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教師教學開題報告(精選3篇)

開題報告 閱讀(1.03W)

教師教學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教師教學開題報告(精選3篇)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學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從產生至今,有效教學就一直是教學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有效教學研究的歷史表明,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一直隨著教學價值觀、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研究的變化而不斷擴充套件、變化。所以,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恆的主題。

當前有效教學大體有四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二是建構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三是多元智慧(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四是最優化理論(以巴班斯基的理論為代表)。這四個理論就是我們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實施新課程以來,基礎教育教學領域又一次開始關注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研究。從近幾年的新課程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中發現,很多新課程教師在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評價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在於給處在迷茫中的新課程教師提供一種有效課堂教學的行動方案和有效指導,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教學方法,通過研究建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力促進新課程改革程序。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用熱情和興趣點燃智慧,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並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

3、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管理體系。掌握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而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標準,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

4、推進學科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使多數教師自覺地變奉獻型為效益型、職業型為事業型、“教書匠”為教育家,力求成長為一批優秀教師和省市級學科帶頭人。

三、課題的界定(對關鍵詞和題目的說明)

1、有效教學方法:有效教學方法是指通過實施一定的教學方法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內在的發展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也是一種策略。即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按照有效教學目標管理的教學流程,有效教學策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策略、教學的實施策略和教學的評價策略。

四、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從國內外文獻研究來看,有效教學的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二:一是國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學性、先進性,由於文化、教育背景差異,難以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接受、借鑑、創新是我們應該著重研究的問題;二是國內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獻研究和建議性理論研究,缺乏紮實的實證研究,缺少實踐基礎,在指導性和普遍意義上看,缺乏推廣價值。

綜合分析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發現,雖然有一定的經驗和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但針對普通中學,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外來務工子女佔多數的普通中學的特點進行課堂學科教學策略研究的成果還不多見,而新課改背景下普通中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更是很少。如何讓有效教學的理念“本土化”、“實踐化”,將教師教學行為合理分解,滲透到學科課程中去,在微觀層面做群體性、永續性研究,從根本上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該課題研究的主要要解決的問題。

五、課題的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將依據新課程教學理念、借鑑國內外先進有效教學研究的實踐經驗,探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適應我校特色課堂教學環境的有效教學理論、方法以及行動策略。研究中充分體現行動研究理念,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以量化研究方法為輔;實驗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過程研究與形成研究相結合;個體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

六、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可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經驗反思法等。

文獻研究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資訊的主要方法,其中資訊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路下載的相關資料等。行動研究法:結合課題方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課題論壇、撰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等。

個案研究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有效教學個人案例。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有效性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經驗反思法:通過閱讀有關教學刊物、觀摩名師名課,有目的地整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現象,分析研究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優質教學的規律。

七、研究步驟及進度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成立“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召開全員參與的動員大會。

2、第一階段:組織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進行理論學習,文獻研究。對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授課情況進行調查,找出低效、甚至無效負效的原因,各教研組在調查的基礎上完成課題開題報告,完善課題計劃,做好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準備工作。硧定教師研究的子課題。

3、第二階段:教師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的課堂實踐活動:撰寫有效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案例分析,上研究課,集體觀摩,集體評價、討論,經常進行課後反思,各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切磋,部分教師把課堂實踐的經驗逐步上升提煉為有效教學論文。

4、第三階段: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研究,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成果。教師撰寫論文。

5、第四階段:對研究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統計、研究分析,徵集論文,課例。反思,影像,撰寫結題報告,迎接結題驗收,做好推廣工作。

(二)目前進度

課題組為了搞好本課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認真學習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購買了相關的教學資料、資源;查閱有關國內高中課堂教學研究現狀的文章;觀摩了大量的優質課,課題參研人員相互聽評課,充分討論了課題的可行性。

八、研究成果的形式及適用範圍:

(一)課題成果形式:

1、課題報告,階段性的研究論文

2、教育教學的典型個案

3、教學實踐中的公開課、教案及課件

4、師生的心得體會

5、課堂教學活動所獲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適用範圍:新課程標準下國中教學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2、課題研究小組

教師教學開題報告 篇2

(一)選題的研究意義:

新課改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受到關注,教學已從以往的研究教師“如何教”漸漸轉變探討讓學生“如何學”。因此,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培養成為教育研究者們關注的話題。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教師行為研究的發展歷史來看,西方對教師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較長,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查特斯和韋普爾斯(Chartens& Waples 1929)以及巴爾(Barr 1929)等人就已經開始了對教師行為的研究,20世紀中期,“課堂教學行為”才成為研究者和實踐者關注的物件。60、70年代隨著“過程——結果”研究正規化的興起,有關教師行為的研究尤其繁多,80年代末以後由於“過程——結果”研究正規化的衰微,教師行為研究日漸減少。

國外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最早見於克瑞茲(kratz)1986年的研究。他從探討教師人格與特徵的間接研究逐漸發展到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研究,進一步進行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效能研究。

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套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顯著方法,但也有研究者(傅道春)開始採用類似人類學的方法對課堂實錄進行研究。

進入21世紀以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越來越受到國內許多教育研究人士的關注,也引起了不少學科教師的高度重視,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們通常立足於自己的學科教學對教學行為加以梳理、總結和分析,反作用於自己的教學,如廣東東莞中學的呂曉珍老師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分析研究,描述新課程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特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體措施。教育科學碩士何孔潮則通過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闡述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要求,揭示出這一特定環境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的新理念,分析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困境。20xx年江西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夏志芳老師主編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叢書,則是從各學科的角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分析了教師教學行為的具體內容,進而提出對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的再思考。這應該是與本研究課題最為接近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師教學開題報告 篇3

