

“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寫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度和深度,展現了時代的實質和要求。

“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引用高爾基的話,誇張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

(相關的語句還有很多,要求同學細加體會,討論交流。)

3.這個問題要做重點研讀:

(1)相同點是比喻和誇張聯袂運用

(2)對不同點的研讀,結合課下同學查閲茨威格的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討論進行:

讓同學討論:最美的墳墓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説是最美的?

明確:

因為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於“平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製鞋;並希望放棄私有財富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牴觸,家庭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後來他終於祕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於1910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加上在《復活》中反對上帝,不信來世,被官方教會革除了教籍,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爾斯泰以他深邃而豐富的思想,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最簡陋的墳墓被稱為“世間最美的墳墓”。由此和課文進行比較,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擇要概括為:

不同點是前者寫粗鄙、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後者寫眼睛是珠寶、精美絕倫,正是寫他靈魂的高貴,前後構成對比,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鮮明的藝術效果。

三、教師總結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發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重讚美之情。只有當我們閲讀了他的有關作品,才會理解茨威格為什麼會對托爾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評價。

四、質疑問難

可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進行,以討論的方式解決,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討論

課文一方面説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和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説他得不到“屬於自身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説的幸福的含義?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規範是能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那麼托爾斯泰這個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從另一方面説,托爾斯泰看透了暴政、醜惡、虛偽和苦難,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並盡最大的努力去改變它卻徒勞無功,這是痛苦的。托爾斯泰是倒黴的,從托爾斯泰晚年厭棄貴族生活,毅然放棄財富,以致於和家人發生矛盾,最後離家出走,客死在火車站這一經歷可以看出這一點。)

六、拓展延伸

1.查閲有關資料,寫一篇小優秀論文,論題為:托爾斯泰是幸福還是倒黴。

2.課外閲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托爾斯泰》並進而有計劃地閲讀三大代表作長篇小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板書設計:

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瞭解特寫與消息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特點。

2、體會本文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3、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4、賞析本文動靜穿插、清新優美等特色。

一、新課導入

在以通信衞星為代表的電子傳播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電視實況轉播同步看到比賽現場瞬間的景象,那麼,文字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呢?下面這篇文章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語言精心構築的現場目擊式新聞報道,發揮了文字報道的長處,在當今同電視、攝影記者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成功。

二、瞭解新聞特寫

結合課文後材料《什麼是新聞特寫》,讓學生閲讀,教師補充以下內容:

新聞特寫的創作方法

新聞特寫的寫作要準確把握其“新”字的屬性和本質,努力在“聞”字上挖潛力,不斷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寫”字上做文章,是新聞記者和廣大業餘新聞報道員應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聞特寫的寫法,也是原則。

新,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更是新聞特寫的特性和本質。所謂“新”,在新聞特寫上應體現所寫內容是新近發生的故事,也就是新聞時效性強的事件,不是舊聞和陳年老賬。

聞,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內容。沒有故事,新聞特寫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報道出現場所見所聞的新人新事。新聞特寫要有生動的故事性。講故事,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寫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為受篇幅簡短所限,一篇新聞特寫往往精選一兩個典型故事,用十分精當的語言敍述出來,輔以設置懸念、製造矛盾衝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現手法,在增加報道趣味性的同時,不斷深化或襯托新聞主題並強化了新聞傳播效果。

特,寫好新聞特寫,首先要有強烈的現場感。新聞特寫最大的“特”,在於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和鮮活的人物對話來再現新聞現場,讓受眾身臨其境,進而達到對報道聚焦的新聞事實感同身受、藴含的思想觀點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強烈共鳴的傳播效果。記者讓受眾“走進”新聞現場,在強化了新聞特寫現場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貼近性。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從時間上來説,局部化意味着對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發展的前前後後,而是選取那種最具包孕性的片斷,動中取靜,以靜寫動,讓人們通過一個典型的鏡頭,一個畫面,獲得對其前前後後經過的瞭解。這種片斷,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徵的片斷或事件發展的高潮部分。從空間上來説,局部化意味着選取那些最有特徵、最富表現力的細節。

寫,新聞特寫由於借鑑了影視手法,將對象鏡頭化,所以能產生很強的可視性,人們常把它稱為“視覺新聞”。通過描繪,讓讀者將文字的內容轉換為可視的畫面。新聞特寫,一定來自新聞現場,記者通過將現場目擊、親身感受形諸於筆,再現大喜大悲的新聞場景,使受眾如臨其境,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衝擊和心靈感應,從而獲得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寫的現場感,首先是來自記者的現場觀察。一般新聞報道的材料來源,主要是由記者訪問得到的,而特寫的採訪則特別強調記者的現場觀察,強調第一手材料的獲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寫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觀察活動的存在。

三、整體感知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這篇特寫的內容。

交流,明確:這篇文章記敍中國跳水姑娘奪取桂冠的1.7秒,讚美了中國健兒的拼搏精神。

2.新聞特寫主要把精彩的瞬間場景固定下來,從捕捉瞬間這一點來看,文章主要展現了呂偉跳水時哪些生動的瞬間?

