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檢討書 閲讀(2.54W)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過回憶小時侯父親帶“我”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廣場的街道,讓我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隨後通過“我”的兩次人生經歷,讓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着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經歷苦難後,腳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下的路就會多一條。中心句“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由生活故事導入,揭題。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找出能夠告訴我們“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兩句話,表面的和深層次的,初步讓學生了解了課題的意思,第三個環節,瞭解和研讀“我”的兩次人生經歷。通過我的心情變化和取得成功的重點句子的分析,讓學生讀、劃、想象、引導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條。第四環節,再回到導入的生活故事,聯繫生活,寫寫自己的感受。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打算一課時完成,可是卻發現時間遠遠不夠,一方面是因為課時內容太多,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自己的導向出了問題,略讀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自己的閲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點撥猶為重要,就拿父親説的那句話,“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當學生找出之後,讀過理解後就可以了,因為很多的感悟是需要通過課文的兩個故事的理解來獲得的,而這兒教師提問太多,放不下。

另外很多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的問題,可由於怕學生學的不紮實,教師問得太仔細,把學生的學習權力搶了過來,造成的結果是時間浪費了,學生也沒有了真正的思考空間,哪來個性體驗。課的失敗,讓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該放手時就要大膽的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他們才能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現實的教學中,不僅在課堂,還在學生的生活中,我們給他們的約束太多了。

本課是選學課文,課前讓孩子們聯繫《詞語手冊》和其他工具書去預習,理解重點字詞,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別深的語句,並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談談對“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並説説自己以後對困難挫折應該如何去面對,從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3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它以三件小事為框架構建出文章的大體面目,揭示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寫作意圖。

在教學時,我先從“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問題設疑,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按文章的敍事線索來品讀課文。在閲讀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在羅馬的一座教堂塔頂上看底下的道路”這件事時,先讓學生想象“登高望遠”的情景與感受,再聯繫課文中父親的教導談認識,再結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一些現象發表看法。

這樣,學生對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課文中寫作者長大後的兩件遭遇挫折,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通過事實進一步證實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道理。當作者另劈蹊徑取得訂貨商的信賴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完成加工時裝的任務。她突然發現“那幸福的雲消失了”,這時作者應該怎麼辦?學生通過閲讀發現出她具有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最終她渴望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夢想得以實現。

後來,因為另家時裝店老闆的挑撥,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體跳槽的沉重打擊,由於她積極面對困境,最後終於舉辦標新立異的不是成衣的時裝布樣展。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閲讀中思考:作者現在的這種豁達樂觀心態與父親在她小時侯對她的教育薰陶有沒有巨大的影響?學生通過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頑強的意志,就可以不斷戰勝困難。

為了加深並且拓展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品味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有意讓學生想象:如果,你長大後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對失敗?如果你長大後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卻遭遇了失敗,你如何勸慰他?通過對這這一問題的廣泛討論,學生對“條條道路通羅馬”這一道理有了直觀的理解。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即將結束,回顧本學期健康教育教學,我始終貫徹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方案,把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我工作的重點。我始終本着“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認真執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學生逐步樹立了健康理念。

一、健康教育長抓不懈

(一)加強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管理,建立健全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是學生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根據學生及專業特點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訂製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學計劃,並做到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計劃一致,平時認真備課、上課,做到概念清楚、啟發式教學、語言生動、理論聯繫實際,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

(二)以節日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

以衞生節日為切入點,我適當選擇學校衞生工作主題,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從國小到衞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本學期主要內容有:防治宣傳,防病愛國衞生月宣傳、飲食衞生,並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了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識講解,使學生通過這些系列活動了解並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學校利用網絡、電視、黑板報、宣傳窗、校園廣播、班會、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知識宣傳,讓健康知識深入人心。為了調動學生參加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組織了黑板報、手抄報、徵文等比賽活動,把健康教育和學生的專業實際相結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意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衞生習慣,提高學生衞生意識

