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文祕>寫作指導>

大學聯考議論文寫作指導

寫作指導 閲讀(3.04W)

大學聯考作文是大學聯考語文的重中之重,相對學生來説,在眾多的大學聯考作文文體中,最有價值的文體不外乎抒情散文、記敍文和議論文三大類,而議論文無疑則是最重要的,也最能體現學生的綜合寫作水平。本文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的範文,僅供參考。

大學聯考議論文寫作指導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寫作指導:大學聯考議論文怎麼寫

大學聯考是“指揮棒”,不管你怎麼想,都得無條件地聽指揮。

近年來,有兩個現象引起了全國師生和語文工作者高度警覺:一是“命題作文”又開始走俏。以20xx年為例,“命題作文”和“話題+命題型作文”,在全國18套試卷中,已佔據半壁江山。一是有專家在媒體表態,認為“議論文有利於檢測考生綜合運用能力”,“值得重視”。而事實上,審視近兩年來的大學聯考作文試題,無論是話題型的、材料型的、還是純命題作文,都可以用“議論文”寫作。

憑心而論,議論文寫得如何,確實能客觀反映學生的知識貯存多寡、文化含量和明理層級,進而反映學生價值取向、思維密度、情感維度、語言能力等現狀,體現新課標“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理念,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檢測方式。因而,如何寫好議論文,便很現實地擺在了應試“舉子”和語文老師面前。

那麼,怎樣寫好議論文,什麼樣的議論文才是佳作呢?

一、確立論點,一以貫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一語特別流行。此話套用之於議論文寫作,除有“愛憎分明,是非分清”的內涵外,可理解為“論點一旦確定,決不可中途易弦更張,必須一以貫之,以至於始終”。20xx年瓊寧卷是話題作文,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就“創造與機遇、追求的關係”自主立意作文。既然是話題型作文,寫成議論文,論點是很多的。如論證公式“創造=機遇+追求”; 如討論在“創造”的過程中,機遇﹥追求,機遇﹤追求,或機遇與追求同樣重要;如對“機遇”本身進行剖析:從天而降的,可遇不可求的,失之交臂的,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如分辨形形色色的“追求”:有的人,違背社會與自然的規律,追求毫無意義;有的人,盲人騎瞎馬,自己也不明白在“追”什麼;有的人,客觀冷靜分析之後,選定目標,腳踏實地地孜孜以求,雖然並無“創造”,然而卻令人敬仰„„

以上論點(當然遠遠不止這些),可任選其中一個進行闡析。但如果考生企圖面面俱到,那就會像寓言中所嘲諷的“一個獵人偶獲一狐,明知狐皮只能縫製一頂帽子,卻硬要裁縫替他縫製十頂帽子”一樣可笑。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與其傷其九指,不如斷其一指。”我們是否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有一道這樣的命題:以《凡事須講求度》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這道命題,很適合寫議論文。審題後發現,“度”字好理解,但“凡事”一詞卻很有些嚇人。由於其外延太大而讓學生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筆。一個學生以 “敬畏生命”為話題,針對當前社會上某些人對敬畏生命的片面理解,以至於對碩鼠、惡狼、狂犬、毒蛇等殃及人類生命的“生命”也“敬畏”起來,並大聲疾呼要對它們加以保護的過激言行,闡明瞭“過猶不及”“凡事須講究度”的道理。此文口子開得小,論證集中、透闢,這篇文章,遠比那泛泛而談、簡單羅列而得出的結論顯然更有説服力。從立意角度評價,不失為好文章。

二、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論點都必須有充足的論據支撐,否則便蒼白無力;這個論據便是科學原理、自然法則和勝於雄辯的事實。想要在考場上下筆千言,論證自己的觀點,學生應該有比較深刻的辯證思想和豐厚的知識貯存。20xx年浙江大學聯考優秀作文,杭州二中楊揚同學的《消逝是行走的一種屬性》,可以説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典範。他在不到750字的文章裏,闡述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學道理:“行走者本是在時間中行走,所以消逝本身就是行走的一個特質。沒有不消逝的行走,恰如沒有不行走的消逝。”為了論證這個觀點,他先後援引了莎士比亞、蘇軾、尼采和另一位英國詩人的名言,並從哲學、人類行為學、物理學等方面進行闡述,水到渠成地凸現了中心論點。此文言簡意賅,令人歎服。這就啟示語文教師和同學們,廣泛閲讀、全面涉獵,日積月累,沉澱知能,是高中學生的“內功”,這個“內功”應從高一、九年級甚至更早就得“修煉”。

三、論辯闡析,文情並茂

孔子曰:“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即使寫議論文,也不能忘了要文從字順、講究文采。

近來來,“議論性散文”逐漸為學生們所熟知,也為老師們所青睞。資料顯示,公開了的大學聯考優秀作文,70%左右是“議論性散文”!

如何定義“議論性散文”?它兼備了議論文和散文兩大特質:既有議論文明理的內核,又有散文語言的表徵,有時甚至兼有抒情的成分。換言之,它既講究議論的哲理性,也講究議論的抒情性,將二者完美的結合了起來。這種文章,寫作時難度並不很大,但要真正寫好卻談何容易。請仔細品味下面三段文字: 人有意氣,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盪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裏的聲聲歎息;幾百年的獵獵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幾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嶽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蘇武的一根竹杖,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摘自20xx年湖南滿分卷《談意氣》

春天,吹響了萬物生命的序曲,潤物無聲,隨後春把生命傳遞給了夏天;狂風暴雨,汪洋中生命經歷了抗爭,於是夏又把生命傳遞給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漸呈現出了金黃,成熟地彎下了腰,帶着一種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傳遞到了冬天;風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湧動,即使到了最後,也要“化做春泥更護花”。這就是生命的傳遞,傳遞中的生命,在這裏沒有怨言,沒有退縮,更沒有悲傷,就這樣,歲歲年年

—摘自20xx年廣東滿分卷《就這樣,歲歲年年》

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時間長河滾滾不息,他們沒有忘記。猶太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知道知恥而後勇,於是在諾貝爾獎面前,他們經常是勝利者。德國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把昨日的罪過,當作今日的教訓,防止明日的錯誤。全世界的人民都不會忘記,因為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渴望。

