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專題>熱點專題>

嚴家花園導遊詞(精選6篇)

熱點專題 閲讀(1.6W)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嚴家花園導遊詞(精選6篇)

此園位於木瀆鎮王家橋畔,是江南一大名園,也是古鎮內名氣最大、造園藝術最高的園林。又名羨園,前身為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詩選家沈德潛“靈巖山居”。

,木瀆首富嚴國馨購下此園,由香山幫建築大師姚承祖率巧匠重葺,更名“羨園”,俗稱“嚴家花園”。

花園佔地16畝。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依次為門廳、怡賓廳、尚賢堂、明是樓和眺農樓。其中位居第三進的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全園由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組成。以古廣玉蘭為中心的春景區;以假山為最大體量的夏景區,四座假山分別用青石和黃石堆砌而成,在外部觀賞假山,有大中見小的感受,在內部觀賞假山,則有小中見大的感受;折桂、宜登高的秋景區;冬景區則顯示了“暗香疏影”之意境。冬景區外還有一處新園,讓人感受到一派活潑的江南水鄉自然風光。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2

所謂“聖旨”,是民間對皇帝“詔書”、“封詔”的尊稱。“詔書”專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當於現在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聘用文件”之類。“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聖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聖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長,寬33釐米。為什麼這樣長呢?一是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蹟。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思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後人。二是清代聖旨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於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聖旨的假冒偽造,古代聖旨還有它特定的防偽標誌。請看這些聖旨的兩端,有兩條上下翻飛的銀龍,中間是“奉天誥命”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聖威武,又動感壯美,這就是清代聖旨的防偽標記。

從聖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被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雲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

對於聖旨的保管,歷代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官員得到皇帝授予的聖旨後,就把聖旨小心翼翼地珍藏於祕箱內,而另外複製木刻匾牌懸掛於殿堂之上,以顯示家族之榮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盜導致毀失者,經申請複議,准許給予補給;如果是因為收藏保管不慎導致蟲蛀、損壞者,輕者罰俸祿六個月,重者革去官職;最為嚴重的就是將聖旨典當,則違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奪繳還外,還將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論處。

明清二代專門書寫聖旨的人稱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須是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學士,擅長書法,文采飛揚。我國著名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擔任過“庶吉士”,專門書寫聖旨。因此,歷代聖旨的字跡圓潤飄逸,行文遣詞相當洗練,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聖旨用料的質量,還反映了當時國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聖旨用綾都很講究,到了後期,用料越來越美。清看這幅光緒聖旨,它的用絲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樣了。偽“滿州帝國”傀儡皇帝溥儀索性將聖旨改為“指敍令”,其玉璽也由“司法部門”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後期因其專權保守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不過,她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達的這份公告全民的“一視同仁”懿旨中,卻有其非常進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廢除滿漢不準通婚的禁令;二、勸阻漢族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其恢復自然;三、禁止在漢女中選秀女。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一項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餘年中,有狀元750餘人,進士11萬餘人,舉人上百萬。中國曆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無不與這一制度有着密切的聯繫。西方文官考試製度的建立亦淵源於中國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觀。

這是一份由户部開出的“執照”,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姓名,如果該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沒有考試資格。考生持有這份“户部執照”後,就可以到國子監換取這份監照,等於現在的准考證。古代雖然沒有照相機,但可以通過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繪得一清二楚:“根據户部冊報,温世壽,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人,年十五歲,身巾、面白、無須------

這是一套光緒二十年河南鄉試題目。共分三場,第一場為“四書”三題,第二場為“五經”五題,第三場為“第”五道。這是一套完整的鄉試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賢鄉試卷1—3場真跡,十分珍貴。清鄉試要求嚴格,起首為考生姓名、面形、年齡、描述,後書三代姓名,並印有監考、關防以及收卷官(分內收掌、外收掌)、彌封官、卷八官等官印。鄉試考取者即為舉人,三年後方可進京參加會試、殿試。

這就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試卷——殿試卷。殿試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後改為保和殿)舉行,考中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一份殿試卷,雙面書寫,書法功力深厚,內容切題,用語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學習範本。

封建科舉考試可謂考場森嚴,但依然擋不住各種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這件絲綢夾帶長45釐米,寬38釐米把它雙面書寫對摺成兩部分,便於考生藏於鞋內。每個字只有2—3毫米,筆劃細如髮絲,書寫俊秀,共有2萬8千餘字,包含了《四書》的全部內容和批註。此書如此之小,顯然是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書商卻在扉頁上寫有“幸勿誤帶入場”的字樣,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無非是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餡而牽連到自己。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3

都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園林是我慕名已久的。很榮幸,“三八”婦女節那天跟隨媽媽去蘇州旅遊,那裏有很多園林,如拙政園、留園等,我們主要遊覽觀賞了嚴家花園。

