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3篇)

讀書心得體會 閲讀(1.82W)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1

看任何小説都是在其中尋找與自己的契合點。某句話和某個詞在小説特定的場景下引起我們思想上的共鳴,或者是安自己的思維聯想到和小説毫無關係但自己感處很深的遙遠的地方。我的讀後感都是“自我式”的註解,不是對小説本身的解讀,而是由小説聯繫到我自己和小説本身並無關係。我的思維面很窄,每本小説的讀後感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我的理想和處事原則及一些很常識的小想法。很幼稚!但我想留下一些成長的痕跡,呈上自己的拙見,請看過本文的大家指點迷津。謝謝!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3篇)

帶着功績從戰場回來的蓋茨比頭腦中抱着自以為很權威的思想~“只有金錢能夠捕捉和把握青春和密祕”這是曾經可怕的過去給他留下的至理名言。以這句話為信仰,蓋茨比在自己編織的幻想中懷抱着夢想守望了黛西五年!待到相見時,其實黛西並不是他夢想的那個人,他的幻想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作為旁觀者的尼克清醒的看到了一切,但蓋茨比的幻想還是停留在最初的美好上。我喜歡看小説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可以站在小説的整個情節之外鳥瞰一切,像尼克一樣把他人的一切清楚的看透但不説透,不參與事情的發展。但是尼克沒理清他和喬丹的關係,他也參與了蓋茨比的幻想,而且更不幸的是獨自收拾幻想破滅後的散落一地的碎片與悲涼。

蓋茨比幻想中的黛西,使我更加堅信“距離產生美”。距離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人在潛意識中會把對方想成你理想中的樣子,在無形中使其形象越來越美。我相信距離產生美,但我會剋意的不用想象評論一個人,我更堅信“主觀臆斷”這個詞的無孔不入。這也是我不支持網戀的主要原因,僅僅靠聊天就能情深意動拿一生來承諾?我很懷疑,感覺這樣太冒險了,在雙方眼中都對對方添加了很多的想象成份。這只是我目前的看法可能以後會轉變吧?我身邊還是不乏網上相識的例子,他們很幸福。祝福他們永遠幸福,用行動來駁倒我的想法。尼克很識趣,總是把自己的評價藏在心裏,對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斷。這使我想起了兩句話:“當一件事有兩個人知道就不再是祕密”和“能保守祕密的人才會知道更多的祕密”。我其實對他人的祕密沒有多大的好奇心,但我應該和尼克一樣,閒談莫論他人非,不是不感興趣,只是怕自找沒趣。

我對於幻想的看法對我的夢想產生了消極的情緒,為了不失望就不抱着希望,這樣很有因噎廢食的嫌疑。擔心失望就不敢再有憧憬,這使我感覺夢想就是一個泡沫,被幻想吹的越來越大,一天沒有實現,我就得為它的爆破而提心掉膽,而且這種恐懼感還會與日俱增。怎麼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想的太多會變的無力,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像小時候想努力了就會勇往直前而不去想那麼多的成功還是失敗,也不去計較付出的回報率是多少。傻傻的執着,沒心沒肺的埋頭,水到渠成時也感覺不到那就是所謂的成功。

這本小説寫的是一戰以後的故事,但沒讀出過失的滄桑感。我個人喜歡讀年代久遠的小説,很少看現在網上傳的現代小説。我總認為一本好的小説能時間上馳騁,不受歲月的侵蝕,而且是歷久彌新,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當年魅力。就像蓋茨比對黛西的愛之深我們體會的到,但是我不能理解。我知道男和女之間有種超過同性別的吸引力,很遺憾我沒有感同身受的經歷也想象不出那有多大的力量。所以我的讀後感與這部小説的主旨有偏頗。

我沒看出愛的偉大但我看出蓋茨比愛的慌唐,蓋茨比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當他叫“傑伊,蓋茨比”的時候就用自己的薄力選擇了別樣人生,很欣賞他的魄力!他對生活的承諾具有超乎尋常的敏感,這種敏感和“創造性氣質”無關,它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滿懷憧憬的天賦。

每一本小説中都能找到人性的真善美和醜惡!人之初,性本善。但每次都感覺描寫醜陋比刻畫善美逼真。我應該怎樣尋找人性的真善美呢?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學上懷有“美國夢”的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作品,菲茨傑拉德認為他自己與眾不同,與他的父母也不同,甚至不認為自己是父母的兒子,他擁有來自於柏拉圖式的自我觀念。

