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講話稿>思想宣傳講話稿>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通用6篇)

思想宣傳講話稿 閱讀(7.43K)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1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通用6篇)

堅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須始終把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文化建設首要任務。

堅持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指出,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堅決防止教條主義、本本主義錯誤傾向,堅決防止打著馬克思的旗號和理論創新的旗號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

堅持以創新精神發展馬克思主義。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及時總結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要及時迴應群眾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強化理論的時代價值。

堅持以務實學風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加強黨員領導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不斷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專案標任務上來。

堅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有以經濟崛起為重要標誌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繁榮興盛為標誌的文化軟實力。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推進文化創新,大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為人民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建設。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堅持“雙創”方針,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堅持取長補短、兼收幷蓄,以交流互鑑、開放包容的胸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堅定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現了我們黨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高度重視。

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黨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首先是各級黨委(黨組)的責任。要加強對黨委(黨組)意識形態責任制考核,推動各級黨委(黨組)切實擔負起本地區本部門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勇於擔當、敢抓敢管,勇於發聲、敢於亮劍,旗幟鮮明反對錯誤觀點,不斷弘揚正能量。

堅持正確方向導向。要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原則,旗幟鮮明地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明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確保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要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防範意識形態滲透。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不斷加緊對我國的思想文化滲透。要進一步加強防範,抵禦意識形態滲透,堅決反對“去意識形態化”等錯誤論調,絕不允許那些攻擊我們黨和國家的言論在新聞媒體、商業網站及自媒體等資訊平臺上出現,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堅定文化自信,最急迫的是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是新形勢下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國民文化心態。近代以來,封閉落後的中國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在一些國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陰影。今天,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世界貢獻和當代價值,大力宣傳革命文化的優秀品質與優良傳統,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大進展與美好未來,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求,在培育健全國民文化心態中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理論總結,構建立足於中國實踐、中國道路的中國理論。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必須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要把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人類歷史上最巨集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作為理論創新的立足點,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進行理論總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打造中國學術正規化,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但目前的學術地位、學術話語的世界影響力仍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太相稱。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提升學術原創能力,充分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2

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最核心的內容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決貫徹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文化政策。我們的各級意識形態主管部門都要堅定貫徹落實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自覺認識到自己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肩負的守正創新的責任,反對任何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只管發文件而不管檢查落實的官僚主義,只管熱熱鬧鬧做表面文章而不管實效的形式主義,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守正,既要求各級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領導要有守正的堅定性,也要求要有政策觀念和領導藝術。意識形態領域是知識分子,包括高階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領域。知識分子由於職業和工作方式的特點,最看重的是“自我創造”,最傾心的追求是“學術自由”“創作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和尊嚴”。我們應該理解這種要求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但又不能任憑錯誤思潮在這種正當要求掩蓋下沉渣泛起。“左”掩蓋下的右,和右掩蓋下的“左”,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在意識形態領域並不罕見。這要考驗領導者的水平和領導藝術。意識形態部門的工作不是一種單純的行政工作,而是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尊重知識分子,滿足知識分子的合理要求,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繁榮發展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又要正確引領,對錯誤思潮開展嚴肅的批評教育和鬥爭。“寬”與“嚴”、“緊”與“鬆”,這是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個多種矛盾結成的“扣”,要使這個“扣”不變成“死結”,必須講究領導藝術,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缺乏靈活性,則妨礙發揮思想創造性,無助於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放任自流,讓各種錯誤思潮自由傳播,就會危及文化安全,從而危及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

