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專題>熱點專題>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精選5篇)

熱點專題 閱讀(7.93K)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同學們,老師們: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精選5篇)

心理健康教育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歡迎您的收聽。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社會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與親戚、熟人、朋友來往,而且需要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歡迎,解決問題也較容易,而一個不願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之一。

一、什麼是“交往”、“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教育”

所謂交往,就是人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的一種基本社會活動。交往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技能,是傳遞資訊、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溝通。人際交往具有多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交往;二是知識交往,實現思想觀念的溝通;三是心靈對話,人格碰撞的無聲交往。應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際交往是幾個層面的相互滲透,更側重於指全面的心靈對話與人性融會貫通的過程,強調的是尊重個性,理解差異、求得溝通,並協調行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礎的絕佳時機。

人際交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與他人的心靈對話、人格碰撞中體驗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進行國小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與交往實踐指導。

二、國小生人際交往的內容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交往範圍日益擴大。從與家庭成員交往,擴充套件到與家庭以外的其他個體進行交際,而年齡相仿,發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將成為他們重要的交往物件。

同伴關係是我們除父母及親屬以外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關係。同伴交往是國小生實現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國小生與成人的交往關係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顧者、教育者與被照顧者、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與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為平等,這一特殊性質使得國小生能夠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從而發展其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學前時期,我們的同伴交往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遊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進入國小以後,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深度都進一步發展。跨入學校的同時,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交往世界。我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裡度過的。我們接觸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個班級裡,有來自不同型別、不同家庭的國小生,我們一起從事的活動也更加多樣,學習活動、集體活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勞動等等,使我們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復雜,社會互動作用的形式和內容也日趨複雜多樣和深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家庭以外的交往關係對我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國小生的友誼,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係,對國小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國小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為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國小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係。當朋友在場時,我們會感到學習和活動更加快樂。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對此問題的認識水平與國小生的社會認知水平相聯絡。對學前兒童來說,“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幼兒與一些外部特徵(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對短時的友誼。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認識到同伴有與己不同的動機和情感,這時他們認為朋友就是對自己好、不傷害自己的人。到8--10歲,國小生開始理解友誼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雙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滿情誼。

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是逐漸發展的。對“什麼是朋友”、“別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問題,低年級的同學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夥伴;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強調相互同情和相互幫助,認為忠誠是朋友的重要特徵,朋友關係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我們選擇朋友的理由包括他們的積極人格特點(如勇敢、善良或忠誠)及志趣是否相投。我們總是先認識同伴與自己的相似性,大約4歲以後的兒童都能非常準確地說出有關與同伴之間的相似性,而認為朋友與自己的相異之處則要在9歲以後才能達到。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 篇2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它,學生可以輕鬆快捷地學好知識。反之,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提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結合習慣的形成規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從小抓起,越早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國小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容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很多人認為國小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國小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統統一下子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國小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國小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階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於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階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覆的實踐,並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直至鞏固為止。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覆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於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反覆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些名人持之以恆,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導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到創造了條件: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慣了的人,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還要與學校,家長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值此豔陽高照,和風徐來之日,我們歡聚一堂,為了學生的未來,暢談經驗,雖然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還不到一年時間,可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一學科。我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書先育人,育人先育心。所謂的心,指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它就象學生一雙隱形的翅膀,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在藍天中飛翔,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在這裡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淺知拙見,拋磚引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同仁給予指導。

一、正確理解健康的含義

如果你問一位孩子“你健康嗎?”他也許會說:“我當然健康,瞧,我壯得象頭小牛犢,從沒生過病。”健康不應只指體格健壯與否,還應包括心理在內的健康。嚴格地說,只有體格健康還算不上是健康,還包括一個人思想心理上的成熟穩定的發展,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解釋: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從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

二、目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現在不少孩子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如膽小、憂鬱、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係不良等。專家曾經對16472名國小生進行調查,心理健康的佔78.9℅,中度心理行為問題的佔16.4℅,嚴重心理問題的佔4.2℅。主要表現為:學習問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個性問題。為什麼在國小生會有這麼嚴重的心理問題呢?

1、社會的競爭壓力巨大,如何使孩子生活的更好,更適應挑戰,一些家長打好提前量,只重視孩子們的學習,除了學校的作業外,還有課外的各個補習班,使學生在學海中過早的苦遊,感受不到成長中的樂趣。

2、一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形同虛設,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還有一些偏僻的學校根本不開設這門課,在學生的成長中,沒有起到指導和幫助作用。

3、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離異的家庭越來越多,沒有了父母貼心的教育,很多孩子幾乎成了離異家庭的“犧牲品”。

4、國小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極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諸如網路遊戲,凶殺、色情等資訊,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時間,更對孩子的心理,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課程安排

本學期我所教的是五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出現性成熟的現象,尤其是女孩子,這同社會文化傳播,營養的改良,人文觀念進步的刺激有直接關係,本著五年級學生這些生理心理的特點,按上級的要求五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共安排八課時:《我也能行》、《讓怯懦離開你》、《誰都不喜歡他》《讓緊張遠離你》、《同學哭了》、《多彩的情緒》、,《欲速則不達》、《艾滋病的基本知識》。

