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专题>热点专题>

关于网瘾的文章:戒除科技成瘾症

热点专题 阅读(4.59K)

现代人对科技成瘾的东西不光是手机,还有网络以及由网络衍伸出来的很多应用,比如微博、微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以前比较知名的有开心网、人人网)等,还包括现在流行的各种手游,不光是学生,成年人也如此。

关于网瘾的文章:戒除科技成瘾症

很多人刷微博刷人人玩手游很上瘾,自拍更上瘾,每一次聚会的时候点的饭菜喝的饮料都不忘要拍成照片再美图一下上传。没事还定位发送下位置。当然,这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利也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会去比微博的等级、QQ有几个太阳几个月亮。要不然就是上网种个菜收个菜(现在基本变喝“王者农药”);改个QQ签名或者人人状态倾诉下心情。不过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你满屏的签名和状态呢?当你徜徉在你的好友名单里每个人的状态中,你消耗了多少时间?毕竟,时不我待。不要虚掷太多时间而荒废更重要的事。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想消磨时间而已。消磨时间,英文叫“kill time”,直译就是“杀掉时间”,很形象吧?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才死了”,时间怎会被你杀掉,无非是时间“杀掉”你而已。

时间是需要留给自己最爱的人和最重要的事情。

更何况有时候,这样的“秀”往往会变成一种讽刺。曾经有多少年轻人从热恋起就开始秀恩爱,自拍,上传共享,到最后劳燕分飞的时候,删都来不及。

我曾经给学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校内是一种病》(注:人人网原名校内网)

校内是个好东西,至少你可以清楚很多人的脚步,甚至可以了解他每天的饮食起居,只要他有足够暴露的癖好,从自己的写真到生活的隐私都可以暴晒无疑。

校内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在这里把自己老同学老朋友一网打尽。

校内是个好东西,你还可以在这里分享收藏很多自己喜欢的信息。当然还有很多SNS都能拥有的好处。

但是如果你面对校内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校内于你就是一种病。

你在页面上朋友越多,它们的生活一应俱全的展示,如果你是朋友至上者,你一天24小时都捐赠给校内都未必够用。张三李四那些狐朋狗友不间断上传一点照片啊日志啊诱惑你的眼球,让你内心奇痒难忍,你的时间就在这种诱惑下慢慢地从鼠标上溜走。

你在酒店游戏中变成大亨,可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只是一个穷鬼,哪些纸面上的美元都只是你自己意淫的数字。

你可以在校内拥有无数名车,但现实中你注定只能跟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去挤公交,你拥有再多的豪车也不过只是自己绝望后的一种奢望。

你分享再多的日志也还需要你自己去品味。围巾的系法固然可以增加情趣,但是很多分享的日志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甚至还有很多虚假的东西鱼目混珠,打着惊艳的题目行广告之实,你固然可以当作资料留存,其实你想要的时候一个搜索引擎就可以搞定。

你就算分享再多的爱情法则,都只是纸上谈兵,遇到一个心仪的男人或者女人你还是需要自己去判定他(她)到底是潜力股还是垃圾股,没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那些法则都只是废纸一张,因为爱情不是简单做题目,套用几个公式定理就能分辨对与错、选择与放弃。

对于我们工作和生活已经差不多定型的人而言,偶尔上来打发时间未尝不可,可是对于还年轻朝气蓬勃的你而言,网络于你绝对不该只是一种时间的消磨,校内就是这样啃噬你每天无数的精力和时间。

尤其是看到很多高三的学生都开始玩校内的时候,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有些人会病入膏肓,但愿不要讳疾忌医,更希望我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最早的讨论版到博客、播客到校内,我所经历的信息浪潮要比你了解的更多。

来去自由都是你,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校内也如是。切记。毕竟青春很短暂,年轻人需要七彩阳光。

我还曾经给我的学生示范过,在人人网上一年不更改状态。我曾经也受学生邀请加入班级的QQ群,但是我最后又自己主动退出来了,我不想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们“上瘾”。我教过他们一个简单的测试办法:当你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甚至更久不开手机、不用电脑不上网是不是可以做到习以为常?如果您能做到,那我应该恭喜你,如果您跟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觉得难受,浑身不自在,您恐怕就已经上瘾了。几年过去,校内被人人并购,现在,就是人人网也变成了一个鸡肋的网站了。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一本书《最愚蠢的一代》,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鲍尔莱因教授研究的最后结果认为“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和手机短信上了。” 他自己也对Facebook(SNS的标志性网站之一)尤其深恶痛绝。他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他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有人也认为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过于粗暴和简单化,鲍尔莱因解释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鲍尔莱因提供了一些关于美国高中生的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有一些调查是作者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

他在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的时候说:“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愚蠢’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其实这些完全不能怪罪年轻人,种种科技提供这些阻力很小且效用高度可预测的信息交流渠道。这对充满好奇心而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加上移动设备的玩具特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机会和手段。说得简单点就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让十几岁的孩子难以拒绝。这是年轻人的本性,也正是他们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他们更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别说年轻人,就是很多家长其实比孩子刷微博聊天更上瘾。朋友圈里还有人自己孩子生病发高烧还要发个消息让别人清楚自己在医院。

您有没有在孩子考上名校后开心地奖励他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之类,然后又在他沉迷的时候痛心不已还手足无措毫无办法?甚至还把网线带到单位?