要區分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學術觀點應該提倡“雙百”方針。對在課堂上挑戰“四項基本原則”的觀點應該進行批評、教育和堅決鬥爭。現在高校“告密”和“告密者”成為少數人炒作的熱詞。面對幾十、幾百人的課堂本無密可言。課堂本不是教員的私人領地,而是面對學生教書育人的公共空間。如果有的學生對教員的講課內容有不同看法,可以向老師提出,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向院系或學校反應。教師有教師的權利,學生也有學生的權利。如果說,不管大是大非,學生只有一律照單全收保持沉默,不能有不同的看法,這種要求極不合理。“告密”“告密者”歷來為人所不齒,這個稱號最容易醜化學生,並最容易激發對所謂縱容學生告密制度的痛恨。我想起了黑格爾的哲學短文《誰在抽象思維》,說販賣臭雞蛋的小販完全不提臭雞蛋而從頭到腳編排顧客的不是。用“告密”“告密者”稱呼反映問題的學生,而有些評論者也以譴責學生和學校來凸顯自己佔領道德制高點。甚至有人危言聳聽,說高校教師是“高危職業”“人人自危”,給人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感覺,實在令人生疑。我真誠希望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培養風清氣正的教風和學風。老師認真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尊師重教,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既要守正,還要創新。關於文化創新的規律,毛澤東提出了六字箴言:繼承、借鑑、創造。“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的借鑑。有這個借鑑和沒有這個借鑑是不同的,這裡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能拒絕繼承和借鑑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鑑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毛澤東講的是文學藝術,但它對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文化創新必須基於繼承和傳承。在空地上可以建築大樓,在文化廢墟上不可能創新和發展文化。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本培元,則根深葉茂;浚源疏河,則源遠流長。我們只要懂得中國的文化發展史,就會信心百倍。因為我們的祖先確實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而且在歷代傳承中得到創新發展。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會碰到攔路虎說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封建的,不能繼承。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有過回答,封建社會的東西並不等於都是封建的東西,其中有不少包含人民性的東西,即使是封建的東西也要分析。我們只要讀讀屈原的《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柳宗元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中,痛斥官吏,為百姓鳴不平;黃宗羲在《原君》中直指皇帝為“獨夫”,矛頭直指君主專制。這些思想,其深度至今仍然閃閃發光。

在哲學的創新中,這種誤解更多。有些學者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會沖淡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合理性,特別在中國哲學領域最忌諱最厭煩的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區分。例如,它們不願意承認王陽明“心學本體論”中包含某些唯心主義成分。因為它們有個傳統看法,如果承認唯心主義成分就是對它的否定。王陽明的“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致良知就是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回覆本心。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是迴歸本心的途徑。馮友蘭先生也說,宋明理學中有三派:氣學是唯物主義,理學和心學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不能簡單等同於錯誤,按列寧的標準陽明心學屬於聰明的唯心主義。它繼承中國儒學道德倫理特性,強調“除私去蔽”“迴歸本心”,反對私慾窒心,失去做人的本分。這對道德培養、道德自律有積極意義。現在的“陽明心學熱”,從道德修養角度來說有可取之處,因為當代人的物慾和功利主義太重,輕視道德修養,宣傳“陽明心學”有正心誠意補錯糾偏之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共產黨人的黨性修養稱之為“共產黨人的心學”,強調“知行合一”。但與王陽明強調的迴歸本心,向內用力不同,共產黨人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與自己行為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是迴歸本心發現固有的良知,而是要接受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與培養,並且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在我看來這是對“陽明心學”的合理吸取和改造,也可以看作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範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不是簡單附會和類比。這是一項重要而極具學術性的工作。

要創新,必須反對文化民粹主義。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不主張“東方文化優秀”論,更不會搞“中國中心”論。我們不會重複明清曾經發生過拒絕西方文明的無奈和錯誤。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中國介紹西方的文化遠遠超過西方介紹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也遠遠超過西方一些人對中國的瞭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我們還將通過文化交流吸收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我們派遣的留學生之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主張世界文化多樣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鑑,反對“文明衝突”論。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就不僅是經濟合作共同發展,而且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最好渠道。我們相信,在文化交流互鑑中批判借鑑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對於我們的創新是有價值的。

當然,在處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關係上不可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我們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外來文化優秀性,一個是我們社會的需要和可接受性。社會文化需求與人的營養需要一樣,都是吸取有利於自身健康的因素。當中國儒家文化處於主導地位時,在漢代開始印度佛教傳入並在唐代達到高潮。儒學入世情結深,佛教的傳入有其社會需要,尤其是對那些功名失意的士大夫和官海浮沉的官僚階層,比較有吸引力,也最易被他們所接納。到近代,中國最缺少的是科學技術,西學為用的思想最易接受,但科學與民主的思想與中國封建制度難以契合。在中國解決道路和根本制度問題之前,中國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推翻舊的制度,尋找一條新道路,即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比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民主,對先進的革命知識分子更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儘管別的什麼主義也曾在中國傳播,但都是雨打梨花,好景不長。社會需要是文化吸收的過濾器,不經過社會這個過濾器,文化的傳播只能是暫時的,更不用說生根發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生根發芽,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原因正在於此。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才使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才使社會主義民主在新的制度下得以生根發芽,並且隨著中國道路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得到新的更大發展。

