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學生評語>作文評語>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通用5篇)

作文評語 閱讀(2.5W)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1

大學生就業,觀念須“鬆綁”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通用5篇)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

進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溫。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慢就業”的現象,即部分畢業生不急於求職和求學,而是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怎麼看待這一選擇,成為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對“慢就業”持批評態度的聲音認為,這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業要麼是懶,要麼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況且,在就業行情並不樂觀、就業焦慮瀰漫的情況下,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為站著說話不腰疼。據估算,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裡帶?

事實上,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準備各種資格考試,提升自己的就業含金量,等等。這些選擇,都很正當,也大都值得支援。和“揀到籃子裡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說,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槓槓”有莫大關係。

如果說“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比如,能否參照國際標準,採用畢業後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又如,一些用人單位能否重新整理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等等。這些與其說是大學畢業季面臨的困惑,不如說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2

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此刻,在無數孩子揹著書包上學去的急促腳步中,在大學校園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裡,天下父母的心絃又一次被撥動。“我們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魄,美好的心靈?”日前,一些教師和家長如此叩問。一己之感慨,何嘗不是面向整個社會而發?

撿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聞,便可知此問之迫切和沉重。考試指揮棒的驅使,大學聯考“獨木橋效應”的影響,“學歷競賽”的壓力,讓不少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忽視了身心健康、人格發育、精神成長。在一廂情願的灌輸、望子成龍的期待中,孩子們與歡樂的童年拉開了距離。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無數中國家庭都迷上了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人們羨慕節目裡山野鄉間的親子生存體驗,觸動於“勇敢”、“珍惜”、“感恩”、“幫助”這些在考試重壓下變得有些陌生的關鍵詞,卻又感嘆這樣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麼?是時候想想這些最為簡單也至為重要的問題了,而回答原本也不應複雜。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長”,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進一個容器。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質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斷的自我認同、自我發掘中自然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卻令人憂慮,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功利主義盛行之下,教授以“沒有4000萬別見我”來勵志,學生視校園為“職場訓練營”,家長堅信“好工作才有好未來”,從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眼下,那些“目中無人”、“六神無主”的教育,會帶領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國家通往怎樣的未來?

正是在這樣充滿憂患的問題視野中,黨的提出的“立德樹人”振聾發聵,“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導別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首在養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還在富強路上苦苦追趕的中國人,不可強求豐富精神世界、追求靈魂脫俗的境界。這樣的認識,與環境保護“先汙染後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發家致富後苦讀詩書、立德立言的個案,但從來不曾有不修身齊家就治國平天下的民族,更不會有僅靠物質繁榮實現長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種子早一天發芽,

人格發育就早一天臻於完整,社會心態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國家實力就早一天勢不可當。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領域的事。在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覺醒?1899年,梁啟超在《中國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則製造中國魂是也。”在今天這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個人也好,國家和社會也好,都需要那麼一種情懷,那麼一股子精氣神。從20xx開始,讓我們重新發現精神家園,感知各種生命的呼吸與脈搏,去開拓生機無限的心靈原野,去鑄造雄健而溫厚的興國之魂。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3

學生迷戀“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

斯涵涵

9月17日,記者走訪發現,在成都手機銷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於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同樣在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群裡,學生佔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學生處於學習階段,沒有經濟收入,卻成為購買蘋果手機的主力軍,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長期以來,蘋果手機系列在我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之間存在一種消費誤區,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徵,財富的炫耀。一些人千方百計以買到為榮,為iPhone瘋狂的現象我們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為此一擲萬金的,也有屌絲為此賣腎的,更有黃牛藉此爆炒的,“愛瘋”的意思早已家喻戶曉,“我把腎都賣了,你卻不賣我”,網路段子此起彼伏,凸顯畸形的消費主義以及人們對此現象的揶揄。

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炒到24000元,事實上是一種營銷策略。每年iPhone出新機,前期都炒得很凶,畸高的價格是對新機的一種強勢宣傳,成功達到廣而告之效應,也在初期‘嚇’住消費者,讓他們對比購買其他款式。其實對新舊機型都是一次大幅度的促銷,而在一個月後,市場價格便能迴歸穩定水平,消費者應該看清迷局,理性購機。

學生成購機主力,緣於家長的攀比心理以及補償心理:“別個娃娃都在用,還是要給孩子買一個嘛”;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及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掉一兩個月的工資來購買蘋果手機,一味遷就盲目溺愛往往物極必反,或將蘋果手機作為一種錯誤的獎勵,孩子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成為理所當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數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為出的財商及關愛親人的“成績”較低。

學生狂購新“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時時把引流消費潮流品牌納入目標參照範疇,是一種價值誤導,會對剛剛成年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要對家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參照,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未來設立一個長遠規劃和人生目標,要用知識和能力來裝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瘋狂追逐一個“蘋果”而迷失於消費主義的森林。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4

罰款0元記0分”張弛有度的教化更有效力

楊朝清

這兩天,有不少讀者反映,愛車不知何時身背“罰款0元、記0分”的奇怪罰單,不知道怎麼處理。記者從福建廈門市交警部門獲悉,這種警告性罰單也要處理,否則車輛將無法年檢。(9月13日《海西晨報》)

伴隨著消費結構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變,汽車逐漸從精英消費向大眾消費過渡。儘管中國已經成為汽車大國,但與之相適應的汽車文明卻尚未建立起來;作為一種“文化墮距”,一些司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比時代潮流“慢了一拍”,背離交通規則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甚至見怪不怪。

