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通用16篇)

讀書心得體會 閱讀(3.14W)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我們看似在談親子關係,看似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療愈自己,讓自己成長。在為任何人好之前,先為自己好,讓自己好起來是為別人好的前提。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通用16篇)

嬰兒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是父母療愈自己的最佳機會,這個機會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樣迅速成長。如果沒有覺知和成長的意願,結果很可能是父母沒成長,孩子也繼續成為苦難的輪迴。

父母自己內心安靜,孩子自然會在安全的能量場中睡著。哭泣是嬰兒表達內心情緒感受的方式,它不應該被阻止,而應該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跟隨嬰兒,跟隨當下,不去控制和改變,這是媽媽能給嬰兒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媽媽自己巨大的滋養。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來自於父母從小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越是被及時迴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被及時滿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

這個及時滿足,是給予自由空間的及時滿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著去抓一個玩具,媽媽擔心弄髒衣服,乾脆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這不是及時滿足,它阻礙了孩子體驗通過自己“奮鬥”得到玩具的過程。又如孩子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哭泣起來,媽媽因為焦慮,在孩子並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趕緊承諾買一個新的,制止孩子哭泣,這是一種控制,它打斷了孩子體驗“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父母及時給予迴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須勉強。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認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若父母對孩子的靈魂心懷敬畏,只是給予關注、陪伴,而不打擾,孩子自然會成為大眾眼中的奇蹟。你過去走過的彎路,可能正是孩子未來開拓的藍海。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愛的陪伴下,不打擾就是對專注力最好的培養。

孩子的精神世界我們無須全部瞭解,但需要時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訓練過的頭腦的假想,帶著敬畏之心去體驗。每個人成為自己現在的樣子都有很深的原因。

我們可以不理解,但要對現狀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為是的“正確道理”去改變他人。若真心為孩子好,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父母無須完美,每個父母都有壞習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有自己的原因,並願意為此負責,這並不影響和孩子彼此尊重、相愛。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愛孩子,如果媽媽鼓勵孩子接納這樣的爸爸,孩子就會獲得一種感覺:“缺點再大的人也會愛我,也值得我尊重。”這樣的孩子將收穫廣闊而靈活的人際關係。所以,行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給孩子底氣——無論如何,愛都存在。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愛孩子確實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評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謂的“正確方式”來生活,那麼至少孩子還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發展出過人的能力。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對陽光的反應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會躲開。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還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擔心和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於在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再好的孩子,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孩子內在的智慧和節律會指引他,我經由焦慮、恐懼看到的他,並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壓抑一面的投射。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創造現實——你潛意識裡相信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現實。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尊重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當別人希望聽取我們的意見時,我們才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饋。有的家長會疑惑:到底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可以不管?

判斷的方法是:這究竟是誰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麼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假如孩子希望聽到父母的意見,那麼父母最好與他分享活生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告知“高明”的結論。少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在於被父母充分看到和迴應。

有人說得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而你願意給我10塊,那麼剩下的8塊都在說“我愛你”。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不合理欲求”,所有欲求都如它所是的在那個當下真實存在。一個人能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他的潛意識認為自己配得上多少財富。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2

看了蠻多的評論都說缺點是“感性太多,理性不足,都是主觀,缺乏理論依據”搞得好像感性自來就比理性略遜一籌一樣,說來李雪的本意也從來不是寫一部理論著作,非理論性總結,非“心理專業必讀”,甚至都不是什麼“淺顯易懂的心理初學者入門必備”。

不才也看過幾部理論著作,可能我天生愚鈍又愛炫耀,看完它們後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瞭解理論,所以我是對的,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正確,所以需要改變。我曾經瘋狂地將各種心理理論灌輸於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能“達成和解,共同成長”,但李雪用最直白的話語讓我明白,什麼是界限,什麼是無需原諒,什麼是不妄圖改變的真正解脫吧。我相信這是很多跟我一樣的人所需要的感性的力量,這世界本就理性有餘,感性不足,為什麼還要對感性如此苛責?這是否又是一場本末倒置,變成那個只在乎“正確度”不關心真實情感的父母?

當然掰回理性來說,李雪的話語確實總是偏向極端的,這也是很多人不接受她的原因,我以前也總覺得她偏向性和“對敵攻擊性”太強使我不太舒服。

不過,任何人的話都不可盡信,我也不再妄圖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理論支援我成為一個無懈可擊的人,她確實用另一種方法使我得到了新的成長,至於她的理論的“完美正確率”到底有多少,誰在乎呢?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3

“一個人童年的母子溝通模式決定他未來的關係模式”。的確,每個家庭裡,母親不同的迴應方式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不同的影響,母親的語言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親子關係的質量。

心理鉅作《當我遇見一個人》將社會存在的親子關係模式總結為四種,言辭犀利、直擊內心,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你和自己的母親是哪一種關係模式,認清這一點,將會很好的指引你的育兒方向。