來到嚴家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飛檐峭壁,錯落有致,富於變化,體現出造園者精湛的藝術。花園由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組成。首先,我們遊覽的是春天花園,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古廣玉蘭,每逢春夏,千葩萬蕊,滿園春光。中央有條小溪,溪上架着幾座石橋,橋邊的幾棵楊柳依依多情,有的像羞澀的姑娘,有的像手舞足蹈的小女孩,有的像喝醉了酒的老爺爺,到處碧柳成蔭,桃花盛開,相映成趣,好一幅春景圖呀!我們依依不捨地出了春景區,進入綿延假山的洞穴中,清風徐來,還夾雜着淡淡的荷香,告訴我們已來到了夏天花園,花園前面是一個人工湖,湖的對面是戲台,主人常常在夏天的夜晚出來邊看戲邊乘涼,真是悠然自得,幽雅自在呀!隨着曲廊向北延伸,過池塘,我們進入了秋天花園,這裏有許多假山和翠綠的竹子,更多的是桂花,中秋月夜,丹桂飄香,芬芳馥郁,聞之讓人心曠神怡。不遠處,一座亭子高高地建在假山上,那座亭子金磚碧瓦,飛檐流角,精巧別緻,你猜,它是幹什麼用的?對了,是在一年一度的月圓之際,主人們坐在亭內邊吃月餅邊賞月,別有一番風味!經東北角一側門右折不覺別有洞天,此處已是冬天花園了,這裏的房檐特別低,知道是為什麼嗎?告訴你,這樣的話,一到冬天,天氣一冷,屋檐就會垂下一條條晶瑩剔透的冰檐,所以,房檐造低,就可以欣賞到這美麗的景緻。真是獨具匠心啊!

嚴家花園真是美不勝收!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賞月,冬可賞雪,可謂是人間仙境!“蘇州園林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4

嚴家花園在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巖,“雖處山林,而斯園結構之精,不讓城市”(童《江南園林志》),為江南名園之一。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後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有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一時題詠頗盛。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瀆首富嚴國馨(中國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祖父)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後歷時一百七十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底藴,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名園風範。1935年,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兩赴此園,流連忘返,對嚴家花園的佈局與局部處理極為推崇,認為是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嚴家花園佔地16畝。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依次為門廳、怡賓廳、尚賢堂、明是樓和眺農樓。其中位居第三進的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木礎石質,典雅古樸;楠木直柱,圓潤柔和;雕刻簡潔疏朗,色調淡雅素淨,具有實用和審美功能。尚賢堂和明是樓前各有清代磚雕門樓一座,所雕人馬戲文玲瓏剔透,意趣雋永,雖依附於廳堂,卻未嘗不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極富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嚴家花園的廳堂建築宏敞精麗,堂堂高顯,顯示出嚴正的氣度和性格。而進入園區,其建築則顯得精巧活潑,豐富多彩,樓閣亭軒廊榭錯落有致,富於變化,體現出造園者精湛的造園藝術。

園中有書齋二處,分別以友于和海棠為名,尤其友于書屋,地處幽偏,經曲折長廊,過清蔭居和靜中觀,方可蜿蜒而至。友于書屋為自成一體的獨立庭院,前院湖石數片,花木扶疏,室內經典古籍,書香飄溢,實在是一個專心攻讀的“藏修密處”。在嚴家花園幽曲靜美的環境中,友于書屋等建築偏居一隅,清幽曲奧,具有幽人般的情致;與其迥然有異的是,另有一些建築如眺農樓、見山樓、環山草廬、宜人亭、延青閣等則地處高曠,空間暢豁,具有曠士般的襟懷。憑欄極目,不但園中景緻盡收眼底,還可看到園外的.田野風光和靈巖山的滿目蒼翠。延青閣上一副對聯概括了這一切:“閣鄰佛寺經盈耳,窗對靈巖翠滿晴”。嚴家花園還有一些建築造型頗為別緻,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頗為罕見。如延青閣後牆與圍牆不在一線,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穩板律的局面,使人產生無限遐想。聞木樨香堂為廳榭合一式建築,前部水榭依水而築,數魚為樂,後部四面廳光明洞徹,盡收四周景色於窗櫺之內。羨園東部的爬山廊也較罕見,此廊依地勢而建,隨地形升高,連接自然,造型優雅,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從平地漫步至環山草廬的二樓。

園無花木,山無生機。嚴家花園在植物花草的佈局配置方面也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構成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花木與建築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花木叢中,嚴家花園愈顯幽深廣遠,變化多端,遍歷全園,有步移景異、左右逢源之妙。

