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檢討書 閲讀(9.28K)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我的設計思路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母愛”為情感體驗主線,教學過程體驗音樂來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從而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能力;通過不同的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組織教學中,創設情境,激趣導入。通過課件的播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活潑好動的生理、年齡特徵,備課時,我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作重點。比如從上課一開始,我就走到到孩子們的中間,來到大森林裏,課中設計了故事導入,我邊介紹邊出示根據 本課內容,並提出思考的問題,給孩子們講《大樹媽媽》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感動之後盡而主動地學唱歌曲,表現自我。為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二、“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是本課教法的宗旨

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培養了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為強調音樂學科與其它藝術學科的橫向聯繫與溝通, 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且熱情高漲,我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唱歌曲。在學會的基礎上,教師有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歌表演。再讓學生頭戴烏鴉頭飾表演情景劇……環環緊扣,動靜交替,學生們一直興趣高漲,其樂融融參與其中,輕輕鬆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創編音樂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知識,並且使學生在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形體藝術和語言藝術等方面都得到培養。

三、適時進行德育教育

個人一直認為,一節音樂課,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歌曲的學習,還要適時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媽媽的愛。學生們睜大眼睛,靜靜的聽着,這種講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們對歌曲的理解。 這是一首抒情性的兒童歌曲,歌曲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百般呵護。旋律親切柔和,休止符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深厚的愛。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抒情性的兒童歌曲,歌曲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百般呵護。旋律親切柔和,休止符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一年級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特點,以童話故事《大樹媽媽》導入,讓學生體會大樹媽媽那無私的愛,抓住了孩子的心。然後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反覆聆聽歌曲,引導學生跟着律動,幫助他們很快的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詞。

用“紅燈停”的方法讓學生很形象地感受八分休止符的停頓,並能正確演唱,做到音斷而氣不斷。歌中另一難點“大知了”節奏的解決,我是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媽媽搖搖籃的動作,通過肢體動作來感受結尾的上揚感。在本課小結的時候,我又巧妙地滲透了德育教育,由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愛引到媽媽對我們的愛,在由媽媽對我們的愛昇華到我們對媽媽的愛----我們要孝順媽媽,長大不忘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學生由於有切身的體會,學得很投入,很動情,教學效果良好。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3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温柔抒情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為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説一説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們積極地説:“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説:“燕子們飛了那麼長時間它們很累了,於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並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裏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説説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説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説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説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濕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着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並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4

我教學《頂碗少年》一課時,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閲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眾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通過閲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5

星期二我上了《祁黃羊》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講的是春秋時代的歷史故事。祁黃羊是春秋時代晉國的中軍尉,由於常年征戰,腿腳落下毛病,行軍打仗很不方便,於是他就向晉悼公提出辭職。在辭職之前,晉悼公要求他舉薦一個能替代他的人。祁黃羊第一次舉薦了他的殺父仇人——解狐,第二次舉薦了他的兒子,這讓晉悼公深感意外。他驚訝地問祁黃羊為什麼要推薦自己仇人和自己的兒子。祁黃羊説:“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兒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報仇”,做事出於公心的精神。故事是非常簡單,但怎樣讓學生來理解祁黃羊在國家面臨危急的關頭“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於公心的精神是本節課的難點。

於是在課堂上我直接奔向問題的所在,讓學生找出反映他品格的一句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舉內自不必説,人嗎,總是會有私心的嗎?這一點任何人都能理解。但是舉薦自己的仇人這一點是學生們不能理解的。於是在講述晉悼公和祁黃羊的第一次對話時,我讓學生充分閲讀了人物的對話,並思考人物説話時的動作、表情,來體會人物當時的心理。當晉悼公提出讓祁黃羊舉薦中軍尉的時候,我讓學生來模仿當時的現場:老師模仿晉悼公,一名同學模仿祁黃羊,其餘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來扮演和祁黃羊同朝做事的官員,另一組來扮演祁黃羊的老母、妻兒老小以及他家的僕人。”這時我提出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同學們,我們從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説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做出這樣的決定上經過深思熟慮的,是非常嚴肅、認真、慎重的。那麼和他同朝做事的官員們,當你們聽到他舉薦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時,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 學生們有的説:假如你選解狐的話,恐怕連你的親人也不會認你啦!有的説:老兄啊,你為什麼要選他呢?要是你選了他,就不怕他恩將仇報殺了你們全家。有的説:祁兄啊,解狐是你的殺父仇人,你看我不是也挺強壯的嗎?平時和你關係也不錯,你怎麼就沒想到要推薦我呢?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扮演父母妻兒的説:大哥呀,你怎麼會推舉咱們的殺父仇人解狐這樣無用的小人呢?你不怕他滅了咱的九族嗎?有的説:黃羊哥呀,你難道忘了是誰殺死咱的父親了?如果你讓解狐擔任了中軍尉,那你就是祁家不孝的子孫!有的説:黃羊啊,你這不孝子,你連殺父之仇都能忘記,養你這樣的兒子有何用!