1,共振互動型。

這是最理想的型別,嬰兒自主的微笑激盪起母親的喜悅,母親也發自內心的微笑,嬰兒在一個房間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能立即醒來,衝進房間安撫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迴應與關注,這樣幸運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共振,併產生同理心,存在感十足,這種關係模式很好地確認了孩子的感受,將會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

2,以母親為中心型。

當嬰兒對母親微笑時,母親沒有迴應,母親逗弄嬰兒,嬰兒笑了,母親覺得開心,也笑了,在這種關係中,嬰兒好像是母親的玩具,怎麼動怎麼反應得跟母親反應的方式一樣,才符合母親的需要,只有母親才是情緒的發起者,嬰兒要根據母親的預期來回應,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礎,嬰兒自己的感受長期被忽視,從而主動壓抑自我,學會一套取悅母親的方法,與母親建立一種沒有自我的關係,這樣的母親需要孩子成為附屬品,通常會打壓孩子的自主性,把它正常的獨立發展趨勢當作不正當行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麼可心了,一回家就關起門,有心裡話也不告訴我,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可以適應社會,但卻無法融入社會,貌似完整的自我實際只是核心空虛的假自我,他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讚美的,讓人討厭的,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關係,對假自我而言,建立關係常常是自我能量的損耗,因為一旦進入關係,他都要圍繞著別人的期望轉,焦慮別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然後打起精神表現出讓人喜歡的樣子,即好我,而壓抑讓別人討厭的樣子,即壞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為的別人的期望通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壞我也來自於童年時期父母的喜好,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美麗,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親密關係,反而經常弄巧成拙,這一點在伴侶關係中表現的更加明顯,由於假自我與人建立關係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在每一次建立完關係之後會表現的越來越宅,大部分的宅男、媽寶男就是典型。

3,無關反應型。

孩子抓到一隻螞蚱,興奮的拿給媽媽看,如果媽媽說,“好可愛的螞蚱呀,”或者說“小心螞蚱咬人”,這些都是對孩子所關注內容的反應,不管正向或負向,至少和孩子關注的是同一內容,但如果媽媽說,“你的手好髒,快去洗手。”或者說,“你的作業寫完了嗎?”那麼她的反應與孩子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這種反應被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萊茵稱為無關反應,若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冷漠的無反應,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用萊茵的話說就是存在性焦慮,這樣的孩子,自我無法具形,連假自我都無法形成,經常處在不存在的痛苦當中,那是一種比死亡還可怕的感覺,我們通常稱為被拋棄創傷,並非只有離開孩子才是拋棄,人在心不在的媽媽,也能體會到可怕的被拋棄感,在這種環境中,有些孩子會發展成連醫生都覺得棘手的邊緣性人格,有存在性焦慮的人很難獨自安靜下來跟自己呆在一起,要麼找人說話,要麼找點事情來做,有一類女人就是這樣,一天要打十幾個電話問男人在哪裡,在做什麼,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潛意識裡是感覺不到連線的存在,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就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了,從而引發巨大的焦慮。

4,情感逆轉型。

情感逆轉型的主要表現就是反人類情感,就是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這樣的母親似乎專門和孩子的真實感受過不去,總忍不住要逆轉孩子的情感,比如萊茵的媽媽曾把孩子最愛的木馬玩具燒掉,理由是孩子太愛這個玩具了,萊茵很喜歡一個姑姑,媽媽就禁止她與姑姑單獨相處,堅持給孩子洗腦,讓孩子相信姑姑是個多麼可惡的人,只因為孩子表達了對姑姑的依戀和愛,還有很多反人類情感的故事,最常見的比如孩子向父母表達悲傷,父母則會列舉為孩子的所有付出,證明孩子應該感到高興和感恩才對,悲傷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錯誤感受,反人類情感的人,因為自己對獲得愛和美好感到絕望,所以,一旦看到別人心中升起愛,興趣和希望,就會衝上去扼殺,把美好的氣氛逆轉為陰暗絕望的氣息,一起拖進墳墓,以下是幾例典型反人類情感的對話,

“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隻小狗,眼睛大大的,還會站起來跟人握手,真可愛。”

“別碰它,有個人養狗得了傳染病,結果連肝臟都切掉了!”