在這篇文章中,主人公即蓋茨比就是一種自認為與眾不同的人,他同樣擁有柏拉圖式的愛情觀。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認為自己應為上帝的事業效勞,他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顯然他把自己想象成為基督一樣的人物。十七歲的他決定改名,由原來的詹姆斯·蓋茨改為傑伊·蓋茨比,據説傑伊·蓋茨比是英語Jesus, God`s boy 發音的變體。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他改名那一刻起,他開始追求所謂的美和善,也就開始了他的人生悲劇。他把黛西·布坎南視為他追求的那種美的化身。當他見到她時,他知道她已經把他的理想與他的生命氣息結合在一起了。他知道他的心要與上帝的心一樣,必須專一,絕不可馳心旁騖。當他第一次親吻她時,“她就像一朵鮮花一樣為他綻放,於是這個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蓋茨比的夢想變得有血有肉。他企求與黛西聯袂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黛西根本無力擔任這個角色。她不過是一個一項了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資產階級小姐,沒有思想,沒有情操,淺薄虛假,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絕不可能為實現蓋茨比自己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蓋茨比自己當然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的想法太過虛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南都擁有財富,兩人的不同之處是他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並竭盡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沒有贏得它,最後,喬治·威爾遜,也就是湯姆的情婦的丈夫在黛西夫婦的合謀和挑唆下殺死了蓋茨比。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蓋茨比的失敗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個“美國夢”已過時了,他所處的年代夢想成真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

我自己為蓋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專一,但最終被自己喜歡的女子所害。當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他能夠把愛情看得很美,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把愛情和利益聯繫起來。不過他確實被自己的理想所誤導,他沒有看清時間與場合,他不該在心儀人已婚後還對過去美好回憶戀戀不捨。而黛西這個人太愛慕虛榮,太過於貪心。從某種程度上講,蓋茨比最終的下場跟她有很大的關係。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本週看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説,今天又把電影版的小説也看了一遍,選擇這部小説,還是因為它是財經主持人芮成鋼在一檔節目中提及的,説這是一部不錯的小説。今天看完後,果真不假。

這部原著小説被選入美國高中語文教材。所以在美國,但凡受過中學教育的人,沒有不熟悉這個故事的。作者菲茨傑拉德(簡稱菲氏)創造了尼克.卡拉韋這一角色,他既是敍事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了這樣一個“身兼二職”的人物,也使作品具大的客觀性,效果更集中。

1920xx年春天,尼克離開中西部來到東部,偶然住在了富豪蓋茨比的隔壁。他發現蓋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歡歌縱飲,而他本人卻心事滿腹,總隔水凝望對岸住所夜裏閃耀的綠光。因為那裏住着他初戀的愛人黛西。蓋茨比走過漫長的道路才站在這豪宅的草坪上,他第一次認出黛西家的綠光時,覺得自己的夢似乎近在咫尺,幾乎不可能抓不到。他沒想到,其實那個夢早已離他遠去,把他拋在後面,拋在這個城市後面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中……

在故事開展的整個過程中,尼克只記事,而不作評論,他對蓋茨比本人及其生活態度一直抱着矛盾的心態,既吸引又反感。但是在故事結束時,他又站到了蓋茨比這一邊。他讚美他,認為湯姆等等一夥人都比不上他。蓋茨比所迷戀的黛西根本無力擔任起和蓋茨比一樣的夢想,她不過是一個以享樂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資產階級小姐,沒有思想,沒有情操,淺薄虛假,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絕不可能為實現蓋茨比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

蓋茨比本人也是咎由自取,也許他並不是什麼上帝之子,有的只是某種了不起的品質,即為自己誤導的夢想頑強拼搏的意志。他和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南都擁有財富,兩人的不同之處是他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並竭盡全力得到它,然而並沒有贏得它。最後,喬治.威爾遜,也就是湯姆情婦的丈夫在黛西夫婦的合謀和挑唆下殺死了蓋茨比。多麼可悲啊!蓋茨比一心向往的未來已經不復存在,他那個在農業社會培育的夢想­-美國夢-已經煙銷去散。

雖然這部小説的結局帶有懷舊傷感的情調,但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菲氏所在的美國當時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完成,原來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準則都必須改變。不管他的夢想如何高尚,帶有“美國夢”的特色,但它是荒誕的,城市中無美可言,而出自蓋茨比的柏拉圖式自我觀念中的美也是不可企及的。

