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专题>热点专题>

教学反思:学会共情,和贾平凹一起放风筝

热点专题 阅读(3.11W)

《风筝》一课的作者是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快乐童年。关于放风筝,作为老师,我自己几乎没有体验过,课堂上问过孩子们,少数曾经买过风筝,大部分孩子只是见过而不曾真正实践过。所以我们跟着作者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感受作者快活的童年。课文围绕风筝给“我”带来的快乐,着重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场景,紧扣“快活”一词,沿着作者的心理变化:“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快活的喊叫着,拼命的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组织全文的。课堂上我把难理解的词语挑出来,比如:憧憬、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孩子们分别谈谈对生词的理解。接着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通过朗读体验情感。

教学反思:学会共情,和贾平凹一起放风筝

可能是因为各个环节过于分化,词和句的理解联系得不够紧密,脱离了课文语境去理解生词的意思。课堂结束后我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孩子们对文本理解流于表面。对作者当时的心情变化能理解,但对这种感情的理解较客观,缺乏主体的情感参与。

课后无意间看到一篇教案,学习第二段时老师向孩子们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名字写在上面?猜猜风筝上承载的憧憬和希望会是什么?我自己顺着这个问题想了想,发现孩子之所以情感体验不深刻,是因为他们和作者的感情没有在课堂上产生共鸣。

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也问孩子们:猜猜“幸福鸟”最后找到了吗?孩子们当时争论了好一会儿。其实,只要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叫“幸福鸟”,体会到那群小伙伴的憧憬和希望。风筝找没找到并不重要。

最近读到一本书,书上写道:地球只有一个,生命也只有一次。但是,如果我们能用想象力、创造力把自己融入别的生命体,我们就等于拥有了无数次的生命,甚至无数个地球。当孩子们学会站在不同的生命角度去体味和感悟时,他们的想象力会喷涌迸发。阅读《风筝》也正应该用想象力、创造力把自己融入作者的生命体,从而丰富自己的世界,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