“我畢業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報紙上說了,連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

“我要去三亞旅遊了,終於可以看到夢寐以求的碧海藍天了”

“那裡治安很不好,新聞上說老兩口一去就被騙被打了。

“媽媽,你嚐嚐這個牛扒,非常棒。”

“醫生說我血壓高不能吃。”

“那試試這個義大利烤麵包吧。”

“我上次吃了一個月的麵包,結果血糖高了。”

還有一些父母對孩子挺好的,從不打罵,物質上也儘量滿足,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就是感覺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猶猶豫豫畏畏縮縮,讓他描述生活細節,就出現了上述對話。孩子每天的情感都被漠視,被反過來,那種痛苦,膽敢轉怒,就會遭到重擊,讓自己嚴重懷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張,已至後來孩子有任何期望冒出來,都會被自己接否定。

總結:

其實我們大多數和母親的關係模式處於第二種,第三種,甚至穿插第四種,這些模式的存在,複製,擴散,都是引發各種大大小小心理問題的最大根源,如果你和父母相處很難受卻不知為何,那麼現在弄清楚原因後,感受就會被確認,存在感就會被確認,不斷確認自己真實的感覺,就有可能重新塑造出真自我。

如果你和母親正處於後三種關係模式中的一種或多種,而你又即將或已為人父母,那麼有1個光榮任務在等著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的積極迴應關係,讓你們的關係處在共振互動模式中,而最終,這個任務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我們自己。

愛孩子即是療愈自己,如何去愛?答: 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這不僅限於您和母親,您和孩子,也適用於任何親密關係。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4

可能是和作者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會很認同這本書。書中貫穿瞭如何和孩子建立愛的連結,如何給予別人自由,如何讓孩子在大人給予的愛和自由中,成為一個知足和心理健全的孩子。

跟尹建莉老師的很多觀點很相似,不過尹建莉老師是以教育為主,想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多的是給孩子自由,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做父母的儘量剋制自己想要指責孩子或者想要包辦孩子,給孩子的好的教育就是大人管住自己的嘴巴,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而李雪老師的這本書主要還是給予孩子自由和他建立起來良好的愛的流動的連結,這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只要孩子有了愛感受到了愛他才能成為心裡健康的人。

可能真的是從小缺愛和自由吧,看的我真的是感同身受,而且也發現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因為母親的愛指責,愛管人,暴脾氣,聖母心理,所以好像在母親那裡從來沒有得到過愛,而且也會很迷惑覺得她這些行為可能是愛吧,可是這樣的愛我寧願不要,這樣的愛除了束縛,抱怨,道德綁架,好像並沒有讓我感到過幸福感。而我和母親很多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好好聊天的,她習慣了指責,習慣了道德綁架,習慣了拿別人家的孩子攀比,而我也習慣了反抗,習慣了指責,習慣了抱怨她不是個好母親···

可是很苦惱從來都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看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學會了內省····學會了接納父母的這些種種,只是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真的發現是有改變的。只是這個過程時有起伏,因為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去愛人,內心很喜歡孩子又很怕自己生了孩子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平時遇到小事情就很愛指責和抱怨···所以老公對自己也市又愛又恨的····

可能那些幸運的人遇到了理解自己懂自己又會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的讀者,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大的感觸,因為這本書就好像在敘述你的生活裡的關於愛的小事情,而對於我們從小缺愛,不知道如何愛人,又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溝通的孩子,看到這本書就像是乾涸的土地遇上大雨瓢潑一樣過癮,所以會想要強力推薦。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經歷的讀者,同時很喜歡孩子又很怕以後自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嚴重缺愛又無法改變·····遇到事情的時候真的會歇斯底里,平靜的時候真的很想成為一個很有愛的人。和老公在一起也是時好時壞,很小的事情就很容易焦慮···這點和我母親很像,只要她遇到一點點的小事情就會焦慮,因為看了李雪老師的書所以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再想以前一樣抱怨她指責她也想要改變她,反而感覺她好多了。可是自己的狀況確實是時好時壞,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和老公相處。而我當時結婚的原因也是父母天天焦慮天天催的結果,覺得老公對自己也挺好····現在對於要孩子的事情一直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好的時候就覺得要吧···不好的時候一點也不想生孩子···而老公好像又不太理解我的心理,他覺得我在小題大做····有時候甚至覺得再自己學會如何愛人之前,自己適合一個人生活····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平靜···更溫和···

如果有相似經歷的朋友,而現在變得很好的,希望給些好的建議····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5

現在的社會不得不說施與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學習成績父母從小管,興趣愛好父母從小培養,就連放學後也有無窮無盡的興趣班需要我們去學習,嚴厲的老師,說教的父母,不得不說對於我們高知識分子的家庭,說教可能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多了,培養的孩子乖巧可愛,會左右逢源,可是這真心不是我們想要的孩子,我們想要的孩子並不是孩子本身的自我。

給孩子豐盛的人生,下面幾條就夠了:

1.聽見孩子的欲求

2.及時迴應

3.誠實迴應

4.無條件給予

現在的家長多數都比較自私,給孩子的並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我們大人想要的,這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富足的。

越是不著痕跡的愛和自由,越要求父母有強大的心智,畢竟控制的慾望對於一個人來說,尤其是父母只有心智健全、心態健康方可實現。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做好父母,需要強大的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意願,然後像母獅子一樣充滿力量捍衛自己的孩子。

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減孩子的自由創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缺乏界限,是缺乏愛的能力的結果。

