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導遊詞>廣西導遊詞>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廣西導遊詞 閱讀(2.51W)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1

七星公園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100餘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七星山

在灕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佈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岩、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餘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築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於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後雨水長期沿岩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岩,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 數九寒天, 外冒暖氣;盛夏酷暑, 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簷門拱, 琉璃朱飾,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餘件,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於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築, 由一堵通花矮牆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簷坡頂,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分掛兩側,整個山門掩映於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於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 單簷、8柱8角, 混凝土結構,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建於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於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聖、屏風、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灕江;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為鋼筋水泥結構的4柱、單簷、綠瓦仿古建築,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 瀏覽方誌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原來還有明包裕《重修廣西城碑記》, 現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淨境”右側,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簷、尖頂8角亭。原建於明, 有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牆欄杆,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

古稱玄風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佔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空氣清新。由於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39℃,冬天最低-5℃。洞內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遊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徵也”的記載,準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 明呂調陽曾築“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已無存。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 亦名紀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簷、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弔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淨境”後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築, 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牆、硬脊、翹簷、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築。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總建築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淨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築,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裡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於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地, 得悉產於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並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築。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 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頂高6.5米, 建築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牆,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牆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嘆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離亂, 望故鄉英俊, 共籌長策致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8柱、單簷、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餘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於山脊,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_平方米。宋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現並開發,闢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於近觀遠眺山前山後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於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後易名“倚嵐”, 後改“碧虛亭”,毀於抗日戰火。抗戰勝利後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簷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遊人上下, 若穿雲步月,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後小。洞中有全真觀,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後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勝利後重蓋,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構, 飛角、單簷,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級石階, 達正閣, 為8柱大廳,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後通白鶴洞,經四仙岩, 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後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澤,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禦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安定吉祥的願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岩、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祕感。

四仙岩

位於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北連七星巖。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巖內有4個石筍, 傳說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巖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巖口建有“簪帶亭”,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巖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巖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釐米, 裡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餘心孺所刻。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2

龍脊古壯寨梯田文化觀景區屬其中之一,位於龍脊村,是具有較高人文觀賞價值和梯田觀賞價值的觀景區。龍脊古壯寨目前有300戶人家,1300多人口,有廖、侯、潘三姓,壯族,是廣西北壯的聚居地。龍脊古壯寨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壯族典型“幹欄”建築群,村寨裡上百年的老房子目前還儲存有七座,最早的一座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村寨內還儲存有幾戶人家連在一起的壯族連屋,古風古韻,極具壯族建築代表性。

龍脊古壯寨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完整的古蹟:有上百條千迴百轉的青石板路和雕刻精美的青石板橋;有清朝光緒八年修建的大青石條寨門,至今還立於村寨東西兩面;有清朝同治十一年修建的用於防火的太平清缸,清缸至今完好,仍為壯民所用,水缸上的石雕動物栩栩如生、清晰可見;有記載著乾隆五十七年間潘天紅為民請願的《奉憲永禁勒碑》;有康熙六年清庭為征剿湖廣少數民族起義在龍脊札兵駐營的舊址;在村寨的中央還有一口日夜清泉噴湧的龍泉井,井口雕刻著一條石龍,彷彿一條神龍降雨凡間;有雕刻著象徵壯族三兄弟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的“三魚共首”圖案的石板橋;有全國罕見雕刻精美的壯族繡球石碑;村寨內還有許多珍貴的風水樹:有樹齡已有兩百多年的國家一級古樹紅豆杉,樹枝上仍然掛滿了一串串的紅豆;有樹齡已達三百多年的國家重點保護古樹大樟樹,古樹參天至今還能為村民遮風避雨。

龍脊古壯寨是壯族梯田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在清朝時期就以盛產茶葉而聞名,龍脊古壯寨梯田文化觀景區最高海撥1300米,最低海撥350米,這裡的梯田其規模和氣魄之大,巍峨、雄渾,像巨龍一樣綿亙不絕。目前這裡已開發形成“始祖田”、“游龍下江”、 “長溝”三個觀景點。

游龍下江觀景點: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層又一層的梯田就在腳下,層層的梯田彷彿手牽著手從河水湍急的金江河盤旋而上,一直修到白雲繚繞的山頭,像巨龍一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穿雲破霧、氣呑山河,尉為大觀。

