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心得體會>教育心得體會>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教育心得體會 閱讀(1.28W)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7篇)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奇蹟》,裡面講述了十八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個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偉大的物理天才,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在全球也擁有著無數的讀者,霍金本人也躋身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之列,但是命運對他十分殘酷,21歲的他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不久完全癱瘓.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向右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只能向內扭曲著.嘴已經變成s型,要是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看書、寫字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醫生斷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卻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是4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由此可見,霍金這40年將是何等的艱辛。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長,在艱苦中奮鬥,他們都是經過多少的坎坷和磨難,才達到光輝的頂點.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因為他是憑著堅強不屈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這位生活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個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戰勝病魔,並且不斷求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要向霍金學習,他教會了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著一顆樂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要勇於克服困難和挫折,這樣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著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裡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裡,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詳細論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並提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則和建議,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

書中說:“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使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陸續調入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沒有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崗位的轉換,教育物件的特殊性,都要求我們儘快充實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只有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迎接各種挑戰。今後還應該加強校本校訓和繼續教育,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老師們切實受益。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本月讀了尹建莉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字裡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幾點感受:

第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尹老師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養,越培養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確,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麼東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好玩是他們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途徑。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學習中的樂趣,給他們寬鬆的學習學習氛圍。

第二: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麼,醉心於什麼,會受天賦和環境等各鍾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不可捉摸,愛好就是天才,想想現在我教的一年級小朋友中,有個叫楊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現在孩子中特別顯眼,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著自己的事情。他不願意和我交流,我主動找他說,主動和他拉勾勾,讓他願意和我交朋友。儘管看似他上課不認真聽,但是學習思維卻非常敏捷。

第三:時刻關注自己的潛臺詞。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們在不斷的長大,不光是身體的長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也會有變化。我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為主體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在寒假中,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物件,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 “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著舉例說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說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溫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說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裡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閱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絡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裡,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為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裡。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才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連結,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讀《不跪著教書》有感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物件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著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說:“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說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開啟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閱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說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裡,我們不妨說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閱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著。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說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著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著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裡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魅力》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太多的感動,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藝術,需要我去追逐,去領會,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項修煉都讓我受到啟發和深思,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細節,讀罷此書,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地方做得不夠好。每個修煉都可以成為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領。在這裡我要介紹自己體會最深的五點:

一、教師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紀的教師形象應該富有時代的朝氣。這種朝氣,集中體現了當代教師應該更懂得美、追求美、體現美。講究外在的美、儀表的美、風度美的教師對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整潔、得體、典雅、美觀的著裝,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為“審美的客體”,通過自己形象的示範,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作為教師本身就是美的傳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是當代教師自我形象塑造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教師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 反思。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因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可關鍵是平時該怎樣做?這裡的意見為我指明瞭方向:要持續不斷、讀思結合、以寫促思、系統性。

三、教師語言要有親和力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要使語言具有親和力,就要注意平時言談要和藹可親如春風化雨細細密密潤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語言要自然親切,熱情明快,做到活潑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澀;對學生的提問、輔導解答要不厭其煩;課下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學生學習上有失誤或做了錯事也能夠循循善誘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生活中有苦惱或痛苦,教師要給予關愛,即使是一句溫暖的話語,也會讓學生心中燃起暖暖的愛意。

四、教師要與家長常溝通

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複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與家長聯絡,這是每一個教師經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時候才聯絡,而且多半是作業不交或者出了什麼事故的時候才聯絡,所以,許多家長都條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師的電話。本書就提出很好的建議:教師應該在休息的時候,打兩三個電話,與家長閒聊一會兒,瞭解一下學生在家的表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家長對老師有些什麼要求和建議等。平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可以預防很多事故的發生,比“亡羊補牢”般的事後談話效果更好。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儘管有規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臺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從書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求自己: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人們都說: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學生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又能給予學生怎樣的環境呢?這不禁讓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河流。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

