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計劃>工作計劃精選>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精選5篇)

工作計劃精選 閱讀(8.59K)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精選5篇)

你們好!我叫張丹丹, 來自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這次申請了國家一等助學金。

我深知國家助學金是用來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的,他給了無數貧困學子繼續就讀的希望,我更瞭解我這次申請到了國家一等助學金是何等的不易,我會有計劃的利用這筆助學金,不會揮霍浪費,我會讓助學金實現它的價值。

國家一等助學金雖然有4000元,但對我這個極其貧困的家庭來說你無非是杯水車薪,我不會將這筆錢補貼家用,我會把他留下。二分之一用來中學這一年的生活費,包括平時伙食費和日常生活用品費,我明白自己的家庭條件沒有與別人攀比的資本,我至於別人比我學到的知識不與別人比吃穿。剩下的二分之一,我會用它來買一些平時需要的專業書及學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科目。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定要過硬的知識技能武裝自己,不怕學得多,就怕沒學。

國家助學金不僅在學習上幫助了廣中學子而且也在生活上給予了學子一定的幫助,我會嚴格按照以上的計劃用這筆助學金,不會揮霍他們,我會讓它們實現自己應有的價值。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 篇2

我叫,是學生,自從來到xx中學以後,我就告訴自己要好好努力,認真的過好xx中學裡的每一天。

在思想上,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嚴格遵守團紀團章,履行團員義務,積極的向黨組織靠攏。

在學習上,我認真對待,勤奮刻苦,腳踏實地,給自己的xx中學三年時光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並做到認真執行。

工作上,我認真負責,能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我奉行地工作理念是:不做則已,做則力求完美。

在生活上,我向來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此外,我認為人生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

為了不辜負學校領導的厚望,為了能夠把助學金的一分一毫都花在刀刃上,我為自己擬了一份助學金用款計劃書。我會將其中的一部分助學金拿出來買一些與建築學專業相關的書籍以及一些老師推薦的課外書籍,提升專業成績,開闊自己的視野;其次,我還要買一些英語四級考試、計算機考試以及資格考試的參考資料,爭取早日拿到英語四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和二級建築師師資格證書;還有,因為建築學專業學習的需要,我會抽出一部分助學金存起來,積少成多,用於以後購買專業相機,提升專業技能;剩下的部分我會作為生活費,用於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減輕家庭的負擔。

我很榮幸能獲得此次的助學金,這不僅讓我和我的家人不用再為我的xx中學學費和生活費而擔憂,也讓我能夠安心的在校學習。我非常感謝國家、學校以及老師們對我們這些貧困生的關心和幫助,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努力拼搏,爭取早日成才,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並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並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學習難點]

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匯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絡,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鑑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闢,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註》。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解題:

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 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國七雄地圖 (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

《六國論》屬於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後,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著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後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後患,而實際上並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 )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與( )嬴

洎( )牧以讒誅 為( )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

六、文字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容,並梳理結構脈絡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提出論點,並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 兵器 )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 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 六國互(互動,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本部分從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 用 )攻取之外 其實( 它的實際數目 )百倍 固( )不在戰

思厥( 其 )先祖父( 祖輩父輩 ) 暴( )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 )之不甚惜 舉( )以( )予人 然後( )得一夕安寢 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 )彌繁,侵之( )愈急 至於( )顛覆,理固( 本來 )宜( 應該 )然 ( ) 以地事( )秦 此言得 ( )之( )

終繼( )五國遷滅( ) 與( )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 始( )速(招致,動詞)禍焉 後秦擊趙者再( )

李牧連卻( )之 洎( )牧以讒誅 革滅( )殆( )盡

智力( )孤危 誠( )不得已 向使( )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 )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 ) 當( )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一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後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 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後,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後果。 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七、作業: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並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背誦

二、文字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 )天下之謀臣 禮( )天下之奇才 併力西向( )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嚥( )也 日( )削月( )割

為(治理)國者無( 不要 )使為( 被 )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 )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歷史教訓,過渡到規勸北宋統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裡層。嗚呼以趨於亡是承上,繼續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並且為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併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力作戰,那麼,他們就不至於滅亡。現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於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治者,暗指北宋的統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餘年的事為什麼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並論呢?因為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採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鑑,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背誦全文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牡丹亭·遊園》的研讀,瞭解在“理”(封建禮教)與“情”的衝突中,“情為何物,一往而深”的內涵,珍視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至愛

2.初步瞭解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引發學生欣賞這一文化瑰寶的興趣

教學設想

一、由於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古典戲曲不熟悉,缺乏欣賞的興趣,本單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引發學生對中國戲曲的好奇心在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以把中國崑曲列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之後,最好就直接播放崑曲《遊園驚夢》或白先勇策劃、蘇州崑曲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驚夢》也可以請一兩位懂行的人與學生座談,說說崑曲何以讓他們著迷