事實上,人都渴望愛的流動,好心,自然會有好報,如果沒有好報說明那並不是真的好心,只是沒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別人,按照。「我認為的正確道理」生活,當然會遭到別人的反抗。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尊重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當別人希望聽取我們的意見時,我們才真誠的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饋。

結婚,是父母的選擇;生養孩子,是父母的選擇。沒有孩子父母一樣會吵架,一樣會變老。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孩子無需為父母的選擇承擔一切後果。

父母的控制慾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可以不管?判斷的方法是:這究竟是誰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無論父母多麼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假如孩子希望聽到父母的意見,那麼父母最好與他分享活生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告知「高明」的結論。少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6

買書、讀書、藏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幸福的過程。

以前有“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說法,到我這裡就變成 “書非買不能讀也”了,在今天這個書價飆升的時代,買書已成為了一種很“奢侈”的消費行為,很多人寧願在網路上讀電子圖書,也不願意花這個“冤枉錢”。但是我卻一直保持買書的“奢侈”習慣,我喜歡在書店裡淘書帶來的樂趣,更喜歡把買來的書捧在手中任意找一個時間來細讀品味,思隨書動,靈隨書行,那種恬靜、愜意的感覺是任何事情也比不了的。

從最初的《讀者》、《散文詩》、《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訂購,到現在的詩歌散文、隨筆小說、文史哲類的書籍,總之都是些人文類的,買書十幾年下來豁然發現自己的書櫃已多達六七百冊了。男人買書猶如女人上街買衣服,不光是注重樣式更注重質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質高、內容豐富,很符合口味的書就像如獲至寶一樣。

我是從來不買盜版書的,這也是真正讀書人應該具備的原則,但我也很少去一些綜合性的大書店買書。太陽城裡的“龍媒書店”我隔三差五就要去轉一圈,那裡主要經營的是文學類的書籍,書店雖然小但是文化氛圍比較好,見到愛不釋手的好書就急忙買下來。我還喜歡逛一些大學附近的小書店,無論走到那個地方,我首先想去的就是這個城市的書店,臨近大學的更要去,因為那樣的書店不乏青春的氣息,在那裡更容易找到有激情、有深度甚至是有些批判性質的書籍。

書買回來自然是需要讀的,但是漸漸的我發現,讀書的速度往往是趕不上買書的速度,直到現在書櫥裡依然有好幾套書還沒有與我有過“親密接觸”,有時候越放越不想讀了,面對這樣的書,自己心裡也很愧疚與自責,怪自己當初就不應該草率的買回來,又對人家置之不理。好在我的書八成是都讀過的,不然買書只是為了擺設,那就真成為附庸風雅的人了。

讀書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讀有實用性的書,多是為了應付考試的那種;另一種是隻為慰藉心靈,尋得精神享受的書,而我說的讀書是指後一種的閒書。喜歡讀書的人,一定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與習慣,他也一定是一個樂讀者,如果三日不讀書就衍生日子蒼白,心靈空虛、知識匱乏之感,如同吸菸者犯了煙癮般的痛苦。

讀書可以淨化心靈,亦可改變人生。這裡我還要說一個觀點,那就是讀書人往往一味的追求精神的富足,而忽視了身體的健康。“讀書養心,鍛鍊強體”,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讀書而忽視了身體的健康,如今的很多近視、腰椎、頸椎不好的病都是因為上學時候長久不良的坐姿引發的。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讀書不行走,真的是人把書讀死了,甚至會造成書把人讀死。

最後說說藏書。喜歡書的人都是求書欲極強的人,他們總喜歡把喜歡的書佔為己有,因此收藏書自然成為讀書人愛書、戀書的一種嗜好。看著自己多年積累的書籍猶如金屋藏嬌,夜闌人靜目視他們彷彿是在與自己昔日的情人對話,挽手相伴遨遊在浩瀚的知識海洋,有震撼更有一種內心的滿足與幸福。

但是書只放在書櫥上是一種形式,藏在內心裡,藏在腦海中,然後運用於工作、生活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藏書。說白了藏書其實就是在儲備知識與快樂,書應該是越讀越薄的,把從書中得來的越來越多知識合理的釋放出來,才是我們買書、讀書、藏書的真實目的。

朋友們!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無形而博大的書,一本豐富而耐讀的書,這本書同樣需要我們用精力去購買,用心智去品讀,最後用記憶來久久珍藏。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7

“七歲女孩葵花走向大河邊時,雨季已經結束,多日不見的陽花,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樣,嘩啦啦漫瀉於天空。一直低垂而陰沉的天空,忽然飄飄扶搖直上,變得高遠而明亮。”這是作家曹文軒在《青銅葵花》中的片段。這本書寫的是苦難,苦到極致而變得美麗感人的苦難。

