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檢討書 閲讀(1.6W)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

《幽徑悲劇》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教這篇文章,我用了兩課時。這篇文章學生初步理解會有一些困難,教師要能夠注意引導,激起學生的共鳴。教後反思如下: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一、目標明確,環節安排得當。

第一課時的目標是整體把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第二課時的目標是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緻的語言特點。根據兩課時的目標設計課堂環節,朗讀與分析結合,討論與思考結合。課堂環節安排得當,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課堂目標達成情況較好。

二、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的有效調整。

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為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把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作為討論重點。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為什麼以“幽徑悲劇”為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幽徑上這株古藤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為什麼作者在最後説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對學生讀寫訓練提出要求。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要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而絕不是説教。當然如何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值得每一個語文老師深思。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2

20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在青州師範附小講市優質課《幽徑悲劇》。回來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有值得自己發揚的地方,更有許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以讀貫穿全文,並且體現讀的三個層次。

《幽徑悲劇》是一篇散文,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感悟,是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在設計不同的讀的形式的基礎上,我重點是設計了讀的三個不同的層次。

首先,在讀中感知。這個層次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大體結構。如學生閲讀課文,説一説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悲劇?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其次,在讀中感受。這個層次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感情,同時把自己感受融入其中,形成學生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如:閲讀課文,找出寫幽徑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讀文章的第11段,談談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請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這幾個題目的設置都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觸摸文字的温度。

最後,在讀中感悟。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明白文字,更要引導學生領悟文字背後的內容,要培養學生深刻的思想。如,藤蘿被毀,令人悲痛。那麼,有沒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這樣的題目就是在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聯繫寫作背景,挖掘作品的深刻內涵。這是感悟社會;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養,修正自己的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這對學生來説,是更深刻的感悟與收穫。如設計的“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季羨林卻常常為一些小動植物而落淚,你怎樣看待其人?”,這個問題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季羨林悲天憫人的情懷,學習他關心天下的胸懷。

2、抓住關鍵詞,進行個性化解讀。

《幽徑悲劇》這篇文章,內容深厚,主題多元,這既給教師提供了拓展的空間,也給學生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在設計教案之前,我熟讀課文,力圖找到文章的關鍵詞,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而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後來,我把“悲劇”作為文章的關鍵詞,用“微笑”和“絕不會有任何人”兩個詞來解析“悲劇”的內涵。“微笑”,一詞寫出了藤蘿花開得燦爛如笑臉,而此刻,它的根部被人砍斷了,它並知道已經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源,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藤蘿的悲劇;而一連三個“絕不會有任何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們對藤蘿所代表的所有美的事物的漠視,通過分析,學生就可以挖掘出文章的內涵。

有待修改的地方:

1、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不透徹。

《幽徑悲劇》這篇文章寫於1992年,屬於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年代;文章中還牽扯到的一段歷史。對於這兩段歷史,學生都不熟悉,造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障礙。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把學習任務在一節課內完成,我沒有深入分析寫作背景,使得學生對“藤蘿成為我的精神支柱”一節的理解處於真空狀態,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就達不到預期的深度。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將在下一次學習本文時,把這段背景加入分析的行列,效果會更好。

2、課堂生成缺少精彩。

語文課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中解決問題,並帶着新生成的問題走出課堂。而這一節課,學生通過預習,能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課堂上卻沒有形成爭論、辯論的精彩場面,學生思維碰撞沒有形成燦爛的火花,也沒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思考玩味的新的問題,這是很大的遺憾。在以後設計問題時,還需要再琢磨更貼切的角度,激發出學生更多的思維火花。

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些可能自己一時沒有察覺,以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還需繼續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3

季羨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無窮的人格魅力的學者、教授,他有着豐富的內心和愛心,《幽徑悲劇》是他的一部代表作,歷來為大家所喜歡。學習這篇文章,要求學生對寫作背景和作者有所瞭解,對“愚氓”這個詞也要有了解。在教學本文時,我作了如下嘗試,現作如下回顧反思。

一、課前預習,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先讓學生查找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然後閲讀課文,從文中找到表現時間的詞語,知道這棵藤蘿經歷過怎樣的劫難,最後在什麼時候被毀的。思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然後帶着這個問題再讀課文。