交流,明確:作者將呂偉跳水動作分解成起跳、騰空、入水三個鏡頭,將這三個瞬間逐一回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見,落筆集中,突出一點,是這篇特寫剪裁上的突出特點。能不能再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交流,明確: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但這篇特寫沒有寫整個緊張曲折的過程,沒有寫贏得金牌後五星紅旗如何在賽場上冉冉升起,也沒有寫她平時怎樣刻苦練功終於今日為國爭得榮譽。而是全靠記者現場觀察,所攝取的只是跳水冠軍呂偉最後奪冠的一剎那,並把這一剎那,及一連串的跳水動作用電影分鏡頭的藝術表現手法,逐一攝下、定格、放大,如“輕舒雙臂,向上高舉”、“輕輕一蹬”、“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插進碧波之中”等等。這一系列短語把呂偉的5136這個高難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特寫鏡頭、慢鏡頭,描摹出呂偉精彩剎那的具體形象讓讀者產生了比看電視還要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特寫形態。

四、研讀探究

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美文,文章運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嚐”。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明確:動靜穿插。飄浮的白雲、飛鳥與呂偉的“沉靜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託”字猶如“定格”,靜靜停留在空中,與“疾如流星”形成強烈反差;“哧”地插進碧波中的身體,與悄然不驚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構成動與靜的協奏典。以靜反襯動,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豐富的比喻。僅一組跳水動作,記者就用了7個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隨着旋風般地空中轉體三週”、“像輕盈的、筆直的箭”是明喻,“呂偉輕輕一蹬,就向空中飛去”、“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畫《飛天》畫的是飄飄欲飛的仙女,記者則以“‘飛天’凌空”為題,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優美絕倫。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寫的文采,而且使動作更加可視可感。這些比喻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調動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側面烘托。結尾中外國記者的讚歎,觀眾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以及以印度觀眾“了不起,你們中國的人才太多了!”,將整個特寫推向高潮,也從側面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

五、佈置作業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寫的有關知識,明確新聞特寫的一些特點。

2.認真閲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而生動的語言。(重點)

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對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稱的郭晶晶,這位美女我們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跳水比賽中奪得金牌的女運動員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神祕的面紗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優雅(yǎ)   掠過(lüè)   翹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剎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翹首:抬起頭來。 屏息:暫時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輕盈:形容 女子動作、姿態輕柔優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內心的,不是假裝的。

如夢初醒:像剛從夢中醒來,比 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

明白過來。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背景介紹

《“飛天”凌空》是一篇新聞特寫,發表於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報》,由

夏浩然,樊雲芳採寫。僅540多字的特寫。記者別具匠心地選用了百餘個動詞,堪稱

精當運用動詞的新聞經典範文,30多年了,今天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在

昨天一樣,現場動態感十足,是那樣的真切感人,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而且還

具有美學價值,因此作品被評 為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麼事?着重抓住什麼場

面來刻畫的?

交流點撥:這則新聞特寫報道的是:跳水姑娘呂偉在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的

事。課文抓住呂偉跳水動作來細緻刻畫的。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按照什麼順序來記敍的?能不能列出課文的結構

提綱。

交流點撥: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敍的。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呂偉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準備跳水。

第二部分(2-4):細緻刻畫呂偉起跳、騰空、入水的跳水動作。

第三部分(5-8):寫了觀眾的反應和讚歎以及現場的氣氛。

步驟三 品味語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記者用詩畫般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奪

魁的精彩瞬間,字裏行間,盈溢着動態美,請同學們認真讀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動詞的精妙。

交流點撥:

1.第二段中“輕舒雙臂”“輕輕一蹬”“向空中飛去”對呂偉起跳、飛天的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輕柔,優美,舒展,充滿了動態美。

學法指導三:

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第四段中“哧地插進碧波”對呂偉轉體,入水的動作進行了近鏡頭的特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高難、驚險、完美,震撼人心。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認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開頭起筆不凡,採用了動靜結合, 對比烘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雲、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眾”這些動感的環境加以烘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着冷靜,堅定自信和觀眾的高度關注,為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文中還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 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採用了正面描寫。而對記者的讚歎,觀眾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烘托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出色完美,技藝精湛,精彩絕倫。

2.課文除了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的寫法外,還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交流點撥:運用的有比喻,如“緊接着,是向前翻騰一週半,同時伴隨着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週,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表現了呂偉空中轉體三週的動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運 用的有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賦予了人的情感,説“時間”特別慷慨,把“時間”寫得有情有意。從而展現了呂偉跳水動作既快又瀟灑。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這篇新聞特寫,善於捕捉瞬間,落筆集中,突出一點,在一秒七的時間裏,記者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側面烘托,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鑑。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1、初步認識説明文及與記敍文的區別;

2、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説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瞭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懂得本文的説明對象、特徵、説明順序、説明結構、説明方法等。

教學難點:體會分析舉例的典型性和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初步認識説明文及與記敍文的區別;

【自主突破】

1.説明文是指客觀地 或 的文章,以説明事物的顏色、形狀、構造、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徵以及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2.説明文按説明對象可分為兩類:(1) 説明文 (2) 説明文

3.常見説明順序:

① 順序:以時間先後作為説明的順序,用於説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② 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總體—部分……)

③ 順序: 按事物的內部聯繫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説明順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

4.説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式、 式。

5、注音 惟妙惟肖( )勻稱( )洨河( )暴漲( )傾聽( )

6、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記載 橫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諧 支撐 推祟 巧妙絕倫

C.漳州 優久 弧形 獨一無二 D.合攏 殘損 拱圈 長虹飲澗

7、瞭解作者:茅以升, 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設計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 。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合作探究】

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試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9、默讀課文,分別找出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拓展延伸】

10、下面是橋樑專家茅以升對“橋”的解釋,請根據示例特點,以“路”是什麼開頭寫一段話

橋是什麼?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着一塊板,板上可以承擔重量,把這條板凳放大,“跨”過一條河,或是一個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橋.

路是什麼

【當堂測試】

11、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拱(gǒng)橋 橋礅(dūn) 艱(jiān)固優(yōu)久

B.陡(dǒu)坡勻稱(chēn) 和協(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鋪砌(qi) 並行不悖(bei)

D.鳥瞰(kān) 老嫗(yu)迥(jiǒnɡ)異 窺(kūi)見

1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巧妙絕倫交頭接耳提心吊膽才疏學淺 B.言簡意該改邪歸正奼紫嫣紅流連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關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輪美奐潛然淚下就地取材鍥而不捨

13、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窺(從縫隙裏看)見 孩提(六、七歲時) 匝(遮蔽)道

B.風格迥(完全)異 儼然(很像真的) 愜意(稱心舒適) 情愫(感情)

C.美輪美奐(有光彩的樣子) 昭蘇(甦醒) 徜徉(安閒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奼紫嫣(嬌豔)紅 並行不悖(相反) 豁(開闊)亮 鳥瞰(向下看)

14、判斷下列各句所用的説明方法。

1.(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國橋樑事業的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3.我們遵照前人的經驗,卧牀假寐,靜待五更。

4.汩汩有聲的淙淙細流,在曉月映照下,也呈現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龍船鳳舟倒映流水,何等絢麗,何等豪華!

【總結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説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瞭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自主突破】

1、指名讀1、2段,討論:本文主要寫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為什麼開頭兩段寫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展開全文閲讀

2、默讀4、5段,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3、讀第6段,教師強調“橋長……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等語句,提問:這一部分寫盧溝橋是按什麼順序?

【合作探究】

4、中國的石拱橋很多,都有相同的特點,作者為什麼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説明的例子?

5、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作者為什麼不選一個而要選兩個呢?

【拓展延伸】

設想一下未來的橋是什麼樣子的。請發揮你的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想象中的未來的橋。

【當堂測試】

【達標訓練】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⑤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6.這段文字以盧溝橋為例,説明中國石拱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徵。

7.第②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説明方法,説明盧溝橋的________;

第⑥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説明方法,説明盧溝橋的________。

8.這段文字中有一個描寫性的語句,它的序號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9.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説明順序?

10.這段文字共九句話,可劃分為四個層次,應該怎麼劃分?並概括出層意。

11.第③句話中有兩個詞突出表現了説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請把它找出來,然後簡要地進行分析。

12.盧溝橋的結構特點是什麼?試簡要説明。

【能力提高】

我國傳統的橋樑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樑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樑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拱橋”,用懸掛的纜索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懸索橋”,亦稱“吊橋”。

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前,就有這三種橋。河邊的大樹被風吹倒,恰巧橫跨河上,就成為“________”。兩山間有瀑布,中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漸擴大,孔上面層,磨成圓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羣猴子過河,一個先上樹,第二個上去抱着它,第三個又上去抱着第二個。如此一個一個上去連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過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對岸一棵樹,這就成為一串“猴橋”,形式上就是現代的“________”。所有千變萬化的各種橋,都由此脱胎而來。

13.三處橫線上依次應填入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説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第二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説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文中加粗詞“脱胎”一詞指什麼?

17.兩段文字的説明順序一樣,為什麼這樣安排?

【總結反思】

《中國石拱橋》學案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解説事物、闡明事理 2、事物、事理 3、時間,空間,邏輯 4、總分式,遞進式 5、xiào chèn xiáo zhǎng qīng 6、D 7、橋樑,錢塘江大橋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國石拱橋的發展。

9、石拱橋:橋洞為弧形,橋樑史上出現得較早,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佈廣、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

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

盧溝橋:石拱相聯,結構精巧,堅固耐用,形式優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10、示例:不過是深深淺淺的腳印。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這些眾多的腳印集合起來,就成了路。11、c 12、b 13、c 14、列數字、作詮釋、引資料、摹狀貌、打比方

第二課時

1、開頭第1段,一連幾處以虹喻橋,寫石拱橋的形式優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發閲讀興趣。第2段寫石拱橋的結構堅固,這是石拱橋的又一特點。這兩個特點是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為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了鋪墊由整體到局部,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由整體到局部

3、本文在安排説明順序時,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的順序;在説明橋樑的結構時,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有關歷史發展的説明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4、趙州橋和盧溝橋歷史悠久,氣魄宏偉、馳名中外,有中國石拱橋的典型特點,很有代表性。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説明事物的特徵方法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讀者對被説明事物的特徵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更深刻。