這本書寫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火災而失去說話能力的啞巴青銅和失去父親的孤女葵花的故事。他們一家人的相親相愛都是大麥地人有目共睹的。他們這幾年其實過得並不安逸,火災、水災、蝗災都被他們一一嘗試個遍。在大麥地人民都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時,村長對他們說:“把腰都挺起來!挺成一顆樹!”對!這才是大麥地人!倔強、樸質,生活壓彎我的腰,我偏要挺起筆直的腰桿!可命運又把12的葵花召回了屬於她的城市,青銅看到回來的葵花,大聲喊出了那個名字“葵花——”看到這裡,我不禁潸然淚下。

小時候,媽媽教我放風箏,我試了幾次都失敗了。這讓要強的我自信心受傷。媽媽溫柔地對我說:“傻孩子,你順著風向放,風箏當然飛不起來,只有逆風放,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小小的我當然不明白媽媽這句話中蘊含的深意。但看完這本書後,我懂得了挫折就像風,只要你不怕困難,迎難而上,你就會發現,高處的風景,更動人。

珍珠是蚌經過承受沙爍的痛化成的珍寶,經過自然磨難的樹自然更挺拔,更茂密,果實結的更多。當你承受住層層生活對你的磨練,回頭看看,那些所謂的挫折、困難,早已變成那顆顆圓潤飽滿的珍珠,株株筆挺的大樹,個個甜蜜的果實。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8

當電子書取代了紙質書籍,當淺閱讀充斥社會,不禁感嘆:經典,你在何方?其實,經典常在,只是知音覓矣。暑假時,我品讀了群經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甚為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書中說道: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像天一樣,不斷執行,不斷努力,發憤圖強。經過一番思考,不禁發問:君子是不是隻需不斷努力就能成功?我以為不一定。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執行,君子通過順應這種規律,根據環境與自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是自己變得強壯,生生不息。《逍遙傳》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人生於天地間,應順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確規律和方法,而不是隻讓君子埋頭苦幹,不鬆幹勁。在我身邊,不發努力刻苦之人,卻為何有些成績普普通通?愛因斯坦說過:“成功=艱苦勞動十正確方法+少說空話”他們缺少正確的方法而埋頭蠻幹,沒有遵循客觀規律,才會如此。所以說,君子不僅要努力刻苦,還需順應天道,才能使之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仿它來增厚美德,客載萬物。古德之心,泱泱中華之傳統。仁、義、禮、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意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的德之師;義之忠,成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德之將;禮之謙,成孔融“三歲讓梨,尊長尚禮”的德之賢;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諾千金,千金難買”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對道德的關注和討論,是一個民族的道德自覺。如今,道德失範現象層出不窮。最令國人尷尬的是老人倒地無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見,但深入觀察,是因為“助人為禍”導致好人難做,不禁發笑: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有像廣場舞的音樂聲變成了擾民聲,共享單車亂象跌出,更有為制止“中國式過馬路”而在街道安裝了智慧過街的交通閘門,看到這裡,我認為這些道德陋習應從思想意識上糾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產物來進行約束。老子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覺主動的,出於自然,所以表面上沒有“德”的痕跡,而那些被動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現,這種道德已經變質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呼喚著道德精神的指引。“不義富且貴,於我與浮雲。”社會競爭,不應該忘記我們身體裡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為師者,以袁文婷為標,傳道授業,德誨桃李;為官者,以沈浩為標,廉政愛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商者,以海爾為標,先義後利,商場競爭不忘道德操守。為國者,更應該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規範法律法規,弘揚傳統美德。日本地震,我們以德報怨,積極的救援,才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道德風範。

品讀經典,我讀懂了自強不息,正如梁啟超所言:“君子自勵猶天之執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見義勇為,不避艱險。”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當代的君子們要不斷為社會輸送正能量。讀懂了厚德載物,正如梁啟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面對各種現實問題,當代的君子們肩負著提高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責任,讓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不僅是個人,社會中也需要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國家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富強民主。如此,才能啟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華夏雄。

品讀經典,含英咀華,你會發現,經典的力量,從未遠去。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9

書海無邊無際,書山高聳入雲。

一位法國作家曾經說過:“一個家庭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我個人認為,書是一個充滿激情而富有理智的朋友,它能使我喜怒哀樂。因此,我特別喜歡讀書。我覺得書像一位調動情感高手。當我讀的高興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放聲大笑,與主人公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讀的傷心處,我心便會跟著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一次次揪緊,讀到氣憤處,我便會狠狠地詛咒著卑鄙的人的名字,恨不得站在他的面前,毫不掩飾我對他的憤恨,讀到激動處,我的心情便如潮水一般澎湃。狂喜、痛苦、歡愉、嫉妒、愜意、驚疑絕望……世間種種感情,都在書上闡釋得如此到位。

