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文祕>新聞報道>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精選5篇)

新聞報道 閱讀(6.16K)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 篇1

“文化+旅遊”讓大涼山變了樣,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進村公路、村民住房、旅遊停車場、旅遊廁所、寨內步道、旅遊標識牌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旅遊發展條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駕遊客紛紛走進彝海村,飽覽田園風光、體驗彝家生活。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精選5篇)

20__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舉辦期間,藝術家們引導當地孩子進行戲劇肢體遊戲。涼山文旅集團供圖

“大象長什麼模樣?有什麼特點?該如何模仿它?”20__年12月,20__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舉辦期間,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音樂基地的舞蹈教室內,三拓旗劇團的建立人趙淼正帶動50多個孩子進行戲劇肢體遊戲的訓練。現場,孩子還以舞臺劇的形式重現了“火把節”這一彝族傳說,想象力與創造力充滿整個課堂。這讓在一旁觀摩表演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眼前一亮。“我聽說整個表演從創作到排練還不到10個小時,這麼短的時間,孩子們能大方地表演,將臺詞大聲說出來,預示著戲劇教育已經在大涼山開花結果了。”

藝術紮根大涼山,不僅豐富了群眾生活,還激發出民族文化的魅力。3年,3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讓各種文化交織在這裡,也讓人看到被文化浸潤和改變中的涼山。

無獨有偶,截至20__年6月10日,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唯一定期不間斷的公益音樂會,大涼山惠民音樂會已經連續演出500場。當地群眾從一開始不熟悉觀賞禮儀到對西方交響樂等有了基本的瞭解,再到對音樂鑑賞有了更多追求……惠民音樂會在不斷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升著城市的文化品位。一個兩年之前還在掙脫“深度貧困”的地方,一個世人眼中神祕悠遠的民族地區,如今正努力成為中國文藝的新座標、未來四川文藝的副中心。

不僅如此,作為“彝海結盟”的發生地,冕寧縣彝海鎮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文旅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將紅色旅遊資源與脫貧、奔小康相結合,鼓勵當地村民積極投入到文旅產業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彝海湖畔彝海村二組過去名叫“海子包包”,用彝語稱為“斯達布希”。“海子包包”以前是高寒二半山區貧困村的典型,後被納入彝海景區旅遊開發總體規劃,探索以旅遊產業帶動精準扶貧的模式,並更名為“結盟新寨”。

如今,走進彝海結盟新寨,一條條通達家門的道路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一幢又一幢彝寨新居錯落有致,黑、紅、黃三色的點綴將村莊的質樸之美和彝風彝韻凸顯得淋漓盡致。這是彝海村充分結合彝海景區的旅遊資源,融合紅色旅遊、彝族民居生活體驗、彝族民俗風情文化體驗和經濟林木培植等,促進產業交融引領,帶動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結果。彝海村二組作為當地旅遊亮點,接待著來自四方的遊客。

結盟新寨的鄉村旅遊發展令人欣喜。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進村公路、村民住房、旅遊停車場、旅遊廁所、寨內步道、旅遊標識牌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旅遊發展條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駕遊客紛紛走進彝海村,飽覽田園風光、體驗彝家生活。與此同時,村民也主動參與到旅遊服務中來,開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從旅遊中嚐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

“現在路修通了,遊客來這裡遊玩更方便了。”彝海村村民馬海列鐵老人說,曾經的苦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旅遊業中,家庭收入也提高了。”彝海村支部書記沈達光介紹,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當地群眾不僅學會了各種致富本領,而且深刻體會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 篇2

眼下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夕陽彝族鄉綠溪村依靠黨建引領,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旅遊,不僅抓出了亮點,也抓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大綠溪村是夕陽彝族鄉綠溪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只有89戶村民344人,村內森林覆蓋率達90%。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如今已經依靠黨建引領,投資130餘萬元,打造“黨建+美麗鄉村”專案,新建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文化廣場、黨建長廊、黨建初心亭等專案,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並且獲得了昆明市五星級黨支部、區級的文明村、國家級森林鄉村等多項榮譽。綠溪村通過建強橋頭堡壘,提升戰鬥力;突出領頭雁效應,激發創造力;強化隊伍建設,提升先鋒力;強化造血功能,推動發展力;夯實服務保障,增強向心力;整合資金300多萬元,建成村級活動場所、旅遊標識、遊客接待中心,完成大風口村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各村的燈光亮化、村莊美化、民俗文化旅遊專案也在同步進行,向“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闊步前進。

夕陽彝族鄉黨委宣傳委員劉夢婷介紹說:“當前正在推進的綠溪綠色生態民俗體驗園,總投資在80萬元左右,是夕陽彝族鄉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專案,包括了生態民俗體驗園主體建築、水體景觀恢復、上山棧道等,旨在整合綠溪的資源,通過抓黨建促鄉村文化旅遊,讓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和壯大,也讓群眾從中得到實惠。”