從尚賢堂右邊門穿越一條幽長的備弄,即進入以古廣玉蘭為中心的春景區。古廣玉蘭為羨園舊物,昔日園中勝景之見證,雖歷經百年滄桑而蓊鬱如故。每逢春夏,千葩萬蕊,滿園花光。鄰近的友于書屋則為羨園舊名,引自《論語》“友于兄弟”,指兄弟友愛。友于書屋是嚴家藏書之所,頗多珍藏,嚴?o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覽經典古籍,四歲吟誦唐詩,六歲熟讀《易經》。駐足友于書屋,賞百年玉蘭純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蘭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風雅之舉。

出友于書屋,進入綿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風徐來,還夾雜着淡淡荷香,告訴人們這裏已是夏景區。假山盡頭,視野頓顯開闊,但見碧水清天,荷風四面,心中的暑氣俗塵早已隨着清風清散殆盡。環顧四周,澹碧軒、織翠軒、澈亭、錦蔭山房和延青閣皆掩映於綠樹叢中,回首一副楹聯為此景作了點題:“勝地四時濃蔭裏,洞天一派碧鮮中”。

隨着曲廊向北延伸,過池塘,即進入秋景區。此區由兩部分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應時景緻。聞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飄香,芬芳馥郁,聞之令人坦懷若蕩,心曠神怡。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園主於此焚香點燭,供拜月神。嚴氏兒孫折桂嬉戲,以寓“蟾宮折桂”高中之意。穿過眺農樓和見山樓前幽靜的院落逶迤向東,來到環山草廬,一座寬敞平台貼水而築,視野豁然開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綿延,山巔一亭翼然,山間清流潺潺。假山東側為採秀山房,北接爬山廊。無論是在環山草廬的二樓,還是佇足假山之巔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遠處靈巖山古塔鐘樓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環山草廬似乎已是園之盡頭,孰料經東北角一側門右折竟是別有洞天。此處已是冬景區。這裏建築密度很高,曲廊廳堂,交叉搭接,形成多處特色鮮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樑,作之字形,環池湖石錯布,修木灌叢,深淺相映,環境絕幽。疏影齋前,滿植梅花,小雪初霽,紅英綠萼,頗有宋代詞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區外是一處新園,水域開闊,園中的粉牆、亭廊、假山、藤樹都倒映在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橋,水邊有亭,水波輕漾,水香氤氲。岸上楊柳依依,鳥鳴蟬噪,已是一派活潑潑的江南水鄉自然風光了。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5

辛亥革命爆發,沈壽的女工繡工科解散,餘沈夫婦去天津創辦自立繡工傳習所,1914年,應張騫之邀,沈壽去南通任女工傳習所所長,為南通培養繡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國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博覽會,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獲博覽會一等獎,聲名遠播,被譽為“繡聖”。

1917年10月沈壽患病。卧病期間,沈壽口述自己一生繡技的經驗理論要點,由張騫手記整理成《雪宦繡譜》,開中國工藝專書之先河。在此期間,沈壽還抱病繡成了她一生中最後一幅作品《女優倍克像》。1921年6月8日(農曆五月九年級),沈壽病逝,終年47歲,葬南通黃泯山。

作為一代刺繡皇后,沈壽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刺繡藝術人才,為蘇繡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榮譽。這就是沈壽的大弟子金靜芬,解放後蘇州刺繡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位是沈壽的侄女沈粹縝,也就是鄒韜奮的夫人,這是他們的全家福,中間就是鄒家華。沈壽是蘇繡的驕傲,也是木瀆的驕傲。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園,這裏原來是明代東林黨人五心一的別墅,建成於崇禎四年,即1631年。當時,五心一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被削籍遣歸。先在蘇州建造田園居,也就是現在拙政園的東園部分,仍嫌城中煩囂,便在木瀆香溪之濱建秀野園,時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園中游觀酬唱,排遣情懷。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後做過太僕卿(相當於現在的中宣部副部長)、應天府甲(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少司寇(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

大家都知道,我們木瀆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園林古鎮,而且是乾隆六次到過的地方。因此,在修復虹飲山房過程中,我們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間有關清代皇牘文化的珍藏之物,現在,就請大家隨我去欣賞一下這些鎮園之寶,稀世珍品。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聖旨館,這裏陳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的二十道聖旨。平時,大家在古典戲劇和影視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一位皇宮太監手捧黃綾在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見過皇帝詔書和聖旨的人卻寥寥無幾。