—摘自20xx年山東滿分卷《當記憶流經奧斯威辛》

我們且拋開考生的知識貯存、文化含量等元素不顧,三個選段,儘管有些話題過於沉重(如山東卷《當記憶流經奧斯威辛》),但從語言角度檢視,卻發現它們有共同的特點:句式參差,音韻諧和,修辭考究,意藴多維„„尤其是廣東《就這樣,歲歲年年》,連標題都是那樣抒情。但是,這三篇文章卻都是優秀的議論文。

這就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議論性散文。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寫作技巧:

近兩年大學聯考作文寫作,正悄悄發生兩種變化:一是寫作內容從大量關注詩詞文人走向關心社會生活,二是寫作文體從“秋雨散文體”走向議論文體。然而,許多同學缺少議論文寫作知識和訓練,因而考場議論文精彩之作甚少。如何讓大學聯考議論文精彩起來?我想從考場作文的角度談一點方法與技巧。

一、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主要是三點:

論點正確、鮮明:具有針對性,表明自己對現象與問題的見解和認識,對論題的判斷或推斷。分論點指向中心論點。開頭引用材料與引出論點之間要有過渡。常用判斷句、因果條件句、“(我)認為”句。

論據典型:觀點與材料一致,有説服力。需從不同角度選擇不同的論據,按一定的順序展開,多用概述或夾敍夾議的表達方式。

議論突出:體現在表述論點、概述論據和分析論據三個方面的語言表達上。多進行因果分析與總結,學會用“因為”“可見”“總之”之類的連詞和“對於„„(來説)”、“有人説(也許有人會覺得)”、“假如説(如果)”、“誠然”、“然而”、“但是”、“不是„„而是”等句式。

寫作時,要按這些基本要求來立意、構思和表達。

二、寫出作文開篇的議論味道。沒有議論味,難算議論文。

先看兩篇20xx年上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的開頭。

《“獨”的文化》開篇:也許你認為“獨”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漢字,“獨”可以讓我聯想到許多詞語,獨有、獨立、獨特、獨霸„„如此看來,“獨”具有“一”的意思。而我説,“獨”是一門學問。

【開篇特點】詮釋“獨”的含義+評析點中心(以“如此看來”句過渡)+論點(針對“獨特”立論)

《切不要管中窺豹》開篇:鄭板橋的書法非隸非楷,單個字看歪歪斜斜,整體看卻錯落有致。可見,局部並不能代替整體,若我們只關注局部就可能忽視整體的美。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也不能管中窺豹,而應當用全面的眼光做出一個公允的評價。

【開篇特點】概要引述作文材料+評析點中心(以“可見”句過渡)+論點(針對評價人立論)

【評析】這兩篇作文開篇都具有很濃的議論味。它告訴我們兩方面知識:

首先,議論文開篇除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外,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詮釋概念的方法引出論點或論題;另一種概述(作文或閲讀)材料、社會現象或引用名言後引出論點或論題。這應是考場常用的方法。

其次,“議論味”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指觀點的表達正確鮮明,具有針對性;二是引出觀點或中心要有簡潔自然的過渡,一般分三步完成;三是引述分析或論點表達有利於下文展開論述。

下面是作文《做最好的自己》的開頭段:

有位哲人説得好: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你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評析】首先,觀點不鮮明不正確。“尺寸大小”意思含糊,“決定成敗”“在於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是病句。二是名言與觀點之間缺乏過渡,引出觀點勉強。三是“做最好的自己”對展開缺少指向。

按“議論味”的要求,可作如下修改:

有位哲人説得好: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你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這就告訴我,如果你不能成為偉大的自己,那就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做真實的自己,善良的自己,美好的自己。

上面這些例子,也告訴我們引出論點的基本思路:一是對釋義或引述內容的中心加以肯定,提出與釋義或引述中心一致的觀點;二是對釋義或引述內容的中心加以否定,提出一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三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用“我要説”“讓我想到”之類的句子換個角度提出觀點。

三、寫好主體部分的“完全段”。

先讀下面的議論段:

《放棄是一種智慧》論證第二段:

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棄,能夠放棄,因而彪炳史冊。李白放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氣節;司馬遷放棄了尊嚴,以強烈的憂憤寫成了恢宏史詩《史記》;錢學森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國,成為了“兩彈一星”之父;德國前勃蘭特放棄的身份,雙膝跪地,為納粹德國的罪行贖罪,最終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讚譽。// 這樣的放棄,是對精神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生命行囊的一次清理減負,是一種尋求主動,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進退從容,積極樂觀,必然會迎來光輝的未來。

【評點剖析】上面的論證段都有三個小層次構成,集中論述一方面意思。我們把這樣的議論段叫做論述的“完全段”,把這三層分別稱為:起始層,展開層,終結層。寫好議論文就必須寫好議論段,議論段分為完全段和不完全段兩種,一篇議論文中得有1-2個完全段,才能保證論證充分。

完全段三層的特點要求:

起始層:提出本段的論題或論點,稱為“段首中心句”。通常是很簡潔的一句話,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寫2-3句。

展開層:圍繞起始部分的中心或話題,提供一定的事例論據或事理論據,採用一定的展開方法或按一定的順序展開,對論據進行分析,對論點進行論證。事例可以是一個較具體的故事,也可以列舉若幹事實;事理可以是因果分析,也可以引用名言。展開一般有1-3個層次。

終結層:由展開部分引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對起始部分論點或中心的重申與深化,但用語不能和上面雷同或重複。

但是要注意的是:

起始層的中心句或分論點,既要由中心論點或論題引出,又要符合論點鮮明正確的要求。展開層的論據一定要與段首中心句一致,概述正確。終結層的內容與表達語言都要指向中心論點。

【寫作實踐分析】

題目:眼光是一種關注,有時透出嚴厲,有時充滿温情;眼光是一種洞察,很多東西往往取決於你是否有敏鋭獨到的眼光……

請以“眼光”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20xx年蘇、錫、常、鎮“一模”卷作文題)