接着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大家為什麼都不贊成他的舉薦呢?而祁黃羊是從哪些方面考慮推薦了與自己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仇人——解狐呢?為什麼晉悼公一開始也感到驚訝,但是後來也同意了他的舉薦呢?讀讀他們的第二次對話。學生們這時已經完全進入了角色,無論是從分析問題上,還是從朗讀技巧上,他們都非常地投入,可以看出他們非常喜歡參與此事的討論,他們很喜歡這樣充滿爭論的課堂。

在解狐去世後,祁黃羊舉薦了自己的兒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只有祁午能擔當此事!”看來祁午和解狐的水平是基本相當的,為什麼一開始祁黃羊不舉薦自己的兒子,而舉薦了自己的仇人呢?難道祁午的本事真的低解狐一等嗎?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生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是最後還是形成了共識——那就是祁黃羊不想讓人背地裏議論他偏心眼兒,説他有野心。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有捨棄小家利益,而要顧全大家利益。這件事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人用的對了國家就興,人民們從此安居樂業;人要用錯了,有可能導致國家滅亡,因此他從國家大局出發,不考慮是他的仇人還是他的親人。

接着讓學生小結: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祁黃羊在處理事情的態度怎樣?學生們把一些能用在他身上的好詞全搬出來了:出於公心、秉公辦事、鐵面無私、正直無私、愛國愛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最後,佈置學生查閲一下資料,蒐集一些能反映“解狐”“祁午”的軍事才能的事例,用事實來説話,再一次驗證祁黃羊的舉薦是否公正!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6

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個自然段時,我儘量擯棄煩瑣的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盡情地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聽過東園國小老師上的一堂課以後,我認為在教學第一段的時候可向她們學習,拿兩個鳥蛋讓學生玩一玩,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體驗文中小朋友對鳥蛋的喜愛之情。

教學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用“鳥媽媽這會兒一定( )”這個句式説話。這既是對“焦急不安”一詞的理解,也是對課文的反覆朗讀,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自然過渡到第三段,急着要把鳥蛋送還。

在教學第三段的時候,我特意抓了“捧”這個詞語,這個詞似乎與第一段“小小的”一詞互相矛盾,但有了前面情感的鋪墊,學生馬上抓住了媽媽的話“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有個孩子還説“我現在手上捧的其實就是兩隻小鳥,也是兩個小生命!”孩子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他們已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

本課教育學生保護鳥類,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在學完課文,理解課文後,我又給學生讀了一則“鳥兒知多少”的課外資料。課後,我認為拓展的度不夠,還可以設計一個讓學生續編故事的練習,以達到情感的昇華。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7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8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教完這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我樂意學”。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種對比託理的教學方法的好處所在,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滲進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和推動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9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他們對美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總是盡力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些。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説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

我又提出了有密碼可以把幸福請出來時,同學們都很好奇,以至學歌時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我認為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是他們愛唱的,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師的引導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這一點不言而喻,這首歌由於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讓學生試着唱一唱的時候,我覺得先得讓他們聽清楚旋律,他們一旦積極性高了就唱起來特別地響,走調了也不清楚,所以得讓他們從心裏唱到輕輕地唱再到用美妙的聲音歌唱。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0

《威尼斯商人》是九年級第四戲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戲劇文學。因為在教學上具有一定的難度。

會考對戲劇的考查要求中寫着:掌握戲劇的一般特點,學會抓住戲劇衝突,分析戲劇語言,進而把握情節發展、分析人物性格,培養閲讀和欣賞戲劇劇本的能力。針對會考來説,直接讓學生進行戲劇閲讀的題比較少見,但也不排除出現的可能性。而中學生在寫作中有所創新,用戲劇的性事來寫作是近年來學生會考作文拿高分的一個訣竅。

在上一課之前,考慮到內容的紛繁,事先給學生播放了這一場戲的音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的興趣。並且利用早讀課時間裏,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了鮑西亞和夏洛克的台詞,加強對這兩個中心人物的認識。

同時,我對原有的課件做了幾次的調整和修改,多方聽取意見。由原先的評析人物形象在前,品讀人物語言在後,調整為語言在前,人物形象在後,這樣由語言自然水到渠成的歸結出人物的形象。並且在內容上刪除了一些預設性侷限性較大的問題呈現,增加了內容較為彈性的探討型的問題設計:針對威尼斯的商人的警告——千萬不要做一個冷酷無情的人,請你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的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令人欣喜的是他們沒有被現有的老規矩侷限,沒有人云亦云,認為對夏洛克的評論應該給與贊同和同情。這在早讀課上也有同學提出:既然夏洛克被歸於四大吝嗇鬼之一,那麼面對三倍的賠款,為什麼卻仍堅持那一磅“臭肉”呢?這個問題無疑符合了我們現在提倡的學生要有質疑態度的精神,發展看問題的觀點。於是,我抓住了這個問題,提示學生進行思考:説明在這有比金錢給讓他看重的東西,那就是復仇。接着,我給他們讀了一段有關夏洛克的評述:夏洛克的這種行為不是偶然的,在當時普遍仇恨猶太人的____世界中,夏洛克的復仇行為具有一定的民族復仇意義。如果説夏洛克缺乏寬恕精神,那麼當時的基督____曾給與他多少理解。因為前面對矛盾衝突和對夏洛克的分析佔了主要大部分時間,因此最後在拓展延伸——請對威尼斯商人這話的闡述的時間上,就顯得沒有時間了。究其原因,我想這和內容的安排有關係。總體,這次的課設計為一個課時,在內容安排上難免會多了些。或許刪除介紹戲劇這一板塊的內容,或者不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好心”,設計成兩個課時,那麼這個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1