以前,我對美國夢都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蓋茨比》葬禮上,蓋茨比的父親小心保管的那張少年蓋茨比認真執行的日程表,我突然領悟到,所謂美國夢,就是隻要你努力,你就可以過得更好。自詡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堅信自己命裏有非凡的安排。他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他是真正以夢為馬一路披荊斬棘的人,他當然了不起。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在這個快樂的寒假裏,我讀了《朝花夕拾吶喊》這本書。

《朝花夕拾吶喊》的原名是《舊事重提》,書中講了二十三個故事,在國中和國小就學過魯迅先生的《故鄉》魯迅的童年還是比較幸福的。

魯迅對家鄉和家鄉的每一個人都記得非常清楚,與故鄉的感情沒有因時間而生疏的,阿長被稱為長媽媽,發生的一些事由開始的仇恨而變成敬意,阿長去世時,作者特意寫了小時候和阿長之間的一些故事。

作者由社會現象來描述人間黑暗,反映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而自己有身單力薄無法抵抗,只能借用文字反映現實和阿長之間的故事,魯迅先生應該是認為文字的力量是偉大的。

魯迅沒有受那種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不迷戀紙醉金迷的生活,近墨者黑的例子也並不全都是。近墨者主要是看一個人的心靈如何。如果一個人的意志堅定,品格高尚在骯髒的環境中不但不會受其污染,反而更能顯示其高風亮節。魯迅這種近墨者而黑的精神令人敬仰,由此書可以聯想現在在近代社會又何嘗不是這種現象呢?現在社會尤其需要高風亮節的精神。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水滸》是本老少庸雅皆愛的巨着。它引人入勝的連環章節中塑造了不計其數的人物形象。個性之鮮明,在中國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這些英雄豪傑的鬥爭之中,卻隱藏着施耐庵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你只需隨好漢們—齊發威,一齊狂笑,一齊叫罵,在無拘無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發現這一百零八個人,每一個都是作者精神追求與內心情感的寄託。《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上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説,和《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説,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羣眾和小朋友們的喜愛,就連我也不例外。

《水滸傳》主要講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會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無惡不作。他的幹獨生子高衙內橫行霸道,為了霸佔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林沖的漂亮妻子,他誣衊林沖帶刀進八軍機重地白虎堂圖謀不軌,把林沖發配充軍,還想在野豬林半路把他殺死,幸虧花和尚魯智深仗義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眾多好漢,共108人,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杆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濟貪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羣眾的神勇鬥志,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李逵

他是一團火,一團抗爭的烈火。在他身上,永遠體現着性格的徹底自由與無拘無束。他不是神化的孫悟空,他只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現實中桀驁不馴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縛他都不放在眼裏。他要用他那兩把板斧砍盡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將自己對於社會、制度、正義不得伸張的不滿淋漓盡致地揮灑在李逵身上,同時又寄託了作者對反抗和自由的熱切向往。我想,李逵未免是激進的。

但在社會文明的今天,人們是否被處處是規條條是律的社會磨光了個人主體思想的稜角,在其中個性不也是被磨平了嗎?我對李逵的讚揚,並非讚頌他處處違規犯律,而是欣賞他在嚴酷的社會中依然保存着人心最底處的激進思想,他沒有成為時代的奴隸,沒有套上社會的枷鎖,他要反抗時代的不平,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可現在的人們,精神與思想的無拘無束似乎被條條框框束縛了,被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所消磨。社會的文明,人的精神與思想理應進入更為人性化的深層境界。人的社會不能沒有規定、條例,人們理應遵守,但人們本應在叱吒千里無拘無束的思想境界中開拓更廣闊的空間,讓精神理想超越古人,卻沒想到反讓古人當了自己的模範。李逵反抗與自由的思想精神永遠都昭示着人的行為可以有所依託、管制,但人的精神與思想決不可消沉、低迷與戴上世俗的枷鎖。

魯智深

他是忠與義的化身,他寄託了施耐庵對於俠義的熱烈歌頌。金氏父女正是由於素不相識的魯提轄而逃出鎮關西的魔掌。林沖正是由於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豬林倖免遇難。這一切,都是魯智深的忠義表現。忠與義在《水滸》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頌的,更是貫穿這一百二十回章節的無形骨架。但忠義,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已成為了古董。它能夠直接產生效益的一面,被人們保留着,而它的忠誠與義氣、人們長久相處肝膽相照的一面,卻被丟棄了。而此時的忠義,已成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話,不經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誰想過,它是友誼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特有的一種高貴品質。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為人處事的標範。但現在呢,似乎已煙消雲散了。我常常羨慕古人思想的純潔。是他們,才有了生死與共的真摯情誼。