眼光

同樣的景物,有人覺得美麗,有人卻覺得平淡;同樣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機遇,有人卻熟視無睹;同樣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卻活得悽然……面對同一世界,為什麼每個人的收穫與感受如此不相同?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麼樣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饋什麼樣的東西給你。你想世界給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賞的眼光發現美麗。羅丹曾説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是啊,我們身旁有多少美麗的風景,有多少動人的畫面啊!可是,我們忙於世務,匆忙地趕路,匆忙的眼光無法看到這些美景。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花就應該那樣鮮豔,草就應該那樣嫩綠,人性就應該那樣善良,於是,心中的那份觸動和敏感隨着匆忙的眼光悄悄丟失了。於是,便有了生活枯燥乏味的感歎。海倫〃凱勒儘管雙目失明,但她並不缺少欣賞的眼光,發現四季的盛景如一場極其動人而且演不完的戲劇。這是因為她內心深愛着這個世界。可見,欣賞的眼光需要有愛心做基礎。讓我們用欣賞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為發現一朵花開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縷陽光而歡樂,望着湛藍的天空而陶醉,目睹一個小小的善舉而感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世界多麼美麗,心裏就會充滿陽光。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發展的眼光抓住機遇。冷戰結束後,東德和西德之間的那道柏林牆也隨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後剩下的斷壁殘垣、碎石瓦礫,在旁人看來就是一堆廢物,毫無用途。可是有一個年輕人卻看到了它的價值,因為這些遺蹟遺物是歷史的見證,將來的價值不同尋常。於是,年輕人買下了它們,經過加工,這些廢料搖身一變,變成了柏林牆推倒後的紀念品。人們為了記住這段歷史,紛紛購買紀念品。那些原本無用的東西卻使那個年輕人獲得了財富。正是因為那個青年有着敏鋭獨特的發展眼光,才發現並抓住了這個別人都抓不住的機遇。讓我們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周圍的生活,關心生活的世界,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事物的價值,抓住人生的機遇,創造人生的輝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對待生活。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困難,遭受挫折。有些人常常抱怨命運不公,有些人則容易絕望輕生,更有甚者想報復社會,就是因為這些人缺乏坦然的眼光,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精彩。鄧小平遭遇三起三落,他沒有氣餒,沒有輕生。正因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有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馮驥才被下放,生活貧苦,他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還在自家院中種上扁豆花,每日作畫。正因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沒有迷失方向。體操運動員桑蘭,禍從天降,一夜之間由一個靈活好動的女孩變成無法動彈的病人。面對災難她沒有退卻,反而活得更加精彩,這也是因為她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可見,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難挫折時,一定要用坦然的眼光去看待,這樣才能讓我們釋懷,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

總之,當你用什麼眼光看世界時,世界也會還給你什麼。如果你想擁有歡樂、健康和成功,擁有豐富精彩的生活,那麼就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評析】這是一篇規範的議論文,符合議論文的基本要求。開篇由生活現象引出中心論點,自然、鮮明、正確,具有針對性和展開論述的指向性。論述主體按照完全段的要求,由中心論點引出不同角度的分論點,採用舉例、對比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展開論述,終結層指向中心論點。全文顯得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論述充分;表達語言富有議論色彩,有較強的説服力感染力。

四、熟悉可供參照的兩種議論文模式。

眼中有樣,寫作不慌;心中有型,寫作就贏。我們應當熟悉幾種議論文模式供考場作文參照。

(一)“五段三論式”

寫議論文,首先要寫好規範的議論文。如何寫好規範的議論文?先看一篇作文。

熟悉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人對未知具有天生的恐懼,隨着對未知事物熟悉程度的加深,恐懼會逐漸下降。熟悉,讓人感到安全。

【概述生活常識或生活現象,以引出論題或論點。】

但是,熟悉往往也預示着危險。

【反向立意,確立中心論點。】

熟悉是一種危險,因為它往往讓人失去警惕。小時候喜歡游泳,自恃水性還不錯。但是家人從來不准我私自下河游泳,説“淹死的都是會水的”。我不以為然。有一次去虹口,來到河邊玩水,我自恃水性好,熟悉,便想下河一試。沒想到剛一下水,就發現河中看似平靜的水面下竟湍急異常,一不留神就被衝倒了,轉眼就被沖走十多米。所幸在河道拐彎處被一位遊客拉上來才沒葬身江底。上岸後,驚魂甫定的我想起家人的話,一陣徹骨的寒意襲上心頭。熟悉,讓人失去警惕,陷於危險的境地。

【從“為什麼”的角度,由中心論點引出分論點。按照完全段的的要求展開論述:分論點+自身經歷+結論。】

熟悉是一種危險,因為它往往讓人失去冷靜。前秦國主苻堅在建國之時,與前涼、前燕等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一生可謂戎馬倥傯,並最終取得勝利。當全國只剩下偏安一隅的東晉未統一時,他以為自已久嫻戰陣,對征戰之事無比熟悉,便不顧東晉君臣團結的事實,不聽自己羣臣的諫淨,執意發動對晉作戰。在戰爭中,又自以為勇猛過人,恃勇輕進,不等後方幾十萬軍隊集結就率領先鋒八萬餘人進逼淝水,結果大敗而還。熟悉,讓人失去冷靜,最終導致失敗。

【確立分論點二,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歷史故事展開論述。】

熟悉是一種危險,因為它往往讓人陷入思維定式。物理學家泊松主要研究光的本質,支持“粒子説”。他做了各種各樣的光學實驗無數次,自以為已熟悉所有的試驗結果。當青年科學家菲涅耳提出驗證光的波動性的一種方法時,泊松通過計算表明光在通過圓形障礙物時會在陰 影中心出現亮斑,他立刻想到自己曾做過的實驗沒有亮斑出現,於是撰文對菲涅爾大加嘲笑,認為其理論荒謬。但是菲涅耳在競賽的關鍵時刻,通過最新的觀察手段觀察到了那個亮斑,證實泊松錯誤!最終競賽以波動説勝利而告終,而那個亮斑被人們稱為“泊松亮斑”,以此嘲笑泊松的自負。熟悉,讓人陷入思維定式,不能發現真理。

【確立分論點三,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科學研究故事展開論述。】

當我們在感受着熟悉給我們帶來的安全感和方便時,同時也要想想,這些“熟悉”有沒有讓我們失去警惕,有沒有讓我們失去冷靜,有沒有讓我們陷入思維定式。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獲得成功。

【結論段總結上文論述,向人們提出告誡,照應開頭部分的中心論點。】

【評點剖析】這篇作文有三個亮點。一是觀點新。“熟悉是一種危險”,立意角度有新意,讓人眼前一亮。二是思路明。三個分論點緊扣中心,思路清楚,主旨突出。三是材料新。三個材料分別取自生活、歷史、科學,具有典型性。

我們把這樣的議論文歸結為“五段三論式”或者叫“五段三論+1式”。

“五段”就是文章寫足五段(也可超過五段,但仍為五部分);“三論”既指全文分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又指本論部分主要論述段分起始、展開和終結三部分。本論部分的這一特點又稱為“主論三分法”。“+1”指主體三論之後還可以加一個“當然”段。