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閲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但是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於我來説,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暢想未來北京”的環節,因為時間關係,不能進行;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這是一篇很好的背誦積累佳作,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背誦積累時間;這樣把讀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讀到説,由説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説、讀、寫中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2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緻。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説:“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着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説,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3

《口技》此文記敍的是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的是一個口技人高超的技藝,根據這一內容及情感,我將此課的教學的情感、價值觀目標定位於: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口技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精妙,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於這點,教學中我採用了引導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方式來導入課文,讓學生説説自己所瞭解的一些民間藝術,比如變臉、剪紙,然後播放幾段口技錄音,讓學生説説聽到了哪些聲音,並把他們串成故事。這不僅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空間,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對於這場表演的精彩,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進行形容,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描繪來展現,表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靈活、簡潔,淺顯易懂。將文本的這些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在教學中我淡化了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譯文環節,將大部分的時間用於評讀和賞析中,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內容:

首先,立足於文章的結構和場面的描寫。本文所表現的聲音多,情節波瀾起伏,故事性強,內容雖複雜,但作者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全文以時間為序編排故事,由施屏障開始,敍寫表演前的準備及即將開始的情形,交代口技表演者及表演的時間、地點、道具以及觀眾的反應,為下文的表演作渲染和鋪墊。主體部分將表演的內容分成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最後火起的三個場面,從整體上看,三個場面層次清晰,逐層推進,最後形成火場百相的高潮,而從個別的場面看也分別逐層推進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緊抓觀眾的心。整個描寫有起有伏,有張有弛。聲音的變化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雖變化多端,但層次清晰,讓人應接不暇,歎為“聽”止。最後撤屏聲絕,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應。

其次,立足於作者的表現手法。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在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不僅使得全文的結構整齊、嚴謹,更是一種絕妙的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文中的正面描寫可謂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長短參差的語句、配合緩慢相間的節奏繪聲繪色地表現着聲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揚頓挫的旋律。同時配一大量的擬聲詞,比如“許許”、“呼呼”、“力拉”,傳神地描繪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樣側面描寫也是恰到好處,在描寫的過程中,以簡潔的語句巧妙地將觀眾的反應穿插其中,從“微笑,默歎”到“意少舒”“正坐”,到最後的“變色離席”“兩股戰戰”,不僅突出了口技表演的逼真,技藝的高超,也豐富了情節的波瀾。此外,作者前後多次再現道具的簡單,更強調了技藝之“善”。

另外,文中多次運用以動襯靜的方式來表現深夜的寂靜。

通過對文本的眾多分析後,我採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於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課文,感知內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範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後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最後藉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閲讀能力。在後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後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節的安排,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眾説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後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節中,由於前面大多學生已經將文本分析的很好,於是對於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於本文中所採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最後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我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髮散性地思維,將自己作為一個引路者,給予學生提示和指導,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在生生、師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但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特別是在品讀的環節,只有一部分的同學能夠在老師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學仍舊沒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還有一個長久以來就出現的不足——表達,很多同學他知道意思,但就是無法組織出語言來表達,在這些方面需要努力。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4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和嚮往。

這首詩極富韻律美,每一節的結構基本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用詞也非常講究,“安、接、裝、種”説明了“我”想怎麼做,“悠、長、望、飛”是對“我”變化做什麼的想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

與本組古詩中的孩子們不同,這首詩裏洋溢着的濃濃的現代氣息,現代兒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靜靜地讀書,或呼朋喚友去釣魚、游泳,時時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樂。讀着它,那孩子嘴邊的笑意,那陣陣快樂的笑聲,彷彿就在眼前閃爍着,就在耳邊充盈着。

這首詩歌快樂、愉悦,因此,我在執教這首詩歌時,按照我縣教科局的“高效課堂”的模式:“激趣定標、自學互動、測評”設計教學。

1、課堂中我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

2、小組合作,可以為每一個孩子都提供參與及表現的機會,是發展個性和照顧差異的有效途徑。為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我在學習任務的安排和佈置上沒用周全考慮,小組彙報的形式非常重要。下次我要加進彙報形式,例如,除了“每組選一位代表彙報”這種安排,也可以派幾位(或全體)成員合作彙報;可以一人朗讀,一人經驗分享——我覺得我們小組這一句寫得特別好;還可以一組朗讀彙報後,另一組點評;或者自主邀請點評人。

3、時間把握不當,拖堂。

詩歌大樹媽媽教學反思 篇15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説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為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核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項目”,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説“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像。還是有些緊張,當複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裏的時候,“我們先讀文本,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本的文本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着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本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説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發現了文本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説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為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為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為:細讀文本—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台階。我們期待着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説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説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悦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説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本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