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導遊詞>導遊詞精選>

楊開慧故居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閲讀(2.86W)

楊開慧故居在長沙市東北約60公里的板倉。故居前臨公路,後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環繞。故居為一農舍,依地勢分三階梯共三進,面闊3間,土磚牆,小青瓦,大小房間共28間。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狀陳列。楊開慧紀念館由楊開慧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公廟、陳列館四部分組成,佔地面積120畝,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有故居、陵園、楊公廟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下是楊開慧故居的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楊開慧故居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前來楊開慧故居進行參觀。

楊開慧是毛澤東同志親愛的夫人,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

這座古老的平房始建於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為土磚木結構的普通農舍建築。院落房屋坐西朝東,依山傍水,前有荷塘小溪,背靠竹林,更掩映出這土磚牆、小青瓦、閘欄門鄉村民居的古樸景緻。

1966年故居修復並對外開放,1983年被公佈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40年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這裏憑弔楊開慧烈士。在紀念楊開慧誕辰100週年之際,我們在對故居原狀作進一步研究和陳列定位的基礎上,完善和充實了故居復原陳列,實事求是地反映了楊開慧故居概貌,展現板倉楊氏家族“一門三烈”的成長環境,更好地發揮烈士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整個院落佔地約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80平方米,現存有大小房間36間,分上、中、下三進和東西兩廂。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門額上懸掛着毛澤東手書的“板倉”二字。門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反映出板倉楊氏家族的遺風和家世。

故居以堂屋為界,北部為楊昌濟一家居住,南部是楊開慧的叔父楊瑞生一家居住。192019年11月,楊開慧在故居誕生,並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192019年,12歲的楊開慧隨父親楊昌濟、母親向振熙遷居長沙。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楊開慧帶着三個兒子及保姆回到這兒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

楊家“一門三烈”,故居也是烈士楊開明(楊開慧的堂弟)、楊展(楊開慧的侄女)誕生和居住過的地方。1921年至1927年,毛澤東曾三次到板倉調查,召開農民座談會,並在此小住。

這裏是毛澤東1921年到板倉時住過的地方。

1920年底,毛澤東與楊開慧在長沙第一師範學

校結婚,1921年春節期間,毛澤東第一次到板倉,當時就住在這間房裏。按照本地習俗,女婿回門不能住在岳父家,這間房原為楊開慧叔父家的用房。

繞過天井,我們來到了楊開明家的火房。19-27年8月12日,毛澤東由武漢到長沙與湖南省委取得聯繫後,來板倉調查農民土地問題,在這裏召開過農民座談會,隨後擬寫了“土地綱領”數條,8月18日在長沙出席了省委會議,制定了秋收起義計劃。

這裏是正堂屋。原為楊昌濟和楊昌愷兩兄弟家共用,在其祖父時期曾設神龕以作祭祀先輩之用。

這裏是楊開慧的堂弟楊開明住過的房間。

楊開明,號溢清,又名克敏。192019年農曆12月23日出生於板倉,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24年楊開明畢業於湖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夏,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幹事,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馬日事變”後到江西萍鄉,幫助組建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衞武裝,1928年擔任湖南省委祕書,6月派往湘贛邊界任特委書記,參加和領導了井岡山的鬥爭,1929年初任湘鄂贛中央特派員,執行了李立三錯誤路線,後參加過耒陽戰役。1930年被叛徒出賣,在漢口被捕,同年2月22日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時年25歲。

這是楊開明1925年3月至4月的幾份日記(內容略)。這是楊開明(化名克敏)1927年任中央特派員時寫給中央的報告(內容略)。

這間是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的住房。楊開智曾擔任過湖南省政協副主席,1982年去世,享年84歲。

這間是楊開慧的住房。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楊開慧帶着三個孩子祕密地回到了家鄉板倉,在這裏居住。這裏也是她與毛澤東同志共同居住過的房間。 1930年10月,楊開慧就是在這間房間裏被國民反動派抓捕的。1982年3月6日,維修故居時在此處的磚縫中發現了楊開慧寫的手稿1份,共12頁,約 4000餘字。其中有楊開慧回憶與毛澤東同志相愛經過的縱六歲到二十八歲的自述,以及表達對丈夫深深思念之情的五言長詩《偶感》。

這間雜屋是楊開慧燒燬黨的機密文件的地方。1930年10月下旬的一天,當國民反動派清鄉團將板倉屋場團團圍住時,楊開慧臨危不懼,在這間雜屋裏燒燬了黨的機密文件。

這間是飯堂(也叫橫堂屋)。

這裏是廚房、柴房。

這裏是楊開慧家的烤火房。毛澤東、楊開慧曾在這裏與農民交談,瞭解農村情況。這裏也是楊開慧教育孩子們的地方。

1990年8月維修故居時,在此處挑樑下發現了楊開慧的手稿,共4頁,約1000餘字。

這裏是保姆陳玉英住過的房間。陳玉英從1926年12月就跟隨毛澤東、楊開慧四處奔波,照料毛岸英、毛岸青以及懷孕的楊開慧。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隨楊開慧由武漢回到板倉在此居住。她主要照顧岸青、岸龍,並協助楊老夫人照顧岸英和料理其他事務。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陳玉英也陪同坐牢,楊開慧犧牲後三個月,陳玉英才離開楊家。