5、趙州橋和盧溝橋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是“獨拱”石橋,後者是“聯拱”石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選擇兩例可以起到互相對照、互相補充的作用,説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彩多姿的特點。

6.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 7.列數字,雄偉;作比較,堅固。8.⑨;説明盧溝橋形式優美,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9.邏輯順序,即從整體到局部 10.第一層(①)交代修建時間;第二層(②③④⑤)介紹橋長、寬及其特點;第三層(⑥)與以前作對比,説明它的堅固;第四層(⑦⑧⑨)介紹柱子上的獅子,強調其形式優美。 11.“約”是“大約”的意思,準確説明了8米是個約數;“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這裏準確説明了橋面與河面的平行關係。 12.聯拱石橋;由兩個以上並列在一起的石拱構成的橋就是聯拱石橋。盧溝橋是由11個石拱相聯成一個整體,所以它也被稱為聯拱石橋。(二)13.樑橋;拱橋;吊橋14.橋的三大基本形式;分類別;下定義 15.三種橋的成因或由來;分類別;作詮釋 16.在文中指以後的橋大都由此演化而來。 17.由最常見的入手去寫,逐漸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7

【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寫作是學習描寫景物。要培養學生學會調動所有感官觀察景物的習慣,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水準。

2、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他們在寫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的情趣。

導入語:

美好的景色描寫,能讓人如身臨其境,神遊其中。它是春賞百花夏觀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臨池照影、望月思親的感懷。一切景語皆情語,能渲染氣氛,可烘托心情,會鐫刻年輪,可銘記時光。完美的景色描寫,能把讀者的心牽入作者筆下的情境中。

四季風光流轉,時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過的路,路過的橋,看過的風景,就請你,嘗試着用筆來寫就美文吧。

本次活動,我們以通關為形式,逐級打通,掌握寫好景物的祕籍,練就自己的生花妙筆吧!

第一關、突出特徵

【美文欣賞】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細密、輕盈、綿長的特點。從靜景寫到動景,由近寫到遠,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朦朧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

【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世間萬物皆有個性,自然風景各具神韻。寫出景物的特點與特徵也就是要寫出該景物與其他景物的不同之處,寫出個性,寫出神韻。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寫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色。準確、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有助於把景物寫得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

【習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綠。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門口的一條鄉間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經被綠色小草覆蓋,嫩嫩的枝條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風吹動下閃爍着光芒,就像晶瑩剔透的小珍珠。我順着這條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兩邊垂楊柳已經長滿細細的枝葉,我摘下一片嫩葉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機,嫩葉是綠色的,滲透出一點淡黃的顏色,它是那麼的嬌嫩。

——王佳浩《我愛春天》

老師: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滿生機的特點來寫,生動細膩地描繪了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景象。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二關、多感並用

【美文欣賞】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春》

最難描繪是春風。

朱自清以多種感官感受春風,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

從觸覺上感受,“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輕柔、温暖,充滿了愛意,讓人依戀;從嗅覺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濕潤,青草味清爽,花香,濕潤、清爽、淡香由輕風融在一起,使人沉醉;從聽覺上感受,輕風中傳來了一曲鳥鳴、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諧悦耳的春之圓舞曲,令人入迷。

【寫作祕籍】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顏色、味道、質地、形狀等各方面的特徵,而要把它展示出來,給讀者立體的感受,就要善於多角度描寫,從不同的側面入手描繪。如在寫景時,很多人只習慣於描繪看到的事物,這樣難免單調。其實,我們不妨充分調動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描寫景物,從而構建一幅立體的圖畫,帶給讀者真切的感受,讓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景。

【習作展示】

秋天,瓜果飄香。風裏帶來些濕潤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絲絲的成熟的果實的味道釀在一起,愈釀愈濃。瞧,果園裏,一個個黃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燈籠掛滿枝頭,好像在慶祝秋天的豐收。卸去紙袋的紅彤彤的蘋果像一個個圓滾滾胖乎乎的小球,有的兩個湊在一起,似乎在説悄悄話,還有的三五成羣,彷彿在開豐收大會。葡萄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綠的、深紅的、淡黃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開了嘴,露出了光滑瑩潤的石榴籽,真是讓人唾液潛湧。我掰下一粒石榴,放進嘴裏,哇,又酸又甜,回味無窮。

——樊石林《我愛秋季》

老師:樊石林這段文字以嗅覺感其香氣,以視覺觀其色狀,以味覺品其滋味,展現了一幅立體的果園的豐收的景象,讀來不覺讓人神往。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三關、寫之有序

【美文欣賞】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這一段圍繞“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層層鋪寫,把各個細部的色、態、光一一展現出來。寫得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筆法活脱,又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寫作祕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我們觀察和描寫景物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或按空間順序,以一點觀察點的轉移為線索,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裏到外,由外到裏,或由中間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寫,要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時間順序,寫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特點,使文章富於變化,搖曳生姿。