要守正創新必須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守正,因為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背離這個原則,守正無從談起。同時,以人民為中心又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中國文化的創新,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脫離人民,自拉自唱,終究走不出房門,至多是自己的小圈子裡,或者微信群裡相互點贊。

文化上無知、無助,這是一些人對人民群眾在文化領域中作用的看法。這種看法當然是錯誤的。無論古今中外,偉大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對文化的個人貢獻值得我們尊敬。但是人民生活是一切思想文化的源泉,沒有人民的實踐和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的智慧,也就不可能有偉大的文化產品。馬克思說:“哲學家並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裡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彙集在哲學思想裡。”馬克思關於哲學所說的話適用於作為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就存在於人民的普通的日常生活或激烈的鬥爭生活中,存在於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醜惡的鬥爭中。只是這個“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並非人人可見、人人能見。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之所以是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正在於他們有善於思維的哲學頭腦,有善於捕捉生活之美的審美眼光。他們越是深入人民生活,越是能發現別人看不到體會不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看到人民的偉大才能成就他自身的偉大,人民性可以說是一切思想文學藝術的通靈寶玉,得之者生,失之者死。

在文化領域,人民大眾不只是生活的源泉,不只是從根本立場和價值觀上決定文化產品的優劣高低,事實上,人民同樣是文化創造的參與者。他們雖然不是傳世的文化典籍的作者,但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領域,普通的人民群眾往往佔有最突出的主導地位。精美的石雕、木塑、泥塑,各種傳統的工藝、手藝,給人類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瑰寶。他們是沒有留下姓名的木匠、石匠、泥瓦匠、裱匠,繡工、織工手藝人。我們引以為豪的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以及隱藏於天下名山中的許多寺廟建築、江南園林,其建造者大多是普通的勞動者。我們不僅要牢記那些著名思想家和他們留下的經典,我們同樣要記住那些生活在底層對人類文化作出貢獻的無名無姓的普通百工技藝人。我們的故宮博物院中,除了名人字畫外,還有作為國寶的青銅和各種名窯瓷器,一般沒有人知道製作者是誰。在人類文化領域,如果我們排除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可能構成人類的文化。而在這一領域中大多是民間的高手名匠,只要讀讀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都能明白這個道理。“高手在民間”,這是在研究文化自信時決不應該忘記的。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守正創新當然包括傳播渠道和方式的創新。在當代,傳播方式的快捷、便利,受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主流意識形態不能掌握新媒體,而是拱手讓出這個重要陣地,將會使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3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既不是源自文化哲學的理性思辨,更不是文化民粹主義的非理性狂躁。它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有更基本深沉持久的精神支柱作用,但它同樣離不開其他三個“自信”。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仍須跋山涉水。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和國內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會風平浪靜。道路之爭、制度之爭、理論之爭,會如大海之波濤,時高時低,它會影響對“文化”的“自信”。故此,我們不能侷限在文化領域闡述文化,而應該從歷史的認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的偉大成就基礎上闡述文化自信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根據。

國家統一強大是文化傳承連續性的根本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其實也是文明之源。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都發祥於河流: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文明的產生與河流有關。河流可以不變,文明的發展卻可以中斷。並非所有古代文明的發展都是連續不斷的過程。法國學者費爾南·布羅代爾曾引用另一作者的話說,“如果社會發生動盪和變革,建立在社會之上的文明也會發生動盪和變革”。除中華文明外的世界其他三大古文明都發生過文明連續性的中斷。當統一國家發生分裂或遭遇強烈動盪時,歷史的連續性會中斷,文化同樣會因國家分裂而碎片化,演化為不同國家的文化,對自己古代的文化只有歷史學的回憶,而無現實的延續性。