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絡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裡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翻開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從他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開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心得,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高深的理論,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用他一生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和自己的認真思考,用他嚴密的邏輯思維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正確認識處理教育、教師、學生之間的關係;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成長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像是在聽課,聽一名資深教師在談教師的方向、責任、上進、專業、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中那些樸實但深刻的語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來,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在考試,邊讀邊用書中的觀點來檢查、考量自己,不斷反思和內省,十幾年從教,漫漫求索,猶如同智者談心,談理想,他在幫你答疑解惑,教你辦法和技巧;第三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有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就像一個整裝待發的戰士,急於奔赴沙場,去領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的豪情。

當我讀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這一章時,激發了我深切的共鳴。作為一名農民工學校的教師,很多教師都在抱怨學生生源差,學習習慣不好,工作壓力大,我教過很多遍了可學生還是不會。面對這些問題,我掩卷沉思:我們是否真正的靜下心來思考教師自己本身的問題呢?我們是否清晰地瞭解了學生-----“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們是否“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將靈活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我們的首要目標”?當我們教師自己感到無奈的同時,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學生的無奈與不滿呢? 林崇德老師《教育的智慧》給出了我們清晰的答案:“教師教學要從三個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便於因材施教;從教材實際出發,便於因“教材”制宜;教師還要聯絡社會發展的實際。”

細細品味林崇德老師的這些話,我覺得一名智慧的教師會首先認真瞭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情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教學。他指出:當學習者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絡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由於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造成備課、教學中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上了一堂無效的課,這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浪費。同時這也是一個德育的的過程,一個真正愛學生的教師,他的教學一定是緊緊的圍繞“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而展開,“愛生教師”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一定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一定是有效地教與學的課堂,當我們的課堂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不是學生痛苦的枷鎖、而是成為學生愉悅的體驗,快樂生活的場所,這才是愛的體現,這才是智慧教師的體現。

而這樣的課堂哪裡來?來自於我們的教師精心的準備,投入的激情的課堂表現,更來自於教師深刻的反思與研究。

在備課時,我們在備好學生的基礎上,我們教師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實質和各項知識內容”。 因此教師研究教材、研究知識的本質、研究學科素養的意識都是我們的必備的武裝。教師是否具有教學的高觀點、大視野,教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及它承載的功能是否弄清了,這會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產生最終的影響。

上課時教師要重視講授知識所體現出來的本質,注重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絡。而在我們的一些課堂中,很多時候教師由於擔心課時的問題,不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不斷地、深入地理解知識背後的東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給出計算公式之後,就馬上進入練習、應用階段了.這樣學生成為了運算的機器,而不是具有思維的人。同時我們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學中我們抓住教學內容的主旨,提出最關鍵的,有意義的,能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美國的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當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有一邊思考一邊工作,思想才能作為一種鑽研精神、求知慾、想要知道和認識的有機的精神需要而進入個人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 自我反思——給自己尋找一面“鏡子”。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設定哪些教學情境?用了哪些評價方法?哪些是成功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問題?這樣的反思也有助於教師瞭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逐漸轉變為反思型教師逐漸成為一名智慧型教師。

於是我給自己列出一張任務清單,看著這長長的任務清單,我自己嚇了一跳,原來我還有這麼多的事情要做呀!當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時,便有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豪氣,也就有了超越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於是當別人在操場打球時,我在和學生談心;當別人沉迷電腦遊戲時,我在書海遨遊;當別人在音樂中享受時,我在一遍一遍觀摩優秀課光碟、寫教學隨筆……