【習作展示】

一夜細雨。清晨,被一陣啁啾鳴囀的鳥聲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陽台,推開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經停了,但見窗外樹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擻;近處原野,未成熟的莊稼綠意葱蘢,青翠宜人;遠處橫亙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給人以無限遐思。

——楊宸《秋晨》

老師:楊宸這段文字以空間為序,由近及遠,依序描寫了窗外樹木、近處原野、遠處嵯峨山,像是一幅層次分明,遠近景相映襯的水墨畫。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四關、動靜結合

【美文欣賞】

例1: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素湍”即為白色的急流, “綠潭”則是碧綠的深水,“回清”迴旋的清波,而“倒影”又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動靜交叉,有張有弛;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例2

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裏。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季羨林《清塘荷韻》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時候,作者把"動"的感受融和到"靜"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靜得人們可盡情地吮吸縷縷的清香,即使一片蓮瓣落入綠肥紅豔的水中,也未打破寧靜,真靜得出奇!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寫作祕籍】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一味繪靜,則呆板;一味寫動,則嘈雜。

自然萬物,有的相對靜止,有的不斷變化。因此,描寫景物,既要寫出靜止時的優美景色,又要寫出運動變化的動態美,靜態與動態搭配,形態與姿態配合,寫活寫動,景物才能筆筆生輝,形象起來。

寫這類文章,一般是先採取靜態描寫,然後再根據事件的發展和需要,進行動態描寫。這樣寫,文章才會靈動起來,既有生命,又有靈性。

【習作展示】

秋天,雖然一些嬌嫩的花兒枯萎了、凋謝了,但那菊花卻迎着燦爛的陽光,肆意怒放。黃的似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潑潑灑灑,像龍飛鳳舞;這一朵熱熱烈烈,像節日焰火;那一株晶瑩美麗,像精緻的珊瑚;這一枚絲絲縷縷,如飄揚的髮絲。一陣微風吹過,朵朵菊花又似搖曳着精美的裙襬,優雅又婀娜地起舞,讓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愛秋天》

老師:惠勇蕾筆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繽紛,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靜態描摹,又有動態描寫,生動優美,靈動鮮活。

總結語:

本節課我們以通關升級的方式學習描寫景物,請牢記我們的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讓我們邊行走,邊記錄,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風光。

【優秀習作】

我愛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終於盼到了,冬天來了。

冬爺爺邁着緩慢而沉重的步子來了,他像是在擔心我們生他的氣,還為我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禮物。

看呀!他為小草蓋上了潔白的羽絨被,給樹姑娘穿上了晶瑩的白紗裙,給房屋蓋上了一頂温暖的白線帽,為遠山帶來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樹瓊枝、粉粧玉砌,大地上充滿了詩情畫意,好一個潔白無瑕的世界!

當然,和藹可親的冬爺爺也給人們帶來了禮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麗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輕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爺爺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訴人們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該休息休息了。

上學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細觀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個瓣,是一個個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瓊渣一般,又精美又可愛,只是一忽兒就化了。路上滿是鬆軟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響,有趣極了!

到了學校,就聽見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下課了,一羣羣孩子在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頭髮上、手套上,到處都沾滿了雪,他們也不在意,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玩得開心極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團了一個雪球,可是這雪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故意跟我過不去似的,偏偏團不緊,可能是雪太蓬鬆的緣故吧!還沒等我團完,一個老大的雪球向我飛來,我哪裏來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頭上。我猛地抬起頭只見同桌在一旁詭笑。不用多説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裏肯吃虧,又來反擊我了。上課鈴響了,同學們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飄飄揚揚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農諺:"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來得很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

我愛冬天,因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嚴峻,長天一色的蒼茫,更有着包容萬物的慈悲,無私饋贈的慷慨。

早春生機勃發,盛夏激情熱烈,金秋收獲累累,我卻獨愛這昭示希望的寒冬。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校園一景

王美琪

我在張家坳學校就讀已經七年了,在這七年裏,我每天基本就是上學,上課,下課,放學,真的好不愜意。

我最喜歡的就是校園的風景,要説校園的風景,那真是別具一番風味。樹木鬱鬱葱葱,綠草青青翠翠,繁花芬芳馥郁。一到夏天,我就特別喜歡走在操場上深吸一口氣,好輕鬆的感覺。

要説校園風景哪處最好,唯有剛進校門,左右兩旁那兩片小花園,從遠處看,綠草叢生,用石磚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真有點“曲徑通幽處,‘校園’花木深”的意境。

右邊的花園,地面長滿了如茵如絨的綠草,還有一棵高大的棕櫚樹,伸展着大蒲扇一般的葉子。棕櫚樹前面是一排茂盛的月季花,從春到秋,嬌美的月季花次第綻放、繁花似錦。説實話,好多同學都喜歡去裏面摘月季花,但是我從來都不想進去,因為我不忍心去踩踏那些青翠欲滴的小草兒。