在古代文明中只有中華民族的文化沒有中斷。它與地緣政治問題相關,但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國家自身的統一和強大。古代中國,周圍沒有比中國更強大的敵國,因而沒有因敵國入侵所引發的亡國和分裂。中國先秦時的中原侯國都是姬姓兄弟叔侄關係;後來在中原政權周圍和邊陲存在不同民族政權關係,它們不是現代意義的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不同的民族政權的關係。它們都處在後來逐步形成的中國的疆土範圍之內,因而具有歷史的雙重性:從政治上說,它是不同民族政權的關係,但從民族角度說,它們是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這個大家族中的不同民族。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但不是外國入侵,而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處於統治地位的更替。中國仍然是中國,儘管存在著王朝的變化,但王朝變化是統治者的更換,新舊王朝之間仍然存在連續性和關聯性。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王朝易姓和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但沒有因外國敵人入侵而產生的國家滅亡。中國內部不同政權的對峙,時間長短不一,最後仍然是統一。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正是在王朝更替中,各民族文化得到整合和融合,並逐步形成以儒學為主導的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人建立的清朝仍然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誠如有的學者所言,此實乃偏激之論。元史、清史仍然是中國歷史,它們尊崇的文化仍然是中華民族文化。西域諸民族政權以及遼金西夏的歷史仍然被記載在中國正史之中,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保持國家統一,沒有分裂成不同的獨立國家;國家強大沒有外國侵略者的佔領,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必然會是統一的文化。當然在統一的國家中,各民族會有自己本民族文化,各地區有地域文化。它使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而不是與主體文化脫鉤、異道而行的另一種文化。中華文化是無侵略性的凝聚性的向心文化,它不斷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聚越緊。世界上沒有完全由同一種文化處於主導地位的兩個不同國家。國家不同,主導文化就會不同;反之亦然。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鬥,終於結束了國家混亂、軍閥割據、帝國主義駐軍和各自佔據租界治外法權的局面。中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各民族團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確保中華民族的文化連續性不會發生中斷的政治保障。新中國成立70年,是中華民族更加繁榮的70年,也是各民族文化更加繁榮並更豐富的70年。一些外部勢力處心積慮地企圖分裂中國,企圖把統一的中國分裂為幾大塊,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分裂中國,就是滅亡中國。中國的分裂,同時也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和文化的連續性中斷與碎片化。任何一個真正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人,必定同時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反之亦然。強大而團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國家保障。

中國從1840年後屢遭強敵侵略。國家風雨飄搖、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自信受到極大傷害。有人說這是“打悲情牌”。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可以忘記歷史上的仇恨,但不能沒有歷史的記憶和恥辱感。悲情是乞求憐憫和同情,或煽起民粹主義情緒,而歷史的恥辱感是點燃愛國心、激起奮發圖強心的火把。馬克思非常重視一個民族的恥辱感。他說過:“如果整個國家真正感到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因歷史恩怨而排外是民粹主義,深感歷史上曾經落後捱打的恥辱而奮發圖強是愛國心。中國由睡獅到醒獅的轉變正是基於全民族強烈的愛國之心。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這是中國歷史和近百年曆史教訓的總結,也是我們對新中國成立70年所取得的國家成就擁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根據。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4

在20xx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從在五年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強調宣傳幹部“需要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裡手”,到如今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殷切期望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科學認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深刻內涵和相互關係,堅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腳力就是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努力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主動在基層一線深入調研、深入採訪的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年,穆青等一些宣傳思想工作者與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的傳世名篇。如今,在全球化、市場化、網路化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宣傳思想工作者遠離了基層和群眾。增強腳力就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徹底改造自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真正做到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多出來自基層一線的優秀作品。

眼力是面對紛繁複雜的情況時對問題的發現力、辨別力、判斷力,是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言論、觀點、思潮、思想、情況等進行準確、快速的辨識和鑑別,善於發現問題、明辨是非、捕作亮點、抓住根本的能力。尤其是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注重增強眼力不僅是發現更多好素材、好新聞的必要環節,也是進一步增強新聞敏感的重要途徑,更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洞察問題的本質,是寫出好文章、提煉好內容的重要前提。

