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檢討書 閲讀(1.98W)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

《綱要》指出:“音樂具有開放性、寬容性和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並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結合主題《我是中國娃》,我們選了一個音樂活動《大中國》,目的是欣賞體驗作品氣勢雄壯,音域寬廣的特點,學習用多種手段表達、表現作品所展示的內容。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考慮到此前孩子們對這首歌曲還是很熟悉的,所以活動時我做了調整:開始部分請幼兒傾聽樂曲,説説聽完後的感受,因為曲子的特點比較鮮明,孩子的表達也很有想法,有的説“我覺得很陽光”,有的説“我覺得很用力的”還有的説“我想來跳舞”。有了第一次的感受後,在第二次欣賞中我給孩子交代了一個要求“聽第二遍的時候,每人學一句自己覺得最好聽的歌詞”。有了這樣的要求後,孩子都帶着問題來欣賞第二遍,所以在學唱一句環節時,孩子基本上把第一段的歌詞給記憶了下來,通過跟他來學一學的形式,孩子們學的很開心。有些句子因為比較成人化,孩子在學唱中有些困難,特別是對於“經過那個多少那個風吹和雨打”歌詞的理解,我就用孩子們的語言給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釋:因為我們祖國有許多的寶物,外國的人想來搶走我們祖國的寶物,所以他們來打我們,經過戰爭,我們中國人終於把這些外國人趕出去了。孩子們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詞,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種自豪、開心的感覺。最後,請幼兒欣賞音樂,自由舞動起來,一些孩子還能合作表演,效果較好!

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如:幼兒在交流探索結果時,有些幼兒回答的太羅嗦,我沒有及時把他們的語言進行提煉,把孩子們侷限在一個框框中,讓他們跟着教師的思路走,而沒有發揮幼兒主動性。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

在中班打擊樂活動開展的基礎上,本學年打擊樂活動的有效開展作為我們大班組的研究課題,在前期研討和實施方案制定後,我們的實踐活動已經開始如期進行。

與十月主題相結合,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選擇了音樂《大中國》作為打擊樂活動的素材,其節奏鮮明歡快,結構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濃厚,歌詞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兒興趣。

在第一課時,我主要給孩子們欣賞音樂,讓孩子們在舞蹈中感受音樂節奏的歡快;讓孩子們在節奏譜中認識節奏型的規律;讓孩子們在分聲部拍節奏活動中清晰節奏表演的分工。這些都為第二課時順利進行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第一課時的成敗直接影響活動的最終效果。

音樂活動是忌諱教師的長篇大論,教師不要用太多的話語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浪費孩子傾聽音樂或者表演的時間。我的第二課時是向園內教師開放的觀摩課,所以活動開始我開門見山,讓孩子們以特殊的方式歡迎客人老師,直接進入複習拍節奏環節(站着加上身體動作拍節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興奮地為老師們表演。

接下來,引導孩子們提取節奏型,和我的節奏譜配對,加深孩子們對節奏的印象,更進一步梳理節奏順序。在引導孩子配器這一環節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適當指導,比如這一節奏為什麼能配鈴鼓,這在中班已經有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再次強調加深印象。孩子們在我的指揮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着樂器,比在中班時表現的更從容更自律。

重難點我放在拍鈴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導幼兒一定要認真傾聽音樂,找準重拍拍下去,因為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兒容易在那裏誤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總是在弱拍時低頭,在重拍上抬頭敲鈴鼓,動作的誇張加上表情的引導以提醒幼兒注意力集中,重視這一拍的準確性,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讓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嘗試着在這一活動中大膽邀請小朋友來擔任小指揮,我在旁邊引導着小指揮,有時我會適時的退到旁邊,把舞台交給她一個人,這個小朋友非常認真的模仿着我的動作,在我的幫助下順利地指揮了一個打擊樂活動,得到老師們的掌聲鼓勵。我想在今後的活動中,在這個小指揮的榜樣和我的鼓勵下一定會有更多的小朋友願意嘗試做小指揮。

