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概念範文網>文祕>規章制度>

深圳計程車改革最新訊息

規章制度 閱讀(2.67W)

12月22日,深圳市寶安區啟動第三批公車拍賣,366輛的拍賣總數,超過前兩次拍賣總和。而這,只是深圳公車改革的一個縮影。

深圳計程車改革最新訊息

今年3月,深圳率先頒佈《深圳市直機關公務用車改革實施方案》,公車改革大幕拉開。6月28日,深圳首批100輛公車正式網上拍賣。改革邁出關鍵一步。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公車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12月1日,深圳市第6期490輛公車拍賣。至今,僅深圳市直機關已拍賣公車6批1500餘輛。

等待拍賣的深圳公車。

車改前停車費也公費報銷養車成本不菲

XX年入職深圳市某機關的小陳,最近搬到了單位附近居住。 “單位的公車沒了,班車也取消了,住的地方太遠了。”作為最早被改革的一群人,小陳曾“享受”過3年公車:以前,無論是出去送檔案,單位聚餐,往來送客,甚至公辦完成順路下班回家,都經常開著科裡的奧德賽。“加油用單位購置的加油卡,停車費都可以報銷,養車成本確實不菲。”

在小陳看來,有時候去很近的地方送檔案,打車要比開車更方便。一是省去了取車和停車的時間,也省了停車費。但因為以前開公車免費,打車要自己花錢,所以往往都選擇開車。此外,公車有時候也會成為“拖油瓶”,有時公辦後順路開車回宿舍,第二天上班就不能坐班車,要一大早把車開回單位。“費油,費精力。”而開車送領導回家,甚至是幫領導送孩子,更是“公開的祕密”。

一項公開資料顯示,XX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為71.54億元,其中,公務用車購置及執行費佔比近6成。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曾連續多年在全國兩會建言公車改革。據他分析,改革前,我國約有公車200萬輛,全年開支保守估計3000億以上。車輪上的浪費和腐敗廣為詬病。有專家按照保留10%公車測算,改革之後可節約三分之一的費用。

車改後,省了納稅人的錢,增加了計程車的收入

根據中央公車改革指導意見,在編在崗的司局級及以下工作人員將不再有公車使用,而是根據職級,發放適度交通補貼。普通公務出行方式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同時保障應急、機要通訊等特殊用車,以及一線執法執勤車輛。

小李在深圳某區政府工作了5年。以前處室裡只有1輛車,卻有一堆人等著開,用車只能排隊。雖然有時外出辦事可以打的報銷,但因為有限額,所以還是不那麼方便。貨幣化補貼後,沒有人再去爭搶公車,“不用再等待,也不用再自己貼錢。外出方便了不少。”

因為停車位緊張造成的時間浪費,也迎刃而解。小李表示,深圳的公共交通比較發達和完善,有時做地鐵,比開車和打的都更節約時間。

計程車司機董先生近幾個月沒事就喜歡在深圳市政府周邊轉悠,每次都能載客而歸。在他看來,公車改革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省了納稅人的錢,增加了計程車的收入。“很多公務員出來辦事都會覺得車改好,他們在車上也可以打電話、處理工作,我就負責安全送達。”

公車拍賣,將閒置的公車轉化為國有資產

深圳究竟有多少公車?這是每年深圳市兩會和交通委新聞釋出會上媒體必追的問題。但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個部門能給出明確回答。“三公”經費雖然公開,但與公車相關的細節,仍是一筆糊塗賬。這包含了公車購置、運營、司機薪酬、公車更新的系列開支,還包含了油費、停車費等諸多成本。

“公車改革中的貨幣化管理,壓縮了車輪上的腐敗空間,更加透明。將閒置的公車轉化為國有資產,增加了政府收入。”深圳市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5月正式出臺的《深圳市直機關公務用車改革車輛拍賣辦法》,對於取消的公務車輛,全部採用公開拍賣方式,公車拍賣所得將全部上繳國庫財政專戶,統一調撥。連帶此前拍賣的6批次車輛,深圳預計將累計拍賣公車3000餘輛。

“公車改革本是多贏之舉,但每每有地方拍賣公車推行車補,多會受到輿論質疑。究其根本,在於資訊公開不徹底不透明。”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表示,公車改革過程中,資訊公開應貫穿全程,拍賣的每一個流程及公車補貼的數額應公之於眾。

記者瞭解到,中央公車改革方案規定,司局級每月補貼1300元、處級800元、科級以下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不得高於上述標準的130%。“目前,我們正在等待廣東省的辦法出臺,並根據中央和省裡的辦法對深圳的車補標準進行調整,預計將於XX年出臺。”深圳市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

如何讓政府不再“談車色變”

從199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聯合釋出《關於中央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規定》迄今,我國對公車改革的探索進行了足足20年,不可謂不長。今年7月改革方案的正式出臺,算是給那些年年在全國兩會上“上書”,要求取消公車的代表們一個令人振奮的迴應。

但時至今日,各級政府部門仍舊是“談車色變”。採訪時候,許多公務員欲言又止。受益者害怕引起公眾不滿。不滿者也敢怒不敢言,擔心因暴露此前太多公車弊端而被單位批評。即便是負責測算、制定改革方案的政府部門,也只是選擇性公開部分資料。

“談車色變”,是幾十年來積累的“頑疾”,而其最大的癥結,就在於不公開不透明,讓公眾有猜疑的空間。如今改革,就必須要破除這一弊端,讓每個改革動作都置於陽光下,接受監督。

有專家說得好,任何一項改革沒有最好,只有相對而言地更好。要保證公車改革不夭折,我們允許政策制定者在改革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微調進行完善。但也必須要求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讓納稅人心服口服。