腦力是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願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並作出準確分析、判斷的能力,是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自覺擔負起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自覺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相結合,自覺開展實踐創新、理論創新的能力。毛主席延安時期為《新中華報》題詞就是兩個字“多想”,就是希望大家思考問題能夠更深入、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徹。新時代下,我們更要深入思考、深刻認識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多出好思想、金點子、妙主意。

筆力就是寫得好、說得好、唱得好、演得好,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歡看、喜歡聽並且深受教育、鼓舞的好作品的能力。腳力、眼力、腦力都需要通過筆力體現出來,其中寫出好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增強筆力,就要求我們心中有好思想、胸中有大格局、手中有好文風、文中有好文采,以富有感染力、凝聚力、引領力的好作品來喚起群眾、激勵人民、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彙集力量,讓更多人民群眾願意和我們黨一起為我們共同的事業去奮鬥、去犧牲,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為意識形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環環相扣、互為補充、緊密聯絡的統一整體,不能把“四力”割裂開來,也不應該孤立地去強調一個方面。“四力”是既層層遞進、互相促進又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好腳力作為保障,眼力、腦力、筆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好眼力這個重要前提,腦力、筆力往往就沒有用武之地,就展現不出好腦力、好筆力,好腳力也無法體現;好腦力則居於核心地位,沒有好腦力就沒有好筆力,並很可能浪費了好腳力、好眼力;好筆力是“四力”最重要的直觀體現,沒有好筆力這個關鍵,就無法很好地感染群眾、影響群眾、爭取群眾、凝聚力量,不僅好腳力、好眼力、好腦力無法很好體現,也無法真正完成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5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然而,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加重,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罔顧國際規則,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基本精神和原則,採取單邊主義做法,發起針對中國等國家的貿易戰,破壞了國際貿易關係和經濟秩序,是一種逆全球化舉動。自由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以其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堅決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自由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

在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亞當·斯密提出專業化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終極源泉,並研究了專業化分工與自由貿易的關係。之後,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原理,奠定了現代貿易理論的基礎。當代經濟學家則把要素稟賦納入其中,不斷完善基於比較優勢原理的貿易理論,形成了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貿易理論,並已載入經濟學教科書,成為各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倡導自由貿易的學理依據。

在漫長的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雖然自由貿易理念被廣泛接受並轉化為具體措施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國際貿易發展也經歷了起伏,但毋庸置疑的是,當代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無一例外得益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展。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貨物和資訊在國際範圍的流通成本大幅降低;金融的深入發展使國際範圍的融資更加便利,全球資本流動規模日趨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選擇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與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經濟,大大拓展了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迎來了新高潮,全球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更快速度增長,直到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前,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都穩定地快於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為這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的積極參與者,貿易依存度迅速提升,並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分享了經濟全球化紅利。經濟全球化幫助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取得減貧的突出成效,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征程。1986年,中國向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提出恢復創始締約方地位的申請,並於20xx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世界工廠”。1978—20xx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分別以19.33%和18.12%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長。1983—20xx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名義上增長了近136倍,成為舉世公認的開放大國。

40年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嚴格遵循世界貿易組織原則和相關國際規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人口紅利,形成了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勞動力供給、較高儲蓄率和投資回報率,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顯著提升了製造業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中國同一大批國家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美國大範圍挑起貿易戰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

美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長期自詡為自由貿易最重要的推動者。但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它轉而不承認自己從自由貿易中獲益,而是大講美國面對著不公平的國際貿易;不再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是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破壞者。今年,美國對多國加徵關稅,大範圍挑起貿易戰,其做法危害世界經濟發展。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經濟全球化曾經的主導者,美國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使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

其實在歷史上,美國並非一直崇尚自由貿易,而是以長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著稱。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工業具備了全球競爭力,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才意識到自己有必要也有能力通過自由貿易獲益,因而搖身一變成為世人所知的自由貿易倡導者和經濟全球化主導者。今天,美國對於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又發生了逆轉,其原因無外乎這三點:一是以打貿易戰為威脅獲取更大利益,二是為了轉嫁其國內矛盾,三是為了維護其經濟霸主地位,遏制其他國家發展。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這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之前,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和許多工業化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參與到國際貿易體系之中,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各參與方在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上沒有明顯差異,因而這個時期的國際貿易並不是典型的依據比較優勢原理而是依據規模經濟差異進行的,貿易的結果通常也不改變參與國家的生產要素相對回報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則更多地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本質上是前者以充裕的資本要素與後者豐富的勞動力要素進行交換。於是,發達國家資本回報率得到提高而勞動報酬有所降低,發展中國家勞動報酬顯著提高而資本回報率有所降低。在美國,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資本所有者從經濟全球化中賺得盆滿缽滿,但同時也出現了勞動力市場兩極化和中產階級規模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這些情況令美國一些人陷入深深的緊張和焦慮。