我覺得書能教我怎麼做人,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是令我開啟世界文學名著的鑰匙,主人公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讓我深深地為文學名著的色彩所震驚,。我覺得主人公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能鼓舞千萬讀者為了人類的進步事業而奮鬥。而且,主人公他那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激勵了無數陷入困境的的人們,使他們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這本著作不僅贏得了千百萬讀者的喜愛,並在我國讀者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不過,我覺得讀書多的人最大的好處是——作文寫得好!人人都想把作文寫好,但是,你不多看點書那怎麼會寫好作文!一方面在讀書的過程中,把好詞好句抄下來,到到時候,就靈活運用,把在書上抄下來的好詞好句運用起來,那不就成了一篇好的作文嗎?而且,你看多了書,你的作文的水平也會有所提高的。讀書的好處有許許多多講也講不完。

書是我的好朋友,我可以通過它“看”到廣闊的'世界,“看”到銀河裡的星星,“看”到中華瑰麗的五千年,“看”到風土人情和世間永珍……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0

《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最著名的小說,原名《最初的印象》。 故事圍繞 小鄉紳一家幾個女兒的婚姻大事展開。其中以二女兒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為主線,用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與好友的婚事作為陪襯以襯托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

書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活潑調皮,聰明機智,善於思考問題。由於她聽信了年輕軍官 威克姆 的 讒言 而對男主人公達西產生了偏見且因達西自身的傲慢讓她極沒好感甚至厭惡。經過一連串有趣的周折後,誤會終於得以消除,伊麗莎白對達西不再存在偏見,達西也在伊麗莎白的強烈言辭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克服了自己的傲慢,讓兩個年輕人重新認識最終走在了一起美滿幸福的生活。它告訴我們:不管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應該存在偏見,都應該拋開一些片面的東西去客觀看待。網路是個交際的平臺,我們在上面交友、關注著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打發自己的閒暇時光。可是有太多的營銷博惡意的散佈著別人的訊息影響名人藝人在路人眼中的初印象,讓網民對名人藝人產生偏見,不看他給予別人的正能量,就只一味的謾罵誤解他的一舉一動,對名人藝人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我覺得這種行為是極其可恥讓人討厭的,不說名人藝人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他給我們消遣,從各個方面為我們帶來歡樂我們就應該心存一份感激,而不是因為一些無意的錯誤就自動遮蔽他的好肆意的罵!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在當事人身邊,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無法接觸無從瞭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存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隨便就被人引導,也不要存在偏見去看一個人一件事,客觀一點,有話說,可以,善意一點,畢竟與你無關,他也沒礙著你什麼。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這個書名就想要讀它,我想要從這裡證實我的觀點,確實也如此: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心平氣和,大家都愉快。

同時,從夏洛特與柯林斯只有物質沒有愛情的婚姻、莉迪亞和威克漢姆把婚姻當做兒戲絲毫不考慮物質生活的婚姻與伊麗莎白與達西在愛情與物質兼具的幸福美滿婚姻形成強烈的對比,告誡我們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一段婚姻,不能只有愛情或物質,要全面考慮,只有兩方面都考慮到我們才能真正的獲得幸福。身邊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所以這也一直都是我的觀點。

都說: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裡認識我。社會這麼大,少一點偏見 ,少一點傲慢,少一點自以為是的聲張正義,多動動腦換位思考思考,我們身邊的環境就會越來越好,身心都能愉快,不是嗎?

不久前看了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不禁為簡的勇敢和才氣所傾倒,她的勇敢追求,不懼世俗的觀念,在那個社會裡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她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更是她小說的最高成就,在我看來可能《傲慢與偏見》就是她自己的人生吧!不過不同是她給了小說一個完美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寫的是中產階級男女的愛情和婚姻。賓利和簡,倆個人一見鍾情,由於賓利是個闊少爺,所以班內特太太巴不得自己的女兒能夠嫁給他,於是對他們的交往不加限制,這使得他們有一個自由的交往環境。雖然他們的感情曾遭遇到挫折,但是倆人最終還是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伊麗莎白和達西,他們倆人開始對對方並無好感,誰也不會想到他們以後會成為伴侶。伊麗莎白具有很強的自主觀念,她主張獨立,自由的婚姻。所以當她看見姐姐和賓利相戀以後,她是報著支援的態度去看待他們的愛情的。但是達西的做法卻使她對他產生了厭惡之情,而她從別人那裡聽到關於達西的一些惡行後,對他更是沒有一點好感。但隨著瞭解的加深,她漸漸對以前自己的看法感到慚愧,並接受了達西的求婚,最終幸福在生活在一起。

伊麗莎白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子,在她的性格里已經沒有了傳統婦女的那種束縛,對於為了財產、金錢而結婚的做法伊麗莎白她很不贊同。她反對為金錢而結合,更反對把婚姻當兒戲。所以她對繼承他們家財產的遠親牧師沒多大好感。當他向他提出結合時,她非常的不屑。因為她覺得感情是婚姻的基石,沒有感情的婚姻不會帶來幸福。雖然說為了財產、金錢而結婚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結婚不考慮這些因素也是愚蠢的。現代人渴望追求高質量的婚姻生活,雖然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提高婚姻的質量。

