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節日慶典>春節>

人們怎麼過除夕

春節 閱讀(1.07W)

除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人們過除夕的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人們過除夕的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怎麼過除夕
古代人們過除夕的習俗

掛門神:呔!妖怪,大老虎你怕不怕?

持著萬物皆有靈的觀念,中國古人封了五大家神——其中有兩個是廣義上的門神,是古人一度極為看重的臘祭的祭祀物件。

已知最早的門神大概是老虎。古人門前畫虎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左傳·昭公十年傳》中,就有過“遂伐虎門”的說法。這的“虎門”可不是地名,而是畫了老虎的門。東漢大學者王充的《論衡》卷十二《謝短篇第三十六》記載當時的民俗稱:“歲終逐疫……畫虎於門闌。”《風俗通記》也說:“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可見畫虎成為了儺日的傳統。

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早期的人格化門神——“神荼[tú]”、“鬱壘”也與老虎有關。《論衡》卷十六《亂龍篇第四十七》記載了關於神荼、鬱壘的早期傳說:“上古之人,有神荼、鬱壘者,昆弟二人,效能執鬼,居東海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鬼無道理,妄為人禍,荼與鬱壘縛以盧索,執以食虎。故今縣官斬桃為人,立之戶側;畫虎之形,著之門闌。”這裡記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在有惡鬼作亂的時候會用蘆葦繩縛厲鬼,拿去投喂大老虎,於是古人在門框上畫上大老虎,嚇唬小妖精。

磔禳[ráng]:大儺當日的碎前故事

除了用老虎和人物充任門神,古人還用別的動物來守門鎮鬼。這其中,最常用的是雞、狗二種。

殺雞的風俗大概西漢時期就有了。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祀典》中引用了西漢太史丞鄧平的一種說法:“臘者,所以迎刑送德也。大寒至,常恐陰勝,故以戌日臘。戌者,溫氣也,用其氣日殺雞以謝刑德。雄著門,雌著戶,以和陰陽,調寒配水,節風雨也。”在古人眼裡,鬼怪藏於黑暗中,而雞能報曉,預示光明,所以被認為是能祛鬼的陽獸。臘祭時,因為害怕陰氣太盛,所以要殺雞來“謝刑德”,還分別給公雞和母雞安排了不同工作崗位。

可能因為懶得殺雞,後來也有人選擇在門上畫或掛一隻假雞。《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要“帖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就是說要畫一隻雞貼在門上,或者雕一個五彩圖案和一隻土雞,再把它們掛到門上。

如果連畫雞都懶,那還可以畫雞蛋(此處沒有達芬奇)。《太平御覽》卷二十九《時序部十四》宣稱引用一本叫《易通卦驗》的漢代緯書說:“正月五更,人整衣冠,於家庭中爆竹,帖畫雞子,或鏤五色於戶上,厭不祥也。”這裡“雞子”就是雞蛋,“厭”就是壓。儘管這條材料標註的出處很可能有問題,未必真的來自漢代,但它至少應該是古代某時期真實風俗的反映。

如果連雞蛋都懶得畫,怎麼辦?《太平御覽》卷二十九《時序部十四》引用“三橫”裡那個周處的《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生吃一個雞蛋亦可——可見這祛鬼的儀式,還挺寬容的。

碎完了雞,古人還要殺狗。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祀典》說:“犬者,金畜;禳者,卻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時所生,令萬物遂成其性。”又說:“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闢除不祥。”是說狗在五行裡屬“金”,而春天屬“木”,五行學說認為金克木,所以要殺掉狗來避免它攔住春天的腳步——你看,前面說雞比較陽,順應春天的趨勢,所以要殺;這裡又說狗屬金,阻礙春天的腳步,所以也要殺。可見古人想殺你,藉口總是不缺的。

如果這就覺得古人邏輯有問題了,快來看《風俗通義》記載的另一種民間說法:“狗別賓主,善守禦,故著四門,以闢盜賊也。”意思是狗能看家,所以(這也能所以?)要在四面的門口殺狗,碎完以後“盜賊”就不會來了……

現代除夕人們做的事

傳統除夕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除夕習俗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傳統除夕習俗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傳統除夕習俗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傳統除夕習俗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除夕人們吃的食物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