對交通違規行為開罰單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司機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一種手段。與那種震懾性罰單相比,“罰款0元記0分”無疑是一種柔軟的力量--這種警告性罰單對輕微的失範行為發出了預警,既達到了對司機進行制度化、規範化教育的目標,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司機的接納。

許多司機違背交通規則並沒有很強的圖謀性,即有計劃、有目的地去破壞規則;許多情況下是為了貪便宜、圖方便,是為了減少遵守交通規則的成本。不論是駕駛機動車時向道路拋撒物品,還是在駕駛室放置妨礙駕駛人視線的物品,抑或駕駛時撥打接聽手機,這些失範行為程度輕微、面大量廣,“罰款0元記0分”無疑實現了規則嚴肅性與執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罰款不是目的,催生汽車文明才是目標。罰款和扣分作為一種治理手段,不能過度利用甚至濫用。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既要有“問題意識”,看到交通違規行為的安全隱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過程意識”,明白社會文明的塑造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過程。只有將“問題意識”與“過程意識”有機結合,對交通違規行為的規訓與懲罰才會張弛有度、剛柔並進。

“罰款0元記0分”並非對輕微失範行為漠視和縱容,而是採取了一種寬嚴相濟的方式。儘管沒有罰款沒有扣分,司機依然要接受懲罰。究其原因,輕微的失範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制止和教化,就會不斷積累;輕度的失範行為就會演化為重度的失範行為,零散的失範行為就會形成集中的失範行為。只有防微杜漸,給輕微的交通違規行為及時戴上“緊箍咒”,才能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後果。

從“留紙條違停免罰”到“罰款0元記0分”,無不透視著社會治理觀念的重塑與更新。與那種冰冷的罰單相比,這樣柔和、溫情的罰單,不僅更容易讓司機接受,也有助於提升他們對交通文明的價值認同。說到底,文明出行離不開司機的公眾參與,只有讓司機真正地轉變了觀念,交通文明才會更有社會基礎。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5

多一些興趣 少一些焦慮

丁慎毅

伴隨經濟發展,國人的興趣開始呈現多樣化,不同年齡層興趣差異較大。今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資料研究中心釋出《中國興趣報告》,報告指出95%的國人認為自己有興趣,但僅14%的人願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9月8日人民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交網路與賦能研究課題組闡釋了“興趣”的明確定義:人在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響下,由於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主動的、強烈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對於某種事物的積極探究或者對於某種活動的愛好。

95%的國人認為自己有興趣的某些人肯定說:我興趣很濃啊,對錢感興趣,對權力感興趣,對飯局感興趣。這當然無可厚非,可是當太多人都聚焦在這上面時,這樣的興趣並不輕鬆,或許更多的增加焦慮。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則是很無趣。

這裡所說的興趣,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愛好。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的某種興趣是業餘愛好,比如書法、音樂,打球、下棋等等,而你又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金錢,恭喜你,你屬於14%的群體。

興趣的真正價值不是將來能派多大用場。若你發自內心的熱愛,那麼今天它已經在豐富你的內心,讓你真正在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這會使你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疲憊和煩惱,讓焦慮離你越來越遠。

如果你的興趣正好是你的工作,恭喜你,這真是人生的幸運。這時候,你就不會因為這項工作感到疲憊,不會抱怨薪金太少,不會拒絕加班,而是為此付出更多。

有時聽某些領導說:現在的90後不像我們那樣年輕時有理想有幹勁。這好像不能一棍子打死。

《中國興趣報告》顯示,初入職場的90後、95後傾向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後則是“個人興趣讓位於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在放棄個人興趣的資料中,80後佔比最高,為43%,60後最低,為28%。

應該說,初入職場的90後之所以讓前輩們看不順眼,主要是安排給他的那份工作與他的興

趣有較大沖突,而前輩們基本沒啥興趣,所以就只能在工作上死磕了。

能夠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性的進步。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利於創新創造;它可以減少憂愁焦慮,更利於身心健康;可以平衡社會生態,讓社會更加多元化。社會至少應該對此抱一種包容的態度。比如說網路遊戲、電子競技,這在以前是不被大眾認可的,但現在不同了。教育部剛剛公佈了20xx年的13個增補專業,其中就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

當然,有可能你現在的工作不是你的興趣,那也沒關係,但卻不能因此對工作不認真。只要堅持著這份興趣,總有機會來臨。喬布斯年輕時學過美術字,當時在他的現實生活中真看不出能有什麼用,直到20xx年後他設計個人電腦,美術字的訓練才派上用場。為此他說,看未來時其實你並不知道怎樣串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哲學家周國平說,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把心安頓好。他有兩個標準,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實現和發展,簡單地說就是事業。第二個標準是要有自己的心靈家園。即使在寂寞的時候,也不會太無聊、太孤獨。

所謂能優雅地生活,我認為,就是能從容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的自由度,活得比較快樂,而不是被選擇。這就需要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興趣。對興趣的熱愛,可以讓我們不顧一切地向著特定的目標前進,在我們深受打擊時仍然擁有可以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愈戰愈勇,也可以幫助我們創造奇蹟。

希望人們多一些興趣,少一些焦慮;希望這世界多一些有趣的人,少一些無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