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工作總結>社群工作總結>

社群黨建工作工作總結範文

社群工作總結 閱讀(2.41W)

今年,我們***街道黨工委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把社群黨建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積極探索與現代城市建設和管理相適應的街居黨建工作新途徑,併成功走出了一條依託社群資源,創新工作方式,實現社群服務、管理、建設與社群黨建同步推進的新路子,為街道社群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社群黨建工作工作總結範文

一、堅持以社群黨建工作為

抓手,進一步增加工作活力

在今年,**社群學習實踐活動中,我們堅持以社群黨建工作為抓手,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增強了工作活力,完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使***社群組織的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一)以變應變,創新組織形式

我們以社群整合為契機,對社群黨組織進行健全調整,明確社群黨支部在社群建設中的核心領導地位。與此同時樹立“大黨建”的思想觀念。街道黨工委主動加強與社群單位黨組織的溝通與聯絡,摸實情、勤協商,逐步使單位黨組織認識到參與社群黨建既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本單位黨建工作的延伸。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成立了由社群單位黨組織領導參加的***街道社群黨建工作委員會,在社群黨支部分別成立社群黨建聯席會。通過簽訂社群共建協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變過去的街、居黨組織“單兵作戰”為現在的社群單位黨組織“合成作戰”,形成較為完善的街居、社群黨建工作網路。其成效具體表現為,一是有利於組織協調轄區單位黨組織參與社群建設和管理。二是取得了轄區單位對社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援。如獅城社群黨支部在開展共建活動中,9個駐地單位聯合出資18萬元對社群內道路兩側人行道進行彩磚鋪裝,改善了社群環境;原一通機械廠無償將300多平方米的廠會議室轉讓東山北社群作為黨支部活動用房。三是實現了社群資源共享,改善了街道黨建工作條件。社群黨建聯席會議成立後,各成員單位的教育、活動設施逐漸開始向社群黨員和居民開放,為街道開展黨建工作免費提供場所,收到了明顯成效。

(二)抓好活動陣地建設,夯實服務基礎

今年,我在工作中採取以街道和社群投入為主,以區政府獎勵、區直部門支援、社會各界贊助為輔的多層次、全方位投入格局,不斷完善了社群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社群開展服務搭建服務平臺。今年***社群硬體建設的總投入達到***萬元,其中區政府投入***多萬元、街道辦事處和社群投入配套資金***萬元。***社群基本做到了“三有”即:有一個標準的辦公場所,有一套齊全的辦公設施,建立了社群圖書室、健身室、慈善超市和多功能室;有一個良好的整體形象,製作了醒目的社群招牌和宣傳欄,制定了社群概況、組織網路,完善了社群制度。

(三)抓好便民活動開展,構建服務體系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社群”的原則,增強***社群的服務功能,拓寬社群服務領域,努力構建方便快捷的服務體系。一是關愛社群困難弱勢群體,構建社群保障服務體系。建立社群低保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面向社群殘疾人、貧困戶、優撫物件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二是關注下崗失業人員,構建社群再就業服務體系。在社群成立勞動保障站,廣泛開展“入戶摸底、進廠尋崗”活動,為下崗群眾“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千方百計幫其實現再就業。書院街道北外社群勞動保障服務站開展下崗失業人員免費培訓9期20xx人,介紹安置各類下崗人員600人。三是滿足居民生活需要,構建為民服務體系。通過整合民政優撫、司法治安、教育衛生等服務資源,分別建立起社群醫療保健服務站、科技服務中心等20多個服務崗點,對計生、就業等實行一站式服務。四是建立社群資訊管理平臺,構建資訊化管理體系。為社群配備了社群綜合資訊管理系統軟體,實現了社群基本資訊計算機管理,為下一步構建社群服務呼叫平臺奠定了基礎。

二、以擴大黨建覆蓋面為目標,推動街居黨建向社群黨建轉變

(一)因地制宜,消除黨建空白點

積極探索“兩新”黨組織組建方式和活動方式。一是加大組建工作力度。專門成立工作小組,對社群內“兩新”組織黨員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摸底,並針對“兩新”組織點多、面分散、職工流動黨員人數少的特點,積極創造條件建立黨組織,做到成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累計建立“兩新”黨組織6個。二是採用多種組建方式。按照獨立組建、聯合組建、上掛組建等多種方式,合理設定黨組織。對不具備成立黨組織條件的企業、中介組織、個體工商戶,黨員併入社群黨組織或行業黨組織管理;對沒有黨組織和黨員的企業,由街道黨工委派出黨建指導員。三是豐富活動內涵。開展了“班子建設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發展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五個好”活動,並在基礎條件好的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中開展建立規範化黨組織活動,有力提高了“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水平,湧現出了鑽石廣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建工作典型。四是加強對流動黨員的管理。重點在暢通三個渠道上下功夫。即暢通談心交流渠道,建立了黨員談心交流制度和組織談話制度,幫助流動黨員消除隔閡,同時增強組織對黨員的瞭解;暢通評議監督渠道,開展黨員“亮相”活動,為群眾認識黨員、評議黨員創造條件;暢通聯管渠道,使黨組織與企業、流入地密切聯絡、加強溝通,變單向管理為多向管理。同時,進一步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建立融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