實際上,美國國內面臨的問題原本可以從經濟學中找到答案,通過實施政府再分配政策可以有效解決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貿易中勞動報酬降低問題。但由於新自由主義傳統作祟,美國執政者不僅沒有采取必要的政府再分配措施,反而打算放棄自由貿易原則。在他們看來,通過打貿易戰或以打貿易戰相威脅逼迫對方作出讓步,可以起到榨取更多利益和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雙重作用。

20xx年前,正是由於美國國內政策失誤,才導致美國次貸危機並演變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了世界經濟,損害了各國利益。如今,美國又單方面挑起針對多國的貿易戰,也會導致許多國家巨集觀經濟波動,加劇市場不穩定預期,誘發貨幣市場異常反應,傷害各國經濟。所以說,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霸凌做法貽害全球。

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勢

雖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給經濟全球化帶來嚴峻挑戰,但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依然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大勢。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既是全球範圍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時代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有力推動者。20xx年,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6.2%,對當年全球GDP增量的貢獻率高達54.2%;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佔世界的比重為30.0%,對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增量的貢獻率為36.2%。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具有強烈需求,而且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者,必然會有力推動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發展。

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不得人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金特指出,對於美國來說,貿易政策的最高決定權在於人民,即廠商、進出口商和消費者等。雖然一些熱衷於實行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政策的政治家,以製造業迴歸、擴大就業、打贏貿易戰等說辭短期內可能博取一些民眾的支援,但貿易保護主義終究是沒有贏家的零和博弈,會造成全球貿易萎縮、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遭到破壞,在傷害貿易伙伴的同時也必然傷害到本國企業和勞動者。因此,那些一時被矇蔽的選民,最終會明白“沒有自由貿易就沒有共贏,沒有共贏也不會有單一贏家”的道理。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各國人民。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從國際角度看,既需要建立健全有效治理機制,也需要樹立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從各國內部角度看,需要出臺更具包容、普惠、平衡性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尤其是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以更好融入經濟全球化。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反映時代潮流,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有利於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這一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檔案,得到世界廣泛認同。

堅守底線、保持定力,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經濟全球化大勢和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決定了中國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和重要建設者。當前,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直接面對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二是作為大型經濟體和開放型經濟體身處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的國際環境。面對這些外部挑戰,我們既要牢牢守住底線、積極有效應對,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妥善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戰沒有贏家。我們不主動挑起貿易戰,也不熱衷於貿易戰,但深知一味退讓並不能阻止貿易戰。面對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我國的應對策略是符合理論邏輯和國際慣例的,即在始終保持協商與合作大門敞開的同時,針對對方的無理行動予以針鋒相對的反制,並將美國單邊主義行為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我們應保持戰略定力,繼續按照既定部署和節奏,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與世界各國一道,堅定不移地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和多邊貿易體制。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指出:“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今年4月,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宣佈了擴大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表明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持續推進對外合作多邊化與貿易多元化,在繼續從對外開放中獲得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在為維護自由貿易、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實現趨利避害,關鍵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事。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確保中國經濟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應對從中等偏上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過程中遇到的成長煩惱,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面對貿易戰的直接和間接衝擊,我們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織牢社會保障網,發揮好社會政策的託底功能。只要我們陣腳不亂、堅定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從容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大勢就無可動搖。

堅定文化自信的四個著力點範文 篇6

強調,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黨建工作的組織者、實踐者、推動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著黨的建設質量。近年來,我國黨建工作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政治統領、理論武裝、思想建設、組織夯實、正風肅紀、服務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新時代黨建工作形勢要求相比,在部分地方,黨建工作隊伍“不專、不精、不實、不夠”的問題仍較為突出。