二、在引導學生了解該劇的人文內涵時,可以把該劇同《羅密歐與朱麗葉》比較:兩者都是言“情”《羅密歐與朱麗葉》展開的是“情”與“仇”(家族)的衝突;而《牡丹亭》則是“情”與“理”的衝突這個“理”是封建舊禮教之“理”“情”在與“理”的鬥爭中,突出地表現出了超越生死的頑強和堅韌

三、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隨時介紹一些中國戲曲在程式與行當方面的知識這一方面,不宜脫離劇作本身做系統介紹,否則學生可能會覺得繁瑣而枯燥最重要的介紹點應該是中國戲曲與中國抒情詩的關係,結合“遊園”指出其中的抒情詩成分及其為戲曲增添的動人光彩課內關於“牡丹亭意象”的論述,可以作為一個典型例子加以詳盡解剖

賞析舉隅

一、在《牡丹亭》產生的歷史環境中瞭解劇作的意義湯顯祖所生活的明代萬曆年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年代其時,東南半壁自明代中葉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頹張居正的政治改革振興一時,很快又跌入低谷都市的出現和經濟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富人”,過度的享樂慾望刺激了消費文化的發展,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轉向文化創造,戲曲空前繁榮在這種形勢下,佔據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越發顯示出它“存天理滅人慾”的壓抑作用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崛起,強調對心性及人生意義的探索,肯定個人主體的意義,因而引發了個人慾念與官方意識形態的進一步衝突對湯顯祖有很深影響的泰州學派是源於王學而又卓然獨立的一個“異端”,其代表人物王艮主張“能否解決百姓日用”為衡量“聖人之學”的標準他還說,“立本”必先“安身”,而“安身”就是吃飽穿暖李贄比王艮走得更遠,他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他公然反對三綱五常和“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教,強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出於自私的驅動泰州學派的興起,反映了正在成長中的市民意識,具有反封建的啟蒙意義深受泰州學派影響的湯顯祖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社會的巨大變遷、理學與勃然興起的個體意識的衝突,在戲劇舞臺上展開了被壓抑的個體想像空間,他們的憧憬與挫折,藝術地顯現出一種追求個體幸福“九死而不悔”的奮鬥精神

第三單元湯顯祖與《牡丹亭》第三單元湯顯祖與《牡丹亭》這種以情抗理的精神,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原欲”的天然合理性來對抗的禁慾主義有某種相似只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初期,原欲以赤裸裸的面貌出現,直到莎士比亞時期,才昇華為美的情感而在以湯顯祖為高峰的中國明代戲曲中間,經過文人的精心修飾,肉體享樂已經得到昇華,帶上了一種超越肉體、超越功利的哲理色彩正如湯顯祖在談到《牡丹亭》時所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進自非通人,恆以理相隔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二、領會中國戲曲的抒情性特徵我們在觀賞中國戲曲的時候,常常感到它同西方戲劇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慢”西方戲劇從古希臘時候起,就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當時,要求一個下午要演出三部戲劇,每一部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半小時後來,雖然有所延長,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小時在這個有限的時間內,戲劇需要完成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的全過程,因此,就有了“緊張性”“緊張性”構成了西方戲劇的特點之一中國的戲曲是市井生活的產物,起初只是一些抒情詩詞的唱段,而後逐漸發展成故事的片斷,爾後,由於文人的介入,故事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緻在這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抒情段落始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相對而言,戲劇的總體佈局、故事的起伏跌宕顯得不那麼重要為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犧牲劇情的緊張性,是中國戲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們在欣賞西方戲劇和中國戲曲時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在西方戲劇的欣賞中,我們要著重它的總體佈局、情節和人物性格衝突;而在欣賞中國戲曲時,應該更重視細部的精微賞析,特別是一些經典唱段,它們是中國戲曲的精華之所在

《牡丹亭》是中國戲曲中戲劇性比較強的一齣戲它有“愛得死去”“愛得活來”和“愛的完成”三部分,勾勒出這部戲的大起大落但是,把這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從頭到尾演完需要十個小時以上白先勇策劃的新版,也要演三個晚上(每晚兩個半小時左右)對於現代人而言,要把它從頭看到尾,是很困難的而且,由於時間的拉長,戲劇的程序就比較緩慢,缺少欣賞西方戲劇的那種緊張性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革命現代戲,大大壓縮了演出時間,從而使緊張性大為增加但是,對於傳統戲曲怎麼辦?設想把《牡丹亭》壓縮到三小時以內,這肯定是很不妙的因為必須犧牲許多精彩的抒情唱段和舞蹈至今還沒有人敢於做如此的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我們是否必須像西方戲劇那樣把緊張性放在第一位來考慮?中國戲曲經常以“摺子戲”的形態演出也就是說,如果你只看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會因為情節的短缺而感到無法欣賞原因就在於,它不以情節的起伏取勝,而是以抒情性見長對於中國戲曲的欣賞,總體結構和情節故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整體語境中的細部結構、語言、音樂和動作等等這是中國傳統戲曲欣賞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掌握“細讀法”所謂“細讀法”並不是沉湎於個別細節,而是通過總體與區域性、背景與細節的反覆迴圈,尋找細部的多種意義

