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職場指南>人事政策>

押金勞動法的規定解析

人事政策 閱讀(2.1W)

勞動法是勞動關係方面的基本法律,科學而完善勞動法能夠規範勞動關係雙方當事人的行為,調整勞動關係,促進勞動關係和諧而穩定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押金的勞動法的規定,希望你喜歡。

押金勞動法的規定解析

押金勞動法的規定

(一)簽訂勞動合同不得收取抵押金

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勞部發[1995]309號)

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對違反以上規定的,應按照勞動部、公安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勞動管理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通知》(勞部發[1994]118號)和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能否參照執行勞部發[1994]118號檔案中的有關規定請示”的覆函》(勞辦發[1994]256號)的規定,由公安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立即退還給勞動者本人。

附一:勞動部、公安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勞動管理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通知》(勞部發[1994]118號)

企業不得向職工收取貨幣、實物等作為“入廠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職工的居民身份證、暫住證和其他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對擅自扣留、抵押職工居民身份證等證件和收取抵押金(品)的,公安部門、勞動監察機構應責令企業立即退還職工本人。

附二: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能否參照執行勞部發[1994]118號檔案中有關規定的請示”的覆函》(勞辦發[1994]256號)

當前,一些企業在與職工建立勞動關係時擅自向職工收取貨幣、實物等作為“入廠押金”或者“風險金”,這一做法違反國家關於勞動關係當事人平等、自願和協商一致建立勞動關係的規定,侵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必須予以制止。勞動部、公安部、全國總工會曾於今年三月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勞動管理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通知》(勞部發〔1994]118號),對制止企業收取抵押金(品)的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同樣,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也不得向職工收取貨幣、實物等作為“入廠押金”或“風險金”。對擅自收取抵押金(品)的,勞動行政部門應責令企業立即退還給職工本人。

(二)經濟合同不同於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不得收取或約定各種形式的抵押金;經濟合同、承包合同不得代替勞動合同。

勞動部辦公廳、國家經貿委辦公廳《對〈關於用人單位要求在職職工繳納抵押性錢款或股金的做法應否制止的請示〉的覆函》(勞辦發[1995]150號)

至於一些用人單位與職工建立勞動關係後,根據本單位經營管理實際需要,按照職工本人自願原則向職工收取“風險抵押金”及要求職工全員入股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行為,不屬上述規定調整範圍。但是,用人單位不能以解除勞動關係等為由強制職工繳納風險抵押金及要求職工入股(實行內部經營承包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實行公司制企業的董事會成員除外)。否則,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規定處理。

(三)錄用人員時不得收取的費用

用人單位在招收、錄用職工時,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他們的集資、風險基金、抵押金、保證金、報名、培訓、體檢等任何費用。

勞動法的概念

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係以及與勞動關係有密切聯絡的其他社會關係的法律。離不開調整勞動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明確以下幾點:勞動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係,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佈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係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係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勞動法》作為維護人權、體現人本關懷的一項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稱為第二憲法。

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以上內容,在有些國家是以各種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的,在有些國家是以勞動法典的形式頒佈的。勞動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押金的效力

押金作為擔保的一種形式,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於下列合同:(1)租賃合同,尤其是房屋租賃合同。然而遺憾的是,國務院1983 年12月17日頒佈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對房屋租賃合同使用押金擔保持明確的否定態度,但全國人大通過並於95年1 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在其第四節“房屋租賃”中沒有對使用押金的禁止性規定,按照法律的效力層次原理,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即應當允許當事人自行約定使用押金擔保。因為法律不禁止的便是合法的,這是一個合理合法的推論。(2)承包合同, 在承包合同中,發包方往往要求承包方提供財產抵押或所謂的風險抵押金,這裡的風險抵押金其實就是押金。(3)旅客住店合同, 在旅客住店時,店方總是要求旅客交付相當於或大於其預定期間房價的押金。 (4)住院醫療合同,患者在辦理住院手續時,總被要求向院方交納一定數額的住院押金。(5)勞動合同,企業,尤其是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在與受僱人簽定勞動合同時,常常要求交付一定金額的押金。不過,按照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或抵押金。因此,這裡使用押金有一個是否合法的問題。不過,從其他國家如日本、德國的勞動立法來看,僱傭合同中使用押金是允許的。但臺灣省的學者普遍認為,押金僅適用於租賃合同(注:吳啟賓:《論押租金》,刊於《法學叢刊》1968年第1期,第 73頁。)。這樣的話,押金的範圍太狹隘。

關於押金擔保的範圍,因合同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來說,租賃、承包合同的擔保範圍是:(1)租金、上繳的承包利潤;(2)租賃物、承包物的返還;(3)不履行債務的損害賠償。 旅客住店合同的擔保範圍是:(1)房價;(2)退房;(3 )其它不履行債務的損害賠償。住院醫療合同的擔保範圍是:(1)住院費、醫療費;(2)退病房;(3)其它不履行債務的損害賠償。勞動合同的擔保範圍最小, 即只擔保受僱人不當履行職務時的損害賠償。

債務人一旦交付押金,押金合同即告成立並生效,對當事人雙方發生預期的法律效力。

對受押人而言:

1.在合同關係存續期間,出押人欠繳租金、承包利潤、醫療費用,受押人可從押金中徑行扣除抵充;不過,出押人無填補已扣押金的義務。

2.合同關係終止時,出押人返還租賃物、承包物,或者已正當履行其職務的,受押人應當返還押金,或者返還已扣除損害賠償後押金的餘額。

3.當債務人的其它債權人主張債權時,受押人就押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4.押金在合同關係存續期間所生利息,歸受押人所有,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對出押人而言:

1.依合同規定交付押金。固然押金交付是押金合同生效的要件,但在實務中,押金的交付往往還是主合同生效所附的一個條件。

2.押金返還請求權。在合同關係存續期間,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出押人不享有押金的返還請求權。當合同關係終止時,出押人依約返還了租賃物、承包物等,且並無其它不履行合同義務情形的,出押人有權請求債權人返還押金或已扣除損害賠償後的餘額。

押金的價值

押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為人民大眾所廣泛運用。因此,建立相關法律制度,規範涉及押金的經濟活動,對於維護正常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制度價值。具體表現在:

1.押金能有效地保障債權的實現,降低交易費用,從而保障交易安全。

押金是一種物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自由決定在押金中抵扣,這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護方法。保證,要找保證人承擔責任,除繁瑣的法律程式外,由於執行難的原因,勝訴了也未必能從保證人處拿到錢款。即便是抵押、質押等,設定權利後還需要登記,費時費錢;未登記的,輕則不得對抗第三人,重則無效,得不到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即便是有效的抵押、質押,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還需要對抵押物進行協商處理或訴諸法院。因此,從操作程式的效果上看,保證、抵押、質押均不如押金簡便、有效。

2.押金能平衡債權人債務人雙方的利益,起平衡器的作用。

對給付押金的合同,當事人一方往往是先為給付義務,先為給付方的期待利益的實現依賴於後為給付方的自覺履行,先為給付方(債權人)顯然承受著較大的風險。後為給付方(債務人)給付押金可以分散或降低先為給付方的風險,平衡雙方利益,其實也就是消除了債權人的後顧之憂,會促成雙方達成交易,從而加快經濟流通,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

3.我國民間對上述合同收受押金,根深蒂固,已成習慣。

儘管如此,但從筆者瞭解的情況來看,民間使用押金時,無章可循,任意性太大,表現在:(1)名稱混亂,叫押金、押租金、保證金、風險抵押金、風險保證金、風險質押金等,不一而足;(2 )押金的內涵不確定,完全依當事人約定而任意取捨,很多合同中甚至約定出押人不履行義務時,受押人有權沒收押金,與押金作為擔保物權的補償性相沖突。押金使用得極不規範,以致押金糾紛時有發生,為避免這種混亂、無序的狀態,運用立法適時規範,頗有必要。

4.押金既然是一種物的擔保,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

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只能是法律上有規定的,法律上未作規定的,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否則,法律將否認其效力。有鑑於此,這也迫切需要對押金在立法上加以規定,給押金一個說法。否則,押金作為物的一種擔保形式將很難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承認。

那麼,在押金立法時,我們應注意或考慮些什麼問題呢?

第一、押金數額是否要限制。

一般說來,原債權利益大,作為擔保的押金數額也相應增大,反之,原債權利益小,押金的數額也相應減少。二者是一種正比例關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債權人往往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迫使債務人接受不利於自己的過大的押金數額,從而加重了債務人的負擔。因此,限制押金數額是公平原則的要求。至於限制的幅度多少為宜,即應占所擔保債權的多大比例?定金依法是不得超過合同總價款的20%,違約金的幅度更小,但由於押金與定金、違約金從功能上比較,後者有懲罰性,對於違約人而言,是一種額外付出;而押金卻無懲罰性,有補償性,對於債務人而言,是一種份內付出,僅是付出時間提前而已。因此,押金的數額應在所擔保的債權之下,總債權的20%之上,才具擔保價值。

第二、押金利息的歸屬。

押金交與債權人,其所有權就從債務人或第三人處移轉於債權人。因此,債權人對於自己所有物所生之孳息,當然也就取得所有權,故押金對於出押人而言是無所謂收取利息的。但對受押人即債權人來說,其收取的押金的數額越大,所獲得的利息也就越多。為利益所驅動,受押人有本能地擴大收取押金數額的傾向。對出押人的保護,除對押金數額予以限制外,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合同,可用特別法的方式規定,押金所生利息,為出押人所有,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押金返還請求權何時發生。

當合同關係終止,且無合同債務不履行情形的,出押人得請求退還押金。在租賃關係存續期間,出押人不得請求返還押金。另外,對於超過法定限額的押金餘額,無論何時,出押人有返還請求權,或者通知受押人予以抵充。對於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債權人對押金優先受償後的餘額,出押人仍有返還請求權。當事人之間關於沒收押金的任何約定,都是無效的。

第四、債權讓與是否影響押金返還請求權。

在合同關係存續期間,債權人由A而變成B時,出押人能否向新的債權人請求返還押金呢?筆者認為,押金系債權的擔保,債權讓與時,押金也當然移轉於新債權人或已經從買價中扣除,這是債權讓與的一項必要條款或負擔。至於實際是否移轉於新債權人B或從買價中扣除, 這是原債權人A與新債權人B之間的內部關係。新債權人B 以押金實際上沒有移轉於他來對抗出押人的退還請求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除非債務人同意或者三方另有特別約定,新債權人B必須承受返還押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