左側的小花園裏有垂楊婀娜,修竹挺拔,青葱可人。順着彎彎曲曲的小路走進去,在一叢茂竹的掩映下,靜卧着一塊粗糙的大石頭,上面鐫刻着“篤行”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到春天,這個花園裏的那棵小桃樹,就開滿了桃花,樹上彷彿落下了一層綺麗的紅霞,樹下彷彿鋪就了一層粉紅的輕紗。花兒芬芳馥郁,好多蝴蝶和蜜蜂都被她那嬌豔的花朵和清新的香氣所迷惑,上下飛舞,不忍離去。好多小朋友下課之後都喜歡去那裏去那裏嬉戲,聞一聞花香,撿一撿花瓣,發一發呆,説一説悄悄話,我也不例外。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花甜絲絲的。我覺得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還有花園後挺拔的松樹,它是那麼的高大,那麼的精神,無論春夏秋冬,都直直的佇立在那裏,像守衞邊疆的戰士們一樣。

校園裏的風景雖然不是最美麗、最雄偉的風景,但絕對是我最值得回憶的珍寶,它陪伴我度過最美好的少年時光。

校園風景,永駐我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瞭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於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美,反覆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教學難點】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礎知識

1、文學常識:本文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

課題解析:給朱元思的信“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

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 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關於六朝駢體文:

唐:稱時文(與古文相對)晚唐:稱四六文(四、六言為主)清:稱駢體文(兩馬並列駕車為駢)

吳均體:六朝駢體文往往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許多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

吳均的作品卻能揚其長避其短,不堆砌辭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暢,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內容充實,時人效之,號為“吳均體”。

2、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繫,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2)、 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係;瞭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3)、 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4)、 反覆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閲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縹piǎo碧 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 泠lng嚶yīng 鳶yuān飛 戾l天 經綸ln

4、解釋下面詞語。

(1)風煙俱淨 俱:全,都。 (2)從流飄蕩 從:順,隨。

(3)一百許裏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 (4)直視無礙 礙:阻礙。

(5)負勢競上 負:憑藉,憑依。 (6)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

(7)望峯息心 息:平息。 (8)經綸事務者 經綸:籌劃。

(9)橫柯上蔽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10)疏條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詞語

(1).詞類活用【湍】急流。【奔】飛奔的馬。【軒邈】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

(2).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見】通“現”,露出。

(3).常規詞語【風煙】煙霧。 【共色】一樣的顏色。 【從流】隨着江流。從,順,隨。

【縹(piǎo)碧】青白色。 【無礙】毫無障礙。 【甚箭】比箭還快。 【夾岸】兩岸。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綠而密。【負勢】憑依高峻的山勢。負,依憑。

【競上】爭着向上。競,爭。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聲激越。 【作響】發出聲響。 【相鳴】互相和鳴。【成韻】形容聲音和諧動聽。韻,和諧的聲音。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絕】停止。

【鳶 (yuān)飛戾(lì)天】鳶飛到天上,這裏比喻極力追求功名的人。鳶,一種兇猛的鳥。戾,至。【息心】平息熱衷功名之心。【經綸】籌劃,治理。 【柯(kē)】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猶】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停頓和節奏。

2、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的特徵。

第1段:概括從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第2段:描寫異水。第3段:描寫奇山。

4、把握本文的結構:總--分

5、疏通文意。

(1)學習第1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講解):

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敍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翻譯: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2)學習第2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解疑)。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翻譯:是説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3)學習第3自然段(聽錄音後小組討論,教師解疑)。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説的是“高山”,不是“寒樹”。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翻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泉水激打着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好鳥互相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一聲不斷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斷地啼叫。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四、品味鑑賞課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麼樣評價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此外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評價: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遊的地點和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2)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作者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麼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裏,又異在哪裏呢?我們接着往下學習。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異水”二字,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寫了水的哪些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的特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視覺;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從山勢寫其奇--視覺;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側面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聽覺;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聯想;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視覺。

(2)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內容。

1、語言美

(1)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2)提問:請談談朗讀本文時感覺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並舉例加以説明。

(3)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後明確: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修辭的運用,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誇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2、意境美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重點揣摩課文寫“水”寫“山”的語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嚮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的景色時,插入了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奇山異水”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讓學生帶着對作者的情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總結課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寫富春江山水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即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山水的描寫,對其美景的流連忘返,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仕途官場的厭倦。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自然的愛慕和避世退隱的志趣。

七、佈置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寫景文字。

八、課後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悦。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説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瞭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囉。於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後,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圈點勾畫,準確把握文章內容 。

2、抓住關鍵詞句品讀,多層次分析人物形象 。

3、縱深開掘“真”字涵義,領悟古人智慧和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關鍵文言字詞,把握文章內容。

2、緊扣“真”字,品析周亞夫的形象和精神。

教學難點:

找出關鍵詞句品讀,開掘“真”字內涵,多層次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1

走近《史記》, 溯源引流 。

兩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後……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是24史之首。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長於記人,書中精心刻畫了上百個人物,如我們熟知的廉頗、藺相如、屈原……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西漢時期的一代名將周亞夫。

出示課題:《周亞夫軍細柳》並解題。

2

自讀課文,梳理“真”事。

(一)讀課文,明大意。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圈點勾畫,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②檢查反饋:

一詞多義 :

軍細柳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

疑難句子:

將以下騎送迎

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二)填表格,理情節。

過渡語:“奇”是司馬遷《史記》的主要藝術特色,善於在曲折奇特的情節中顯示人物性格。接下來讓我們通過表格來梳理本文的故事情節。

地點

勞軍經過

文帝評價

霸上、棘門營

直驅入

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將以下騎送迎

細柳營

先驅至不得入

嗟乎,此真將軍矣!

