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

讀《這樣長大》有感:與孩子一起長大

學習心得體會 閲讀(1.26W)

家庭教育重在挖掘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品德、毅力和行為習慣,形成一種堅韌的品格,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家長不必成為孩子學習上的輔導老師,更不必把成績的優異與否作為衡量孩子成長的終極目標。

讀《這樣長大》有感:與孩子一起長大

——題記

先是聽過馮文孝老師的講座,後來又閲讀了他為女兒撰寫的成長日記——《這樣長大》。作者從一個父親的視角記錄了女兒二十三年的成長點滴。感動我的並非作者的文筆,而是一個父親對女兒愛的細膩和執着。三十年近乎滴水穿石的恆心愛心匯聚成四十五萬字的關注和嘮叨,其毅力可佩,其拳拳父愛可敬,其以仁愛禮義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值得每位家長學習、借鑑。

“陽陽第一次哭出了眼淚。以前只是乾嚎。”“陽陽餓了時便哭,奶頭塞到嘴裏不是馬上就吸,總是要先哭上一會兒,像是多委屈似的。”……讀這些文字的同時腦海裏不時浮現出兒子嬰兒期的一個個片段,記得小妹也為兒子買過一本成長日記,遺憾的是裏面只斷斷續續地記錄了一歲前的成長點滴,後面沒再堅持。即便是從xx年以博客的形式再度描述兒子的成長軌跡,又因青春期兒子的叛逆而中斷,尤其是讀到書中收錄的130多頁女兒習作更令我汗顏,《第一個故事》、《第一封信》、《第一則日記》……二十三年後的今天,再與女兒一起回味這一個個的“第一次”那將是多麼的幸福和温馨呢。

蟬,蜕皮時,一直在掙扎,你若覺得它很艱難,幫它把皮揭掉,這等於殺了它。因為,它就是在掙扎中、在用力時才能把血液壓到翅膀中,把翅膀鼓開,完成生命的過程。這本是它自己的事,就該它自己做。孩子教育是個細工慢活,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作者的女兒在學業上也許不是最優秀的,可她的綜合素質在同齡人中堪屬佼佼者。女兒升入高中軍訓期間,作者寫道“爸爸藉此和陽陽談了很多話題:對她國中階段的看法、培養她自信心的過程、她的外語優勢、寫作的跨越、語言的進步、男女同學的感情問題、和老師同學的關係問題、對大學生活的展望等待。” 女兒成績出現下降時,作者幫女兒分析着“每個優秀的學生在學習上都會出現高峯和低谷,只要你承認自己這一階段處在一個低谷,就可以解決80%的問題。要理解:物質是運動的,一切都會變化,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沒有理由絕望。”“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説起時,連自己都會被感動的日子。”為了幫女兒分析成績,更精確、更直觀地描述孩子成績的變化,作者還將孩子的成績畫成曲線,用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幫孩子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曲線圖上顯示的是孩子的成績曲線,曲線圖下凝聚的卻是一位父親對女兒的關注和付出,這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

“女兒上到高三時,有一次摸底成績竟考了第1023名,幾乎墊底了。後來,她考進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日語系,只是因為我幫她抓住了一個難得機會。”在子女教育講座結束後,一些家長對作者的關係網和為女兒創造機會的能力表示羨慕,與之對比,自己的孩子明顯輸在了起跑線上。當時恰值兒子嚷着想上高中的重點班,跟作者相比自己多了份糾結和尷尬,作者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講座上都多次談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文中也多次提到與眾老師關係融洽,用作者的話説“一場酒、一頓飯就與老師們成為了朋友。”與之對比,我做不到,不過我相信有作者這般能量的家長並不多,即便是我們沒有作者的社交圈子和關係網,但作者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陽陽説將來要做一個能讓別人從她身上得到很多資訊的朋友。”——這與作者的努力和引導是分不開的。

我家孩子9月份即將升入高中,作者對女兒高中階段的學習引導對我而言可謂是雪中送炭,現摘抄如下:“要仔細研究課本,抓住課本和課堂,然後高頻率複習,越到大學聯考前,複習頻率越高,這樣可以利用短時記憶應對考試。”“要注重生物界的基本法則:適者生存。你所處的環境就是考試選拔,所以必須有應對考試的能力,這個必須適應。”“即使你的成績不能再提高了,我們也希望你有健康的心態和身體。”“老師和同學都是很好的資源,必須好好利用。你沒有參加過大學聯考,而老師都帶過很多次畢業班,瞭解大學聯考的考點,他們在講課時肯定把這些考點都講到了,而你不聽課,一是太虧,二是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抓課本、抓課堂、多和老師同學交流,找出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方向性問題,迅速調整,在學好課本的基礎上提高成績。”很多高中生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自學能力,還有的孩子錮蔽自封,不願與人交流,看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還真的用心觀察,及時引導呢。

“做父母的總希求孩子像我們愛她一樣愛我們,但這是不可能的。孩子理應有自己的生活舞台和空間,我們在把她撫養大了之後,就該心安理得地退出她的生活中心——這些話更多是説給我自己聽。”“讓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建設自己的生活吧。這才符合生物進化的規律。你看,自然界裏有哪種動物在長大後還纏着自己的父母要求憐愛和撫養呢?所以,我們也該有我們自己的生活重點和中心。”隨着孩子年齡增長,我越來越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失落感。俗話説,普天下的愛都是以團聚為目的,唯有母愛(父愛)是以分離為目標,希望孩子長大後飛得更高、飛的更遠。

“這23年裏,我總共做了1216次記錄。這每一次記錄就像畫在紙上的一個小點,23年過去,我把這1216個小點連成一條線,就畫出了女兒這些年的人生軌跡。至於畫這條軌跡的意義是什麼,倒沒考慮太多,但我想,至少她將來某天翻看這本書時可以很容易回憶起自己從記事起到23歲是怎麼生活的;或當我和妻子迴歸泥土以後,她在某個靜謐的深夜翻閲這些泛黃的書頁時可以很容易記起她有過這樣一對父母……在這對父母看來,女兒是值得他們用生命去愛的——事實上,他們當年也一直用生命去愛自己的女兒的,那是一種天然生成的愛,是流在血液裏的愛,純淨而濃厚。”愛孩子,連母雞都能做到,更別説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父母,可我們往往更重視物質上的給予,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至於孩子的心理生長、綜合素質提升我們往往做不到作者如此細心、如此執着。與作者相比,我們可能給不了孩子優越的條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優秀性格!即使不能給孩子高貴的出生,但完全可以培養他良好的習慣。教育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既是為我們繼續財富,也是為孩子儲存財富,只是誰用心誰的回報就更高。

我給了兒子以生命,兒子則延續我的青春,然後我們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長的過程中交織在一起,燃燒。回想與兒子一起成長的xx年中,我付出着、收穫着、困惑着、欣喜着,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我很難想象自己能將閲讀堅持到今天,更別説寫博了,我今天取得的成績與兒子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自己的素養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升;在教會兒子感恩時,越來越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滋味,讓我更懂得了“孝順,孝順,很多時候順着老人的心便是孝”和“孝順不能等”的道理;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年過不惑的越來越體味到親情的珍貴、牽掛的温馨……換句話説,我們都在共同地完成一門永無止境的功課:學會做人。毋庸諱言,沒有任何一項事業比創造優秀的孩子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