“五段三論式”要點如下:

首段:引論,針對生活現象、作文材料,引出論題或論點;或者針對論題,在介紹論題含義的基礎上引出論點。這裏,生活現象與作文材料概述要簡練,突出要點。同時,概述生活現象、材料,要有過渡句,然後再引出論點。過渡一般有三個方向:對概述材料的分析肯定,正面引出論點;對概述材料的分析否定,從反面引出論點;對材料分析後換一個角度引出新的觀點。

中間三段:本論,全文的論述主體。首先圍繞中心論點確立幾個分論點,一般是三個分論點。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分解中心論點或中心論題,構成總分關係。二是多層次、多側面設計問題,使中心論點具體化和立體化,一般從概念內涵、條件、原因的角度設問,或通過假設設問。三是逐層深入設計問題,或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問題來確定分論點,或從時間先後或依人的認識過程來確定分論點。

確立了分論點,以分論點引領主論的每一段。每一段應包括三個論述層次:起始部分,擺出本段分論點(也可以是某一角度的論題),稱為“段首中心句”;展開部分,圍繞中心句提供事例論據或道理論據;終結部分,對論據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具有三部分的論述段,我們稱之為“完全段”。

“當然”段:以“當然”領起,或者論述論點的另一方面,或者辨析表面相似的概念的內涵區別,使全文論述顯得辯證。這一段可有可無,看中心論點和論述而定;文字要簡短,兩三句話即可。

結尾段:結論,或總結上文,突出中心論點;或提出希望,給人啟發、鼓勵;或發出號召,抒發感歎,感染。 這一模式的本論三段可靈活運用,一是三段內容上可以並列,可以遞進,也可以正反對照;二是三段的前兩段儘量運用完全段,按“起始、展開、終結”來寫,後一段可以議論分析或概括舉例,寫成不完全段。

“五段三論”模式結構:

引論段:或開門見山、解釋概念,提出論點;或概述現象、事實,引出論題;或引述前人觀點、別人看法、材料觀點要點,從而引出自己的觀點。

論述段1:分論點1+論述(因果或事例)+結論(完全段,正面)

論述段2:分論點2+論述(名言加列舉)+結論(完全段,正面)

論述段3:分論點3+論述(事例加分析)(可以不完全段,可以反面)

(“當然”段:針對論點,從另一方面説,簡要進行辯證論述。)

結論段:或總結上文,突出中心論點;或指出希望,給人啟發、鼓勵;或發出號召,抒發感歎,感染讀者。引論段要精彩,結尾段要有力。

如果引論段及論點包含兩方面觀點,論述段1與論述段2是相對照的兩部分,可以省略論述段3。

“五段三論”議論文寫作中要特別重視三點:

①論點包括分論點正確鮮明:具有針對性,表明自己對現象與問題的見解和認識,對論題的判斷或推斷。分論點指向中心論點。

②論據典型:觀點與材料一致,有説服力;

③議論突出:在論點表述、論據敍述和論據分析表達三個方面都要體現出議論的意味。

【寫作實踐分析】

作文題:有一首小詩説:“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不要奢望太多/ 不必計較得失成功/ 那麼你的人生/ 就會無怨無悔。”請以“做最好的自己”為中心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做最好的自己

有位哲人説: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你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意思是説,如果你不能成為偉大的人,那就當好一個平凡的人。我卻要説,無論你身處怎樣的崗位,從事怎樣的事業,肩負怎樣的使命,都要有執着的精神,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始終如一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20xx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王順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遞員,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他擔負的馬班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他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時間在大山中度過。但是,他一個人,一匹馬,在這漫漫郵路上一跑就是20xx年,20 年來步行26萬公里,足可以重走長征路21回,環繞地球六圈半。20xx年來,沒延誤一個班期,沒丟失一封郵件;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xx年的跋涉飛雪傳薪,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搞好本職工作是我的責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給黨丟臉。”王順友那樸實的話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生活真諦:不管你處在怎樣的條件下,只要你執着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心盡責做好它,你就是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樣的命運挫折,都要全力以赴從事自己的事業。我們都知道霍金的名字,命運帶給霍金的是殘酷和不幸:正在讀研究生的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 接着,中樞神經殘廢,肌肉嚴重衰退,失去了行動能力,手不能寫字,嘴説不清話語,終身要靠輪椅生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生命,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全身心撲進他的研究事業,靠唯一能夠活動的手指,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在天文學的尖端領域——黑洞爆炸理論的研究中,獲得了震動天文界的重大成就。“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當你面臨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霍金的話告訴我們:不管你遇到怎樣的挫折與不幸,只要你坦然面對,執着於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你就是一個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面對怎樣複雜的形勢,都要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們都曾經被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長霞的事蹟感動過。任長霞一踏上登封的土地任公安局局長,面對的是治安極差的登封:斜黑勢力橫行霸道,百姓羣眾敢怒不敢言。但任長霞明白自己肩負的神聖使命,明白自己是百姓的保護神,因此,她堅定不移,擒大要犯,抓小毛賊,破丟失耕牛案,剷除“砍刀幫”……雷鳴電閃、手腳生風地連破了一堆大案後,登封的社會治安立竿見影地好轉,老百姓的摩托車不鎖就敢放在街上過夜,任長霞在登封人心裏變成了雷震嵩嶽的女神警和“任青天”。與她掃惡打黑的如雷、如火不同,她對百姓如水、如霞,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贏得百姓的愛戴。專為任長霞刻的石碑上寫着:“有為而威邪惡畏,為民得民萬民頌”。石碑上話詮釋了一條真理:不管面對怎樣複雜的形勢,只要你愛憎分明,執着於自己的使命,你就是一個最好的自己。

當然,執着不等於固執。固執是不管自身能力,不問是否可行,埋頭蠻幹。執着是對自己崗位、事業和使命的熱愛和責任感,是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用毅力、勇氣和才智來創造奇蹟。

總之,執着的精神,讓一個身處平凡的崗位的樸實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創造出郵政史上的奇蹟;讓一個熱愛事業的殘缺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創造出科學史上的奇蹟;讓一個不辱使命的柔弱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立起公安線上的一座豐碑。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最好的自己,也都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認準自己的目標與信念,執着地追求和奮鬥。讓我們為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努力吧!