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隊伍建設乃形勢之所需、工作之所依、責任之所繫。

以育為先:育出堪當重任的厚重底氣

黨建工作隊伍是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具體工作承擔者和實踐者,其能力高低直接影響政治生態和施政效果。

要培養政治引領的能力。政治建設居於黨的建設的首位,黨建工作履行的是政治職能,必須把做好政治引領置於工作的首位。要不斷加強黨性鍛鍊,切實強化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執行力,始終高舉旗幟、堅定信念、保持定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成為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的中堅力量。

要成為本職工作的高手。要聚焦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五大任務,不斷加強學習、提升本領,大力推進黨建方式方法創新,提高支部建設標準化、組織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務精細化、工作制度體系化和陣地建設規範化水平。

要養成服務中心的大局意識。圍繞中心抓黨建是黨建工作的基本方針。要按照以黨建引發展、以黨建促業務、以黨建惠民生的要求,將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做到同謀劃、同推進、同考核。要在產業轉型、精準脫貧、風險防控、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工作中,有機融入“黨建+”,切實將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的資源、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將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的活力。

以幹為要:幹出捨我其誰的蓬勃銳氣

當前黨建工作隊伍工作作風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認為黨建是“虛功潛績”,難以脫穎而出,樂於當“差不多”先生;有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工作存在淡化、虛化、邊緣化傾向;有的滿足於照抄照搬、敷衍應付,小推就慢動,不推就不動;有的黨內政治生活不經常、不嚴肅、不規範,搞形式、走過場。

要永葆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事黨建工作,必須具備堅韌的理想信念、不懈的事業追求與強烈的責任擔當。要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恪守“四個服從”方面立標杆,在為民服務中當先鋒,努力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黨的各級各類組織中去,把各方面力量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要錘鍊匠心。新時代黨建工作變化大、任務重、要求高,特別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根據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這一根本任務,準確把握黨建工作規律,按照精準科學的要求,創新黨建工作的形式與內容,拓展黨建工作的深度與廣度。開展好同一切弱化先進性、損害純潔性問題的鬥爭,使黨的建設常規工作上水平、重點工作出亮點、特色工作樹品牌。

要堅守恆心。黨建工作要不斷增強思想定力,全身心投入到黨建工作中去。要正確處理好義與利、得與失、苦與樂的關係,堅定向黨的“紅心”,永葆破題的“決心”,鎖定為民的“準心”,把幹部和群眾攏到一起,把思想和力量聚在一起,以黨建成效有力推動履職、促進發展。

以用為本:用出活力迸發的昂揚士氣

黨建工作是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黨的xx大以來,黨建工作的地位和影響有了極大提升,但部分單位仍存在重業務、輕黨建現象,影響了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要讓從事黨建工作的同志“心有所屬”。單位和部門的主要領導要落實黨建的主責主業,對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研究、重點環節親自協調,彰顯黨建工作的價值。要關心愛護從事黨建工作的同志,多出政策、多想辦法、多拓渠道,使從事黨建工作的隊伍出口更寬、成長更快、空間更大,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自豪感、歸屬感、獲得感,使大家願意從事黨建、真心熱愛黨建、全心投入黨建。

要讓從事黨建工作的同志“才有所用”。要圍繞增強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科學使用黨建人才,做到用當其才、用當其時、用當其位。要以更寬的視野、更強的力度、更大的氣魄完善黨建工作隊伍的選拔任用與激勵保障制度,讓想幹事的有舞臺、能幹事的顯身手、幹實事的受褒獎,充分體現黨建人才的獨特價值,努力為他們各展所長、各盡其能創造良好環境。

要讓從事黨建工作的同志“困有所解”。著眼解決黨建工作“事多人少”的突出矛盾,進一步擴大選拔的寬度、把準選拔的尺度、提高選拔的精度,注重從優秀中青年業務骨幹中選拔黨建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把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優的人員選配到黨建崗位上來。注重培養年輕黨建骨幹,形成隊伍的梯隊結構。要進一步充實基層黨建工作力量,增加複合型、創新型、專家型黨建幹部比例,逐步提高專職黨建幹部的兼職配比,為新時代黨建工作提供好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