我在選材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想辦法讓學生了解和體會:別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學會關心他人,愛護他人,跳出自己故事的圈子,來觀察自己,學會換位思考。激勵學生做一個樂觀,充滿活力的陽光男孩或者女孩,讓學生知道你無法改變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你無法控制別人,但可以掌握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四、教學方式

1、在每課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多媒體,使學生產生視覺享受或者刺激,走進學生的內心,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聯絡學生實際達到師生共鳴,例如:在教學《多彩的情緒》這一課時,我採用的各種情緒表情差異很大,有誇張的老革命的大笑,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的哭和怒等,利用這種反差產生視覺效應。問:你在高興時是什麼樣子的,不高興時又是什麼樣子的?快樂的情緒能夠讓人一身輕鬆,所看到的景物更美,利於學習和生活。

2、注重多種方式的引導,如現場採訪、情景表演、新聞調查,對於五年級的學生,按照上面要求特別安排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識》應該說是一場及時雨,在本課教學中,我先是對學生做了現場採訪:你對艾滋病了解多少?為什麼這麼恐懼?匯入本課,我能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閃著亮光。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艾滋病的的傳播上,我平靜的直言不諱的地介紹了艾滋病可以通過性傳播,告訴學生們潔身自好是多麼重要。

情感體驗在心理健康教學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情景表演,開始的時候,學生邊表演邊捂著嘴在笑,在此教學環節中,我做了特別的指導,告訴學生:你是故事中的人物,要去打動你的觀眾,不要和觀眾共鳴,慢慢學生就進入境界中,達到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年的時間,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無所謂經驗,只是與大家共同探討,為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聊盡綿薄之力,當然,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發展,還需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還應該和班主任以及家長進行溝通,通力合作。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 篇4

(主持甲、主持乙):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由我們為大家廣播,希望大家能喜歡。

(主持甲):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請聽《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物件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絡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主持乙):對照剛才的標準同學們可以自我檢測一下,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心理小測驗,請看題:

(主持甲):《當別人得第一》

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小博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小齊只得了第七。老師多次表揚小博。如果你是小齊,你會怎麼做?

(1) 很生氣,不再理小博。

(2) 逢人就說小博的壞話。

(3) 大方地走過去,握住小博的手,真誠地祝賀他。

(4) 虛心向他學習。

(5) 如果他有困難,真誠地幫助他。

(1)(2),這兩種做法不可取。不理他,說明你心胸狹窄。 說他壞話就更不應該,這樣做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選(3)(4)(5),這三種做法都很好,說明你有博大的胸襟。你會進步更快,人緣更好。

(主持乙):有了好心情生活才會快樂,學習才會有進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 》呢?今天我們交大家幾招: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面前天高海闊地談論起來,受到別人嘲諷後,終日鬱郁不歡;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

(2)對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許多人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何必要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 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你勃然大怒時,很多蠢事都會幹出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憤怒平息下去。

(4) 偶爾也要忍讓。要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斤斤計較,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5) 暫時迴避。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看電影等。

(6) 找人傾吐煩惱。如果把心裡的煩惱告訴你的摯友、師長,心情就會頓感舒暢。

(7) 為別人做些事。幫助別人不單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還可以確定自己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主持甲):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條心理調適的妙招:如何擁有快樂的心情呢?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1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告訴自己:“今天我很快樂。”然後,對著鏡子笑一笑。

2 經常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比如,過生日的快樂情景,和同學們郊遊時的嬉戲。

3 經常默唸自己的優點。

4 看一些有趣的笑話。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

1 聽一首優美的曲子,或者唱歌。

2 去跑步、爬山,或者打球。

3 打掃自己的房間或書桌。

4 找一個信任的人,把心中的煩惱告訴他(她)。

5 將一個笑話給別人聽。

6 把不快樂的事寫出來。

想一想,你還有什麼方法?把它們記在你的小本子上。

心理教育心得體會 篇5

第一次接觸心理課程是在上大一的第二個學期的時候。我想學校可能是為了減小大學生學習與心理的壓力,為我們排解心中苦悶與壓力才開設了這門課程的。自認為心理還比較康健的我,聽完課後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和需要變更和疏導的地方。從那時開始接觸心理學,同樣也開始慢慢了解心理學。心理健康課為現代的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擇業觀、愛情觀、價值觀提供了條件。

認真回想一下,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問題往往會導致衝突和矛盾,而這些衝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就會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現代大學生都是經歷了殘酷的大學聯考,倍受大學聯考的毒害。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大學聯考中取勝,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呵護,學校的硬式教育,是我們缺乏生活經歷,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問題,總不能很好的處理解決,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能正確的疏導,以至於出現心理疾病。這只是冰山一角,廣泛的說,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是人們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從而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焦慮感,各種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失衡。心理將康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