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也許會譏笑他們的幼稚,但我們丟掉了多少真摯的、純粹的情誼呢?我們的情誼中有多少是與利害直接相關的。這些真情實誼是否隨着生活的緊迫而逐漸消失呢?忠與義,體現着古人多麼誠摯的追求與嚮往。忠誠與義氣,是它們得以讓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擰成一股扯不鬆,砍不斷的繩。在他們心中,這是高於一切的。在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狂潮的衝擊下,誠實、信用在人們心中已搖搖欲墜,大家爾虞我詐,得到的是大把鈔票,而丟失的卻是我們民族思想的精髓。人們擁有了一切可擁有的物質,卻將真情摯感、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鎖入內心深處,何時才打開呢?

在一百零八個好漢中,每一個都是一個不同的哲理人生,他們昭示我們無限思考。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它永遠都在閃耀着精神世界的光輝。它也永遠給我帶來了關於思想與情感的啟迪和力量。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上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説,和《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説,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羣眾和小朋友們的喜愛。

《水滸傳》裏講了很多故事:太尉高俅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會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無惡不作。他的幹獨生子高衙內橫行霸道,為了霸佔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林沖的漂亮妻子,他誣衊林沖帶刀進八軍機重地白虎堂圖謀不軌,把林沖發配充軍,還想在野豬林半路把他殺死,幸虧花和尚魯智深仗義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眾多好漢,共108人,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杆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濟貪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羣眾的神勇鬥志,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從文字的層面看,路遙的《人生》,文字是樸實的,易讀的。讀路遙小説不像讀魯迅,張愛玲小説那般吃力。也側面説明了三人對文字的追求的不同。魯迅文字文白夾雜,文字使用準確而精煉。文白的切換還被用在新舊對比的區別上。比如狂熱人日記中序言寫狂人已經病好是文言寫成,代表舊的。日記正文是新思想是用新白話寫成的。張愛玲的文字則來自明清小説舊白話。人生的文字中看不出路遙加工的地方,我想可能正是他想要做到的。因為從後面內容和時代上看,路遙應該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農村有更大影響力。加之當時受教育的知識分子仍不算多。

從探討的問題上看,路遙要討論的問題很明確,就是農村的知識青年該怎麼奮鬥?是一心向往城市,關心國家國際大事,還是熱愛吾鄉吾民,紮紮實實為家鄉做貢獻。顯然,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後者。

和兩個女主角的愛情就是象徵。巧珍在高加林低谷的時候給了他安慰,但卻無法和他溝通思想,只能和他討論莊稼地裏的事情和母豬生了幾頭小豬。但她又是如此善良,即使在高加林拋棄他轉而愛亞萍的時候,還只是偷偷自己傷心不願意憎恨高加林。亞萍正好相反,她可以和高加林討論國家甚至國際大事,甚至在新能源的問題上看法讓高加林都感到佩服。她也是真心愛着高加林,但她也有自己的問題。她對農民的身份有歧視的一面,雖然她最後表示即使高加林一輩子是農民她也願意跟隨,但那明顯有衝動的成分。這也是為什麼在高加林沒有成為記者前她沒有表露對他的愛。另外她有小姐脾氣,會因為小事情發脾氣。當高加林面臨兩份愛情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從結局作者對這個決定是批評的。因為選擇亞萍的一個理由是亞萍和高加林説她們家要去南京發展,而且通過她父親的關係可以把他也調到南京去。他們一起憧憬着去南京後一個做主播,一個做記者。可惜到最後高加林被打回農村,得到消息的時候,他才發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他拒絕了亞萍跟他去農村的提議,並明確表達自己愛的是巧珍。

《人生》中描述了兩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一段是農村勞動的生活經歷,一段是城市的生活經歷。在農村,水是髒的,自由愛情是不被允許的,勞動是苦的(手腳被磨出泡),人們的觀念是陳舊的。在小説結尾前都是這樣,直到最後再次被打回到農村。而城市則是乾淨的,是充滿希望的,人們是有文化的,戀愛是可以自由的。要説城市有什麼不好,那就是城市人對農村人身份的歧視,還有城市人好像比農村人更有心計(這點似乎站不住腳,高明樓也有心計)。高加林在成為全縣矚目明星後,自認為前途一片光明。而且也極有可能跟着亞萍一家到南京發展時,突然被打回現實。這是作者的設計,因為高加林的往上爬,根基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他叔叔的下屬給他走的關係。計劃着去南京發展,也需要亞萍的爸爸的關係。我覺得這是作者要反對的,不靠自己的努力而通過走關係,往上爬卻忘記了根植的農村。到了最後,高加林發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是作者希望讓農村青年看到他們真正的對家鄉的愛,家鄉永遠不拋棄他們。就像高加林被打回村,迎接他的不是嘲笑是安慰。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