知識是教育的基礎,讓學生建立健康教育的衞生行為是關鍵,平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時刻在督促學生注意個人衞生習慣的養成,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勤洗衣物等,從點點滴滴入手,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和技能。此外,學校非常重視環境衞生工作,採取班主任重點抓,學生每天相互督促檢查,校領導抽查等方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範。經過這樣的規範培養,學生的衞生習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在校園裏越來越少。

二、反思與展望

本學期健康教育已進入尾聲,回首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成績也有不足,現總結如下:

1、在健康教育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個性化的教育。在工作中過於強調學生的共性,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和塑造,這一點有違健康教育的宗旨。我們在塑造學生共性的同時又很容易忽視對學生創造性的塑造。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創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學生生理、心理健康,還需要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2、健康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還離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在很多時候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説教,而忽視了身體力行其實對學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義。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5

1.創設情境。這節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拉近了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逐步走入課文,這樣便於體會人物精神風貌,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興趣盎然地進入課堂。

2.以讀代講。讀書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充分對話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實施有效指導的過程,以讀代講在尊重學生對課文個體化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從而挖掘它的人文思想,並能指導學生的行動。提高了讀書活動的實效性,教育他們學會敬重父母。

3.自讀感悟。課堂上我讓學生邊讀邊做批註,為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同樣的文本,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讓他們做批註,不但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4.及時評價。教師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學生的一生,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及時有效。多元化的評價也會博得學生的致高興趣。所以,我覺得自身的應變能力及簡潔明快的課堂語言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一節成功的課,不在於面面俱到,也不在於熱熱鬧鬧,哪怕只有一點,只要它閃光,我們的收穫就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6

臨近畢業,小朋友們都懷着激動的心情,心裏有好多話要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説,特別是對老師,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這首歌曲《老師,老師再見了》中,充分體現了小朋友的心情和情感。我班幼兒進入大班後,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強了。這學期我班着重於開展歌唱活動,在歌唱活動中,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做到“導而不包”,目的是為幼兒創造性學習,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力求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中學習歌曲,在我們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提高,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幼兒在主動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和諧發展,增強自信心。

在學習《老師再見了》的時候,我們讓幼兒回想三年幼兒園的生活,想想馬上就要離開老師上國小了。有的小朋友突然哭了,説:“老師,你一彈這首歌我就會流眼淚了。”有的小朋友説:“我唱這首歌的時候就想起以前的事了。”或許這羣天真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分離的意思,但從歌曲中,他們所表達的真是對老師的戀戀不捨。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儘可能地使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這種藝術的表達是“自由表達”,是“創造性表達。通過歌曲的學習和演唱,激發了幼兒對幼兒園的依戀,流露出了對老師的敬愛、依戀之情,個個表達要做一名遵章守紀的國小生。幼兒初步掌握了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7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説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説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説,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説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説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説教。一般的來説,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為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説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8

俗語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國小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説話,説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國小生對古詩的朗讀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3、定位聯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遊戲給生字組詞。

5、識字遊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6、登高望遠,想象説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安排一個想象説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思維。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説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9

倍,對於學生來説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説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説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0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閲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説話、仿寫練習,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收集有關泉水的詩歌,如〈小池〉。從而,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恰,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述了一位母親陪失明的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讚揚了一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懷的母親,她的愛藴涵在安詳的微笑裏;藴涵在輕輕的動作裏;藴涵在平靜的話語裏。這愛是多麼的深沉而了不起。學生體會這沒有直接表露的愛會有些困難,因此在教學中,以那位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作為體會中心的抓手,先引導學生理解進而朗讀,感悟,從中體會這份執着、堅韌的母愛。理解、感悟偉大的母愛。

不足之處:

1、整堂課的教學,我把閲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然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這份獨特的感悟體驗表現出來,可是在悟出這看不見的愛的真正含義時,我沒有深入的引導學生感悟 “為什麼説是看不見的愛 ”。課後我想應該引導學生閲讀交流與小結提升,由點到面,觸類旁通,讓學生明白母愛在人間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與母親之間,心中的愛,看不見的意境——愛,同樣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學生對於課文愛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認識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價值也就提升了。