三、體味中國戲曲中抒情段落的“意境”王國維先生說:“元曲最佳之處,不在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宋元戲曲史》)西方戲劇基於主客二分的哲學理念,在抒情的部分往往是直抒胸臆,用喻講究間離效果和戲劇性張力;而中國文化傳統較為強調天人合一,影響到詩歌和戲劇的抒情部分,比較重視創造物我兩通的藝術化境,“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在《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春閨幽怨,都是在賞花過程中,與感嘆花的命運滲透在一起牡丹、芍藥、梅花與青春少女的情懷交融無間,構成膾炙人口的“牡丹亭意象”

探究與實踐參考答案

一、對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月夜幽會》與湯顯祖的《牡丹亭·遊園》,想一想,“月夜”和“春花”在表現人間情愛方面各起了什麼作用?

月夜與春花,作為兩部戲裡情境的構成部分,對劇情都起到了強有力的烘托作用,它們都令人聯想到劇中所要表現的那種美好的愛情但是又有所不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作者彷彿並不重視月亮作為純潔少女的情感的意象作用,他為了突出戲中主人公的主體意識,有意識地表現羅密歐或朱麗葉同“月亮”的間離,甚至用貶低月亮這一意象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美好情懷(例如朱麗葉阻止羅密歐向月亮起誓:“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我指著什麼起誓呢?”“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願意的話,就憑著你的優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會相信你的”)在這個例子中,朱麗葉把月亮同羅密歐的身體對立起來,而強調她更相信羅密歐的身體這是西方把自然與人看作二元對立的觀念的一種美學表現而中國的傳統美學是天人合一的,情與景的交融無間,在《牡丹亭》中表現得十分出色這是兩部戲劇的區別點之一

二、當代崑曲藝術家曾多次出演《牧丹亭》,他們精湛的演技、優美的唱腔與本劇相映成輝,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有條件的話不妨找一些磁帶、光碟來欣賞,體會其中的美

答案略

三、以《牡丹亭》為例,並查詢有關資料,說說“生、旦、淨、末、醜”各行的區別及其所飾演的人物的主要特徵

關於生旦淨末醜各行當的解釋,可以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這個題目容易陷入繁瑣對於完全不瞭解中國傳統戲曲的同學來說,難度較大如果時間不夠,可以結合杜麗娘和柳夢梅只討論一下“旦”和“生”中的“閨門旦”和“巾生”的特點

四、你知道中國的崑曲為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嗎?嘗試課後蒐集崑曲的起源和發展的有關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作報告或組織討論

關於崑曲的起源和發展的一般性資料,在有關中國戲曲史的著述中都可以查到建議使用白先勇策劃的《奼紫嫣紅牡丹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這本書關於崑曲何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書也有一些說明

參考資料

一、《牡丹亭》文獻選錄

牡丹亭題詞

(明)陳繼儒

吾朝楊用修長於論詞,而不嫻於造麴徐文長《四聲猿》能排突元人,長於北而又不長於南獨湯臨川最稱當行本色以《花間》《蘭畹》之餘彩,創為《牡丹亭》,則翻空轉換極矣一經王山陰批評,撥動髑髏之根塵,提出傀儡之啼哭關漢卿、高則誠曾遇如此知音否?張新建相國嘗語湯臨川雲:“以君之辯才,握塵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關、閩下?而逗漏於碧簫紅牙隊間,將無為青青子衿所笑!”臨川曰:“某與吾師終日共講學,而人不解也師講性,某講情”張公無以應

夫乾坤首載乎《易》,鄭衛不刪於《詩》,非情也乎哉!不若臨川老人括男女之思而託之於夢夢覺索夢,夢不可得,則至人與愚人同矣;情覺索情,情不可得,則太上與吾輩同矣化夢還覺,化情歸性,雖善談名理者,其孰能與於斯!張長公、次公曰:“善不作此觀,大丈夫七尺腰領,畢竟罨殺五欲瓷中”臨川有靈,未免叫屈

