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概念范文网>专题>热点专题>

送礼的风俗文化美文:说说那些年的礼物

热点专题 阅读(2.6W)

编者按:俗话说:“礼轻情意重”,作者在《说说那些年的礼物》一文讲述的是从前家人习惯拿着礼物去看望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作者也形成了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的送礼风俗吧!

送礼的风俗文化美文:说说那些年的礼物

自记事起,跟父母走亲串友,都会带着礼物,那时候,大家都穷,又是计划经济,所以,所谓的“礼物”大多是自己家地里产的蔬果制成的吃食,或是鸡蛋,面条之类不用花钱的物品,带的人没有空手心里踏实,收的主家也不计较贵贱,满心欢喜,真是应了老话“不空手走亲戚”而已。

后来,分田到户,家家日子开始好起来了,市场经济活跃,走亲戚也讲究起来,似乎大家统一好了似的,例牌是一斤白砂糖配冰糖,罐头桔子或糕食等两三样物品,当时的市值在3-5元之内,经济实惠。记得每年腊月办年货的采购单里一定少不了买十斤八斤散装白砂糖,单晶冰糖及配套的胶袋数个,晚上就着油灯,一袋八两左右分装好,用一截废旧钢锯条裹上袋口的塑料,靠近灯火处烤一下,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白糖就封口成形了。过年拜年的时候,张家拎到李家,李家又拎到王家.....一袋白糖一个正月也不知几易其主,只到正月亲戚走完了,柜子里剩下的白糖都是花花绿绿各路亲戚拎来的。这些白糖大人也不轻易给孩子吃掉的。还得留着平日哪个亲戚邻居生病了,去看望时当礼物拎的,那些贫困的日子,渴望过上如糖一样甜的日子也许是亲朋们之间最美好朴实的祝愿。

渐渐的,大家都觉得拎两袋糖走亲戚既不方便(糖袋容易破损)又寒酸。过年的礼物开始改成牛奶.饼干.烟.酒之类的高档消耗品了。既气派又厚重,送的人觉得花了大钱显得阔气尊重,收礼的人也因为份量重价钱多而有了面子。这样良好的感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烟买得越来越贵,酒也越来越名牌,商家可乐坏了,一到冬腊月开始,每个烟酒门市部的老板都忙得晕头转向,堆成山的各种名烟名酒换成一沓沓现钞进了他们的腰包。延续这样的礼物风俗几年后,大家都开始苦不堪言:走不起亲戚了啊!高昂的礼钱负担!要命的还有,商家也明白这些礼物都是东家拎到西家的流转,主家不喝不抽,自然不会打开检验真伪,所以,假冒伪劣产品防不胜防,花了大价钱送去的礼物,转到最后准备消灭它的主人家时,一打开才发现,物不所值,假酒霉烟时时有,所以大家传开后就又约定俗成:以后逢年过节就不掏钱受罪还买假货了,直接现金红包给主家,买什么用什么主人自己做主。这样一来,年节到来,再也很难见到大家大包小袋的拎着礼物走亲戚了。人们又回到俗语“空着手”走人家的减负时代了。现代网络的普及后,走亲戚的礼物更简化了,连拿现金都嫌麻烦,大家直接“微信红包”一点,还搭上一句貌似真诚的祝福,倒是彻彻底底改变了“礼物”的面貌,只是,回想起拎着那些不值钱的礼物走亲戚时的亲切热闹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这样的礼貌风俗里熏陶,我自小就形成去哪都不好意思空手的习惯。家里有老人的要准备点老人喜欢的东西,家里有小孩子的要投其所好的给他带点礼物。来自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还是有这样的心理----带点礼物,人与人之间就感觉距离近了很多,尤其是我做销售后,如果仅仅是去给客户办服务,就是很纯粹的商务关系,但带点礼物,就似亲戚般的亲近起来。彼此都很享受这样的亲近距离,故乐此不疲的坚持着。但有个原则,没有成为客户前,尽量不送礼,尤其是贵重礼物,既怕增加别人的心理负担,又怕得不偿失后的失衡感,成交后再送,一是代表感激之情,二是希望关系的建立后有人情味儿的源远流长。有远道而来的朋友,不论见面的初重,我都会习惯性的精心备一份礼物,既不花太多的钱又比较实用且能代表我的心意即可,给朋友一份特别的感动和温暖是最终的效果。

更有趣的是,我现在所在的公司,竟然也一直秉承这样有温度的文化,每次外请嘉宾分享结束后,公司高层都会代表公司呈上一份别具特色的礼物给嘉宾,让他们唏嘘不已!还有同事之间,出差旅游回来,都不忘买点当地的特色产品回来供大家分享,关系好点的,还可以收到时髦的称谓“手信”的礼物呢。

初嫁广东时,感觉先生那里的文化没有我们这样的讲究。他们亲戚朋友间来往很随便,除了过年,平时都是两手空空的去拜访亲戚,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我实在难以理解这样的冷淡随意,所以每次去他们亲戚家,都执意带上瓜果类的礼物。渐渐地,也许是受了影响还是他们出于礼尚往来的回应,竟然也有他们的亲戚带着礼物来我们家,真是让我倍觉温暖诧异!

其实古人说得好“礼轻情意重”,亲戚朋友的来往,不在乎礼物的贵贱,要的只是那份心意,那份温暖,那份情谊。只有这样的粘度,人与人之间才会越来越亲近,越来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