一、問題提出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跟崗學員開題報告之二。有效教學的提出其實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間相互爭論的產物。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這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憑良心行為"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教書是"良心活",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其教學效果也難以用科學手段、評價標準來進行衡量和估價。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加上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紮實推進,普遍認為,教學也是科學,教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科學。這就告訴我們,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於是,國內外有識之士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行動研究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式教學、創新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學評價體系、師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數等。

施良方、崔允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中關於有效教學的論述。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預期的"是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的、符合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要求的目標與任務;"應有的"是指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達到的"進步與發展"目標。由於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節課中獲得的"進步與發展"也不盡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為是"有效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研究依據及意義

有效閱讀教學是指教師遵循閱讀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閱讀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閱讀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閱讀教學效果。"有效閱讀教學策略"重點在於有效性的教學閱讀策略研究。這個有效性,絕不同於閱讀的功利性,這個有效性不僅是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還是閱讀審美,以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延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與外界進行互動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它強調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生的"學"。在學習過程中就要拓展並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啟動學生的思維並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實質上是一種在知識接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活動。教學應轉向思維成果(知識)的追求上來,並通過這一轉變,使學生不僅獲取方法,同時獲得情感、意志等心理體驗,使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活動。

近幾年來的課程改革儘管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教得辛辛苦苦,課時緊緊張張,效果仍不理想,還沒有從根本上完全改變耗時低效的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語文課程複雜的原因,有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的原因,也有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欠缺的原因,還有教學策略選擇不恰當以及對學情把握不準等原因。體現在語文課堂上,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教學環節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字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細讀文字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還不能給每個學生比較充足的學習研究時間。有效閱讀教學是解決當前我國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現狀的迫切要求,開題報告《跟崗學員開題報告之二》。因而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的價值。

三、課題研究目標以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通過對國小生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將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廣泛收集整理有效閱讀的教學方法,在重新審視教學現狀,反思教學行為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科學借鑑、實踐比較、形成適應國小生的教學實際,建立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一套較為系統的有效教學策略體系。我們研究的目的是從師生的現狀出發,從教師語文有效閱讀課堂教學策略出發,積極探索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的方法與策略,力求達到國小生語文閱讀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二)主要內容:

1、探索有效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這些策略的步驟和特點,如何利用這些策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有效閱讀。

2、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3、增強教師有效閱讀教學的意識,提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使用有效策略的能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四、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深入實際,有目的、有步驟針對可能影響學生有效閱讀的各項因素進行詳實調查,準確定位所調查學生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2、行動研究法,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根據研究實際情況調整研究內容、方法、程式等。

3、文獻研究法,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借鑑各種教育書籍,報刊雜誌中介紹的理論和經驗,多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課題研究具有科學性。

4、經驗總結法,研究中把實踐的經驗形成報告論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

5、實驗觀測法,通過對有效閱讀效果的觀測作出對國小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效果的進一步評判。

五、實施步驟及研究措施 (一)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階段(20xx年6-8月)

1、完成課題申請工作事宜,爭取通過立項研究;

2、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及相關的工作計劃;

3、建立課題學習研究活動制度。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1、組織課題組教師定期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及課題主要負責人跟崗學習活動。

2、課題研究成員積極開展實踐課研討活動,在實驗中尋找提高閱讀教學效益的方法、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3、進行調查研究和經驗總結,撰寫論文,做好各類資料檔案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5月)

總結階段繼續開展教改觀摩課研討、學生素質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動,總結提高閱讀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與策略,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資料並彙集成冊,如教學案例集、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等,完成課題研究報告,為課題鑑定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研究措施

1、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①完善課題管理體系:學校課題組--年級實驗小組--教師個人研究。

②成立校級課題研究小組,負責學校所選課題的研究和管理。

③加強課題研究的中期檢查和評估。

2、加強課題研究的宣傳發動

①通過教研組活動、學校網站等渠道,廣泛宣傳有關課題研究的檔案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實驗教師對課題研究的認同度和參與性。

②注重宣傳策略和方式,把課題研究對"有效性閱讀課堂教學"的研究放在首位,把全面改進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有效教學策略和質量放在首位,提高課題研究宣傳的有效性。

3、強化課題研究的專業指導

①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研究研討會,安排骨幹成員交流經驗,通過同伴互助優化課題研究。

②定期邀請在區教育局語文教研員指導實驗教師,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課題研究效益。

4、搭建課題研究的活動平臺

①定期組織課題研究專項教研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召開和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②結合本區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研討活動,力爭研究取得實效性。

六、課題實驗保證條件

1、學校是全國教育現代化實驗學校、省一級學校,具有良好的硬體設施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地保證,參與實驗的教師都是學校優秀的年富力強的教師。他們有能力、有時間做好課題研究。

2、本課題將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專家、教研員的大力支援及指導。

3、學校將為實驗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開展研討課提供便利條件。

4、課題所需經費,主要由學校撥出專項研究經費。

七、課題組織機構

組長:卓細弟

成員:湯雪茹、湯小冰、翁美英、湯惜如

八、課題實驗研究預期成果

1、《國小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中期報告、教學案例

2、《國小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結題報告、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例、教學課件及學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