《晚香堂小品》卷二十二

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

(明)王思任

火可畫,風不可描;冰可鏤,空不可斡蓋神君氣母,別有追似之手,庸工不與耳古今高才,莫高於《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則五經遞廣之,此外能言其所像人亦不多左丘明、宋玉、蒙莊、司馬子長、陶淵明、老杜、大蘇、羅貫中、王實甫,我明王元美、徐文長、湯若士而已若士時文既絕,古文、詞、詩歌、尺牘,玄貴浩鮮,妙處夥頤然稟胎江右,開乳六朝,赬槽粉肉,響屟板袍之意,時或有之至其傳奇靈洞,散活尖酸,史因子用,元以古行,筆筆風來,層層空到即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慄;而安頓出字,亦自確妙不易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古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窮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杜麗娘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沈,天可瘦,泉臺可瞑,獠牙判發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柳生見鬼見神,痛叫頑紙;滿心滿意,只要插花老夫人眢是血描,腸鄰斷草;拾得珠還,蔗不陪檗杜安撫搖頭山屹,強笑河清;一味做官,半言難入陳教授滿口塾書,一身襶氣;小要便益,大經險怪春香眨眼即知,錐心必盡;亦文亦史,亦敗亦成如此等人,皆若士玄空中增減圬塑,而以毫風吹氣生活之者也然此猶若士之形似也而其立言神指:《邯鄲》,仙也;《南柯》,佛也;《紫釵》,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為情不可以論理,死不足以盡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則情莫有深於阿麗者矣況其感應相與,得《易》之鹹;從一而終,得《易》之恆則不第情之深,而又為情之至正者今有形一接,而即殉夫以死,骨香名永,用表千秋,安在其無知之性不本於一時之情也?則杜麗娘之情,正所同也,而深所獨也,宜乎若士有取爾也!至其文冶丹融,詞珠露合,古今雅俗,泚筆皆佳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乎!若夫綽影布橋,食肉帶刺,冷哨打世,邊鼓撾人,不疼不養處,皆文人空四海、墳五嶽,習氣所在,不足為若士病也往見吾鄉文長批其卷首曰:“此牛有萬夫之稟”雖為妒語,大覺心而若士曾語盧氏李恆嶠雲:“《四聲猿》乃詞場飛將,輒為之唱演數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其相引重如此予不知音律,第粗以文義測之,雖不能為周公瑾,而猶不至如馬子侯僭加評校,以復兩張、新湯之請,便即交付一語若士見改竄《牡丹》詞者,失笑一絕:“醉漢瓊,筵風味殊,通仙鐵笛海雲孤總饒割就時人景,卻愧王維舊雪圖”持此作偈,乞韋馱尊者永鎮此亭天下之寶,當為天下護之也天啟癸亥陽生前六日,謔菴居士王思任題於清暉閣中

著壇刻《清暉閣批點牡丹亭》卷首

二、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張淑香)

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傳奇敷演備受禮教約束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懷春慕色的故事,她因情成夢,因夢成痴,又因痴而亡然而死猶未已,一靈不滅,繼續在死亡裡追尋到夢中情人柳夢梅,最後又還魂復活回到現實世界,排除困難,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劇作,經過四百多年的流傳,在舞臺上愈演愈烈,豔彩精光,無戲倫比

這個幽奇絢麗的愛情故事,從古到今,傾倒眾生,令人如醉如痴它當時甫一出現,立即掀起劇壇的旋風,沸沸揚揚明清以來,改本續書屢出不窮,其他評點、轉引、模仿者,更是不勝列舉而在明清婦女界造成的熱烈反響,尤為驚人傳說中俞二孃、金鳳鈿、馮小青、商小玲等這些多情女子都因《牡丹亭》感傷殉曲以死,更使戲裡戲外,不知憑添多少傳奇外的傳奇,成為古典劇壇的奇事異象

明代沈德符《顧曲雜言》所謂“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色”的說法,正說明《牡丹亭》的問世標記著古典戲劇的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從此中國文學才真正產生了一個不朽的愛情故事,足與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西輝映

近代以來,透過《牡丹亭》在西方的表演傳播,已造成國際盛況清代戲曲家李漁說是《還魂》之作才使湯顯祖得以傳名;而在崑曲已被聯合國宣佈為全人類文化遺產的今日看來,作為“崑劇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國戲劇得以世界揚名,意義尤為重大深遠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時跨代的轟動奇蹟,邀致跨國跨文化的專寵殊榮?《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裡?湯顯祖透過《牡丹亭》到底傳達了什麼重要的訊息,足使世世代代的人為之動心動容?對於這個答案,歷來說法不可勝數,正足以說明這個作品的涵蘊豐富,叩之無盡但異中有同,說到《牡丹亭》的魅力,眾說不約而同都歸結到湯顯祖《牡丹亭題詞》中“情至”的言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這一段話一再被引用作為了解湯顯祖思想與《牡丹亭》主題的鎖鑰,這是不錯的只是這段話說得實在精省,多數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牡丹亭》的瞭解始終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與情節中兜圈,乃無法同時產生另一種出乎其外的鳥瞰式的全盤視野,以作為內緣視角的支援,擴大我們對這個作品的感知意識如果一旦我們願意轉移觀視的角度,就會發現入口原來近在眼前換言之,既然《牡丹亭》是一個愛情神話,那麼就從神話的觀點去解讀它,應該是合理又自然的道徑了

杜麗娘的至情能量創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愛情神話,她的愛情之旅,實是一種靈魂的冒險我們若透過神話大師喬瑟夫·坎貝爾的神話論述來了解這個美麗的愛情神話,便可以發現其中隱喻的深層結構訊息神話原是人通向內在生活、發現自我之鑰,也是尋求自我與現實社會和諧的指南在《牡丹亭》故事中,杜麗娘由生活在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啟蒙、經歷夢境而到死亡與復活的過程,已構成英雄歷險的神話原型完整模式它與成長危機的原型冒險具有相同的涵義,比喻青春期的心理轉化與精神成長

