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節日慶典>春節>

除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春節 閱讀(2.61W)

隨著年尾越來越濃,很多年輕人都開始準備過著大吃大喝的日子。除夕其實就是春節前一天,也叫年三十。近年來也有很多年輕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選擇吃一些傳統美食。那麼,很多人想要知道除夕應該要吃點什麼呢?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

除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傳統美食:除夕吃什麼?

除夕吃什麼: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除夕吃什麼: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吃什麼: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除夕吃什麼: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裡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糰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七年級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七年級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七年級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麵條和燉肉,八年級才吃餃子。

除夕吃什麼: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除夕吃什麼:魚

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

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線,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七年級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七年級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一般都吃火鍋,七年級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除夕定製丨麗水這些傳統美食,你吃過嗎?

01

八寶菜

鮮美的冬筍、豆腐乾、香菇黑木耳,再加點豆腐絲鹹菜和紅蘿蔔絲,成就了醬香味濃的八寶菜,是大魚大肉後解膩的首選!既能夠調和口味,又能夠增強體質,好吃益處多。

“八寶菜”有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八方進寶之意。

02

餈粑

景寧逢年過節必打餈粑。餈粑是以糯米為原料,清水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紅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綿軟可口,脣齒留香。

“打餈粑”象徵“團結、文明、友誼、和諧”的傳統習俗。

03

發糕

以上等的粳米為主料,清水浸七天七夜,再用水磨成粉,瀝乾後,加上白酒糟,再拌上白糖以及豬油,然後擱竹蒸籠裡,慢慢加溫。炊好的發糕,又白又糯,中間有氣孔又細又密,分佈均勻,吃起來軟香可口。

“發糕”不僅是一種春節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04

黃粿

黃粿的製作方法非常獨特,取山中一種獨特灌木燒成灰,瀝其汁,浸泡後的粳米呈橙黃色,裝入飯甑蒸熟,再倒入石臼,用光滑的杵槌杵打,直到飯粒融合,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圓條狀即成。選購黃粿,當數慶元、龍泉兩地的最為正宗,最有特色,最是味美。

吃上“黃粿”表示本年的豐收,預示著來年的希望。

05

糖糕

松陽民間過年都有做糖糕的習俗。選用上好的糯米粉加紅糖加水和好,再把紅糖、桂花、芝麻等撒在米粉裡攪拌均勻,放入已鋪好箬葉的蒸籠裡蒸熟而成。做好的糖糕色澤暗紅,香甜可口,也有人在米粉中放入鮮嫩艾葉搗成的糊汁,做出來的糕色澤青綠,又稱青糕。

“糖糕”以糕諧音高,寓意高升。

06

泡精肉

按照肉的紋路把精肉切成條,放入盆裡,加入澱粉、鹽、味精、雞精、黃酒、雞蛋攪拌均勻,加入適量麵粉再次攪拌,最後放入油鍋炸至酥脆即可,外香脆,裡鮮嫩,吃起來是滿滿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