2、這篇文章雖然孩子們已經學完了,但細細回味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比如,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孩子們有的理解不到位,還有在朗讀課文上給的時間還不夠充足。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應繼續關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中感悟、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情感,並適度滲透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閲讀和表達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3

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對課文內容把握好,課堂設計新穎,將科普文章講的通俗易懂,易於學生接受。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長文短教,重點突出,且點撥到位。

1.以央視欄目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下文學生歸納寫作內容、説明順序作了很好的引導。

2.能聯繫生活,適當開發資源,課堂容量大。

3.教師的專業功底紮實全面,語言簡潔到位,並不乏妙語,有自己比較鮮明的教學風格。

4.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較好。

不足:

1.閲讀時間太短,應加強對課文的朗讀,重點句段的錘鍊不夠。

2.還應充分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圖片資料作輔助,學生的興趣會更高,理解更清楚。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4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説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脱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是針對解決“國小高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個問題設計的,根據平時的教學,發現每次讓學生準備學具上課,經常遇到沒準備或準備不當的情況,這樣嚴重影響上課質量。因此,課前充分準備好教具、學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如果老師能夠統一提供適當的學具,將大大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積極性。再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步驟,使教具、學具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我決定從探索“四度”數學課堂入手。所謂的“四度”數學課堂,即國小數學課堂要具有“寬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學過程有意義創設與設計,讓數學課堂有“寬度”。(知識技能)

本課從包裝1盒磁帶,複習舊知;到包裝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帶探究新知,從而逐漸完善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不僅要考慮重合最大的面,還要考慮重合最多的面才能減少最多的面積,也可以觀察拼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只有使長、寬、高最接近,這樣表面積最小,才最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着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數學思想有意識挖掘與滲透,讓數學課堂有“高度”。(數學思想)

在解決包裝兩盒磁帶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擺放、比較、交流,給予他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讓他們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當學生體驗解決策略多樣化的同時,再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最優策略,通過探究最後得出:重合面積最大,包裝表面積就最小,從而最節約包裝紙。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和滲透分類思想。在操作過程中,能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伴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對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

三、數學本質有機地建構與提升,讓數學課堂有“深度”。(數學思考)

在“拓展創新”環節,我設計了3個層次的練習。一是:包裝3盒磁帶,目的是讓學生不通過計算,運用剛才發現的規律,直接觀察、判斷得出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法。

為了不讓學生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節約包裝紙只需重疊最大的面。我又設計了第二個練習:包裝4盒磁帶及4盒伊利純牛奶盒。先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動手擺一擺確定節約方案,在引導學生對這一結論進行質疑:為什麼不是重合8個面的重合面積最大呢?從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老師只是引導組織與適時點撥,並在最後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包裝多個相同長方體,要節約包裝紙,除了要考慮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慮重合最多的面。再通過對4盒伊利純牛奶盒的包裝,讓學生研究發現,拼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表面積的大小。

最後,再靈活運用總結出的節約包裝紙的方法,判斷思考題:包裝4個特殊的長方體。

四、學習情感有效地激勵和喚醒,讓數學課堂有“温度”。(情感態度)

課始,我聯繫生活,創設“送學生六一禮物,讓學生欣賞精美的禮物”的教學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為什麼要學習包裝的熱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慾望,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就在身邊。並通過包裝1盒磁帶,複習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為接下去的探索、創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與知識基礎。

不足之處:對學生的評價激勵較弱,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6

第一課時

利用《識字一》學生課後蒐集的有關秋天的詞語作為導入,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麗)抓住“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本課識字環節避免了上節識字課出現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時間把握上做得不夠合理。第一課時,除了以識字、寫字,朗讀為重點,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看圖説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只能説出圖畫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確使用一些動詞,顏色的詞語來給句子潤色。老師在學生講解時,適時地進行指導。例如:學生:樹上有雪梨。師:茂盛的梨樹上掛起了金黃色了雪梨。學生的詞彙量有一部分是耳濡來的。

最後,老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將插圖中的景色總體描述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之後秋天的美。帶着這種美齊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主要以“美”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為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藉助“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進行第二課時的拓展(我們身邊除了農民伯伯,還有哪些勤勞的人們呢?)