杜麗娘在面臨少女適婚年齡的人生重大門檻之際,花園遊春的打破禁忌,開啟了被禮教封閉的心靈,自然之美與愛帶來“情”的啟蒙,喚醒她的靈魂,使她發現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奼紫嫣紅與斷井頹垣的對照並呈中,她深深意識到生活在禮教荒原的生命危機而已然被喚醒的靈魂是不會再甘於沉睡的,她接著在一場春夢中再度經歷“性”的啟蒙杜麗娘的情慾啟蒙,顯然是禮教壓抑下心理與生理的爆發,卻激引她通往發現與追尋自我之路有了這番花園之夢的內在體驗,從此杜麗娘再也不是原來的杜麗娘了

她感受到愛情是大自然的恩賜,人類最美妙的經驗原來真正的愛情是一種內心的觸電,一種致命的擄獲感,而且真愛只為那特定的人鳴響這就是她夢中的親身體驗,對她而言,夢中之愛完全是真實的與惟一的,因為那正是心中所愛,無可比擬從此她擁有了自己的愛情,擁有了自己的感覺,也擁有了自我的個體意識,一個內在的世界靈魂之愛的體驗是無可取代的,她是再也不可能安於父母與社會的制約安排了但在禮教壟斷的荒原上,是開不出生命熱烈的情花的;得不到真愛的滿足與希望,杜麗娘的生命,似乎真的在荒原上枯萎了她為思念夢中之愛而病而死,看似玄虛,底裡隱藏著看不見的存在的真實,這就是“理”無“情”有

在神話中,死亡是冒險的英雄尋找靈魂之泉常常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反面看杜麗娘之死可視為對於荒原的拋棄,自我儲存之道死亡是完全走向內在,在死亡中杜麗娘保全了她的愛情,她的感覺,她的經驗所以寫真的自畫像留下了美麗生命的線索與信念死亡在這種情境下乃變成通往內在自我肯定的考驗,也是從危機與困境逃遁的出口在相對的意義下,死亡又是冒險追尋的入口像所有的歷險英雄一樣,她必須進入不測的黑森林,降到地獄──黑暗的深處,與毒龍搏鬥,殺死心中的恐懼,增強信心與勇氣所以她以深情通過地獄的審判,再度確認肯定夢中之愛,並且獲得追尋真愛柳夢梅的自由通過這一心理轉化的杜麗娘,開始展現行動的能力在找到柳夢梅之後,她變得主動而大膽愛情追尋的結果,完成了性的結合,實現了愛的滿足,杜麗娘終於尋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愛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機,但這還不是她歷險之旅的終點

在神話中,與心中所愛結為一體是一種神聖的儀式,意味著更進一步的心理與精神轉化,也是杜麗娘為跨越門檻回生的必經之途杜麗娘必須在愛情中重新復活誕生,從黑暗走入光明,歸返曾經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為獲得真愛就是獲得生命,愛情的本質是向陽的生機,是福賜、和諧與光明一如多數追尋神話中復活歸返的英雄,杜麗娘在尋求到愛情的聖盃之後,也必須超越慾望與恐懼,解放個人之愛的偏執,擴大自我的人性人格,從狂野的熱情中化生出慈悲,將愛的福賜帶回世界,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與生機,為現實創造和諧與光明這是愛的救贖,英雄冒險的真正目的真愛的精神不是排斥與自閉,而是接納與開放,必須能夠包容所生活的世界,這就是杜麗娘必須死而復生的意義,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話意涵是青春期的內在心理轉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門檻,與對新世界的精神意識的覺醒所以復活後的杜麗娘,顯現心腦合一的成熟人格,展開由柳夢梅代理的尋父之旅,即意味著愛情尋求迴歸父親所象徵的社會精神秩序,創造個人與社會的二度和諧

但死固難,生亦不易在英雄冒險的最後這段旅程,杜麗娘還必須繼續奮鬥,為自我愛情爭取存在的合法性先婚後奏構成另一重崎嶇,但卻是英雄再度必須通過的險徑,因為杜麗娘必須以自己的信心勇氣獨立完成理想之愛的追尋與結合,以個人的方式,而非妥協,挑戰傳統教條專制,贏取社會的承認,才能真正彰明至情真愛的勝利惟有如此,杜麗娘的愛情歷險才到達真正的終點與理想

神話純粹是情感的產物,是詩與夢的同源,也是人類內在共通的語言神話使人瞭解自己的存在,幫助人渡過生命危機,解放人的思想,在個人與社會間建築橋樑,維持生命平衡神話實在是人類的永恆故鄉,尤其是美麗的愛情神話,更是所有人性共同的夢想這種潛隱的永恆的神話輝芒,應該就是《牡丹亭》神祕魅力的來源,叩動無數心靈的呼喚從神話的入口閱讀《牡丹亭》,的確更能契應此劇作深遠的精神意義,瞭解“情至”高闊博厚的生命境界