【評析】這是按“五段三論式”寫的一篇議論文。首段由名言引出論點,自然流暢,寫作針對性和指向性明確,具有很濃的議論味。論證主體按“完全段”的思路,從不同角度設立分論點,選擇典型事例,進行分析評論,都始終扣住中心論點,論證充分,思路清晰,結構整齊。“當然”段辨析了“執着”與“固執”的本質區別,突出了執着的內涵,增強了論述的辯證性。全文語言流暢,富有文采,説理力感染力強。

(二)“二分對照式”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正如每一張紙都是兩面的一樣。所以寫議論文常常需要從相對的兩方面辯證地分析論述。請看作文:

成敗皆因常識

回望歷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有的成則為王,有的落敗為寇。多少英雄豪傑,隨江水滾滾東去。驀然回首,頓覺成敗皆因常識。

【以“回望歷史”開篇,緊扣“常識”引出全文論點“成敗皆因常識”。引論簡潔,觀點鮮明;觀點中又明顯包含着兩個方面。】

翻開泛黃的史冊,浮現的是那些敗於常識的魂魄孤影。

【抓住“敗於常識”確立分論點。】

未央宮燈火不明,烏江畔波浪滔天。史宮樂曲已成記憶,浪濤齊鳴卻樂音難聞。他的心已沉積在四面楚歌中,“徵人遠去兮,何時還?” 是啊!何時還呢?八千楚士亡江北,他隻身一人,又怎回楚地?又怎麼面對鄉人期待的眼神。他只伏身飲一口牽掛的江水,便把熱血灑在了血色的沙灘上。

我不禁痛吟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細細一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於一條常識嗎?他忽略了一條最基本的常識一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命在他手裏化為灰燼。如果他牢記這條常識,十年之後東山復起,八千兄弟之仇,百萬楚人之盼不就實現了起嗎?

【概述項羽自刎烏江的史實加上聯想與假設性分析的方法展開論述,論據典型,議論充分,説服力強。】

不僅項羽,就是精忠報國的岳飛也是死在所謂的常識上。“君命不可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是那時的常識害死了他。

【再舉岳飛一例,論述更加充分。上例詳,該例略,用例合理。】

走進流動的文字,看到的是那些成於常識的勝者在熠熠閃光。

【再從“成於常識”確立分論點。】

東漢末年,諸葛亮走出隆中,輔佐劉備,千難萬險中助劉邦建立蜀國,終成三分天下。而他的成功正是在於善用常識。

江霧瀰漫之時,若有不明船隊靠近,必不敢出戰,只能放箭穿敵。這是軍事常識,也是智慧的體現。而諸葛亮正是利用這個常識,一舉收穫了十萬支箭,使孫劉聯軍戰勝了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捷。

城門大開,城內無兵,必以為城內有埋伏不敢接近,這是常識,卻也是成敗之關鍵。諸葛亮彈琴城上而退萬兵,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一點小常識,使諸葛亮成了不敗的王者。

【概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加上分析的方法展開論述,論據典型,有説服力。】

八年抗戰,英勇的共產黨人,相信“正必勝邪”的常識,才有了八年抗戰的勝利,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才有了共產黨人的成功。

【再舉一例,簡略中國共產黨人的鬥爭史實,與上構成詳略結合的論據。】

忽視常識如殘花,唯有凋零;利用常識若雄鷹,展翅高飛。盲從常識的人自掘墳墓,踐行常識的人錦途幹裏。

昂視藍天,我發現:成敗皆因常識!

【結論段以形象的語言總括論述主體的論述,並再次強調中心論點。】

【評點剖析】這是20xx年廣東大學聯考作文,突出亮點如下:一是圍繞“常識”切入,切合題意,題目表明論點,開篇就亮出文章中心論點。二是緊扣論點,運用對比的手法從正反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論述,使論述更加深刻。三是論據豐富,文章選取了歷史人物項羽、岳飛和諸葛亮,以及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實例,由古到今,有詳有略,很具有説服力。四是表達極具文學性,文采飛揚,特別是一些語言富有文化底藴,很老到,不是套作,而是發自考生的真情實感。

像這樣的論述思路,在大學聯考作文議論文中有很多例子,如:《大學聯考能給我的與不能給我的》(20xx年重慶大學聯考作文)、《一步與一生》(07四川大學聯考作文)、《讓夢想為現實引路,用現實成就夢想》(06山東大學聯考作文)、《談意氣》(06湖南大學聯考作文)等。我們把這樣的構思模式稱為“二分對照,辯證分析”議論文寫作基本模式。

掌握這一議論文寫作基本模式很有價值,因為我們面對的議論對象和議論內容,常常要涉及到辯證對立的兩個方面。

生活本身存在着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是與非、多與少、快與慢、成與敗、進與退、生與死、運動與休息、時尚與傳統,等等。事物本身也都存在對立的兩個方面:正與反、動與靜、主與次、重與輕、內與外、表與裏、利與弊、言與行,等等。人們認識生活認識事物和自己時,也存在相對立的兩種思維和態度:功與過、榮與辱、樂與悲、苦與甜、批判與繼承、重視與輕視、知足與不知足、獲取與捨棄,等等。

正確的分析方法: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和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分析問題。當我們在確立論點時,如果考慮到辯證的兩個方面,就需要採用“二分對照式”展開論述。

“二分對照”式基本思路:

引論段:闡釋概念,或概述現象、問題,或引用名言,引出中心論點。注意點:闡釋、概述與觀點,都要體現或包含相對照的兩個方面。

論述段:從相對照的兩個方面確立分論點;然後圍繞分論點選擇論據展開論述。確立分論點有兩種方式:正反對比,相關比較。論述方式:敍議結合,概述+分析議論。

結論段:概括論述部分內容與觀點,進一步強調中心論點,提出希望與建議。 “辯證分析”是論述表達上的要求:一是從辯證地確立論點和分論點,並且辯證地展開論證;二是引出中心論點、分論點,運用論據展開論證,都要強調分析議論,尤其是事實論據前後,引用名言警句之後,要進行分析議論,分析議論中,既要注意辯證,防止絕對化説法,又要體現中心,具有説服力和感召力。

“二分對照式”運用,關鍵是兩條:對概念、觀點的辯證分析;明確自己要闡明的主張。

【寫作實踐分析】

題目:模擬寫作江蘇20xx年大學聯考作文題。

“人們追逐時尚,不是因為它適合自己的氣質,而只是因為大家都是如此。” 請以“品味時尚”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