學生:父母、工人、老師······

小結:正是由於他們勤勞的工作,秋天才會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大自然才會變得如此美麗,社會才會變得如此和諧。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感受秋之美,體會人們的勤勞之美,同時培養孩子們懂得感謝他人)

第一課中,對生字書寫的知道不夠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總體佈局。對於每個詞的組詞應該全部板書。避免學生只會組,不會寫。

二年級的學生課堂上可以做些簡短的筆記。例如:多音字,組詞,課文難以理解的詞語解釋。一方面是筆記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可以為複習積累做準備。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7

在閲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本是重要一種方法,這一課也不例外,教學時我抓住了重點詞句來理解作者及家人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比如“他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櫃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敏的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件東西。”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小松鼠的欣賞,對松鼠的搗亂,作者沒有埋怨,沒有討厭,有的只是稱讚和賞識。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請學生體會松鼠和作者關係的親密無間,緊緊地抓住“蹭、咬耳朵”來感受。學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説悄悄話。我順勢引導他們會説什麼悄悄話。

彩紛呈的答案呈現了。松鼠説:“小主人對不起,都是我若的禍,給你添麻煩了,對不起。等我存夠了過冬的糧食,我會請你和我一起分享的。”奇妙的想象,精彩的回答,也就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會閃現。像緊扣後邊的“父親的哈哈大笑、我心中空落落的”等經典詞句進行理解,準確地把握了文本,走進了作者,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對昇華情感起到了關鍵的激勵作用。由於課前對學情的激發,所以可重對課文,句子的理解都變得水到渠成。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8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裏拖拉機手、建築工人、麪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裏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着,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着懶腰、打着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説:“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説完,媽媽上班去了。望着媽媽的背影,“佩佳”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説:“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並且還和一羣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遊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着這羣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建立數學模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這過程中,認識除法的意義,對低年級學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當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我還要求學生能根據題意反覆説説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 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這樣來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整堂課下來,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不僅能正確地列出除法算式,還能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信息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着,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説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節,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期間我刻意安排一些學習困難生,讓他們反饋學習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就讓大家一起幫助糾正,這樣,有利於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紮實到位。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0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閲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説。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閲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1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1、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裏,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鋭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説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於後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信息,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後,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隻小鳥?”板書,然後再引導學生説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裏,學生能説出乘法算式並説出為什麼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並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2

在教學片斷2 中,我設計了一個師引讀,學生接讀的這個環節,引發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了讓學生體會“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句話所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去掉其中的3個“我”。

通過這一對比,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自豪之感,有了這個體會之後。我進行了師生分讀。師讀: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聲音是高亢的。師讀:這裏的人份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不禁為家鄉人的勤勞好客而感到驕傲。聲音是興奮的。師讀:啊!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這裏的人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的感情噴湧而出。為家鄉的景美,人美感到自豪。聲音是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3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篇24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在一些環節上沒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這是自己沒有很好的去解讀文本。最初讀文本時我沒有一點感覺,通過不斷的閲讀,查閲資料才確定了教學環節,但沒有準確的定位,沒有把作者布封的情感融入到語言的賞析當中,僅僅是一帶而過。

在課堂中所表露出的問題都體現了我自身素質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質,給自己充電已迫在眉睫。在閲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應更多的關注理論書籍,以提高理論深度。在平時上課過程中都應注意教師語言的提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在一些環節上沒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這是教師自己沒有很好的去解讀文本。最初讀文本時我沒有一點感覺,通過不斷的閲讀,查閲資料才確定了教學環節,但沒有準確的定位。沒有把作者布封的情感融入到語言的賞析當中,僅僅是一帶而過。在課堂上我還習慣去重複學生的話,這不但沒有一點效果還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而重複學生的話,往往是由於我不知該如何評價學生的發言也不知該如何有效的連接下面的內容。試想如果把我重複話語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品讀語言那不是更好嗎?

在課堂中所表露出的問題都體現了我自身素質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質,給自己充電已迫在眉睫。在閲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應更多的關注理論書籍,以提高理論深度。在平時上課過程中都應注意教師語言的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