二、對比賞析,體會作者情感。

文中兩次寫到藤蘿,分別對藤蘿的美麗和被毀後的慘狀進行了描寫,在寫藤蘿的美麗之時,又將它與其他被毀的藤蘿作了對比,針對這一點,我先讓學生抓住具體語句,賞析領略藤蘿之美,體會作者對藤蘿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賞析被毀後的慘狀,感受作者內心的悲傷。最後讓學生以藤蘿的身份和口吻,對那些“愚氓”控訴內心的悲傷。再次感受作者內心。

三、人物的比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還提到了另外幾個人,“愚氓”、“偉人”、“世人”,對於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樣的情感呢?我先讓學生結合具體語境,找到相關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互相糾正補充,最後明確,原來作者用了反語的手法,對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態度。在此基礎上,再讓大家探討分析作者是怎樣的人,並對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應該説,這篇文章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是一個挑戰,但在充分的預習和引導的基礎上,學生還是能體驗感受,並較好地進行理解感悟,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適當地補充課外關於藤蘿的材料,再次進行對比閲讀的話,我想效果會更好!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4

前一課時學習了速度的概念,學生學習了用比值法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位置變化快慢),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出速度概念的過程,用類比方法遷移到加速度(速度變化快慢)的概念學習中來,這給學習加速度這一概念降低了台階。但由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區別很難分清;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這更給學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學概念帶來了難度。

教師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後有所發現,有所聯想,運用科學思維,萌發並提煉出科學問題,使教學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進行探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後從公式和圖像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通過對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對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本課時教學的設計流程是:學生主觀感受(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提出問題—發散類比—拓展探究—交流與合作—分析與論證。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通過有趣的實例體會加速度的實際應用。通過具體數據表格説明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由於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關聯性,應引導學生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加速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它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向同學們強調兩個問題:第一,速度、速度變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速度變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還要看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第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為零。暫時迴避幾個問題: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注意循序漸進,不要求過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度方向相同;減速運動亦同。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5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層層設疑,使知識不斷深入,並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如:講螞蟻羣體戰勝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羣體力量大於個體,要將團結協助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中,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昇華。

在《探究螞蟻的通訊》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設計探究方案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並討論設計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學不拘於書中“放小紙片”的探究方案,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簡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改用在螞蟻行程上噴香水或醋等方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課在教學設計上還存在不妥之處,如課的開篇再多讓學生舉一些他們所知道的羣體生活的動物就好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再如:設計螞蟻通訊探究方案時,學生討論出許多不同的方案,這時如能選有代表性的,讓設計方案的學生上前講解或板畫圖解自己的方案,會給本課添上有色彩的一筆。另外,語言還要仔細推敲,力爭精練,今後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還要真正做到放得開。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6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已半學期了,經過半學期的艱苦歷程,深受新課改的冼禮,在教材鑽研、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領域都有着較大的收穫。教師明顯表現出關注學生,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民主平等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一致希望能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兩個月的學習生活,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知識結構上都發生重大變化,突出了知識的形式的探究過程,同時增加了大量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實現兒童的發展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1.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領略教材圖例的含義,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新教材的例題、"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圖,這些插圖對我們教師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好這些插圖的內容,領略插圖的含義,根據插圖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裏有5幅插圖,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插圖開展比多少、比長短、比高矮的分組活動。在比長短中,我開展"誰的胳膊長"的趣味比賽活動,先分小組比出誰是小組中胳膊最長的同學,再組與組比較,比出誰是全班胳膊最長的同學。這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小組裏合作學習,使生與生之間有交流、討論,在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新知,教師真正站到了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位置。

在練習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導意義的插圖,這些插圖也為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可發現練習裏都有這樣的題型與插圖:讓學生抽取0~10的11張數字卡片。要麼用大數減小數(學減法),要麼哪兩個數想加得幾(學加法)。受到教材插圖啟發,我讓學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數學卡片袋,在鞏固練習中開展分組比賽活動。這樣學生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個單元,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鞏固了新知。