始祖田觀景點觀景點:龍脊古壯寨是壯族梯田的發源地,也是龍脊始祖田的所在地,在這裡可以側看古壯寨的全貌, 一層層梯田似一圈一圈年輪,使人想起龍脊先民憑著一身熱血肝膽,敲著銅鑼喊著的號子,赤著雙腳光著膀子,揮動著鋤頭在開山造田的滄桑歲月。龍脊的先民歷經幾十代人的努力用血汗和智慧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蹟——龍脊梯田,譜寫了人與自然互生的一首大歌。在這裡可以感受到龍的靈氣,感悟到龍脊文化的博大精深。

長溝觀景點:在這裡可以俯看到龍脊古壯寨的全景,鱗次櫛比的幹欄式吊腳木樓層疊相加,全國儲存最完整、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壯族幹欄式吊腳木樓建築群呈現在眼前。清晨在陽光的照射下,一片片青瓦似巨龍的麟片蔚為壯觀。村寨前那彎彎曲曲的梯田似一首古老的壯歌,曲調婉轉流暢,在龍脊悠悠歲月中唱著那不老的歌謠。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一獨秀峰靖江王城來遊覽觀光。獨秀峰位於廣西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內,是王城景區的核心景觀,素有“南天一柱”之稱。獨秀峰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對高度66米。山上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每當晨曦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獨秀峰擁有唐以來的歷代石刻136塊,均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有價值的石刻當數820xx年前刻於讀書巖前的《大比宴享即席勸駕詩》。詩中所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早為世人所認可與傳頌。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去觀賞兩處岩石。我們先看這讀書巖,位於獨秀峰東南側,因南朝時始安(桂林)郡太守顏延之常在此讀書而得名,是桂林最早的名人勝蹟。讀書巖上有唐人鄭叔齊的《新開獨秀山石室記》,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記述散文,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句也因此文而得以傳世。我們再來看太平巖,位於獨秀峰西南,因明朝時靖江王在洞裡發現“太平通寶”而得名。中國傳統桂林獨秀峰太平巖文化以60甲子紀年,每一年均有一個相對應之年神主人間之事,且60甲子又與生肖習俗中的12生肖相對應,每一個生肖又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所以來到太平巖,尋找與自己的生肖相對應的年神,並對其有所瞭解,不失為遊客在旅途中的一件趣事。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獨秀峰頂上的獨秀亭。此為二層、紅柱、六角、重簷、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臺,四周有圍欄,高居懸崖之巔。登臨四望,雲生足下,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覽無餘。

各位請看,這是位於獨秀峰東麓月牙池畔的中山紀念塔,是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0xx年9月,當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為紀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一,特在孫中山先生1920xx年誓師北伐暫住之處,興建此塔,以示紀念。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靖江王城景區,它位於桂林市中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至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城始建於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垣周長1500米,城牆厚5.5米,高近8米,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各位朋友在此不僅可領略到昔日王城的威嚴肅穆,而且還可親手撫摸620xx年城牆的滄桑歷史。清朝唯一的漢人格格孔四貞(即“還珠格格”)的家,就在這昔日王府的深宮禁地之內。當然,在這裡我們還可以欣賞到戲劇的“活化石”一儺舞的表演,它是最初的宮廷演藝,起到祝福平安、敬神驅鬼的作用。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三元及第坊,位於靖江王城南面正陽門上。清代學者阮元任兩廣總督時,為連中三元的陳繼昌所立。“三元”是鄉試、會試和殿試均名列第一的人,分別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稱號“三元”。自唐代以科舉取士1000多年來,連中三元的僅13人,清代兩百多年中僅有2人。陳繼昌是臨桂人,把用巨石鐫刻的牌坊置於王城正門之上,是封建社會給科舉成名者的至高榮譽。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貢院,這塊風水寶地曾因科舉時代屢出狀元而名揚天下。在此,您不僅可以想象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而且還可以感受學子們十年寒窗的艱辛和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各位請看,這是狀元及第坊,在王城東華門上,原坊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為新科狀元龍啟瑞所建,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20xx年)。在這之前,張建勳、劉福姚分別於光緒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試第一甲榜首。在4年的兩科中,桂林繼唐趙觀文和陳繼昌、龍啟瑞之後,一連出兩名狀元,震驚了全國,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傳為佳話。重建狀元及第坊時,把4人的名字並列在坊前。各位請看,這是榜眼及第坊,在王城西華門上,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為於建章而立。於建章,永福人,任過翰林院編修、貴州鄉試典試、山東學政等職。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4