《牡丹亭》杜麗娘的故事,如湯顯祖在《題詞》中所言,是有所本的其中有關離魂、還魂、人鬼戀等奇情異事,受到志怪文學傳統莫大的影響而最直接的淵源是來自《杜麗娘慕色還魂》的話本故事不可否認,《牡丹亭》劇中的多數重要關目、主要人物、題詩與賓白,都從這篇話本採來不過偏向志怪幻奇趣味的樸實話本只是胚芽,全靠湯顯祖以“情靈”生命相灌注,以“意趣神色”相授受,才得以脫胎換骨,搖身一變變為豔冠百戲的警世傑作

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展示了兩個特點,一是表現穿透生死的至情生命活力,一是因此形成契應神話原型的完整模式與意涵話本的杜麗娘故事初胚雖然已累集了若干長久以來的靈異積澱,並無法真正顯現神話的邃光惟有經過湯顯祖的至情再造,《牡丹亭》才能夠將之發展提升為與神話祕義內氣潛通的有意味的形式,大放異彩這的確得力於湯顯祖“情至”的觀念所開拓出來的生命視境

“情”是湯顯祖的人生思想與戲劇創作的核心湯氏在宋明理學與擬古流風當道的時代,特立獨行,以情立說,強調“人生而有情”,“世總為情”,“情”才是生命的本質真源他的“貴生”之說,就是主張在“情”的此一感性本質與價值上,尊重生命,解放人性,重視個體而從他的“情觀”推及創作,戲曲正是人情感於幽微而自然生髮的嘯歌與動搖,故感動人心莫過於戲曲他之創作玉茗堂四夢,莫非“為情作使”尤其《牡丹亭》一劇,更是真正體現他“情至”之作所以他能洞察杜麗娘存在中的死亡,死亡中的存在,以及再生的機意

愛情本為人類最激烈而又最精微的經驗,它的深刻性會激發出生命全部的原力能量,啟發人感情、心智與性格的成長愛情的追尋,與其他人生理想的追求無異,同樣足以表現崇高的人性精神,成就生命大事業但傳統禮教規範是一種偏重社會功能與服從理法權威的統一專制,個人生命與愛情全遭漠視壓抑,視為洪水猛獸,青春被閹割“存天理,去人慾”的二元對立使人的感性與理性失去生命內在的聯絡,造成精神失血與死亡,這才是人類最大的危機湯顯祖在當時理法稱霸的現實社會,高唱“情至”的浪漫異調,深意正在於以“惟情”的生機灌溉“惟理”的危機只有至情能夠帶來愛的救贖

從《牡丹亭》神話解讀透視湯顯祖的情觀,由杜麗娘所體現出來的情感境界,實呼應了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的內在精神抒情美重視個人感知生命的活動,肯定主觀的內在經驗之獨立自足,並以內化的感性經驗所形成的心境觀照為美感的價值與意義所有偉大的抒情詩人,莫不是因為他們所流露在生活感受中的個人內在情性氣質與心靈的豐美而為世人讚頌

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即被賦予強烈的個人生命感與自覺意識她的夢裡夢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莫非為情她的一切活動都緣於她對自我與世界的感知以及對個人情感經驗的肯定堅持情是她的生命原力能量的核心,所以她的真情穿破夢幻,她的深情滲透地獄,她的至情征服人間她的愛情冒險旅程,乃展現出吾情一以貫之的整體經驗意義與精神風格她的情不是偏狹的,而是活性的,所以才有發展與成長生機遂在自我肯定個人的情感價值之際,更能涵泳世界,擴充情感與心智的遼闊視域,成就洋溢英雄特質的生命境界這種濃縮個人與世界於二度和諧的情感模式,形成具有內在統一性與完美性的生命境界,其本身即體現了一種文化的理想,抒情美所追求的極致之美

作為一個劇作家,湯顯祖之發現與重塑杜麗娘,正是慧眼識英雄而杜麗娘的情至精神境界,也彰映著湯顯祖的抒情靈視的慧覺與他的文化理想湯顯祖“情至”思想的特色,不在於“情”“理”對立,而是以“情”注“理”,創造人性與文化的完整和諧《牡丹亭》在瑰麗幽奇的抒情意境中,融合了荒.唐滑稽的歡快氣息,詩意與諧謔、崇高與低俗的風格雜糅統一,正足以喻示湯顯祖理想中的有情世界,是一種豐厚活躍的喜劇視境

《牡丹亭》的神奇魅力,來自其內涵冥合神話祕義與抒情理想的交響基於這種體會,“青春版”的整編,主要目的就是再現原作的此一藝術精神,以掌握愛情神話的脊骨與經營其發展的抒情節奏為首務在語言方面,也絕不輕易改動,以完全保留本來面目為原則;有時為了剪接連貫的需要,容或略有移動修飾,也只在微許之間,並不影響原貌風格

《牡丹亭》原作55出,在情節結構上,主次線索分合交織,由一而二而四,逐漸再聚變為二為一,交錯中脈絡仍見分明“青春版”的整編,為了配合三場演出全本故事,刪為27出,平均分上、中、下三本第一本從《訓女》到《離魂》,除了因應情節進行的需要,增加《言懷》與《虜諜》兩出過場,基本上完全保留既有《牡丹亭》一本表演版的典範與精華,敷演杜麗娘慕色而亡的情事