您有没有在打印孩子话费单的时候发现孩子一个月的电话费或者短信费、网络流量包月的费用比自己还多的时候心存没收他手机的念头?您有没有发现他们有可能会对您没收手机的举动大发雷霆?抑或是偷偷弄了一个淘汰的旧手机悄悄用?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所以很多孩子甚至宁可省掉自己的午饭去悄悄付自己的手机话费。

上周,高中同学来南京,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还在感慨当年我们十五六岁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不入流高中的高中日子是那么的简单平静,回想起来就觉得那样的日子充实而惬意。而那所学校边上就是一片松树林,穿过一片田野有一条宽阔的河,河堤有缓缓的斜坡,绿草茵茵,中午或者是傍晚的休息时间拿本书在树林里小憩,或是走过田野到河堤的草坪上背书,虽然更多时候都只是用书挡着脸晒太阳,但那种简单宁静把每一天都抚摸的很悠然。

现在有了网络,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零点发签名发朋友圈。永远没有分开的时候,因为这是一种“同辈压力”,即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关注身边流行的相同时尚,遵循同样的规则,否则他们就感觉像一个外星人一样落伍。这才是问题所在。

一个孩子为什么要上人人上QQ申请MSN玩手游等等?因为他的很多同学在上面开设了页面。一个同学如果说没有微博不会微信没有人人不玩手游,他在同学眼里就可能等同另类。孩子最害怕的是孤单和不被认同,尤其是自己的同龄人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所以他们会借助网络手机等等彼此分享对方的生活。很多家庭的宽带,孩子也不过是玩玩游戏聊聊天,很多孩子的手机也不过只是打发时间。而他们的理由往往冠冕堂皇,比如学习之类。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除非有特定的一些学习任务,一般运用到的很少。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安静地读一本需要思考的小说,很难静下心来一点点处理他们的作业,没办法踏踏实实地去计算去思考。他们会喜欢随时刷新页面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或者是随时关注手机和网络的更新,否则就容易精神焦虑,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可是他们就算厌倦了,却缺乏勇气没法抽身。因此,他们需要长者睿智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长不大。

网络等科技手段的更新激发年轻人的探索创造欲望,同时培养沟通能力,但对他们也构成了挑战。我并不主张让他们完全断绝,就像我反对学校只是武断的一纸禁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一样。我做班主任的时候从来不会限制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对学生使用网络等科技设备也从来不会禁止。但是我会观察,会告诉家长我观察的结果,会让家长明白如何去疏导去培养孩子正确运用科技设备和手段,而不至于变成科技的奴隶。

我曾经给我教过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收集整理过一些网站做的专题,用来拓展他们写作的思路,里面有一些非常精彩,随便列举几个标题:“学会一个人在月光下散步”“重拾那些做人的简单道理”“找回向权贵说不的风骨和气节”“没有梦想的天空飘不起幸福的彩云”等等,我还曾把自己写的一本微型小说赏析的电子书稿拷贝到班级的电脑里。半年后,高三二模考查小说鉴赏,20分的题目班级均分得分8.1分,细问之下,几乎没人下载去看。实际上,网络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在人人、开心这样的网站消磨时光,不带独立思考的去看一些碎片式的所谓心灵鸡汤。实际上付出了大把宝贵的青春时光,得到的收获寥寥,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这些科技上瘾付出的代价,恐怕要多年以后才能意识得到。

我曾经为几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开设一门选修课《古代才子那些事儿》,最后的期末作业是让他们写一篇论文,介绍自己欣赏的才子以及自己的感悟,允许他们“度娘”,允许查找文献资料,最后有很多孩子交上来的作业满目皆是赤裸裸的网页痕迹,连版面字体都懒得处理下,更不要说硬回车之类。

他们不明白:搜索引擎很强大,但却只能搜来知识、搜不来智慧。这还不包括里面牵扯到的金钱利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高中时代,应该认真读读历史,为什么不在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也许当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会醒悟到一切都太晚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他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可以像年轻时候一样心无旁骛两袖清风去读读自己喜欢的书。

当然,对于未来,我个人的内心隐约会感到一点隐忧,因为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而我恰恰看到的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其实更浮躁,他们很难耐下性子去阅读,因为他们面对的诱惑太厉害——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但是我依然要写下上面的这些文字给家长,因为当他们开始出于辅助学习的目的而为孩子准备这些科技设备提供科技手段之前,一定要先有“顶层设计”,领悟到不能仅仅满足了事,还要明白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

而这些,我还没涉及到某些科技产品带来的潜在被害的风险呢,要知道指尖轻点,分享自己的生活的背后,那些科技产品的定位功能以及云存储的安全系数一旦被犯罪分子瞄上,消磨的也许不仅仅是时光而是生命。

而这些,你想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