可得而犯邪!

上至,又不得入

軍中不得驅馳

介胄之士不拜

小結:通過剛才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故事在鮮明的對比中呈現。文帝親自勞軍,經歷了兩種不一樣的待遇,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軍隊。在截然不同的對比中,發出了由衷的感歎。

3

摘句析讀,細品“真”人。

過渡:文中漢文帝發出怎樣的感歎?請找出來,生齊讀“嗟乎,此真將軍矣!”師提示:重點是哪個字?真(板書)師啟發:文帝為什麼稱讚周亞夫是真將軍?讓我們到文本中去尋求答案。

(一)品“真”言。

學生小組合作,在文中找出能印證是“真將軍”的相關句子,摘句品、讀、悟結合,理解周亞夫的人物形象。

預設:

“軍士吏被甲,鋭兵刃,彀弓弩,持滿。”強調“被、鋭、彀、持”幾個動詞,齊讀,讀出士氣高漲、精神飽滿、嚴陣以待。

“天子先驅至.. .. ..不得驅馳。”教師引導填字加詞的方式悟讀,抓幾個特殊的否定句“不得、不聞、”等,從人物語氣的演讀、角色的朗讀、關鍵詞的品讀等方式,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明的形象。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周亞夫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引導學生讀出人物語氣,讀出不卑不亢。品出了周亞夫剛正不阿的形象。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

教師最後從整體上指導朗讀這些句子:有全班的齊讀、學生的分角色朗讀、教師的朗讀,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創設朗讀的小高潮。

(二)析“真”將。

師生共同歸結周亞夫的人物形象: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

教師啟發:將士們為什麼刀出鞘、箭在弦,時時處於緊張的備戰狀態?請同學們在第一段去找關鍵句。

“匈奴大入邊”“以備胡”(品讀“大”字和“備”字)

邊播放背景視頻,教師補充背景材料: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單于率領軍隊大舉入侵,其中有三萬軍隊進攻上郡,三萬軍隊進攻雲中郡。“規模之大、來勢之猛、軍情之急”,漢文帝調集了三路大軍到邊地防守,以保衞京城。

在國家危在旦夕時,周亞夫臨危受命,更表現出了作為將軍的勇於擔當。(板書:勇於擔當)

插入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的形勢圖,總結並豐滿周亞夫責任與擔當的形象。

(三)悟“真”君。

①找出相關句子進行品析,引導學生簡要品讀漢文帝的人物性格,體會漢文帝的寬厚仁德。

“漢文帝以柔御天下,剛強者皆乘風而靡”____蘇轍

(板書:真君主)

②補充資料: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進一步強化漢文帝對周亞夫的信任與賞識。

總結:文帝的寬厚仁德成就了一代名將,也從側面烘托出了周亞夫的形象。“真將軍”的周亞夫是因為遇到了“真君主”的漢文帝。(板書:側面烘托)

4

開掘字意,深諳“真”理。

《説文解字》中是會意字,本義:長生不死的人變形昇天

理解(一): “真,正也”。

1、學生用組詞的方式解讀“正”字,拓展他們的思維。正義、正氣……

小結:正因為周亞夫的正直不阿才被文帝讚譽為真將軍。

2、教師引導:“守正”,固守根本,固守一個將軍的根本(追問:將軍的根本是什麼?保家衞國,捍衞國家主權)

小結:周亞夫面對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的擔當與責任。

理解(二):“真,本性、本原”。

“本性、本原”就是擁有純真,保持自己的初心……堅守自己的信仰。……(板書:堅守信仰)

延伸:古往今來,保持初心,堅守信仰的人不勝枚舉,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結束語:堅守信仰使他們擁有無限的能量,堅守信仰使他們成為民族的脊樑……

板書設計

周亞夫軍細柳

恪盡職守

真將軍 勇於擔當 對比

堅守信仰

真君主 寬厚仁德 烘托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20

一、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標對八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信任,鼓勵他們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教材中已經給出了不少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手,學生可以“閲讀提示”的引導下進入文本,藉助註釋疏通文意,藉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關鍵問題。

三、教學目標

1. 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3. 認識周亞夫恪盡職守的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重點難點

抓住語言描寫的感情色彩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徵。

參照註釋,查閲詞典,疏通語言文字,反覆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朗讀,研討。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學生朗讀王維的《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這首五言律詩描寫了一位將軍打獵的情景。詩中對涉獵將軍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將軍的豪邁氣概,曲折的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這裏面的細柳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主人公―――周亞夫駐軍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細讀他在細柳營的故事,體會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

棘門(jí) 彀(gòu) 弓弩(nǔ) 詔(zhào)

按轡(pèi) 揖(yī) 胄 (zhòu) 曩(nǎng)

2.作者連接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 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和文學家 。

3.作品連接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餘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範,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裏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史記》在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合作與探究