第二本從《冥判》到《回生》,杜府開始分線發展,但主軸在敘述杜麗娘死後追尋到夢中情人柳夢梅而再生還魂的經歷這是愛情發展實現的重要階段第三本從《婚走》到《圓駕》,二線複合,主戲在演出杜柳新婚與尋求全家大團圓的周折過程如此安排,上中下三本,從“愛得死去”“愛得活來”到“愛的完成”,終於征服世界,可說將愛情神話的主脊,凸顯得非常清晰這三層結構串聯,白先勇先生美其名為“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更足以彰著愛情活力出入夢幻死生的奇蹟與其精神提升的程序

在大體結構的通貫顯豁之外,劇本整編還重視每一本的獨立內容與效果的經營,考慮到三場都必須做到好戲連臺的相關問題如第一場戲主要是繼承傳統,已經過千錘百煉,自然精彩第二場是男女主角人鬼相戀的羅曼史,也當然充滿情趣到了第三場,我們也力求精彩到底,加強新婚燕爾之情與團圓之前的曲折戲劇性,使張力在結尾高處也能凝聚不散因此,為了達致這種效果,從部分到整體,都需要形成有機聯絡,使主從、輕重、濃淡、冷熱、顯隱、遠近、高低的調配應合都顯得曲線玲瓏有致、氣韻生動於是,配合舞臺表演,我們所做的安排與考慮有幾點值得一提

首先是增加柳夢梅的戲份,使與杜麗娘的戲份接近;故而在第二、三場中,男主角有吃重的演出,尤其將《拾畫》設計為男遊園,以與女遊園相互呼應其次是具有神話儀式意義的《離魂》與《回生》都透過舞臺設計加以強調,造成視覺特寫的神奇效果再次是配合燈光與身段設計,著意在《婚走》製造一種春江花月夜的浪漫惟美氛圍,載歌載舞,慶賀新婚接著的《如杭》也注重表現新婚甜蜜喜悅的情濃此外,《冥判》的重排,相信也足使人耳目一新

最後,在整體的編排上,我們也注意到,潛伏的戰爭危機這條分線,其實是與愛情神話這條主線相對相呼的,足以自成意義,並非只為杜寶的異動服務而已戰爭與愛情的相對,喚起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聯想,益加烘托出在戰火陰影下人間情愛的光澤輝潤,彌足珍貴而李全夫婦的最後抉擇,竟為了愛情而放棄戰爭,則又微妙地呼應了愛情的主線愛情與戰爭在情節結構上若即若離的迴盪,饒有微意,引人思味

劇本在整個戲劇表演活動中只是開始的起步,編劇的觀念與理想,以至對於整體美學風格的視野,則有待舞臺表演的體現參與青春版《牡丹亭》的編劇工作,從開始到定稿,劇本不斷一改再改,集體討論往往到深夜才散又由於牽涉到與舞臺表演的互動,隔海溝通,使工作變得更加複雜難纏,好像沒完沒了最後的定稿,是經過雙方多次磨合的版本由享受的觀眾變成幕後的製作參與者,才實際體驗到戲劇表演事業背後的艱難多磨,從準備的千頭萬緒到真正公演,這期間不知投入了多少人的心血與時間,真是一戲得來不易但正如湯顯祖所說的甘於“為情作使”,大家一心一意只想打造出一出夢想中的《牡丹亭》,又何怨何悔!在這種熱情的召喚下,相信青春版《牡丹亭》必能將崑劇穠麗、優雅、空靈、精緻、洗練與沉著的特點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再次醉入古典文化惟情惟美的好夢

(選自《奼紫嫣紅牡丹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年版)

三、“牡丹亭意象”乃傑出創造(朱棟霖)

湯顯祖以橫溢才華、生花妙筆創造了一組有著豐富內涵與審美意蘊的“牡丹亭意象”這組戲曲意象以杜麗娘夢中之“牡丹亭”為主體,包括杜麗娘夢中之湖山石邊、牡丹亭畔、芍藥欄前,柳枝、梅樹,以及杜麗娘為真、柳夢梅拾畫玩真之妙筆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麗娘驚夢、與柳夢梅幽會激發愛情的環境,環境的奼紫焉紅、詩情畫意烘托出兩人愛情它又象徵與讚美了杜麗娘青春的美麗與愛情的美麗豐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芍藥娉婷嬌娜、風姿綽約,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譽為名花雙絕,清香流溢豔壓群芳亭名牡丹,欄為芍藥,正是以其奼紫焉紅的風姿意象讓人想像杜麗娘青春的美與豐盈,她的愛情豔異豐滿、富有生命力

