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書信>檢討書>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檢討書 閱讀(1.84W)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是本冊教材收尾篇,是在學生對本冊教材內容有了系統的認識後進行的綜合運用,並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教材選取了一些學生喜歡的運動,啟發學生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使學生加深對本冊所學知識的理解,體驗自己的校園生活中存在數學,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此外,教材還安排了直觀統計圖,讓學生用塗色的方法整理資料,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今天我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這節實踐活動課。第一節課是讓學生整體觀察主題圖,並用完整的語言有條理的說說自己所觀察的的內容,這節課重點放在對每一項活動內容中所提出問題進行解決上面,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跳繩的有多少人”、“踢球的有多少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第二節課是引導學生統計各項活動人數,並在直觀圖中塗色,與此同時讓學生體驗直觀圖中的“笑臉”一個對著一個畫的好處:一是美觀,二是看得清楚,三是便於比較。這節課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根據直觀圖中的資訊提出問題上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根據圖中的資料提出“參加哪項活動的人最多?”“參加哪項活動的人最少?”“誰和誰一共有多少人?”“誰比誰多多少人?”“誰比誰少多少人?”的問題,並解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當然,這個要求對於有些學生來說是由一定的難度,但畢竟有一半的學生能達到要求,這就夠了。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2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由於聆聽了東師附小薛春波老師一節《走進世博---百分數的應用》數學實踐課,因此很受啟發。仔細閱讀《教師用書》瞭解到它是在學生有了對新教材內容認知後進行的綜合運用活動並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本著《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以談話的方式營造出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生帶進課堂之中。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情”、“趣”開路。

老師以聊天、談話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拉近師生間的關係,為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2.學科交融,易於學生情感的渲染。

由於課堂教學呈現方式上的變革,使單一的數學課與體育課進行有機結合,給學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學習活動延伸到體育課堂,給學生屬於自由活動的時間……讓“統計”成為遊戲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這節課人人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喜愛數學之感油然而生。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內室外相結合,和學生一起學習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3

“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應用問題”是《標準》中提出的培養目標。《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給人以全新的感覺。它提供給學生的是他們喜愛的、熟悉的場景。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做了一些嘗試,把課堂內的教學擴充套件到課堂外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

首先,我以聊天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其次,把孩子們喜愛的課外活動通過課件帶進課堂,讓他們在回憶自己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思考;然後,由學生觀察笑臉統計圖,使他們初步瞭解統計圖的用途和意義,獲得初步的統計知識;最後,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設定情境,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

總之,讓學生不斷經歷從生活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更易於學生去感受知識、領悟知識。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著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型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閱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說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 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 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群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字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啟用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絡,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絡,這種滲透句群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字,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裡;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絡,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字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線四句,或用“先 ,接著 ,然後 ,最後 ”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5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與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接著提出質疑,讓小組討論交流體會兩個“自由”的不同,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對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因此,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悲壯,慷慨。整個課堂學生意味深長,情緒高漲,把自己當成葉挺,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還有一些遺憾,課堂評價語言單一,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語速較快,影響學生的理解。這節課引導學生較多,以後要在課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總結經驗,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6

因這篇課文較長,課前我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把課文讀熟並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的問題,而且在課前進行了批註。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儘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一、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入手,如抓住殘談腿中的“笑”,提問同學時劉老師的神態,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學談殘腿這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殘,而且是笑談,這笑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談殘腿》《講課》《提問同學》這三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要求學生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因為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來,讓學生緊扣重點詞讀出文中蘊涵的深意,課前我也進行了輔導,適當的範讀,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7

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因此,本節課的高潮部分在觸控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這一教學設想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也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本節課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其次,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為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字、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控文字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字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再次,在匯入新課時,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於,我們班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老師 來聽課,心裡或多或少有些緊張。於是我採用鼓勵的方 式進入教學,效果較好。(匯入語:今天,有這麼老師來我們班做客,對同學對老師來說,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同時,也把這掌聲送給自己,希望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長)。不足之處:

(一)難點沒有突出。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為前期卓越學者的說和做和作為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說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

(二)缺少對關鍵詞語的鑑賞與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三)板書不工整,需注意。

同時,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說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再有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同時,自己也要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實踐。力爭每天都有一個臺階的進步了,加油!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8

因課題研究結題的需要,今天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第29課《父親和鳥》。課,上完了,這心裡總有一咱沉甸甸的感覺。