現在進入楊開慧父母的住房。1888年楊開慧的父母在此結婚,這是楊開慧父母的照片。192019年楊開慧在此誕生。在楊開慧3歲時,父親楊昌濟就出國留學,直到192019年歸國。幼年時代的楊開慧常在這間房間裏陪伴母親,母女情深勝過父女情,楊開慧曾在文章中表達:我活着一是為了毛澤東,一是為了自己的母親。1920年父親楊昌濟去世後,楊開慧無論走到哪裏都帶着母親。1927年秋至1930年10月,楊開慧的長子毛岸英隨楊老夫人在此居住。關於楊開慧母女情深這一點,毛澤東十分理解。解放後,楊老夫人於1962年去世,毛澤東為了卻楊開慧的心願,致函楊開智,寄上五百元安葬費,並囑託讓楊老夫人與楊開慧同穴。

這是楊開慧的侄女一一烈士楊展住過的房間。

楊展,1920年出生於故居板倉,1936年至1938年在長沙周南女中學習,在校期間,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她瞞着家人,邀集了幾位同學一道奔赴延安參加抗日,先在陝北公學學習,1939年在晉察冀聯合大學任黨支部委員。1941年,日寇向解放區發動大掃蕩,學校隨部隊轉移,楊展不慎摔下山巖犧牲,時年21歲。

這裏陳列有楊展在周南女中時穿過的校服(原件),赴延安前留給父母的信(照)以及1941年5月23日,楊展在河北寫給戰友文路的信(內容略)。1949年8月10日,毛澤東將楊展犧牲的消息告訴了楊展的父親楊開智先生,這是當時的電文譯件(複印件)。

這邊有穀倉、雜屋、佃户用房以及農具房。板倉楊氏家族祖輩以教書授徒為業,遺留下來部分田地,因此就租給了幾位農民。

下面我們要去參觀的是楊開慧烈士陵園。

這裏是開慧烈士的陵園。陵園於1969年初步建成。在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現在的烈士陵園以一個莊嚴肅穆、整潔雅緻的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

進入陵園,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正門聳立的這個漢白玉花圈,上面雕刻了29朵含苞欲放的花,象徵着楊開慧烈士29個不朽的青春年華。石級兩旁是“開慧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

沿着石級而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楊開慧烈士全身漢白玉塑像。這是為紀念開慧烈士誕辰90週年、英勇犧牲60週年所塑建的,高3.8米,重11噸,作者是著名雕刻家張恆。繼續往前走便是楊開慧與母親楊老夫人同穴的墓。1969年9月9日,遵照毛主席的囑託將楊開慧與楊老夫人的墓從原來的地方遷到這裏,形成了現在的漢白玉墓頂,墓穴的後方是一座高5米、寬14米,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貼面的巨型毛澤東手書金字《蝶戀花.答李淑一》詞碑,詞中第—句便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在解釋“驕楊”二字時毛澤東無限崇敬地説:“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楊開慧是毛澤東的驕傲,是板倉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女性的驕傲。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楊開慧烈士的爺爺楊書樵和父親楊懷中先生的墓。1962年,楊開慧烈士的母親楊老夫人去世之後也安葬在這裏,1969年,遵照毛主席的囑託,將楊老夫人的墓從這裏遷走,並與開慧烈士同穴。

這裏是楊開慧烈士的原墓。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烈士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後,家鄉羣眾冒着生命危險連夜將烈士的遺體運回板倉,安葬在青松環繞的棉花坡上並以毛澤東和楊開慧的三個孩子岸英、岸青、岸龍的名義立碑紀念。1959年7月l日,開慧人民公社在墓的後上方立了—塊“光輝長照後人心”的石碑,開慧烈士的光輝形象永遠活在後人的心中。此外,陵園內還有楊開慧烈士的堂弟楊開明烈士的墓及其他家屬的墓。神州齊為驕楊舞,光輝長照後人心。楊開慧這個美麗而動人的名字將永遠與青山同在,與綠水共存!

楊家原籍長沙金井蒲塘,世代以農為業,沒有出過知名的讀書人。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18世紀末),祖輩為擺脱蒲塘家族的束縛,遷居板倉,開始培養子弟讀書。楊開慧的高祖父是“大學生”,曾祖父是“邑癢生”,祖父楊書樵“廉直温厚,積學不弟”,捐過一名“例貢生”,系“鄉里宿儒,以授徒為業”,度過失意的一生。但祖父楊書樵與平江石洞一學世家向氏家族的聯姻,常使板倉楊氏引以為榮,長輩對後輩講述向曾賢一家世代讀書、光大門閭的故事,教育後代讀書致仕,成就大業。由於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亦石洞向氏家族成員,板倉楊氏與石洞向氏有兩代聯姻的關係,所以楊開慧的祖母與母親均出身書香門第,理學世家,具有賢惠而勤儉之傳統。1879年和1884年,楊開慧的祖父、祖母相繼病逝後,楊開慧家一直得到向家的關照和接濟。這些都對楊開慧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各位朋友,今天的參觀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