最後,為了提高幼兒興趣,改變我們之前慣有的打擊樂活動結構,我邀請部分孩子們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讓我們再以特殊的方式歡送客人老師們,將普通的結束活動變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歡送會,整個活動設計首尾呼應,增加了活動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動中我很清楚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讓幼兒互換樂器,原因是孩子們的座位是孩子們自由選擇的,完全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選擇坐在他們自己喜歡的樂器旁。我整個環節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每進一層都加深了一點難度,似乎根本沒有時間請幼兒互換,但是在以後的延伸活動中我會讓那個幼兒互換樂器打擊。針對這一點,我想是不是我的內容安排多了,還是自身根本就怕換亂了,這將是我後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我將會利用我組對打擊樂課題研究的機會,跟老師們共同學習相關知識,相互探討相關問題,並相互觀摩學習,將與教師門共同努力,力爭將我園打擊樂活動的開展推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3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體會之後,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後,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説説自己體會到什麼?”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並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於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

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於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4

《誰説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以“規則”為主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從而提高每個人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裏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説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閲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重要意義。

綜合以上分析,我在讓學生學習詩歌,明白遵守規則的意義,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後,開展觀察調查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鋪開對生活中相關規則的蒐集活動。經過一週的實踐,學生們感慨萬分:生活中規則數不勝數,違反規則的人屢見不鮮。就靈武這一個小縣來看,每個角落,各個部門都有規則,但這些規則只是作為招牌掛着,真正嚴格遵守的人寥寥無幾。如:“醫院禁止大聲喧譁”,卻有人在醫院內吵架;“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污水;“嚴禁在公路上擺攤”,卻有人在公路上賣水果、賣蔬菜、賣衣服等,給過往行人帶來不便;“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違反規則的例子太多太多。調查這些違反規則的人,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每個人振振有詞:”“公共場所,人人有權使用”;“公款不用白不用”;“錯打電話,鬧着玩”;“不扔垃圾,環保工人沒事幹”;“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童叟要欺,人人平等”。這些違反規則的人,不是兒童,正是成年人,聽到學生們交流的內容,我們師生又氣憤又着急,規則的價值在哪裏?意義何在?人們的素質從何談起?真是無奈又無奈。作為教師的我,深知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遵守規則,可是,社會上的成年人卻在違反規則!於是,我安排學生創作詩歌,製作小牌,提醒人們的遵守規則。如:誰説沒有規則?/ 明明白白寫着:/ “買賣要公平”,/ 可他卻要缺斤少兩。/ 問他為什麼?/ 他卻理直氣壯:否則,我吃什麼?

學生經過實踐活動,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高昂,他們對違反規則的事憤憤不平。通過本次活動,激發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從我做起,才有資格去勸説別人。創寫規則詩歌,起源於人們的生活,又迴歸到大家的生活中,這不就是學習創作的意義之所在嗎?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其次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

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最後,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背誦,學生在背誦的時候既快又輕鬆。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6

在今天的語文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作者觀點的句子,看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並強調是觀點而非中心論點,學生的積極性立馬比平時要高出許多,因為他們不必擔心自己會找錯。學生有找的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有點是找“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説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當學生找出這兩處時,我再進一步啟發他們這兩個同學找的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區別又在哪裏。這樣學生就在討論辨析中瞭解了作者的本意。從而掌握了本文乃是為了駁斥一些人對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而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知道了文章是闡述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是如何説不求甚解是一種虛心的學習態度,文章哪些地方談這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會從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中感悟這原來是一種虛心的求學態度,而普列漢諾夫的求甚解不過是自以為是,敢説自己讀懂讀透原文的人乃是一種狂妄自大的人,一如《紅樓夢》,我們總是每讀一次,理解就多了一份,永遠如此。所以陶淵明並非是淺嘗輒止,而是虛心呀。至於 “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文章説得就更易懂了,學生很容易就從諸葛亮的讀書中領會理解,再輔以陸象山的語錄,就更是清楚明白。這樣學生很快就整理出本文的思路。最後不用我説學生已經很容易的看出本文的論證方法,舉例對比引用。一節課的時間,上完了一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討論中辨析,很輕鬆的瞭解了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思路和論證的方法。我認為我是運用了馬南?的“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來教讀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7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8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説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後,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後,引導血色很難過通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裏?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濕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0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温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温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為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為: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為數軸,任一同學為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説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為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為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温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為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1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説,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國小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信息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説,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2