品味時尚

陽光下,“時尚”鍍上金色的光芒,在時光中熠熠發光,在歲月流逝中留下深深印記,沉澱成温潤的經典,泛着淡淡的馨香。

陽光下,“時尚”換上絢麗的舞衣,在時代的前沿引領潮流,絢麗奪目的色彩讓人眼花繚亂,在喧囂熱鬧過後,被人漸漸遺忘,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慢慢被人遺忘。

【開頭概述了“時尚”的兩種狀態 】

在時間的河流中,一部分時尚最終不能掩飾其華麗外表下的空虛內心而被淘汰,一部分經過時間的驗證,成為了經典。

【針對兩種狀態,從兩個層次提出了鮮明的中心論點。】

一切的經典,都是曾經的時尚。《詩經》中經典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當時是廣為流傳的民歌,在當時看來是一種時尚,現在變成了經典。 “凡水井處皆歌柳詞”,柳永在當時的風靡可見一斑,他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引領了時代的潮流,成為了一種時尚,也成就了現在的經典。韓柳倡導古文運動,抨擊了當時的靡麗文風,為文學史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他們的觀點在當時是一種時尚,成為了文學史上的經典。明朝民間流行的評書和話本文學,如今成為我國文化的瑰寶,成為文學中的經典。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在當時風靡一時,如今成為芭蕾舞劇的經典曲目……這一個個從時尚走到經典的事物,總是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

【先從成為經典的時尚方面確立分論點,然後列舉中外典型史實展開論述,最好總括經典的意義。】

如今的時尚,可以説是方方面面,讓人眼花繚亂,它熱情如火,它絢爛如花,它從不猶豫,身後緊隨着一羣忠實的愛慕者;它沒有退卻,在喧囂中盡情宣泄自我。你看,郭敬明透明的憂傷細數着成長的感傷,在80後90後的隊伍中引起多少人的共鳴;你看,超男超女的選秀中成長起多少“民星”,只要盡情展現自我,沒有什麼不可以;你看,于丹和易中天説三國講論語,一時間風靡全國上下,被人們稱為“學術超女超男”。流行音樂開始復古,方文山的詞配上週杰倫的曲成為流行樂壇的風向標;新興的網絡語言,沒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囧”“槑”“打醬油”等大行其道……這一個個時尚細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擊着我們的感官神經,在繁忙與時尚中穿越,我們被一場大雨淋濕了原來的軌跡,這場大雨叫時尚。

豔麗的“時尚”招人豔羨,也許不一定會有耐心等待沉澱成經典,因為商業的炒作過於急切,很多原本可以成為經典的時尚,一不小心失去了成為經典的機會。

【再從另一個方面設立分論點並列舉種子現象展開論述:豔麗的“時尚”招人豔羨,也許不一定會有耐心等待沉澱成經典。主體論證段突出了議論味,清晰地體現了“起始”“展開”“終結”三個層次,論據典型充分,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時間或許可以説明一切,真正的時尚必然會成為經典,一個個從時尚走到經典的事物,總是給我們美的享受,我們期待着更多的時尚走向經典。品味時尚,保持清醒,歲月裏便有了輕鬆的意趣,生命裏便有了豐富的體驗。

【結論段強調中心論點,表達願望。】

【評析】作文題包含兩個概念:“品味”,就是品嚐滋味,就是仔細體會和玩味;“時尚”是指當時的風尚或一時的習尚。題目材料中明示辯證的兩個方面:時尚表現為服飾、語言、文藝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時期內的模仿和流傳。各種時尚層出不窮,其間美與醜、雅與俗、好與壞,交錯雜陳。有些時尚如過眼雲煙,有些時尚會沉澱為經典。這篇模擬作文正是抓住了題目中辯證的兩個方面,按照“二分對照”模式來構思的。中心論點來自題目説明材料。分論點與展開論證都緊扣中心論點,論述主體相對照的兩部分採用完全段的議論形式,論述深刻。論述中,文章並沒有停留在現象的列舉上,而是突出分析議論,同時又注意辯證地表達,尤其是對“如今的時尚”進行分析,客觀,有分寸,具有很強的説服力,是運用“二分對照”式的很好示範。

五、論述中用好一個哲學原理。

哲學是聰明之學,大學聯考作文如果學會用哲學原理分析問題,寫起文章來就能居高臨下,把問題分析得清楚透徹,從而增加文章的深度,增強説理的力量。哲學原理很多,如精神物質關係的原理,內因外因關係的原理,整體局部關係的原理,辯證的原理,等等。用好一個哲學原理,是寫作大學聯考作文議論文的重要方法。例如20xx年江蘇一篇大學聯考作文:

品味時尚

清減了繡花鞋、罥煙眉的精緻與秀氣,香消了胭脂粉的淡雅古典,時尚攜着一股氣勢洶洶的激流奔湧而來,勢不可當。

【開篇以簡練詩化的語言引出話題。有味,有吸引力。】

品味時尚,我們感受到了時代跳動的脈搏,感受到了一個新事物的清新之氣。君不見,當曼妙古典的長裙退出歷史,簡便輕捷的衣物隨之成為時尚,這不僅僅反映了衣着的變遷,更象徵着舊的陳腐氣息的結束,宣告着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時尚,往往是時代向前發展的產物,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其特有的時代精神。譬如,透過網絡文學,我們感知着體會着網絡在這個時代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時尚,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新時代的大門。品味時尚,就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

【肯定了時尚的意義與地位,指出品味時尚應有的開放心態。論述簡練,語言流暢,説服力強。】

然而,時尚並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嬌豔的玫瑰,美麗卻有刺。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辯證而全面。】

因此,我們要以一種睿智的眼光,以一顆冷靜的頭腦,透過異彩紛呈的外表,直抵其本質。有的時尚,表面上是新事物的展現,而實際上是“新瓶裝舊酒”,依舊充盈着一種迂腐之氣。電腦算命,不可不謂之“時尚”,然而,倘若盲目追求這種時尚與盲目追求迷信又有何異?有的時尚,有雅亦有俗,交錯雜成,我們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流行歌曲而言,其中不乏精品。《東風破》以其優美古典的意境博得眾人的喜愛,《北京歡迎你》則以一種舒緩自然的曲調傳達了人們的友好與熱情,然而一系列創作粗糙、內容庸俗的歌曲也充斥市場,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關於“取”“舍”的正確態度,切忌以一種拿來主義的心態對待時尚,品味時尚。