臨時加上的“焐”字。

因一段時間來生字的學習都是由小組合作完成,而且完成的情況不錯,每次檢查,絕大部分學生順利過關。所以,在備這節課的時候,沒在生字的學習上想得太多。一個沒留神,這就出亂子了。_小精靈 兒童網孩子們自讀後,我讓他們齊讀課文,讀了三個自然段後,我開始急了起來,怎麼感覺他們讀得那樣慢呢?臨時改變注意,由齊讀變成指名讀,叫到見博的時候,他把“焐”字讀成了第三聲。讀完課文後,我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重點指導了讀音。接下來是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與往常一樣,孩子們的合作應該完成兩個任務,一是解決組內成員認讀有困難的生字,二是總結生字的記憶方法。合作學習後,我讓孩子們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交流後,我開始檢查小組合作學習生字的情況。當我把“焐”字舉起來的時候,第一個孩子讀出了讀音,但沒能組詞,叫起第二個,仍是這樣;又叫起第三個,結果還是這樣。此時,心裡很是奇怪,為什麼今天的合作會這樣不成功呢?雖說在檢查完小組合作後,我再一次重點指導了“ 焐”字字義的理解和組詞,但為這個字我卻耽誤了不少時間(本來因機器問題,上課就晚了近五分鐘,現在又……)。

一直在為今天孩子們合作的反常感到奇怪,一直合作都沒有問題,怎麼今天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剛才突然想到,這個“焐”字本不是要掌握的生字,昨天在製作字卡時,發現本課要掌握的生字是9個,為了湊成雙數,一張紙打兩個字,我臨時加上了“焐”。字,孩子們在合作時並沒有就這個字進行研究,現在突然檢查,問題當然就來了。這分析到最後,問題的根源在我這裡。一個不經意,一個心血來潮竟惹出這麼大的 “亂子”。孩子們的合作還是非常有效的,這也說明:合作學習,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缺少有效的朗讀指導

一節課下了,學生們自讀一遍課文,齊讀、指名讀一遍課文,只讀兩遍課文,顯然不足以讓孩子們在讀中感悟。雖說我設計中第一課時只是能正確朗讀課文,但這兩遍,是不能讓孩子做到正確的。一直以來,就因為孩子朗讀時間不夠而苦惱,但一直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不讀課文,孩子們的理解,也就變成了老師的理解。孩子們自主的內容沒有了,有效又從何談起呢?自主有效課堂,可是眼下最最時髦的東西了,趕不上這時髦,自然也就是不什麼好課了。在以後的教學中,還得在朗讀上再下功夫。

就這節課來看,孩子們的分組合作,應該是成功的;就我的整體評價上,也是到位的。一節課下來,就孩子們合作學習生字情況,課上發言情況,作業書寫情況進行了評價。評價是及時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業。有得有失的一節課,仍是讓我感到心裡沉甸甸的。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這樣設計: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你還有哪些疑問?合作探究,解決難點。由於準備不好,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9

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閱讀時會有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能在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國小語文課堂上,閱讀有多種存在的方式,從理解的程度看,可分為精讀、略讀和瀏覽;從讀書的方法看,可分為朗讀、默讀。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極有效的途徑。