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3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説説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麼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麼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瞭解文章的敍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説,默讀訓練很重要,並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説,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説得簡潔、清楚。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4

短短的40分鐘的課上完了,但是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卻是很多,這從側面也顯現了作為一名新教師的我還是不成熟,仍然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首先,從整體上來説,這堂課還不夠完整。一堂課應該由問題引入——新課探索——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所構成。但是我的這堂課在小結後就匆匆結束了,並且小結進行的也是相當的倉促。顯然,在整體佈局和時間的分配方面仍需要加強。

其次,在這堂課中,或許是學生的緊張,或許是學生的確掌握的不夠,導致出現了很多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的應變的能力就顯的很薄弱,有些問題我不明白該如何的處理,因此只能草草的讓其他學生報了正確的答案後囫圇帶過而已。而這個問題恰恰是需要自己去着力解決的。學生產生了問題本是展現老師水平的時候,針對錯誤的答案,可以讓學生們討論“錯誤的原因”,“正確的該是什麼”等等;在措詞上也應該儘量避免“對嗎?”,“正確嗎?”等等看似“疑問”實則否定的話,而應採取“還有其它答案嗎?”之類的語句,讓其它學生去思考。因此,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更加詳細的備課,更加鞏固的考慮

再者,在概念的引出之前事實上我只採用了一個例子。但事實上,一個例子,是不具代表性,相反,應採用更多的例子,正例,反例等等,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創造一些錯誤的題目來讓學生判斷。而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更透徹的理解這個概念,方便學生最後自己概括出概念。因此,張波老師也建議將概念後面的鞏固練習提上來,放在概念形成之前,作為辨析進行。

另外,在課堂上,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只是作為引導。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討論,讓學生通過老師設計好的有層次的階梯一步一步自己發現,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做數學”。而不是老師灌輸學生接受。

這是一堂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課,課堂上暴露了相當多的問題,其他老師也給我指出了各種有效的改進方法。相信通過這次機會我會得到很大的進步。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5

大班的孩子對水粉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瞭解的還不夠深入。本次期中開課的內容為《我眼中的恐龍》,正好是一節水粉畫,恐龍雖然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對於畫而言,無疑是一個難點,如何把握恐龍的外形特徵,色彩與線條的運用,再加上又是一節藝術領域的水粉課,使整節課充滿了難點。

我們班孩子對水粉畫的接觸不多,大多都以線描與蠟筆畫為主。為了開展本次教學活動,在前期對幼兒進行了關於恐龍的知識經驗傳授。然後我制定了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講述自己的恐龍朋友,能夠以水粉畫的形式進行表現。

2、在水粉創作表現過程中,能夠具體突出恐龍的外形特徵,並且能夠大膽用各種色彩和線條進行表現。

在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我過多引導了孩子感知恐龍的外形,而忽略了藝術領域對於美得追求,孩子們都把水粉筆當做記號筆來使用,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對恐龍進行了色彩的裝飾,大部分的孩子都着重於恐龍的外形而不敢大膽的下筆,在這一方面在下次教學活動時我需要進行改善。本次教學活動孩子們的大致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特別在圖畫的完成度上,雖然色彩的裝飾還不是很足夠,但在線條運用上表現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今後活動中,會把更多的水粉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幼兒不只是單純的畫,而是在體驗美得感受。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6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説:“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説:“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説:“彙報的同學説説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説。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説:“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説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7

1、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2、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