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地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當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閲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説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書由文字構成,書的文字構成了令人難忘的情節。而一些書更是隻通過一個很小的點,敍述了整個面的特況,這種奇妙的感受,是我讀完老舍的《茶館》之後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緊跟着老舍,就走進了那些波濤洶湧的年代……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儘管如此,社會上的_仍波及茶館。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以獨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個社會的戲。

一切還在繼續,日本投降了,但__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這種場景容易想象,令人難忘、髮指。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安然了結他的一生。這種安靜的悽景,比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還要令人心酸!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難以忘記那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令人壓抑的氣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難忘那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

一轉眼,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難忘世態的炎涼、冷漠刻骨銘心……

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這便是這本劇的優點。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__政權覆滅前夕,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讀者在感歎,老舍在感歎,茶館在感歎,歷史在感歎,中國在感歎。我們——所有中國人,都一定不會忘卻這一位作家,這一部《茶館》,這一段歷史的影子!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可以説,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裏。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説‘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説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於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鬥精神;來自於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於勇攀科學高峯,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橫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_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橫阻擾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國家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道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

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_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圍城》是一部看似超然實際無奈的笑面悲劇,學者式的幽默,妙趣橫生,夾帶着機智俏皮的諷刺,令人低徊輕歎。

小説主要講的是:方鴻漸留洋後歸鄉,受到恭維,但其留學期間遊手好閒,只混到假文憑,所以回鄉後只在一個小規模的銀行工作。這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情感糾葛,無果。與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到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為婚後會幸福美滿,但終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最終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圍城》把婚姻描述成了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不敢多言,言不由衷,以致一步步陷入婚姻陷阱中,最後自食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地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

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他倍感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才的方鴻漸只能屈服於這隻手,接受朋友的施捨,踏入婚姻陷阱,事業低谷。

此外,趙辛楣也總踏不進蘇文紈的圍城,但之後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的圍城;兩任岳父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圍城,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鍾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人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妯娌之爭、情敵同事之爭外,真正闡明的是:生活本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牆內過完一生。每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存在,只是錢鍾書先生把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更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也有同樣的圍城。

就學生自身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

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在生活,我們就永遠處於圍城之中。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在其中不斷拼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得豐富。

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凡卡的悲慘遭遇,令人憐意頓生;凡卡的絕望傾訴,令我心陣陣悸動;凡卡的痛苦失意,更引人陷入深思……

——題記

凡卡,一個年僅九歲的男孩。在我們看來,九歲,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正是無憂無慮而又自由自在的年紀,也正是放飛歡聲笑語與幸福快樂的時期。然而,這一切,對於凡卡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凡卡,一個只夢想生活安寧的孩子。在他的心中,幸福,只是能和爺爺在鄉下過那雖不富裕但食不果腹的平淡生活,只是可以遠離老闆一家的惡意打罵的安寧生活。他要的幸福,而已……然而,就是這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觸手可及的事,在那時黑暗的社會制度下,殘酷的現實將凡卡僅存的一絲希冀無情吞噬。凡卡的夢想,就此支離破碎……

當看到文中的凡卡懷着最後的無限憧憬,將信放入郵筒中時,我淚眼朦朧,好想大聲告訴他:“凡卡,寫不清地址的信,是寄不出去的呀……”;當看到文中的凡卡懷着甜蜜的希望,夢到爺爺在看他的信時,我卻又希望,文中的一切都未曾改變,讓凡卡能在美夢中感受到片刻的歡愉與幸福,讓他能在美夢中找到這黑暗中的一絲曙光,多麼希望這夢,永遠不要醒來!

然而,是夢,便必會醒來。夢醒時分,凡卡心中的一切希望與美好也隨之煙消雲散,化為泡影……

凡卡的最後希望會隨美夢的逝去,如流星般隕落,被現實的黑暗掩埋。然而,我們的思維不會就此停歇——如果當時的俄國沙皇勵精圖治,凡卡怎會有那樣的悲慘境遇?如果當時社會前景一片光明,凡卡怎會寫信向爺爺絕望傾訴?如果當時社會制度完善,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凡卡怎會如此痛苦失意?

當凡卡的美夢化為泡影,我們明白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