嚴家花園導遊詞 篇6

嚴家花園在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巖,“雖處山林,而斯園結構之精,不讓城市”(童《江南園林志》),為江南名園之一。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沈氏後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有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一時題詠頗盛。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木瀆首富嚴國馨(中國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祖父)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後歷時一百七十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底藴,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名園風範。1935年,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兩赴此園,流連忘返,對嚴家花園的佈局與局部處理極為推崇,認為是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嚴家花園佔地16畝。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依次為門廳、怡賓廳、尚賢堂、明是樓和眺農樓。其中位居第三進的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木礎石質,典雅古樸;楠木直柱,圓潤柔和;雕刻簡潔疏朗,色調淡雅素淨,具有實用和審美功能。尚賢堂和明是樓前各有清代磚雕門樓一座,所雕人馬戲文玲瓏剔透,意趣雋永,雖依附於廳堂,卻未嘗不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極富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嚴家花園的廳堂建築宏敞精麗,堂堂高顯,顯示出嚴正的氣度和性格。而進入園區,其建築則顯得精巧活潑,豐富多彩,樓閣亭軒廊榭錯落有致,富於變化,體現出造園者精湛的造園藝術。

園中有書齋二處,分別以友于和海棠為名,尤其友于書屋,地處幽偏,經曲折長廊,過清蔭居和靜中觀,方可蜿蜒而至。友于書屋為自成一體的獨立庭院,前院湖石數片,花木扶疏,室內經典古籍,書香飄溢,實在是一個專心攻讀的“藏修密處”。在嚴家花園幽曲靜美的環境中,友于書屋等建築偏居一隅,清幽曲奧,具有幽人般的情致;與其迥然有異的是,另有一些建築如眺農樓、見山樓、環山草廬、宜人亭、延青閣等則地處高曠,空間暢豁,具有曠士般的襟懷。憑欄極目,不但園中景緻盡收眼底,還可看到園外的田野風光和靈巖山的滿目蒼翠。延青閣上一副對聯概括了這一切:“閣鄰佛寺經盈耳,窗對靈巖翠滿晴”。嚴家花園還有一些建築造型頗為別緻,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頗為罕見。如延青閣後牆與圍牆不在一線,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穩板律的局面,使人產生無限遐想。聞木樨香堂為廳榭合一式建築,前部水榭依水而築,數魚為樂,後部四面廳光明洞徹,盡收四周景色於窗櫺之內。羨園東部的爬山廊也較罕見,此廊依地勢而建,隨地形升高,連接自然,造型優雅,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從平地漫步至環山草廬的二樓。

園無花木,山無生機。嚴家花園在植物花草的佈局配置方面也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構成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花木與建築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花木叢中,嚴家花園愈顯幽深廣遠,變化多端,遍歷全園,有步移景異、左右逢源之妙。

從尚賢堂右邊門穿越一條幽長的備弄,即進入以古廣玉蘭為中心的春景區。古廣玉蘭為羨園舊物,昔日園中勝景之見證,雖歷經百年滄桑而蓊鬱如故。每逢春夏,千葩萬蕊,滿園花光。鄰近的友于書屋則為羨園舊名,引自《論語》“友于兄弟”,指兄弟友愛。友于書屋是嚴家藏書之所,頗多珍藏,嚴?o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覽經典古籍,四歲吟誦唐詩,六歲熟讀《易經》。駐足友于書屋,賞百年玉蘭純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蘭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風雅之舉。

出友于書屋,進入綿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風徐來,還夾雜着淡淡荷香,告訴人們這裏已是夏景區。假山盡頭,視野頓顯開闊,但見碧水清天,荷風四面,心中的暑氣俗塵早已隨着清風清散殆盡。環顧四周,澹碧軒、織翠軒、澈亭、錦蔭山房和延青閣皆掩映於綠樹叢中,回首一副楹聯為此景作了點題:“勝地四時濃蔭裏,洞天一派碧鮮中”。

隨着曲廊向北延伸,過池塘,即進入秋景區。此區由兩部分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應時景緻。聞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飄香,芬芳馥郁,聞之令人坦懷若蕩,心曠神怡。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園主於此焚香點燭,供拜月神。嚴氏兒孫折桂嬉戲,以寓“蟾宮折桂”高中之意。穿過眺農樓和見山樓前幽靜的院落逶迤向東,來到環山草廬,一座寬敞平台貼水而築,視野豁然開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綿延,山巔一亭翼然,山間清流潺潺。假山東側為採秀山房,北接爬山廊。無論是在環山草廬的二樓,還是佇足假山之巔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遠處靈巖山古塔鐘樓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環山草廬似乎已是園之盡頭,孰料經東北角一側門右折竟是別有洞天。此處已是冬景區。這裏建築密度很高,曲廊廳堂,交叉搭接,形成多處特色鮮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樑,作之字形,環池湖石錯布,修木灌叢,深淺相映,環境絕幽。疏影齋前,滿植梅花,小雪初霽,紅英綠萼,頗有宋代詞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區外是一處新園,水域開闊,園中的粉牆、亭廊、假山、藤樹都倒映在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橋,水邊有亭,水波輕漾,水香氤氲。岸上楊柳依依,鳥鳴蟬噪,已是一派活潑潑的江南水鄉自然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