結婚是兩個人愛情的再一次昇華,但是結婚並不是愛情的終結。它還需要雙方更好的去維護。結婚也並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它聯絡了兩個家庭,甚至聯絡了這兩個家庭的一切關聯。有時候不光有愛情就能解決一切的,還有許多的家庭問題需要解決,如果處理好了這些那兩個人的婚姻才會有將來。

一篇文章中一句話說:玫瑰花瓣上顫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淚嗎?我覺得這句話很美。玫瑰花是愛情的象徵,它花瓣上的露珠卻是天使用眼淚所換來的。美麗的背後竟然是無盡的辛酸和付出。當天使揮著受傷的翅膀,看著嬌豔的玫瑰,想停下來癒合傷痕,卻發現它全身都是刺。正如年輕的我們,希望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但是又怕它的到來,畏懼現實的殘酷與阻礙,卻又飛蛾撲火般的想成為別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明知海枯石爛只是傳說,青蛙王子和白雪公主只是童話,羅密歐與朱麗葉只是經典,卻又相信梁山伯與祝英臺終會化蝶成雙飛。

人生就像一艘競航,在茫茫的大海中時時面臨著狂風暴雨的考驗。我們害怕它的降臨,因為怕會措手不及,怕會顛覆在深海中。但是上天都已經將命運安排好了,它賜予我們幸福,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嚐盡了生離死別才算是完整的人生,而愛情婚姻只是一段小插曲。只有學會面對,學會試耳傾聽,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1

認識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得益於王利芬老師,王老師在優米網的芬享時刻中分享了這本書,通過其中一個歷史故事《亨德爾的復活》推薦這本書,聽書裡那近乎詩一般的語言,行雲流水而又熱情四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有一種力量從我體內迸發,覺得可以做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只要我願意。

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開始變翻到了這一片段,在此,先對本書做一個介紹,本書選取了歷史上14個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事件的瞬間,這些事件有些是由大人物來完成,而有些則是由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任務完成的歷史的瞬間。這如本書的作者茨威格所說,儘管歌德把歷史稱為“上帝神祕禮物”的作坊,但是在這作坊裡發生的,卻是許多數不勝數的無關緊要和習以為常的事情,每一樁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在一個民族內,為了產生一位天才,總需要幾百萬人,一個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的流逝。那些數不勝數的事件會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氣流一樣,集中在極短的時間裡發生。看了《人類群星閃耀時》幾個片段。為茨威格寫人物的筆法傾倒,茨威格是一個集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於一身,又有點跳躍的形式記錄了歷史上某一瞬間的事情。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2

這個寒假,我又溫習了《論語》,通過學習,我對《論語》有了更深的理解。

《論語》一開始就提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老師曾告訴過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是: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常常溫習,一定會十分愉快。後來,當我學到一些知識後,都會主動的多複習幾遍,每次複習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對別人提到的相關問題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興極了。

《論語》還說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現在我們正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盲目的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學到有用的知識的。只有在學習中思考,使知識深化和昇華,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識,服務於社會和人類。

《論語》就是這樣一本書,它用樸實的語言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認真的、反覆的閱讀這本書,總能給我們更深的體會。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3

當我滿懷好奇之心,翻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這本書的時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狐狸爸爸的機智應對勾起了我的興趣。讀完故事,我不禁為狐狸爸爸豎起了大拇指,狐狸爸爸遇到困難,不退縮,肯動腦筋,勇往直前!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著名作家羅爾德·達爾。他筆下的主人公——狐狸爸爸,是一位聰明而又稱職的父親,為了讓家人吃飽飯,他不得不趁著夜幕,去偷農場主的東西。三個卑鄙、小氣的農場主與狐狸爸爸展開了長久的對決。最後,農場主們用挖掘機刨開了大半座山,想要摧毀狐狸的家,結果,住在山裡的動物們都無家可歸了。我的心為之一顫,哎!動物們太可憐了!它們的家被挖掘機剷平了!

農場主們把狐狸一家圍困在地下,狐狸太太被餓的幾乎快暈倒了,四隻小狐狸也飢腸轆轆、口乾舌燥,圍坐在山洞的一邊,而狐狸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看到這一幕,我不禁為狐狸一家著急、擔心,要是狐狸一家餓死在山洞裡怎麼辦?狐狸爸爸沒有退縮,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地底挖洞,建立新家。狐狸爸爸帶領四隻小狐狸,不停地挖呀挖,最後,終於把洞打通到了飼養場。他不但救了自己的家人,也為那些無家可歸的動物造了一座地下新家園。那一瞬,我被狐狸爸爸和小狐狸在飢腸轆轆的困境下,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同時,我又為它們的成功興奮不已。

我們的身邊不是也有許多這樣遇到困難不退縮的人嗎?今年_歲的“堅強姐”胡鳳蓮,6個月大時不慎燒傷,只能靠膝蓋跪著走路,但她“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掙生活。”她在一家工廠當木材搬運工,靠自己的努力,供養著她的家庭。讀完這則新聞,我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她是多麼的堅強呀!雖然截肢了,但她沒有自卑,沒有放棄,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克服著各種困難。雖然她的個頭很矮小,但我認為,她的人格卻很高大。

我也遇到過困難,比如,每天練習彈鋼琴,雖然很努力,但有時卻毫無進展,我就很沮喪,甚至不想練了。跟狐狸爸爸和胡鳳蓮阿姨相比,我真是覺得有些慚愧呢!