讀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如品一杯香茶,餘香繚繞。要點亮孩子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個孩子希望的燈,讓所有的夢,從此不再懵懂;我們需要用書籍的力量,點亮我們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位教師智慧的燈,點亮幸福,生活從此不同……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最近一直在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作者用很容易讀懂的話語講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貴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說明我們人作為子女或者家長身上存在的問題。正是自身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和改善而影響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簡單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沒有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當自己也成為一名老師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最簡單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為,尹建莉在第67頁引用了一句蒙臺梭利的話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我們常常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時間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友善與平和呢?通過閱讀這部分內容,我覺得要從自身做起,建立鼓勵的常規方式,用表揚和鼓勵來代替指責和批評,也許課堂上難免會有對事情的批評和指正,但是每個人都是那麼的需要被發現和被關愛。我覺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歸,迴歸當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讓我啟用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裡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啟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為題目中明確說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為最先得到的資訊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為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啟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裡。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為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為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物件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為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裡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閱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說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雖然今年的夏天炎熱異常,但是無法抵擋老師們學習的熱情,先是完成了遠端繼續教育,然後又趁休息時間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理想》,趁熱打鐵我就來談談我的讀後感受。

《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給老師們描述的是一個巨集觀的教育理想,談到了對老師、校長、學生、甚至是家長的一個理想的描述,要求學生、老師、校長應該是怎樣去做,給了大家一個目標與框架,這本書也給出老師、校長要努力的辦法與方向:

首先我來談談理想的老師,他們應該是胸懷理想,富有激情和詩意;自強自信,不斷自我挑戰;善於合作,富有人格魅力;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堅韌、頑強,不怕挫折。這樣的老師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還是社會中一個優秀的個體,如果老師們能富有這樣的品質那麼何愁教育水平提不上來呢?

我心中的老師是應該有大格局的人,他們不僅僅只注意學生的成績,他們還能目光長遠,給孩子們指出發展的方向;我心中的老師是有自己教育風格的老師,他們不僅會給孩子們講知識,還能通過自己的魅力讓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我心中的老師是有心的人,他們不僅僅會口吐蓮花,還能寫教育日記、教育敘事鑽研自己所做的工作;我心中的老師不僅是苦心詣旨、嘔心瀝血工作的人,還是愛讀書、愛運動、有自己的課餘生活,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充實有趣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會給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然後我來談談理想的校長,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校。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理想中的校長應該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珍視學校的名譽;追求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胸懷寬廣,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於協調關係,能調動一切力量發展學校;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注重為教師提供發展平臺,挖掘教師潛能;注重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宋代張載說:“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行久。”只有志向遠大,品德才會完美。老師與校長應該有“共同願景”,要讓全體師生都知道,踏踏實實的去追求,整個學校才有了活力,活力應是校長點燃的,朱老師有一個建議就是讓中國學校的校長也可以長時間任職,這樣他們制定的共同願景才能一直堅持下去並逐步實現,我也覺得有道理。

其次,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學生,天底下最遼闊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所以學生們應該是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獨特見解和思想;自強自信,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讀後感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善於與人合作,善於與人相處;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實,我倒認為我理想中對學生的要求也符合對老師要求,一個社會中存在的個體就應該順應社會的要求,不斷努力進取,想起了毛主席的話,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生貴在堅持!

最後,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家長,雖然把它放在最後談,其實家長才是對孩子的人生中有最重要影響的。對於社會中個體對老師和學生要求的品質同時適用於家長身上,身教重於言教,只有家長自身做到的事情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有說服力,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於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還有這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地成長;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特長,對於這一點我有想法,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都是制度化的,統一的缺乏的就是特長,這一點不能寄希望學校發掘,學校學生太多老師們難以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長,這個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發掘孩子的特長並且培養起來,讓孩子有多種興趣不要打擊他,然後在孩子的日益成長過程中發現他最擅長的然後專注學習,相信培養出的孩子肯定出類拔萃,然後家長還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對待孩子,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龍應臺說,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來陪伴家長們成長的。所以家長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你可以不支援他的觀點,但應該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讓你的孩子敢說敢幹,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

恩格斯曾經講過,一個人最大的發展境界,是能夠有最多的閒暇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整個暑假雖然沒有上課教學,但我覺得這是我給養的最佳時刻。當一名人民教師是我人生中最樂意從事並願意為之奮鬥終身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