而湖山石邊,一灣流水,更顯風流婀娜多姿與牡丹亭、芍藥欄同時出現的是柳枝、梅樹,是杜麗娘柳夢梅愛情的信物,也是杜麗娘、柳夢梅夢中愛情的寄託柳枝、梅樹,同牡丹、芍藥都是歷來詩人愛詠之物,這些意象早就浸潤了豐富的詩意詩性,“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楊柳岸曉風殘月”,“疏影橫斜”與“暗香浮動”,“紅綻雨肥梅”,“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許多細節呈現的戲劇意象都是風雅之至,像夢中幽會於“牡丹亭畔”,“芍藥欄前”,“湖山石邊”,而那書生手執垂柳半枝,情邀以詩賞柳牡丹、芍藥、湖山石、柳枝、梅樹這些意象構成的戲劇總體意象浸潤著豐盈詩意

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戲劇動作的依託與生髮者它託物寓情,連連生髮劇情,又細針密線前後勾連,使杜麗娘的內心動作像波瀾起伏、綿延不絕,呈現出一個意象豐滿、詩情濃郁、多姿多彩的戲劇世界杜麗娘首次驚夢於牡丹亭,再次尋夢於後花園時那些夢中意象都翩然而至,一處處尋覓夢中境、情中物,一陣陣歡喜激動她忽然心動於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樹:她願死後“守的個梅根相見”她自描春容,手中“墊青梅閒廝調”,題詩“不在柳邊在梅邊”她傷春而死,哭囑“葬我於梅樹之下”,將春容畫卷藏在湖山石邊直至柳夢梅拾畫於石邊,她回生於梅根之下哪怕杜、柳人鬼幽媾,兩人的飲酒果也是青梅數粒,以見“酸子情多”

層層疊疊的意象共同構成了這個意蘊豐富、審美獨持的“牡丹亭意象”而牡丹亭意象最早起於夢中,因夢生情,因情而成為現實,由虛生實,由實再生情正是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是湯顯祖“情”之理念的戲曲與美學的呈現這是湯顯祖的傑出創造在湯顯祖之前,有《琵琶記》《荊釵記》以一物(道具)勾連全劇,在湯顯祖之後又有《玉簪記》《桃花扇》《長生殿》以一簪一扇一殿創造戲曲意象、串連劇情、寄託寓意但是像《牡丹亭》那樣選取一系列道具、物品、佈景來創造一組富有詩意、審美意蘊的戲曲意象,生髮劇情,深化寓意,以“牡丹亭意象”演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學觀,這是湯顯祖的成功,以致“《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色”──今日《牡丹亭》已成崑劇的代指與象徵,而湯顯祖也被公認為真正足與西方莎士比亞媲美的東方戲劇家了

高中助學金使用計劃書 篇5

1、給老師寫下祝福的話;或寫一封表露感激之情的感謝信,並附上一份自己本學期的奮鬥目標、貼在學校的展示欄上。(9月9日之前貼上)

2、由各團支部統一組織製作賀卡,讓每位同學寫上深情的問候和祝福的話語,獻給每位教師。(9月10日送達每位教師)

3、組織團員幫助老師打掃辦公室或一件美化校園的好人好事。

4、9月10日早上,各班團支部書記到校門口,迎接老師,見到老師時送上一聲親切的問候,並送上一支鮮花。

5、當老師走進教室時,能看到黑板上寫的祝教師節快樂的話;

6、以全班同學的名義,在講臺上放一支鮮花或倒上一杯茶。

7、教師節組織一次主題升旗儀式。(9月10日)

各團支部要認真組織,開創性地做好工作,活動結束後,要把活動的總結以書面形式報團委,團委將納入對各班團支部的考核。

早上迎賓:金志傑、李蘊鳴、胡亦寬、劉曼雲、張櫟、李雨曦

晨會對聯活動

人員安排:李思穎、鄭鈺婷、王菂、張家齊、何其蔚、盛懿

橫幅:曹正暘、石薇君

從教無私,桃李三千承雨露;感恩報師,建蘭四季吐芬芳(蘭園果碩)

倡議主持:金志傑

倡議書: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在這陽光明媚的金秋,我們迎來了教師節。細數來,建蘭已走過了二十二載風風雨雨。值此佳節,我們團委學生會將會給各位老師們一個驚喜——一幅自制的對聯來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停頓,待對聯展開後讀對聯)然而,小小的26字怎能承載老師對我們的無限關懷與悉心指導!在這個特殊的節日,我們團委學生會為大家準備了一個小平臺,錄下節日裡溫馨或逗趣的話語,在廣播臺進行播放,為這個節日增添一抹特殊的色彩,點綴節日輕鬆愉快的生活。老師與學生的聲音,將會成為節日裡最活躍動聽的音符!

注意事項;拉對聯與讀對聯的配合

錄音活動

活動內容:由各班班長負責“錄音活動”。在9月10日活動當天錄下溫馨或逗趣的話語,將所錄的話語進行裁剪編輯及合成,並且可以配上背景音樂,要求錄音時間在3分鐘之內。錄音內容中包含唱歌部分:在老師(老師由班級同學挑選)上課前,全班合唱一首關於教師節的歌。

活動時間:從9月10日開始,在9月12日中午之前上交

注意事項:錄音的後期製作及效果

送禮物活動

活動內容:在9月10日之前由各班團支書負責,將各班與任課老師的照片製作成杯子、T恤衫或是版畫(任選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