合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這本書,狐狸爸爸依然清晰地站在我面前,他堅強,勇敢,遇到困難從不退縮,總是積極地面對。你們說,狐狸爸爸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呢?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4

談到讀書,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我們這輩子人有機會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可能還可以接受大學教育。我們從小就讀著教科書長大,還會有許許多多的考試,通過這些考試來選拔人才,這叫應試教育。通過應試教育讀了許多的教科書,不可否認,這叫作大眾眼裡的讀書。

但早在以前,魯迅先生就把讀書分成了三種:第一種是上面所說的讀教科書,這是比較功利的讀書。我們現在的“中國式教育”就要求我們要好好對付考試,否則會和以後的就業產生影響。我們國小時就為上好的國中做準備,中學時就為上好的大學做準備,大學又被逼要為就業做準備,所以說讀教科書就是一種功利的讀書。第二種是讀消遣的書,即工作累了隨便拿起份報紙或用手機瀏覽一些娛樂性新聞。這種讀書有點快餐式,對自己的知識面沒有任何用處。過度娛樂化的讀書容易造成個人內心的浮躁,更容易造成個人跟風與盲從,無聊時看了只會讓人更無聊。

我特別讚揚第三種讀書,第三種讀書是精神性的讀書,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推崇的,他覺得我們要讀一些人文類的書籍,這也叫趣味性的讀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不為任何目的,只是單純的喜歡,人文類的書籍很多,肯定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我雖讀書不是特別多,但從我讀的書來看,我覺得文學類的書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薰陶,而哲學類的書是給人帶來智慧的。

看文學書多了以後,心靈會變得豐富,情感會變得很細膩,對外界的事物會有很多美的感受。而看一些哲學書會增長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哲學的批判性觀點能提高我們的思辯性。社會學類的書我讀得很少,但市場上有一類叫“成功學”的書,這類書都是商家在網上叫寫手寫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以前我看過一點,叫《如何在職場中討好老闆》《厚臉皮學》,其實寫這些書的寫手是不成功的人,都是靠寫這個吃飯的,我們就算把這些書都背下來也不可能會真的成功,所以青少年要遠離這種書。

對比這三種讀書,第一種帶著功利,但不得不讀;第二種帶著消遣,可讀可不讀;第三種帶著精神性,不僅僅是作家,任何人都應該把第三種讀書當成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既可以提升自我素質,又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5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讀過這本話劇,我看到了中國那屈辱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那鬥爭的歷史。-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看吶,這多麼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著。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後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建立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鬥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 篇16

兒子暑假,選了幾本課外書,其中就有這本《金銀島》。《金銀島》是新課標四年級的課外閱讀書目之一,給兒子選這本書一是想讓他讀一讀長一些的小說,而不只是縮略本;二是感覺這種冒險題材應該比較有吸引力。

兒子讀了幾頁後,就不讀了,因為他說有些害怕。

我之前沒有看過這本書,就隨手翻翻,結果被裡面的情節吸引,有些欲罷不能,得空就翻著看,不到三天就看完了。

這本書的確情節曲折,一個又一個懸念,一次又一次驚險。看著這本書,隨著作者的筆鋒,一會兒到了“本葆將軍”酒店,聽那個古怪的老船長酒後唱著那首不時在書中出現的歌;一會兒隨著“希斯帕諾拉”號行駛在遼闊的大海上,看水手們井井有條地升帆、降帆;一會兒在骷髏島上,面臨雙方對峙,忽而岸上海上炮火連天,忽而談判桌前劍拔弩張。

書中體現了當年大航海時代的冒險精神,那種面對風浪的大無畏、面對敵人的機智靈活、面對困境的自由豪放,充斥在各個章節,相信讀過的人,都忍不住會血脈僨張,想駕一艘帆船來一次海上奇遇。然而,現在人恐怕難以體驗當年的感覺。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離自然越來越遠,直接與大自然搏鬥的機會越來越少,如同在泰坦尼克號裡的人們,雖然也是在海上劈波斬浪,但沒人有戰勝自然的感覺。這或許也是人們喜歡騎摩托車或騎馬的原因吧,開車雖然比這二者都快,但是在摩托車、馬背上那種風呼呼吹過耳朵的感覺是沒有的,那種駕馭感也是開車體會不到的。

書中一個很重要的線索是寶藏。在寶藏面前,人性的善和惡都顯露無疑。人到底是金錢的主人還是奴隸,到底怎麼做才能做金錢的主人,通過書中各個人物的反應,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