2.發揮教材信息資源,創造性創設問題情境

低年級的國小生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圖例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多個素材與信息,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空間。如果能善於挖掘這些信息資源,創造性的創設問題情境,就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課中,除了書本上列舉的兔子與磚頭、小豬與木頭的比較外,還有蘿蔔與蘋果、小豬與小魚等多種有用信息,還可利用插圖所提供的這些豐富信息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已獲得的信息,讓他們想一想:圖中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資源放開學生,讓他們牽動探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多"與"少"的理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的培養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本冊教材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在教學數的組成時,先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幾種分法?每種分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把這幾種分法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分出來呢?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實際操作,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新教材更加註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來除了學習知識、獲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知識與德育滲透,如:在"比一比"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衞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但多數教師對教材在編排上還持有一定的意見,如:有些地方銜接不當,知識跨度太大;個別題目圖意不明,如,第33頁第1題"連一連",第45頁第1題3幅連續的圖等;在第36頁"可愛的企鵝"中唯一出現符號" ",顯得突然,且給教學帶來麻煩;沒有更多地強調"數的組成",造成學生計算速度偏慢;有些內容對學生要求過高,有難度(如"連減");有的課時內容太多,完成有困難(如"操場上"),教材還有待於改進。

二、在課堂教學方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着教,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採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自主探索的慾望,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7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導課,激發探究願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牛頓説:“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猜測兩種量還可能成什麼比例,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後我問學生想學會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再讓學生猜測這些知識,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這一環節設計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願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節課教材上的例題是由例一變化來的,教學正比例時,我也是自己重新編寫了例題,因為我感覺利用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這三種量認識正、反比例對學生來説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鑑了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一事例,學生感覺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親切易懂,並且願意在這個表格中找尋規律,進而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8

本文節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水滸傳》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説。課文節選部分寫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樑中書生辰綱的經過。本文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並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閲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智”字展開,在文中“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吳用的智取、楊志的智送。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兩個主問題: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學將主要採用“主問題討論式”,讓學生在主問題引領下主動走進文本,討論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整體閲讀的性質,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整體閲讀教學思想的。學生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就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構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鮮明,還可以感受到語文之美、語言之美。同時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培養學生通過語言分析課文的方法,因為任何架空語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實現閲讀能力的遷移。在分析以晁、吳為首的英雄羣象“智”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1)智用天時;(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計謀等四個方面,在智用計謀這一環節我插入了視頻欣賞(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創設情境)(視頻4),這樣不僅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故事情節,同時也緩解學生的課堂疲倦,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播放完之後請學生找相關的語段,p114倒數第二段。並請學生找出有關動詞做上記號(採用替換法)、瞭解作用,齊讀體會。並與視頻4進行對比。最後我進行小結歸納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喝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説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着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通過這些描寫有力地表現了晁、吳諸雄的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鬥的過人膽識和超羣智慧,讚美了農民起義英雄。其次文章刻畫了楊志這一生動的藝術形象,並且緊扣楊志的身份經歷,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他複雜的個性。在引導學生分析楊志的性格特徵並體會塑造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時,我重點從智藏行蹤,智變行辰,智選路徑等方面表現楊志是用心良苦的,為保生辰綱的安全是煞費苦心的。第三,瞭解文章景物描寫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筆墨描寫了“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後(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表現。赤日酷暑的描寫為情節發展作了必要鋪墊,為表現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這樣讓學生通過語言分析,通過自己的閲 讀思考,實現對文本的理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與表達能力。整堂課上下來,總感覺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點是突出的,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至於導入的設計,我採用播放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關於《智取生辰綱》的片斷(視頻3)學生看完後我提問:1、片斷中有那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目的是引出課文中有那些人物?從而進入課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討分析,許多老師認為既然是第二課時,因此就沒有必要在這個堂課的開始播放電視劇的片斷了,而且這個片斷是一種視覺感受,與文學作品的以文學為載體的感受關係不大,因此將它刪掉比較合適。這個建議是十分中肯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應該立足於文字本身而不應該大量藉助現代化手段,這是目前許多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我曾有思考過,但我保留意見。

誠然,一堂課總是有許多的遺憾的,我這堂課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預習不夠充分,課文內容不熟悉,導致課堂的沉悶。因為這是第二課時的內容,原來我預先準備好的第一課時《導學綱要》,是用來指導學生預習的,這《導學綱要》我沒來得及發給學生看,練,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課時了,所以也就出現了課堂的這種場面。本來應該説這堂課是非常熱鬧的。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9