【“透過現象(表面)看本質”是看問題的一個重要哲學原理,作者正是用這樣一個哲學原理來闡述品味時尚應當有“睿智的眼光”,批判的態度。論述又進了一步。】

時尚中流淌着人的智慧與氣度。時尚,本是人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品味時尚的同時,也就在品味着人的審美觀與追求。我們要帶着一份思索,以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細細體會。我們觀賞法國博物館的金字塔入口,體會到了貝聿銘的獨特的審美視角,我們欣賞奧運會的缶陣,其實也就在品味設計者將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的匠心獨運,所以,品味時尚,亦是品味人類的智慧。

【“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是又一個重要的哲學原理,這一段運用這一原理論述了品味時尚也是品味人類智慧的觀點。將論述再推進一步。】

品味時尚,要以一種批判的思維、睿智的眼光、敏感的心靈,去探索其中的真善美,去追潮人類的思想的源頭。

惟其如此,方可真正主宰時尚,方可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真正風尚!

【總結上文論述,明確全文的中心論點,很有點哲學味。】

【評點剖析】這篇議論文觀點鮮明,論述深刻,主要得益於合理運用哲學原理展開説理。文章論述為何與如何“品味時尚”時,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分為二”“事物是普遍聯繫的”等辯證的觀點分析評論時尚,既寫出了時尚的優點和地位,也寫出了時尚的缺點和不足,並最終指出,要以批判的思維、睿智的眼光、敏感的心靈去探求時尚,主宰時尚。思路明晰,層次分明,且環環相扣。

上面這篇考場議論文寫得非常精彩。這種精彩,一是體現在論述角度和構思合理、清晰,二是體現在展開論述深刻、辯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熟悉並能合理用好哲學原理。這是我們在寫作議論文時應對學習的。

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問題,首先要養成四個“想想”的習慣,確定新的論述思路。 四個“想想”指:①倒過去想想,就是從現象或材料的反面作思考分析;②進一步想想,就是對現象或材料作深一步的思考分析;③換個角度想想,就是站在不同對象的立場或利益上思考分析,或者分別從原因、過程與結果上思考分析;④合起來想想,就是完整地辯正地分析問題。總之,分析一則材料或一種生活現象時,能夠排除大眾的通常的思路,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處挖掘出一般材料的內涵,找到新的論述思路。

例如,安徽和縣將投入數千萬元,將已顯得陳舊的劉禹錫陋室整體擴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園”:倒過去想想,改造後影響陋室歷史原貌特色,或從陋室三次變遷史角度想想,改造不當或改造會遭失敗;再從道德角度想想,投入的鉅額資金如果投放到民生領域或教育上,將產生更大作用;從科學利民或從經濟角度想想,改造是對文化的合理性開發,是可行的。

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問題要熟悉常見的四個哲學原理,儘量用好一個哲學原理,增強辯證論述力量。

常見的哲學原理有四個。一是用聯繫的觀點分析問題。世界上的事物儘管千差萬別,但都不是彼此隔絕的,整個世界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注意分析對象發生和生存的條件,變化的原因及相關因素。對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釋。。二是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為河水川流不息。這實際上説明了這樣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是不斷運動和發展的,歷史恰似一條滾滾滔滔的長河。因此分析問題時,不僅看到事物的今天,還要看到它的昨天,看到它的明天。三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看到事物的正面與反面,分清現象與本質,看到主流與支流,尤其是看待人物時,更應一分為二。四是用“臨界”的觀點分析問題。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的變化,無論什麼事,都要適度,超過了事物的限度,就會走向反面。總之,運用辯正的觀點分析問題,才能增強分析、議論的力度,使議論辯正而有新意。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一: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

庸者,相信別人,懷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別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題記

有人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於是相信別人,讓別人決定自己。有人説:“只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於是閉目塞聽,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看似是不可統一 的矛盾雙方,但二者卻有統一的一面,它們正如我們的左臂與右臂,缺一不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別人。

相信自己,是對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對自己能力的贊同。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誰呢?當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認識時,就應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在當初改組女排時壓力很大,任務很重,許多人勸他以“保險”為好。然而他力排眾議。相信自己,起用馮坤等新將,最終改組成功,奪回了失去20xx年的獎盃。假如當初他採納別人建議,那金牌獎盃還有誰拿?正是在關鍵的時刻相信自己,陳忠和取得了驕人戰績。

然而,凡事都有限度,“過猶不及”。我們在相信自己時,也要相信別人。這是由事物的多變性與自我侷限性決定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目光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鼠目寸光”而又“自以為是”。這時別人多角度的觀察、評價更具客觀真實性,我們要相信別人。唐太宗接納魏徵等人的進諫,於是有了開明盛世;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於是也國泰民安。相反,那頑固的馬謖置王平忠言於不顧,自認為“熟讀兵書”,結果痛失街亭,丟掉性命。別人的意見有時是好的,有時則不是,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明智之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不能誇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同時,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在“胸有成竹”時相信自己,在“迷茫悵然”時相信別人,讓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你會擁有精彩的人生。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二:説“安”

古來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古時之人就把修

身放在了

第一位。我也認為:安家、安國、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確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將勢如破竹地衝破一切阻礙,成就一番事業。諸葛孔明忠義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把“伏龍”這個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將心安在了漢室統一上,最後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可後人永遠將佳話圍繞在了他身邊。元帥岳飛將心安在大宋,一首《滿江紅》,歌出了“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志者, 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詩中寫道:“心若冰清,天塌不驚”。治國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驚。心安得穩,國安得就穩。勾踐卧薪嚐膽終報國恥的故事再次證明了治者安心。記得從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不可忘,不可念”,用在這裏正合適,所謂國仇不可忘,天

塌不可驚;家恥不可念,心應若冰清。治者,

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經疑惑,曾經迷茫,將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亂,做得到去留無心,看天上雲捲雲舒,這才是將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鬱而終的人,也許是詩人,也許是文學家;也許是富五車,也許家財萬貫,但不懂得笑看風雲,不懂得安心的人,決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瀟灑、一份幽默、一份認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鏡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許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與人爭名逐利,不如守掘歸園田的恬淡輕鬆;與人比權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達明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只有懂得寬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觀榮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得失。知者,安心。心似蒼穹。 安家,安國,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將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將心置若冰清的為“治者”;將心比作鏡湖的必為“智者”;將心看似蒼穹的實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後安天下。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三:

話題作文珍惜擁有和懂得捨棄

擁有的方式

自幼就聽説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氣的小猴摘了苞谷丟了桃子,丟了苞谷去摘西瓜,結果卻一無所獲,年幼的我們都對那隻可愛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間我們都已長大,奔忙於晨夕之間,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摘果子的現代劇。有人忙碌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卻認為失去的才最珍貴;有人懷揣着許多的獲得,卻身心疲憊,不敢放棄。靜心去想,其實我們並不快樂。

如果説"擁有"是寶貴的財富,我們因為擁有知識和能力而驕傲自豪,因為擁有親情和友情而幸福快樂;而不知道珍惜卻使它埋沒於凡庸,就會分文不值。

花開絢爛,只因有愛花的蜂蝶才倍加美麗;漠視它,只會在花敗英殘後哀歎感傷。日出燦爛,只因有熱愛陽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視它,只會在黑夜裏孤寒後悔。

飢餓者視糧食貴於金錢,寒冷者視衣帛重於珠玉,只因他們真正體會到衣食的重要。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敗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為他們知道成功的不易,付出的辛勞。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娛,無得失而自樂,他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現在的擁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將來的只是水中月鏡中花,雖美卻虛幻。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古風悠悠中陶淵明吟唱于田園菊下,坦然恬然笑嘲一切務幻望虛之子。

也有哲人説,人如負筐採石者,於歲月的崎嶇蜿蜒間採擷心愛的珍寶,載着越來越重的行囊,追趕流逝着的光陰而懷揣曾經希冀的未來。當衣食使人淪於瑣屑庸俗,成敗使人墮為鈎心鬥角,擁有,竟成了累贅。或許,讓昨天隨風而逝,讓明天姍姍而至,失去些擁有,我們會更輕鬆。

有登山者不幸將腿夾於兩石間,呼喚、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將腿卸下,血流殷紅,浸潤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幫助。後來他得救了,雖丟失了健壯的肢體卻保住了完整的生命。

面對強權富貴的逼迫誘惑,職位榮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超凡於名利之上,慨然擺脱擁有的羈絆,名垂千古。

壁虎能斷尾,所以弱小的它們勇敢地長存於世;蝸牛不捨殼,所以只能緩慢地爬於尺寸之地。 捨棄,不是浪費。當前進的步伐因行囊而蹣跚,舍掉偌重的負荷,腳步才會更堅實。甚至捨棄比擁有需要更多的勇氣,擁有是我們曾經辛苦的汗水、心愛的珍品,棄之,幾許依依之情絲痛心呵!

許多的選擇與行為都令人難以左右,處於昨日與明朝,總會有幾多惆悵幾多憧憬。人生就似乘車,於一站站的聚合離別而或喜或悲,成熟就在選擇中成就。珍惜自己的擁有,學會割捨自己的擁有,才能真正擁有自我。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四: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湧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裏不斷的反思,不停的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脱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範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説得好:“跪着的德國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於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羣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並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並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後,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念的洪波湧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

【簡評】

本文采用議論文的寫法,審題準確,入題快捷。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紀念需要行動來昇華,更需要理性的引導”,立意較高,能針對現實,頗有時代氣息。論據鮮活,材料典型,總分結構,條理清晰;正反對比,論證充分;靈活引用,恰到好處;過渡自然, 銜接緊密;結尾照應開頭,首尾圓合。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從國家民族的高度進行論述,雖然口子開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穎、恰當、充實,並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頗具匠心,先正後反,由外而中,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分析中肯,論證有力,説理透徹,令人信服。全文展現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較厚的語文功底,雖然文章中有個別句子在表達上還不是很恰當,但瑕不掩瑜。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五: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舌之於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麪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裏,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

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

20xx大學聯考議論文範文篇六:萬事皆有可能

“There a star for everyone。”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明星。這是Drugstore組合同名專集中主打歌Super Glider(超級滑翔機)的一句歌詞。人們心中的星各不相同,可以是大俠縱騁的武林;可以是哼哈饒舌的説唱;可以是太極憂鬱的生死戀;可以是混音擬成古典樂„„但是造星的過程卻應該是一致的。

是什麼影響了人們的喜好,而決定了心中文娛價值觀的趨向呢?如果將學術界的應激理論,引用到這裏便有三種論調:首先是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其認為人的愛好由父母決定。父母喜歡什麼,藉着基因遺傳,你也就喜歡什麼。可是回顧,雙親(八零代的父母)青春時對於紅寶書的痴迷,抑或是對於麗君歌曲的鐘情凡此這般的喜好,卻鮮現在其子女的身上。因此這個論斷有點懸。另一個是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強調你的喜好是父母種下的因。但當下,父母的極力反對也無法改變自己孩子對流行文化的狂熱,所以這個論點也不太靠譜。最後的環境決定論好像是問題的癥結,如果再將其細分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這項考量依據的話,似乎有了些感觸。再凝神細想,也就體味到了周遭的諸多變化——當李白不再吟誦詩詞,而改唱流行;雨果不搞劇作,而投身百老匯;達芬奇不畫夢那麗紗,而鑽研密碼學;羅米歐與朱麗葉走出莎翁小説的纏綿,而主演NC電影;當„„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瘋了,全球化的腳步使科技成為了人類的鴉片,高度發達的商業成了人民的精神食糧。商業文化與通俗文化再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的今天,壓碎了紙張和歷史拼湊起來的書窗和積澱。如上這般不過只是創造嶄新文化的代價罷了。

可是這種易食的罐頭文化,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面對與理解這樣的文化呢?僅僅是對紙醉金迷的文化產業化的悲嗟?或是説文化藝術擺脱不了消費社會帶給她們的壓力,而徑直走進了高雅的通俗的死衚衕裏。但是這些臆斷是否本身就帶有精英階層的傲慢與偏見呢?

應該看到,時尚文化、通俗文化這些經過商業包裝後的文化本身就是,將小眾文化推向大眾的過程。套用一下時下足球界的行話:這就是革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就是要打破菁英階層的文化霸權與壟斷!若是這樣,李白唱流行又何妨?至少還有“天生我才”的歌詞。

“Nothing is impossible” 這是Adidas的一句廣告詞,如果直譯的話,可以解釋為沒有什麼不可能。確實當今全球話的背景下,文化的融合與嬗變超乎想象,似乎普天之下沒有什麼不可能發生的!

而在這種文化環境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八零代,能帶給中國怎樣的驚喜呢?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