(一)朗讀指導

(1)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2)已而/之/細柳軍

(3)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4)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5)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

(二)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彀弓弩(張開)

天子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

軍中聞將軍令(聽從)

居無何(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將軍亞夫持兵揖(行禮)

使人稱謝(告知)

2.通假字

(1)軍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車(同“軾”,車前橫木,這裏用作動詞,指扶軾)

3.一詞多義

(1)使

①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派遣)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使臣)

(2)軍

①軍霸上(駐軍)

②上自勞軍(軍隊)

(3)之

①已而之細柳軍(到)

②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

③稱善者久之(無意義)

(4)以

①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任命)

②請以軍禮見(用)

4.古今異義

(1)天子先驅至(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走在前面引導)

(2)軍中聞將軍令(古義:聽從;今義:用鼻子嗅)

(3)持節詔將軍(古義: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今義:節日)

(4)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古義:營壘;今義:牆壁)

(5)請以軍禮見(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希望對方做某事)

(6)使人稱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

5.詞類活用

(1)軍棘門(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2)介胄之士(名詞用作動詞,披甲戴盔)

(3)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名詞用作動詞,下詔)

(4)鋭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鋒利)

(三)翻譯句子

1.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

2.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馳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着馬迎送。

3.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鋭兵刃、彀弓弩,持滿。

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

4.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

5.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

6.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裏的將軍。

(四)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每段內容。

【交流點撥】第一段:簡要交待了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徐、週三軍的駐地。第二段:寫周亞夫在細柳營嚴格治軍。第三段:寫漢文帝深明大義,讚歎周亞夫治軍嚴格。

2.用自己的話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交流點撥】匈奴入侵,皇帝慰問軍營,在周亞夫所在的細柳軍營看到了與其他軍營不一樣的地方,雖然皇帝進細柳軍營不太順利,但對亞夫將軍卻有着極大的誇獎。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被任命為太尉,領軍東進與叛軍作戰。出發前向景帝提出用樑王劉武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糧道的戰略,得到景帝的認可。後實際作戰中,樑軍受到吳楚軍壓迫,不停向周亞夫求救,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食供給。缺糧的叛軍反撲未果,終於崩潰。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平息。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藉助文下注釋,疏通了文意,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瞭解,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周亞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説説皇帝是如何評價周亞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點撥】“此真將軍矣!”

2.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亞夫不愧為“真將軍”?

【交流點撥】從“軍士吏被甲,鋭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等內容可以看出細柳軍軍紀嚴明,周亞夫是一個治軍嚴謹,忠於職守的“真將軍”。

(二)深層探究

1. 本文重點寫細柳軍,為什麼還寫霸上、棘門軍?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寫霸上、棘門軍是為了對比襯托細柳軍軍容肅整、軍紀嚴明和周亞夫的治軍有方、恪盡職守的“真將軍”風範。

2.軍中都尉執行周亞夫的“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的命令説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説明了軍隊,特別是戰爭時期的軍隊,號令應該統一,紀律應該嚴明,不是軍隊統帥的命令,都不能聽從,這樣才能打勝仗。

(三)人物形象

1.從軍士吏的表現,以及“亞夫乃傳言開壁門”“請以軍禮見”可以看出周亞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人。

2.從“上自勞軍”和“稱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以天下為重、體恤下情、寬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寫法探究

作者為了突出周亞夫的形象,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本篇課文重在刻畫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寫周亞夫的地方並不多,而是把大量筆墨用在霸上、棘門軍與細柳軍的對比上,用在描寫細柳軍的嚴明軍紀上。這些側面描寫有力地烘托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如:細柳軍將士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人物雖未出場,卻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將軍”的威嚴和風範。兩處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雖着墨不多,卻如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三、拓展延伸

談談周亞夫精神的現實意義。

【交流】當今時代,每一位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甚至工程設計師、一線工人等等他們的工作崗位就是一道“防線”,只要發揚周亞夫的這種敬業精神,恪盡職守,敬業樂業,我們的事業終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新時期也不乏周亞夫式的人物。無論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孔繁森、鄭培民、谷文昌,還是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李素麗、張秉貴、徐虎,以及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周亞夫”,他們憂國憂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七、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案設計 篇21

【設計思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採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徵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教學難點】

品析文章的美點:構思、用材、佈局

【教學方法】

本文確定為“文學鑑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並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説明。

2.欣賞完後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註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聽老師帶着驚歎、讚頌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學生之間自由交流文中難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問題情境設計師生共同探究。

(一)問題情境。

1.本文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麼?

(二)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後寫水。寫山抓住了什麼特徵?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麼?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着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悽”“哀”則藴涵着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於“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後小先總後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迴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湧可以迴旋清波卻怎麼可以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並提”(也稱為“合敍”)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係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於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裏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用這個例子寫出了江水的湍急。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麼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佈局的巧妙。先山後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本文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説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明確:(示例)描寫手法美: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徵;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峯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拓展研究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2.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試比較三峽的古今。

3.課外閲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本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教學隨想】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徵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後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鑑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歎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徵、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這三個環節用簡潔的語言可概括為: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