《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我”從爸爸的談話中、從太陽落山、鳥兒的飛行中,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從“我”和時間賽跑的經歷中體會到怎樣珍惜時間。作者慧眼獨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經意的時間流逝問題,以祖母去世,“我”哀痛萬分,通過父母對我的啟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時間變成了可以覺察到、並在行動中可以抓得住的東西,從而點明瞭中心,使人們認識到: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會獲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好教材。

我在上課時主要把理解文中父親説的話、有關珍惜時間的諺語等重點句做為訓練重點,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引導孩子們在讀中體會,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出示了這樣幾個句子,在引導孩子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這些句子的含義。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0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

本課將此基本理念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教者藉助遠教資源,把各種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教學氣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藝術審美空間,增強教學活動的藝術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首先以文學詩歌《我家住在大海邊》來導入,以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為主線,以觀賞《海濱小城》的視頻課件為輔助,以美術想象畫《我心中的大海》為體驗,以短文《浪娃娃》提示學生查找大海對人類的貢獻為延伸,體現了教育創新,知識創新,學科交叉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增強了音樂與姊妹藝術的有機聯繫,為學生欣賞音樂創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其次把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是為了更好地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而欲達此目的,貴在把二者靈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學生把音樂形象描繪下來,教師應該啟發每個學生用各自獨特的畫面構思去表達同一音樂主題。當我們啟發學生描繪一幅圖景的時候,不應當無形地誘導學生一起去尋找同一種圖解,而要鼓勵他們去積極尋找各式各樣的屬於自己的圖解。

最後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追求。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1

一、是從現實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做數學,教學中多次營造現實情景,用“‘分’後面小錢怎樣處理”,“操場面積保留到哪位”等具體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思考體會近似值的產生是現實生活的需要,突出“聯繫生活實際想問題”,在學生掌握近似值有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是重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教學中提供了很多讓學生表達,傾聽,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後體會,如討論“分”後面的“千”怎樣處理,討論操場面積用近似值還是用精確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這些交流後討論都深化了學生對近似值的理解,豐富了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是創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練習二第三題進行改造後作拓展數學內容,這樣創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能體現生活中的數學價值,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2

《藏戲》這篇課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藏戲的來歷以及藏戲的三個特點。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閲讀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為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課文,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是花了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為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説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為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內容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可以説是從未接觸過,並且本課有些詞語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瞭解藏戲是本課的重點。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3

《哥哥的心願》課文講述了聖誕節時,圍繞保羅的哥哥送給他的那輛新車,保羅一次次地誤解了男孩的美好心願,體現出男孩對弟弟深深的愛,同時也讓保羅真正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課文選取了一個温馨感人的愛的故事,語言樸實、簡潔。在教學中,我牢牢抓住兩次誤解這條主線展開教學,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來表現哥哥的美好心靈。

本文教學中,我自認為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結課時的拓展練習,讓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有沒有給予過別人幫助而感到快樂的事例,因為文本來源於生活,還要回歸生活,在學生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以後,再通過再現生活中的種種給予。啟發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多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

《哥哥的心願》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還注重了讀書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以及情感體驗。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雖然有些環節沒有預先設計的那樣流暢,但是總的來講,教學中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具有切實可行的意義。我感覺,我的課堂教學正在向“教師為了不教”的目標靠近,我相信,只要我有行動,只要我堅持,學生就一定會給我驚喜。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4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

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5

語拼音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為此,教學d t n l時,我選擇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圖畫,來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首先,我設計了四座卡通房子,每學完一個聲母,就把它作為門牌號貼在屋頂上,學生看了都很興奮。接着讓學生根據老師、同學的發音,找到門牌。

一年級的孩子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於是在識記聲母的字形時,我讓學生根據圖編順口溜來記憶。如讓學生看圖説,像個大鼓ddd,;魚兒上跳ttt。我又讓學生觀察字形編,如左下半圓ddd;傘柄朝上ttt;一個門洞nnn;一根筷子lll等等。這樣加深了他們對拼音音形的記憶,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6

對於教師來説,'反思教學' 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下是我在上了函數的概念之後的一點反思:

這堂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勇於發言,而且還敢於質疑並且能做到言之有理,還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團隊協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學目標。

