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專題>熱點專題>

老家的地標現代優美散文欣賞

熱點專題 閲讀(1.26W)

老家是每一個人的根源,你老家在哪裏呢?還記得老家的人和事情嗎?

老家的地標現代優美散文欣賞

老家回去的太少。但常聽長輩念及老家裏短,耳聞目染,隨着年齡見長,越發時時夢見。

老家很普通,與山東大多數村落一樣,多為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河北一帶移民過來。先民早期貧窮,以屠宰業為生,故名“王屠莊”。解放後,村民感念換了新天地,改村名為“王圖”,取奮發圖強,大展鴻圖之意,也去除原有村名的不祥與小氣。世代繁衍至今,全村130多户,500左右人口,不到1000畝地耕地,屬中小村型。村裏一所因少子化而廢棄的國小,兩條大馬路,沒有樓房,二十分鐘從東走到西,十分鐘從南踱到北。老家人就這樣日出而做日入而息。

老家也很別樣。一是村裏有過一棵與村齡同年的老楊樹,此樹庇佑鄉民,人們親切地稱為“楊老爺”。二是清末出過一名貞節女,為事奉父母終生未嫁,政府為其請了功名,立了貞節牌坊[2],傳頌鄉里。

具體來説,先民王氏三兄弟於洪武年間(村志載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根據大明王朝的的移民政策,從今天的河北棗強縣顛沛至山東博興王圖村。到達指定移民點後,按明律,兄弟者要再拆分遷移,免生聚亂。於是一位被髮往今曹王鎮王海村,一位被髮往今陳户鎮王相村。行前,三兄弟商量在各自所在村落西北角種植楊樹,一為紀念故鄉,西北望向故土,二為全家再聚相認標誌,三可擋風遮雨。這就是我村老楊樹的由來。此後先民王氏從事屠宰業,風餐露宿,披荊斬棘,逐步繁衍成村,最初取名王屠莊。歲月如逝,以後王姓代代安居樂業,子孫隨楊樹生根繁茂,全村人丁興旺,代代克勤克儉,鄰里和睦,家家孝道先行。至上世紀60年代之前,老楊樹已歷經數百年,其蓋如天,可容全村人避風雨,其粗5個大人不能環抱,其高20裏外的縣城都能看到,其間中空展示着它歷經年代的滄桑。傳説因村民每有難事就會焚香燒紙有求於老楊樹,且每每都有好的結果,或化險為夷,或祛病除災,人們就尊稱其為“楊老爺”,是祖先的代表,是王屠莊的“守護神”。每逢清明、端午、十月一、過年等重大節日,村民都自發組織祭拜禱告,以求保佑平安富康。

變故發生在1962年,受“破四舊”運動以及極左思潮的影響,當時的村支部三人私下決定,以增加村經費為名,將此樹賣予博興縣建築公司。得此消息,全村上下痛心疾首。據説楊樹砍伐之時,天象不吉,陰雨驟風,多條長蛇從中灌出。樹被伐為數段,裝車時拖拉機都被砸壞,可謂天怒人怨。後來,參與伐樹決策者,皆無善終,村民們説這是報應。

神奇的是在被伐的樹根處,十年後又長出了新芽!現在這棵新芽又成了參天大樹。老人們説這樹頗有老楊樹的風采,認定“楊老爺”一直就沒走,是伐不走的,肯定一直在保佑着大家。如今,村民尤其是婦女們依舊自發組織着按節日去參拜,形如走向自己的教堂,向自己的精神家園致敬,祈禱美好生活。

如果説老楊樹是村民們樸素的求善向好願望的化身,貞節牌坊則是時代變遷的精神烙印。自宋朱程理學“存天理、滅人性”的思想確立、風行,明代不斷髮展,到了清代可謂登峯造極,將婦女守節死義推到了極致,各地處處可見貞節牌坊。我村的貞節坊為表其未婚守節。據老人們回憶,此被立牌坊者為王姓貞女,孝敬有嘉,因哥嫂早世,雖人貌美,家殷實,為盡孝照顧年邁雙親,守節盡義,終身未嫁,傳頌鄉里。去世後,鄉黨舉薦,政府報朝廷立“冰清玉潔”貞節牌坊[4]。據村裏老人回憶,此坊位於村東,它坐北向南,卯榫結構,頂樓兩重,八角系玲,遇風“叮零”悦耳。坊下有4根石柱組成3個門,其“大門”面闊5米,高6.5米,足有兩層樓高,中匾書寫“冰清玉潔”四字,格外引人注目。整個牌坊由麻石與青石建成,柱基下分別立有抱鼓石。仔細觀察,可看到石柱石樑上雕刻的淺浮雕:中柱單額枋上是“雙獅滾球”,龍門枋上為“二龍戲珠”,小額枋則是“雙鳳朝陽”,圖案與紋飾精美吉祥。

此坊在1947年毀於戰亂。

這座貞節牌坊可以説代表着古代中國為維護統治對婦女的一種迫害,但也多少固化着鄉村禮智仁義信等樸素的價值觀,尤其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像貞女一樣的保守與堅持也變得難能可貴。至今村民們秉持着“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理念,傳誦着24孝的故事,踐行着孝奉父母的傳統。從建村到今天,我村據説從未出現過不孝子。

解放後,尤其是村名由王屠改為王圖後,村民們就真的奮發圖強,大展鴻圖了。他們放下了殺豬刀,辦起了實業。村裏先後集體興辦了兩座磚窯廠[5],一座為大躍進時,當其它村在“亂煉”時,我村建起了磚窯廠。第二座為藉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在改革開放前期,村委引進製造工藝,上馬了新的磚窯廠,效益很好,盈利豐厚。以此為財政來源,村裏又辦起了養貂廠、蘋果園、電磨坊等,置辦了各類農機具,基本實現機耕機種,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旗村。好多其它村的姑娘都爭着嫁入王圖。奶奶就是在1973年,那個紅火的年代成為我們村新媳婦的。

兩座創業的地標,分別在上世紀60年代和20xx年代拆建。

改革開放後,隨着搞運輸的個體户興起,“要想富先修路”成為村民共識。村裏自發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修通了柏油路[6],那是全鄉甚至全縣第一個實現村道硬化的模範村,結束了看天出行的歷史。現在家家門前通柏油路,村莊整潔井然,加上和睦鄰里,讓生活在城裏的人都羨慕。

“楊老爺”老楊樹代表着我們的來處,貞節牌坊代表着過去的堅持,磚經窯廠代表着創業,泊油路則代表着村民走康莊之路。看似平靜無奇的小村落,這些珍貴的地標無聲的訴述着經歷的各時代的洗禮。現在雖大多不存在了,但仍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告訴自己,我來自何處,經過哪裏,走向哪去。

本文作者: 聞淇

公眾號:税收文藝

作者簡介:聞淇,本名王子淇,願做聞達之人,認真做人,規矩做事。用時而暢想天地,掩卷感懷古往;時而靈動於舞台,用軀體展現靈魂;時而流動於琴鍵,用音樂打點行裝。辛巳生,山東濱州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