《母雞》一課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描寫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讚美了母雞的偉大,表達了對母愛的的讚揚。全文語言通俗流暢,內容淺顯易懂,但課文主旨又意蘊深遠。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讀,既是目標,又成為了很有效的方法。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主要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小時候因專心看書,把米飯燒糊了的故事。課文圍繞“神童”的“祕訣”展開,說明陳毅學習成績優秀,成為“神童”的“祕訣”是勤奮,從而揭示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文 中的主人公——陳毅,是建國後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學生對他卻不大熟悉,所以剛開始上課,我簡單地對陳毅做了一些介紹,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字。整 個課堂圍繞“祕訣”展開,學生們通過尋找關鍵詞句來了解這位勤奮好學的“神童”,在這個過程中,藉助陳毅的榜樣作用,學生不僅瞭解了他的學習方法,更從字 裡行間體會到了陳毅那刻苦勤奮的精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幾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方面。首先從匯入課題上,我採用了先從“祕訣”著手,通過理 解詞語的方式直接引入課題,我自己覺得是比較自然的。再進入課文內容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對課題進行質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看課題質疑,學生從不同角 度提出了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即“祕訣”到底是什麼?因此,就由找“祕訣”入手,解決學生最想知道的問題,調動學生探知的積極性,解決學生最需要的,幫助 學生有效地學習課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會提問的能力。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從陳毅的學習方法引入到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彙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從而更明白陳毅成為“神童”不只是因為他學習勤奮,還因為他掌握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學生的學習。最後我比較滿意的是在這節課中我對詞語理解的教學。 在這節課中我比較關注詞語的教學,在這節課中學習了“祕訣”、“名列前茅”、“總是”、“總算”等詞語,我用了找近義詞、查字典、造句、聯絡上下文的方法 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但是我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自己仍存在許多的不足。首先就是學生的指導朗讀方面的指導。朗讀這方面一直以來都是 我班學生的弱項,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朗讀的拖沓、缺乏感情,所以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比較關注的問題,但是可能自己沒有給予比較有效地指導,雖然學生在朗讀 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仍需改進。再次就是我在進行點評時的語言缺乏,這一直是我自己想改進但是好像又無從下手的地方。每一次學生給了一個答案,如果是對 的,我總是說“好的”、“不錯”、“你真聰明”等詞語,但是當學生給了一個錯誤的答案,我卻不能很好的給予點撥,引領他得到正確的答案,我好像遇到這種情 況,總是說“你再好好想想”,我自己也意識到其實這樣根本無法使學生理解問題,但是我自己可能因為教學經驗比較淺,無法給予他更好的點撥,這是在接下來的 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觀察、向有經驗的教師所學習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夠做到有效地點評。最後我覺得這節課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是 很好。我觀察了我們班學生的表現,我發現我們班的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是比較少的,也許他們是中年級,不像低年級的學生那麼活躍。但是我也觀察過其他班 級學生的上課情況,我發現我們班學生活躍性還是較低的,我意識到這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通過與指導老師的交流,我瞭解要懂得多鼓勵、誇獎學生,激發他們學 習的積極性。

這些就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想法。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教學《看雪》這一課,覺得名師教學設計的不錯。於是藉助她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教學。一開始藉助圖畫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然後叫學生找出與圖相關的段落。再引出課題,學習字詞、課文,並感悟本課文字內涵。結果今天的教學中,我並不是很滿意。似乎學生很難進入角色。雖然對雪景的描寫感覺很美,但他們體會不到中國臺灣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體會不到文字的內涵。於是,第二節課又重新匯入教學,按平常的匯入方式、平常的教學模式又再次進行了文字閱讀,通過反覆讀悟,學生讀懂了本課的內在含義——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最後,在引導學生讀懂文字後,通過分角色朗讀文字,小朋友感覺好多了,喜歡讀了,有領悟到了,我上起來也輕鬆多了。看來,名師的教案不一定適合我班學生。以後教學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成為自己的教學風格。全心全意為小朋友服務,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讀中享受。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2

這一課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麼讓孩子能準確地找到這句話呢?我在預設中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請讀一遍課文。看一看全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為什麼?”我想,肯定有大多數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找到。但實際上課時並不是這樣的。生說:“這一課是圍繞孔繁森就把他們接到自己的身邊,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他們來寫的。因為課文說了孔繁森為了這兩個孩子去悄悄獻血。”又有人說:“1992年,拉薩市發生了地震,這句話是中心句。因為不發生地震,就沒有撫養孩子、獻血這件事了。”吳笑一下子就找對了。她說:“因為全文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聽後,我沒急著肯定她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們來展開討論。“小朋友們,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可誰說得正確呢?”

這時,我向孩子們說:“如果讓你讀了課文後,來做一道填空題,孔繁森是一個的人。你怎麼填?”大家異口同聲說是“優秀”。“那再想一想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這時大家都明白了,是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而寫的了。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3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回顧這一期的教學,感覺特別地累,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初欠帶畢業班,更是誠惶誠恐,擔心自己的解讀不準,而使學生有什麼閃失。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為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學生當中,變成他們的笑臉,就學生愉快的學習,就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就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自始至終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後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認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二、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學生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才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列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三、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4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字。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為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為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為後來所提出的 “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字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著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著頭”,她說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說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裡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為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5

在組內課中我上了《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說,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說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語文我們的校園教學反思 篇16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樹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表達感情細膩.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象?為什麼?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後,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於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採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後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裡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裡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徵的相關語句,並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小鳥有什麼特點呢?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後,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麼做?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後提問和課後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