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自我鑑定>自我評價>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精選5篇)

自我評價 閱讀(6.83K)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 篇1

儘管學者對於白帝託孤語的評價不一,但不難看出,以上諸論其實都具有一個潛在共識——即所有論者皆不否認諸葛亮本人對蜀漢政權與劉備、劉禪父子的忠心。正如明清之際的大學問家王夫之所云,諸葛亮之心,“必欲存漢者也”(《讀通鑑論》)。不過,十多年前,滬上學者朱子彥先生根據漢末魏晉時代的權臣政治這一顯著的歷史經驗,頗為大膽地提出了一個驚世之論——諸葛亮並不忠於蜀漢政權,而是作為專權之臣,把控朝政,並有取劉禪而代之的野心(《諸葛亮忠於蜀漢說再認識》,《文史哲》20xx年第5期)。朱文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指出,蜀漢政權內部有諸多人士對諸葛亮大權獨攬產生非議(如廖立、李嚴、來敏、魏延等)。但是,由於這類人士是蜀漢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故其言論在史書中只是作為針對諸葛亮的“謗言”,而不被以往史家所關注;同時,蜀吳兩國通過往來書信交流國政大事時,與吳主孫權對接者並非蜀主劉禪,而是諸葛亮,這一舉動顯然違背了君臣之職屬;此外,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設立丞相,逐步“自攝國事”,也應是對諸葛亮專權的一種“報復”。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精選5篇)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 篇2

同時,在諸葛亮執政的時代,蜀漢的重點戰略是對外作戰,因而軍國大事都是圍繞著北伐進行,所以政權的最高權力,肯定也是由諸葛亮及其丞相府幕僚所把持。而在諸葛亮死後,這一慣例也得以維持,蔣琬、費禕等繼承者也都憑藉丞相、錄尚書事的方式,實現外朝首腦對內朝政務的主導。因此,將諸葛亮視為權臣,其實完全可以成立,在此基礎上進而揣度其是否具有僭越之心,從邏輯上看亦未嘗不可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 篇3

由於此論頗為離經叛道,文章即出,也一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畢竟,諸葛亮作為一位千古名臣,其道德與功業皆是有口皆碑,垂範後世。即便是陳壽撰《三國志》時,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稍有非議,認為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評語),也會招致後人的懷疑。以致後世史家在《晉書·陳壽傳》中以如下記載來“照應”其對諸葛亮的輕視:因為陳壽父親為馬謖參軍,後其受馬謖牽連而受“髡”刑,且陳壽又曾被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輕慢,所以陳壽出於報復的目的,故意貶低諸葛亮。

當然,諸葛亮並不是神而是凡人。因而,將其將其捧至不可侵犯與質疑之神壇,既不可取,亦無必要。況且,如朱子彥先生對諸葛亮忠心的質疑,在史料文獻中並非沒有根據。除了朱文中所引述的史實,筆者亦發現,早在劉備為漢中王時期,就繼承漢制,設定尚書檯作為直接聽命於最高統治者的中樞機構;而蜀漢建國後,諸葛亮以丞相之職,錄尚書事,即以外朝首腦的身份同時參與內朝尚書機構政務;同時,劉禪時代的尚書檯首腦,也都是諸葛亮親信。可見,蜀漢政治的中樞一直由諸葛亮控制。而且,正如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言“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可見彼時劉禪在政治上並不獨立,政令其實是完全出於丞相府。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 篇4

不過,儘管諸葛亮的確作為秉持軍政大權的權臣,並架空了蜀主劉禪;但諸葛亮也確實始終忠於蜀漢,並無二心。二者都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後世學者之所以對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產生懷疑,進而對後者的忠心加以揣測,其實正是因為基於以上兩個事實,而產生的不同理解所致。筆者認為,歷史研究本就是基於史料記載所作的推演與再現,既然我們無法親見歷史,自然也就無法百分之百地還原歷史原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結合其他歷史經驗與自身的經歷來推測歷史人物的動機與行為。可信的歷史記載已經展現給我們的,是為興漢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諸葛亮,如果抱定傳統的道德動機論,我們當然可以毋庸置疑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況且諸葛亮留存於世的表章文字也都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古代士大夫忠君愛國之本心。但是,史書中也同樣清楚地記載了諸葛亮大權獨攬、架空劉禪的事實。結合漢魏時代波詭雲譎的政治亂局,特別是董卓、曹操等權臣秉政對於帝國中央集權的強力衝擊,這種“主弱臣強”的權力結構,很容易被後人“嫁接”或“代入”到蜀漢政治的現實中去,這也自然會使學者進一步懷疑諸葛亮大權獨攬的意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不分大小多親歷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沒有放手著力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以致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他最後選定姜維做接班人,也主要還是讓姜維任事,對姜維如何定戰略、如何處理內政,尤其是處理與成都朝廷集團的關係等方面,缺乏悉心培養指導。

如何去真正的評論諸葛亮的為人 篇5

“那次我到成都去看武侯祠的時候,認為諸葛亮最吃虧的地方,就是沒有解決好帶人的這個問題,他就是太強調事必躬親,但是實際上你要真帶人幹活,卻都自己控制、把握著,別人就沒法鍛鍊了。他那時候應該讓姜維去主持戰局,哪怕打了敗仗再進行總結,也是好的。”

“像馬謖,諸葛亮明確規定了你應該怎麼做,你沒那麼做,果然錯了,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其實在某些區域性戰役上,就是應該讓他自己去設計,回來咱們再覆盤,這樣的話他才會成長。說蜀中無大將,這個話沒有道理,前一撥人太強了,老佔著這個位置,你讓後一撥人怎麼有機會鍛鍊成將材?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後面年輕人的智商、才幹,絕不會比前面的差!”

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除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的判斷力之外,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