在綠溪村,因為優良的生態環境,連古樹名木都有故事,各種富聚要素的專案建成後,這裡濃郁的民族風情,不僅彰顯了綠溪村黨建工作在鄉村振興裡的示範引領作用,也必將使之成為寶峰、雙河、夕陽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特色農業打卡娛樂線路上的最佳體驗地。綠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普永學說:“就在村裡的民俗文化展演舞臺兩邊,有兩棵生長了400年的古樹,是分公母的,到三月底,公樹開始發芽,顏色是綠色的,到四、五月份顏色慢慢變紅,另外一棵一發芽的時候是綠的,到四月份的時候基本就紅過來了,整棵樹都是紅的,然後它會掛果,公的不會掛果。”說到古樹,夕陽彝族鄉宣傳專幹張蓓瑞也不無自豪,他告訴記者:“綠溪村最古的古樹有800年歷史了,胸圍有8米,是晉寧第一樹,要五、六個成年人才能夠合抱過來。來到夕陽彝族鄉遊玩的遊客,首先也會來到這裡參觀一下,拍拍照。”

目前,綠溪村黨總支制定了《大綠溪村三年發展規劃》,積極引入政府專項資金,將大力發展彝族文化體驗鄉村旅遊業、家庭式田園產業、鄉村自駕露營旅遊、生態休閒旅遊產業,將綠溪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真正帶動村內傳統農業、第三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文化資源向經濟轉化,著力帶動村集體發展、村民增收致富。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 篇3

今年的春節長假,短途遊、近郊遊成為大多數遊客選擇,加速了古鎮旅遊熱度升溫,由偉光匯通傾力打造的彝人古鎮旅遊人次逆勢增長。

據騰訊和高德大資料平臺統計,截止大年初五,彝人古鎮春節共計接待遊客26.16萬人次,當日最高客流5.83萬人次,較20__年春節同比增長12.71%。

春節期間,為營造節日氛圍,彝人古鎮內各街道均懸掛上了大小燈籠,整個景區煥然一新,處處充滿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多元業態,結合造型古建、街區氛圍及亮化景觀,更讓遊客沉浸在濃濃的“年味”氛圍之中。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建築風格上,彝人古鎮延續了原德江城的風貌,再現了南宋時期的盛世繁華。古鎮建築樣式彙集了雲、貴、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樣式,同時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參照傳統彝族村落建築設計,畢摩房、蘇尼房、姑娘房等在此留存。

彝人古鎮自運營以來,以彝族文化為主線,通過深入挖掘地緣歷史,賦予精神內涵,將畢摩文化、慶典文化、服飾文化、酒歌文化等民族元素活化重塑,打造了特色文旅產品《彝鄉戀歌》、《祭火大典》,將完整的民族風情文旅體驗向遊客市民呈現。

近年來,彝人古鎮以“新體驗、新消費、新旅遊”角度,藉助春節、五一、火把節、彝族年等民俗節慶體系,通過年輕化、趣味化、休閒化的創新打造,將旅遊與科技、文化等跨界融合,同時依託彝人部落、彝鄉戀歌等旅遊特色產品,結合新零售、創新業態等,將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民俗演出、文化活動、特色業態中,通過古鎮內的牌坊、廣場、水系等景觀遊線及體驗業態,共同形成古鎮“點線面”融合的沉浸體驗及文旅消費矩陣。

華燈初上,彝人古鎮更顯萬千風情,古鎮各街道,是穿梭的遊人,路旁的小店裡,是圍桌而坐的食客,蒼茫夜色上空,升騰的是人間煙火氣。

一直以來彝人古鎮著力將自身打造為“夜品、夜購、夜賞、夜遊”的夜間旅遊休閒目的地,通過專業運營不斷迭代古鎮業態及豐富休閒體驗,在強化古鎮品質引領消費同時提升了城市魅力。

為更好滿足群眾品質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彝人古鎮近年來通過重點打造大牌坊、彝人部落風情街等標誌性景點以及街景燈光、氛圍、配套設施,更好的將景區的建築特色、文化底蘊向外展示,並營造出良好的夜間氛圍,打造更好的夜遊體驗,實現建築與人文有機融合,為夜間文旅消費提供了出色場景和條件,並規劃打造了星空夜市、濱江市集等特色街區,通過聚合引入周邊臨攤商販,進一步豐富夜間經濟形態,充分釋放消費活力。

彝人古鎮景區作為滇西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節點,20__年旅遊人次達1957.2萬人次,在客流集中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景區管理,保障遊客暢遊體驗對景區建設至關重要。早在20__年,彝人古鎮便開始了智慧景區建設,並持續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結合5G網路、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興資訊化技術手段,為景區管理提供了高效資訊化管理通道同時,優化景區旅遊消費體驗。

目前彝人古鎮智慧景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已實現旅遊核心區內4G/5G、WIFI訊號全覆蓋,智慧 旅遊、數字社群等數字化應用已通過電子地圖、交通疏導、人流監測、社群管理等方式逐漸融入到景區運營的方方面面,未來,景區還將依託5G、雲端計算和大資料優勢,充分挖掘、發揮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應用潛力,通過數字賦能,將旅遊服務、商家通過線上方式形成串聯,讓遊客得到更好、更便捷的旅遊體驗。