陽朔位於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最早確定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灕江邊最美的城鎮,媲美桂林,遊人如雲。

陽朔歷史悠久,人居歷史逾五千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元)置縣,城史已有140餘年。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總面積1428.38平方公里,人口30萬。從桂林到陽朔,水路83公里,陸路6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而且行程盡在自然山水畫廊之中。

陽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百里山川,處於風景如畫,時時秀色可餐。真可謂是大地母親賜予的豐厚禮物,東西文化交流的智慧結晶,尤其是它那四個一、八個景等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紛至沓來。這就是:一條灕江,一條桂陽公路,一條西街、一棵大榕樹;八大景區為:1、世外桃源;2、銀子巖;3、遇龍河景區;4、劉三姐歌圩;5、高田望月;6、鑑山古寺;7、蝴蝶泉;8、聚龍潭……

所有這些形成鏈帶式的主體景觀,成為一個新的旅遊熱點,構成了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陽朔仙境,如今的陽朔已真實地做到了形神兼備,靠自然之美引人,靠人文之美留人。

一位在陽朔西街生活多年的法國商人曾這般深情地表述他對陽朔的熱愛:“我還沒有發現,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生活能比得上這裡的舒適與悠閒。”

洋人眼中的“陽朔休閒”竟然如此地經典,沐浴著東方文化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會更多一份鍾愛呢?君不見?“五一”、“十一”、春節黃金週的桂陽公路上、廣東、湖南、雲、貴、川等地的自駕私家旅遊車結伴飛馳而來;君不見?陽朔縣城通往月亮山、大榕樹、遇龍河景區的每一條路上騎車的揹包人每天都是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君不見?銀子巖、世外桃源,還有佛光普照的鑑山寺每天都是遊客雲集,絡繹不絕;君不見?著名導演張藝謀親自執導的《印象劉三姐》生意火爆,每晚加演,還是供不應求;還有多少外國遊客一踏進陽朔這塊風光寶地,不呆上十天半個月,他們絕不忍離去……

所有這一切只詮釋著這樣共同的主題:陽朔,中國旅遊的名縣,世界鄉村休閒的經典,桂林旅遊精品的超市,中國人的精神後花園!

陽朔,的的確確是您的尋夢家園,休閒的勝地,度假的天堂。迷人的陽朔,正以窈窕淑女般的情懷,期待著您的光臨!

關於廣西的概況導遊詞 篇5

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碑約50米,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約208公里。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瀑布總寬208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遊德天景區,首數德天瀑布。德天瀑布位於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界碑約50米。清澈的歸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邊境的國界河,德天瀑布則是它流經浦湯島時的傑作。浩浩蕩蕩的歸春河水,從北面奔湧而來,高崖三疊的浦湯島,巍然聳峙,橫阻江流,江水從高達50餘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在堅石上,水花四濺,水霧迷朦,遠望似縞絹垂天,近觀如飛珠濺玉,透過陽光的折射,五彩繽紛,那嘩嘩的水聲,振盪河谷,氣勢十分雄壯。瀑布寬1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近50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被國家定為特級景點。它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就像章一對親密的姐妹。中越邊民在瀑布的下游,進行著邊貿往來,以前是肩挑人扛,現在已用車船運載了。

德天瀑布位於廣西南寧地區邊陲大新縣,在中越邊境交界處,歸春河上游,瀑布寬100米,高40米,氣勢磅礴、銀瀑飛瀉、三級跌落,蔚為壯觀。若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堪稱為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瀑布上游,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迴曲折,於參天古木間,花草掩映,百鳥低徊,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恰似一巨大銀練,高懸於峽谷之上。站在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雲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飛瀉而下,連衝三關。濤聲迴盪于山間,聲若巨雷,數裡可聞,仰望瀑頂,群峰若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若遇晴日,彩虹橫跨瀑布,為雄奇的瀑布增加了幾分嬌媚。其魄力,其氣勢,其風采,震魂攝魄,搖動心旌。

德天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瀑布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凌草泛青,山花吐豔,瀑布四周被鑲起五彩繽紛的花邊;秋天梯田鋪金,層林盡染,高掛的銀簾霧氣沖天;冬天瓊珠閃閃,玉液潺瀑,山風把細流吹得飄飄灑灑;夏天激流如龍,排山倒海,似萬馬奔騰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