這堂課是研究函數的概念。這節課主要採用了探索、發現、歸納、反饋的教學流程,達成了對函數的概念的教學。

函數性質的研究是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函數概念的學習是研究函數性質時應予以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且要在後續學習中體現這個性質的應用。它在計算函數值,討論函數單調性,繪製函數圖象均有用處,對學生來説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引進新概念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發現規律、作出歸納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沒有生硬地提出問題,而是採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繼而引出數值在直角座標系中的對應關係導出新概念,不僅順乎自然而且為以後研究函數奇偶性的幾何意義(圖形對稱的兩條定理)埋下伏筆。

本堂課的一個亮點是反饋過程中給出幾個例題後所引起學生的思考、發言、爭執、討論以至正確答案的達成一致的過程,其中教師起了很及時和恰當的提示。學生的勇於質疑使課堂上呈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使學生對看似簡單的函數的概念也產生了不容輕視感,同時也發展了能力。一般來説學生在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點時會覺得乏味,在組織教學時充分考慮了這些淺顯、平淡的知識還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體現出“淺顯中有新意,平淡中有雋永”。

我上課的最大風格是注重將新概念講清講透,能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並使學生舉一反三。難能可貴有同學能概括出的結論,因此可以以它作為下節課研究函數奇偶性的引入語。

總體來説,這堂課較好地使學生在學習中完成了“引起關注----激發熱情----參與體驗”的過程,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

遺憾之處是發言的學生由於受時間的約束,發言的人數和長度不夠理想。

(1)函數的概念,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學習時也往往感覺的乏味。因此,在組織教學時必須考慮到如何使學生感到這些淺顯、平淡的知識還有一些值得思索與注意的地方。

(2)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可將內容安排兩節課的教學。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7

1、問題設計不夠開放。

由於一開始怕學生找規律有困難,以及課件的侷限,我在設計問題時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觀察百數圖,説得比較細。沒有從整體上設計一個問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規律。這樣做使得課堂不夠開放,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目標相悖。我認為這是這堂課最大的弱點。

另外,在課堂生成時,我提出的問題比較隨意,沒有好好思考怎樣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想應該在課前設計中就明確要圍繞目標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問題不能太多太碎,要少而精,能連成一節課的主要學習思路,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投入學習。

2、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明顯。

在學生完成找規律的學習後,第一個練習是讓學生分析同學百數圖中的錯誤。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説明錯誤理由,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如果再精一點,兩三個改錯就夠了。

第二個練習是魔力框猜數遊戲。用幾個格子組成的框從百數圖中框出幾個數,告訴學生其中一個數,猜旁邊的數。學生通過記憶百數圖猜數,進一步認識百數圖排列規律和數的順序,同時滲透空間能力的培養。

第三個練習是運用百數圖比較數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數的位置和順序,就能比出數的大小,為下節課比較大小作好準備。

其中,第二個練習當中還可以挖掘、利用,分出層次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應用百數圖排列規律,同時加大思維訓練的力度,對杭州的這些孩子來説,有這樣的基礎和能力。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受頗多,也較滿意,下面就談談自己的收穫與不足吧。

在教學開頭,我做到了“以人為本”,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提倡學生敢想、敢説、敢做,在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探究決策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學們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達到共同進步。

我還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體會先果後因的寫法。明確前後內容為因果關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和理解體會。教學思路也很清晰,教學效果理想。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中,我始終以“為什麼魯迅先生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為主問題,把這個問題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研讀課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就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動作和人物個性品質。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特別是對“半跪着”這個詞,以及後面的“歎”字,層層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着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繫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過課堂實踐,發現了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

首先,在教學中,因為研究教材力度還不夠,雖抓住了課文重點去揣摩,在品讀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因學生不太瞭解作者當時的背景,沒有引導到位,學生對當時的社會感受不多,根本沒有真正黃包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根本沒有真正體會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悲慘生活以及國家前途的渺茫。導致學生的感情達不到共鳴。致使在後面的教學時,魯迅面對車伕歎出了什麼?學生講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練筆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都非常關注文本中可練筆的“點”。這課上,我先讓學生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以及受到人們愛戴之情後,安排了小練筆。“假如現在你就是在萬國殯儀館追悼魯迅,你會對魯迅説些什麼?”本來語文課教學應儘量騰出時間,讓位於小練筆。但是因為安排時間不當,在課堂上並沒有當堂完成小練筆。沒有通過小練筆去深化文本,提升認識,此環節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後的教學中,務必備好學生,把每個環節落實到位,紮紮實實學習和訓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幽徑悲劇教學反思 篇19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説,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着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藴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説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説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