在營造良好過年氛圍的同時,彝人古鎮景區各項防疫措施不放鬆,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確保市民遊客出行遊玩安全放心。早在春節前,古鎮就組織專人針對客流密集區域及人工消殺死角做精準消殺、全面消殺,切實提升疫情防治效果,同時實行遊客掃碼及測體溫進入,遊客需出示健康碼和行程碼、測溫後方可進入景區。與此同時,景區內各區域還張貼防疫宣傳海報,同時利用景區廣播系統迴圈播放防疫提示,提醒遊客配帶口罩,做好自身防護。

個人都有一個古鎮情懷,而彝人古鎮與生俱來的文化肌理,在承載地方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明同時,也正好滿足了現代人迴歸傳統、體會“年味”的需求。

作為首批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及“雲南省旅遊休閒街區”景區,彝人古鎮將持續通過消費場景創新、原創內容品質提升、文化IP資源融合轉化,不斷迭代、積極營造,充分發揮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文旅消費品牌視窗作用,帶動引領周邊旅遊經濟及助推產業升級,在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消費活動同時,積極為促進楚雄融入雲南大滇西旅遊環線貢獻力量。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 篇4

初夏,水城區海坪街道的千戶彝寨在青山的映襯下格外迷人。風情街、土司莊園、火把廣場、九重宮殿、希慕遮雕塑……一個個依照彝族風俗而建的建築上,土牆、茅草、圖騰、彝文等彝族文化元素與村寨融為一體。

海坪千戶彝寨位於野玉海景區核心腹地,是圍繞彝族文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規劃打造的村寨,居住著來自水城區6個鄉鎮的1600餘戶居民,少數民族佔30%以上,其中,彝族佔比28%左右。

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啟用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水城區依託彝族文化,積極在海坪千戶彝寨發展旅遊產業,帶動搬遷群眾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節假日期間,常常有遊客來我們這裡體驗民族風情。”32歲的居民羅春圓說,從20__年搬到海坪千戶彝寨後,隨著景區設施逐步完善,羅春圓發現遊客越來越多,她在景區風情街開了一家彝族服飾店,並結合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起名“七月流火”。“店裡售賣、租賃彝族的衣服、鞋子、包包、飾品等,節假日生意比較好,我們吃上‘旅遊飯’了。”羅春圓說。

海坪千戶彝寨找準發展方向,走出一條旅遊開發與彝族文化保護並行的發展路子,開辦民宿、餐館、農家樂、小賣部等的居民越來越多,紛紛過上了自信自強的小康生活。

每逢節假日,海坪千戶彝寨都會開展彝族歌舞、彝族酒令、包粽子、篝火晚會等獨具彝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遊玩。“遊客圍著篝火盡情唱跳,參觀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館、彝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和民族風情街,體驗5D實景玻璃橋和觀光小火車,紛紛為景區點贊。”水城區海坪街道阿婁社群黨支部書記陳堂夢說,“我們將繼續打造和完善民族文化體驗園、洞穴休閒吧、精品民宿等,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豐富旅遊業態,推動鄉村振興。”

旅遊業新聞稿範文 篇5

春節期間,走進楚雄市紫溪彝村,濃濃的年味和彝族風情撲面而來,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迎風飄揚,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貨品,伴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一同奏響了春節的`“幸福序曲”。

因為交通便利,紫溪彝村也成為了不少遊客過年期間周邊遊的首選之地。村民們抓住機遇,因地制宜開發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遊客在這裡除了可以體驗到彝家特色的風土人情外,還有滑草場、山地摩托車、垂釣等娛樂專案,為市民春節近郊遊玩放鬆提供了好去處。

清晨,彝村停車場和道路上停滿了車,農家樂裡笑聲不斷,路邊的特色小食攤也是熱鬧非凡。松毛豆腐、炸洋芋、肉腸、涼粉、玫瑰冰粉的香味撲鼻而來,各個攤位前都站滿了遊客。這裡不僅能體驗到濃濃年味和鄉情,還承載了鄉親們對生活的希望。集市雖然小,但這份鄉情持續散發著濃濃煙火味。

“除夕是一家團聚的日子,我們都會在家裡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來犒勞自己和家人,也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但七年級過後,我們村裡就會熱鬧起來,大批遊客湧入紫溪彝村,擺攤的、開農家樂的一早就開門營業。”村民劉奶奶告訴記者,今年不少人選擇就地過年,因此這幾天來遊玩的遊客明顯增多,每逢正月七年級、八年級都是彝村遊客遊玩的高峰期,他們都會忙得不可開交,農家樂更是熱鬧,遊客可以在農家樂品嚐地道的傳統彝族風味農家菜,也可以選擇住下來,慢慢體驗彝家人幸福火熱的生活。

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村道兩旁的月季花開得嬌豔似火,如同彝家人臉上的笑容一樣,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